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试管凝集反应、平板凝集反应与补体结合反应检疫牦牛布氏杆菌病的比较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许景兰[1](2020)在《大石桥地区羊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的是生殖系统,被感染的母畜生产所排出的羊水、分泌物等中也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传染力极强,是感染养殖户、兽医等的主要途径,在布鲁氏菌中,羊种布鲁氏菌传染性最为强烈,布鲁氏菌病也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二类疫病,是国际贸易检疫中必检的疾病。大石桥市是以羊汤、羊杂等特色美食闻名。然而,目前对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的流行状况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大石桥市18个镇(区)绒山羊及奶山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掌握了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揭示了大石桥市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的特点,为制定或调整大石桥市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中通过对大石桥市的散养户和养殖场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各个养殖户的羊只基本情况以及关于布鲁氏菌病的防疫情况,并利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步筛选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血清,而后进一步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确诊的技术手段,对大石桥市18个镇(区)2014-2019年采集的羊血清进行检测后,结果显示大石桥市的养殖人员对于布鲁氏菌病并没有较好的认知,对于防疫检疫的流程并不了解,也因此导致了布鲁氏菌病在大石桥市的流行,2014-2019年间采集的所有羊血清的布鲁氏菌病平均血清阳性率为2.05%。其中,2016年的血清阳性率最低为0.88%,2017年的血清阳性率最高为3.08%。奶山羊2016年的血清阳性率最高为1.34%,2018年的血清阳性率最低为0.34%。绒山羊2016年的血清阳性率最低为0.86%,2017年的血清阳性率最高为3.27%。根据样品采集的地点不同,发现奶山羊布鲁氏菌抗体血清阳性率最多出现在中部地区的金桥管理区,血清阳性率最高为1.02%,钢都管理区的血清阳性率最低为0.28%。西部地区的水源镇绒山羊血清阳性率最高为5.38%,东部地区的黄土岭镇血清阳性率最低,血清阳性率为0.99%。根据样品采集季节不同,发现秋季血清阳性率最高为2.5%,夏季血清阳性率最低为0.6%。根据性别的不同,发现母羊的血清阳性率为1.89%,公羊的血清阳性率为1.73%。综上,布鲁氏菌病在大石桥市普遍存在,潜在的危害较为严重。需要加强养殖人员对于布鲁氏菌病防护的认知,并且需要严格执行检疫方案,购买畜群需有合格证明,在引入畜群前需经过严格检疫,并要通过隔离饲养期后方可混群饲养,并对畜群定期进行检疫,及时淘汰阳性病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本研究,掌握了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状况,为畜牧养殖户有效控制养殖风险提供依据,对大石桥市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为大石桥市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林洋[2](2020)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及防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布鲁菌病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简称科右前旗)羊群中的流行情况,分析布鲁菌病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新的防控措施,本研究收集了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于2019年对科右前旗羊群进行了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在当地羊群进行了布鲁菌S2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选取科右前旗境内布鲁菌病感染率较高的白辛镇,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性防控试验,通过与其他乡镇的对比,评价防控净化的应用效果。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收集了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平均阳性率依次为2.41%、2.01%、0.93%、0.37%、0.80%、0.69%、0.80%和0.76%。根据农业部对羊布鲁菌病疫情的划分,科右前旗属于羊布鲁菌病的疫区。(2)2019年对全旗16个乡镇(苏木)58个村(嘎查)的41424份羊血清进行了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共检出293份阳性,阳性率为0.70%。分析了不同饲养条件和不同年龄羊的感染,发现,牧区(0.30%)羊布鲁菌病阳性率低于农区(0.70%)和半农半牧区(0.85%),成年羊(0.66%)布鲁菌病感染高于羔羊(0.17%)。(3)选取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为阴性的山羊70只,绵羊402只,分为2组,进行S2疫苗口服免疫,在免疫前和免疫后30d、60d、90d、120d、150d和180d采血,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2种方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山羊和绵羊均在免疫30d后首次检测出布鲁菌病抗体,免疫60d后抗体检出率最高,免疫90d后全部转阴。(4)在羊布鲁菌感染率较高的白辛镇选取了 4个试验村,淘汰阳性羊后进行S2疫苗口服免疫,免疫90d后检测为阳性的羊继续淘汰;同时对外地羊实施落地检疫,本地羊只出不进的防控措施,在此综合防控措施实施1年后进行防控效果检测。结果表明,实施净化防控后,该地区4个试验村羊的布鲁菌病阳性率明显降低,由净化防控前的1.20%降低到净化防控后的0.60%;与其他乡镇相比,白辛镇布鲁菌病阳性率下降幅度最大,其它未实施净化防控的6个乡镇出现布鲁菌病阳性率降幅较小或有阳性率上升的情况,表明布鲁菌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的阳性率。
陈世林[3](2019)在《湖南省猪的三种人畜共患病感染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衣原体、弓形虫和布鲁氏菌是三种严重威胁人类和多种动物生命健康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猪在这三种病原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这三种病原体的共同易感宿主,对于这三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湖南省14个市(州)不同规模的猪场猪衣原体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848份猪血清样品中衣原体抗体的总阳性率为26.98%。按区域划分,湘南、湘北、湘中、湘西4个地区的衣原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63%、22.65%、32.78%、18.81%,局部地方以怀化最高,达61.67%;一年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97%、25.40%、42.58%、48.81%,不呈现季节性;仔猪、育肥猪、种公猪、母猪的阳性率分别为10.90%、28.64%、48.39%、33.63%,其中仔猪的阳性率最低,种公猪的阳性率最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猪场普遍存在衣原体感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湖南省8个市(州)不同规模的猪场猪弓形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259份猪血清样品中猪弓形虫阳性样品为13份,抗体阳性率仅为1.03%,仔猪、育肥猪、种公猪、母猪均发现弓形虫感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20%、0.28%、4.26%、2.43%,以种公猪最高。结果表明,湖南省猪弓形虫感染程度较低。本研究第三部分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湖南省14个市(州)不同规模的猪场进行猪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344份猪血清样品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出59份抗体阳性,进一步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确诊,仅检测出1份育肥猪血清为阳性样品,阳性率为0.0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确诊,检测出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0.09%,其中1份仍是育肥猪,另1份为母猪。调查表明湖南省猪布鲁氏菌的感染率很低,基本呈零星发生,未造成大面积传播,这与湖南省采取的严厉防控措施有关,即发现1例立即销毁1例。以上研究结果对湖南省猪场三种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姚馨[4](2017)在《景泰县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及防控措施》文中认为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国内外该病疫情均呈现回升势头,控制该病蔓延势在必行。景泰县地处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交界地带,做好该地区布鲁氏菌流行病学调查不仅可以反映出三省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而且有助于为相关地区建立布鲁氏菌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此次流行病学监测分析采集了景泰县2014-2015年未经免疫的羊血清66934份,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s-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共检测出阳性数3129份,阳性率高达4.67%。其中2014年检测21116份血清样品,阳性646份,阳性率为3.06%;2015年检测45818份血清样品,阳性2483份,阳性率5.42%。2015年阳性率5.42%显着高于2014年3.06%。从羊的品种来讲,本地区山羊饲养量109213只明显低于绵羊饲养量612721只,但山羊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6.95%显着高于绵羊阳性率4.40%;按不同饲养方式(种畜场、散户、规模场)的检测结果显示,大规模养羊场感染率最高,阳性率7.92%,其次为散养户阳性率5.50%,最少的为种畜场,阳性率3.91%。养殖户对布鲁氏菌病认知程度不够,并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加之羊只的频繁交易和大量流通等原因是造成本病严重流行的主要原因;而山羊感染率高于绵羊主要与其饲养方式有关。通过对景泰县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掌握了2014年-2015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流行规律和特点,为景泰县防控家畜布鲁氏菌病提供了参考资料。
唐义国[5](2017)在《规模化牧场牛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及A19疫苗免疫效果调查》文中提出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为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氏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其中流产物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主要症状即为流产,危害巨大。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高速发展,饲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严重危害到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布病的特殊性,目前防控的主要方法还是依赖检疫隔离和疫苗接种两种措施。本实验对我国多个规模化牧场进行了牛血清布氏杆菌病抗体检测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为牧场布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选择某一规模化牧场,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c-ELISA、i-ELISA三种方法对免疫A19疫苗的后备牛群进行长期的抗体水平检测,及生产数据跟踪,为牧场A19疫苗免疫效果提供临床验证。Ⅰ多个规模化牧场奶牛布氏杆菌病抗体血清学情况调查 从全国各地区13个规模化荷斯坦奶牛牧场采集血样,采用c-ELISA检测方法对收集到的血样进行布氏杆菌病抗体血清学检测,并对牧场的基本生产数据和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本次试验共检测血样6219份,检测结果表明除4个上海地区牧场检测结果为阴性外,其他8个牧场均存在阳性检测结果,阳性率最高达77.46%。Ⅱ布氏杆菌病感染牧场后备牛免疫A19疫苗后的抗体跟踪调查为研究布氏杆菌感染牧场犊牛免疫A19疫苗后布病抗体的变化情况及疫苗的免疫效果,选择3-4月龄母犊牛60只,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c-ELISA、i-ELISA三种方法对其免疫前、免疫后1、2、3、4、5、6月抗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在后期跟踪这些牛只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三种检测方法在疫苗免疫6月后均可以抗体转阴,疫苗免疫牛只的繁殖情况正常,未发生规模型流产,表明疫苗对奶牛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马建山[6](2015)在《牛布氏杆菌病血清学和变态反应诊断》文中提出牛患布氏杆菌病后,其凝集反应通常出现较早,其次是补体结合反应,变态反应出现较晚,但保持的时间最长,有些牛在病愈之后几年仍有变态反应。若在牛群刚暴发本病时进行检疫,凝集反应阳性率常比补体结合反应阳性率高,比变态反应阳性牛更高,这时甚至可能还不出现变态反应。若经过12年以后重检,所得的结果恰好相反,变态反应阳性率比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阳性率显着地高。因此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使用这些方法,并应根据流
李永霞[7](2014)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在家畜布氏杆菌病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虎红抗原平板凝集试验(RBPT)在国外广泛用于畜间布氏杆菌病的血,有些国家列为常规方法,我们在布氏杆菌病的大规模监测中,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用于阳性畜初筛[2]。为检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检出率和敏感性,20122013年2年间我们结合海晏地区牛羊布氏杆菌病监测工作,进行了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的对比试验,并对阳性畜相对较高的牛羊群进行了布氏杆菌病病史及流产等流行病学调查,以
宋玉清,郭振梅,李希强,隋伟,姚景林,王明彦,张美娟,王雅文,王新,刘国元,孙淑芳[8](2009)在《牙克石地区动物布病检测与防控》文中研究表明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类感染布病后,病程长,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家畜感染则出现流产和不育,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早期出现结膜炎和体温升高等。妊娠母畜流产(多在妊娠2~8个月),多为死胎或弱仔。但大多数流产经两个月后可以再受孕。畜群中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
蔡一非[9](2008)在《奶牛布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与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为查明全国部分省份地区奶牛和羊布氏杆菌病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本研究对8个不同的省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奶牛样品2396份及羊血清2282份,采用RBT、SAT、iELISA、cELISA、MRT及奶样iELISA6种不同的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奶牛布病调查的8个省区中,感染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血清平均阳性率为3.20%;奶样平均阳性率为14.23%,各调查点奶样的布病阳性率比血清的阳性率高出4倍以上;在羊布病调查的4个省区中,羊布病平均阳性率为1.16%,显着低于奶牛阳性率,这可能与奶牛饲养周期长、淘汰率低有关。对出现较多流产、早产、死胎、胎盘滞留等疑似布氏杆菌患牛的两个奶牛养殖基地的奶牛进行了布氏杆菌病血清学检测,同时为了查明引起奶牛布病的菌种及其生物型,对两奶牛场的600头奶牛进行了血清学检测,采集检测为阳性的奶牛的奶样120份,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分离到细菌17株,经革兰氏染色、柯兹罗夫斯基鉴别染色和PCR鉴定,17株分离菌株均为牛种布氏杆菌。为了筛选出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更方便快捷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本文对已知感染状况的107头奶牛,同时用RBT、SAT、iELISA和cELISA四种方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四种方法中,在敏感性方面,最低的是SAT,最高的是cELISA,RBT与iELISA的相同;特异性方面,cELISA高于SAT高于iELISA高于RBT;用时方面,SAT用时最长,需要过夜,iELISA最快,10分钟即可检测90个样品。结果表明iELISA和c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RBT和SAT,并且操作方便快捷,具有血清学检测所具备的各项要求,在大面积检测时可作为国标检测方法的补充试验。
孟林明[10](2006)在《布鲁氏菌病S19号疫苗对牦牛的免疫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定合作市佐盖多玛乡为区域性免疫试验点,对所有18月龄和4~8月龄牦牛用布氏S19号菌苗皮下注射10亿活菌/头,并进行免疫前和免疫后抗体水平测定。免疫前抗体测定结果表明:4~8月龄牦牛对布病的自然易感性比18月龄牦牛差。随着牦牛年龄的增大,对布病的自然易感性增加,故牦牛的布病免疫易在犊牛时进行,以免成年时受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免疫后抗体水平测定结果表明:4~8月龄组牦牛免疫抗体1年内完全消失,不影响布病常规疫情监测。18月龄组牦牛免疫1年仍存有少量抗体,但均达不到疫情监测时判定可疑与阳性牛的标准,到1.5年抗体完全消失。选择夏河县九甲乡玛莲滩行政村夫地沟,开展10亿活菌/头、25亿活菌/头、50亿活菌/头三种不同剂量对4~8月龄牦牛的免疫试验,抗体测定结果表明,25亿组抗体凝集价较高,免疫效果理想,免疫抗体9个月内完全消失,不会影响免疫地区免疫后布病的疫情监测。故25亿活菌/头为免疫4~8月龄牦牛的最佳免疫剂量。选定肃南县皇城区马营乡,开展100亿活菌/头、200亿活菌/头对4~8月龄牦牛的免疫试验,观察体温、跟群、食草等情况,其结果表明用100亿活菌/头、200亿活菌/头分别免疫4~8月龄牦牛均安全。在甘南、张掖两州市牦牛集中产区用确定的最佳免疫剂量(25亿活菌/头)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免疫效果调查。在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和夏河县九甲乡玛莲滩行政村夫地沟两个试验点,牦牛群体布病阳性率从免疫前5%下降到免疫后的2.33%,平均每年下降0.89个百分点,流产率从免疫前的5.63%下降到免疫后的1.33%,平均每年下降1.43个百分点,免疫效果显着。在其实施应用三年间,共减少全省牦牛集中产区的经济损失845.71万元,科研(推广)费用新增收益达1:6.38。
二、血清试管凝集反应、平板凝集反应与补体结合反应检疫牦牛布氏杆菌病的比较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试管凝集反应、平板凝集反应与补体结合反应检疫牦牛布氏杆菌病的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大石桥地区羊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
1.1.1 布鲁氏菌分类 |
1.1.2 布鲁氏菌生存特性和生化特性 |
1.1.3 布鲁氏菌抗原性和变异性 |
1.1.4 传染源 |
1.1.5 传播途径 |
1.1.6 易感动物 |
1.1.7 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 |
1.1.8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和治疗 |
1.1.9 布鲁氏菌病的免疫及防控措施 |
1.2 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 |
1.2.1 布鲁氏菌病发现史 |
1.2.2 布鲁氏菌病世界流行现状 |
1.2.3 布鲁氏菌病国内流行现状 |
1.3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
1.3.1 对人的危害 |
1.3.2 对动物的危害 |
1.3.3 对食品安全的危害 |
1.3.4 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2.1.3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问卷调查 |
2.2.3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
2.2.4 试管凝集试验(SAT) |
2.2.5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的描述 |
2.3 结果 |
2.3.1 问卷调查结果 |
2.3.2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 |
2.3.3 2014-2019年大石桥市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山羊间的分布 |
2.3.4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
2.3.5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季节的分布 |
2.3.6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不同性别的分布 |
2.4 讨论 |
2.4.1 问卷调查羊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 |
2.4.2 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 |
2.4.3 2014-2019年大石桥市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山羊间的分布 |
2.4.4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
2.4.5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季节的分布 |
2.4.6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不同性别的分布 |
2.4.7 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布鲁菌病概述 |
1.1.1 病原的发现 |
1.1.2 国内外流行情况 |
1.2 布鲁菌病原研究 |
1.2.1 病原分类 |
1.2.2 病原特性 |
1.2.3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1.2.4 临床症状 |
1.3 布鲁菌病防控研究 |
1.3.1 诊断方法 |
1.3.2 疫苗免疫 |
1.3.3 防控措施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一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研究 |
2.1 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流行情况调查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科右前旗2019年羊布鲁菌病流行情况调查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检测情况 |
2.3.2 科右前旗2019年各乡镇羊布鲁菌病流行情况 |
2.3.3 科右前旗与其他养殖业发达地区羊布鲁菌病阳性率对比 |
2.3.4 饲养条件和年龄差异对羊布鲁菌病阳性率的影响 |
2.4 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
2.4.1 畜牧行业兽医工作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
2.4.2 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
2.4.3 牲畜交易流动频繁 |
2.4.4 养殖户的防病意识和条件落后 |
2.4.5 人间布鲁菌病的防控意识较差 |
2.4.6 人畜布鲁菌病防控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
2.4.7 牛羊布鲁菌病防控的投入不足 |
3 研究二 布鲁菌活疫苗(S2株)免疫羊群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疫苗 |
3.1.2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分组与免疫 |
3.2.2 疫苗免疫抗体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山羊组疫苗抗体检测消长情况 |
3.3.2 绵羊组疫苗抗体检测消长情况 |
3.4 讨论 |
4 研究三 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防控研究 |
4.1 时间和地点 |
4.2 试验方法 |
4.2.1 净化试验羊群 |
4.2.2 免疫试验羊群 |
4.2.3 试验羊群再净化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白辛镇试验羊群布鲁菌病的检测结果 |
4.3.2 白辛镇试验羊群与周边6个乡镇羊布鲁菌病防控效果的比较 |
4.4 讨论 |
4.5 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防控建议 |
4.5.1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
4.5.2 落实强化监督体系的各环节 |
4.5.3 加强各职能部门的联动性 |
4.5.4 建立健全实验室诊断检测条件 |
4.5.5 构建疫情风险评估体系 |
4.5.6 落实强化引进羊的检测检疫 |
4.5.7 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
4.5.8 加强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 |
4.5.9 严格淘汰阳性家畜 |
4.5.10 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湖南省猪的三种人畜共患病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衣原体病 |
1.1.1 病原 |
1.1.2 流行病学 |
1.1.3 临床症状 |
1.1.4 病理变化 |
1.1.5 诊断 |
1.1.6 防制 |
1.2 弓形虫病 |
1.2.1 病原 |
1.2.2 流行病学 |
1.2.3 临床症状 |
1.2.4 病理变化 |
1.2.5 诊断 |
1.2.6 防制 |
1.3 布鲁氏菌病 |
1.3.1 病原 |
1.3.2 流行病学 |
1.3.3 临床症状 |
1.3.4 病理变化 |
1.3.5 诊断 |
1.3.6 防制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湖南省猪衣原体感染情况调查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湖南省各市(州)猪衣原体感染情况 |
2.2.2 不同季节衣原体感染情况 |
2.2.3 不同猪群种类衣原体感染情况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湖南省部分地区猪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地区猪弓形虫感染情况 |
3.2.2 不同猪群猪弓形虫感染情况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湖南省猪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调查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检测结果 |
4.2.2 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结果 |
4.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检测结果 |
4.2.4 不同猪群种类猪布鲁氏菌感染情况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景泰县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及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布鲁氏菌病概述 |
1.1 布鲁氏菌病的发现历程与分布情况 |
1.1.2 布鲁氏菌病的分布与经济损失 |
1.2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特点 |
1.2.1 形态和染色特性 |
1.2.2 培养和生化特性 |
1.2.3 布鲁氏菌生物型划分 |
1.2.4 布鲁氏菌的抗原结构 |
1.2.5 布鲁氏菌的毒力 |
1.2.6 布鲁氏菌的抵抗力 |
1.2.7 布鲁氏菌的致病性 |
1.3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
1.3.1 易感动物 |
1.3.2 传染源 |
1.3.3 传播途径 |
1.3.4 流行特点 |
1.4 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
1.5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
1.6 布鲁氏菌病的剖检病变 |
1.7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诊断 |
1.7.1 采集样品 |
1.7.2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7.3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 |
第2章 景泰县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
前言 |
2.1 试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地点 |
2.1.4 采样数量 |
2.2 试验方法 |
2.2.1 血清样品的收集 |
2.2.2 血清样品的制备 |
2.2.3 血清样品制备注意事项 |
2.2.4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
2.2.5 试管凝集试验(SAT) |
2.3 结果分析 |
2.3.1 2014 年与2015年布鲁氏菌病检测数据对比 |
2.3.2 山羊与绵羊的阳性率对比分析 |
2.3.3 不同饲养方式下,羊只感染率的检测结果比较(2015年度) |
2.3.4 2014 年和2015年各乡镇羊布鲁氏菌病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景泰县羊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对策及建议 |
3.1 景泰县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1 国家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尚不完善 |
3.1.2 羊只交易、繁殖及其他环节防控不严 |
3.1.3 养殖人员对本病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防控知识 |
3.1.4 检疫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
3.2 防控对策 |
3.2.1 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综合防控措施 |
3.2.2 加强动物卫生检疫监督 |
3.2.3 加强基层兽医防护培训,提高全民防控该病的意识 |
3.2.4 强制淘汰检疫阳性动物 |
3.2.5 加强羊只饲养管理,推广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 |
第4章 全文结论 |
4.1 景泰县羊2014-2015年流行病学监测分析结果 |
4.2 景泰县家畜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3 对于景泰县的情况提出的防控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5)规模化牧场牛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及A19疫苗免疫效果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布氏杆菌的移行现象 |
2、布氏杆菌的传播 |
3、凝集反应 |
4、前苏联高尔基地区布氏杆菌病的防控策略 |
第二章 奶牛布氏杆菌疫苗应用现状 |
1 国内布氏菌病活疫苗 |
1.1 布氏菌病活疫苗S2株 |
1.2 布氏菌病活疫苗M5株 |
1.3 布氏菌病活疫苗A19株 |
2 国内布氏杆菌疫苗使用现状 |
3 国外布氏菌病活疫苗 |
3.1 流产布氏杆菌RB51株 |
3.2 羊种布氏杆菌Rev.1 |
4 关于布氏杆菌疫苗抗体与感染的鉴别问题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三章 南方地区规模化牧场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牧场与试验动物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牧场生产情况调查数据 |
2.2 布氏杆菌抗体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第四章 布氏杆菌病感染牧场后备牛免疫A19疫苗后的抗体跟踪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疫苗 |
1.2 日粮营养成分及饲养管理 |
1.3 牧场布氏杆菌感染及免疫情况 |
1.4 试验器材及试剂 |
1.5 检测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后备牛血清布氏杆菌抗体检测结果 |
2.2 试验牛群繁殖情况调查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不同抗体检测方法的分析 |
3.2 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估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牛布氏杆菌病血清学和变态反应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试管凝集试验 |
2 平板凝集反应 |
3 全乳环状反应和乳清凝集试验 |
4 补体结合试验 |
5 变态反应 |
(7)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在家畜布氏杆菌病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RBPT与SAT试验敏感性的比较 |
3.2 布氏杆菌病流产或疑似布氏杆菌病流产畜群RBPT与SAT检出率比较 |
4 讨论 |
(8)牙克石地区动物布病检测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一、牙克石市布病流行史 |
二、试验材料 |
(一) 被检样品 |
(二) 主要试剂布病试管凝集反应抗原, 阴、阳性血清; |
三、试验方法 |
(一) 病原菌分离 |
(二) 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PT) |
(三) 试管凝集法 (SAT) |
(四) 补体结合反应 (CFT) |
四、结果 |
五、讨论 |
(9)奶牛布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与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布氏杆菌病的概述 |
1.1 病原学 |
1.1.1 形态及染色特性 |
1.1.2 培养及生化特性 |
1.1.3 抵抗力 |
1.2 流行病学 |
1.2.1 牛种布氏杆菌及牛布病 |
1.2.2 羊种布氏杆菌及绵羊、山羊布病 |
1.2.3 猪种布氏杆菌及猪布病 |
1.2.4 绵羊种布氏杆菌及绵羊附睾炎 |
1.2.5 犬种布氏杆菌及犬布病 |
1.2.6 海洋种布氏杆菌 |
1.3 发病机理 |
1.4 病理变化 |
1.5 临床症状 |
1.6 诊断 |
1.7 防制 |
2 布氏杆菌病发展历史 |
3 布氏杆菌病疫情及发展趋势 |
3.1 世界布病疫情 |
3.2 国内布病疫情 |
3.3 布氏杆菌病发展趋势 |
4 布氏杆菌病诊断方法的发展 |
4.1 布病的病原学诊断 |
4.1.1 DNA 同源性检测 |
4.1.2 DNA 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 |
4.1.3 PCR 扩增 |
4.1.4 核酸探针检测 |
4.2 免疫学诊断 |
4.2.1 凝集试验 |
4.2.2 补体结合试验(CFT) |
4.2.3 乳环试验(MRT) |
4.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4.2.5 荧光偏振试验(FPA) |
4.2.6 其他血清学诊断技术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华东某奶牛场和新疆某奶牛场布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样品 |
1.1.2 试剂 |
1.1.3 血清学检测 |
1.1.4 分离培养 |
1.1.5 染色鉴定 |
1.1.6 PCR 鉴定 |
1.2 结果 |
1.2.1 血清学检测 |
1.2.2 细菌分离培养 |
1.2.3 染色鉴定 |
1.2.4 PCR 鉴定 |
1.3 讨论 |
第二章 布氏杆菌血清学国标检测方法与OIE 检测方法的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 |
2.1.2 试剂 |
2.1.3 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部分省市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样品 |
3.1.2 试剂 |
3.1.3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奶牛样品检测结果 |
3.2.2 羊血清检测结果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溶液与试剂配方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布鲁氏菌病S19号疫苗对牦牛的免疫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布鲁氏菌病的历史回顾、防控措施和免疫学研究进展 |
1 布鲁氏菌病的历史回顾 |
1.1 布鲁氏菌发现史及分类史 |
1.1.1 布鲁氏菌发现史 |
1.1.2 布鲁氏菌分类史 |
1.2 流行病学 |
1.2.1 易感动物 |
1.2.2 传染源 |
1.2.3 传播途径 |
1.2.4 分布特征 |
1.2.5 公共卫生 |
1.3 造成的经济损失 |
1.3.1 影响人体的健康 |
1.3.2 阻碍畜牧业发展 |
1.3.3 经济损失严重 |
2 布鲁氏菌病国内外疫情概况及防治现状 |
2.1 国内外布鲁氏菌病疫情概况 |
2.1.1 国外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概况 |
2.1.2 国内布鲁氏菌病疫情概况 |
2.2 国内外防控布鲁氏菌病的措施 |
2.2.1 国外防控布鲁氏菌病的措施 |
2.2.2 国内畜间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 |
2.2.3 甘肃省畜间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 |
3 布鲁氏菌病的菌苗应用 |
3.1 人用菌苗 |
3.1.1 Br.Abortus(BA~19)菌苗 |
3.1.2 Mockba(104M)菌苗 |
3.1.3 组分苗(成分苗、抽提苗、化学苗) |
3.2 畜用菌苗 |
3.2.1 S_(19) 菌苗 |
3.2.2 Rev.1 菌苗 |
3.2.3 S_2 菌苗 |
3.2.4 M_5 菌苗和M_5~90 菌苗 |
3.2.5 布氏M~111 菌苗 |
3.2.6 粗糙型牛种布氏菌疫苗-R851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布氏S_(19)号菌苗10 亿活菌/头免疫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布鲁氏菌病S_(19) 号菌苗 |
1.3 诊断液 |
1.4 免疫抗体测定标准 |
2 试验步骤和结果 |
2.1 选点 |
2.2 布氏S_(19)号菌苗实验群和对照群的组合 |
2.3 注苗前后体温变化 |
2.4 免疫后抗体水平测定 |
3 小结和讨论 |
试验二 布氏S_(19)号菌苗最佳免疫剂量筛选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布鲁氏菌病S_(19)号菌苗 |
1.3 诊断液 |
1.4 免疫抗体测定标准 |
2 试验步骤和结果 |
2.1 选点 |
2.2 试验牛群组成 |
2.3 注苗前犊牛血检及体温情况 |
2.4 注苗后体温变化情况 |
2.5 注苗后抗体水平测定 |
3 小结和讨论 |
试验三 4~8 月龄牦牛的免疫试验以及布氏S_(19)号菌苗的大面积免疫推广工作 |
1 材料和方法 |
2 试验步骤和结果 |
2.1 选点 |
2.2 试验牛群组成 |
2.3 注苗前犊牛血检及体温情况 |
2.4 注苗后体温变化情况 |
3 小结 |
试验四 免疫效果调查 |
1 两个试验点免疫防制效果调查 |
2 推广布氏S_(19)号菌苗所取得的效益 |
3 结论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血清试管凝集反应、平板凝集反应与补体结合反应检疫牦牛布氏杆菌病的比较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石桥地区羊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 许景兰.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及防控研究[D]. 林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3]湖南省猪的三种人畜共患病感染情况调查[D]. 陈世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景泰县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及防控措施[D]. 姚馨.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5]规模化牧场牛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及A19疫苗免疫效果调查[D]. 唐义国.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4)
- [6]牛布氏杆菌病血清学和变态反应诊断[J]. 马建山.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5(11)
- [7]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在家畜布氏杆菌病监测中的应用[J]. 李永霞.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06)
- [8]牙克石地区动物布病检测与防控[J]. 宋玉清,郭振梅,李希强,隋伟,姚景林,王明彦,张美娟,王雅文,王新,刘国元,孙淑芳. 兽医导刊, 2009(01)
- [9]奶牛布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与流行病学调查[D]. 蔡一非.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0)
- [10]布鲁氏菌病S19号疫苗对牦牛的免疫应用研究[D]. 孟林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