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型红斑狼疮伴发假性肠梗阻误诊2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晓[1](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少见并发症肠系膜血管炎(Mesenteric vasculitis,MV)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Ureterohydronephrosis,UH)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旨在提高医生对SLE合并MV和UH的认识,引起医生的重视,降低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避免延误病情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临床指导。研究对象及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到2019年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合并MV和/或UH的SLE患者(即研究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利用电子病例系统查阅研究组患者的系统受累情况、血常规、抗ENA抗体谱、炎症指标、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根据SLE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标准(见附录)对每位患者的病情进行系统的评估,得出SLEDAI评分。从同期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不合并MV和UH的SLE患者做为对照,应用相同的调查方法搜集对照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详细记录,同样根据SLEDAI评分标准对每位患者进行评估得出SLEDAI评分。将研究组和对照组从疾病的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SLEDAI评分、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方面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再将研究组患者分为三组,即SLE合并MV和UH患者组、SLE仅合并MV患者组、SLE仅合并UH患者组,同样从疾病的系统受累特点、实验室检查、SLEDAI评分、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方面对三组患者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研究组患者共31例,诊断SLE时的平均初发年龄35.90±14.50岁,范围为1361岁,研究组均为女性。对照组患者共100例,诊断SLE时平均初发年龄36.80±13.80岁,包括95名女性和5名男性。两组SLE初发年龄和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统计学分析显示SLE相关的MV和UH存在相关性。3、研究组患者中,29.03%(9例)患者以MV为首发表现;32.26%(10例)患者在初次诊断SLE时就存在UH,其中5例出现UH相关症状,5例通过辅助检查发现;22.58%患者(7例)在初次诊断SLE时同时存在MV和UH,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研究组患者中74.19%(23例)患者经治疗好转,病情缓解并处于疾病稳定状态,22.58%(7例)患者病情出现了反复发作,3.23%(1例)患者因反复狼疮脑病及胰腺炎死亡。4、研究组患者的发热、肾脏受累、心脏受累及浆膜炎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5、研究组ESR升高、IgG升高、dsDNA阳性、抗SSA阳性及抗SSB阳性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6、研究组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SLEDAI评分,研究组58.10%的患者SLEDAI评分≥15分(重度狼疮),对照组20.00%的患者SLEDAI评分≥15分。7、研究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为142.26±170.85mg/d,对照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为74.95±156.31mg/d,研究组激素使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所有患者最初都应用了中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5.81%(8例)的研究组患者接受了3-5天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96.77%(30例)的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其中1例因反复胰腺炎和狼疮脑病死亡,1例合并UH患者出现了出血性膀胱炎,1例合并UH的SLE患者最终实施了双侧输尿管置管术。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方面无显着差异。8、两组患者预后(好转、反复、死亡)存在显着的差异,研究组病情反复及死亡结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及意义:MV和UH是SLE严重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并发症,研究组在发病年龄和性别方面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表明性别和年龄并非是SLE合并MV和UH的危险因素。研究组在发热、肾脏受累、心脏受累及浆膜炎发生率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研究组患者疾病活动和系统受累方面更严重于对照组,同时提示在诊断不明原因的MV或UH时,进行尿常规或尿蛋白检测,有助于协助诊断SLE相关的MV和UH,并注意关注心脏及有浆膜腔的异常。研究组dsDNA阳性、抗SSA抗体阳性及抗SSB抗体阳性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三种抗体可能在两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体作用机制通过本研究尚不能推断。研究组相比对照组有着更高的SLEDAI评分,在ESR升高及IgG升高的发生率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合并MV和/或UH的SLE处于更严重的疾病状态,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研究组100.00%的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80.65%的患者发病初期使用了免疫抑制剂,研究发现早期适宜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很快的控制病情,我们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预后方面,研究组预后较对照组差,再次说明了MV和UH是SLE严重的并发症。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SLE相关的MV和UH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及泌尿外科等,通过本研究能让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并重视SLE的这些少见并发症,一方面可以促进快速准确诊断,降低误诊漏诊的风险,避免延误治疗;另一方面,可以迅速启动适当的治疗,以尽快控制疾病,避免不必要的不可逆的器官损害,改善预后。
李冀[2](2020)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筛查》文中认为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之一,儿童SLE约占所有SLE患者的10%-20%,其特点为病情重、器官损伤明显,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成人不尽相同;特别是有一些患儿起病早、治疗后病情难以缓解、或者补体持续降低等。提示儿童SLE患者可能存在与免疫缺陷有关的遗传背景。近来“单基因狼疮”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是指由于单个基因的纯合或杂合突变,机体出现狼疮样表型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补体缺陷、I型干扰素通路缺陷等。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SLE患者中是否存在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相关的基因突变,为两种疾病的伴发情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SLE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既往文献及临床经验制定详细的入组标准,收治过程中符合任一条标准的患儿即入组,利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基因筛查。纳入标准为:1)起病年龄小于等于5岁;2)反复CMV或EBV感染病史;3)持续低补体,治疗后无好转或继续降低;4)头颅CT显示基底节钙化;5)特殊类型皮疹(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6)明显肝脾肿大(中度及重度肿大),治疗中无好转或继续增大;7)合并I型糖尿病;8)治疗过程中ESR仍持续升高。满足上述8条中任一条且确诊为SLE的患儿即入组,不进行额外干预。排除标准为:1)拒绝基因检测或不能获得父母外周血样本;2)失访或临床资料有缺失。基因测序:对入组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PID基因筛查,将二代测序中存在基因变异的患儿及父母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临床资料分析,确定是否为致病突变,并对入组患儿进行详细的临床分析。本研究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患儿家长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一、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共收治182例符合1997年ACR修订的SLE诊断标准的患儿(男33例,女149例,男女比为1:4.5),起病年龄3岁至15岁9月不等。患儿多因皮疹(55.49%)就诊,常见的首发症状还有发热(45.60%)、关节病变(31.87%)等。病程中最易累及血液系统(79.12%),其次是皮肤黏膜(72.53%)、呼吸系统(60.99%)、肾脏(48.35%),无显着性别差异。自身免疫抗体谱可帮助诊断SLE,但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不强(P>0.1)。在随访大于等于3个月的133名患儿中,113人(84.96%)病情有明显好转,提示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能有效控制SLE病情、改善预后。二、共有71例患儿送检PID基因筛查,其中10例患儿筛查结果为阳性。纳入标准中阳性率最高的是明显肝脾大(100%)、颅内基底节钙化(66.67%)、特殊类型皮疹(50%)、起病年龄≤5岁(40%)。PID筛查阳性组和阴性组在SLE相关症状及免疫学指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提示需借助不典型症状和基因测序技术识别免疫缺陷背景。三、综合基因结果及临床表现,共有10名患儿有原发性免疫背景。其中6例I型干扰素病[4例Aicardi-Goutieres综合征(3例TREX1基因突变,1例ADAR基因突变),1例STING基因相关性血管病变(TMEM173基因突变),1例脊柱软骨发育不良伴免疫失调(ACP5基因突变)],2例RAS基因相关性自身免疫淋巴增殖性疾病(1例NRAS基因体细胞突变,1例KRAS基因体细胞突变),1例可疑慢性肉芽肿病(NCF2基因突变),1例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SLC7A7基因突变)。部分患儿针对相应疾病调整治疗方案后,病情有好转。结论:治疗困难或伴有不典型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警惕存在基础原发免疫缺陷的可能性;对于起病年龄小或有反复感染病史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尤其是明显肝脾大、基底节钙化、有冻疮样皮疹者,积极排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必要时尽早完善基因筛查。
郝碧海,吴春苏[3](201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急性胆囊炎1例报道》文中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如皮肤黏膜、血液、骨骼肌、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及肺、心脏等多个器官,但累及胃肠道较少见,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特异性不高[1]。本例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5年,所以SLE误诊率较高。现将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率。1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误诊时间1年。2013年11月开始
文钟,姚承佼,朱丹,童晓霞,张梦云,青玉凤,周京国[4](201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患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分析近10年国内报道的2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258例均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活跃期患者,临床表现最多见的是腹痛(74.03%),腹泻(65.12%),恶心、呕吐(60.08%);最常合并的系统损害为肾脏损害(46.12%),血液系统损害(37.21%);检验指标发现白细胞减少(42.35%),补体C3降低(85.84%),补体C4降低(76.54%),抗SSA抗体升高(56.19%)有诊断提示作用。腹部平片示肠梗阻(45.07%),考虑本病易合并假性肠梗阻。腹部CT检查可见典型的"靶形"征(33.33%),肠系膜血管"梳状"或"栅栏状"(25.60%)。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93.4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发病率低,死亡率高,腹痛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腹部CT对诊断意义重大,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改善该疾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邱宇珍,龙辉[5](2013)在《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误诊五年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报告了1例女性患者因反复腹泻、呕吐、浆膜腔积液等,2次抗痨治疗似乎有效,误诊结核性腹膜炎5年余,因再发上腹不适、恶心、呕吐3 d入院,经院内会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肠系膜血管炎、假性肠梗阻、不全输尿管梗阻、狼疮肾炎。治疗后病情控制无反复。该病例提示:SLE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者临床误诊率高,对于自身抗体阴性或低滴度阳性的患者合并多系统损害时要警惕SLE。
杨敏,梁胜翔,周润华,莫汉有[6](201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假性肠梗阻(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IPO)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尤其是消化内科及外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8例SLE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男1例,女7例,发病年龄20-52岁,平均35岁,平均病程36mo.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者2例(2/8),入院前被误诊为急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8例患者中肾脏累及者6例(6/8),血液系统累及者5例(5/8),皮肤病变5例(5/8),循环系统累及者4例(4/8),胆囊炎4例(4/8),消化道出血4例(4/8),腹水4例(4/8),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者1例(1/8).8例患者中抗核抗体(+)8例(8/8),抗dsDNA抗体(+)6例(6/8),所有病例均有补体水平下降及血沉升高(8/8).8例患者中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均好转出院,死亡2例,1例并发肠穿孔死亡,1例行剖腹探查并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死亡.结论:IPO是SLE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伴有其他脏器受累,免疫学检查多有异常.早期诊断并及早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及改善预后很重要,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梁新娥,王钦玉[7](2011)在《特殊首发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因特殊首发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护理观察和体会。方法:对8例由它科收治后转入风湿科病人疾病观察护理。结果:通过专科治疗护理病情好转出院。
黄建萍,田昕,朱碧溱[8](2011)在《以假性肠梗阻为首发表现的儿童隐匿型狼疮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以假性肠梗阻(IPO)为首发表现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以IPO为首发表现的儿童SLE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结果该例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呕吐、腹痛,逐渐加重,X线腹平片显示不完全性肠梗阻,同时有浆膜炎、血液系统及肾脏受累表现,ANA、抗dsDNA抗体、抗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均阳性,补体C3、C4下降。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很快缓解。结论 IPO是SLE的一种少见的、临床上缺乏足够认识的合并症,而以IPO首发的SLE更为少见,极易误诊。应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及不良预后。
巩艺,陈庆平,赵松,李娟[9](20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急腹症21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1例SLE伴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假性肠梗阻、肠梗阻、消化道穿孔、上消化道出血、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胃肠炎、肠系膜血管炎等。对11例施行手术探查,其中6例(54.54%)腹腔内无明显病灶。治疗或手术后,18例好转,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SLE伴发急腹症与外科急腹症难以鉴别,提高认识、多学科会诊可减少误诊或漏诊。如无肠坏死、胃肠穿孔、严重腹腔感染、脓性腹腔积液,不宜轻易手术探查。
李洁,石满华[10](2010)在《妊娠首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为肠梗阻两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妊娠首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对2例误诊为肠梗阻的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的2例患者中1例妊娠17周,因腹痛、腹胀、呕吐1周,肛门停止排气4d就诊;1例妊娠16周,因腹痛、腹胀、呕吐、肝门停止排气5d就诊,均误诊为机械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均因宫内死胎终止妊娠。给予大剂量激素治疗后病情均缓解。结论妊娠首发SLE且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者不多见,极易出现误诊误治,临床应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最大限度地降低误诊率。
二、系统型红斑狼疮伴发假性肠梗阻误诊2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型红斑狼疮伴发假性肠梗阻误诊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对象分组标准 |
2.4 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研究对象人口资料 |
2、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系统受累情况的比较 |
3、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
4、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SLEDAI评分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 |
5、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治疗方案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
6、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预后的比较 |
7、SLE合并MV和 UH、SLE仅合并MV、SLE仅合并UH系统受累、血清学检查、SLEDAI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筛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分析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中免疫缺陷相关基因的检测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阳性的病例分析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和展望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急性胆囊炎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1 误诊原因 |
2.2 防范措施 |
(4)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表现 |
2.3 LMV合并其他系统损害 |
2.4 LMV检验指标结果 |
2.5 LMV影像学检查结果 |
2.6 SLEDAI评分结果 |
2.7 LMV治疗 |
3 讨论 |
(6)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病例入选标准: |
1.2.2 病例剔除标准: |
1.2.3 记录内容: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临床表现 |
2.2.1 首发表现: |
2.2.2 肠梗阻表现: |
2.2.3 病程中各系统受累情况: |
2.3 血清学检查结果 |
2.4 免疫相关检查 |
2.5 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 |
2.6 病理检查结果 |
2.7.4 外科手术治疗: |
2.7.5 维持治疗方案: |
2.7 治疗情况 |
2.7.1 对症支持治疗: |
2.7.2 肾上腺皮质激素: |
2.7.3 免疫抑制剂治疗: |
2.8 随访及预后情况 |
3 讨论 |
(7)特殊首发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首发表现及诊断 |
2 护理 |
2.1 心理护理 |
2.2 症状的护理 |
2.2.1 发热的护理 |
2.2.2 皮肤护理 |
2.2.3 口腔、会阴护理 |
2.2.3 疼痛的护理 |
2.2.4 以假性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护理 |
2.3 药物的护理 |
2.4 饮食护理 |
2.5 基础护理 (病情观察) |
2.6 健康指导 |
3 讨论 |
(8)以假性肠梗阻为首发表现的儿童隐匿型狼疮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9)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急腹症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SLE伴发急腹症的临床表现 |
3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
4 诊治与转归 |
讨 论 |
(10)妊娠首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为肠梗阻两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讨论 |
四、系统型红斑狼疮伴发假性肠梗阻误诊2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临床病例分析[D]. 张晓晓. 青岛大学, 2020(01)
- [2]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筛查[D]. 李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急性胆囊炎1例报道[J]. 郝碧海,吴春苏. 现代医药卫生, 2017(18)
- [4]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临床分析[J]. 文钟,姚承佼,朱丹,童晓霞,张梦云,青玉凤,周京国.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7(01)
- [5]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误诊五年分析[J]. 邱宇珍,龙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13(17)
- [6]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J]. 杨敏,梁胜翔,周润华,莫汉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10)
- [7]特殊首发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J]. 梁新娥,王钦玉. 价值工程, 2011(32)
- [8]以假性肠梗阻为首发表现的儿童隐匿型狼疮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黄建萍,田昕,朱碧溱. 临床儿科杂志, 2011(01)
- [9]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急腹症21例临床分析[J]. 巩艺,陈庆平,赵松,李娟. 陕西医学杂志, 2010(10)
- [10]妊娠首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为肠梗阻两例分析[J]. 李洁,石满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