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内穿刺治疗细菌性眼内炎

玻璃体内穿刺治疗细菌性眼内炎

一、玻璃体腔穿刺给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芳,杨义[1](2021)在《规范玻璃体腔注射操作, 降低注射后感染性眼内炎风险》文中提出玻璃体腔注射引起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罕见的威胁视力的疾病, 近年随着玻璃体腔注射疾病种类和注射频率的增加, 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规范玻璃体腔注射的每一步操作是降低注射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重要方法。虽然目前的众多临床研究都提出了较多的预防方案去规范操作过程, 但尚未达到一致共识。了解现有各种规范注射流程的关键措施, 规范我国玻璃体腔注射操作, 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对于提升眼科特别是眼底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王烁[2](2021)在《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肽对兔细菌性眼内炎模型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和红细胞溶血实验筛选3种抗菌肽,建立兔细菌性眼内炎动物模型,分别向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肽和抗生素,评估抗菌肽对眼内炎的疗效。方法:(1)最小抑菌浓度:用肉汤法检测5种抗菌肽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2)红细胞溶血实验:制备4%红细胞悬液,37℃下与不同浓度的抗菌肽孵育1h,测定吸光度计算抗菌肽的溶血分数。(3)新西兰大白兔36只,向玻璃体腔注射浓度为1×103CFU/ml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细菌性眼内炎模型;24h后,玻璃体内注射药物治疗,观察及评分。根据治疗药物,将36只大白兔分为6组,A组:玻璃体内注射1mg/0.1ml PBS;B组:玻璃体内注射1mg/0.1ml AMP溶液;C组:玻璃体内注射1mg/0.1ml VAN溶液;D组:玻璃体内注射1mg/0.1ml IK-12溶液;E组:玻璃体内注射1mg/0.1ml IP-12溶液;F组:玻璃体内注射1mg/0.1ml WP-12溶液。注射药物0h、24h、48h、72h时观察角膜、结膜、玻璃体及视网膜,并进行评分;注射药物72h后过量麻醉处死兔子,无菌条件摘取眼球,每组5只眼球进行平板计数,1只眼球进行病理染色。结果:(1)最小抑菌浓度:当菌液浓度为1×108CFU/ml时,抗菌肽的最小抑菌浓度为8-64μg/ml。当菌液浓度为1×105CFU/ml时,抗菌肽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16μg/ml。(2)红细胞溶血实验:在5种抗菌肽中,IK-12和PP-12溶血分数较高,当浓度达到1000μg/ml时,溶血分数超过30%,而PK-12、WP-12溶血分数较低;当浓度达到1000μg/ml时,溶血分数低于10%。当浓度降到250μg/ml时,所有抗菌肽溶血分数不超过4%。(3)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时,所有组在眼内炎临床评分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玻璃体腔注射药物24h、48h及72h,所有组在眼内炎临床评分上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无完整的视网膜层,玻璃体腔充满了炎症细胞;B组:部分视网膜坏死,玻璃体腔充满了炎症细胞;C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大致正常,玻璃体腔未见炎症细胞;D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大致正常,玻璃体腔散在的炎症细胞;E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大致正常,玻璃体腔散在的炎症细胞;F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大致正常,玻璃体腔散在的炎症细胞。结论:抗菌肽IK-12、IP-12和WP-12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低且对红细胞毒性小,早期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肽IK-12、IP-12和WP-12可有效治疗兔细菌性眼内炎。

蔡跃龙[3](2021)在《198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分别比较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酮症酸中毒、是否进展为脓毒血症的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差异,指导临床的个体化诊治。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住院且确诊为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分别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脓毒血症进行分组并比较组别之间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病原学检查、基础疾病和并发症、治疗方案等。应用SPSS2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录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98例,病因未明的即隐源性肝脓肿占92.4%,肝脓肿合并糖尿病占43.9%。细菌性肝脓肿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37.4%)、胸腔积液(28.8%)、腹腔积液(2.0%)、脓毒血症(19.2%)、感染性休克伴多器官功能衰竭(3.5%)、侵袭综合征(4.0%)。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病原学血培养阳性率(34.0%)和脓液培养阳性率(73.8%)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病原学包括革兰氏阴性菌100例,革兰氏阳性菌13例,其中阴性菌最常见的是肺炎克雷伯菌(79.6%),其次为大肠杆菌(5.3%)。肺炎克雷伯菌ESBL阳性率(7.8%)和大肠杆菌ESBL阳性率(83.3%)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最严重,敏感率仅为3%,而对头孢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较敏感,总敏感率均在85%以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达100%。2.根据肝脓肿有无合并脓毒血症将198例患者分为脓毒血症组38例和非脓毒血症组160例,脓毒血症组中肺部感染78.9%,胸腔积液55.3%,侵袭综合征21.1%,非脓毒血症组中肺部感染27.5%,胸腔积液22.5%,两组间是否合并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侵袭综合征的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侵袭综合征以眼内炎较为常见,预后差。3.根据肝脓肿有无合并糖尿病将198例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7例和非糖尿病组111例,糖尿病组腹痛发生率(28.7%)和非糖尿病组腹痛发生率(50.5%)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蛋白、白蛋白、肌酐、尿素氮有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进展为脓毒血症26.4%,非糖尿病组进展为脓毒血症13.5%,两组间是否进展为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碳青霉烯使用率(44.8%)和非糖尿病组碳青霉烯使用率(27.0%)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根据肝脓肿有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一步将87例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再分为酮症酸中毒组14例和非酮症酸中毒组73例,酮症酸中毒组中脓毒血症64.3%,感染性休克伴多器官功能衰竭21.4%,非酮症酸中毒组中,脓毒血症19.2%,两组间是否合并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细菌性肝脓肿常合并糖尿病,绝大多数为病因未明的隐源性肝脓肿。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克雷伯菌,其次为大肠杆菌,普遍对氨苄西林耐药,而对头孢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等抗生素敏感,其中哌拉西林的敏感率最高,可作为经验性治疗的优选。细菌性肝脓肿进展为脓毒血症患者,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侵袭综合征等并发症,而侵袭综合征以眼内炎较为常见,其预后差,因此临床上对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眼部症状的患者需尽早筛查和干预。2.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腹痛发生率更低,临床上更容易漏诊。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和酮症酸中毒时,更容易进展为脓毒血症,因此需适当放宽抗生素升级的指征,提早抗生素升级的时机。

李炜,段英,庄立伟,邢卉春[4](2021)在《慢性肝病合并内源性眼内炎五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慢性肝病合并内源性眼内炎的认识及对该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病合并内源性眼内炎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入组5例患者均为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内源性眼内炎,其中2例为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3例为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5例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49~80岁;均为单眼患病,右眼1例,左眼4例,患眼均失明;其中2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菌分别为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3例细菌性眼内炎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咽峡炎链球菌和混合感染(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的致病菌。上述患者均接受全身抗感染治疗,部分患者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及玻璃体切割术,患眼均失明。结论慢性肝病合并眼内炎较为少见,眼内炎可造成眼组织的毁灭性损害,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极其重要。

熊凡[5](2020)在《地塞米松缓释剂在眼外伤玻璃体切割术后的抗炎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外伤的抗炎作用;为眼外伤术后的抗炎治疗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确诊的眼外伤的患者48例4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及手术方式,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地塞米松缓释剂植入术,B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两组患者术前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眼前节照相、眼底照相、裂隙灯眼底等检查。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分析记录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前房炎症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眼别、年龄、病程、术前的眼压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1、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BCVA在不同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F=16.404,P<0.01),且随时间变化显着,两组间的BC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060,P=0.308),两组与时间交互有统计学差异(F=9.079,P<0.01);经t检验两组间BCVA在各时间点的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1天、1周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6月的BCVA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A与B组两组内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显示的结果:两组均在术前与术后1天、术后1周、1月、6月之间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月与术后6月之间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率:A、B两组术前PVR发生率分别为40.0%、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1,>0.05),A、B两组在术后6月时PVR发生率分别为16.0%、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3、前房炎症反应分级:两组在术前的前房反应分级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月的前房反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A组在术前、术后的前房炎症反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B组在术前、术后的前房反应无显着性差异(P>0.05)。4、并发症:A组中出现了1例地塞米松缓释剂游移入前房;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眼内炎;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全身性不良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情况:A组1例,B组8例;A组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为72.0%,B组为26.1%,两组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眼外伤治疗上,地塞米松缓释剂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黄丽莎[6](2020)在《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致病菌,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对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12年-2018年收治的177例(179只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原因,病原学检查,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眼内炎共177例,179眼,男121例,女56例;右眼91例,左眼84例,双眼2例;年龄8-87岁,平均为(55.25±16.60)岁;以18-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眼外伤所致的眼内炎104例(104眼),其中异物伤31例(31眼),穿通伤70例(70眼),破裂伤2例(2眼),爆炸伤1例(1眼);内眼术后眼内炎51例(51眼),其中白内障术后38例(38眼),玻璃体切除术后7例(7眼),青光眼手术后5例(5眼),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后1例(1眼);内源性眼内炎16例(18眼);角膜溃疡6例(6眼)。病原学培养阳性41例,其中细菌31例,真菌7例,细菌合并真菌3例,致病菌中14例为葡萄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外源性眼内炎病原学培养阳性31例(31眼),占37.80%,内源性眼内炎病原学培养阳性10例(10眼),阳性率为71.43%;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25,P=0.019),外源性眼内炎患者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经治疗18例(18眼)感染无法控制实施眼内容物摘除术或眼球摘除术,159例(161眼)感染控制,眼球保存率为89.94%。41例(41眼)外源性眼内炎经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炎症便可控制,其中外伤性眼内炎患者17例(17眼),占16.35%,内眼术后眼内炎患者24例(24眼),占47.06%,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591,P=0.000),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对于内眼术后眼内炎患者炎症控制成功率较外伤性眼内炎患者高。108例(108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106例(106眼)眼内炎症控制,占98.15%,手术前视力大于0.05者为13例(13眼),占12.04%,手术后视力大于0.05者为59例(59眼),占54.63%。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08,P=0.000),提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后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相比有所提高。45例(45眼)感染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占41.67%,其中视网膜脱离15例(15眼),占13.89%。治疗后视力无光感23只眼,光感10只眼,手动13只眼,指数24只眼,0.02~0.1 20只眼,0.1~0.3 26只眼,0.4~0.648只眼,0.7以上15只眼。采用秩和检验显示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7.408,P=0.000),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相比有所提高。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眼外伤及内眼手术。其中外伤性眼内炎以中青年男性发病率最高;内眼术后眼内炎多见于白内障手术;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外源性眼内炎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内源性眼内炎。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对于内眼术后眼内炎炎症控制成功率较外伤性眼内炎高。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以视网膜脱离多见,占13.89%。及时给予玻璃体腔注药、玻璃体切除术等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陈莹[7](2019)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视力预后,病原菌分布以及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发病时间,临床特点,治疗方式,视力预后,病原菌分布及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治疗前后视力分布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与视力预后有关的显着性差异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及卡方连续性校正公式检验,视力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共43例,其中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共40例(40/43,93%)慢性感染性眼内炎3例(3/43,7%)。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发病平均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周以内,发病人群集中在70岁以上(18/43,41.9%),女性多发(27/43,62.8%)。白内障手术方式中有2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1/43,2.3%),1例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1/43,2.3%),40例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40/43,93%)。发病诱因中,有3例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1例白内障术后行前房穿刺,1例白内障术后未注意术眼眼部卫生。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平均时间间隔12.15±10.33天,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平均时间间隔4.36±6.43天。慢性感染性眼内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平均时间间隔4.67±3.05月,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平均时间间隔3.34±3.03月。急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症状大部分伴视力下降、眼红、眼痛,眼部体征大部分伴角膜水肿、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感染及眼底不可见。白内障术后慢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症状大部分伴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眼部体征中均有视力下降、玻璃体腔感染,以及眼底不可见。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行局部及全身抗生素治疗,其中单纯局部及全身抗生素治疗者3只眼(3/43,7.0%),玻璃体腔内注药者11只眼(11/43,25.6%),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者3只眼(3/43,7.0%)。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共26只眼(26/43,60.5%),其中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7只眼(7/43,16.3%),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13只眼(13/43,30.2%),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体取出4只眼(4/43,9.3%),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联合人工晶体取出2只眼(2/43,4.7%),无眼球摘除者。43例患者中,玻璃体腔培养阳性例数为21例,培养阳性率48.8%,革兰氏阳性菌占85.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33.3%,其次粪肠球菌占28.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3%。革兰氏阴性菌2例,占9.5%,分别为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1例丝状真菌占4.8%。18例革兰式阳性菌中,病原菌敏感性100%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利福平,其次莫西沙星的敏感性为85.7%,青霉素敏感性为41.2%,敏感性依次降低的是环丙沙星(37.5%)、庆大霉素(35.3%)、氧氟沙星(33.3%)及四环素(30.8%)。革兰氏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的是万古霉素(100%)、替加环素(100%)、利福平(100%)、莫西沙星(85.7%)以及庆大霉素(71.4%),敏感性较差的为环丙沙星(16.7%)、青霉素(14.3%)及氧氟沙星(0%)。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敏感性为100%,对环丙沙星以及庆大霉素敏感性0%。治疗前大部分患者视力在光感或手动,治疗后总体视力有增加,治疗后一周及随访末期患者视力为0.10.4,对治疗前后视力分布情况进行卡方检验,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术前62.8%的病人视力为光感或手动,治疗后一周27.9%的病人视力为0.020.1,39.5%的病人视力为0.10.4。随访末期34.9%的病人视力为0.10.4,有20.9%的病人视力为≥0.5,20.9%的病人无光感。基线视力(P=0.01,<0.05)、前房积脓(p=0.033,<0.05)、角膜情况(P=0.001,<0.05)、玻璃体腔病原菌培养(P=0.012,<0.05)及有无合并糖尿病(p=0.025,<0.05)均与视力预后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P=0.384,<0.05)与视力预后无显着性差别。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时间间隔与视力预后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00,<0.05,r=-0.455),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时间间隔与视力预后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00,<0.05,r=-0.680)。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大多发生在白内障术后2周以内,眼部症状大部分伴视力下降、眼红、眼痛,眼部体征大部分伴角膜水肿、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感染及眼底不可见。有一半以上的病人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致病菌,革兰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利福平敏感性最高,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最敏感。基线视力、前房积脓、角膜水肿与否、玻璃体腔病原菌培养情况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影响视力预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时间间隔以及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时间间隔越长,视力预后越差,早期就诊以及规范治疗可取得较好视力预后。

范媛媛,魏文斌[8](2018)在《内源性眼内炎新进展》文中认为内源性眼内炎是细菌或真菌通过远距离播散造成玻璃体炎为特征的眼内感染,视力预后差且具有一定死亡率。多重致病因素导致免疫水平低下者与正常的人群均有患病可能。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改变,传统微生物培养与分子诊断技术结合的快速诊断方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内源性眼内炎的治疗关键是明确原发病灶的同期进行系统与眼科专科治疗的衔接。需要以整合医学角度看待内源性眼内炎诊治,多科室联合挽救患者视力。

邵彦,李筱荣[9](2013)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细菌性眼内炎临床特点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细菌性眼内炎是玻璃体切除术后少见却严重的并发症。致病微生物主要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免疫力低下及手术方式。术前使用聚维酮碘彻底消毒是惟一有效的预防方法。治疗方面首先根据致病菌选择抗生素玻璃体腔注射或者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

黄云云[10](2013)在《外伤性兔眼内炎对细胞因子表达和血眼屏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外伤性眼内炎的起病急剧,发展迅速,预后不良,是眼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一般认为,细菌感染是引起外伤后眼内炎的重要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常见病原菌,其致盲率极高。已有研究证明,细胞因子对致病菌的辨别、炎性细胞的募集以及免疫效应等各个阶段均发挥重要的介导作用。但在眼内炎症的早期,哪些因子介导了最初的急性期反应,炎症细胞是如何被募集至眼内,血眼屏障的破坏又与这些细胞因子有着怎样的关系,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建立兔外伤性眼内炎模型后,观察了眼内炎症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检测了房水中TNF-α、IL-1β、CINC-1及与血眼屏障通透性相关的蛋白质浓度的表达变化,分析外伤后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探讨外伤性眼内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实验材料和方法将2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6只,Ⅱ组为无菌外伤组6只,Ⅲ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外伤组12只。Ⅱ组和Ⅲ组右眼建立外伤性眼内炎模型,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Ⅲ组受伤眼的玻璃体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3组造模后6h、12h、24h、48h、96h、5d房水中TNF-α、IL-1β、 CINC-1的浓度;BCA法测定上述各时间点及7d房水中蛋白质的浓度。分别用裂隙灯及检眼镜观察造模后6h、12h、24h、48h、96h、5d、7d眼部炎症反应的情况并进行临床炎症评分。3组兔均在室内饲养,室内温度20-22℃。实验结果1临床炎症评分造模后Ⅰ组未见明显炎症反应,Ⅱ组与Ⅲ组均出现炎症反应,且Ⅲ组炎症反应明显较Ⅱ组重,Ⅱ组与Ⅲ组在造模12h后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房水中细胞因子的的检测Ⅱ组和Ⅲ组兔房水中TNF-α在炎症初期就开始升高,12h时升高明显,24h达到高峰,分别为(354.58±43.76) pg·mL-1(367.34±36.88) pg·mL-1、与Ⅰ组6h (170.82±10.46) pg·m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L-1β在炎症初期就开始升高,12h时升高明显,24h达到高峰,分别为(156.22±21.91)pg·mL-1、(169.48±8.46)pg·mL-1,与Ⅰ组6h (67.57±4.72) pg·m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Ⅱ组和Ⅲ组兔房水中CINC-1在造模后12h浓度即达到高峰,分别为(84.68±41.59) ng·mL-1、(117.79±6.34) ng·mL-1,与组6h(44.50±1.40) ng·m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房水蛋白质浓度检测Ⅱ组和Ⅲ组兔房水中蛋白质浓度在造模后6h开始升高,24h达到高峰,分别为(8.94±0.65) g·L-1、(10.87±0.71)g·L-1,与Ⅰ组6h(1.90+±0.26)g·L-1相比差异显着(均为P<0.05),Ⅲ组房水蛋白质浓度在造模后5d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Ⅱ组房水蛋白质浓度在造模后5d时浓度明显下降,但与Ⅰ组6h相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细菌检测Ⅰ组、Ⅱ组、Ⅲ组造模后96h玻璃体腔穿刺液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为0。5病理组织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Ⅲ组在造模后均可观察到大量外周血白细胞眼内的浸润。造模后6h,玻璃体腔中性粒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增多;造模后24h,眼内炎症细胞浸润达到高峰;造模后3d,眼内炎症细胞数量开始迅速下降,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消退最为明显,逐渐被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取代,视网膜上也可观察到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至7d,视网膜被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构模糊,细胞排列紊乱,甚至溶解,部分视网膜脱离。而在Ⅰ组和Ⅱ组造模后7d,玻璃体腔内及视网膜未见或仅可见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性渗出,视网膜结构层次尚清晰。实验结论1.细菌感染是外伤后眼内炎加重的因素之一,外伤性眼内炎早期细胞因子TNF-α、IL-1β、CINC-1的高表达介导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募集至眼内感染部位。2.眼内过度、失控的炎症反应与促炎细胞因子的高表达和炎症细胞过多、。过长时间眼内的浸润有关。3.外伤性眼内炎中血眼屏障的破坏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释放的相关毒素直接损伤或是细胞因子的持续破坏有关。4.眼内炎发生96h后玻璃体腔已无细菌生长,临床上此时再行玻璃体腔抗生素注射治疗已无必要。5.在外伤性眼内炎的早期,联合应用免疫干预措施调控细胞因子网络或可以控制眼内过度的炎症反应。

二、玻璃体腔穿刺给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体腔穿刺给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论文提纲范文)

(2)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肽对兔细菌性眼内炎模型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眼内炎简介
    2.2 抗菌肽
        2.2.1 抗菌肽的简介
        2.2.2 抗菌肽的性能
        2.2.2.1 抗菌肽的抗微生物作用
        2.2.2.2 抗菌肽的免疫作用
        2.2.2.3 抗菌肽的抗肿瘤作用
        2.2.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第3章 抗菌肽和抗生素对MRSA的抗菌活性对比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菌株
        3.1.4 实验药物
        3.1.5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菌种复苏
        3.2.2 确定细菌1×10~8CFU/ml所对应的麦氏比浊度
        3.2.3 菌液稀释
        3.2.4 菌液与药物混合
        3.2.5 结果测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菌肽和传统抗生素的溶血活性检测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药物
        4.1.4 实验动物
        4.1.5 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稀释抗菌肽和抗生素
        4.2.2 制备4%兔红细胞悬液
        4.2.3 药物和4%兔红细胞悬液混合孵育
        4.2.4 结果测定与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肽对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眼内炎模型的疗效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药物
        5.1.4 溶液配制
        5.1.5 菌株
        5.1.6 实验动物
    5.2 实验方法
        5.2.1 菌种复苏
        5.2.2 菌液准备
        5.2.3 兔细菌性眼内炎模型建立
        5.2.4 抗菌肽和抗生素对兔细菌性眼内炎模型的疗效评估
        5.2.5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临床观察及眼内炎临床评分结果
        5.3.2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结果
        5.3.3 病理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198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 诊断标准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肝脓肿的整体临床特点
    2 肝脓肿合并脓毒血症的临床特点
    3 肝脓肿合并糖尿病组的临床特点
    4 肝脓肿合并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和侵袭性肝脓肿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慢性肝病合并内源性眼内炎五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一、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
    1. 病例1:
    2. 病例2:
    3. 病例3:
    4. 病例4:
    5. 病例5:
二、5例慢性肝病合并内源性眼内炎的临床资料

(5)地塞米松缓释剂在眼外伤玻璃体切割术后的抗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主要仪器设备与药品
    2.4 疗效判定及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BCVA(logMAR)的变化情况
    3.3 两组手术前后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率
    3.4 两组手术前后的前房反应变化情况
    3.5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
    4.2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比较
    4.3 前房反应分级比较
    4.4 并发症
第5章 结论及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第6章 典型病例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6)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前言
    1.1 感染性眼内炎定义、分类及危害
    1.2 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1.3 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
    1.4 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
    1.5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方法
    1.6 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及进展
        1.6.1 药物治疗
        1.6.2 玻璃体腔注药术
        1.6.3 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
    1.7 本研究主要目的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诊断依据
        2.2.1 病史
        2.2.2 临床表现
        2.2.3 眼部常规检查及辅助检查
        2.2.4 标本采集及病原微生物检查
    2.3 治疗
        2.3.1 药物治疗
        2.3.2 手术治疗
        2.3.3 眼内容物剜除术及眼球摘除术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年龄、性别、眼别及致病原因
    3.2 病原学检查结果
    3.3 治疗措施及效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回顾性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基本资料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临床诊断
        2.2.3 眼内致病菌培养
        2.2.4 治疗原则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治疗方式
    3.4 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情况
    3.5 术后视力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外伤性兔眼内炎对细胞因子表达和血眼屏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玻璃体腔穿刺给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论文参考文献)

  • [1]规范玻璃体腔注射操作, 降低注射后感染性眼内炎风险[J]. 张文芳,杨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09)
  • [2]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肽对兔细菌性眼内炎模型的疗效分析[D]. 王烁. 吉林大学, 2021
  • [3]198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分析[D]. 蔡跃龙.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慢性肝病合并内源性眼内炎五例并文献复习[J]. 李炜,段英,庄立伟,邢卉春.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1(02)
  • [5]地塞米松缓释剂在眼外伤玻璃体切割术后的抗炎作用[D]. 熊凡. 南昌大学, 2020(08)
  • [6]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D]. 黄丽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研究[D]. 陈莹. 青岛大学, 2019(02)
  • [8]内源性眼内炎新进展[J]. 范媛媛,魏文斌. 国际眼科纵览, 2018(05)
  • [9]玻璃体切除术后细菌性眼内炎临床特点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J]. 邵彦,李筱荣. 中华眼科杂志, 2013(11)
  • [10]外伤性兔眼内炎对细胞因子表达和血眼屏障的影响[D]. 黄云云. 郑州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玻璃体内穿刺治疗细菌性眼内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