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项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

康复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项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

一、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景怡[1](2020)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深入探讨体力活动与锻炼自我效能、焦虑、抑郁、疲乏、社会支持状况之间的关系。以期引起医护人员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状况的重视,为今后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制定远期的体力活动指导及运动康复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和参考信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再发,提高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便利抽取成功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6个月及以上的心血管科复查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排标准共调查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280例,调查工具包括: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卷(IPAQ-L)、锻炼自我效能问卷(E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多维度疲乏量表(MFI-20)、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使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SPSS 22.0及Amo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拟合结构方程模型等。1.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体力活动现状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总耗能得分最高为14164 MET-min/week,最低为0 MET-min/week,中位数为1512.00 MET-min/week,四分位数P25和P75分别为438.00MET-min/week和2426.50 MET-min/week。根据IPAQ个体体力活动水平分级的方法对患者体力活动水平进行评价,体力活动活跃者47例(18.1%)、体力活动适中者101例(38.8%),体力活动不足者112例(43.1%)。根据2013年AHA/ACC发布的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指南推荐标准,体力活动达到指南推荐标准的患者102例(39.2%),体力活动未达到指南推荐标准的患者158例(60.8%)。2.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社会支持、锻炼自我效能、疲乏、焦虑、抑郁的现状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社会支持总平均分为(37.98±7.11)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215例(82.7%)患者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39例(15.0%)患者社会支持处于高等水平,仅6例(2.3%)患者社会支持处于低等水平。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疲乏总平均分为(57.05±11.03)分。各维度的得分情况:一般性疲乏得分为(11.10±2.48)分、体力疲乏得分为(12.01±2.69)分、活动减少得分为(12.36±2.85)分、动力下降得分为(11.54±2.40)分和脑力疲乏得分为(10.07±2.32)分。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锻炼自我效能总平均分为(49.59±12.47)分,接近中等水平。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焦虑总平均分(3.65±2.11)分,抑郁总平均分(3.47±2.38)分,有27例(10.4%)患者存在焦虑症状,19例(7.3%)患者存在抑郁症状。3.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年龄、职业类型、家庭所在地、BMI、心功能等级、合并慢性病状况、术后时间、LVEF在体力活动耗能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焦虑、抑郁、疲乏与体力活动耗能得分呈负相关,社会支持、锻炼自我效能与体力活动耗能得分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心功能等级、LVEF、疲乏、锻炼自我效能、合并慢性病状况、社会支持这6个变量最终进入了回归方程,这6个变量共解释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总变异程度的59.9%。4.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拟合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相关文献回顾,通过拟合结构方程进一步检验锻炼自我效能、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及疲乏与体力活动状况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以明确体力活动各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关系。结果表明锻炼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疲乏可直接影响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体力活动状况;焦虑、抑郁可通过锻炼自我效能间接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体力活动状况产生影响;此外,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疲乏、锻炼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共解释了体力活动总变异程度的45%。结论:1.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较低,体力活动项目主要以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为主,60.8%的患者未达到指南推荐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体力活动水平。2.通过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等级、LVEF、锻炼自我效能、疲乏、社会支持对体力活动状况产生影响。3.以健康促进模式构建的拟合结构方程模型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状况有较好的解释性。

张淼[2](2019)在《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对益气活血法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近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定性评估,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为客观评价益气活血治则对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2.对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的中药方剂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确认其治疗法则,总结其用药规律,并进一步对挖掘结果中使用频数排在前3的中药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可以为未来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且对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方法:1.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近十年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CTs)。用Revman5.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2.数据挖掘搜集2008年至今近十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中治疗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的中药方剂,建立excel数据集以及软件数据挖掘模型,设置最小置信度和支持度阈值,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Clementine12.0中的经典算法Apriori算法对所纳入组方药物配伍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分析高频药物及组合,总结其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3.网络药理选用频数分析的使用频数最高的3味中药,初步研究这3味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作用的相关的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为后期研究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机制等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益气活血方药用于6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结果如下:(1)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81篇RCTs,先根据诊断进行分层,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心绞痛以及无明确分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且在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CRP、血脂指标上也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益气活血方药治疗PCI术后:共纳入31篇RCTs,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术后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发生率,改善CRP和血脂指标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3)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心律失常:共纳入37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心电图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4)益气活血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共纳入37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LVEF、降低BNP和延长6MWT上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5)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心肌缺血:共纳入17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肌缺血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6)益气活血方药治疗肺心病:共纳入12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肺心病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上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2.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的方剂共计304首,共涉及组成中药153味,中药总使用频次为1450次,其中使用频数≥ 20次的中药有30味,共出现2588次,占总频数的84.82%。通过关联分析得到符合条件的药物关联规则63条,产生规则的3味药组合数量最多,共47条,其次为2味药组合的规则,共16条。所有获得规则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为黄芪、丹参、红花,关联规则有53条,此三味药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在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中的应用广泛,且配伍灵活多变。3.网络药理学结果检索获得黄芪丹参川芎85个活性成分及243个节点;检索到31个冠心病心绞痛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后最终得到药物-疾病共同相关的6个靶点,拓扑分析后得到6个核心靶点和7个核心成分构建的可视化网络;共同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得到3条通路。其中有11个活性成分与血小板活化通路上的3个靶点直接相关。研究结论:Meta分析结果提示益气活血方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疗效确切,对比单纯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再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挖掘出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方剂数据库中的高频用药及其药物配伍规律,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并初步揭示了黄芪丹参川芎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为开发更好的心血管疾病候选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3](2018)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文中研究指明引言1关键事项本指南由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从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病专家及方法学专家经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规范程序而制订。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文献收集和评价组,对中医辨证、中成药、其他疗法及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AMI的古今文献以GRADE系统进行评价和推荐。任何一个指南都是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不断

白洋[4](2017)在《基于logistic回归联合MDR的PCI术后MACCE独立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冠心病的疾病负担不断加重,改善其主要治疗手段——PCI无疑是必要的。近年来,国内PCI开展数量迅猛上升,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及不断攀升的冠心病发病率,这种增长趋势势必持续。虽然PCI技术取得长足进展,但无论如何发展,它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10%。寻找 PCI 术后 MACCE 的影响因素,以便筛选高危人群、指导临床决策,对PCI的发展及冠心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PCI术后MACCE危险因素涉及范围较广,一些新的影响因素在不断被发掘,对于影响因素的补充,中医药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如证候、中医药治疗等。目前,口服中成药临床运用广泛,但其对PCI术后疗效仍缺少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终点事件的发生是多个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且某一因素对终点事件不具有独立影响并不意味着它与其他因素的组合对终点发生不具有作用。故,同时关注影响因素的单一效应及交互作用,应是目前发展的趋势。研究一:加载口服中成药对PCI术后6个月及以上MACCE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口服中成药对PCI术后6个月及以上MACCE影响方法:检索 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Biosis Preview、Clinicaltrials.gov、ICTRP、CNKI、CBM、维普、万方、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等数据库,纳入关于中成药对PCI术后终点事件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evMan5.3+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7项研究,共计4661人。PCI术后,与单一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加载口服中成药降低主要终点事件(RR=0.52,95%CI[0.30~0.90],P=0.02)、心源性死亡(RR=0.40,95%CI[0.19~0.82],P=0.01)、非致死性心肌梗死(RR=0.39,95%CI[0.24~0.61],P<0.0001)、再次血运重建(RR=0.45,95%CI[0.33~0.62],P<0.00001)、卒中(RR=0.52,95%CI[0.30~0.90],P=0.02)、因冠心病再住院(RR=0.60,95%CI[0.47~0.77],P<0.001)、心力衰竭(RR=0.27,95%CI[0.13~0.54],P=0.0002)的发生率。研究未见明显临床异质性及统计学异质性,其异质性主要来自方法学。结论:对于PCI术后冠心病患者,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口服中成药,可能具有降低术后长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的优势。研究二:基于logistic回归联合MDR的PCI术后6个月内MACCE独立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研究目的:筛选PCI术后6个月内MACCE独立影响因素及具有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组合。方法: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模式,数据来源于前期参与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从该课题的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提取数据,剔除随访结果不详者,最终纳入2900例患者。以术后6个月内发生事件者为病例组,同一队列中未发生者为对照组,两组在数量上未经匹配。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联合MDR,筛选PCI术后6个月内MACCE独立影响因素及具有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组合。结果:(1)术后6个月内MACCE发生率为1.9%;(2)PCI术后6个月内,影响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因素有:TC(OR=1.89,95%CI:1.29~2.78)、口服他汀(OR=0.21,95%CI:0.06~0.91)、血脂异常史(OR=6.12,95%CI:1.62~18.92)、卒中史(OR=4.31,95%CI:1.37~11.52)。高危因素组合:TC、HDL-C、BMI、收缩压;其中,TC和BMI具有强协同作用。(3)PCI术后6个月内,影响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因素有:年龄(OR=1.92,95%CI:1.14~3.16)、饮酒史(OR=3.61,95%CI:1.46~8.91)、血瘀证计分(OR=2.71,95%CI:1.10~6.01)、卒中史(OR=3.33,95%CI:1.28~7.70)、左主干病变(OR=5.58,95%CI:1.24~17.95)。高危因素组合:eGFR、HDL-C、年龄、舒张压、支架长度3段、支架宽4段、气虚血瘀证、支架数组合对PCI术后6个月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具有显着影响;其中,气虚血瘀证、支架数目具有强协同作用。结论:(1)logistic回归联合MDR探讨危险因素的方法可行。(2)主要终点事件:TC、他汀、血脂异常史及卒中史是其独立影响因素,即随着TC值的增加,其发生危险也增加,血脂异常史及卒中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而口服他汀可有效预防它发生。HDL-C降低,合并肥胖、高胆固醇和收缩压升高患者为高危人群,尤其是BMI、TC共同增加者。综合logistic回归与MDR分析结果,术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关键在血脂。故术后预防治疗应重视调脂。(3)次要终点事件:年龄、饮酒史、血瘀证计分、卒中史、左主干病变是其独立影响因素,即随着年龄增长、血瘀证程度加重,PCI术后次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增加;饮酒史、卒中史、左主干病变是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在高龄患者在置入较细长的支架(长度>2.8 cm,直径<3.0mm),数量较多(>2)时,若伴随舒张压控制不良、HDL-C降低、肾功能不全,证属气虚血瘀者,术后6个月内MACCE为高风险,特别是置入支架较多的气虚血瘀证人群需高度重视。结合logistic的结果发现,年龄和血瘀相关概念同时出现在了单独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组合中,提示二者对PCI术后次要终点事件的影响较明显,表明术后病机转化关键为血瘀。(4)综合主、次要终点事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我们可认为预防术后MACCE的关键点在于调脂,还应结合中医的活血化瘀。值得注意的是,卒中史均出现在了主、次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中,提示对具有卒中史的患者应重视。

宋春莉[5](2016)在《担载药物和抗体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实验背景目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血栓(stent thrombosis,ST)形成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最重要和严重的并发症,其限制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现临床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洗脱支架虽然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减少了ISR,但同时也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内皮延迟愈合,导致ST形成。故研发一种既能减少ISR又能减少ST形成的新型冠脉支架一直是医学生物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量的研究发现加速支架植入后的损伤内皮修复,使支架表面早期内皮化可降低ISR和减少ST;前期研究证实CD34抗体支架虽然通过加速内皮化降低了ISR,也减少了ST,但CD34抗原存在着缺少内皮细胞选择性的缺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内膜增生,但不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其ISR率仍然较高。实验目的本实验构建一种内载CD34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内皮化,外载依维莫司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体外实验评价新型双面涂层冠脉支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体外和体内动物实验评价新型双面涂层冠脉支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促内皮化的作用,获得其防治ISR和ST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应用至临床的可行性。实验方法首先制备载CD34抗体和VEGF的钢片:将多巴胺和肝素进行缩合反应,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表征;利用聚合多巴胺在支架材料316L不锈钢钢片表面制备涂层基质,表面元素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graph,XPS)表征;采用正负相吸层层自组装法在涂层基质上固定CD34抗体和VEGF,制备出载CD34抗体和VEGF的涂层钢片(简称实验组钢片),分别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钢片上固定的CD34抗体和VEGF进行定性、定量表征。然后以裸钢片为对照组,体外评价实验组钢片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溶血实验、吸附蛋白种类及数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测定评价了支架涂层材料的体外血液相容性。同时进行了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比色法(2methyl thiazole 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 salt,MTT比色法)进行了体外毒理即细胞相容性评价;通过在材料表面培养EPC,流式细胞仪测定最终材料表面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数量,评价材料对EPC分化增殖能力的影响。再采用支架外层封闭保护法构建内载CD34抗体和VEGF、外载依维莫司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简称实验支架),同时制备裸金属支架(简称NIR支架)、依维莫司支架、CD34抗体和VEGF涂层支架(简称单面支架)。最后制备猪冠状动脉损伤模型,动物体内实验评价了四组支架对内膜增生和内皮化的影响: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比较了各组支架在4周及12周时直径狭窄百分数(Percentage of Diameter Stenosis,%DS),光镜下比较了各组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标本在4周及12周时内膜增生情况、内皮化程度及面积狭窄百分数(percentage of area stenosis,%AS)。实验结果聚多巴胺联合层层自组装法在钢片表面担载了CD34抗体、VEGF:FTIR证实了肝素和多巴胺缩合成功;XPS证实了钢片表面聚多巴胺膜形成;CLSM、ELISA分别定性、定量证实了钢片表面的CD34抗体及VEGF固定。体外评价证实实验组钢片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溶血率合格;与裸钢片比较,实验组钢片吸附白蛋白增多,且有差异(P<0.05);APTT延长,且有差异(P<0.05)。体外评价证实实验组钢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MTT法结果示实验组钢片上EPC生长数量明显多于裸钢片组,且有差异(P<0.01)。体外评价证实实验组钢片促进EPC分化、增殖为EC:流式细胞仪结果示实验组钢片表面分化成熟的EC表面特异性标记CD31、KDR多于裸钢片组,且有差异(均为P<0.05)。动物体内实验证实,实验支架减少支架表面的新生内膜增生,加速内皮化,各组在4周及12周时%DS结果示:在两个时间点上,均是NIR支架组%DS最大,与其余三组差别较大;单面支架组次之;实验支架组最小,其与单面组有差异(P<0.05);4周时实验支架组与依维莫司支架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12周时实验支架组与依维莫司组差异显着(P<0.05);%DS组内比较时发现,仅实验组的%DS在4周和12周时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其余三组两个时间点的%DS比较均有差异(P<0.05)。通过光镜下观察各组在4周及12周时内膜增生情况并比较%AS结果示:实验支架组及依维莫司支架组与NIR支架组和单面支架组相比可以明显减少内膜增殖(P<0.05),4周时实验支架组与依维莫司支架组无差异(P>0.05),但12周时实验支架组较依维莫司支架组和单面支架组内膜增生更少(P<0.05),光镜下观察发现实验支架组表面内皮化厚度及分布更均匀;%AS组内比较发现,单面组和实验组的%AS在4周和12周时相比无差异(P>0.05),其余两组两个时间点的%AS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论内载CD34抗体和VEGF、外载依维莫司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可促进EPC分化增殖为EC,并减少支架表面的内膜增生,加速内皮化,并且在4周内即出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实验为防治ISR和ST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实验依据。实验意义及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无利用CD34抗体和VEGF共同促内皮化,同时利用依维莫司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来最大限度地防治ISR和ST的冠脉支架报道。本实验构建的内载CD34抗体和VEGF、外载依维莫司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为解决ISR和ST的瓶颈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思路,可以明显减少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并发症、充分改善患者的预后、大大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同时新型冠脉支架的应用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事件和再次冠脉血运重建的可能,这对节约国家医疗卫生资源意义重大,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本实验为国产高性能的新型冠脉支架的临床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对临近学科如外科血管修复材料的研制有很大借鉴意义,这对生物医学植入材料领域的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医用冠脉支架的更新换代作用显着。

林圣钧[6](2016)在《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康复运动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MEDLIN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康复疗法对PCI术后患者冠脉再狭窄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5年12月,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4月1日,提取相关资料,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研究共9个。总样本量944例,其中干预组461例,随访复查造影示冠脉再狭窄35例(7.59%);对照组483例,再狭窄88例(18.22%)。异质性检验,P=0.30,12=16%,各项研究之间存在同质性;合并OR=0.32,95%可信区间(0.21,0.51),敏感性检验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健,数据可靠,表明干预组PCI术后冠脉再狭窄率较对照组低,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可认为康复运动疗法对PCI术后冠脉再狭窄能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蔡奕奕[7](2014)在《调脾护心法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的远期疗效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当前冠心病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经皮冠脉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介入治疗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给患者带来显着疗效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术后再狭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邓铁涛教授将五脏相关理论延伸发展用于指导冠心病的防治,认为冠心病的核心病机为“心脾相关、痰瘀渐积”。在既往调脾护心法的系列研究对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1至3年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本法对术后远期(5年)疗效的报道不多见。通过探索调脾护心法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为邓老冠心方的心血管事件预防保护作用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对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而进行本研究。目的:了解冠心病血介入术后调脾护心法远期疗效。评估调脾护心法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等需要入院治疗者)等主要结局指标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以及再入院等次要结局以及中医症候评分、心绞痛评分等。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09年8月纳入全国12家三级甲等医院入选“十一·五”课题“冠心病血运重建后中医综合干预的临床研究”的患者共640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暴露组316例,非暴露组324例。随访方式以电话随访为主,辅以门诊随访、电子邮件等。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服药情况(包括中西药物的剂量、用法、频次、剂型等)、主要结局(指任何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再次出现心脏缺血性事件需要再次行血运重建、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需要急诊或入院)、次要终点(包括心血管原因以外的死亡和再次住院)、随访其他指标(心绞痛评分,中医症候评分)。结果成功随访患者570例,各种原因失访及中途退出共70例,死亡10例,再次血运重建43例。经统计分析,暴露组患者在缺血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中医症候评分总分与非暴露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等差异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调脾护心法对冠心病PCI术后远期疗效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其能有效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再发率及患者的再次住院率,提高患者心功能分级,减轻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和总积分,改善胸闷症状及其发作频率、疲倦、乏力、心悸、自汗等症状。

任毅[8](2009)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特征及客观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前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了解介入术前后证型变化规律,介入术对中医证型的影响;分析各证型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和冠脉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通过患者的证候与血脂、内皮素、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关系的分析,探讨冠心病证候与血脂、内皮素、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性。初步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相对规范的中医证候标准,以提高临床辨证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推动冠心病证候客观化研究,丰富冠心病中医理论内涵。方法1文献研究系统回顾古今文献,了解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研究进展;并采用Meta分析对中药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分析中药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为中药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2临床研究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405例,参照1990年中医辨证标准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介入治疗术前后的中医证侯分布及变化规律;记录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情况,冠脉病变情况,分析各证型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患者人院24h内,于晨起空腹时采静脉血5ml,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大内皮素—1、N末端脑钠肽等指标,分析冠心病宏观辩证与微观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文献研究回顾古今研究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发现对冠心病的辨证分型虽多,但认识尚不统一,无统一规范;冠心病现有的各种辫证分型方法和辨证思路对冠心病的临床和科研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利用RevMan 4.2软件对2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文献进行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临床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总结冠心病中医证型分七类,即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寒凝证、血瘀证和痰浊证。介入术前后均以气虚证、血瘀证及痰浊证多见。介入治疗后胸痛、胸闷、脉涩等均显着改善,神疲乏力、纳食减少、脉细等显着性增加;介入治疗后气虚证增加,血瘀证、寒凝证减少。危险因素分析中,年龄和气虚证、阳虚证可能相关,吸烟因素和血瘀证、气滞证可能相关,糖尿病和气虚证、阴虚证可能相关,高脂血症、BMI、喜食油腻和痰浊证可能相关。冠脉病变分析中,冠脉病变支数和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和痰浊证可能相关,冠脉单支病变常见于气滞证,多支病变常见于阴虚证、痰浊证、血瘀证;冠脉狭窄程度和气虚证、寒凝证、气滞证、血瘀证和痰浊证可能相关,冠心病冠脉病变狭窄较轻者常见于气滞证,冠心病冠脉病变狭窄较重者常见于气虚证、寒凝证、血瘀证和痰浊证;冠脉病变类型和血瘀证可能相关,血瘀证B、C型病变较多,A型病变较少;Gensini计分和气虚证、阳虚证、寒凝证、气滞证和血瘀证可能相关,气滞证Gensini计分较低,气虚证、阳虚证、寒凝证、和血瘀证Gensini计分较高。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关系的分析中,痰浊证、血瘀证和血脂可能密切相关,尤其是TC、TG和LDL三项血脂指标,痰浊证及其兼证的TC、TG和LDL水平显着高于非痰浊证:实证中除气滞证外,血瘀证、痰浊证CRP、ESR水平显着升高,包含两个证型兼证的CRP、ESR水平也显着升高;血瘀及其兼证Big ET—1水平明显增高,血瘀证可能和Big ET一1相关;寒凝证和阳虚证患者NT—proBNP水平显着增高,寒凝证和阳虚证证可能和NT—proBNP相关。结论1对28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a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在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及心绞痛复发率方面有一定疗效。2气虚证、血瘀证及痰浊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根据聚类结果可把冠心病的常见证型归纳为以下7类: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寒凝证、血瘀证和痰浊证。介入术对冠心病辩证分型的影响为介入治疗后气虚证增加,血瘀证、寒凝证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中医防治思路应加强对气虚证、血瘀证和痰浊证的干预。3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危险因素存在相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防治应根据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重点干预。冠心病中医辨证与CAG结果存在相关性,CAG多项指标作为CHD证型判定指标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4冠心病痰浊证、血瘀证和血脂可能密切相关,血瘀证、痰浊证和CRP、ESR可能相关,血瘀证可能和Big ET—1相关,寒凝证和阳虚证证可能和NT—proBNP相关,这些实验室检测指标可能是冠心病不同证型之间的生化物质基础。

康晓凤,李峥,梁涛,陈韵岱,张晓梅[9](2004)在《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验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患者冠脉再狭窄的影响。方法:经系统文献检索,筛选出5个随机临床试验并进行汇总分析,对因冠脉再狭窄而需要行冠脉搭桥术或冠脉支架术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入选的5篇文献是同质性的,康复运动组比对照组冠脉狭窄的发生率减少47%(P<0.004),通过敏感性检验本研究结果可靠。结论:患者行冠脉成形术后参加适当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减少冠脉再狭窄的发生。

崔晓云[10](2007)在《凉血生肌法对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在世界范围内冠心病的死亡率位居第五。其防治研究进展迅速,其中冠心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近年来日益得到重视,成为里程碑式的进展,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但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存在一直是影响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关键问题,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支架植入术到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疗效仍有待提高,本研究根据中医治疗急性创伤的理论,以凉血生肌方药对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患者进行干预,旨在观察凉血生肌法防治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2004年7月至2006年9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住院成功行PTCA+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共纳入病例100例。(2)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别进入中药治疗组和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3)两组患者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从手术日起应用包括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他汀类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手术日开始服用凉血生肌方药(丹皮,丹参,生黄芪,银花)水煎剂,每日1剂,疗程共2个月。(4)对术后患者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同时观察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复发心绞痛、严重心衰及需要再次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发生的情况,并于2007年4月进行第二次随访,内容同前。(5)发现不良反应或与研究相关的意外情况时,研究者将根据病情采取必要处理措施,所有不良事件都将追踪调查,直到得到妥善解决或病情稳定。(6)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1.5数据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因变量为二值变量的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并绘制累积风险曲线。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符合标准的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患者共100例,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两组在一般情况、术前造影结果和接受的介入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估计再狭窄事件:①本研究采用冠脉造影复查支架内再狭窄及复发心绞痛来估计再狭窄的发生,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治疗组较对照组有减少估计再狭窄事件发生的趋势,治疗组5例:对照组11例,但两组疗效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②2007年4月第二次随访,治疗组较对照组仍有减少估计再狭窄事件发生的趋势,两组相比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③经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发生估计再狭窄事件的累积风险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3)心血管事件:①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有3例患者失访,有效病例数为97例,单独比较患者心源性死亡、复发心绞痛、严重心衰、再介入及冠脉搭桥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两组经过统计学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但联合心血管事件两组比较,治疗组7例:对照组14例,P值为0.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与单纯西药对照组相比较,患者术后半年内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②至2007年4月对患者进行第二次随访,经过统计学检验,单独比较各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P值为0.03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第二次随访时中药治疗组较单纯西药对照组能进一步减少患者发生联合心血管事件的概率。③经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P值为0.036<0.05,两组患者发生联合心血管事件的累积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发生联合心血管事件的累积风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约在术后6个月后益处显现。(4)危险因素的估计:采用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病变支数、药物支架、中药干预、Gensini积分等因素对估计再狭窄事件及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提示:①中药干预为估计再狭窄事件的保护性因素,未使用中药干预者其发生估计再狭窄的风险是使用中药干预者的0.071倍;冠心病患者既往有吸烟史为估计再狭窄的危险性因素,既往有吸烟史的冠心病患者发生估计再狭窄的风险是未吸烟者的3.817倍。②中药干预亦为联合心血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未使用中药干预者其发生联合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使用中药干预者的0.158倍;冠心病患者既往有吸烟史亦为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因素,既往有吸烟史的冠心病患者发生联合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未吸烟者的3.373倍。结论:(1)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服用凉血生肌方药有减少再狭窄和复发心绞痛事件(即估计再狭窄事件)发生的趋势,能显着降低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和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累积风险,约在6个月后益处显现。(2)使用凉血生肌方药干预是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估计再狭窄事件和联合心血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而在冠心病基础上有吸烟史是发生估计再狭窄事件和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因素。

二、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名称对照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2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1.1.3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进行体力活动的意义
        1.1.4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测评
        1.1.5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1.1.6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2 相关概念
        1.2.1 体力活动
        1.2.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1.3 理论框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计算
    2.4 调查工具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4.2 国际体力活动量表
        2.4.3 锻炼自我效能量表
        2.4.4 社会支持量表
        2.4.5 多维度疲乏量表
        2.4.6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2.5 资料收集
        2.5.1 调查方法
        2.5.2 相关定义
    2.6 统计处理与分析
        2.6.1 数据的处理
        2.6.2 统计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
        3.1.1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
        3.1.2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
    3.2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现状
        3.2.1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对运动锻炼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情况
        3.2.2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每周能量消耗情况
        3.2.3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每周能量消耗情况
        3.2.4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分级情况
        3.2.5 冠心病支架植入患者是否达到AHA/ACC的推荐量水平
    3.3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社会支持现状
    3.4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锻炼自我效能现状
    3.5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疲乏现状
    3.6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现状
    3.7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7.1 人口社会资料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3.7.2 疾病相关资料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3.7.3 运动锻炼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情况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3.7.4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社会支持、焦虑、抑郁、锻炼自我效能、疲乏与体力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8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8.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8.2 社会支持、焦虑、抑郁、锻炼自我效能及疲乏对体力活动作用的拟合结构方程模型
4 讨论
    4.1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4.1.1 人口社会学资料
        4.1.2 疾病相关资料
    4.2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现状分析
        4.2.1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状况不佳
        4.2.2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对于运动锻炼知识缺乏,有较强的需求
    4.3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索
        4.3.2 家庭所在地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4.3.3 疾病严重程度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4.3.4 合并慢性病状况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4.3.5 社会支持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4.3.6 疲乏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4.3.7 锻炼自我效能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4.3.8 焦虑及抑郁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4.4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4.4.1 本研究的创新性
        4.4.2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状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系统评价及其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及其应用现况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研究一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PCI术后的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的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肌缺血的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六 益气活血法治疗肺心病的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丹参川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logistic回归联合MDR的PCI术后MACCE独立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4 参考文献
PCI术后MACCE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进展
    1 单一因素研究
    2 综合因素分析
    3 风险评估系统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中医对PCI术后认识
    1 PCI术后中医病机探讨
    2 PCI术后中医证候概述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研究一:加载口服中成药对PCI术后6个月及以上MACCE影响Meta分析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研究二:logistic回归联合MDR的PCI术后6个月内MACCE独立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1.meta分析检索策略
附件2.meta分析纳入研究特征
附件3.血瘀证计分
附件4.中医症状积分(包括中医兼证)
附件5.变量赋值表

(5)担载药物和抗体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1.2 ISR的研究进展
        1.2.1 ISR的定义和分型
        1.2.2 ISR的发生率
        1.2.3 ISR的临床表现
        1.2.4 ISR的影响因素
        1.2.5 ISR的机制
        1.2.6 ISR解决策略的研究进展
    1.3 DES局限性与研究现状
        1.3.1 DES概述
        1.3.2 DES发展历程
        1.3.3 DES载药方式
    1.4 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治疗的研究现状
        1.4.1 内皮祖细胞概述
        1.4.2 EPC的疾病预测价值
        1.4.3 基于EPC的再内皮化治疗
    1.5 层层自组装法与支架载药的研究
        1.5.1 层层自组装法简介
        1.5.2 LBL在支架载药中的应用
    1.6 多巴胺与支架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
        1.6.1 多巴胺及多巴胺膜简介
        1.6.2 Dop自聚合进行支架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
    1.7 实验设想和方案
        1.7.1 实验理念和可行性
        1.7.2 具体实验思路
    1.8 实验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第2章 载药涂层支架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1.1 支架涂层
        2.1.2 支架涂层材料
        2.1.3 支架载药的涂覆工艺
    2.2 金属材料表面载药涂层的制备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实验讨论
    2.3 金属材料表面CD34抗体和VEGF的固定
        2.3.1 仪器和试剂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实验讨论
    2.4 金属材料表面聚合物涂层VEGF和CD34抗体的定性检测
        2.4.1 仪器和试剂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
        2.4.4 实验讨论
    2.5 金属材料表面聚合物涂层VEGF和CD34抗体的定量检测
        2.5.1 仪器和试剂
        2.5.2 实验方法
        2.5.3 统计学分析
        2.5.4 实验结果
        2.5.5 实验讨论
    2.6 结论小结
    2.7 创新性及应用价值
    2.8 实验成果
        2.8.1 授权的中国专利
        2.8.2 SCI文章
        2.8.3 申请的科研项目
第3章 载药涂层支架材料的体外血液相容性评价
    3.1 前言
    3.2 溶血率测定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分析
        3.2.4 实验结果
        3.2.5 实验讨论
    3.3 蛋白吸附实验
        3.3.1 仪器和试剂
        3.3.2 实验方法
        3.3.3 统计学分析
        3.3.4 实验结果
        3.3.5 实验讨论
    3.4 APTT及PT检测
        3.4.1 仪器和试剂
        3.4.2 实验方法
        3.4.3 统计学分析
        3.4.4 实验结果
        3.4.5 实验讨论
    3.5 血小板吸附实验
        3.5.1 仪器和试剂
        3.5.2 实验方法
        3.5.3 统计学分析
        3.5.4 实验结果
        3.5.5 实验讨论
    3.6 结论小结
    3.7 实验成果
第4章 载药涂层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评价
    4.1 前言
    4.2 EP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实验讨论
    4.3 载药涂层支架材料的体外毒理评价
        4.3.1 仪器和试剂
        4.3.2 实验方法
        4.3.3 统计学分析
        4.3.4 实验结果
        4.3.5 实验讨论
    4.4 结论小结
    4.5 实验成果
第5章 载药涂层支架材料体外对EPC分化增殖能力的影响
    5.1 前言
    5.2.仪器和试剂
        5.2.1 主要仪器
        5.2.2 主要试剂
    5.3 实验方法
    5.4 统计学分析
    5.5 实验结果
    5.6 实验讨论
    5.7 结论小结
    5.8 实验成果
第6章 双面涂层冠脉支架的构建及体内实验评价
    6.1 前言
    6.2 冠脉支架的构建
    6.3 动物实验
        6.3.1 实验动物
        6.3.2 仪器设备、材料及试剂药品
    6.4 实验方法
        6.4.1 实验分组及药物治疗
        6.4.2 动物麻醉
        6.4.3 冠脉损伤模型制备及支架植入术
        6.4.4 冠脉造影随访
        6.4.5 标本制备
        6.4.6 观察指标
        6.4.7 统计学分析
    6.5 实验结果
        6.5.1 一般结果概述
        6.5.2 动物实验结果
    6.6 实验讨论
    6.7 结论小结
第7章 结论、展望与局限性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调脾护心法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的远期疗效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冠心病流行病学
    2 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局限
        2.1 再狭窄
        2.2 支架内血栓形成
    3 冠心病二级预防现状及问题
        3.1 抗聚治疗
        3.2 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
        3.3 调脂稳斑
        3.4 ACIE/ARB
        3.5 戒烟
        3.6 控制血糖、血压、饮食、运动、健康教育
    4 心脏康复
    5 中医中药
        5.1 古代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5.2 现代中医对胸痹病因病机的研究
        5.3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研究
        5.4 中医药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干预的研究进展
        5.5 邓老调脾护心法的研究
    6 既往冠心病调脾护心法治疗介入术后患者的系列研究
        6.1 “十一·五”课题《冠心病血运重建后中医综合干预的临床研究》结果
        6.2 “十一·五”课题已获得的结果
        6.3 后续已经完成的随访工作
        6.4 后续随访研究可能得到的结果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来源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试验中途剔除标准
        1.6 “十一·五”课题期间接受治疗药物情况
        1.7 疗程
    2 研究方法
        2.1 回顾性队列研究
        2.2 资料收集、建立远期随访数据库
        2.3 随访
        2.4 偏倚的控制
        2.5 追踪研究中失访的控制
    3 统计
        3.1 统计思路
        3.2 主要统计分析方法
    4 脱落病例的处理
    5 结果
        5.1 基线比较
        5.2 失访病例分析
        5.3 随访第五年情况分析
    6 分析与讨论
        6.1 调脾护心法
        6.2 本研究结果分析
        6.3 局限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特征及客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古代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病名认识
        2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第二章 现代文献研究进展
        1 冠心病介入治疗结合中医药干预在临床的应用
        2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
        3 冠脉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分型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三章 中药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特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冠心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系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检索
        1.2.1 初次检索:
        1.2.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研究资料的特征。
        1.2.3 二次扩大检索:
    1.3 纳入分析的原始研究的质量评估
        1.3.1 选择偏倚:
        1.3.2 实施偏倚:
        1.3.3 失访偏倚:
        1.3.4 测量偏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初步分析结果
    2.2 异质性分析及模型的选择
    2.3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10)凉血生肌法对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附件
    知情同意书
    随机数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韩景怡. 河南大学, 2020(02)
  • [2]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D]. 张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 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3)
  • [4]基于logistic回归联合MDR的PCI术后MACCE独立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研究[D]. 白洋.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5]担载药物和抗体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的构建及应用[D]. 宋春莉. 吉林大学, 2016(08)
  • [6]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影响的Meta分析[D]. 林圣钧.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7]调脾护心法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的远期疗效随访研究[D]. 蔡奕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特征及客观化研究[D]. 任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J]. 康晓凤,李峥,梁涛,陈韵岱,张晓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12)
  • [10]凉血生肌法对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研究[D]. 崔晓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康复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项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