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

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石婷婷,徐建华[1](2021)在《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2010年以来,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都取得较大进步。通过内容分析为主、实践举例为辅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系统梳理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从智慧图书馆的界定、智慧图书馆建设、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评估4个方面进行综述。

陈晶[2](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快速发展,我们已步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深入全面地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作用,能够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还能够全方位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为此,在新时代下,应该充分把握发展形势,积极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行之有效地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质量。

刘慧[3](2020)在《智慧图书馆模式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智慧图书馆模式构建研究是新时代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充分梳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明晰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定义,分析智慧图书馆发展模式分类特点,剖析高校智慧图书馆元数据、微服务、功能集三种模式特点,论述当前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原则与建设策略。

钱敏[4](2020)在《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从最早时期的藏书阁,到如今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伴随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并提供更广泛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大范围下都属于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能够同时为科研和公众提供服务,在转化创新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强化公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则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祖国建设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强化学生素质、营造育人氛围、知识交流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对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愈发丰富和深入。但纵观前人的研究,对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比较较少,大多是从单一主体出发或者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有着自身的发展要点,但都属于图书馆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不能把其割裂和对立起来研究,而应相互对应,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本文通过收集2009年至2018年图情领域的18个核心期刊上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论文数据,利用SATI、SPSS、Ucinet、Citespace和Excel软件,制出相关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出近10年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相异点的原因,总结相关问题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这四个方面:其一,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搭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二,通过各种工具将相关数据制成清晰的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这几个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中关键词分析又分为频率、主题路径、聚类和突现这多个角度,得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所分别具有的特征,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提供依据。其三,根据前述的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从发文量及趋势、机构、作者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其中研究内容又分为了阅读推广、资源服务、读者服务和自身建设四个角度阐述,并进一步分析得到研究相异点出现的原因。其四,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国外研究的差别,并提出对于后续研究的建议,主要包括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加强作者合作、开展有新意的阅读推广研究、加强技术运用研究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为将来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其研究结论能够为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张兴旺[5](2020)在《从“中意文化相亲”现象看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分析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以"中意文化相亲"现象为切入点,阐释了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的必要性,然后从组织管理、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等三个方面对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为我国相关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从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从中观层面制定标准规范与业务规则、从微观层面做好特色资源建设和创新服务模式。

王婷[6](2019)在《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述评》文中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构想。随后“智慧”理念迅速传播,“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旨在实现资源互联互通的项目受到追捧。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将推动数字图书馆的转型升级,为社会大众提供智慧服务。为总结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本文对我国关于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对相关文献做计量分析,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说服力。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收集智慧图书馆有效的样本文献958篇,通过对文献数量及期刊分布、核心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文献高频关键词的计量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我国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并且具备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文献发表数量、第一作者发文数量以及文献被引总次数三个方面,王世伟均是智慧图书馆领域的核心研究作者之一,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邵波、黄辉、曾子明等发表论文的数量较多,具有较高的活跃程度。分析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特点,并从目前国内智慧图书馆相关领域的概念、特点、智慧服务、应用技术以及智慧图书馆员五个方面着手,通过对样本文献被引数由高到低排序筛选出专家在各领域的不同观点,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最终结论。本文研究发现: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应体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高质量的全媒体资源为核心,构建先进的图书馆智能基础设施,实施高效的智能化管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体现出服务方式的智能化、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和服务主体的智慧化。智慧图书馆技术的主要是应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化技术等,为用户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智慧图书馆构建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智慧化、规范化及开放性等也是重要原则。最后本文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同时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为未来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建设提供经验与参考,给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魏会洋[7](2019)在《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文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和创新创业的发展,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图书馆服务转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创客空间为用户提供材料、设备和空间,帮助用户将想法变为现实,与高校图书馆有着相通的社会价值,是用户可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及思想交流的场所。高校图书馆设立创客空间,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本文以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为研究内容,厘清创新、创业、创客空间及框架的概念,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以及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需要制定建设框架;结合用户需求理论和创业教育理论讨论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需求性,并对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用户进行基本信息、认知、需求以及需求意愿等4个方面的需求调查;随后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调研、网络调研等方法选取国内外10所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作为案例,对其进行设备配置、资源服务、人员配备、空间布局、建设模式及宣传方式等6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经验及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及建设原则和策略,且以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为例验证这一框架的可行性,以期对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建设创客空间提供借鉴。

崔芳[8](2018)在《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初探》文中认为从智慧图书馆建设能促进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智慧图书馆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明确了提高对智慧图书馆建设重要性认识,围绕高职特点、学校特色,从实际出发,提高馆员队伍素质,推动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路径

陈燕娜[9](2018)在《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这一理念已经第四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新的环境下,各种用户的信息需求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这就对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家积极推进各省市级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这反映了国家战略层面对数字阅读建设的重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NBDL)是宁波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设的一个惠民服务项目。于2008年在宁波市教育局牵头下,和宁波市新闻出版局、财政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建立并实施。宁波数图作为宁波市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一期、二期项目的建设完善,为宁波高等教育发展、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区域内市民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运行起到促进作用。图书馆发展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推广和应用,使图书馆发展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本文从数字图书馆基础理论入手、以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和发展面临的大数据环境为切入点,首先对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历程进行综合分析,汲取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经验,并结合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宁波数图的建设及服务质量提升具有理论参考意义。建设过程中,为宁波市民提供便捷、高效地获取图书资源,彰显政府人文关怀。

何蓉[10](2018)在《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之上的新兴产物,它突破了传统实体图书馆的物理边界,使图书馆不限于空间和时间而长久存在,并因在馆藏、检索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赢得了更多青睐,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着作权法无法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且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制度尚未成熟,数字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可适用的着作权限制,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受到了现有着作权法的制约。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网络环境中的数字图书馆,既包括有与实体图书馆相配套的数字图书馆,还包括没有实体图书馆的纯虚拟的数字图书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范围针对着作权权利行使和着作权权利内容的限制,主要包括无需取得权利人同意亦无需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和无需取得权利人同意但应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即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此外,还包括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限制着作权人的权利内容、着作权权利行使方式、保护期限和管辖等限制方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释关于数字图书馆及其着作权限制的基本问题。数字图书馆以现代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更是整个社会信息变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实体图书馆在数字技术环境中的一种延伸,虽然数字技术改变了二者的作品传播方式和服务方式,但是二者相同的文化使命,扮演着相同的社会角色,那就是作为着作权人和用户之间的传播媒介。在解决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问题时,应坚持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主体性质不动摇,同时对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的性质作细致分析,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对数字图书馆的部分营利性服务做特性处理。一方面,尽管数字图书馆开展了部分的有偿服务,但是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使命,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仍然为公益性质;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不是具有单一法律地位的简单主体,而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权利主体,根据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不同性质的服务,它既是最终用户,还是网络内容提供者和数字内容的传播者。本文选取“着作权限制”一词,研究范围针对着作权权利行使和着作权权利内容的限制,包括有着作权法定性限制和着作权声明性限制。着作权法定性限制主要包括法律明确规定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以及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其他限制。着作权声明性限制指依据着作权人自我意愿作出的让渡着作权某项专有权利的意思表示,即着作权授权许可机制。从目前各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来看,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之适用困境主要体现为:各国着作权法中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狭窄、数字图书馆被排除在法定许可情形之外、数字图书馆实施授权许可成本高,以及技术保护措施给数字资源开发带来障碍。所以,研究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问题也应当着重从这几方面入手寻求解决路径。第二章对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展开正当性分析。从利益平衡的法理学角度来看,利益平衡是现代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在数字图书馆法律关系中,着作权制度应维护的利益关系包括创作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着作权人私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着作权在数字环境中的扩张以及着作权的强保护趋势导致了数字图书馆法律关系各方利益的失衡。在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问题中,无论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法学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乃较强需求的体现的角度来看,还是斯多葛派法学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乃集体幸福的必要条件视角出发,我们认为在处理着作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上,应关注较强利益群的呼声,或着说更关注集体幸福的实现。在给予着作权人基于其创作成果的专有权保护的同时,也应考虑针对集体幸福和社会共同福利的实现途径。为维护着作权人私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实现着作权法之保护作者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双重目的,应完善与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从文化自由的宪法学角度来看,着作权和公民文化权是两项基本的人权,在本质上具有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文化自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其他基本人权和自由的重要保障。根据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一项政策是否体现和保障文化自由,表现为人类是否有机会考虑多种可能性、是否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数字图书馆所负有的公益使命决定了其必然承载着保障公众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的重任,然而出版商等传播媒介通过运用法律使文化禁锢合法化,通过运用技术使文化隔离规模化,侵害了民众的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违反了着作权法之增加知识、提升社会福利、促进文化与科学事业发展的宪法性目的。如何对抗文化的极端主义和信息的封建主义思想,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大担忧。通过理论辨析和欧洲国家的司法实践分析得出,在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利益关系中,对着作权人的保护不得损害公众的文化自由,不得成为公民行使基本文化权利的人为阻碍。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发挥文化在人类发展和社会上层建筑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回应着作权保护和公众文化自由之间平衡的现实需求。从着作权制度效率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根据法经济学中效率评价的两种标准,无论是帕雷多最优原则所宣扬——真正的效率对各方都具有效益,还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原则所主张——借助补偿的可能性来实现社会总体财富的最大化,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都是具有效率的。对现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进行分析认为:从着作权制度的本身效率来看,由于着作权法律制度无法通过自我修复以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着作权法律制度自身所具备的垄断性特征导致了其制度运用的低效结果;从着作权制度的社会效率来看,着作权制度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进程;从着作权制度的结构配置效率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着作权制度耦合度低、着作权制度缺失和着作权制度冲突。通过采用经济学外部性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的正外部性成正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着作权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和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度,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的正外部性成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着作权保护力度和着作权交易成本。具体体现为:第一,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越具有多样性、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越广泛、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度越高,则着作权制度越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相反的,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越严苛越单一、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越狭窄、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程度越低,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越具有阻碍和抑制作用。第二,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越强,着作权交易的成本费用越高,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越具有促进作用;相反的,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越弱,着作权交易成本费用越低,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越起到阻碍作用。有鉴于此,应促进和加强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外部性成正相关的影响因素、减少和降低成负相关的影响因素,具体改善建议为:坚持着作权人利益保护和成果共享的利益平衡原则,秉持着作权适度保护原则,拓宽着作权限制的适用范围,整合各种着作权制度,拓展多样的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减少着作权交易成本,加强着作权制度的耦合性。第三章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进行分析探讨。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环境中遭遇适用困境,导致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在世界范围内频发,从法律制度方面解决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发困境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通过对上述制度的正当性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第一,基于洛克劳动财产理论得出的着作权的根本目的乃保护作者之天然权利的观点是具有瑕疵的。从整体全局来看,着作权法是保护创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的法律,着作权根本目的的实现还有赖于着作权利益平衡的维系,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从根本上不存在对着作权人利益的损害,而是矫正着作权强保护导致的着作权人权利扩张的失范局面;第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不仅有助于推动数字版权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还有助于回应参与式文化的需求,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文化民主进程当中;第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不具有可替代性。经过对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和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的域外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合理使用规则主义立法模式缺乏应对数字环境中着作权纠纷的灵活性,合理使用因素主义立法模式中的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为数字图书馆着作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出路。在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方面,应坚持着作权利益平衡原则、着作权适度保护原则和知识文化社会共享原则。在合理使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应采取规则主义与要素主义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从而将法律解释的自由空间与法律明文规定的稳定性有机结合。在要素主义和规则主义的关系选择上,要素和规则之间应是补充关系,即要素是规则的补充。在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的完善方面,应引入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首先,在列举式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合理使用的一般性判定规则;其次,明确转换性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作品新的表达形式,着重实现新的功能和价值,在判定使用者使用作品的行为是否构成转换性使用时,应着重分析使用行为是否对作品具有替代性,是否赋予了作品新的价值和新的功能;再次,明确着作权法是关系到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权利的法律,改善使用者的弱势地位,在保护作者着作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使用者的表达自由和文化权利的维护;最后,应逐渐将转换性使用规则转化为体系化的标准,将判例规则发展成为法律制度规则。此外,为应对技术措施对合理使用空间造成的碾压,应设置图书馆规避技术错的着作权例外,以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求。第四章探讨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限制着作权人的权利内容、着作权权利行使方式的其他着作权限制,授权许可机制作为着作权权利行使的一种限制,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面对信息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作品,授权许可问题成为了数字版权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此问题在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尤为突出。传统着作权许可模式的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无法改善数字时代中着作权占有规则与传播规则的不平衡局面。有鉴于此,应根据新技术条件、结合新技术环境的特点对着作权法律规则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数字时代中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合宜的秩序,以达到网络环境中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方利益的平衡。需要强调的是,数字环境中的着作权问题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字环境中着作权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现有着作权法律规则之外,也应该综合考量市场运作的规律。因此,解决数字环境中的着作权问题应聚焦于如何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用市场手段构建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着作权许可机制,以促进作品有效快捷地流通。通过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现状进行检视得出,这种许可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着作权授权许可的交易成本,解决海量作品的获权问题,为数字图书馆大规模的数字资源开发提供便利,还能大力发展以中文信息为核心的中文文献资源库,促进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传播与交流,极大地维护我国利益,增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而可以根据信息网络技术的特征,构建专门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并且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详细规定其适用方案。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主体应限制为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而针对营利性数字图书馆,具体解决办法应从授权许可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良,具体包括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着作代理模式、授权要约模式、着作权补偿金模式、数字权益管理模式、开放存取模式和创作共用模式。解决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许可问题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来进行规制,还需从文化意识层面进行观念的转变,将强调着作权私权保护的观念逐渐转化为重视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就创作而言,它是一项关乎到社会福祉增进的团体工作,团体工作的目的不是零星出现的作品,不是图书馆里尘封的书籍,也不是埋没于土地中沉睡的雕像,而是文化,也就是被分割开的全部,和所有文化作品都聚集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存在于作品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对它做以总结的意识之中;它不存在于不能充分接受它的个体意识之中,而是存在于包含所有个体意识、并连接隔代人的民族意识的总和之中。在完善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开拓多元化的着作权授权模式,扫清数字版权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障碍,才能将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形成文化繁荣的新局面。第五章是本文的落脚点,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难点之一。本章首先阐述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状况及建设过程中的着作权问题,整合我国现有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在我国现行着作权法律制度基础上,探寻针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改良方案。目前而言,我国的着作权法律法规尚未直接对数字图书馆进行规定,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法制环境。并且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经营者的不断探索,也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数字图书馆经营模式,或在现行着作权法框架内采用法律允许的方式解决获权问题,或创造性地在合同法或者民法范畴内开创新的授权许可机制,以此解决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的着作权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些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更多地是一种策略选择,采取通过优化授权模式解决权利获取问题也是出于对法律缺失这一现实所迫的无奈选择。从实践来看,还需从法律制度革新中寻求对问题的根本解决。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没有法律支持的情况下,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困难重重。因此,为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信息资源文化共享工程,应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改良面向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具体措施包括有:第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首先,完善合理使用一般条款,重构合理使用的立法模式,完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引入转换性使用理论;其次,改进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明确规定享有着作权限制的主体资格条件。第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制度。首先,数字图书馆应深入参与到农村文化扶贫之中,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扶贫作用,打破城乡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加快文化下乡进程,以文化带动发展;其次,拟定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法定许可制度的具体方案,严格限制该制度适用的地域范围、群体范围和作品范围,明确规定使用方式。第三,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同时,明确制定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具体内容,指定执行主体,严格限制适用条件,详细规定操作程序,确立公平合理的许可使用费收取办法和利益分配机制。第四,构建针对数字作品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穷竭制度。通过对欧美的相关判例和我国的相关立法及司法现状研究分析认为,应构建数字环境中的权利穷竭制度。由于首次销售原则实质上是对作品原件和复制件所有权的确认,是对发行权和所有权冲突问题的处理,它并不是着作权法一种独立的限制制度,而是针对发行权的行使作出的必要补充和合理解释,因此,首次销售原则仅适用于传统的发行权。进一步地,从语义学、历史学、法律解释学和所有权转移的角度分析得出,“发行”不能延伸至虚拟的数字环境,数字作品的转售不属于发行行为的范畴,故而不能适用传统的首次销售原则。为维护着作权人、使用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为建立知识产权法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应改良适用首次销售原则,创设信息网络传播权有限用尽原则,即附条件附期限的用尽原则,以满足数字作品二手市场的发展需求。第五,整合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许可机制,可以采取优化授权要约模式、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着作权代理模式,以及结合新的区块链技术来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授权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来源
2 智慧图书馆的界定
    2.1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2.2 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2.3 智慧图书馆与数字、智能、融合图书馆的比较分析
3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
    3.1 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应用
    3.2 智慧图书馆系统平台设计
    3.3 空间再造
    3.4 资源建设
    3.5 智慧图书馆馆员
        3.5.1 智慧图书馆馆员能力需求
        3.5.2 智慧图书馆馆员培养与队伍建设
4 智慧服务
    4.1 智慧服务的内涵
    4.2 智慧服务模式
        4.2.1 以技术为驱动的服务模式
        4.2.2 以知识内容为基础的服务模式
        4.2.3 以空间再造为趋向的服务模式
        4.2.4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4.3 智慧服务系统的体系架构
5 智慧图书馆评估
6 总结与展望
    (1)注重智慧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
    (2)深化智慧图书馆评价体系建设。
    (3)跨学科合作开展研究。
    (4)进行“技术热”下的冷思考。
    (5)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相结合。

(2)“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1.缺乏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视
    2.数字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强化
    3.服务模式较为简单
    4.个性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系统
三、“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创新
    1.转变建设理念,做好资源倾斜
    2.全方位加大数字资源的统筹整合
    3.全方位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4.以用户画像来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结论

(3)智慧图书馆模式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智慧图书馆?
二、智慧图书馆模式的基本认识
    (一)关于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模式
    (二)智慧服务模式
    (三)智慧图书馆管理模式
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范式
    (一)元数据基础的智慧图书馆
    (二)微服务架构的智慧图书馆
        (1)社区合作共建共享
        (2)微服务构架
    (三)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
        (1)智能管理平台
        (2)机器人+超高频RFID技术
        (3)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感知走廊
四、智慧图书馆模式构成及其构建策略
    (一)智慧图书馆模式构建要义
    (二)智慧图书馆模式逻辑架构
    (三)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策略
        (1)图书馆基本职能及其呈现形态
        (2)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及其执行
        (3)核心技术的认知
        (4)主体数据素养
    结语

(4)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对象、意义与方法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方法
    1.2 研究路线和结构安排
    1.3 本文贡献
2 研究综述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
        2.1.1 馆员培养
        2.1.2 技术与实践应用
        2.1.3 服务研究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
        2.2.1 馆员培养
        2.2.2 技术与实践应用
        2.2.3 服务研究
        2.2.3.1 社会化服务
        2.2.3.2 校内服务
3 核心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对比
    3.1 数据及工具
        3.1.1 数据选择
        3.1.2 分析工具及可视化工具
    3.2 发文量情况
    3.3 机构情况
    3.4 作者情况
        3.4.1 作者分布情况
        3.4.2 作者合作情况
    3.5 研究内容情况
        3.5.1 关键词分析
        3.5.1.1 频率分析
        3.5.1.2 主题路径分析
        3.5.1.3 相关及聚类分析
        3.5.1.4 突现分析
        3.5.2 高被引文献分析
        3.5.3 研究内容对比分析
        3.5.3.1 阅读推广
        3.5.3.2 资源服务
        3.5.3.3 读者服务
        3.5.3.4 自身建设——移动图书馆
    3.6 研究相异点原因分析
4 问题、差异与建议
    4.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1 对公共图书馆研究不够重视
        4.1.2 作者之间合作不密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4.1.3 公共图书馆研究中对阅读推广的研究不深入
        4.1.4 图书馆的自身建设研究进展缓慢
    4.2 与国外研究的差异
        4.2.1 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4.2.2 我国图书馆技术运用研究不够充足
        4.2.3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研究较落后
    4.3 关于后续研究的建议
        4.3.1 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发挥公共图书馆价值
        4.3.2 加强与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凝聚更多经验和智慧
        4.3.3 设计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有新意的推广研究
        4.3.4 加强技术运用研究,提升图书馆开发水平
        4.3.5 探寻合作机制,助力共建共享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中意文化相亲”现象看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中意文化相亲”现象与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研究的融合分析
    2.1 现象阐释及其对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影响分析
    2.2 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理论阐述及发展趋势分析
3 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分析
    3.1 组织管理模式
    3.2 资源建设模式
    3.3 信息服务模式
    3.4 中国和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对比分析
4 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4.1 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经验总结
    4.2 对我国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启示

(6)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二、智慧图书馆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二)文献数量及期刊分布分析
    (三)核心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四)高被引文献分析
    (五)文献关键词分析
三、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分析
    (一)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特点分析
    (二)智慧图书馆概念研究
    (三)智慧图书馆特点研究
    (四)智慧服务研究
    (五)应用技术研究
    (六)智慧图书馆员研究
四、智慧图书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建议
    (一)存在问题
    (二)研究建议
五、总结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厘定
        1.4.1 创新创业概念厘定
        1.4.2 创客空间相关概念厘定
        1.4.3 框架概念厘定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现状
        2.1.1 国外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现状
        2.1.2 国内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现状
        2.1.3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述评
    2.2 用户需求理论
    2.3 创业教育理论
第3章 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需求分析
    3.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3.2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需要
    3.3 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优势
        3.3.1 物理空间
        3.3.2 文献信息中心
        3.3.3 专业人才队伍
        3.3.4 硬件设施
    3.4 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意义
        3.4.1 促进跨学科交流,服务教育教学改革
        3.4.2 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3.4.3 拓展服务内容,促进高校图书馆转型
    3.5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用户需求调查
        3.5.1 问卷调查的内容
        3.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5.3 综合分析
第4章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情况调查
    4.1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现状调查
        4.1.1 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4.1.2 调研内容
        4.1.3 国内高校建设情况
        4.1.4 国外高校建设情况
    4.2 案例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4.2.1 设施配备
        4.2.2 资源服务
        4.2.3 人员配备
        4.2.4 空间布局
        4.2.5 建设模式
        4.2.6 宣传方式
    4.3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经验
        4.3.1 完善的设备及设备服务
        4.3.2 丰富的资源及服务
        4.3.3 合理的人员配置
        4.3.4 适宜的空间布局
        4.3.5 合适的建设模式
        4.3.6 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
    5.1 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存在问题
        5.1.1 高校图书馆认识不足
        5.1.2 创客空间设备单一,管理不够规范
        5.1.3 创客空间的资源和服务不够完善
        5.1.4 馆员参与度不高,且缺乏相关知识
        5.1.5 创客空间的宣传工作单一且不足
    5.2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
    5.3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原则
        5.3.1 整体性原则
        5.3.2 以用户为中心原则
        5.3.3 因地制宜原则
        5.3.4 动静分区原则
        5.3.5 多元合作原则
        5.3.6 艺术性原则
    5.4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策略
        5.4.1 引进多样化技术设备,规范设备管理
        5.4.2 完善资源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5.4.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4.4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5.4.5 科学选择建设模式
        5.4.6 丰富宣传途径,提升影响力
    5.5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框架的应用——以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为例
        5.5.1 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外部条件
        5.5.2 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内部基础支撑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必要性
    (一) 智慧图书馆建设能促进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
    (二) 高职院校建设智慧图书馆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 高职院校建设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
二、提高认识, 围绕特色, 建设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
    (一) 领导重视, 提高对智慧图书馆建设重要性认识
    (二) 围绕高职特点、学校特色建设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
    (三) 从实际出发, 推动学校智慧图书馆建设
    (四) 提升服务素质, 建设适应智慧图书馆服务的馆员队伍
三、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要找准自身的定位
    (二)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需全校共同参与

(9)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数字图书馆
        2.1.2 服务导向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图书馆建设的启示
3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概况
    3.2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2.1 项目后续建设与服务的经费不足问题
        3.2.2 数字化学习中心平台利用率较低
        3.2.3 特色数据库建设发展不平衡
        3.2.4 数字图书馆版权纠纷
        3.2.5 建设团队稳定和激励问题
4 数字图书馆建设经验借鉴
    4.1 图书馆管理变革探索实践
        4.1.1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服务实践
        4.1.2 协同模式下“思源荐书”服务实践
        4.1.3 图书馆信息化自助服务系统实施
    4.2 文献保障系统探索实践
        4.2.1 CALIS建设机制
        4.2.2 CALIS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5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5.1 服务导向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指导作用
        5.1.1 政府投资,统一规划
        5.1.2 持续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市场推广
        5.1.3 择优扶持特色数据库建设
        5.1.4 知识产权规避机制
        5.1.5 提升数字图书馆组织成员的服务效能
    5.2 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
    5.3 加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
        5.3.1 实施数字资源品牌化战略
        5.3.2 大力建设图书馆数字评估体系
        5.3.3 移动化、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5.4 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5.4.1 加强社会宣传推广保障
        5.4.2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项目建设与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概述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问题
        一、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二、数字图书馆的性质界定
        三、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法律地位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
        一、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内涵
        二、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类型
        三、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未来发展诉求与趋势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适用困境
        一、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狭窄
        二、数字图书馆被排除在法定许可情形之外
        三、数字图书馆实施授权许可成本高昂
        四、技术保护措施对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发形成障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正当性分析
    第一节 法理学考量:利益平衡
        一、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利益平衡的具体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利益失衡之困境
        三、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探讨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维护着作权利益平衡
    第二节 宪法学考量:文化自由
        一、文化自由的释义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困境有损公众之文化自由
        三、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困境有违着作权法之宪法性目的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保障文化自由
    第三节 经济学考量:着作权制度效率
        一、法经济学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的具体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的外部性因素分析
        三、提升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的意义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提升其着作权制度效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第一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一、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无碍着作权人利益的实现
        二、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研究
        一、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中的适用困境
        二、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环境中的挑战
        三、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域外比较分析
    第三节 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
        一、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
        二、重构合理的立法模式:规则主义+要素主义
        三、完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引入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
        四、构建图书馆规避技术措施之例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图书馆的其他着作权限制研究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许可模式之拷问
        一、传统着作权许可模式在数字环境中的适用困境
        二、数字图书馆对着作权许可模式的冲击
    第二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探析
        一、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的情况与困境
        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的必要性分析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的构建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着作权许可模式的整合分析
        一、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要约模式利弊分析
        二、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代理模式利弊分析
        四、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补偿金模式利弊分析
        五、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数字权益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六、数字图书馆开放存取及着作权授权制度优化
        七、数字图书馆创作共用及着作权授权制度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现状检视与改良路径
    第一节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及相关着作权问题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概况及运营现状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法制环境及相关着作权问题
        三、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协调与共生
    第二节 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改良路径
        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
        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制度
        三、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四、构建针对数字作品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穷竭制度
        五、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着作权授权机制优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参研课题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进展[J]. 石婷婷,徐建华.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4)
  • [2]“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研究[J]. 陈晶. 兰台内外, 2020(29)
  • [3]智慧图书馆模式研究述评[J]. 刘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09)
  • [4]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D]. 钱敏. 南京大学, 2020(02)
  • [5]从“中意文化相亲”现象看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 张兴旺.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0(02)
  • [6]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述评[D]. 王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D]. 魏会洋. 东南大学, 2019(06)
  • [8]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初探[J]. 崔芳. 职教论坛, 2018(12)
  • [9]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D]. 陈燕娜. 宁波大学, 2018(09)
  • [10]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D]. 何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