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化住宅小区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边雨[1](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黄彩建[2](2020)在《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评价 ——以滨河花园小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小区变得越来越多,伴随着很多小区建成投入交付使用,小区人口流动性日益加剧、停车场的车流量持续增大、居民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小区管理服务方式日渐无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解决现实难题,必须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依靠新小区建设和老旧小区的改造,普及使用物联网平台新技术,不断推进新技术的规模化落地运用,才能更好的改善民生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国互联网和建筑业新技术的进步为住宅小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结合物联网技术不但可以提升自身功能,还可以推动智能技术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进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论文首先针对国内外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研究现状及物联网技术发展,阐明了物联网技术在小区应用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构建了住宅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滨河花园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为研究对象,对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评价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评价结论从应用系统、应用技术、应用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管理中的对策建议。通过论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滨河花园小区物业管理的效能和水平,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对物业管理的满意度,对我国其它住宅小区的物联网应用也会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参考效应。
杨茜婷[3](2020)在《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国家的定义标准,早在2016年,老年人口比例就已经达到进入“超老龄化国家”的要求。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应对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激发了老年人对住宅产生新的养老功能需求。本文是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以60至80岁自理老人的住宅室内空间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自理老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适老化设计要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对自理老人生活居住的五个主要空间(玄关、卧室、起居室、厨房与卫生间)进行家居智能化室内设计研究,总结得出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家居智能化方案的手绘图、智能家居具体点位平面布局图和智能照明布局分析图等)。调查问卷法有助于对自理老人居住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结合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改善和优化策略。同时,本文在参考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在自理老人住宅中应用智能家居系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守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并从理论角度出发,对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理论技术支持基础、发展优势以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住宅作为联系老年人与外界社会的中间场所,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激发了居住者产生新的居住需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设计,让自理老人能够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和便捷的居家养老生活环境,实现相对低成本但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并且能够缓解老年人孤独、烦躁、失落等负面情绪,让他们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
伊海龙[4](2019)在《智能小区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已成为趋势。在小区管理中,通信、计算机、物联网、软件等技术的应用使小区的智能安全管理成为可能。该系统基于网络通信技术,并依赖于传统小区。借助强大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高科技技术,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小区的统一管理。本项目研究的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针对当前大型小区、高端住宅的涌现,人流与车流更加密集,小区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由此引起的如车辆拥堵、非法入侵、消防安全管理混乱等日渐突现的众多问题,提出了思路。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第一部分根据对“智能小区服务系统”探讨,介绍了智能化小区发研究现状,分析了小区服务系统的管理要求,提出了智能小区管理的总体结构,阐述了小区服务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设计思路,以及系统设计的原则和依据。(2)第二部分以智能小区服务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监管服务系统和安防服务系统进行了介绍,分别对的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重点对关键硬件进行了原理介绍和结构设计,对重要程序进行了软件介绍和流程设计。(3)第三部分通过对需求分析,介绍了智能小区服务系统的设计思路和系统数据库的构建内容,阐述了系统运行环境及变量设置,对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块的实现和平台的运行测试进行了说明。智能小区服务系统的使用在住宅小区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显着提高小区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有效保障小区的安全服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陈子龙[5](2019)在《韶关城区某住宅小区新建配电站智能化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蓬勃发展,电能在国民能源消耗使用占比越来越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已经从用上电转变为用好电,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大力推广新技术在电网建设的应用。尤其是近年来,智能电网的概念越来越普及,“智能电网”成为了行业热点。研究如何开展智能电网的建设及其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韶关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的北大门。作为一个老牌的工业城市,城区配电网电缆化率较高,配电站数量较多。配电站作为配电网络的重要节点,由于其独立性、安全性的特点,配电站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10k V馈线的联络、分段节点一般设置在配电站。而且随着近年房地产统建小区的增多,一些老旧小区供电设施的改造接收,新建配电站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建设智能配电站对整个配电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智能配电站建设的研究对其他地区的智能配电网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对智能配电站的背景、意义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韶关城区智能配电站的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韶关城区传统配电站功能、站内设备设施、全站数据等基础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找出实际需求和存在问题,为日后的智能配电站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依据。2.针对韶关城区配电站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了各种智能化设计,讨论了智能配电站的设计目标及其建设方案,为今后的智能配电站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参考。3.根据智能配电站通信方案技术原则提出改造方案。韶关城区智能配电站的建成,能够实现配电网实时在线分析和决策控制,进而提高整个配电网运行可靠性及经济性。有助于电网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电力的需要,服务好韶关地方经济的发展。
郭小贝[6](2019)在《智能化住宅小区电气工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合理、运行可靠的电气系统设计是一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不管是物业管理系统还是安防系统、智能化集成控制系统等,都需要以电气系统为依托。论文在传统设计领域(变压器、火灾监测、防雷接地等)及绿色节能、多功能集成等方面阐述了智能化小区建设不断发展对电气工程设计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
宋春岩[7](2017)在《物联网技术在住宅小区智能化发展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逐渐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各界普遍比较关注。在当今智能化小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物联网的重视程度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论文主要简述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化小区中的应用,以推动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和发展。
薛麦然[8](2017)在《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将具有识别、管理、跟踪及定位功能的智能化系统与住宅小区合理地建立联系,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住宅小区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中的新主题,其智能水平呈现抽象化、不可直接观测的特性,其设计理念主要依托先进的科技、将各功能系统与其子系统综合为一体化为客户服务,能够满足入住居民的不同生活需求。目前,我国很多城市中的住宅小区已经应用了智能化系统,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看,仍然存在许多弊端,客户入住的意愿和期望值也因此降低。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对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研究和建立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合理的评价方法。本文首先归纳了国内外住宅小区智能化相关的定义、发展和研究成果,阐述了我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目前的发展现状,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整个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功能、技术条件和经济性三个方面出发,选取18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并创新性地使用惩罚型变权方法对系数进行修正,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惩罚型变权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桃花岛、秋实园和森林半岛三个智能化小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半岛小区的综合评价高于秋实园小区和桃花岛小区,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证实了本文所设计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科学、合理。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采用惩罚型变权方法对权重进行分析,使权重成为以指标为自变量的函数。也就是说,权重会随着指标的大小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只要有一个单因素评价值达不到基本标准,就会对其权重进行“惩罚”,使其总体评价的综合得分下降;(2)建立了一种新的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在AHP法的基础上,结合变权原理,引入惩罚型变权机制,得到了一种更能准确和客观地反映住宅小区智能化实际状态的量化评价方法。
古成瑶[9](2014)在《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物业管理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其产生的背景则是工业大发展,由于大量农民进城租房,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利,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于是诞生了专业的物业管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物业管理已经逐渐成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物业管理、智能化物业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美国、韩国以及国内的物业智能化管理实践状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本文对我国一线城市住宅小区传统物业管理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传统物业管理所面临的物业管理企业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客户对物业管理认识有偏差这三大问题,并针对这三大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力度树立物业形象、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加强物业公司资质管理、开展多种经营这四个解决方案。作为对上述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从智能化管理的形式,智能化管理的需求以及智能化管理的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物业管理的智能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总结了目前住宅小区智能化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最后针对智能化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4大解决途径。第-具体项目具体调研;第二、对预期成本及收益进行测算,第三、建立智能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第四、建立专业人才梯队。
毛东[10](2012)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化住宅小区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智能化住宅小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智能化住宅小区结合物联网技术提升自身的功能,使智能化住宅小区成为智慧城市的一个结点。本文研究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应用,将小区智能化系统的信息采集到物联网平台上,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首先针对目前国内外智能化住宅小区现状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分析物联网技术在住宅小区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分析智能化住宅小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基于飞邻物联网平台,研究安全防范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和电梯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物联网接入方法;以消防系统接入到飞邻物联网平台为例,验证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接入物联网的方法。最后总结了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方向。本文的研究拓展了物联网时代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内涵,提升了小区的智能化水平,对建设“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智能化住宅小区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化住宅小区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
1.4.2 住区规划设计 |
1.4.3 建筑类期刊 |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范围 |
1.6 研究框架 |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3.1.3 研究阶段划分 |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
3.3.4 住宅区的改建 |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
3.5 特征总结 |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4.1.3 研究阶段划分 |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2.1 规划建设概况 |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2.3 规划布局特征 |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3.1 综合开发模式 |
4.3.2 区位特征 |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3.4 规划布局特征 |
4.3.5 综合区的建设 |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
4.4.1 发展历程概述 |
4.4.2 改造方式 |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
4.5.1 规划建设概况 |
4.5.2 规划布局特征 |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
4.6 特征总结 |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
4.7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5.1.3 研究阶段划分 |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
5.5 特征总结 |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评价 ——以滨河花园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住宅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理论概述 |
2.1 物业管理概述 |
2.1.1 物业管理概念 |
2.1.2 物业管理服务体系 |
2.1.3 现代物业管理创新的趋势 |
2.2 物联网技术概述 |
2.2.1 物联网概念 |
2.2.2 物联网技术 |
2.3 物联网技术在住宅小区应用概述 |
2.3.1 智慧小区与物联网技术应用 |
2.3.2 物联网技术住宅小区应用的优势 |
2.3.3 物联网技术落地应用 |
2.4 AHP一模糊评价模型 |
2.5 小结 |
第3章 住宅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评价模型构建 |
3.1 评价原则 |
3.1.1 科学性原则 |
3.1.2 实用性原则 |
3.1.3 综合性原则 |
3.2 评价指标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评价模型构建 |
3.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3.3.2 计算指标权重 |
3.4 小结 |
第4章 实证研究 |
4.1 滨河花园小区现状 |
4.1.1 小区概况 |
4.1.2 小区发展现状 |
4.2 物业管理服务体系现状 |
4.2.1 滨河花园小区物业服务 |
4.2.2 物业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
4.3 物联网技术在滨河花园小区中的具体应用 |
4.4 分层次多级模糊评价 |
4.4.1 评价集和评价数据的建立 |
4.4.2 综合评价值计算 |
4.4.3 评价结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滨河花园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优化举措 |
5.1 应用系统的优化举措 |
5.1.1 物业管理系统的优化 |
5.1.2 视频监控系统的优化 |
5.1.3 电子巡更系统的优化 |
5.1.4 停车管理系统的优化 |
5.1.5 电子围栏系统的优化 |
5.2 应用技术的优化举措 |
5.2.1 完善技术方案增加产品选型 |
5.2.2 提升系统集成性和设备先进性程度 |
5.2.3 提高网络安全性的水平 |
5.3 应用管理的优化举措 |
5.3.1 做好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 |
5.3.2 建设专业化人才梯队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滨河花园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调查问卷 |
致谢 |
(3)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 |
1.1.2 养老问题严峻化 |
1.1.3 养老空间智能化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与课题相关的概念定义与辨析 |
1.3.1 自理老人、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 |
1.3.2 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
1.3.3 老年公寓与老年住宅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框架 |
1.5.4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
1.6.1 难点 |
1.6.2 不足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
2.1 智能家居定义 |
2.2 智能家居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1 国外发展现状 |
2.2.2 国内发展现状 |
2.3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及技术原理 |
2.3.1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 |
2.3.2 智能家居系统的组成要素 |
2.3.3 智能家居系统的运行原理 |
2.4 典型案例分析 |
2.4.1 日本福利科技屋 |
2.4.2 美国“Mav Home”智能家居概念模型 |
2.4.3 “唐山首佳·健康城”项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 |
3.1 家居智能化老年住宅发展的社会环境 |
3.1.1 我国老龄化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
3.1.2 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 |
3.1.3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
3.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必要性 |
3.2.1 满足居家养老的意愿 |
3.2.2 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延长寿命 |
3.2.3 提升养老空间的居住品质 |
3.2.4 适应时代科技的发展 |
3.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可行性 |
3.3.1 较低的养老成本 |
3.3.2 便捷的操作流程 |
3.3.3 简易的安装工序 |
3.3.4 良好的售后体验 |
3.3.5 智能化隐私保护 |
3.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基础条件 |
3.4.1 理论支持 |
3.4.2 技术支持 |
3.4.3 政策支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初探 |
4.1 自理老人的特征 |
4.1.1 心理特征 |
4.1.2 生理特征 |
4.1.3 住宅的智能化需求 |
4.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特点 |
4.2.1 空间设计灵活化 |
4.2.2 功能设计多样化 |
4.2.3 需求设计个性化 |
4.2.4 环保设计节能化 |
4.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解决的对策 |
4.4 调查问卷 |
4.4.1 问卷编写 |
4.4.2 问卷回收及整理 |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4 调查问卷结论 |
4.5 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空间优化策略 |
4.5.1 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
4.5.2 室内安全环境的优化策略 |
4.5.3 住宅中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研究 |
5.1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研究 |
5.1.1 玄关的功能需求 |
5.1.2 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分析 |
5.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研究 |
5.2.1 起居室的功能需求 |
5.2.2 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分析 |
5.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研究 |
5.3.1 卧室的功能需求 |
5.3.2 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分析 |
5.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研究 |
5.4.1 厨房的功能需求 |
5.4.2 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分析 |
5.5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研究 |
5.5.1 卫生间的功能需求 |
5.5.2 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
6.2.1 创新点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自理老人居住空间智能化现状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智能小区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智能小区概述 |
1.2.1 智能建筑 |
1.2.2 智能小区的概念 |
1.2.3 智能小区的功能及构成 |
1.2.4 智能小区的分类 |
1.3 研究现状 |
1.4 小区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整体架构与相关技术 |
2.1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多功能集成 |
2.2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多功能集成相关技术 |
2.2.1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多功集成方案 |
2.2.2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多功能集成开发平台选型 |
2.3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小区服务系统中的应用 |
2.3.1 RFID技术的应用 |
2.3.2 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智能小区监管服务系统设计 |
3.1 智能小区监管服务系统硬件设计 |
3.1.1 小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2 小区停车场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
3.2 智能小区监管服务系统软件设计 |
3.2.1 小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3.2.2 小区停车场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智能小区安全服务系统设计 |
4.1 智能小区安全服务系统硬件设计 |
4.1.1 小区消防火灾报警系统硬件设计 |
4.1.2 小区电子巡更系统硬件设计 |
4.2 智能小区安全服务系统软件设计 |
4.2.1 小区火灾报警系统软件设计 |
4.2.2 小区电子巡更系统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智能小区服务管理系统应用实现 |
5.1 智能小区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 |
5.1.1 智能小区服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5.1.2 智能小区服务管理系统子模块需求分析 |
5.1.3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模块设计 |
5.2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数据库的构建 |
5.2.1 数据库的选择 |
5.2.2 数据库的设计 |
5.3 系统运行环境及环境变量设置 |
5.4 智能小区服务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4.1 智能小区监管服务系统模块实现 |
5.4.2 智能小区安全服务系统模块实现 |
5.5 平台运行与测试 |
5.5.1 测试对象和测试结果 |
5.5.2 测试分析与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韶关城区某住宅小区新建配电站智能化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美国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
1.2.2 欧洲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
1.2.3 亚洲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
1.2.4 国内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
1.2.5 智能配电网研究现状 |
1.2.6 智能配电站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韶关城区某住宅小区新建配电站分析 |
2.1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
2.2 韶关城区某住宅小区新建配电站现状分析 |
2.2.1 项目概况 |
2.2.2 电源情况 |
2.2.3 用电现状 |
2.2.4 负荷发展预测 |
2.2.5 主要存在问题 |
2.3 规划方案分析 |
2.3.1 建设必要性 |
2.3.2 配电方案规划 |
2.3.3 站址规划 |
2.3.4 规划计算分析 |
2.4 设计方案分析 |
2.4.1 接入电源点设计 |
2.4.2 用电负荷计算 |
2.4.3 配电变压器容量配置 |
2.4.4 低压配电系统设计 |
2.4.5 配电站电气布置 |
2.4.6 配电站建筑布置 |
2.5 建设实施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0kV公用配电站的智能化规划 |
3.1 配电站智能化规划目标与原则 |
3.1.1 智能配电网规划的一般要求 |
3.1.2 配电自动化规划要求 |
3.1.3 通信信息系统规划要求 |
3.2 智能配电网规划方法 |
3.3 智能配电网规划的关键技术 |
3.3.1 基于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 |
3.3.2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优化规划 |
3.4 配电站智能化规划方案 |
3.4.1 智能配电站定义 |
3.4.2 系统规划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0kV公用配电站的智能化设计 |
4.1 设备状态监测智能化建设 |
4.1.1 中压柜设备状态监测 |
4.1.2 变压器设备状态监测 |
4.1.3 低压柜设备状态监测 |
4.2 环境监控智能化改造 |
4.3 安防监控智能化改造 |
4.4 智能配电站系统整体设计架构 |
4.5 智能配电站系统配置 |
4.5.1 系统软件功能清单 |
4.5.2 设备配置清单 |
4.6 智能配电站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4.6.1 设备状态监测功能 |
4.6.2 环境监控及安防监控功能 |
4.6.3 线上/线下运维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0kV公用配电站的智能化建设 |
5.1 建设准备 |
5.1.1 人员准备。 |
5.1.2 .材料、机具准备 |
5.1.3 施工现场管理准备 |
5.2 建设实施步骤 |
5.3 建设实施关键技术 |
5.3.1 配电站复测及路径放线 |
5.3.2 基坑开挖及平整沟底 |
5.3.3 砼基础与框架结构的施工 |
5.3.4 防雷与接地安装 |
5.3.5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安装 |
5.3.6 中、低压开关柜安装 |
5.3.7 智能设备安装 |
5.4 质量控制要求、控制措施及验收流程 |
5.4.1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
5.4.2 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
5.4.3 验收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智能化住宅小区电气工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住宅小区智能化与电气工程设计背景 |
2.1 智能化小区建设 |
2.2 智能化小区电气设计 |
3 智能化住宅小区电气工程设计要点 |
3.1 强化传统领域设计 |
3.1.1 变压器设计 |
3.1.2 火灾监控系统设计 |
3.1.3 防雷接地系统设计 |
3.2 倡导绿色节能设计 |
3.2.1 照明系统节能 |
3.2.2 空调等动力系统节能 |
3.3 深化智能化系统多功能集成 |
4 总结 |
(7)物联网技术在住宅小区智能化发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3 物联网技术在住宅小区智能发展中的主要理念 |
3.1 关于感知生活 |
3.2 关于感知家居 |
3.3 关于感知社区 |
4 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化住宅小区中的应用 |
4.1 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 |
4.2 射频技术的应用 |
5 结束语 |
(8)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住宅小区智能化概念 |
1.2.2 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发展 |
1.2.3 住宅小区智能化评价体系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简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住宅小区智能化及其系统构成 |
2.1 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功能与特征 |
2.1.1 住宅小区智能化定义及功能 |
2.1.2 住宅小区智能化的特征 |
2.2 我国住宅小区智能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
2.2.1 我国住宅小区智能化发展的现状 |
2.2.2 我国住宅小区智能化发展前景 |
2.3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及其构成 |
2.3.1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发展 |
2.3.2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构成 |
第3章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3.1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1.1 科学性原则 |
3.1.2 可操作性原则 |
3.1.3 综合性原则 |
3.2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指标体系框架 |
3.2.2 各项指标的含义 |
3.3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3.3.1 静态权重的确定 |
3.3.2 惩罚型变权函数的设计 |
3.3.3 基于惩罚型变权的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评价模型 |
第4章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4.1 实证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1 桃花岛小区 |
4.1.2 森林半岛小区 |
4.1.3 秋实园小区 |
4.2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体系静态权重 |
4.3 住宅小区智能化惩罚型变权确定 |
4.3.1 数据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
4.3.2 指标局部变权的确定 |
4.4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结果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 |
(9)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 |
1.1.2 选题的实用价值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难点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难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规范与理论借鉴 |
2.1 社区概念及特征 |
2.1.1 社区的含义 |
2.1.2 社区的特征 |
2.2 城市社区与城市住宅小区 |
2.2.1 城市社区的概念 |
2.2.2 城市住宅小区的概念 |
2.3 物业管理与智能化管理 |
2.3.1 物业管理的概念 |
2.3.2 智能化物业管理的内容 |
2.4 相关理论借鉴 |
2.4.1 公共管理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社区治理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实践 |
3.1 国外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状况 |
3.1.1 美国的物业管理智能化状况 |
3.1.2 欧盟的物业管理智能化状况 |
3.1.3 新加坡的物业管理智能化状况 |
3.1.4 韩国的物业管理智能化状况 |
3.2 国内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状况 |
3.2.1 政府参与物业管理智能化建设的状况 |
3.2.2 国内企业参与物业管理智能化的状况 |
3.2.3 国内“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 |
3.2.4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
3.2.5 “智慧社区”规划重点 |
第4章 城市住宅小区传统物业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城市住宅小区传统物业管理方式及其特征 |
4.1.1 传统物业管理与传统房屋管理的区别 |
4.1.2 传统物业管理与物业管理智能化的区别 |
4.2 传统物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
4.2.1 物业管理企业经费不足 |
4.2.2 专业人员缺乏 |
4.2.3 客户对于物业管理的认识有偏差 |
4.3 传统物业管理的出路及解决对策 |
4.3.1 加强宣传力度,树立物业形象 |
4.3.2 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 |
4.3.3 加强物业公司资质管理 |
4.3.4 开展多种经营 |
第5章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趋势、挑战及解决方案 |
5.1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发展趋势 |
5.1.1 住宅小区进行智能化管理的硬件发展趋势 |
5.1.2 住宅小区进行智能化管理的软件发展趋势 |
5.1.3 住宅小区进行智能化管理的需求分析 |
5.2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构成 |
5.2.1 城市住宅小区设备管理与监控系统 |
5.2.2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安全防范系统 |
5.2.3 城市住宅小区信息网络系统 |
5.2.4 城市住宅小区信息化服务系统 |
5.3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
5.3.1 整体管理水平较低 |
5.3.2 管理组织散乱 |
5.3.3 智能设备浪费且维修效率低 |
5.4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智能化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
5.4.1 具体项目具体调研 |
5.4.2 对预期成本及收益进行测算 |
5.4.3 建立智能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
5.4.4 建立专业人才梯队 |
5.4.5 政府对于智能化物业管理的指导标准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化住宅小区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 |
1.1.2 物联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 |
2.1 物联网技术 |
2.1.1 物联网关键技术 |
2.1.2 物联网体系结构 |
2.1.3 物联网应用 |
2.2 物联网技术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住宅小区中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小区安防系统 |
3.1.2 设备监控与管理系统 |
3.1.3 智能小区完善系统 |
3.1.4 物联网模式下小区智能化系统构成 |
3.2 住宅小区中的物联网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飞邻物联网平台的应用研究 |
4.1 飞邻物联网平台概述 |
4.1.1 飞邻平台介绍 |
4.1.2 飞邻平台的特点和优势 |
4.1.3 飞邻架构简介 |
4.1.4 飞邻部署模式 |
4.2 基于飞邻平台的安全防范系统 |
4.2.1 安防系统接入 |
4.2.2 总体架构 |
4.2.3 集成模式 |
4.2.4 集成方法 |
4.2.5 使用模式 |
4.2.6 安防系统接入飞邻平台后的功能 |
4.3 停车场管理系统 |
4.3.1 物联网停车场管理系统相关技术 |
4.3.2 物联网数据平台在智能停车场系统的应用研究 |
4.4 电梯远程监控管理系统 |
4.4.1 体系结构 |
4.4.2 应用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飞邻”的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 |
5.1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概述 |
5.2 “飞邻”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
5.2.1 住宅小区消防设备数据接入 |
5.2.2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智能化住宅小区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2]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评价 ——以滨河花园小区为例[D]. 黄彩建. 扬州大学, 2020(04)
- [3]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D]. 杨茜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智能小区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D]. 伊海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5]韶关城区某住宅小区新建配电站智能化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D]. 陈子龙.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6)
- [6]智能化住宅小区电气工程设计研究[J]. 郭小贝.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06)
- [7]物联网技术在住宅小区智能化发展中的应用[J]. 宋春岩.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7(08)
- [8]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研究[D]. 薛麦然.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9]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实践[D]. 古成瑶. 西南大学, 2014(10)
- [10]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化住宅小区中应用的研究[D]. 毛东. 长安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