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林莹,曹华[1](2022)在《基于“一动力三循环”管理模式的“3S”方法在临床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水平教育的代表,也是医院发展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学术地位。研究生导师是高层次和高水平师资的主要代表,是一个医院提升自身教学实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针对专科医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进行阐述:对外交流培训不足,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不科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于"一动力三循环"管理模式,探索提出"3S"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模式:加强对外交流与培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以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为目标,打造一支业务能力专业、评价体系科学、师资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不断提升医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水平,是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要任务。同时概括了现阶段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和不足,并给予了反馈与意见。
曹霞,胡强[2](2021)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政建设的探索》文中指出当前,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和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研究生导师的思政建设尚不能满足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研究生导师队伍中还存在政治失范、规则失范、德法失范、诚信失范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这表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思政建设极为重要、刻不容缓。为此,应同时从基础、动力、保障三方面入手,加强研究生导师自身的修身立德,强化对研究生导师的模范引领,并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政治站位。
王凯,刘文俊[3](2021)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新时代,强化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增强研究生思政工作实效的内在需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日益壮大,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育人理念、管理机制、考评体系等方面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必须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通过努力构建科学先进的育人理念,建立高效健全的管理机制,形成完善可操作的考评体系来不断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胡威,田梗,张璐萍,张乃丽,刘爽,谭风和[4](2021)在《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作者通过分析我国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滨州医学院为例从建设高层次导师团队、完善导师分类遴选机制、建立合理考评机制、加强导师团队建设、选拔学科带头人和健全导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探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发现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导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优于采取措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带动了研究生教育共同发展。
车海肖[5](2021)在《“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乘着新时代的春风得以快速发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程、促进高校立德树人任务顺利完成、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学科加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日益壮大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已经成为制约该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高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是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准职业人、是高校思政课的后备师资力量,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大建强,并将进一步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因此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既是学科之求,更是时代之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研究内容,在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作为理论依据,以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要求作为政策依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分为理论知识、理论情怀、理论信仰和理论运用四个方面。以全国四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是极其重视自身的学业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已经具备了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认识到位、理论知识学习渐趋自觉、理论信仰逐渐确立、理论情怀日益凸显、理论宣传意识萌生;但是在谋求学科和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不足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待深入全面、理论情怀不够深厚、理论研究能力欠缺、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不足。并从社会大环境、生源质量、提升载体和平台建设、硕士生培养方案、主体认知与动力等方面,剖析了问题的成因所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自身要在熟读经典中夯实理论知识、在关注时代中厚植理论情怀、在增强自律中坚定理论信仰、在知行合一中增强理论运用,学校和社会应在构建提升机制、搭建提升平台、优化提升环境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共同努力。
夏玉元[6](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思政学科硕士生)是未来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和党政部门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保证思政学科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而提升思政学科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是提高思政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尝试运用实践调查方法从学生视角入手思考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基本内涵、现状与提升策略等问题。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在总结概括学术界对硕士生学术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进行简要论述,认为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能力、学科知识领地的拓展能力、学科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第二章通过整理与分析问卷数据,了解和掌握当前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分别从培养单位、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角度剖析当前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不足的原因;第四章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从思政学科硕士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获取能力、学科知识领地拓展能力、学科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从培养单位、指导教师、学生自身三个层次进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对策。本研究把思政学科放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大系统里整体考量,在此基础上,寻找思政学科的独特性,并从学科独特性入手,概括出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由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获取能力、学科知识领地拓展能力、学科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构成。同时,通过对思政学科硕士生的调查,得出当前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现状;并提出提升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三方面”策略,为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辜晓君[7](2021)在《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研究 ——以A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的责任心和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考核是保障导师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导师考核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导师考核工作质量。本研究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理论基础,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个案调查法四种方法,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以来有关导师的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广西12所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在以A大学为个案研究对象的前提下,总结出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表明,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在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奖惩机制建设等方面具有共性,但在考评方式、考核主体、考评指标、改革措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发现,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存在考核制度整体建设不完善、导师考核工作大多流于形式、考核多采用定性指标缺乏定量指标等问题。究其原因,广西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工作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导致制度缺乏整体性,多数高校未能切合本校实际设置考核方案,且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指标设计不合理,考核的复杂性也增加了考核工作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相关问题,一要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二要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模式,客观公正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是我国导师梯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机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系统的、全面的梳理了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并对其相关考核制度内容进行对比,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以及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完善对策。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部分文本分析数据欠缺;二是问卷调查分析较为单薄。下一步笔者将持续关注关导师考核制度改革的最新信息,以对本研究的结果作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争取对该研究领域做进一步的拓展。
周紫荆[8](2021)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导师与研究生的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个体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研究生个体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它是在教学、科研以及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理性交往关系,包含研究生导师对立德树人精神的践行,是研究生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导学关系追求法治、理性、自由与平等,倡导维护权利与共尽义务。本研究对新时代导学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结合现实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国家主导、社会辅助、学校管理、导学主动的形式构建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契约型导学关系。本文以探究新时代导学关系为主题,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尝试对契约型导学关系进行构建。将新时代作为导学关系构建的逻辑起点,结合社会契约理论提出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含义和内生要求。通过对导学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现实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最后依据现实导学关系和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对比画像提出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实现路径。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系统地阐述选题缘起与意义,对国内外导学关系、契约论、契约型导学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评述。再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明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对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论述。第二章,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理论分析。首先阐述社会契约理论的含义和框架。再分析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环境变化,以此作为导学关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最后结合时代背景探讨新时代导学关系付诸契约理论的意义,提出新时代导学关系的目标终点是契约型导学关系,并基于社会契约理论提出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含义和内生要求。第三章,分析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在对我国导学关系进行背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含义和内生要求,重点探究导学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现实导学关系主要存在公民关系的逾越性、身份特质的局限性、学术步伐的非同一性、心灵交流的淡漠性、责权管理的模糊性等问题。第四章,分析导学关系问题产生的成因。研究发现导学关系问题产生的成因主要为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传统文化造就部分落后思想观念、市场经济冲击、学生和导师个人特质发生变化等。第五章,实现路径。描绘现实导学关系和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对比画像,针对差异,从国家主导、社会辅助、学校管理、导学主动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
吴明霞[9](2021)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研究 ——以Y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从1997年开始招收学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其人才培养目标较普通研究生而言,有着更为明确的复合型、职业型和应用型特点,他们在校学习的满意度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专业化成长与发展,还会影响中小学师资储备的质量。鉴于此,本文开展全日制教育硕士(以下简称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研究,将有助于培养单位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并针对人才培养的问题“扬长补短”、“对症下药”,推动学校改进教学工作并为教育硕士教育评估提供参考性意见,最终提高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首先对有关学习满意度和教育硕士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述评。其次,以Y大学的教育硕士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教育硕士在课程教学、学研能力、实习实践、导师评价、学习环境、管理服务等六个方面的满意度现状和隐藏的问题。最后,结合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提升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调查表明教育硕士的学习满意度并不高,六个因子的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是:导师评价、课程教学、学习环境、管理服务、实习实践、学研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生源地、专业兴趣和专业类型会显着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度。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访谈归纳出四类问题:育人目标解读不清造成人才培养定位抽象模糊;专业师资队伍的指导与学生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条件设施不齐备导致实习实践效果不尽人意;不完善的激励制度、就业指导表明管理服务能力还存在提升的空间。结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原因,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提出了建议:首先,培养单位要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含义,把合理平衡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作为着力点,进而加强学生学研训练;其次,基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在建立新型师徒关系背景下从教师知识、能力和结构优化上打造一批“标杆”师资;再次,从微格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支持三个方面来引导高校要充分发挥实习实践在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为综合提升管理服务能力,需重点完善多样化的激励制度,并在特定教育职业背景下彰显个性化就业指导特色。
李超[10](2021)在《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位[2020]20号)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旧面临诸多挑战”。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学位培养的首要责任。云南地处我国西南,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提升,结构逐渐优化,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够完备,培养质量还不能够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研究并解决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有利于云南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创新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提升云南省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素质,服务创新型云南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并结合相关统计分析技术与方法,梳理我国和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调查发现高等学校层面存在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案例教学实施不力、专业实践执行不力、学位论文训练不足、导师队伍建设不强等问题。教育理念落后、省级层面统筹力度不足以及行业产业协同育人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提高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研究从促进专业学位培养系统性、整体性进行优化和改良,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从教育理念、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应当提高认识,树立全面、系统和协同的教育理念,教育主管部门应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学校应全面育人,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本研究对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丰富基于省份的、中观层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以期能为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全面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一动力三循环”管理模式的“3S”方法在临床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1 对外交流培训不足 |
1.1.1 管理人员方面 |
1.1.2 导师方面 |
1.2 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不科学 |
1.2.1 考核机制方面 |
1.2.2 淘汰机制方面 |
1.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
1.3.1 专业结构方面 |
1.3.2 导师数量方面 |
2 基于“一动力三循环”管理模式的“3S”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理论 |
2.1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的“动力源” |
2.2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的“目标环” |
2.3 创新环:引入“3S”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模式 |
3“3S”模式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实证分享 |
3.1 加强对外交流与培训(strengthen external exchanges and training) |
3.1.1 加大沟通交流的力度 |
3.1.2 增加参与教学交流与人才培养会议的机会 |
3.2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set up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of tutors) |
3.2.1 深化学位论文的质量监督和评价 |
3.2.2 健全研究生培养监督评价体系 |
3.2.3 建立医院科教系统 |
3.3 建立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set up reasonable structureof teacher team) |
3.3.1 组建导师团队,改变单一培养模式 |
3.3.2 培养后备导师及其他人才,改善师资数量、职称、年龄 |
4 初步成效与存在不足 |
4.1 初步成效 |
4.1.1 对外交流频次增加 |
4.1.2 师资队伍评价体系逐步科学 |
4.1.3 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合理 |
4.2 存在不足 |
4.2.1 部分学科带头人实力有待提升 |
4.2.2 考核机制有待落实 |
4.2.3 研究生导师数不足,分布不均 |
5 反馈及建议 |
6 结论 |
(2)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政建设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四个“失范”: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政治失范:理想信念动摇,公开言论不当 |
1.2 规则失范:无视党纪国法,违规获取利益 |
1.3 德法失范:滥用导师职权,言行侵犯学生 |
2 进一步加强高校导师队伍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
2.1 加强高校导师队伍思政建设是提升导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
2.2 加强高校导师队伍思政建设是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需要 |
2.3 加强高校导师队伍思政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
2.4 加强高校导师队伍思政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3 “三面结合”:加强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政建设的路径 |
3.1 基础面:研究生导师加强自身的修身立德 |
3.2 动力面:强化对研究生导师的模范引领 |
3.3 保障面: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政治站位 |
4 结语 |
(3)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意蕴 |
(一)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
(三)增强研究生思政工作实效的内在需要 |
二、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
(一)研究生导师育人理念不够先进,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需要 |
(二)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无法有效提升管理绩效 |
(三)研究生导师考评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 |
三、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
(一)坚持德才兼备,注重以德为先,构建科学先进的研究生导师育人理念 |
(二)激发管理效能,提升管理效益,建立高效健全的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 |
(三)强调全面系统,突出德育绩效,形成完善可操作的研究生导师考评体系 |
(4)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导师比例不高 |
2缺乏明确的岗位意识和岗位职责 |
3部分研究生导师团队合作精神不足 |
(1)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高层次导师团队。 |
(2)完善导师分类遴选机制,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
(3)加强导师团队建设,选拔学科带头人。 |
(4)明确岗位意识,健全导师培训体系。 |
(5)“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概述 |
2.1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基本概念 |
2.1.1 “马学科” |
2.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2.1.3 “马学科”硕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特征 |
2.2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基础 |
2.2.1 理论基础 |
2.2.2 政策基础 |
3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主要内容和现实价值 |
3.1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主要内容 |
3.1.1 理论知识 |
3.1.2 理论情怀 |
3.1.3 理论信仰 |
3.1.4 理论运用 |
3.2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现实价值 |
3.2.1 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人才保障 |
3.2.2 建大建强“马学科”的必然要求 |
3.2.3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源头优化 |
3.2.4 彰显“马学科”硕士生价值的必然选择 |
4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实证分析 |
4.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4.1.1 访谈对象与内容 |
4.1.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2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积极方面 |
4.2.1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认识到位 |
4.2.2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渐趋自觉 |
4.2.3 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逐渐树立 |
4.2.4 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怀日益凸显 |
4.2.5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意识萌生 |
4.3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存在的问题 |
4.3.1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待深入全面 |
4.3.2 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怀不够深厚 |
4.3.3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欠缺 |
4.3.4 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不足 |
4.4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社会大环境冲击 |
4.4.2 跨专业生源所占比重较大 |
4.4.3 高校提升载体和平台建设不足 |
4.4.4 “马学科”硕士生培养方案有待优化 |
4.4.5 主体提升认知与动力不足 |
5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马学科”硕士生的自我提升 |
5.1.1 在熟读经典中夯实理论知识 |
5.1.2 在关注时代中厚植理论情怀 |
5.1.3 在增强自律中坚定理论信仰 |
5.1.4 在知行合一中增强理论运用 |
5.2 构建“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机制 |
5.2.1 探索有效的学科人才选拔机制 |
5.2.2 建立健全有效的资源保障机制 |
5.2.3 制定多元完善的考评机制 |
5.2.4 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引导功能 |
5.3 搭建“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平台 |
5.3.1 课程建设平台 |
5.3.2 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平台 |
5.3.3 网络理论学习平台 |
5.4 优化“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外部环境 |
5.4.1 营造“学马、爱马、信马、用马”的社会氛围 |
5.4.2 创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访谈提纲 |
附录 B “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培养理论 |
(三)关键能力理论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术能力 |
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 |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构成 |
一、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能力 |
二、学科知识领地的拓展能力 |
三、学科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方法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对象 |
四、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现状分析 |
一、认同基础理论获取的重要性,但缺乏踏实的行动 |
二、具有新知识探索意识,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
三、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培养单位的因素 |
一、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
二、学术支持力度较小 |
三、学术环境有待优化 |
第二节 指导教师的因素 |
一、少数导师对硕士生学术能力提升重视程度不够 |
二、少部分导师因多种原因导致指导学生精力不足 |
三、极少数导师的指导效果不明显 |
第三节 学生自身的因素 |
一、跨专业硕士生基础薄弱 |
二、部分硕士生学术意识淡薄 |
三、主动联系导师的积极性不高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对策 |
第一节 全方位强化硕士生基础理论知识获取能力 |
一、优化核心课程设置,重视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 |
二、提高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增强指导艺术和水平 |
三、明确学术目标,坚定学术志趣 |
第二节 深层次发掘硕士生知识领地拓展能力 |
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
二、切实发挥导师的学术引领与示范作用 |
三、自觉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意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
第三节 多渠道提升硕士生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
一、秉持“实践出真知”理念,创造实践锻炼机会 |
二、导师依据培养需要,加强硕士生实践训练 |
三、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增强理论运用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研究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缘由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3.文献述评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1.研究生导师 |
2.导师考核 |
3.导师评价 |
4.导师考核制度 |
(四)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一、研究生导师考核的理论与政策演变 |
(一)研究生导师考核的理论 |
1.开展研究生导师考核的价值和意义 |
2.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保障导师考核质量的前提 |
3.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及其启示 |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以来导师考核的政策演变 |
1.恢复招生时期(1978-2002 年) |
2.扩大招生时期(2003-2009 年) |
3.快速发展时期(2010-至今) |
二、广西高校硕士生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文本分析 |
(一)广西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的共性 |
1.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办法 |
2.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
3.奖惩机制基本相同 |
(二)广西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的差异性 |
1.考评方式存在差异 |
2.考核主体有所不同 |
3.考评的指标不一致 |
4.改革措施相差悬殊 |
三、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个案分析——以A大学为例 |
(一)选取A大学的缘由 |
1.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 |
2.学校地区代表性较强 |
3.利于笔者开展实地调查 |
(二)A大学导师考核制度建设分析 |
1.导师考核制度较为健全和完善 |
2.导师考核制度建设成效评价较高 |
四、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主要不足和问题 |
1.部分高校制度建设欠缺,考评主体单一 |
2.考核制度建设僵化,考核流于形式 |
3.考核定量指标较少,定性要求内容较多 |
4.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难以把握 |
(二)归因分析 |
1.标准模糊致使导师考核评价的指标不合理 |
2.发展缓慢导致导师考核制度缺乏整体设计 |
3.盲目照搬导致导师管理办法未切合本校实际 |
4.工作复杂致使未按学科分类制定导师考核方案 |
五、完善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的对策 |
(一)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 |
1.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选聘制度 |
2.建立定期审核与动态调整机制 |
3.制定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制度 |
4.设立完善的研究生导师奖惩制度 |
(二)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模式 |
1.完善导师岗位考核评价体系 |
2.实行导师分类考核管理办法 |
3.构建研究生导师多维考评模式 |
4.推动导师岗位考核结果的运用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A 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导学关系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契约论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硕士研究生 |
1.3.2 研究生导师 |
1.3.3 导学关系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理论分析 |
2.1 社会契约理论 |
2.1.1 社会契约理论的含义 |
2.1.2 社会契约理论的框架 |
2.2 新时代作为导学关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
2.2.1 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变化 |
2.2.2 高校的内涵建设 |
2.2.3 立德树人精神的践行 |
2.2.4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校的要求 |
2.3 新时代导学关系付诸契约理论的意义 |
2.4 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内生要求 |
2.4.1 理性主义 |
2.4.2 自由平等 |
2.4.3 责权统一 |
第3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的问题分析 |
3.1 调研方案 |
3.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
3.1.2 调查思路与方法 |
3.2 我国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 |
3.2.1 公民关系的逾越性 |
3.2.2 身份特质的局限性 |
3.2.3 学术步伐的非同一性 |
3.2.4 心灵交流的淡漠性 |
3.2.5 责权管理的模糊性 |
第4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客观因素 |
4.1.1 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 |
4.1.2 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
4.1.3 传统文化影响 |
4.1.4 市场经济发展 |
4.2 主观因素 |
4.2.1 学生层面 |
4.2.2 导师层面 |
第5章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实现路径 |
5.1 国家层面 |
5.1.1 完善法律对研究生导师责权关系的界定 |
5.1.2 推动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
5.1.3 加大推动导学关系规范管理准则的落实 |
5.2 社会层面 |
5.2.1 加强校社合作 |
5.2.2 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反馈与评价 |
5.2.3 加强对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失范行为的监督 |
5.3 学校层面 |
5.3.1 思想建设 |
5.3.2 管理制度建设 |
5.3.3 保障制度建设 |
5.4 导学双方 |
5.4.1 导师个人 |
5.4.2 学生个人 |
5.4.3 建立导学对话与互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研究 ——以Y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国家对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 |
(二)我国教育硕士培养规模与质量矛盾凸显 |
(三)培养中小学优质师资的现实需要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习满意度 |
(二)教育硕士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归因理论 |
(二)顾客满意度理论 |
第一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及统计工具 |
二、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情况 |
三、量表的信效度检测 |
第四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 |
一、访谈内容的设计 |
二、访谈地点及访谈形式 |
第二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整体分析 |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二、不同维度的学习满意度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的各维度具体分析 |
一、课程教学满意度分析 |
二、学研能力满意度分析 |
三、实习实践满意度分析 |
四、导师评价满意度分析 |
五、学习环境满意度分析 |
六、管理服务满意度分析 |
第三节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
一、不同性别的学生学习满意度 |
二、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学习满意度 |
三、志愿选择不同的学生学习满意度 |
四、本硕专业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学习满意度 |
五、专业兴趣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满意度 |
六、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学习满意度 |
七、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学习满意度 |
第四节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节 全日制教育硕士个人学习期望分析 |
第六节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研究的统计结果 |
第三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研究发现与讨论 |
第一节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研究发现 |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整体学习满意度 |
二、六个因子的满意度排序情况 |
三、学习满意度的年级差异 |
四、学习满意度的城乡区别 |
五、学习满意度的专业兴趣变化 |
六、学习满意度的专业类型特点 |
第二节 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人才培养定位抽象模糊 |
二、专业师资队伍与学生需求有一定差距 |
三、实习实践效果不尽人意 |
四、管理服务能力还需提升 |
第四章 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的建议 |
第一节 合理平衡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 |
一、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含义 |
二、高度重视学生研究能力培养 |
三、指导学生加强学研训练 |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优秀师资队伍 |
一、建立新型的师徒关系 |
二、造就一批“标杆”师资 |
第三节 科学安排实习实践活动 |
一、有序规范组织微格实训 |
二、主动与中小学建设实习实践基地 |
三、联合提供实习实践经费支持 |
第四节 切实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
一、完善多样化的育人激励制度 |
二、彰显个性化就业指导特色 |
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B: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专业学位 |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 |
二、理论基础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 |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稳步发展、积极探索阶段(1990-2008) |
二、快速发展、制度完善阶段(2009 年—今) |
第二节 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开端起步阶段(1997-2000) |
二、缓慢增长阶段(2001-2008) |
三、稳步发展阶段(2009-今) |
第三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别与规模 |
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布局与规模 |
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调查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样本情况 |
(三)问卷信效度 |
三、访谈调查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
(一)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 |
(二)案例教学实施不到位 |
(三)专业实践执行不力 |
(四)学位论文训练不足 |
(五)导师队伍建设不强 |
第四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育理念滞后 |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系统意识不足 |
二、缺乏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
第二节 教育主管部门质量保障统筹力度不足 |
一、教育统筹力度不足 |
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力度不足 |
第三节 高等学校诸多因素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
一、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 |
二、案例教学存在短板 |
三、专业实践资源匮乏 |
四、学位论文训练不够重视 |
五、导师队伍资源匮乏 |
第四节 行业产业协同育人支持力度不足 |
第五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对策 |
一、提高认识,树立全面、系统和协同的教育理念 |
(一)行业产业提高协同性认识,坚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
(二)教育主管部门深化系统性认识,树立整体性的教育理念 |
(三)高等学校提高全面性认识,秉持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理念 |
二、教育主管部门: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
(一)扭转重学术轻教学的观念,做好顶层发展规划设计 |
(二)围绕行业需求优化布局,完善类别设置和布局结构 |
(三)构建联合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 |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业课程实施平台 |
(五)完善评价机制,推进职业资格衔接 |
(六)强化政府行业协同,构建多元联动保障机制 |
(七)完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强化督导落实与组织领导 |
三、高等学校:全面育人,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一)明确培养目标,探索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职业能力素养 |
(三)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好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
(五)坚持质量导向,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
(六)创新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
(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
(八)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一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建设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一动力三循环”管理模式的“3S”方法在临床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J]. 张燕,林莹,曹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03)
- [2]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政建设的探索[J]. 曹霞,胡强.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6)
- [3]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 王凯,刘文俊. 才智, 2021(30)
- [4]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 胡威,田梗,张璐萍,张乃丽,刘爽,谭风和.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27)
- [5]“马学科”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研究[D]. 车海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分析[D]. 夏玉元.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7]广西高校硕士生导师考核制度研究 ——以A大学为例[D]. 辜晓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8]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构建研究[D]. 周紫荆.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满意度研究 ——以Y大学为例[D]. 吴明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D]. 李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