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EMS元件在电子信息产品和消费类产品中的应用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唐磊,匡乃亮,郭雁蓉,刘莹玉[1](2021)在《信息处理微系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受中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段时间内,集成电路工艺制程可能难以突破;同时,先进半导体工艺将带来高昂的集成电路开发成本,已经不适应于军用信息处理领域的发展需求.信息处理微系统可在微纳尺度集成各种成熟技术,通过系统优化设计,一定程度摆脱半导体工艺及器件代差的制约与跟仿,提高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大幅缩短研制周期,解决装备的自主可控和研制效率问题.本文调研了信息处理微系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炼并总结了该技术的特点,从互连接口与协议、封装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从设计、工艺、测试和可靠性四个方面对信息处理微系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黄海军[2](2021)在《GS电子元器件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整个电子产品制造业也相继涌现,中国电子元器件的需求量也逐年呈现上升态势。但随着整个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的高速崛起,也给本土的代理商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随着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在大力发展和扶持电子信息制造业。然而,电子元器件是整个电子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为电子元器件营销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作为元器件制造商与终端客户之间唯一枢纽,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作用。然而,对于目前国内现有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数不胜数,且同行业同质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日趋复杂且无序竞争的电子市场行情之下,能够在众多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中脱颖而出,已成为目前迫切需求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研究的对象GS公司是一家电子元器件分销商,成立于2004年,经过近17年的发展,在电子行业某些相关领域存在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中,随着外部及内部营销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GS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也是迫在眉睫。论文通过相关文献分析法、行业比较分析法、理论结合实际法等形式,分析了GS电子元器件公司的营销相关现状,通过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的对比分析出GS公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结合营销组合理论基础与GS公司的营销现状找出了GS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本文基于营销组合、目标市场定位相关理论,分析了GS公司电子元器件营销存在的产品推广力度较弱、客户流失率高、营销渠道效率不高、品牌知名度欠缺等主要问题。通过分析GS公司营销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分别从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出发,充分运用了PEST分析方法分析了GS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的对公司营销状况的影响。其微观环境通过供应商、竞争者、终端客户三个重要纽带加以具体阐述,分析了GS公司在微观环境下存在无明显优势和不足之处。GS公司在实际运营当中需要进一步不断完善自身的微观环境来为企业的营销策略优化做准备。通过上述的GS公司现有营销现状的分析及营销环境具体分析,找到了GS公司目前存在的上述产品推广力度较弱、客户流失率高、营销渠道效率不高、品牌知名度欠缺等主要问题点,也对应了4P营销组合策略中的产品策略问题、价格策略问题、渠道策略问题、促销策略问题,分析了GS公司原有的营销策略上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营销相关理论和GS公司目前的营销现状,分析出GS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点的具体原因在于产品线优势度低、产品定价较为混乱、营销渠道单一化、促销方式缺失。本文根据营销问题点原因具体分析,结合营销组合理论作为依据,制定出适用于GS公司自身发展且有效地营销策略,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最后,GS公司通过建立高效和专注的售团队和专业的技术增值服务团队等手段实施相应的营销优化方案,从而使得GS公司的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能够占领一席之地,更加强调了GS公司“产品+服务”的营销理念。本研究希望通过对GS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的研究,能够帮助公司逐步改善管理不足,提升营销业绩,以便于GS公司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电子市场环境之中求得机遇,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王亚洲[3](2021)在《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基于MEMS技术的微机械谐振式加速度计已得到战略级应用(惯性导航与制导)。谐振式加速度计可将加速度信号直接转换为频率的变化量,通过简化数字电路和消除模拟信号的干扰来提高输出精度以及可靠性。但随着谐振式加速度计在惯性导航与制导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有的谐振式加速度计的精度以及性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难以应用于高精度制导和空中姿态微调,因此,亟需高精度的谐振式加速度计。近几年来,新型纳米材料已开始被用于MEMS加速度计中,其中,氧化锌具有很高的谐振频率以及良好的压电特性。因此,基于纳米压电梁的谐振加速度计有望成为新一代高精度导航和制导的发展方向之一。基于谐振式加速度计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高精度的市场需求,本文设计出了一种基于纳米压电梁的谐振式加速度计,采用氧化锌作为谐振器材料,有效地提高了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具有高灵敏度、高频响的特点;通过设计上下对称式分布结构实现差分式检测,不仅使灵敏度加倍,还降低温度共模以及非线性误差;通过设计左右两端支撑梁有效地降低交叉灵敏度,增强抗干扰能力。建立加速度计以及谐振梁的物理模型,同时基于理论模型,对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在ANSYS Workbench仿真平台下对其进行分析:上下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分别为2.98793MHz和2.98729MHz,具有高的谐振频率;在该谐振频率下X方向的位移要比Y、Z两个方向高两个数量级以上,具备抗干扰能力;在2000g加速度载荷作用下该加速度计最大应力为241.46MPa,远小于硅和氧化锌材料的极限强度,说明在高过载极限加速度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抗过载能力;在±10g的设计量程内,该结构的灵敏度为1.13311k Hz/g。最后,基于SOI微加工工艺技术,设计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工艺流程。
何虹[4](2021)在《MT(中国)华南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第五代通讯技术的应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居于产业链上游的电子元器件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品牌进入这一赛道。要想在众多同质化产品中求胜,就必须发挥渠道的战略作用。渠道管理已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于MT(中国)而言亦是如此。MT(中国)是一家集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跨国公司,其华南市场是抵御外部竞争、提高市场覆盖率的核心市场,MT(中国)针对该市场既有直接渠道也有间接渠道。本文以MT(中国)华南市场营销渠道管理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华南市场间接营销渠道管理优化的主题进行研究。首先,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对MT(中国)华南市场的渠道管理现状从公司业务、渠道结构、渠道成员规模状况及当前的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其次,通过对重要渠道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并基于访谈内容和直间接渠道业绩的量化数据对比结果,得出当前管理之下渠道整体效率偏低的结论,并结合理论分析,确认出根因即渠道布局不合理、渠道成员能力评估不足、渠道掌控力度较弱。然后,围绕着提高渠道效率以高效实施渠道策略的目标,基于市场有效覆盖、长期利益导向、渠道可控性和渠道增值性这四大原则,提出了MT(中国)华南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的优化方案,包括:改进渠道结构、优化渠道成员功能、加强对渠道成员能力评估,以及强化渠道领导力。最后,给出该优化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论文通过对MT(中国)渠道管理优化的研究,发现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关于工业品营销渠道管理,还有很多企业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渠道管理模式,缺少现代企业渠道管理的全新管理理念。所以,本文通过对MT(中国)渠道管理优化的研究,不仅为MT(中国)渠道管理优化提供了方法,也为行业内其他公司的渠道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朴秋臻,曾邵璠[5](2020)在《日本电子产业服务化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产业转型升级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其中电子产业是传统制造业中与信息化结合度最高的产业,而日本既是东亚国家中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也是电子产业率先走上并完成服务化的国家。本文希望通过对日本电子产业服务化的剖析研究,为正处于变革关键时期的我国的电子产业服务化带来启示。本文重点分析了电子产业服务化的相关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了日本电子产业服务化的典型模式,最后结合我国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和日本电子产业服务化的分析,对我国电子产业服务化提出对策建议。
顾雪瑶[6](2020)在《元器件厂商J公司的分销渠道改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元器件是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广泛应用于电力﹑机械﹑交通﹑能源等领域,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来看,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吸引着大量元器件制造商入场争夺中国市场,从而使电子元器件的分销渠道变得尤为重要。作为整个产业链中的必要环节,分销渠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尤其对于众多跨国企业,多少有着“水土不服”的短板,国内各中小分销商可以帮助其“本土化”,将产品推广到国内各个区域。J公司是一家日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在中国市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近年来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世界500强的大公司,同时国内企业也在不断崛起,他们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且更具价格优势,J公司在这样前后夹击的局面下生存状况不佳,销售额减少,市场份额下降。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电子元器件市场的现状讨论,结合分销渠道理论和自身的行业经验,对J公司的营销情况加以分析,找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引用国内外诸多理论文献,清晰讲述了分销渠道的相关概念与发展理论。第三章,首先讲述了当前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市场环境,并对J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分销渠道现状进行描述,然后通过竞争的五力模型对各项可影响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找出J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分销渠道出现的问题,并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第四章,主要对J公司分销渠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第五章,总结全文,得出启示。本文首先对分销渠道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文献加以概述,然后以日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J公司为研究对象,试举J公司的明星产品--继电器为例,从J公司的经营情况、营销渠道现状及其行业发展现状入手,配以详细的市场销售数据,通过竞争的五力模型分析,找出J公司当前分销渠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加透彻地剖析问题原因,本文还以J公司在华北地区的代理商C为蓝本,详细分析了C从成立、发展、辉煌到沉寂的全过程,从而使读者更加清晰和立体地感觉到,市场变化对代理商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折射出J公司分销渠道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以客户为导向的渠道改进策略,努力建立一个解决方案专业化、代理商支持专业化和客户管理专业化的分销方案,即建立一个有效的代理商管理系统﹑优化公司内部代理商支持体系﹑培养分销渠道向专业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提高业绩,提升J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通过对J公司分销渠道的研究,为其他同行业企业在渠道管理方面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尽快适应市场变化,抓住机遇,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尤其在经历了去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和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之后,市场形势扑朔迷离,未来发展不容乐观,各企业只有更加努力地寻找出路,运用更加灵活地解决方案,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张少卿[7](2020)在《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范凯凯[8](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电子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以熊猫电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荣胜[9](2020)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经济社会格局,关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从整个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历程来看,信息技术进步不断激发新产业的形成,驱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看,各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和升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引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快速信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期,我国在5G、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中,能否紧扣信息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信息产业、非信息产业以及产业生态能否跟得上信息技术升级的步伐,能否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率,这一系列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而现有研究成果无法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激发了作者的研究兴趣,特以“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为题,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不仅对丰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对信息技术、产业升级以及二者之间关系方面最新、重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借鉴,接受启迪。二是在理论上,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一方面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中,归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考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与特点,将二者对比分析,揭示“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本质。三是在实证上,选取能够反映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产业升级及其经济效应的指标体系,构建熵值法权重模型(Entropy Weighting Method)、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 Model)等计量模型,采用中介效应逐步法(Causal Steps Approach)以及超效率DEA包络分析等分析方法,测度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验证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产业间和产业生态化升级,分析居民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考察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运营效率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四是揭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稳步上升。本文通过构建“二步三级”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基础上合成了信息技术水平发展指数,并且该指数显示2001-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数稳步上升。二是验证了信息技术水平对产业升级具有较显着影响。从60个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信息技术发展对产业升级有显着影响的实证结果有48个,其中具有正影响的43%,负影响的占37%,二者占所有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的80%。三是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有一定中介效应。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升级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在60个模型中,人均消费支出在其中的48个模型中起到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占比80%,说明人均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大部分指标均起到一定的中介效应。这也验证了信息技术直接或者通过消费间接驱动产业升级的基本论点。四是总体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相对稳定。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2002-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运营效率的均值为1.0239。按照模型效率判断标准,该经济效率值大于1,反映该期间全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整体上有效率。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着眼信息技术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供给侧同时,把信息类和非信息类产品的需求侧也考虑在内,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中实现了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分析上的有机结合。第二,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5G、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实践中,归纳新兴产业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结合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实践阶段,对比分析了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特点和本质。第三,本文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结合,不仅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促进作用,证明了消费在该作用过程中起部分或完全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发现了我国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却伴随着某些年份、某些省份、某个阶段缺乏经济效率的问题。这对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深刻、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王欢[10](2020)在《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性支柱产业,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疲软、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战略都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带来了挑战。而生产性服务业凭借产业关联性强、高度专业性等特点,贯穿于企业上、中、下游各环节,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同时,对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与评述,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产业互动相关理论与其作用机理归纳提炼,阐明了影响两产业互动的外部因素,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再次,通过分析我国两产业互动发展现状,作为后文研究的现实依据。最后,通过全国和省级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法和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等方法,对两产业的关联效果和波动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对彼此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第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规模上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关键领域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第三,我国两产业间的间接关联关系高于直接关联关系,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的主要是中间产品且附加值较低,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过程中对知识创新、科学技术等要素需求水平较低。第四,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长期中保持稳定,但互动效应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两产业间的相互贡献率较低,存在着一定的资源挤占现象。因此,要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构性改革、人才培养和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突破核心技术、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探索互动新模式。
二、MEMS元件在电子信息产品和消费类产品中的应用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MS元件在电子信息产品和消费类产品中的应用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处理微系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背景 |
2.1 国际形势 |
2.2 技术背景 |
3 研究现状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1)长电科技 |
2)华天科技 |
3)通富微电 |
4)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
4 微系统技术特点分析 |
1)小型化效果明显 |
2)电学特性优良 |
3)热学环境适应性高 |
4)系统应用研制周期短 |
5)设计置信度高 |
6)批量研制成本低 |
5 微系统发展的瓶颈与挑战 |
1)互连接口与协议 |
2)封装技术 |
3)质量控制 |
4)EDA开发工具 |
6 趋势及建议 |
1)设计能力方面 |
2)制造能力方面 |
3)测试能力方面 |
4)可靠性能力方面 |
7 结束语 |
(2)GS电子元器件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二、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市场营销理论定义 |
(二)营销组合理论 |
(三)目标市场营销与定位理论 |
三、GS 公司电子元器件营销基本概况 |
(一)GS公司概况 |
(二)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现状 |
(三)GS公司营销现状 |
四、GS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一)GS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1.政治环境因素 |
2.经济环境因素 |
3.社会环境因素 |
4.技术环境因素 |
(二)GS公司微观环境分析 |
1.供应商分析 |
2.竞争者分析 |
3. 企业目标客户分析 |
五、GS公司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GS 公司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1.产品策略上的问题 |
2.价格策略上的问题 |
3.渠道策略上的问题 |
4.促销策略上的问题 |
(二) GS 公司营销问题原因分析 |
1.产品线优势度低 |
2.定价较为混乱 |
3.营销渠道单一化 |
4.促销方式缺失 |
六、 GS 公司营销措施优化 |
(一)产品策略优化(Product) |
(二)价格策略优化(Price) |
(三)渠道策略优化(Place) |
(四)促销策略优化(Promotion) |
七、GS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与保障 |
(一)建立高效和专注的销售团队 |
(二)建立专业的技术增值服务团队 |
(三)建立高效信息化系统 |
八、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MEMS加速度计概述 |
1.1.2 MEMS加速度计的分类 |
1.1.3 MEMS加速度计的应用 |
1.2 谐振式加速度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理论建模与分析 |
2.1 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 |
2.2 加速度计的力学模型 |
2.3 谐振梁的理论分析 |
2.3.1 欧拉-伯努利(Euler-Bernoulli)运动学 |
2.3.2 谐振梁的横向振动 |
2.3.3 谐振梁的谐振频率(轴向力作用下) |
2.4 微传感器驱动方式 |
2.4.1 静电驱动原理 |
2.4.2 压电驱动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
3.1 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设计指标 |
3.2 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结构设计 |
3.2.1 谐振器的结构设计 |
3.2.2 支撑梁的结构设计 |
3.3 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仿真 |
3.3.1 无加速度载荷的模态分析 |
3.3.2 谐响应分析 |
3.3.3 极限过载仿真与分析 |
3.3.4 灵敏度仿真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工艺研究 |
4.1 传感器制备工艺 |
4.1.1 SOI(Silicon-On-Insulator)硅片 |
4.1.2 清洗硅片工艺 |
4.1.3 光刻工艺 |
4.1.4 MEMS刻蚀工艺 |
4.1.5 ZnO薄膜的制备工艺 |
4.2 工艺流程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MT(中国)华南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营销渠道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渠道结构理论 |
2.2.2 渠道行为理论 |
第三章 MT(中国)华南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及主要产品介绍 |
3.1.2 华南市场业务介绍 |
3.1.3 华南市场竞争地位评价 |
3.2 华南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现状 |
3.2.1 渠道结构 |
3.2.2 渠道成员规模 |
3.2.3 代理商注册制管理 |
3.3 华南市场营销渠道效率评估 |
3.3.1 渠道效率评估指标 |
3.3.2 渠道效率评估方法 |
3.3.3 渠道效率评估结果 |
3.4 华南市场营销渠道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
3.4.1 渠道成员能力评估不足 |
3.4.2 渠道布局不合理 |
3.4.3 渠道掌控力度较弱 |
第四章 MT(中国)华南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的优化方案设计 |
4.1 营销渠道管理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4.1.1 优化目标 |
4.1.2 优化原则 |
4.2 营销渠道管理优化方案内容 |
4.2.1 改进渠道结构 |
4.2.2 优化渠道成员功能 |
4.2.3 加强渠道成员能力评估 |
4.2.4 强化渠道领导力 |
第五章 MT(中国)华南市场营销渠道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
5.1 优化方案的实施 |
5.1.1 实施步骤 |
5.1.2 实施重点 |
5.2 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5.2.1 加严渠道风险防范 |
5.2.2 加强渠道冲突监管 |
5.2.3 提升内部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MT(中国)华南市场营销渠道效率访谈提纲 |
附录 B:MT(中国)华南市场营销渠道效率访谈结果归纳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日本电子产业服务化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产业服务化的一般分析及相关理论 |
(一)电子产业服务化的一般分析 |
(二)电子产业服务化的概念 |
1、服务化的概念 |
2、产业服务化的概念 |
3、电子产业服务化的概念 |
(三)电子产业服务化的阶段进程 |
1、服务化的阶段进程 |
2、电子产业服务化的阶段进程 |
(四)电子产业服务化的相关理论 |
1、竞争战略理论 |
2、价值链理论 |
3、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二、日本电子产业服务化典型模式 |
(一)产品导向模式 |
1、实现路径——基于服务的产品价值提升 |
2、日本精工控股公司的基于产品的价值共创 |
(二)功能导向模式 |
1、实现路径——由卖“产品”转变为卖“功能” |
2、日本索尼公司超高清摄像机业务的服务化 |
(三)结果导向模式 |
1、实现路径——集服务、产品和系统于一体的解决方案价值共创 |
2、日本富士通集团的ICT服务解决方案 |
三、日本电子产业服务化对我国的启示 |
(一)我国电子产业服务化的现状 |
1、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 |
2、我国电子产业服务化的现状 |
(二)日本电子产业服务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1、带来的机遇:终端产品市场的发展空间 |
2、面临的挑战:对我国电子产业服务化中长期发展的探索 |
(三)对我国电子产业服务化的启示 |
1、政府要用多种手段支持电子产业服务化 |
2、企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调整发展目标 |
(6)元器件厂商J公司的分销渠道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总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分销渠道相关理论 |
一、分销渠道理论概述 |
二、分销渠道的功能 |
三、分销渠道存在的作用 |
第二节 分销渠道管理相关理论 |
一、分销渠道管理理论概述 |
二、分销渠道管理的目标 |
三、分销渠道管理的内容 |
第三节 渠道冲突相关理论 |
一、渠道冲突理论概念 |
二、渠道冲突的原因 |
三、渠道冲突的解决办法 |
第三章 J公司电子元器件分销渠道问题 |
第一节 J公司及电子元器件行业概况 |
一、电子元器件行业概况 |
二、J公司概况 |
第二节 J公司营销渠道和管理模式概述 |
一、J公司营销渠道现状 |
二、J公司分销渠道的竞争力 |
第三节 继电器市场竞争的五力模型分析 |
一、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二、替代品替代的能力 |
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五、同行业竞争者的实力 |
第四节 J公司分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代理商缺乏主动开发市场的积极性 |
二、代理商技术水平缺乏专业性 |
三、代理商渠道冲突问题 |
四、代理商业务水平良莠不齐 |
第五节 J公司分销渠道问题的案例分析 |
一、代理商C的基本情况 |
二、代理商C的发展情况概述 |
三、代理商C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J公司分销渠道问题的原因与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分销渠道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缺少与代理商之间的沟通 |
二、对分销渠道缺乏系统管理 |
三、对代理商的支持不够 |
第二节 分销渠道改进策略的目标和原则 |
一、分销渠道改进策略的目标 |
二、分销渠道改进的原则 |
第三节 J公司分销渠道SWOT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会 |
四、威胁 |
第四节 J公司分销渠道改进的具体策略 |
一、建立代理商业务管理系统 |
二、建立专门的技术应用工程师岗位 |
三、帮助代理商找准定位 |
四、建立代理商互动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9)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 |
2.1.1 信息技术及其测度 |
2.1.2 信息技术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
2.2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 |
2.2.1 产业升级的概念 |
2.2.2 产业升级的测度 |
2.2.3 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和后续影响 |
2.2.4 产业升级路径 |
2.3 关于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 |
2.3.1 信息化、工业化和工业结构升级 |
2.3.2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产业升级 |
2.3.3 智能化和产业升级 |
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论与研究启示 |
2.4.1 研究成果评论 |
2.4.2 几点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
3.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
3.1.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媒介延伸 |
3.1.2 信息媒介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
3.2 信息、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 |
3.2.1 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路径 |
3.2.2 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趋势 |
3.2.3 信息革命浪潮与经济形态新概念的叠现 |
3.3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
3.2.1 直接动力机制 |
3.2.2 间接动力机制 |
3.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
3.3.1 基本传导机制 |
3.3.2 互动传导机制 |
3.3.3 时序传导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分析 |
4.1 从语言到AI:全球信息技术的产业应用及特点 |
4.1.1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 |
4.1.2 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的特点 |
4.2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和特点 |
4.2.1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阶段 |
4.2.2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
4.3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的本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构建与测度研究 |
5.1 构建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1 常见的信息技术水平测度方法 |
5.1.2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求解 |
5.2.1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2 模型的计算和求解 |
5.3 信息技术水平的测度分析 |
5.3.1 确定原始数据矩阵 |
5.3.2 利用熵值法计算权重 |
5.3.3 时间分异特征 |
5.3.4 空间分异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
6.1 模型构建 |
6.1.1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
6.1.2 变量设计 |
6.2 计量分析 |
6.2.1 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6.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6.2.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
6.3 实证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分析 |
7.1 经济效应分解及其测度模型 |
7.1.1 经济效应的核心:效率 |
7.1.2 经济效应的总括与分解:运营效率、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
7.1.3 经济效应的测度:超效率DEA模型及变量设定 |
7.2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总经济效率分析 |
7.2.2 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3 信息技术对产业间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4 信息技术对产业生态化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特征分析 |
7.3.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效率具有差异性 |
7.3.2 区域之间需要加强效率平稳性和均衡性 |
7.3.3 时间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效率趋于稳定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问题 |
8.1.1 信息技术过于依赖规模扩张和非均衡发展 |
8.1.2 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
8.1.3 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中介作用有待挖潜 |
8.1.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伴随着低经济效率问题 |
8.2 政策建议 |
8.2.1 给予信息制造业技术R&D适度政策倾斜 |
8.2.2 加大对信息化水平较低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
8.2.3 把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产业升级新机遇 |
8.2.4 充分发挥消费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催化作用 |
8.2.5 激发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 |
8.2.6 鼓励信息产业优先开发新产品、打造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及基本框架 |
1.3.1 主要内容 |
1.3.2 基本框架 |
1.4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1.4.1 主要贡献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遵从论文献综述 |
2.1.1 国外需求遵从论文献综述 |
2.1.2 国内需求遵从论文献综述 |
2.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供给主导论文献综述 |
2.2.1 国外供给主导论文献综述 |
2.2.2 国内供给主导论文献综述 |
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论、融合论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外互动论文献综述 |
2.3.2 国内外融合论文献综述 |
2.4 现有相关研究述评 |
2.4.1 现有相关文献的合理之处 |
2.4.2 现有相关文献的不足之处 |
2.4.3 本文所选择的理论观点 |
第三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3.1 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概念界定 |
3.1.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界定 |
3.1.2 .电子信息制造业概念界定 |
3.2 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特征 |
3.2.1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特征 |
3.2.2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特征 |
3.3 理论分析及作用机理 |
3.3.1 价值链理论 |
3.3.2 分工理论 |
3.3.3 .产业关联理论 |
3.3.4 .产业集群理论 |
3.3.5 .交易成本理论 |
3.4 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效应外部影响因素 |
3.4.1 .高素质人才 |
3.4.2 .城市化水平 |
3.4.3 .产业资本支持 |
3.4.4 .产业政策 |
3.4.5 .创新环境支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
4.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
4.1.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
4.1.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情况分析 |
4.1.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细分行业情况分析 |
4.1.4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 |
4.2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现状 |
4.2.1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情况分析 |
4.2.2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盈利情况分析 |
4.2.3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出口情况分析 |
4.2.4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情况分析 |
4.3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现状及措施 |
4.3.1 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
4.3.2 各地区相关政策和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实证分析 |
5.1 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
5.1.1 方法简述及数据来源 |
5.1.2 结果及分析 |
5.2 基于VAR模型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分析 |
5.2.1 数据来源和模型建立 |
5.2.2 单位根检验及滞后阶数确定 |
5.2.3 协整检验 |
5.2.4 Granger因果检验 |
5.2.5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
5.3 基于PVAR模型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分析 |
5.3.1 实证说明和数据来源 |
5.3.2 PVAR模型实证过程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6.1 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力度 |
6.1.1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性改革 |
6.1.2 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 |
6.1.3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 |
6.2 着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 |
6.2.1 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
6.2.2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
6.2.3 促进产业链融合配套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6.3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发展 |
6.3.1 积极探索互动新模式,推进产业延伸发展 |
6.3.2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 |
6.3.3 优化电子信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环境 |
6.3.4 构建电子信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MEMS元件在电子信息产品和消费类产品中的应用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处理微系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 唐磊,匡乃亮,郭雁蓉,刘莹玉.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1(10)
- [2]GS电子元器件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黄海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3]纳米压电梁谐振式加速度计的设计与仿真[D]. 王亚洲.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MT(中国)华南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的优化研究[D]. 何虹. 兰州大学, 2021
- [5]日本电子产业服务化对我国的启示[A]. 朴秋臻,曾邵璠. 财金观察(2020年第1辑), 2020
- [6]元器件厂商J公司的分销渠道改进对策研究[D]. 顾雪瑶.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7]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研究[D]. 张少卿. 东南大学, 2020
- [8]“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电子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以熊猫电子为例[D]. 范凯凯. 东南大学, 2020
- [9]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D]. 李荣胜. 西北大学, 2020(07)
- [10]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D]. 王欢. 西北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