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不仅仅能够收藏网站——IE收藏夹另类功能深度挖掘(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瑾[1](2021)在《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逐年上涨的市场需求,无人机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且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中信息数据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所需的有效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B/S服务器模式,以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为基础,基于分布式及增量式爬虫技术获取互联网中与无人机等应用领域相关的海量数据,采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算法从海量的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中提取挖掘隐含及潜在价值知识,并利用Echarts组件及知识图谱等算法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形成定制化的无人机知识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知识获取及存储技术。系统以Scrapy为爬虫框架,采用分布式结合增量式爬虫技术从互联网中高效地获取无人机行业相关的海量数据;采用Redis高速缓存数据库存储爬取的URL网址,结合My SQL关系型数据库稳定地存储最终得到的结构化数据。(2)系统构建流程及架构设计。利用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分布式服务器与大数据技术搭建系统,采用自底向上为主、自顶向下为辅的方式构建知识库;由于系统爬取任务量的增加及分布式服务器的需求,系统的架构也由最初的SMM单体式架构优化升级为Spring Cloud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以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及移植性。(3)数据提取及知识抽取技术。采用类机器学习机制半自动化地提取非结构化文本数据,通过构建自定义的规则库训练样本数据,提取出标签以匹配提取出的结构化数据;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从获取的文本数据中提取关键句并生成文章的摘要信息;通过知识图谱等算法实现对获取的文本数据的知识抽取,最终抽取出结构化的知识元加入进知识库中,以实现知识库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挖掘功能。(4)知识表示及数据可视化分析。采用知识树形式进行知识表示,并采用Echarts技术、知识图谱等可视化技术对获取及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并以各类统计图表、关键字云图、机构同现及作者同现图等形式展现,直观清晰地展示无人机等行业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朱宇童[2](2021)在《游戏与偶像:Bilibili平台“老番茄”社群的亚文化风格研究》文中指出
梁巧[3](2021)在《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场域,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短视频在互联网环境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对年轻用户尤其大学生的影响力也日益攀升。了解并克服大学生在网络短视频社区面临的各种挑战是时代新人培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网络短视频的定义、类型和特征进行梳理,对时代新人的内涵、基本素质和价值意蕴进行阐释,可发现,网络短视频与时代新人培养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网络短视频传播受众和时代新人培养对象耦合、网络短视频传播过程和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交融、网络短视频传播效果和时代新人培养成果汇通这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西方相关学科如科技哲学、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中的部分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育人思想当中都蕴含着网络短视频影响时代新人培养的基础资源,这是开展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网络短视频迅猛发展作为时代新人培养的一个重要背景,其给时代新人培养带来了新机遇,也产生了新挑战。一方面,网络短视频拓展了时代新人培养的时空场域,优化了时代新人培养的主客体关系,丰富了时代新人培养的方式手段,也调节了时代新人培养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网络短视频碎片形式削弱了时代新人培养的系统性,不良内容降低了时代新人培养的实效性,信息选择自由也影响着时代新人培养的针对性,吸引用户模式更是冲击着时代新人培养的自觉性。为了真实准确地了解网络短视频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进而把握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影响,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作为内在支撑。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短视频既带来明显的积极影响,又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其中,网络短视频在帮助大学生快速接收信息、开拓观察视野、丰富职业选择、缓解身心压力、收获知识技能和满足多元需求等方面作用显着。同时,网络短视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社会责任、综合素质、理想信仰、精神状态、身心健康等产生了负面作用,从而极易对时代新人培养造成不良影响。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去探究原因,可以看出,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短视频特点中包含着诱发消极影响的因素。短视频具有时长简短、类型丰富、内容热门、趋势娱乐等特性,这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但一旦引导不好,负面性无限放大,就会对大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冲击。第二,与网络短视频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审核监督网络短视频的规范性文件存在漏洞,同时,加强短视频平台自律的行政法规也有待完善。第三,在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多方教育之间的协同运行效果不佳。主要包括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薄弱,家庭教育防范缺失,学校教育教学存在不足。第四,网络短视频平台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平台价值观错位以及平台建设工作懈怠等都加剧了短视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第五,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包括娱乐之风和浮躁之风的存在等都容易造成不良网络短视频在网络环境中屡禁不绝,严重扰乱中国网络文化市场,进而影响时代新人培养。基于原因分析,要从根本上遏制短视频乱象,应对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消极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育者要注意短视频双重影响,通过发挥短视频积极影响和规避短视频消极影响来减少短视频对大学生产生的危害。其次,短视频创作者要通过遵循育人为本原则、构建正向内容体系和优化短视频内容等举措规范短视频内容创作。再次,国家要完善审核监督网络短视频的规范性文件,健全短视频平台加强自律自纠的行业规范,也要通过加强网络监管引领短视频内容建设,进而推动网络短视频治理有法可依。同时,在教育方面,要推动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运行,发挥教育合力作用,构建时代新人培养的系统格局。另外,短视频平台要树立正确价值理念,要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博主准入门槛、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和开发上线优质功能等举措承担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职责。最后,主流媒体要利用其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营造时代新人培养的健康向上环境。
李自龙[4](2018)在《网络犯罪案件的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犯罪现场取证工作主要依赖人和传统技术进行取证,而网络犯罪案件取证必须依靠电子数据取证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虚拟与现实等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利用好取证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侦破案件的证据,成为取证人员和领域专家研究与探讨的热门问题。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侦破网络犯罪案件逐渐成为公安业界重要领域。由于网络犯罪案件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加之数据种类繁多,目前有关取证技术仅限于特定区域的数据提取分析。而网络技术的革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网络犯罪案件迅速增加。传统取证技术已很难适应网络犯罪案件侦查的需要,急需研发新的取证技术。而从公安实战角度出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笔者尝试针对网络犯罪案件中取证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试图为公安领域网络犯罪案件取证技术与专业网络取证平台的开发提供依据与参考,以便在实战环境中应用网络犯罪案件电子数据取证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侦破案件效率。本文主要针对网络犯罪案件电子数据取证技术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从选题研究背景与意义出发,阐述网络犯罪案件电子数据取证技术相关内容,并简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电子数据取证进行了概述,阐述了电子数据的定义,从电子数据与物质交换与转移原理的联系出发阐述电子数据的理论基础,电子数据来源于计算机与网络中的物理存储与逻辑存储两方面,物理存储是指以磁、电和光的形式存储在硬件上,而逻辑存储是指以一定的编码方式存储的数据,电子数据与传统证据相比除了具有“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虚拟性、易破坏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介绍了电子数据取证及电子数据取证技术的概念;第三部分是网络犯罪案件的起源及趋势,从网络犯罪的概念出发,对网络犯罪的特征进行阐述,网络犯罪具有智能性、隐藏性、多样性、严重性、共同犯罪多、内部人员犯罪可能性大、复杂性的特征,综述了网络犯罪问题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第四部分是网络犯罪案件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分析,主要对与网络犯罪相关的浏览器、电子邮件、聊天应用和网络服务器等方面的取证技术进行分析,阐述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在解决网络犯罪案件的优势与不足;第五部分对网络犯罪案件电子数据取证技术进行了研究,运用当下最流行的取证开发语言Python搭建开发环境,设计取证工具,对开发的工具进行实验验证,提取源IP地址与目标IP地址,模拟网络电子邮件,对包含敏感词汇的电子邮件进行取证;第六部分为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同时提出本研究的进一步工作。
周彦廷[5](2017)在《日本手机小说出版研究》文中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日本数字出版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日本是最早出现手机小说的国家,利用移动技术I-MODE搭建手机小说网络平台,语言类似于对话式的表达形式,小说主题和内容贴近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日本手机小说网络平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改善运营方式使得日本手机小说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利用网络社交为搜集销售积攒人气,举办手机小说大奖赛为更多的作品纸本化提供机会,针对热销的手机小说“IP”影视化的运营,种种运营模式结合让无数日本年轻人热衷手机小说的阅读,为日本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日本手机小说平台中具有代表性的“魔法岛屿”和“野草莓”作为案例,从手机小说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概括日本手机小说的特点,进一步剖析网络平台在不同运营模式下具体的做法并列举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发现日本手机小说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基于日本手机小说网络平台成功的运营策略,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日本手机小说的发展历程,历史并不久远——诞生至今只有短短的16年,2000年第一个手机小说网站“魔法岛屿”开创业内先河,2002年作家YOSHI在网站连载完整部作品后自费出版,被纸本化后的销量令人瞩目,成为系列畅销书后总计超过270万册,YOSHI的成功激发了大量作家的热情,并且成功吸引了更广泛的读者,各网络平台也借机举办手机小说大奖赛2002-2005年被业界称为“第一次手机小说热潮”。2005-2007年,群星出版社积极纸本化手机小说,打造畅销书,2007年畅销书排行榜的前三甲均被手机小说占领,强劲的销售额被业界称为“第二次手机小说热潮”。此后发展速度逐渐稳定。本文把日本手机小说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从数字出版中的运营模式方面着手,同时依据日文文献研究日本手机小说的现有成果为基础,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深入剖析经典个案作具体分析,从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学科角度对手机小说出版产业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力图以更加系统的研究弥补千人在该领域的空白点。本文涉及多个学科及多个研究方法,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目前,日本的研究成果多从文学性的角度对日本手机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很少从产业这个更具有研究价值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本文首次较为全面从整个产业角度梳理其历史发展过程,并在过程中尽量回复产业全貌,进一步对其兴衰提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日本手机小说出版产业在创造出巨大商业价值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内容的同质化,难以打造优质的品牌等等,但相信随着平台不断的加强管理和自我完善,在未来以更加优质的内容服务,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之后,增强可储持续发展的潜力。
郭飞鹏[6](2017)在《面向用户隐私关注问题的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随时随地能够方便地获取互联网信息和服务的需求日渐增长,移动商务应用正在向着更深、更广的维度不断突破发展。作为移动商务“杀手锏”应用的移动个性化推荐系统及信息服务MPIRS可以有效缓解用户信息过载并提升服务质量,其应用水平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用户在享受优质MPIRS的同时,也被动暴露了大量的用户隐私信息。同时,移动用户的人格特质、社交关系、上下文、情感倾向性等复杂因素对其偏好具有重要的影响。上述特征使得提供隐私关注下高质量的MPIRS变得极具挑战性。因此,研究在隐私关注下如何利用个性化推荐技术提高用户采纳MPIRS的意愿,降低用户隐私关注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推荐服务迫在眉睫。本文探讨移动用户隐私关注的心理认知过程,重点研究在移动商务服务中,影响用户隐私关注的因素及其采纳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行为的隐私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面向用户隐私关注问题的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理论与方法,以网络用户理性行为理论、社交网络理论、“大五人格”理论、隐私关注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文本挖掘、上下文计算、结构方程模型(SEM)、协同过滤推荐等方法实现高质量的推荐服务,降低移动用户采纳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中的隐私关注程度。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MPIRS中用户隐私关注影响因素研究针对MPIRS中用户隐私关注的认知过程研究,包括隐私关注的构成、影响隐私关注的要素、以及如何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度。本文重点研究了隐私关注和理性行为理论,并基于上述理论构建面向用户隐私关注问题的MPIRS采纳行为理论模型。首先,将隐私关注影响因素从用户视阈归纳为用户隐私倾向、用户内控点、用户开放性、用户外向性、用户随和性和社交群体影响。然后,开发了移动用户隐私关注前因量表,对这些变量进行定义,并建立这6个因素与隐私关注4个维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研究各个影响因素对隐私关注4维度的影响,深入分析用户在采纳MPIRS过程中的隐私关注强度、隐私偏好心理及网络行为习惯。第三,通过对上述6类移动用户隐私关注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SEM的隐私关注影响因素关系模型。SEM路径模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确定隐私关注结构及影响机理,为后续第4和第5章用户偏好建模和个性化推荐算法设计奠定理论基础。(2)隐私关注下基于情感倾向性分析的移动上下文推荐方法研究针对移动上下文推荐中的隐私关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隐私关注下基于情感倾向性分析的移动上下文推荐方法PS-HCF。首先,通过基于情感词汇本体库的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方法STAS预测潜在未知的用户偏好,即利用文本情感分析技术提取情感特征,进行文本情感偏好挖掘。然后,分析论文第3章提出的6类隐私关注影响因素对移动用户采纳MPIRS的影响,引入“隐私关注强度”的概念,并提出融入隐私关注强度的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方法PI-UCF,利用用户隐私关注强度来寻找近邻集,并利用已知评分来预测目标用户的评分;第三,本文提出融合上下文和情感信息的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方法CS-UCF。基于上下文信息使用上下文相似度计算方法对“用户—商品/服务”进行聚类,使得每个子类中的“用户—商品/服务”有相似的上下文。在此基础上结合用户的情感评分和上下文相似度来进行协同过滤推荐。最终,PS-HCF方法综合PI-UCF和CS-UCF的预测评分生成推荐结果。PS-HCF方法融合隐私关注强度、情感倾向性等信息较好地解决了移动推荐中的数据稀疏性等问题,并降低了用户隐私关注程度。(3)隐私关注下基于人格特质与用户关系强度的移动社交网络推荐方法研究针对移动社交网络推荐中的隐私关注问题,本文提出了隐私关注下基于人格特质与用户关系强度的移动社交网络推荐方法PC-MSPR。首先,PC-MSPR重点分析了开放性、外向性、随和性这三个人格特质对移动用户网络行为的影响,并创新性地将隐私关注偏好度融入到个体人格特质计算模型中。然后将上述四个影响因子进行量化,设计了一种融入隐私偏好度的人格特质计算方法PP-PTM,建立客观化网络行为特征与考虑隐私关注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大五”人格预测模型,克服传统的心理自测量表带来的数据难以获取、规模不大以及调查对象的不认真、不诚实导致数据不可用等问题,且对隐私关注偏好度的考虑,获得了难能可贵的用户隐私偏好。其次,提出一种基于社会网络交互活动和领域本体的用户关系强度计算方法AI-URS。AI-URS对交互活动进行活动领域的划分,计算属于同一活动领域的用户间关系强度。同时,以交互活动文档为依据计算同一领域中用户的单向综合关系强度,包括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只能计算直接关联用户关系强度的局限,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将隐私关注的人格特质和用户社交关系融入到协同过滤推荐中用户的相似度计算,解决了传统的数据稀疏性等问题,并降低了用户隐私关注程度。(4)面向用户隐私关注问题的MPIRS应用研究将本论文提出的模型与方法应用于移动商务环境下面向用户隐私关注问题的MPIRS中。首先,研究设计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平台MRecommend的体系框架并实现软件系统,包括网络数据采集模块、情感倾向性计算模块、移动个性化推荐算法实现模块等;其次,结合具体手机商品移动购物应用,构建了基于社会化标签的领域本体、基于领域本体的用户上下文管理模型,以及融入评论特征的手机领域本体模型,实现MPIRS过程中的多元信息表达与管理。最后,提出对移动商务企业在隐私关注和推荐策略的管理启示,包括对移动商务企业在隐私机制方面的改进方向,以及提高移动个性化推荐质量及用户采纳MPIRS意愿的措施和建议。
俞芳[7](2015)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数学学习观察与评价”的园本教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向,也是如何有效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意义的选题。本研究以园本教研为切入口,以行动研究为研究范式,探索了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模式。已有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途径,为幼儿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构筑了教师与专家、同伴对话的平台,有效支持了教师的自我学习、教育、培训、以及教育教学研究。但是,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建设”、“数据的整理、挖掘和利用”、以及“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利用”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具体有三个阶段。阶段一,以园本教研为切入口,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假设:第一,信息技术能够支持教师的自我学习与协作学习;第二,信息技术能够支持园本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第三,这两条支持路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随着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所建设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资源的不断积累也为教师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样的交互关系中,信息技术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是可持续的。阶段二,根据此模型,研究者以“幼儿数学学习观察与评价”的园本教研为例,通过行动研究,考察了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及效能。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效的:一方面,教师的“幼儿数学学习观察与评价”能力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对待数学教育的态度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园本教研中,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了园本教研的形式,提高了园本教研的效能。信息技术通过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进而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支持还存有不足,如同伴在线互助质量不高、背景资源不够丰富、学习故事利用度不高等。其中,“提高学习故事的利用度”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突破口。阶段三,研究者以“提高学习故事的利用度”为突破口,以数据挖掘理论为指导,通过创建技术平台,对学习故事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挖掘与分析,用以支持教师对学习故事的个性化检索与管理,呈现可视化的幼儿学习与教师学习的结果反馈。结果发现,无论是从教师个人角度,教研角度、还是幼儿园管理角度,平台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能够支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亦显示,尚需进一步加强数据挖掘功能以及个性化服务的功能,提高园本教研中资料与经验的利用度。总之,本研究一方面证实了以园本教研为切入口,信息技术可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机制与条件。最后,本研究对“如何看待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师的关系”、“如何看待园本教研中信息技术的角色”,以及“如何看待数据挖掘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占南[8](2015)在《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复杂的信息社会,特别是信息过载和信息不足并存、信息冗余不断累积、信息压力与日俱增,这些都给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信息管理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个人信息管理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数字化学术环境下具有高知识依存度和高协同工作度的科研人员如何对获取的繁杂的学术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便日后学术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了解科研人员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是设计有效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和开展高效的学术信息服务的前提。本文正是以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作为切入主题,对行为的发生原因、表现形式、环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科研人员学术信息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加速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开展个性化的学术信息服务和开发设计面向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结构分为绪论和正文的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内容、思路、方法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系统地阐述了归因理论、质的研究与扎根理论、行为理论和信息行为模型。根据归因理论分析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扎根理论用于对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和编码,从而建构理论模型,行为理论和信息行为模型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是阐述并分析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详细的论述了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行为和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相关概念,从而奠定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第三章阐述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和研究设计,对深度访谈形成的文字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第四章通过分析访谈资料进行理论建构,将上文选择式编码形成的思想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建构了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构架,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信息因素、个人态度四个层面进行详细的阐释。第五章是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上文的定性研究结论进一步构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并进一步明确各潜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第六章是使用SPSS19.0和AMOS7.0检验概念模型的信度、效度,并对概念模型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并进行总结说明,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路径系数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从中发现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关键因素。第七章是对目前科研人员使用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本文定性定量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设计思路。第八章是研究结论、理论和实际价值以及研究的不足和展望。经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第一,个人学术信息管理是个人对自己控制和拥有的数字化学术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个人学术信息保存、个人学术信息组织和维护、个人学术信息再现和利用。个人学术信息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科研人员整合自己的学术信息,增强信息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构架,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个人竞争力。第二,基于扎根理论研究发现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情境因素、信息因素和个人态度四个主要方面,个体因素是影响科研人员对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态度及行为意向的内部因素;情境因素对个人态度有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对其学术信息管理行为产生影响;个人态度会影响其对学术信息的保存、组织、整理和再现行为,态度是行为的中介,行为是态度的外在具体表现;学术信息因素会对科研人员个人态度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的保存、组织、整理和再现行为。第三,通过对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个人态度是影响行为意向最为重要的因素,科研人员对个人学术信息管理的感知结果和个人习惯是影响个人态度的主要因素;感知结果、个人习惯、便利条件和自我效能是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意向主要因素。第四,为了更好的帮助科研人员利用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管理学术信息,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设计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满足科研人员的内在需求,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要遵循以下的思路:易用性是工具设计遵循的首要原则;学术信息组织结构多样化;弥补个人记忆和认知的局限性,改进搜索查询功能,融入情境化内容回忆查找的功能;多终端设备间学术信息的同步共享,解决学术信息分散;学术信息安全,避免信息丢失和泄露;个性化设计,符合个人习惯;学术信息多维描述和组织标准化;学术信息语义整合与推送;支持团队科研协作。
刘榴[9](2015)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共享研究 ——基于“知乎网”的个案探析》文中认为社会化问答社区是基于社交网络的问答社区,近几年已经成为网络最热门的应用之一,它以知识共享为最基本特征,输出大量知识、经验和见解。本文以社会化问答社区典型代表——“知乎网”为个案研究对象,涉及两个主要研究问题:知识共享如何实现、知识共享如何可能。具体而言包括,知乎社区的知识共享水平、过程及特点如何,用户进行知识共享的动机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本研究首先通过探析知识共享的技术、内容和机制三重建构,发现知乎社区知识共享的技术功能模块、知识共享的内容水平及其得以实现的机制过程。知乎透过知识节点与社交网络节点的相结合实现知识共享的新突破。其次,本文按照扎根理论研究法构建了影响知乎用户知识共享的因素模型,并做探索性描述。研究发现,个人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主要受到需求因素、动机因素、支持因素及阻碍因素的影响,情感反应作为传导枢纽存在,自我效能与个人特征构成的中介条件起调节作用,而行为收益则显着影响知识共享的持续过程。研究结论表明,不同于以“百度知道”为首的传统问答社区,知识性使得自我成长成为知乎最主要的知识共享动机,而透过知识进行社交,打造个人品牌形象也是一般虚拟社区难以实现的。同时,知乎知识共享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是独特社区氛围的营造,这是web2.0时代虚拟社区成功的关键。
郝振娇[10](2015)在《论社交问答网站—知乎的广告价值和营销策略》文中认为社交问答网站在我国迅速崛起,知乎作为社交问答网站中的佼佼者,目前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同时,知乎的商业价值也开始逐渐崛起,知乎2014年逐步开始引入广告,目前广告发展正处于萌芽期,而其广告价值和经营模式至今尚未被研究透彻,因此,本文以此为论题,对知乎的广告价值和营销策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知乎的基本情况出发,对知乎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的广告现状进行总结;其次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媒介环境,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研究知乎广告的产生条件。为了更加全面地对知乎的广告价值进行研究,本文对知乎的网站定位、内容特色、用户分析、运营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加了解知乎的网站特色、知乎内容对用户的影响程度、知乎用户的消费特征以及知乎社区的文化氛围特征,从而对知乎的广告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虽然知乎已经开始广告运营,但是目前在广告运营方面仍然不够成熟,通过对知乎广告的困境分析,进而对知乎广告的运营策略给出合理的建议,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首先,在定位上打造知乎的核心优势;其次,在广告产品上,对知乎广告产品形式进行不断提升;最后,在文化氛围上,打造知乎独有的广告风格。最后,通过对知乎的广告价值、目前存在问题和未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思考,延伸到我国目前社交问答网站广告的发展现状,对于我国社交问答网站广告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和研究。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广告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对知乎的广告价值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也对于国内社交问答网站的广告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二、我不仅仅能够收藏网站——IE收藏夹另类功能深度挖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不仅仅能够收藏网站——IE收藏夹另类功能深度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专家系统及知识库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图谱技术研究现状 |
1.2.3 Web文本挖掘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无人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知识库 |
2.2.2 知识发现 |
2.2.3 知识图谱 |
2.2 知识获取技术 |
2.2.1 数据获取技术 |
2.2.2 数据去重技术 |
2.2.3 数据提取技术 |
2.2.4 数据存储技术 |
2.3 知识抽取技术 |
2.3.1 实体抽取技术 |
2.3.2 关系抽取技术 |
2.3.3 事件抽取技术 |
2.3.4 实体链接与消岐 |
2.4 知识表示技术 |
2.5 自动文摘技术 |
2.5.1 自动文摘生成原理 |
2.5.2 TextRank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知识库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
3.1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2 系统性能设计 |
3.2.1 系统可靠性设计 |
3.2.2 系统安全性设计 |
3.3 系统架构设计 |
3.3.1 整体架构设计 |
3.3.2 技术架构设计 |
3.3.3 分布式微服务架构 |
3.3.4 Scrapy爬虫框架 |
3.3.5 基于Swagger框架管理API |
3.4 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
3.4.1 知识库的构建方式 |
3.4.2 系统的技术路线 |
3.4.3 系统的实施方案 |
3.4.4 开发环境与开发语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图谱的实现与应用 |
4.1 知识获取 |
4.1.1 定制化设置关键字 |
4.1.2 定制化爬取专业网站 |
4.2 数据提取 |
4.2.1 半自动化提取数据 |
4.2.2 自动文摘的提取 |
4.3 知识抽取 |
4.3.1 实体抽取(命名实体识别) |
4.3.2 实体关系抽取 |
4.3.3 元事件抽取 |
4.3.4 实体发现与链接 |
4.4 知识表示 |
4.5 文本数据可视化 |
4.5.1 数据可视化 |
4.5.2 关键字云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
5.1 系统整体功能结构 |
5.2 系统前端功能实现 |
5.2.1 查询信息模块 |
5.2.2 台风实况模块 |
5.2.3 数据可视化模块 |
5.2.4 热门推送模块 |
5.2.5 关键期刊模块 |
5.3 系统后台功能实现 |
5.3.1 用户管理模块 |
5.3.2 菜单管理模块 |
5.3.3 采集设置模块 |
5.3.4 任务管理模块 |
5.3.5 专家知识模块 |
5.3.6 外部系统模块 |
5.3.7 期刊大全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Swagger在微服务架构上的部署与集成 |
附录2 Echarts组件实现折线图/柱状图形式的数据可视化 |
附录3 BiLSTM+CRF模型构建过程 |
附录4 利用TF-IDF进行实体链接关键代码 |
(3)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硏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网络短视频和时代新人培养概述 |
一、网络短视频的基本问题界定 |
(一)网络短视频的内涵 |
(二)网络短视频的类型 |
(三)网络短视频的特征 |
二、时代新人培养的相关问题厘清 |
(一)时代新人的内涵 |
(二)时代新人培养的目标定位 |
(三)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意蕴 |
三、网络短视频与时代新人培养的内在联系 |
(一)传播受众和培养对象耦合 |
(二)传播过程和培养过程交融 |
(三)传播效果和培养成果汇通 |
第二章 网络短视频培育时代新人的理论资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时代新人培养的理论溯源 |
(一)马克思人与技术互动思想 |
(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三)列宁的社会主义新人学说 |
二、西方相关学科中关于育人的理论借鉴 |
(一)科技哲学中的技术哲学思想 |
(二)传播学中关于媒介育人的理论 |
(三)社会学中的社会行动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的育人理论指导 |
(一)毛泽东“又红又专”人才思想 |
(二)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 |
(三)江泽民“四个统一”理论 |
(四)胡锦涛的人才观 |
(五)习近平关于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论述 |
第三章 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实证分析 |
一、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现状问卷调查概况 |
(一)调查问卷目的和样本选择 |
(二)调查问卷设计思路及内容 |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网络短视频为时代新人培养带来新机遇 |
(一)扩大时代新人培养场域和优化主客体关系 |
(二)丰富时代新人培养手段和调节教育内容 |
(三)促进大学生信息接收和开拓观察视野 |
(四)拓宽大学生职业选择和缓解身心压力 |
(五)帮助大学生收获知识技能和满足多元需求 |
三、网络短视频给时代新人培养带来新挑战 |
(一)削弱时代新人培养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
(二)降低时代新人培养的针对性和自觉性 |
(三)消解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动摇理想信仰 |
(四)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扭曲价值观念 |
(五)冲击大学生健康精神状态和淡化社会责任 |
第四章 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
一、短视频特点包含诱发消极影响的因素 |
(一)较短时长加剧大学生时间碎片化特征 |
(二)多样类型迎合大学生差异化观看需求 |
(三)热门内容激发大学生“求异”心理 |
(四)娱乐化趋势妨碍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形成 |
二、短视频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一)审核监督网络短视频的规范性文件存在漏洞 |
(二)加强短视频平台自律的行政法规有待完善 |
三、三方教育协同培育时代新人的运行不畅 |
(一)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
(二)家庭教育防范欠缺 |
(三)学校教育教学不足 |
四、短视频平台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
(一)平台价值观错位 |
(二)平台建设工作懈怠 |
五、社会环境中存在不良风气 |
(一)娱乐之风渐长使大学生对短视频危害掉以轻心 |
(二)浮躁之风蔓延使大学生对时间和精力珍视不足 |
第五章 应对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影响的对策 |
一、注意网络短视频双重影响 |
(一)发挥短视频的积极影响 |
(二)规避短视频的消极影响 |
二、规范网络短视频内容创作 |
(一)遵循育人为本原则确定短视频载体 |
(二)构建正向内容体系引领主流价值 |
(三)优化短视频内容增强育人实效 |
三、完善网络短视频治理的法律法规 |
(一)完善审核监督网络短视频的规范性文件 |
(二)健全平台自律自纠的行业规范 |
(三)加强网络监管引领短视频内容建设 |
四、构建时代新人培养的系统格局 |
(一)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践行时代新人培养的新要求 |
(二)家庭有效防范发挥时代新人培养的源头作用 |
(三)高校完善教育教学发挥时代新人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
五、落实互联网企业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 |
(一)加大监管力度剔除不良短视频内容 |
(二)提高博主准入门槛促进互联网从业人员自律 |
(三)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坚定正确舆论宣传方向 |
(四)及时推动新技术开发和新功能上线 |
六、营造时代新人培养的健康向上环境 |
(一)利用传播力引领社会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 |
(二)利用引导力推动各新闻媒体承担社会责任 |
(三)利用影响力推动全社会协同助力网络环境改善 |
(四)利用公信力遏制网络和社会中的歪风邪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网络短视频对青年的影响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网络犯罪案件的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2 电子数据取证概述 |
2.1 电子数据的定义 |
2.2 电子数据的理论基础 |
2.3 电子数据的来源 |
2.3.1 物理存储 |
2.3.2 逻辑存储 |
2.4 电子数据的特点 |
2.4.1 记录方式的虚拟性 |
2.4.2 电子数据的易破坏性 |
2.4.3 电子数据的隐蔽性 |
2.5 电子数据取证及电子数据取证技术概述 |
2.5.1 电子数据取证 |
2.5.2 电子数据取证技术 |
3 网络犯罪的起源及趋势 |
3.1 网络犯罪相关概念 |
3.2 网络犯罪的特征 |
3.2.1 网络犯罪具备智能性 |
3.2.2 犯罪手法的隐藏性 |
3.2.3 犯罪手段的多样性 |
3.2.4 犯罪后果的严重性 |
3.2.5 内部人员犯罪可能性大 |
3.2.6 犯罪行为的复杂性 |
3.3 网络犯罪发展现状及趋势 |
4 网络犯罪案件电子数据取证技术 |
4.1 浏览器取证 |
4.1.1 IE浏览器 |
4.1.2 火狐(Firefox)浏览器 |
4.2 电子邮件取证 |
4.2.1 电子邮件的传输原理 |
4.2.2 电子邮件的编码方式 |
4.2.3 电子邮件的取证 |
4.2.4 分析电子邮件头 |
4.3 聊天应用取证 |
4.3.1 即时通讯的一般模型 |
4.3.2 即时通讯应用数据结构 |
4.4 网络服务器取证 |
5 网络犯罪案件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应用 |
5.1 网络犯罪案件电子数据取证工具概述 |
5.2 Python语言在网络取证中的应用 |
5.3 网络犯罪案件Python取证工具设计与实现 |
5.3.1 网络映射取证工具的开发目的 |
5.3.2 Python取证环境搭建 |
5.3.3 Python网络映射取证工具 |
5.3.4 Python网络映射取证工具测试 |
5.3.5 Python网络电子邮件取证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附件 2 |
附件 3 |
附件 4 |
附件 5 |
附件 6 |
附件 7 |
附件 8 |
(5)日本手机小说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国学者的研究 |
1.2.2 日本学者的研究 |
1.3 手机小说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1.4.3 对比分析法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2 日本手机小说的发展状况 |
2.1 日本手机小说发展背景 |
2.1.1 宏观调控 |
2.1.2 技术创新 |
2.1.3 日本国情 |
2.2 日本手机小说特点 |
2.2.1 文体:简明短小 |
2.2.2: 受众:以青少年读者为主 |
2.2.3 线上线下枢纽——手机小说大奖 |
2.3 日本手机小说出版发展阶段 |
2.3.1 诞生期(2000-2004年) |
2.3.2 黄金期(2005-2007年) |
2.3.3 平稳期(2008-2016年) |
3 日本手机小说的运营模式 |
3.1 日本手机小说1.0模式:移动终端+网站运营 |
3.1.1 魔法岛屿 |
3.1.2 野草莓 |
3.2 日本手机小说2.0模式:电子出版+纸本化运营 |
3.2.1 纸本化运营前:通过阅读收费和广告收费 |
3.2.2 纸本化运营 |
3.3 日本手机小说3.0模式:IP的影视开发与运营 |
3.3.1 《恋空》 |
3.3.2 《红线》 |
3.3.3 《天使之恋》 |
4 日本手机小说出版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内容质量方面的问题 |
4.1.1 选材不严,开掘不深 |
4.1.2 作品缺乏内涵 |
4.1.3 作品题材单一 |
4.2 手机小说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4.2.1 网络平台对定位营销缺乏重视 |
4.2.2 市场细分难以覆盖读者需求 |
4.2.3 市场营销薄弱 |
4.3 IP开发运营存在的问题 |
4.3.1 IP开发效益不够高 |
4.3.2 IP开发深度不够 |
4.3.3 IP开发运营缺乏创新 |
5 日本手机小说出版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
5.1 提升内容质量 |
5.1.1 拓展题材,拓宽读者面 |
5.1.2 提升作品内涵 |
5.1.3 丰富作品题材 |
5.2 手机小说营销解决方案 |
5.2.1 网络平台重视定位营销 |
5.2.2 市场进一步细分,满足读者需求 |
5.2.3 强化市场营销 |
5.3 IP加强手机小说平台运营能力 |
5.3.1 提升IP开发效益 |
5.3.2 深度开发IP |
5.3.3 开发运营IP创新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面向用户隐私关注问题的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章节安排 |
1.2.1 研究问题提出及目的 |
1.2.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3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基础研究综述 |
2.1 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研究综述 |
2.1.1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
2.1.2 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 |
2.1.3 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中的隐私问题 |
2.2 隐私及隐私关注研究综述 |
2.2.1 隐私和信息隐私的定义 |
2.2.2 隐私数据的分类 |
2.2.3 隐私关注及影响因素 |
2.2.4 隐私关注研究理论 |
2.3 协同过滤推荐方法研究综述 |
2.3.1 基于内存的协同过滤方法 |
2.3.2 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方法 |
2.3.3 协同过滤推荐方法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中用户隐私关注影响因素研究 |
3.1 问题提出及描述 |
3.2 相关研究 |
3.2.1 隐私关注及测量模型研究 |
3.2.2 隐私关注影响因素研究 |
3.2.3 隐私关注对采纳行为影响研究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变量和研究假设 |
3.4.1 隐私关注影响因素 |
3.4.2 隐私关注与采纳意愿 |
3.5 用户隐私关注影响因素的研究变量测量和数据分析 |
3.5.1 量表设计 |
3.5.2 样本选取 |
3.5.3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3.6 基于SEM的MPIRS隐私关注影响因素假设检验与模型拟合度分析 |
3.6.1 假设检验与模型拟合度 |
3.6.2 研究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隐私关注下基于情感倾向性分析的移动上下文推荐方法研究 |
4.1 问题提出及描述 |
4.2 相关工作 |
4.2.1 考虑上下文和隐私关注的移动推荐系统研究 |
4.2.2 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研究 |
4.2.3 基于情感倾向性分析的移动推荐系统研究 |
4.3 基于情感词汇本体库的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 |
4.3.1 情感词汇本体库的构建 |
4.3.2 基于情感词汇本体库的情感倾向性分析算法 |
4.4 考虑隐私关注的基于情感倾向性分析的混合协同推荐方法 |
4.4.1 融入隐私关注强度的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方法 |
4.4.2 融合上下文和情感信息的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方法 |
4.4.3 基于预测评分融合的混合协同推荐方法 |
4.5 实验与分析 |
4.5.1 数据采集 |
4.5.2 评价标准 |
4.5.3 基于情感词汇本体库的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实验结果 |
4.5.4 考虑隐私关注的基于情感倾向性分析的混合协同推荐方法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隐私关注下基于人格特质与用户关系强度的移动社交网络推荐方法研究 |
5.1 问题提出及描述 |
5.2 相关工作 |
5.2.1 大五人格与用户网络行为的关系研究 |
5.2.2 社会化网络中用户关系强度与人格特质研究 |
5.2.3 社会化网络中推荐服务与隐私保护研究 |
5.3 隐私关注下基于人格特质和用户关系强度的移动社交网络推荐方法 |
5.3.1 融入隐私偏好度的人格特质度量方法 |
5.3.2 基于社会网络交互活动和领域本体的用户关系强度计算方法 |
5.3.3 考虑隐私关注的融合用户人格特质和社会关系强度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
5.4 实验及分析 |
5.4.1 数据采集和评价标准 |
5.4.2 融入隐私偏好度的人格特质度量实验结果 |
5.4.3 基于社会网络交互活动和领域本体的用户关系强度计算方法实验结果 |
5.4.4 考虑隐私关注的融合用户人格特质和社会化关系强度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用户隐私关注问题的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应用研究 |
6.1 面向用户隐私关注问题的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设计 |
6.1.1 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开发平台 |
6.1.2 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框架 |
6.2 基于MRecommend框架的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实现 |
6.2.1 网络数据采集模块 |
6.2.2 情感倾向性计算模块 |
6.2.3 MRecommend节点执行流程 |
6.2.4 MRecommend算法模型 |
6.2.5 MRecommend算法实现 |
6.3 面向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的本体建模 |
6.3.1 本体的概念 |
6.3.2 本体的描述语言 |
6.3.3 基于社会化标签的领域本体建模 |
6.3.4 基于领域本体的用户上下文建模 |
6.3.5 融入评论特征的手机领域本体建模 |
6.4 对移动互联网企业在隐私关注和推荐策略的管理启示 |
6.4.1 在隐私关注方面的建议 |
6.4.2 对考虑隐私关注的推荐策略方面的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总述 |
7.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2 调研问卷 |
致谢 |
(7)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数学学习观察与评价”的园本教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需要厘定方向 |
二、新时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论文结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 |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发展 |
二、信息技术的功能 |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内容与手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
二、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
三、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
第三节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
二、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
三、小结 |
第四节 信息技术支持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展望 |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建设应该成为幼儿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
二、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数据在支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
三、移动学习可以成为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 |
第三章 以园本教研为切入口,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模型建构 |
第一节 园本教研: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口 |
一、园本教研的发展及内涵 |
二、园本教研是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
三、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
四、信息技术在园本教研中的潜力 |
第二节 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模型建构 |
一、理论基础 |
二、理论基础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三、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四章 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数学学习观察与评价”的园本教研的研究框架 |
第一节 “幼儿数学学习观察与评价”的园本教研的实践框架 |
一、园本教研的内容——幼儿数学学习的观察与评价 |
二、园本教研的情境——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
三、园本教研的实现——以学习故事为教研的载体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行动方案 |
第三节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一、数据的收集 |
二、数据的分析 |
三、对数据分析的信效度检验 |
第五章 教师“幼儿数学学习观察与评价”能力的发展考察 |
第一节 教师“幼儿数学学习观察与评价”能力发展的量化分析 |
一、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发展的量化分析 |
二、幼儿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量化分析 |
三、幼儿教师“支持能力”发展的量化分析 |
四、小结 |
第二节 教师“幼儿数学学习观察与评价”能力发展的质性分析 |
一、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发展的质性分析 |
二、幼儿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质性分析 |
三、幼儿教师“支持能力”发展的质性分析 |
四、幼儿教师“态度信念”发展的质性分析 |
五、小结 |
第六章 园本教研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分析与反思 |
第一节 园本教研中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
一、优化了园本教研的形式 |
二、增进了园本教研的效能 |
第二节 园本教研中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
一、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师反思 |
二、信息技术增进了同伴互助 |
三、信息技术便捷了专家引领 |
第三节 园本教研中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 |
一、为教师创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整体学习环境 |
二、重视混合式教研中组织者(助学者)的作用 |
三、培育积极的园所研究文化,制定完善的混合式园本教研制度 |
第四节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
一、信息技术支持园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二、信息技术支持园本教研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
第七章 支持幼儿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第一节 平台的设计逻辑 |
一、平台拟解决的问题 |
二、平台的设计思路 |
三、平台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平台的功能实现 |
一、学习故事目标数据的结构化 |
二、平台的运行环境与开发工具 |
三、平台的整体架构与模块介绍 |
第三节 平台的效用 |
一、从教师个人角度看平台的效用 |
二、从教研角度看平台的效用 |
三、从管理角度看平台的效用 |
第四节 平台的局限性与展望 |
一、加强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 |
二、加强平台的个性化服务功能 |
三、增加利用平台进行家园共育的功能 |
四、增加利用平台与其它幼儿园进行协同教研的功能 |
第八章 综合讨论 |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师的关系 |
一、从人的主体性看幼儿教师与技术的关系 |
二、从信息技术运用的异化看幼儿教师与技术的关系 |
三、园本教研中的技术支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促进教师真实性对话与反思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在园本教研中的角色 |
一、混合式教研的开展:教研决定技术的选择,而非技术决定教研的过程 |
二、园本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将教研中的资料变成不断被利用的资源 |
第三节 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
一、数据的选择:挖掘教师教育实践中的核心数据 |
二、使用的定位:参考数据但不迷信数据 |
三、设计的建议:幼儿教师的共同参与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0.2.1 个人信息组织结构研究 |
0.2.2 个人信息管理工具研究 |
0.2.3 个人信息管理行为研究 |
0.2.4 科研人员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 |
0.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
0.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0.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0.3.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 相关理论及方法 |
1.1 归因理论 |
1.1.1 海德的经典归因理论 |
1.1.2 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断理论 |
1.1.3 凯利的方差归因模型 |
1.1.4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
1.2 质的研究与扎根理论 |
1.2.1 质的研究 |
1.2.2 扎根理论 |
1.3 行为理论 |
1.3.1 刺激—反应理论 |
1.3.2 需要、动机和行为 |
1.3.3 计划行为理论 |
1.3.4 人际行为理论 |
1.4 信息行为模型 |
1.4.1 信息偶遇 |
1.4.2 专业人员信息搜寻模型 |
1.4.3 Big6信息素养技能 |
1.4.4 埃利斯信息搜寻模型 |
1.4.5 最小努力原则 |
2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 |
2.1 行为和信息行为 |
2.2 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行为 |
2.3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类型 |
2.3.1 个人信息管理 |
2.3.2 个人信息管理行为 |
2.3.3 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 |
3 基于扎根理论的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问题与研究程序 |
3.1.1 研究问题 |
3.1.2 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 |
3.1.3 研究程序 |
3.2 研究设计 |
3.2.1 理论抽样 |
3.2.2 研究对象 |
3.2.3 资料收集 |
3.2.4 效度验证 |
3.3 资料编码分析 |
3.3.1 开放式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式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与理论建构 |
4.1 个体因素 |
4.1.1 个人记忆 |
4.1.2 个人习惯 |
4.1.3 个人认知 |
4.1.4 个人学术信息素养 |
4.2 情境因素 |
4.3 个人态度 |
4.4 信息因素 |
5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1 研究假设 |
5.1.1 自我效能 |
5.1.2 感知结果 |
5.1.3 个人习惯 |
5.1.4 便利条件 |
5.1.5 个人态度 |
5.1.6 行为意向 |
5.2 概念模型 |
6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研究 |
6.1 变量操作性测量问项 |
6.1.1 自我效能的测量问项 |
6.1.2 感知结果的测量问项 |
6.1.3 个人习惯的测量问项 |
6.1.4 便利条件的测量问项 |
6.1.5 个人态度的测量问项 |
6.1.6 行为意向的测量问项 |
6.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6.3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6.3.1 信度检验 |
6.3.2 效度检验 |
6.4 假设检验 |
6.5 研究结果讨论 |
6.5.1 潜变量路径关系分析 |
6.5.2 潜变量与观测变量路径关系分析 |
7 面向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分析与设计 |
7.1 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使用现状分析 |
7.2 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设计思路 |
8 研究启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理论和实际价值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访谈大纲 |
附录2 访谈资料开放式编码 |
附录3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预调查问卷 |
附录4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共享研究 ——基于“知乎网”的个案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社会化问答社区 |
一、虚拟社区与问答社区 |
二、问答社区的相关研究 |
三、社会化问答社区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 |
一、知识的内涵和分类 |
二、知识共享的定义 |
三、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 |
四、传统问答社区的知识共享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知乎网简介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四章 知乎的知识共享现状 |
第一节 知乎知识共享的技术建构 |
一、知乎的社区功能 |
二、知乎的社区特征 |
第二节 知乎知识共享的内容建构 |
一、知识内容属性 |
二、意义单元特征 |
第三节 知乎知识共享的机制建构 |
一、知识共享的主体 |
二、知识共享的行为 |
三、知识共享的过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一、知识共享的特点 |
二、知识共享的突破 |
第五章 影响知乎用户知识共享的因素 |
第一节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
一、理论介绍 |
三、资料收集 |
第二节 影响因素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
一、开放式编码 |
二、主轴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三节 知乎用户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阐释 |
一、前置:需求因素 |
二、内驱:动机因素 |
三、外在:支持因素 |
四、消极:阻碍因素 |
五、调节:中介条件 |
六、满足:行为收益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探讨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共享如何实现 |
二、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共享如何可能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一、方法和选样上的局限 |
二、理论视角上的局限性 |
第三节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半结构式访谈大纲 |
(10)论社交问答网站—知乎的广告价值和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知乎与知乎广告简介 |
1.1 知乎网的概况和传播特点 |
1.1.1 知乎的概况介绍 |
1.1.2 知乎的传播模式 |
1.1.3 知乎的传播特点 |
1.2 知乎广告介绍 |
1.2.1 知乎广告的界定 |
1.2.2 知乎的广告现状 |
1.3 新媒体环境下知乎的优势分析 |
1.3.1 知乎较社交网站的用户质量更高 |
1.3.2 知乎较传统问答网站更具内容优势 |
1.3.3 知乎较同类社交问答网站更具人气 |
第2章 知乎广告价值分析 |
2.1 定位清晰:高质量问答社区 |
2.2 内容为王:高质量答案和高影响力 |
2.2.1 内容题材广且质量较高 |
2.2.2 知乎内容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较强 |
2.3 精英群体用户群 |
2.3.1 知乎用户群体勾勒 |
2.3.2 知乎用户消费特征分析 |
2.3.3 知乎用户消费文化特征 |
2.4 理性认真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运营机制 |
2.4.1 知乎文化:理性而认真 |
2.4.2 知乎“把关人”并不排斥商业信息 |
2.4.3 知乎功能特色分析 |
第3章 知乎广告的困境 |
3.1 广告形式单一 |
3.2 高质量用户数量还需提升 |
3.3 广告监管困境 |
第4章 知乎广告的营销策略 |
4.1 打造知乎核心优势 |
4.1.1 广告主匹配策略 |
4.1.2 选择最佳的传播组合 |
4.2 开发多样化的广告产品 |
4.2.1 个性化广告推送 |
4.2.2 品牌活动专区 |
4.2.3 危机公关服务 |
4.3 打造“知乎风格”广告 |
4.3.1 以理性诉求广告为主流 |
4.3.2 营造高端的品牌形象 |
第5章 我国社交问答网站广告发展建议 |
5.1 广告载体延伸 |
5.2 广告形式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
5.3 建立高效的效果评估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我不仅仅能够收藏网站——IE收藏夹另类功能深度挖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D]. 陈秋瑾.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2]游戏与偶像:Bilibili平台“老番茄”社群的亚文化风格研究[D]. 朱宇童.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网络短视频对时代新人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梁巧. 兰州大学, 2021(02)
- [4]网络犯罪案件的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分析与应用研究[D]. 李自龙. 甘肃政法学院, 2018(11)
- [5]日本手机小说出版研究[D]. 周彦廷. 南京大学, 2017(01)
- [6]面向用户隐私关注问题的移动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研究[D]. 郭飞鹏.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5)
- [7]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信息技术支持“幼儿数学学习观察与评价”的园本教研为例[D]. 俞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8]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D]. 占南. 武汉大学, 2015(07)
- [9]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共享研究 ——基于“知乎网”的个案探析[D]. 刘榴. 南京大学, 2015(04)
- [10]论社交问答网站—知乎的广告价值和营销策略[D]. 郝振娇. 河北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