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尿素工厂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1](2021)在《《纺织行业“十四五”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全文发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行业"十四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制了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点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纺织科技将在创新能力和产出水平均实现较大跨越的基础上,
张春月,金佳杨,邱勇隽,范立强,赵黎明[2](2021)在《传统与未来的碰撞:食品发酵工程技术与应用进展》文中提出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食品生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食品发酵工程技术不断升级,在传统发酵食品的菌种、发酵过程、产品品质得到改善的同时,生物制造的功能食品组分、未来食品等新型产品也应运而生。首先概述了由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食品发酵研究手段与生产方式的多层面变革,并重点阐释了利用食品合成生物学设计构建细胞工厂的思路和方法,以及食品生物工程在微生物分析、过程工程和分离工程方面的智能化进程。其次,介绍了现代食品生物工程技术在改善传统发酵食品品质及安全性、生产功能食品组分、添加剂和酶制剂、创制未来食品和开发新型益生食品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对全球和我国食品发酵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食品发酵的技术革新和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王鹏飞[3](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武耀康[4](2021)在《基于CRISPR的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编辑和表达调控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模式微生物与食品安全菌株,在基础科学以及工业发酵中均具有广泛应用。近年来,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基因操作和表达调控的工具,包括基于CRISPR-Cas(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CRISPR相关蛋白)的各类系统。由于生物体内代谢调控网络极其复杂且存在广泛的相互作用,个别位点的基因修饰与表达调控很难满足新一代微生物细胞工厂开发的需要。然而,目前B.subtilis中的基因编辑工具在可操作的位点个数和编辑效率上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且系统的组合优化调控策略有待建立。本研究以B.subtilis为研究对象,基于CRISPR-Cas系统设计并构建了一系列便捷、高效、易用的多基因编辑与表达调控工具,并分别以外源性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和内源性的乙偶姻为目标产物,验证了上述系统在B.subtilis代谢改造中应用的有效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B.subtilis中构建了木糖诱导型的CRISPRi系统,并将其成功应用到了GlcNAc合成相关的多个竞争途径的组合动态调控中。首先,基于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CRISPR-Cas9在B.subtilis中设计构建了木糖诱导型的CRISPRi系统,使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报告基因时,最大弱化强度可达70.1倍;然后,利用该系统对GlcNAc合成的三个主要竞争途径(HMP、EMP及PSP)进行组合优化调控,共得到27个sg RNA array;对上述途径进行弱化后实现了葡萄糖和木糖的共利用,最优组合菌株BNX122的GlcNAc产量较对照菌株提高了21.4%,达到了18.7 g/L;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木糖的添加时间和添加量进行优化,GlcNAc产量提高到20.5 g/L,RT-q PCR分析证实该调控策略的应用在转录水平上解除了B.subtilis中的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最后,在3-L发酵罐上进行了补料分批发酵,GlcNAc产量和生产强度分别达到103.1 g/L和1.17 g/L/h,为摇瓶上的5倍和2.7倍,总碳源转化率为0.44 g/g。(2)设计创制了基于生物传感器-CRISPRi的自发双重调控系统,并利用基于该系统的反馈遗传回路实现了GlcNAc合成相关代谢网络的可编程多模块协同调控。首先,在B.subtilis中基于转录因子GamR的调控机制设计了14个杂合启动子,选择其中三个可对胞内6-磷酸氨基葡萄糖(GlcN6P)浓度产生响应且具有不同动态范围的启动子Pvg6、Pgam A与Psg2作为GlcN6P的生物传感器;随后,通过耦合基于CRISPRi系统的逻辑“非”门,实现了生物传感器信号的“正-负”转换,并进一步开发了可同时对不同基因进行激活和抑制的自发双重调控(autonomous dual-control,ADC)系统;然后,基于ADC系统设计构建了反馈遗传回路,用于GlcNAc合成模块及三个竞争模块的自发动态上调与下调,通过模块优化匹配使GlcNAc在摇瓶中的产量与转化率均较对照菌株提高了53%,分别达到28.0 g/L和0.37 g/g;最后,在15-L发酵罐中进行补料分批发酵,GlcNAc产量与转化率分别达到了131.6 g/L和0.38 g/g,证明上述遗传基因回路在大规模生物反应器中仍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与鲁棒性。(3)在B.subtilis中设计构建了基于CRISPR-Cpf1的多基因编辑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在B.subtilis 168中快速从头重构了GlcNAc的合成途径。首先,利用源于Francisella novicida U112的CRISPR-Cpf1系统,在B.subtilis中设计构建了可同时对多个位点进行操作的基因编辑工具,通过在该系统中引入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Ng Ago)蛋白显着提升了可操作的靶点个数和编辑效率,同时还开发了可以快速通过非磷酸化引物组装得到任意的crRNA阵列(Array)的SOMACA(synthetic oligos mediated assembly of crRNA array)方法;然后,选择B.subtilis中的六个非必需蛋白酶基因作为基因组编辑靶点,实现了双基因的同时敲除、六个基因的同时无义突变以及单个基因的基因组整合,上述过程的编辑效率均为100%;最后,通过外源基因GNA1的整合表达、关键调控位点glm S反馈抑制的解除与强化、GlcNAc降解途径与副产物生成途径的失活,在B.subtilis 168中快速从头构建了GlcNAc的合成途径。(4)在B.subtilis中基于CRISPR-Cpf1的构建了具有双重调节作用(上调与下调)的多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并利用其显着提高了内源性产物乙偶姻的合成能力。首先,通过对基于CRISPR-Cas9的木糖诱导型CRISPRi系统进行改造,构建了基于CRISPR-Cpf1的木糖诱导型CRISPRi系统,并进一步构建了IPTG诱导型的CRISPRi系统;随后,通过对Cpf1和crRNA array启动子的优化降低了该系统的渗漏表达,考察了IPTG浓度与抑制强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设计的crRNA array实现了多基因的表达弱化;之后,选择10个不同来源的转录激活因子,将其分别融合到d Cpf1的C-末端,其中融合蛋白d Cpf1-Rem A可使目标基因的表达强度提高58%,而且该融合蛋白可以同时实现对于不同基因的激活和抑制;最后,设计并构建了一个可作用于多个靶点的crRNA array,对乙偶姻消耗途径中的关键基因(bdh A和aco A)以及副产物乳酸和乙酸合成中的关键基因(ldh和pta)的表达进行下调,并对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及其转录激活因子编码基因(als SD和als R)的表达进行上调,最终使乙偶姻产量提高了44.8%,达到25.8 g/L。
郭和刚[5](2021)在《我国尿素行业研究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中国知网2010~2020年尿素行业相关文献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技术领域和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发现近十年我国尿素行业研究共形成了尿素工艺、尿素装置(装备)两个重点技术领域,尿素工艺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二氧化碳汽提法、水溶液全循环法和尿素增值技术;尿素装置(装备)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尿素合成塔和尿素水解解吸系统。目前我国尿素行业正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环保水平和优化产品结构。
徐文俊[6](2020)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工业遗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源于最早经历工业化进程的欧美国家,直到20世纪初期才进入国内学术视野,并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工业遗产是记录工业文明和工业文化的现实载体,对研究工业技术发展、保护传统建筑、传承历史文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保护意识不足、制度体系不完善、市场运作不充分等多种因素,一些工业遗产遭到破坏、损毁甚至消亡,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解放初期,南昌曾经是全国重要的航空工业、机械制造业、纺织工业、轻工业制造基地,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过突出贡献,留存有大量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工业遗产。本文以南昌市城市工业遗产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评估、理论运用等手段,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利用策略。首先,文章对南昌工业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实地考察对南昌工业遗产留存在现状进行了普查、记录、分析,基于此思考工业遗产保护的科学有效路径。随后通过建立一套符合南昌实际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对全市工业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价值进行合理量化。最后,文章站在全市层面,分别从宏观、微观角度提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建议,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运用。相较以往该领域多数研究针对特定工业遗产项目进行微观的探讨,本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实务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娜[8](2020)在《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合成转化率的研究》文中认为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分公司尿素生产装置属于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工艺,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工艺呈现出能耗高、转化率低、氨耗高、汽耗高、生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在本论文中,针对该装置开展了水溶液全循环工艺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造工作研究,旨在提高尿素合成转化率,从而提高装置运行经济性。通过对装置进行整体分析得知,尿素合成塔转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合成塔的工艺条件状况;2、尿素合成塔的结构及其内部塔板的结构形式;3、循环系统的工艺状况。本文通过改变合成塔塔板结构形式、优化循环系统工艺条件及合理调配生产资源改善进塔物料,从而来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工艺合成塔的转化率,降低装置运行消耗,进而提高该类装置的运行经济性。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及装置的优化调整,采取提高入塔原料气纯度和优化循环系统工艺等方法,实现了尿素合成转化率由64%提高至66%以上,蒸汽消耗由1.16吨/吨尿素降低到0.98吨/吨尿素以下,提高了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装置的运行经济性。
牛腾飞[9](2020)在《系统代谢工程改造枯草芽孢杆菌合成N-乙酰氨基葡萄糖》文中研究指明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D-glucosamine,GlcNAc)在食品、保健品及药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维持骨关节健康、治疗骨关节疾病、增强免疫力。另外GlcNAc作为药物辅料,由于其溶解性好,安全性高,无副作用,可用于肿瘤诊断,促进药物吸收。本论文以重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BSGN6为出发菌株,通过深入分析GlcNAc的合成途径,结合系统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的相关技术手段,平衡GlcNAc合成途径与各代谢途径之间的代谢流量,增强GlcNAc合成途径中代谢中间产物的合成,增强磷酸糖GlcNAc-6-phosphate向胞外运输,从而降低碳流的损失、提高GlcNAc的积累量,为降低生产成本,工业化生产GlcNAc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氨基葡萄糖-6-磷酸合成酶(GlmS)基因glmS的表达受到由glmS核酶开关介导的严格反馈抑制,所以GlmS催化生成氨基葡萄糖6磷酸(GlcN6P)的过程是GlcNAc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反应。尝试不同敲除策略,敲除glmS核酶的同时,在glmS核酶5’端断裂片段下游插入trp终止子-P43启动子,有效解除了glmS核酶的反馈抑制,GlmS的表达量明显提高,GlcNAc产量由9.2 g/L提高到12.2 g/L,转化率由0.106提高到0.167 g/g葡萄糖;过表达glmS核酶5’端断裂片段能够促进细胞生长,查找glmS核酶5’端断裂片段潜在的调控靶点,利用westernblot分析,在当前条件下glmS核酶5’端断裂片段对PTS系统转运蛋白亚基IIA YpqE的表达没有调控作用。2.GlcNAc合成模块的竞争模块有糖酵解模块、肽聚糖合成模块和戊糖磷酸途径模块,为平衡各代谢模块之间的代谢流量,利用glmS核酶反馈抑制机制控制关键代谢节点6-磷酸果糖激酶(PFK)和磷酸氨基葡萄糖变位酶(GlmM)的表达,并利用glmS核酶突变体M9(断裂位点AG→CC)控制关键基因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基因pgi的表达,通过三个位点的协同控制,工程菌株SFMI-G细胞干重由15.26 g/L降到7.25g/L,GlcNAc产量达到16.3 g/L,副产物乙偶姻由23.8 g/L降为0,GlcNAc转化率提高到0.394 g/g葡萄糖;利用glmS核酶和RBS序列优化pfkA的表达,证明原本的多位点动态调控使代谢流分配达到最佳;利用启动子、glmS核酶突变体、RBS元件进行组合优化pgi的表达,使重组菌株N3531-G的GlcNAc产量增加至18.45 g/L,细胞干重达到15.2 g/L,副产物乙偶姻的浓度达到18.2 g/L,转化率为0.283 g/g葡萄糖。3.通过启动子工程和RBS工程提高GlcN6P乙酰转移酶(GNA1)的表达,最终GNA1的酶活提高了30%,促进GlcNAc的积累;进一步在培养基中添加TCA循环中间代谢物,发现添加谷氨酸和尿素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和GlcNAc的积累,得出胞内谷氨酸含量过低限制细胞生长和GlcNAc的积累;进一步敲除内源性谷氨酸脱氢酶基因gudB,rocG两个基因,引入来源于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的谷氨酸脱氢酶基因gdh,使重组菌株SA17的GlcNAc产量达到22.2 g/L,副产物乙偶姻的浓度为1.2g/L,转化率为0.271 g/g葡萄糖。4.增强葡萄糖非磷酸化转运途径、降低戊糖磷酸途径代谢流量,使Glc NAc合成前体GlcNAc6P过量积累,激活磷酸糖压力响应,明确GlcNAc6P去磷酸化是GlcNAc合成的限速步骤;转录组分析磷酸糖压力反应表明,细胞通过降低葡萄糖的输入和加速磷酸糖降解两种途径降低磷酸糖压力。KEGG数据库比对,筛选验证得到关键磷酸酶YwpJ,通过过表达磷酸酶YwpJ,使胞内的GlcNAc6P去磷酸化生成GlcNAc,从而释放磷酸糖压力,解除高浓度磷酸糖抑制细胞生长,有效促进了GlcNAc的合成,进一步敲除磷酸糖降解途径乙酰胞壁酸6磷酸合成酶基因murQ、氨基葡萄糖6磷酸脱氨酶基因nagBB使工程菌株FMIP34的GlcNAc产量达到26.1 g/L,转化率达到0.483 g/g葡萄糖,没有乙偶姻生成。在30 L发酵罐中通过三次补加谷氨酸和尿素,GlcNAc产量达到87.5 g/L,转化率为0.435 g/g葡萄糖,没有乙偶姻生成。
钟雨津[10](2020)在《广西X化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化肥行业是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随着国家对传统化肥产品零增长政策的出台,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理念的逐步推行,化肥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截至目前,国家环保政策也对化肥产业的管控力度逐渐加强,造成产品的供给一段会受到制约,在零增长政策的推行下,会使得该行业长期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在此背景下,如何为广西X化肥有限公司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首先从宏观环境、产业发展趋势、产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等方面分析了广西X化肥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行业前景,分析指出该公司在当前外部环境下,已经受到农化业服务化市场和零增长政策的影响,且该公司成立时间较早,深耕当地客户群体,在当地有一定的客户受众,可以通过对产品优化升级等方面来应对当前局势的发展。其次,通过对X公司自身内部环境和矩阵分析得出结果为:公司当前组织架构清晰,高层管理人员从业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和资金流稳定,但员工流动性较大,公司盈利能力下降。最后,为广西X化肥有限公司制定了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并提出了提高员工能力、完善产品和客户管理体系、完善资金管理、促进业务信息化等保障措施。
二、传统尿素工厂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尿素工厂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2)传统与未来的碰撞:食品发酵工程技术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发酵工程的技术进展 |
1.1 技术发展推动食品发酵过程多层面重构 |
1.1.1 原始菌群的分离鉴定 |
1.1.2 人工合成菌群 |
1.1.3 发酵食品中微生物代谢特性及功能解析 |
1.1.4 发酵过程的预测 |
1.1.5 发酵装备智能化 |
1.2 食品合成生物学设计与细胞工厂构建 |
1.2.1 食品合成生物技术的内涵 |
1.2.2 底盘微生物 |
1.2.3 生物元件及模块优化 |
1.2.4 合成生物学应用于食品发酵的重大意义 |
1.3 食品发酵的智能化进程 |
1.3.1 信息技术加强微生物分析 |
1.3.2 智能过程工程 |
1.3.3 智能分离工程 |
2 食品发酵工程的应用进展 |
2.1 改善传统发酵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
2.2 生产功能食品和食品功能成分 |
2.3 生产食品添加剂和酶制剂 |
2.4 创制未来食品 |
2.5 开发新型益生食品 |
3 食品发酵产业面临的挑战 |
3.1 全球范围食品发酵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3.2 中国食品发酵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3.2.1 菌种的研发和保护不足 |
3.2.2 生产链条智能化程度低 |
3.2.3 高端产品占比低 |
3.2.4 产学研融合不够深入 |
3.2.5 市场准入难、法规标准修订滞后 |
3.2.6 节能减排压力大 |
4 展望 |
(3)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基于CRISPR的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编辑和表达调控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RISPR-Cas系统在微生物细胞工厂中的应用 |
1.1.1 微生物细胞工厂与CRISPR-Cas系统 |
1.1.2 CRISPR-Cas系统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 |
1.1.3 CRISPR-Cas系统在表达调控中的应用 |
1.2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 |
1.2.1 枯草芽孢杆菌的特性及主要应用 |
1.2.2 枯草芽孢杆菌中基因编辑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3 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调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3.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CRISPR-Cas9的枯草芽孢杆菌多基因表达调控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应用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2.2.2 分子操作 |
2.2.3 CRISPRi功能验证 |
2.2.4 摇瓶发酵与分析方法 |
2.2.5 3-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 |
2.2.6 统计分析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枯草芽孢杆菌中基于dCas9的CRISPRi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功能验证 |
2.3.2 CRISPRi介导的枯草芽孢杆菌多基因表达调控 |
2.3.3 CRISPRi介导的多基因表达组合优化 |
2.3.4 利用CRISPRi系统动态协调葡萄糖和木糖代谢 |
2.3.5 葡萄糖与木糖代谢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2.3.6 3-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中可编程生物传感器-CRISPRi基因回路的设计、构建与应用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3.2.2 分子操作 |
3.2.3 荧光表征实验 |
3.2.4 摇瓶发酵 |
3.2.5 15-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 |
3.2.6 分析方法 |
3.2.7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6-磷酸氨基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创制 |
3.3.2 6-磷酸氨基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功能表征 |
3.3.3 基于6-磷酸氨基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自发双重调控系统 |
3.3.4 自发双重调控系统在GlcNAc合成中的应用 |
3.3.5 15-L发酵罐中GlcNAc的放大生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RISPR-Cpf1的枯草芽孢杆菌多基因编辑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4.2.2 分子操作 |
4.2.3 质粒消除 |
4.2.4 摇瓶发酵与分析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枯草芽孢杆菌中基于CRISPR-Cpf1的多基因编辑系统的构建 |
4.3.2 枯草芽孢杆菌中CRISPR-Cpf1介导的基因敲除 |
4.3.3 枯草芽孢杆菌中CRISPR-Cpf1介导的部分碱基编辑 |
4.3.4 枯草芽孢杆菌中CRISPR-Cpf1介导的基因敲入 |
4.3.5 基于CRISPR-Cpf1的多基因编辑系统在枯草芽孢杆菌代谢改造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RISPR-Cpf1的枯草芽孢杆菌多基因表达调控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应用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5.2.2 分子操作 |
5.2.3 荧光表征实验 |
5.2.4 孔板发酵与分析方法 |
5.2.5 统计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枯草芽孢杆菌中基于CRISPR-Cpf1的CRISPRi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
5.3.2 枯草芽孢杆菌中基于CRISPR-Cpf1的CRISPRa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
5.3.3 基于CRISPR-Cpf1 的多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在代谢调控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清单 |
(5)我国尿素行业研究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
2 知识图谱分析 |
3 尿素工艺技术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
3.1 二氧化碳汽提法 |
3.2 水溶液全循环法 |
3.3 尿素增值技术 |
4 尿素装置(装备)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
4.1 尿素合成塔 |
4.2 尿素水解解吸系统 |
5 结语 |
(6)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工业遗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缘起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概念界定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概念界定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工业遗产文献研究 |
2.2 国外工业遗产文献研究 |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第3章 基于实地调查的南昌市工业遗产现状梳理 |
3.1 南昌工业发展概述 |
3.1.1 古代南昌工业 |
3.1.2 近代南昌工业 |
3.1.3 解放后南昌老工业发展(1978年以前) |
3.2 南昌工业遗产现状调查 |
3.2.1 南昌工业遗产存量盘查 |
3.2.2 南昌市工业遗产分布特点 |
3.2.3 工业遗产的生存方式 |
3.2.4 工业遗产的资源特色 |
3.2.5 南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
3.2.6 南昌工业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4章 南昌市工业遗产资源价值评估 |
4.1 工业遗产资源价值评判体系 |
4.2 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流程 |
4.2.1 确定评价权重 |
4.2.2 评价标准 |
4.2.3 初步评分 |
4.2.4 二次判断 |
4.3 南昌市市区工业遗产保护价值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1 南昌工业遗产评分情况 |
4.3.2 结果分析 |
第5章 南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建议 |
5.1 宏观层面策略建议 |
5.1.1 夯实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制度基础 |
5.1.2 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 |
5.1.3 建立工业遗产普查、评估、分级体系 |
5.1.4 拓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资金渠道 |
5.1.5 引导社会公众及民间组织共同参与 |
5.2 微观层面策略建议 |
5.2.1 强调历史和建筑景观的完整性保护 |
5.2.2 注重功能重构和新旧融合 |
5.2.3 创新业态避免同质化发展 |
5.2.4 灵活运用聚集式、串联式开发模式 |
5.3 对部分重点工业遗产单位保护开发模式的建议 |
5.3.1 江西氨厂保护利用建议 |
5.3.2 中行洪都工业保护利用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表:南昌市现存工业遗产基本情况列表 |
(8)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合成转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尿素合成概述 |
1.2.1 尿素合成反应机理 |
1.2.2 尿素合成的转化率 |
1.3 尿素合成工艺条件 |
1.3.1 反应的温度 |
1.3.2 反应的氨碳比 |
1.3.3 反应的水碳比 |
1.3.4 反应的压力 |
1.3.5 反应的停留时间 |
1.3.6 反应的原料气纯度 |
1.4 尿素合成设备结构 |
1.5 循环系统工艺状况 |
1.6 不同工艺对比 |
第二章 尿素合成塔塔板的研究及应用 |
2.1 改造背景 |
2.2 理论依据 |
2.2.1 改造核心设备分析 |
2.2.2 改造工艺现状分析 |
2.3 常用塔盘对比 |
2.3.1 平筛板结构 |
2.3.2 旋流塔盘 |
2.3.3 凹凸型塔盘 |
2.3.4 径流式塔盘 |
2.3.5 波形高效塔盘 |
2.4 塔盘的应用 |
2.4.1 波形高效塔盘应用 |
2.4.2 径流式塔盘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尿素循环系统的优化改进 |
3.1 改造背景 |
3.2 改造方案 |
3.2.1 中压分解系统改造 |
3.2.2 中压吸收系统改造 |
3.2.3 低压分解系统改造 |
3.2.4 低压吸收系统改造 |
3.2.5 解吸系统改造 |
3.2.6 尿液浓缩系统改造 |
3.2.7 废水系统改造 |
3.2.8 蒸汽及冷凝液系统改造 |
3.3 改造风险分析 |
3.3.1 工艺风险分析 |
3.3.2 环境风险分析 |
3.4 改造运行效果 |
3.4.1 第一阶段进展情况 |
3.4.2 第二阶段进展情况 |
3.5 投资与效益分析 |
3.6 工艺优化调整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入塔原料CO_2气的优化 |
4.1 改造背景 |
4.2 理论依据 |
4.3 改造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附件 |
(9)系统代谢工程改造枯草芽孢杆菌合成N-乙酰氨基葡萄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N-乙酰氨基葡萄糖概述 |
1.1.1 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性质 |
1.1.2 GlcN及其衍生物的功能和应用 |
1.1.3 GlcNAc的生产 |
1.2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 |
1.3 代谢工程在工业微生物中的应用 |
1.3.1 启动子和RBS工程 |
1.3.2 动态调控 |
1.3.3 系统代谢工程 |
1.3.4 转录组分析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代谢工程改造B.subtilis生产GlcNAc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
1.4.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解除glm S核酶的反馈抑制促进GlcNAc积累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2.2.2 敲除glmS核酶不同组成部分 |
2.2.3 Westernblot分析YpqE的表达 |
2.2.4 glmS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2.2.5 构建glmS核酶5’端断裂片段过表达质粒 |
2.2.6 工程菌株的摇瓶发酵 |
2.2.7 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解除glmS核酶的反馈抑制 |
2.3.2 过表达glmS核酶5’断裂片段 |
2.3.3 考察glmS核酶5’端断裂片段调控靶点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lmS核酶动态调控关键代谢节点促进GlcNAc积累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3.2.2 glmS核酶控制pfkA、glmM、pgi菌株的构建 |
3.2.3 q RT-PCR分析pfkA、glmM、pgi的表达 |
3.2.4 PFK、GlmM、Pgi酶活的测定 |
3.2.5 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glmS核酶及其突变体动态调控pfkA、glmM、pgi的表达 |
3.3.2 glmS核酶、RBS优化pfkA的表达 |
3.3.3 启动子、glmS核酶突变体、RBS优化调控pgi的表达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前体供应和代谢中间产物对GlcNAc合成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4.2.2 启动子、RBS工程强化关键酶CeGNA1的表达 |
4.2.3 关键酶Ce GNA1、GDH酶活测定 |
4.2.4 培养基及其代谢中间产物的添加策略 |
4.2.5 敲除谷氨酸脱氢酶基因gudB、rocG的,整合外源谷氨酸脱氢酶gdh |
4.2.6 分析方法 |
4.3 结果 |
4.3.1 启动子、RBS优化GNA1的表达 |
4.3.2 代谢中间产物对GlcNAc合成的影响 |
4.3.3 谷氨酸代谢改造对GlcNAc合成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解除磷酸糖压力促进GlcNAc的积累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
5.2.2 glmS核酶控制glcP、glcK、zwf菌株的构建 |
5.2.3 关键磷酸酶的筛选与共表达质粒的构建 |
5.2.4 转录组学分析磷酸糖压力响应 |
5.2.5 qRT-PCR分析关键基因转录水平 |
5.2.6 GlcNAc前体物质降解途径关键基因的敲除 |
5.2.7 补料分批发酵 |
5.2.8 分析方法 |
5.3 结果 |
5.3.1 磷酸糖压力响应的激活 |
5.3.2 转录组分析磷酸糖压力响应 |
5.3.3 关键磷酸酶的筛选 |
5.3.4 敲除GlcNAc前体降解途径关键基因 |
5.3.5 30-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清单 |
附录 Ⅱ:转录组学分析中的差异基因列表 |
(10)广西X化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广西X化肥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PEST分析 |
2.1.1 政治法规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化肥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2.3 行业竞争分析 |
2.3.1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2.3.2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
2.3.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2.3.4 替代品的威胁 |
2.3.5 行业内的竞争 |
2.4 竞争对手分析 |
2.5 外部环境评价矩阵 |
第三章 广西X化肥有限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的使命 |
3.1.3 组织架构 |
3.2 公司资源分析 |
3.2.1 技术资源 |
3.2.2 人力资源 |
3.2.3 财务资源 |
3.3 公司能力分析 |
3.3.1 资源协调能力 |
3.3.2 生产能力 |
3.3.3 市场营销能力 |
3.4 内部环境评价矩阵 |
第四章 广西X化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 |
4.1 公司愿景和战略目标 |
4.1.1 企业愿景 |
4.1.2 公司战略目标 |
4.2 SWOT矩阵分析 |
4.3 战略确定 |
4.3.1 总体发展战略 |
4.3.2 企业竞争战略 |
第五章 广西X化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扁平化营销渠道 |
5.2 改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
5.3 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 |
5.4 提高企业服务化意识 |
5.5 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四、传统尿素工厂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纺织行业“十四五”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全文发布[J].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纺织科学研究, 2021(08)
- [2]传统与未来的碰撞:食品发酵工程技术与应用进展[J]. 张春月,金佳杨,邱勇隽,范立强,赵黎明. 生物技术进展, 2021(04)
- [3]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4]基于CRISPR的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编辑和表达调控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应用[D]. 武耀康. 江南大学, 2021(01)
- [5]我国尿素行业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郭和刚. 化工设计, 2021(02)
- [6]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工业遗产为例[D]. 徐文俊. 南昌大学, 2020(03)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合成转化率的研究[D]. 李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系统代谢工程改造枯草芽孢杆菌合成N-乙酰氨基葡萄糖[D]. 牛腾飞. 江南大学, 2020(01)
- [10]广西X化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钟雨津. 广西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