一、HPM设计绘图程序中自然室温的合理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杜佳宁[1](2018)在《北方城镇学校电蓄热供暖与热泵供暖对比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从我国目前的能源和环境形势出发,考虑到燃煤锅炉供暖的弊端,依据国家近期提出的“煤改电”相关政策,结合北方城镇学校的自然条件特点、地理位置特点和建筑功能特点提出考虑采用电蓄热供暖和热泵供暖这两种节能、环保的供暖方式。利用DeST对位于沈阳市辽中区一小学教学楼进行建模,依据教学楼的使用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段设定不同的室内温度进行模拟,得出整个供暖季教学楼的逐时热负荷。对电能的一次能源转化效率和替代潜力进行分析,电能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热泵供暖和电蓄热供暖进行理论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热泵的原理和特点,得出在沈阳城镇学校相对比较适宜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在众多电供暖形式中,蓄热式电采暖具有很多优势,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从电能消耗、运行费用、初投资、实用性四个方面对这两种供暖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电蓄热供暖方式在实用性和经济性上更有优势,而且充分利用了低谷电,对平衡电网负荷,促进电网“削峰填谷”有很好的作用。进而针对蓄热技术进行分析,蓄热技术用途广泛、种类繁多,本文就是利用相变蓄热材料的良好性能进行蓄热采暖。最后对两种供暖方式的能耗与运行费用进行分析。电蓄热采暖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廉价的低谷电,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根据电蓄热供暖时蓄热装置数量的不同,分成三种方案进行分析。根据蓄热容量与热负荷的匹配情况,得出这三种情况下在谷电时段、平电时段、峰电时段的能耗,以及三种方案的运行费用、转移峰电负荷情况。土壤源热泵系统没有蓄热功能,在谷电时段、平电时段和峰电时段的耗电情况相差不多。而且土壤源热泵的性能系数会随着土壤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能耗和运行费用会随之增加。通过这两种供暖方式的整体对比,进行相关的分析。
陈丽萍[2](2017)在《乌鲁木齐市办公建筑采暖能耗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乌鲁木齐市开展“煤改气”工程带来的天然气使用量大的问题,研究办公建筑采暖能耗,计算出办公建筑耗热量指标,研究采暖能耗影响因素,试图从供热终端节能降低采暖能耗,减少采暖燃气锅炉供热量,从而减少天然气的使用量。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办公建筑采暖能耗的研究主要分两方面:一是对办公建筑耗热量指标的研究,以此来确定能耗的基准线用来规范控制新建建筑能耗;二是对影响办公建筑采暖能耗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单因素变化对建筑耗热量指标的影响,得到各个单因素和建筑耗热量指标的量化关系,给出单因素和建筑耗热量指标的拟合曲线以及线性回归方程;其次分析多因素对建筑耗热量指标的影响,确定各影响因素对建筑采暖能耗影响的主次顺序和显着性程度,以此来确定建筑节能改造中的主要因素,使节能工作能够做到主次有序,抓大放小。建筑耗热量指标的确定分别采用了理论计算、软件模拟和实验实测的方法,理论计算采用能耗计算的静态计算法——有效传热系数法,软件模拟则是能耗计算法中的动态计算法,采用能耗模拟软件DeST建模,对建筑能耗进行动态模拟,实验实测24栋办公建筑,对建筑的能耗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最终三种研究方法互相验证,得到了比较准确的办公建筑耗热量指标值,并且确定了办公建筑耗热量指标区间范围。确定单因素对办公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利用DeST-c软件对采暖能耗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规律性模拟,将数据绘制成图表从而显示其规律性,并分别给出每个因素对建筑耗热量指标影响程度的拟合公式。确定多因素对采暖能耗影响的显着性程度,采用正交试验法和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以此来进行各能耗影响因素与建筑采暖能耗之间的敏感性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和显着性程度。
徐兴宁[3](2017)在《长沙市某公共建筑能耗模拟与节能分析》文中指出20世纪后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标准也随着提高,从而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随着建筑数量的增多建筑的用能数量也不断攀升,其能耗占据了我国全国总能耗的20%~3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使建筑节能成为节能研究的重点。因此,通过对建筑的空调系统进行节能优化设计来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度同时实现建筑节能刻不容缓。本论文主要对长沙某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进行了模拟优化设计。运用DeST能耗模拟软件对该建筑进行了以下模拟计算:室温和负荷的模拟计算,得到全年逐时动态负荷,通过分析负荷分布特点为空调系统方案的选择、空气处理方案的分析及冷热源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在空调系统方案的模拟分析及选择中,通过对四种不同的空调系统方案的满意度及经济性的模拟分析,选出满意度较高、经济性较好并且优点较多的空调系统方案,进一步优化空调系统设计奠定基础。对于所选定的空调系统方案,模拟分析了不同排风热回收中的无热回收方式、显热回收、全热回收这三种不同运行方式的空调系统能耗及经济性,模拟分析了固定新风量、变新风量两种新风控制方案的空调系统能耗及经济性,模拟分析了空调系统连续运行和间歇运行两种模式的能耗及经济性。结合三个方面的优化分析,确定出能耗最低并且经济性最好的空调系统方案。通过模拟分析,得到该公共建筑采用的空调系统形式及其节能措施是:商业楼层采用全热回收的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办公楼层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新风控制选用变新风量方式,空调系统采用间歇运行模式,在过渡季节用全新风空调运行来消除室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并对空调系统设置自动控制装置。
李青燕[4](2012)在《建筑能耗简化计算软件(SCBEC)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在建筑节能领域,对建筑能耗进行模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国内外有很多能耗计算方法、计算软件,目前比较成熟的非稳态能耗计算方法有度日法和温频法,这两种计算方法并不能考虑到系统设备对能耗的影响。而采用了非稳态模拟的计算方法的建筑能耗计算软件中,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DOE-2、EnergyPlus、eQUEST和DeST等,这些软件计算结果的准确度也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计算方法较为复杂,计算时间也比较长,使用人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考虑到这些因素,本文中探索了另一种进行建筑能耗模拟的计算方法,即根据德国建筑节能标准DIN V 18599中阐述的建筑全年能耗简化计算方法,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建筑能耗计算软件——SCBEC(Simplified Calculation for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力争能够实现开发出一种操作界面友好、操作方法简便、响应快速的计算软件,应用于天津市民用建筑(碳排放)交易。首先,对建筑能耗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从数学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全面阐述,分析了德国建筑节能标准DIN V 18599中的计算结构,指出DIN V 18599中包括的计算内容有照明能耗、室内负荷、采暖系统能耗、空调系统能耗和生活热水能耗,并对每一部分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此外还对比了某些计算方法与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标准中的异同点。其次,在对建筑能耗计算方法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软件需求和编程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软件的应用对象是设计师和研究人员,确定采用VB.NET作为编程语言,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05。还对软件的界面、框架结构、输入输出参数进行了分析,将建筑节能标准DIN V 18599中的计算方法转化为流程图,作为软件界面设计和程序编写的依据。然后,根据计算流程图和DIN V 18599标准,完成了SCBEC软件的编写,对软件功能、结构进行了介绍,并以一个算例说明了软件使用方法,详尽分析了照明能耗、室内负荷、采暖系统能耗、空调系统能耗和生活热水能耗等各部分能耗计算的注意事项。最后,运用SCBEC对天津市一栋实体建筑的能耗进行了计算,同时用EnergyPlus对同一建筑进行能耗模拟,将两种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计算结果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验证软件的实用性。
匙楠[5](2011)在《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采光设计研究 ——以新广州火车站采光设计为例》文中认为现今国内外的大型公共建筑,由于特别的建筑形式,常规传统的自然采光方式很难提供足够的室内照度,因此很多都采用人工照明的方式进行补充,造成了采光能源较高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适当的技术,利用自然光来满足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内照度要求,是目前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在总结现有自然采光设计理论、技术与工具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自然采光设计流程以及与之配套的自然采光被动式技术和软件模拟工具。基于提出的设计流程,文章着重分析了自然采光被动式技术的优化应用,包括建筑朝向、中庭、天窗、窗玻璃材料、遮阳等,研究了这些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中运用的重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文章还通过对国内外流行的热环境与光环境模拟软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结合大型公共建筑的特点提出DeST与Ecotect最适合用于联立分析大型公共建筑的热环境与光环境,并能指导相关优化设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归纳并提出了适合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采光设计要点,提出采光与室温之间的平衡方法。这些设计要点,适用于一般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自然采光设计,能够在提高室内照度与用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建筑照明能耗,达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后,文章运用本文所提出的流程、方法、技术,以广州新火车站自然采光设计为实例,具体分析了如何利用建筑朝向、天窗设计和遮阳布置,以获得良好自然采光效果。并运用DeST和Ecotect软件对改造设计方案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这些技术的使用,建筑室内照度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也兼顾了建筑室内热环境的优化,节约了大量照明能源,为将来的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采光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
赵温江[6](2009)在《重庆地区住宅建筑气候适应性的调控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气候适应性方法是一种从人体热舒适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地气候特征,并可以给出具体的建筑设计原则和技术措施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被动式的建筑方法,以不用或少用设备调节为原则,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室内舒适环境,从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气候适应性的调控技术是以建筑所在地的室外气候资源为基础,考虑室外气候条件和人的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正确利用室外太阳辐射和风力等气候资源的各种调控手段。论文根据适应性模型理论,以aPMV模型为基础,结合重庆地区住宅建筑夏季最热两月和冬季最冷两月的室内活动情况、室内衣着情况、以及室内空气流速的实地调研,计算出重庆地区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以温湿图为基础,分析了重庆地区室外温湿度、水平面总辐射强度和风速大小等参数的气候适应性;利用DeST软件对重庆地区住宅建筑常用的被动式调控技术进行了模拟研究,提出了重庆地区通风技术、遮阳技术的分月调控方法;结合室外温湿度、水平面总辐射强度和风速大小等参数的温湿图,具体分析了通风调控、遮阳调控和被动太阳能利用对室外气候参数的调控有效区域,得到相应调控方法的气候适应性区域。重庆地区住宅建筑通风的调控方法为:十一月至四月期间,在保证一定的通风换气条件下,尽量关闭窗户;六月至八月期间需要考虑一定的分段设置通风,当室外温度条件适宜时,适宜的通风换气次数为25~30次/h之间;五月和九月期间,需要考虑全天的通风换气来改善室内热环境;十月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应关闭窗户。遮阳的调控方法为:5月至9月期间应采取遮阳措施,1-4月、10-12月期间应考虑取消遮阳措施。对于通风调控方法,与关窗工况相比,有效的通风调控方法可以使得5-10月期间室外温度主要位于18-28℃之间的大量时刻所对应的室内温度进入了可接受的温度范围内,极大地改善了室内的热环境,所增加的进入可接受的温度范围内的小时数占5-10月间总小时数的比例达到了48.1%;同时室外温度主要位于25-35℃之间的大量时刻所对应的室内温度仍然高于临界温度上限。对于遮阳调控方法,在通风调控的基础上采用遮阳调控后,不管单独增加水平外遮阳板、窗帘,还是同时增加两者,都可以改善室内的热环境,降低室内温度的过热度小时数,但对过热小时数的降低则很有限。因此在温湿图上,遮阳调控的对室外气象参数的调控有效点数比较少,也比较分散。本文通过某示范住宅建筑的实测,夏季各房间在分时段开窗通风并增加外遮阳或内遮阳措施下,相比于全天开窗且无遮阳的房间,其室内温度明显要低,分时段开窗通风与遮阳组合可以明显改善室内的热环境,验证了所提出调控方法的有效性。
袁剑[7](2009)在《南昌地区高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传热分析及节能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能源消耗中,建筑能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高速增长,为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高层住宅建筑的数量会迅猛增长,但是高层住宅建筑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和复杂的设备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解决高层住宅建筑节能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较之多层、低层建筑,高层住宅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热特点,所以在进行高层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时,不应盲目照搬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措施,而应根据高层住宅建筑的特点,采用综合的方法来节约其耗能。基于高层住宅建筑节能所面临的问题,本论文根据高层住宅建筑结构特点和独特的热环境因素,依据反应系数法对高层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建立传热模型以解决实际工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且由DeST能耗模拟软件和所建高层住宅围护结构传热模型分别计算此模型在7月21日这天的能耗模拟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模拟结果,验证了所建高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传热模型的准确性。另外,从实验的角度,采用热箱—热流计法,并人为的改变风速来创造高层住宅建筑的风环境,模拟墙体在不同风速下的传热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和模型得出结果,论证所建高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传热模型实用性,得出高层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的技术依据。高层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应该随高度的增加,其保温隔热材料性能有所增加。这一点与普通住宅使用同一材料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不同。其增加的数值可根据本研究所建的高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模型得出。总之,无论从软件模拟或是实验的角度,都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模型能够指导未来的工程实践,对未来的高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发展有所帮助。
李娟[8](2009)在《城市地下空间暖通空调用能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日益重视地下空间以及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处于关键地位,而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地下空间暖通空调系统的用能现状和节能策略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文首先从地下车库、地铁站台或站厅、地下商场三个方面着手,对城市地下空间用能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通病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形式和通风量的确定;地铁站台或站厅的通风系统形式、冷却水系统形式、空调冷源形式以及地铁活塞风的利用;地下商场新风量的确定和运行调节、余热及废热利用以及空气处理方式;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地下空间和地面建筑用能系统形式和运行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内容涉及城市地下空间和地面建筑热湿负荷的差异、城市地下空间和地面建筑围护结构的差异、城市地下空间和地面建筑空调系统形式的差异、地下空间独有的人防工程。此外,在了解目前主要的常用能耗模拟软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利用这些软件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能耗模拟分析时,应该引起重视的若干特殊问题。接着,分析研究了利用常规设计方法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时,应该引起重视的若干特殊问题:地铁建筑空调系统形式的选择;通风对地下空间内人体健康和防治氡污染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城市地下空间最大问题的潮湿问题的处理。最后,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可行的能耗检测和诊断方法措施,如对城市地下空间内的主要耗能系统和环节进行分区、分类管理;建立能耗检测系统,通过网络实时获取能源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到合理的能源管理方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本课题来源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技术研究(No.2006BAJ27B03)。
张崇飞[9](2008)在《乌鲁木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建筑能耗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年递增,建筑节能改造势在必行。然而到现在,我国尚未有一个完善的建筑节能改造的评价体系。本文在参照国外相对成熟的一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严寒地区(乌鲁木齐)做了大量调研之后,利用基于模糊理论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乌鲁木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评价体系”。对于评价体系各评价因子,参考了国内相关的对于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的规范、实际工程样本等进行选取,并把其分为了“不可变因子”、“可变因子”两大类。在对各因子进行权重分析的时候,针对各因子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倍数确定法(DARE)等进行权重的计算,力争使得各因子的权重能够充分反映各因子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中的重要性。在利用倍数确定法确定相关因子权重时,借助了计算机能耗模拟技术(DeST-h),计算出各单项节能改造的“单项改造节能贡献率”。在对于该评价体系的使用及对各因子的打分上,全部因子的评价分为了两大类:定性因素的评价以及定量因素的评价,针对各定量因子,分别建立了各自的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以方便对其进行评价打分。本评价体系是一个基于模糊理论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在对乌鲁木齐实际调查基础上,通过多次的问卷调查以及专家咨询而建立。力争能够最大程度地反应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效果,对现阶段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进行综合的评判分析。
张瑜琴[10](2008)在《北方寒冷地区草菇工厂化栽培全年能耗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短缺日益严重,节能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普遍提高的今天,传统的蔬菜供应已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农业上的种植转移就具有了现实意义。草菇原产于中国南方各省,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台湾、海南和四川等亚热带地区,属于高温、高湿菌类。因为草菇保鲜时间短,长时间的运输会让其失去原有的色泽和营养,所以南菇北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北方典型气候条件下,要具规模的种植草菇,就必须制造宜于草菇种植的生长环境。要提供相应的生长环境,就需要长期开启空调。所以空调的能耗费用成为草菇在北方规模生产成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当今能耗模拟软件现状的分析和比较,选取计算机模拟软件——DeST-h,对草菇厂房全年运行模式下,进行能耗模拟分析。并制定出草菇厂房全年运行的几种可行性方案,方案主要考虑在相同的送风方式下,空调开启时长、房间的朝向、围护结构、通风方式以及草菇自身散热量等方面对全年能耗的影响。通过比较得出最佳运行方案,并将最佳方案和现行的方案作相应的经济性比较。通过分析研究对草菇厂房节能组合方式提出合理的建议,对实现草菇在典型北方气候条件下规模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并提供一定的借鉴参数。
二、HPM设计绘图程序中自然室温的合理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M设计绘图程序中自然室温的合理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城镇学校电蓄热供暖与热泵供暖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能源 |
1.1.2 环境 |
1.1.3 “煤改电”相关政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蓄热供暖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热泵供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北方城镇学校建筑及其热负荷分析 |
2.1 北方城镇学校建筑功能特点 |
2.2 建筑能耗分析软件的应用 |
2.3 沈阳某典型学校建筑建模 |
2.3.1 建筑模型概况 |
2.3.2 沈阳地区气象及土壤条件 |
2.4 模型热负荷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泵供暖与电供暖的理论基础 |
3.1 电能的替代潜力分析 |
3.2 常用电供暖方式及其原理 |
3.2.1 电锅炉采暖系统 |
3.2.2 电采暖器 |
3.2.3 辐射式电采暖 |
3.3 热泵供暖原理 |
3.4 常见热泵供暖特点 |
3.4.1 空气源热泵 |
3.4.2 水源热泵 |
3.4.3 土壤源热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泵与电蓄热供暖的技术应用分析 |
4.1 电能消耗 |
4.1.1 土壤源热泵供暖的能耗 |
4.1.2 电蓄热供暖能耗 |
4.2 运行能耗及费用 |
4.2.1 土壤源热泵供暖运行费用 |
4.2.2 电蓄热供暖运行费用 |
4.3 初投资 |
4.3.1 土壤源热泵供暖的初投资 |
4.3.2 电蓄热供暖的初投资 |
4.4 两种供暖方式的实用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蓄热供暖技术分析 |
5.1 蓄热技术的应用 |
5.1.1 太阳能利用蓄热 |
5.1.2 建筑蓄热 |
5.1.3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蓄热 |
5.1.4 低谷电利用蓄热 |
5.2 常见蓄热储能方式 |
5.3 相变蓄热材料 |
5.3.1 不同相变温度蓄热材料 |
5.3.2 不同蓄热材料的化学组成 |
5.3.3 不同蓄热材料的相变过程 |
5.4 相变蓄热材料的筛选标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沈阳某城镇学校电蓄热供暖能耗与运行费用分析 |
6.1 电蓄热供暖技术方案 |
6.2 某小学教学楼电蓄热采暖负荷分析 |
6.3 某小学教学楼电蓄热采暖能耗与运行费用分析 |
6.3.1 组合方案一 |
6.3.2 组合方案二 |
6.3.3 组合方案三 |
6.3.4 三种方案对比分析 |
6.4 电蓄热采暖与热泵采暖运行费用比较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乌鲁木齐市办公建筑采暖能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发展、研究状况 |
1.3.1 建筑能耗计算方法 |
1.3.2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
1.3.3 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4 章结 |
第2章 建筑耗热量指标确定 |
2.1 建筑耗热量介绍 |
2.1.1 建筑耗热量和建筑耗热量指标 |
2.1.2 建筑传热过程的物理模型 |
2.2 建筑耗热量指标理论计算 |
2.2.1 建筑耗热量指标静态计算 |
2.2.2 建筑耗热量指标理论实例计算 |
2.2.3 小结 |
2.3 建筑耗热量指标动态计算 |
2.3.1 DeST软件介绍 |
2.3.2 DeST软件建模 |
2.3.3 能耗模拟结果 |
2.3.4 小结 |
2.4 实测建筑耗热量统计分析 |
2.4.1 实测采暖能耗 |
2.4.2 (2000 ㎡—10000 ㎡)办公建筑的能耗指标分析 |
2.4.3 (10000 ㎡—20000 ㎡)办公建筑的能耗指标分析 |
2.4.4 小结 |
2.5 计算耗热量指标、模拟耗热量指标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2.5.1 耗热量指标理论计算值分析 |
2.5.2 耗热量指标软件模拟值分析 |
2.5.3 耗热量指标实验实测值分析 |
2.5.4 小结 |
2.6 章结 |
第3章 不同节能标准下的耗热量指标计算 |
3.1 出台的公共建筑节能标准 |
3.2 节能 50%与节能 65%国标对比 |
3.2.1 建筑热工 |
3.2.2 建筑设计 |
3.2.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
3.3 节能 50%耗热量指标计算 |
3.3.1 节能 50%模型参数设定 |
3.3.2 小结 |
3.4 节能 65%耗热量指标计算 |
3.4.1 节能 65%模型参数设定 |
3.4.2 小结 |
3.5 章结 |
第4章 建筑耗热量指标单因素分析 |
4.1 室外热环境 |
4.2 建筑特征参数 |
4.2.1 朝向 |
4.2.2 体形系数 |
4.2.3 窗墙面积比 |
4.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
4.3.1 外墙 |
4.3.2 屋面 |
4.3.3 外窗 |
4.3.4 外窗遮阳系数 |
4.4 室内热扰 |
4.4.1 照明、设备功率 |
4.5 室内环境控制参数 |
4.5.1 室内温度 |
4.5.2 新风量 |
4.5.3 照明、设备运行时间 |
4.5.4 室内温度控制 |
4.5.5 小结 |
4.6 章结 |
第5章 建筑耗热量指标多因素分析 |
5.1 正交试验设计 |
5.1.1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
5.1.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5.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5.2.2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5.3 章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长沙市某公共建筑能耗模拟与节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能源发展现状 |
1.1.2 我国能源现状 |
1.1.3 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
1.2 公共建筑能耗模拟的动态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建筑模拟工具 |
2.1 建筑模拟软件—DeST |
2.1.1 产生背景 |
2.1.2 DeST的主要特点 |
2.2 DeST与其他能耗模拟软件的比较 |
第3章 长沙某公共建筑的能耗模拟计算 |
3.1 工程概况 |
3.1.1 建筑的基本信息 |
3.1.2 围护结构信息 |
3.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3.2.1 模型的建立 |
3.2.2 参数的设定 |
3.3 室温和负荷的模拟计算 |
3.4 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调系统方案分析及选取 |
4.1 空调系统方案的模拟 |
4.1.1 系统形式的选择 |
4.1.2 系统方案模拟 |
4.2 空调系统方案分析 |
4.2.1 系统满意度分析 |
4.2.2 系统经济性分析 |
4.3 系统方案的选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设计 |
5.1 热回收方案的优化分析 |
5.1.1 排风热回收简介 |
5.1.2 排风热回收方案的优化 |
5.2 新风控制方案的优化分析 |
5.2.1 新风量控制简介 |
5.2.2 新风控制方案的优化 |
5.3 空调系统的间歇运行 |
5.3.1 空调间歇运行的研究现状 |
5.3.2 空调间歇运行的模拟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建筑能耗简化计算软件(SCBEC)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能源和气候背景 |
1.1.1 能源背景 |
1.1.2 气候环境背景 |
1.2 建筑能耗计算方法比较 |
1.2.1 计算机非稳态模拟方法 |
1.2.2 稳态简化计算方法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4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基于德国标准的建筑能耗简化计算方法的确立 |
2.1 室内照明能耗计算 Q_(l,f) |
2.2 室内净能耗的计算 Q_b |
2.2.1 辐射得热量 Q_S |
2.2.2 室内通过围护结构换热量 Q_T |
2.2.3 通风换热 Q_V |
2.2.4 建筑内热源/热汇 Q_l |
2.3 空气输送能耗 Q_(v,b) |
2.3.1 输送电耗 Q_(v,E,m) |
2.3.2 空气输送热损失 Q_(v,m) |
2.4 采暖系统总能耗 Q_(h,f) |
2.4.1 加热设备的总热输出 Q-(h,outg) |
2.4.2 采暖系统电耗 Q_(h,aux) |
2.4.3 锅炉自身热损失 Q_(h,g) |
2.5 空调系统总能耗 Q_(c,f) |
2.5.1 空调系统制冷量 Q_c |
2.5.2 空调系统的电耗 Q_(C,aux) |
2.6 生活热水总能耗 Q_(w,f) |
2.6.1 热水加热器的产热量 Q_(w,outg) |
2.6.2 生活热水系统电耗 Q_(w,aux)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CBEC 软件设计与开发 |
3.1 需求分析和界面设计 |
3.2 开发语言与开发环境 |
3.3 软件流程介绍 |
3.3.1 计算方法简介 |
3.3.2 室内净能耗计算方法 |
3.3.3 空气输送能耗 |
3.3.4 采暖系统总能耗 |
3.3.5 空调系统总能耗 |
3.3.6 生活热水能耗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CBEC 软件介绍及计算举例 |
4.1 SCBEC 软件介绍 |
4.2 SCBEC 计算举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CBEC 与 EnergyPlus 能耗计算结果对比 |
5.1 工程概况 |
5.2 EnergyPlus 模拟计算 |
5.3 SCBEC 模拟计算 |
5.4 能耗模拟结果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5)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采光设计研究 ——以新广州火车站采光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建筑采光设计的目标 |
1.3 国内外自然采光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自然采光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自然采光发展和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采光设计因素 |
2.1 建筑位置和朝向 |
2.1.1 建筑位置 |
2.1.2 建筑朝向 |
2.1.3 建筑间距和高度的确立 |
2.1.4 建筑位置和朝向的应用技术 |
2.2 采光中庭 |
2.2.1 采光中庭的立面形式 |
2.2.2 采光中庭的剖面形式 |
2.2.3 中庭尺寸与采光的关系 |
3.2.4 中庭节能特点 |
2.2.5 整体处理好中庭外立面的虚实关系 |
2.3 采光天窗 |
2.3.1 天窗的基本形式 |
2.3.2 天窗采光特点 |
2.3.3 采光天窗应用技术 |
2.3.4 采光天窗尺寸 |
2.4 窗玻璃材料 |
2.5 遮阳 |
2.5.1 遮阳形式 |
2.5.2 遮阳效果比较 |
2.5.3 外部遮阳和内部遮阳技术 |
2.6 小结 |
第三章 自然采光模拟设计软件 |
3.1 模拟软件的分类 |
3.2 软件模拟的作用 |
3.2.1 在规划和城市设计中运用 |
3.2.2 建筑方案对比及优化 |
3.2.3 在标准评估中的运用 |
3.2.4 建筑能耗预测与优化 |
3.3 建筑模拟分析软件及工具 |
3.3.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
3.3.2 建筑光环境模拟软件 |
3.4 大型公共建筑光环境模拟软件的选取 |
3.4.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
3.4.2 光环境模拟软件的选择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采光设计方法与流程 |
4.1 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采光特点 |
4.2 常用的采光设计方法 |
4.3 自然采光设计流程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新广州火车站自然采光设计 |
5.1 项目简介 |
5.2 设计内容 |
5.3 计算机模拟软件的选择 |
5.4 自然采光设计因素 |
5.4.1 建筑位置及朝向 |
5.4.2 采光天窗 |
5.4.3 遮阳 |
5.5 自然采光节能分析 |
5.5.1 节能设计目标 |
5.5.2 软件模拟设置 |
5.5.3 分析方法 |
5.5.4 高架候车层模拟分析 |
5.5.5 出站层模拟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重庆地区住宅建筑气候适应性的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舒适的研究现状 |
1.2.2 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重庆地区可接受舒适区研究 |
2.1 热舒适研究现状 |
2.1.1 介绍 |
2.1.2 PMV-PPD 指标 |
2.1.3 ASHRAE 舒适区 |
2.1.4 aPMV 模型 |
2.2 重庆地区可接受舒适区分析 |
2.2.1 人们在室内的活动水平 |
2.2.2 人们在室内的服装情况 |
2.2.3 室内空气流速 |
2.2.4 室内可接受的温度范围 |
2.2.5 室内可接受的湿度范围 |
2.2.6 室内可接受的舒适区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分析方法 |
3.1 建筑的设计过程 |
3.2 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分析方法 |
3.2.1 Olgyay 方法 |
3.2.2 Givoni 方法 |
3.3 重庆地区室外气象参数的温湿图分析 |
3.3.1 温度湿度在温湿度图上的分析 |
3.3.2 太阳辐射数据在温湿度图上的分析 |
3.3.3 风速数据在温湿度图上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典型被动式调控方法的模拟研究 |
4.1 模拟软件的选择 |
4.1.1 DeST 的简介 |
4.1.2 DeST 的主要特点 |
4.1.3 DeST 的选择 |
4.2 DEST 模拟结果的验证. |
4.2.1 模拟建筑的设置 |
4.2.2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4.2.3 模拟误差原因分析 |
4.3 基准建筑的选择及设置 |
4.3.1 基本概况 |
4.3.2 室外气象参数的选择 |
4.3.3 围护结构设置 |
4.3.4 室内热扰设置 |
4.3.5 结果的输出与整理 |
4.4 通风调控的模拟分析 |
4.4.1 换气次数的作用分析 |
4.4.2 分时段设置通风的作用分析 |
4.5 遮阳调控的模拟分析 |
4.5.1 外遮阳 |
4.5.2 内遮阳 |
4.5.3 内外遮阳共同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5 重庆住宅建筑被动式调控方法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
5.1 重庆地区室内温度的温湿图分析方法 |
5.2 通风调控的适应性分析 |
5.2.1 关窗工况下的温湿图分析 |
5.2.2 通风调控下的温湿图分析 |
5.2.3 通风调控与关窗工况的对比 |
5.3 遮阳调控适应性的分析 |
5.3.1 外遮阳板调控的温湿度图分析 |
5.3.2 窗帘调控的温湿度图分析 |
5.4 被动太阳能利用的适应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重庆地区某示范住宅楼的实验测试 |
6.1 建筑概况 |
6.2 测试方案 |
6.2.1 测试仪器 |
6.2.2 测试房间 |
6.2.3 测点布置 |
6.2.4 房间设置 |
6.3 数据分析 |
6.3.1 自然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的作用 |
6.3.2 自然通风对室内湿环境的作用 |
6.3.3 分时段通风与遮阳的组合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南昌地区高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传热分析及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建筑节能发展特点 |
1.2.3 对国内外研究概况的总结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南昌地区的气候特征与高层住宅设计的特点 |
2.1 南昌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
2.1.1 南昌地区地理位置 |
2.1.2 南昌地区气候特征 |
2.2 南昌地区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特点 |
2.2.1 高层住宅的发展演变 |
2.2.2 高层住宅结构 |
2.2.3 高层住宅安全性 |
2.2.4 高层住宅围护结构 |
2.2.5 高层住宅设备特点 |
2.3 总结 |
第三章 高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传热模型 |
3.1 外部假设条件的确定 |
3.2 外墙外表面热平衡模型的建立 |
3.2.1 参数分析 |
3.2.2 短波辐射强度I_t 的确定 |
3.2.3 对流换热系数h_c 的确定 |
3.2.4 逐日气象温度模拟模型 |
3.2.5 角系数的确定 |
3.2.6 模型的简化 |
3.3 高层建筑墙体传热模型确定 |
3.3.1 墙体传热的数学模型 |
3.3.2 板壁围护结构传递矩阵的求取 |
3.3.3 反应系数的确定 |
3.3.4 传热的热量的计算 |
3.3.5 反应系数项数的确定 |
3.4 外墙内表面热平衡方程的建立 |
3.4.1 围护结构导热传热量的确定 |
3.4.2 各围护结构内表面间的互辐射计算 |
3.4.3 与室内空气对流换热的确定 |
3.4.4 内热源长、短波换热的确定 |
3.4.5 透过玻璃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 |
3.5 房间空气热平衡方程式的确定 |
3.5.1 室内空气渗透耗热量的确定 |
3.5.2 室内通风换气耗热量的确定 |
第四章 DeST 能耗模拟软件验证所建模型 |
4.1 DeST—软件介绍 |
4.1.1 DeST 主要特点 |
4.1.2 DeST 的建筑热物理模型 |
4.1.3 DeST 主要应用领域 |
4.2 典型建筑动态负荷模拟计算 |
4.2.1 典型建筑描述 |
4.2.2 计算输入 |
4.3 通过模型进行模拟计算 |
4.3.1 房间热状况及能耗的计算 |
4.3.2 高层住宅建筑墙体传热能耗分析 |
4.4 对比分析结果 |
第五章 各类风速下的热传递实验论证所建模型 |
5.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实验假设 |
5.2 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和及传感器布置和选择 |
5.2.1 温度 |
5.2.2 热流 |
5.2.3 辐射 |
5.2.4 风速 |
5.3 采样时间间隔与采样时间的选择 |
5.4 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
5.4.1 误差的来源 |
5.4.2 误差的分析和处理 |
5.4.3 实验数据预处理 |
5.5 与所建模型对比论证分析 |
5.5.1 实验条件数据 |
5.5.2 对比分析结果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对建筑节能的指导作用 |
6.2 结论 |
6.3 后续工作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城市地下空间暖通空调用能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车库 |
1.2.2 地铁 |
1.2.3 地下商场 |
1.2.4 其他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城市地下空间用能现状的改进措施 |
2.1 地下车库 |
2.1.1 通风系统形式 |
2.1.2 诱导通风系统的控制——智能型诱导通风系统 |
2.1.3 通风量的确定——稀释浓度法 |
2.2 地铁 |
2.2.1 空调系统形式——空气—水系统 |
2.2.2 空调冷却水系统 |
2.2.3 空调冷源 |
2.2.4 开闭式及屏蔽门系统 |
2.2.5 地铁活塞风 |
2.2.6 通风系统 |
2.3 地下商场 |
2.3.1 余热及废热利用 |
2.3.2 新风量的选取及运行调节 |
2.3.3 照明及采光 |
2.3.4 空气处理方式 |
2.3.5 其他 |
2.4 其他 |
2.4.1 新风预热 |
2.4.2 地道风 |
2.4.3 热泵空调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面建筑用能差异性研究 |
3.1 热湿负荷的差异 |
3.1.1 热负荷的差异 |
3.1.2 湿负荷的差异 |
3.2 围护结构的差异 |
3.3 照明采光的差异 |
3.4 空调系统形式的差异 |
3.4.1 地下车库 |
3.4.2 地铁 |
3.4.3 地下商场 |
3.5 地下人防工程 |
3.5.1 地下人防工程建筑特点 |
3.5.2 地下人防工程中自然能源的高效利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常用能耗模拟软件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相关问题的研究 |
4.1 建筑能耗模拟概述 |
4.1.1 建筑模拟工具介绍 |
4.2 Dest 软件概述 |
4.2.1 Dest 软件介绍及特点 |
4.2.2 Dest 软件结构 |
4.3 EnergyPlus 软件概述 |
4.3.1 EnergyPlus 软件介绍及特点 |
4.3.2 EnerguPlus 的模块功能 |
4.4 两种能耗模拟软件用于城市地下空间的特殊性 |
4.4.1 Dest 用于城市地下空间的特殊性 |
4.4.2 EnergyPlus 用于城市地下空间的特殊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常规设计方法进行地下空间设计的特殊问题研究 |
5.1 空调系统形式的选择 |
5.1.1 全空气系统 |
5.1.2 风机盘管系统 |
5.1.3 VRV 加新风空调系统 |
5.2 自然通风设计 |
5.2.1 自然通风概述 |
5.2.2 自然通风用于地下建筑的特殊性 |
5.3 地下空间通风对人体健康和避免氡污染的重要性 |
5.3.1 地下空间通风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
5.3.2 地下空间通风对避免氡污染的重要性 |
5.4 地下空间防潮除湿的重要性 |
5.4.1 地下空间防潮措施 |
5.4.2 地下空间除湿措施 |
5.5 土壤特性对空调负荷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地下空间能耗诊断措施的分析研究 |
6.1 城市地下空间能耗统计测试内容 |
6.1.1 空调水系统测试参数 |
6.1.2 空调风系统测试参数 |
6.2 城市地下空间能耗分析设想 |
6.2.1 针对冷水机组 |
6.2.2 针对水泵 |
6.2.3 针对整个空调系统 |
6.3 能效评价指标及分析 |
6.3.1 冷水机组的能效评价 |
6.3.2 水泵的能效评价 |
6.3.3 风机的能效评价 |
6.3.4 整个空调系统的能效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9)乌鲁木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消耗现状 |
1.1.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
1.1.3 我国居住建筑的节能现状 |
1.2 建筑节能评价的现状 |
1.2.1 建筑节能相关规范 |
1.2.2 我国有关建筑节能评价的相关规范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1 发达国家的经验 |
1.3.2 该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2 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 |
2.1 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
2.1.1 规定性指标 |
2.1.2 性能性指标 |
2.1.3 年能耗评价 |
2.2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简介 |
2.2.1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 |
2.2.2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 |
2.2.3 日本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
2.3 评价体系的方法论 |
2.3.1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的原则 |
2.3.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2.4 评价体系简历的主要技术支持 |
2.4.1 模糊理论 |
2.4.2 单项改造节能贡献率 |
2.4.3 计算机辅助能耗模拟 |
2.5 本章小结 |
3 评价体系中各级评价指标的选取 |
3.1 乌鲁木齐市概况 |
3.1.1 乌鲁木齐建筑热工分区与建筑气候分区 |
3.1.2 乌鲁木齐建筑节能现状 |
3.2 乌鲁木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参数调查统计 |
3.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 |
3.3.1 相关规范中对于建筑节能改造指标的选取 |
3.3.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中对于指标选取的案例 |
3.3.3 本评价体系中对于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指标的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4 评价因子的权重分析 |
4.1 层次分析法(AHP) |
4.1.1 AHP法的具体步骤 |
4.1.2 应用AHP法确定相关层指标的权重 |
4.2 倍数确定法(DARE) |
4.2.1 倍数确定法(DARE)介绍 |
4.2.2 基于DEST-h(住宅版)分析各单项改造节能贡献率 |
4.2.3 用倍数确定法计算各单项节能改造的权重 |
4.3 总评价体系各因子的权重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评价体系的应用 |
5.1 评分方法及标准 |
5.1.1 定性因素的评价 |
5.1.2 定量因素的评价 |
5.2 评价体系的使用 |
5.2.1 评价结果的计算过程 |
5.2.2 本评价体系的特点 |
5.3 本章小结 |
6 成果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 |
6.2 主要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北方寒冷地区草菇工厂化栽培全年能耗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目前发展概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现实意义 |
第二章 能耗分析方法 |
2.1 能耗分析方法简介 |
2.1.1 能耗分析软件介绍 |
2.1.2 EnergyPlus新一代建筑全能能耗分析软件 |
2.1.3 DOE-2软件简介 |
2.1.4 EnergyPlus与DOE-2的比较 |
2.2 DeST软件简介 |
2.2.1 DeST的主要特点 |
2.2.2 DeST的结构 |
2.3 DeST的主要应用领域 |
2.4 DeST的计算思路及输入输出 |
2.5 DeST的模拟步骤 |
第三章 菇房热工性能及通风方式对其能耗的影响 |
3.1 菇房模型的建立 |
3.1.1 几何模型建立 |
3.1.2 草菇生长环境条件 |
3.2 围护结构的模拟分析 |
3.2.1 外墙的模拟分析 |
3.2.2 屋顶的模拟分析 |
3.3 通风方式的模拟分析 |
3.4 朝向的模拟分析 |
3.5 分析总结 |
第四章 草菇厂房能耗模拟分析 |
4.1 模拟过程中采用的气象参数 |
4.2 模拟过程中参数设置 |
4.3 蘑菇厂房能耗模拟(冬季供暖,夏季自然通风,春秋两季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达到其生长条件) |
4.4 蘑菇厂房能耗模拟(除夏季自然通风外,春秋冬三季都采用空调方式达到其生长条件) |
4.5 空调开启时间研究 |
4.5.1 7月20日至8月22日之间空调开启时间研究 |
4.5.2 3月16日至5月21日之间空调开启时间研究 |
4.5.3 9月7日至10月31日之间空调开启时间研究 |
4.6 分析总结 |
第五章 节能方案的对比 |
5.1 实际运行模型的能耗模拟 |
5.2 优化模型的能耗模拟 |
5.3 两组模型的对比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HPM设计绘图程序中自然室温的合理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城镇学校电蓄热供暖与热泵供暖对比分析[D]. 杜佳宁.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2]乌鲁木齐市办公建筑采暖能耗研究[D]. 陈丽萍. 新疆大学, 2017(02)
- [3]长沙市某公共建筑能耗模拟与节能分析[D]. 徐兴宁. 湖南大学, 2017(07)
- [4]建筑能耗简化计算软件(SCBEC)的开发[D]. 李青燕. 天津大学, 2012(08)
- [5]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采光设计研究 ——以新广州火车站采光设计为例[D]. 匙楠. 中南大学, 2011(01)
- [6]重庆地区住宅建筑气候适应性的调控方法研究[D]. 赵温江. 重庆大学, 2009(S1)
- [7]南昌地区高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传热分析及节能研究[D]. 袁剑. 华东交通大学, 2009(04)
- [8]城市地下空间暖通空调用能相关问题的研究[D]. 李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1)
- [9]乌鲁木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评价体系的研究[D]. 张崇飞. 重庆大学, 2008(06)
- [10]北方寒冷地区草菇工厂化栽培全年能耗模拟分析[D]. 张瑜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S2)
标签:建筑论文;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论文; 建筑能耗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围护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