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贸委2000年抓七项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周冰[1](2007)在《开启第二个黄金时期》文中研究表明整理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e制造》成立于企业信息化风起云涌的2002年,其5年历史可以说见证了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因此,从《e制造》的角度,对制造业信息化的政策环境、技术、市场及服务等方面的回顾和总结,正是为了给"十一五"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梳理一些历史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展望一个更清晰、广阔的前景。
李燕兵[2](2005)在《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问题研究 ——论违反忠实义务行为的犯罪化》文中指出
张卓琳[3](2005)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虽然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关注。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弱、经营风险大、抵押品不足、又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和信息透明度,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中小企业很难从信贷市场获得足够的间接融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都引入了信用担保制度,以便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贷款信用支持,这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典范,也是化解金融风险、改善融资环境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我国信贷市场上,信用担保机构的加入,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于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尚处在进一步完善的阶段。而信用担保机构也由于前期机构体系设计中,在运作模式、资金来源和损失分担、风险控制,以及配套环境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巨大的担保损失风险,且运作效率普遍不高,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本论文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找到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以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使信用担保这一公共产品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久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更好地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产生和发展的制度背景,因此本论文首先对这一制度背景进行分析,在清楚界定中小企业概念范围的基础之上,从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超边际分析和分工演进理论的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存在的意义和核心价值,并通过国内外有关数据的比较,分析了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特点。接着,基于信贷配给理论、均衡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笔者从信用担保机构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和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与管理两个方面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进行理论分析。并指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是为有发展潜力,但信用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支持,以帮助他们获得银行贷款,而不是为不良中小企业扶贫,进而提出了符合信用担保条件的中小企业的标准。
杨发祥[4](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韩家增,石万鹏[5](2003)在《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讯:金秋送爽,10月18日至19日,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胜利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为大会题词。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接见与会代表。本次大会讨论并?
冯笠心[6](2002)在《信息广场》文中研究指明
国家经贸委“千厂千会协作行动”办公室[7](2002)在《“千厂千会协作行动”经验和方法 中国科协、国家经贸委联合表彰单位④》文中研究说明 锦州市药学会与锦州制药一厂(现锦州九泰药业集团公司)于1997年7月正式签定了技术协作协议书。协作目标:充分发挥学会优势,为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协作原则:扬长避短、形式多样、自愿互利、共同发展。协作内容:学会组织专家协助开展新产品开发的调研和
朱彬蓉[8](2002)在《企业技术中心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对企业技术中心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和方法的研究,是国家经贸委正在探索和实践的、对技术中心实行动态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在了解国家宏观评价和导向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提高管理水平的需求。本论文针对企业技术中心的职责、任务、建立背景等,试图基于“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客观公正、操作简便”的原则,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技术中心综合实力,了解企业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指导企业改进技术中心的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 (1)在国家对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企业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评价研究现状,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标准。 (2)指出了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和修改方法,建立了新的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在层次分析基础上,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了建议指标体系中各级权重系数,针对模糊因素对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评价的影响,克服人们思维的主观性,提出了企业技术中心模糊综合评判法。 (4)利用某企业技术中心某年上报数据,对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判方法进行了验证性评价,并与国家经贸委1999、2000、2001三年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5)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强调动态研究的观点,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张苏平,齐援军,丁丁[9](2002)在《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文中认为 7月1日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讲话中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要
本刊[10](2001)在《信息要览》文中指出
二、经贸委2000年抓七项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贸委2000年抓七项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2)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问题研究 ——论违反忠实义务行为的犯罪化(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思路、结构和主要内容 |
三、理论借鉴与研究方法 |
四、说明 |
第一章 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一般理论问题 |
第一节 上市公司高管 |
一、上市公司高管概念的界定 |
二、上市公司高管概念的法律涵义 |
第二节 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 |
一、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与相关刑法概念与规范的一般联系 |
二、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行为的违法性 |
三、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职务性”要件内涵 |
第三节 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定义和分类 |
一、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定义 |
二、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类型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调查及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与主要矛盾 |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特点 |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矛盾 |
第二节 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 |
一、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阶段 |
二、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数量与比例 |
三、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分省统计 |
四、涉案公司行业分布 |
第三节 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结构统计与分析 |
一、犯罪主体结构的统计与分析 |
二、犯罪行为结构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节 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一、涉案公司股权结构以及控股股东性质与犯罪的关系 |
二、控股股东与涉案公司高管的关系 |
三、涉案公司独立董事比例 |
四、涉案公司涉罪相关信息披露情况 |
五、结论 |
第三章 忠实义务规范与刑法规范 |
第一节 忠实义务的概念及其本质 |
一、忠实义务的概念 |
二、公司法忠实义务的发展与演变 |
三、忠实义务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我国公司法忠实义务规范 |
一、《公司法》颁布前的立法规定 |
二、《公司法》的规定 |
三、上市公司法律文件规定的忠实义务 |
四、新《公司法》规定 |
五、忠实义务的类型 |
第三节 违反我国公司法忠实义务规范的刑事责任规定 |
一、《公司法》、新《公司法》和《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的规定 |
二、刑法典的规定 |
三、与忠实义务对应的犯罪分类 |
第四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违反忠实义务的刑事责任 |
一、刑法的基本规定和政策 |
二、对重点国家违反忠实义务刑事责任的考察 |
第四章 我国违反忠实义务行为的犯罪化——一般考察 |
第一节 刑事立法演变中的忠实义务根据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对传统利益冲突犯罪的考察 |
三、对典型利益冲突犯罪的考察 |
四、结论 |
第二节 构成要件的过滤机制——公司法与刑法的边界与范围 |
一、犯罪化作业过滤机制的理论 |
二、犯罪的客观要件 |
三、犯罪的主体要件 |
四、犯罪的主观要件 |
五、结论 |
第五章 我国违反忠实义务行为的犯罪化——以竞业禁止为例 |
第一节 公司法竞业禁止义务 |
一、竞业禁止义务的概念与渊源 |
二、我国公司法竞业禁止控制机制 |
三、竞业经营的公司同意 |
四、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民事法律效果 |
第二节 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行为的犯罪化 |
一、法律规定 |
二、竞业禁止义务规范与刑事法规范比较 |
第六章 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控制制度的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的法律控制 |
第二节 《公司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
一、义务规范内容的缺陷与不足 |
二、法律责任制度的问题 |
三、对《公司法》修改的评价 |
第三节 刑法存在的问题、反思及建议 |
一、刑法的问题与不足 |
二、刑法的反思 |
三、刑法的完善建议思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的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2.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的制度背景分析 |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2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2.1.3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与特点 |
2.2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理论分析 |
2.2.1 信用担保机构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理论分析 |
2.2.2 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理论分析 |
2.3 符合信用担保条件的中小企业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
3.1 海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现行运作模式 |
3.1.1 日本模式 |
3.1.2 美国模式 |
3.1.3 台湾模式 |
3.2 中国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现行运作模式 |
3.2.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情况 |
3.2.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式 |
3.2.3 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进展情况 |
3.2.4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成因 |
3.3 海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现行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
3.3.1 相似点分析 |
3.3.2 差异点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一主两辅”模式的设立 |
4.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现行运作模式的缺陷分析 |
4.2 构建以互助性担保机构为主体的“一主两辅”模式 |
4.2.1 现有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4.2.2 “一主两辅”模式的运作 |
4.3 基于“一主两辅”模式的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来源及损失补偿机制 |
4.3.1 政策性再担保机构资金来源及损失补偿 |
4.3.2 商业性担保机构资金来源及损失补偿 |
4.3.3 新型互助性担保机构资金来源及损失补偿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与分散机制 |
5.1 内部的风险控制与转移机制 |
5.1.1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
5.1.2 反担保措施与贷款项目跟踪机制 |
5.1.3 追款与惩罚机制 |
5.1.4 内部风险补偿机制 |
5.1.5 担保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
5.1.6 再担保机制 |
5.2 外部的风险控制与分散机制 |
5.2.1 政府方面的风险控制 |
5.2.2 银行方面的风险控制 |
5.2.3 中小企业方面的风险控制 |
5.2.4 社会方面的风险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配套环境建设 |
6.1 中小企业征信管理体系 |
6.1.1 中外企业征信管理体系的类型 |
6.1.2 我国征信管理体系的发展和特点 |
6.1.3 制约我国征信管理体系发展的因素 |
6.1.4 建立国家性中小企业征信管理体系 |
6.1.5 鼓励建立商业性专业资信评估机构 |
6.2 法律和法规环境建设 |
6.2.1 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现状 |
6.2.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障碍 |
6.2.3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对策 |
6.3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6.3.1 国内外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比较 |
6.3.2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
6.3.3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
6.4 产权交易市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湖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调查与运行模式探讨 |
7.1 湖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
7.2 湖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7.3 湖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探讨 |
7.3.1 浏阳市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模式及运作绩效分析 |
7.3.2 对于构建湖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的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观点 |
8.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4)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
二、 农村:村级自治 |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
一、 生育政策比较 |
二、 生育现状比较 |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
一、 国际舆论 |
二、 国际人口奖 |
结语 |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
后记 |
(8)企业技术中心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针对企业评价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外针对技术创新的评价研究 |
1.2.3 国内的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 企业技术中心概况 |
2.1.1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背景 |
2.1.2 企业技术中心的职责与任务 |
2.2 评价的目的、原则与内容 |
2.2.1 评价的目的 |
2.2.2 评价的原则 |
2.2.3 评价的内容 |
2.3 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
2.3.1 评价标准 |
2.3.2 评价方法 |
2.4 现行评价指标体系 |
2.4.1 1999年度评价指标体系 |
2.4.2 2000年度评价指标体系 |
2.4.3 2001年度评价指标体系 |
2.5 指标体系的建立 |
2.5.1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
2.5.2 建议指标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指标权重分析方法研究 |
3.1 两两比较法原理概述 |
3.2 计算权重系数的方法 |
3.2.1 幂法 |
3.2.2 和法 |
3.2.3 根法 |
3.3 一致性检验 |
3.4 组合权向量与组合一致性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评判方法研究 |
4.1 层次分析法 |
4.1.1 层次分析法原理概述 |
4.1.2 层次分析法的决策过程 |
4.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4.2.1 模糊综合评判法原理概述 |
4.2.2 模糊综合评判法决策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案例企业简况 |
5.2 专家打分法 |
5.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 |
5.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4.1 案例数据对比 |
5.4.2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4.3 对案例企业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本文取得的成果 |
6.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习期间工作业绩简介 |
致谢 |
四、经贸委2000年抓七项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启第二个黄金时期[J]. 周冰. 微型机与应用, 2007(06)
- [2]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问题研究 ——论违反忠实义务行为的犯罪化[D]. 李燕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3)
-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D]. 张卓琳. 中南大学, 2005(06)
- [4]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5]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N]. 韩家增,石万鹏. 中国包装报, 2003
- [6]信息广场[J]. 冯笠心.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2(09)
- [7]“千厂千会协作行动”经验和方法 中国科协、国家经贸委联合表彰单位④[J]. 国家经贸委“千厂千会协作行动”办公室. 科技和产业, 2002(06)
- [8]企业技术中心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朱彬蓉. 西北工业大学, 2002(01)
- [9]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J]. 张苏平,齐援军,丁丁. 经济研究参考, 2002(29)
- [10]信息要览[J]. 本刊. 中国科技产业, 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