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意植根于心

将创意植根于心

一、把创意根植于心中(论文文献综述)

田敬辉[1](2019)在《创意的生成 ——巴斯特·基顿默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默片时代导演巴斯特·基顿不仅是动作喜剧电影类型的开创者,其1917-1929年间所创作的默片,在电影语言艺术方面的创新与探索富有创意,也对美国中产阶级文化价值观进行了影像化书写。本论文立足巴斯特·基顿电影文本分析,解析巴斯特·基顿电影创意的生成方式,包括艺术创作层面的创意生成路径、文化思想层面对美国中产阶级价值的表达。论文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介绍了本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主体部分共三章十一节内容。第一章概述美国默片喜剧片发展概况,探讨基顿默片创作历史背景和艺术渊源,分析基顿开创动作喜剧片的原因。第二章归纳基顿在电影语言的艺术形式实践中的创意方法,分别从追寻爱情的创作主题、身体与道具的动作艺术、特技景观的视觉表达、对公路类型电影的初步探索四方面分析论证基顿电影创意创作方法。第三章分析基顿如何呈现美国中产阶级文化社会,从思想文化方面研究基顿电影创意的形成过程。基顿电影取材中产阶级文化,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为中产阶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随着时代变迁而呈现从传统妇女到大学生再到职场新女性的身份转向,基顿电影还表现了热爱动物这一中产阶级文化品质。此外,由于电影镜头所聚焦的社会阶层不同,基顿的“绅士青年”形象与卓别林的“流浪汉”形象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旨趣。结语部分结合基顿电影艺术创意表达路径,简要讨论中国电影如何更好言说中国文化、中国价值。

李佳[2](2019)在《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持续上涨,需求也在飞速变化,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机。然而现有文化商品普遍存在同质化、表像化和陈旧化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本研究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发现针对社区进行的文化商品设计具有在地性、共时性、介入性和离众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商品的现有问题。因此,本文将针对社区型文化商品,梳理出创新的设计方法,指导相关的设计工作。本文从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的理论架构展开研究,提出了社区型文化商品的定义和特点。在调研部分,选取了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社区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商品进行分析,分别是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本小凑铁道和台湾桃米社区的文化商品进行开发背景调研和设计分析,总结文化商品设计中的特点和价值。通过对社区型文化商品的理论分析和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商品案例调研分析,提出了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的流程、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是本研究的重点,设计原则是对应社区型文化商品的独有特点提出的,分别是:根植于原社区的造物原则、基于生活基调的企划原则、构建多方参与的机制原则、创造传达方式的拓展原则。设计方法是对应设计原则提出的,分别是:主题元素衍生、生活方式提案、社区共同营造、线上平台运营。在本文的设计实践部分,选取傅家庄社区文化商品设计作为实践研究对象,运用社区型文化商品的设计流程,根据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分别进行了设计实践。该设计实践为提出的设计流程、原则和方法提供了例证。本研究从文化商品设计的角度切入,将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针对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研究提出理论,并指导实际的应用,为今后的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或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田雨[3](2019)在《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引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创意手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已成为不少国家和城市的支柱产业。西安是着名的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高校众多、人才辈出。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越发强烈……这些都刺激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发展较晚和认识不清等原因,目前西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未成熟,存在着如城区发展不均衡、集聚作用缓慢、企业辐射效应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产业在城市空间集聚和扩散的过程中日积月累生成的。因此,从空间演化的角度对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能够解决其在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引导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城市规划学科角度出发,在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分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以文化创意企业为基本单元,以距中心城区20公里内的区域为研究范围,根据《西安市企业黄页》、《西安文化产业单位名录》、电子地图和实际调研等,获取2000-2018年西安市文化创意企业POI点空间分布变化,进而通过核密度图分析其空间演化路径,分区域、分阶段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空间演化的过程。通过分析西安市文化创意企业POI点的总体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呈现“一核两轴四区”的空间格局。本文总结一核四区及九大产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六种区位选择及五大空间分布问题;接着从全市总体范围及五大区域出发,分别探究2000-2018年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总结得出,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各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也有强弱,但是空间演化路径较为一致,都已经或将要经历四个阶段:雏形阶段、过渡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其演化过程出现的制约因素总结有三点:土地集约化利用不够、集聚机制不到位、载体建设不足等。根据影响因素推导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两个方向:内生机制包括企业衍生机制、产业协同机制,外部机制则来自资源环境、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和人才引进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空间的演化;最后,本文结合各个主导影响因素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提出相应的空间引导方案、功能优化策略和各阶段规划对策,以期对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陈琴[4](2019)在《美国高校创客空间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研究 ——以美国HEMI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教学形式的变革与多样化,这一时代背景为创客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创客空间(Makerspace)根植于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是实施创客教育的主要平台。从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创客空间的建设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高校创客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高校创客空间面临的问题却比较多,例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以比赛为导向、设备使用率不高、无专业师资、创客课程不匹配等问题。如何结合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专业特色,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与政府、企业合作建设高校自身的创客空间,保障其有效运行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美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创客空间,建立了一套政策支持、课程支持、项目支持、师资支持、工具支持等系列体系。从创客空间的数量与质量考虑将美国高校创客空间联盟作为借鉴对象,以文献梳理为主、网络调查、案例法为辅对美国高校创客空间联盟(HEMI)进行研究,总结美国高校创客空间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以期对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共有五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对我国高校创客空间价值定位进行探讨,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创新创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创客空间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具有独特价值即高校创客空间的产业创新价值、高校创客空间的主体整合价值、高校创客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和高校创客空间的教育本位价值。第二部分对美国HEMI高校创客空间基础建设进展及其基础资源进行探讨,从政策支持介绍了 HEMI联盟高校创客空间的保障性政策资源,从美国HEMI创客空间联盟成员与日常管理介绍总结了 HEMI联盟高校创客空间的事务性人力资源;从创客空间基本情况、创客空间的服务对象、创客空间的运行形态总结了 HEMI联盟高校创客空间的条件性资源。第三部分对美国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总结研究,以创客中心为主体通过创客空间的内外部要素进行分类,总结出了高校创客空间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是以创客空间内部建设为中心考量,主要调查总结了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创客空间场地、创客空间设备、创客空间团队、创客空间课程、创客空间项目、创客综合培训。外部要素是从创客空间外部来考量,关注HEMI高校的成果孵化平台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形式。第四部分基于美国高校创客空间构成要素对美国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美国高校创客空间能得到迅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以及多元化的团队成员和广泛的师生会员,在具体操作层面,既有相应的课程、项目,也有安全类、使用类的综合培训,这样才有一系列的成果产出。因此将美国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运行机制归纳为:政策导向与经费保障机制、组织机构与师生协同机制、设备管理与安全培训机制、课程开放与效果实施机制、质量评价与市场反馈机制。第五部分介绍了美国HEMI高校创客空间建设与运行的启示,从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取得的成就和问题切入,文章认为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综合发挥高校创客空间的育人价值。一是增添基础设备,完善高校创客空间的基础资源;二是开发创客课程,打造创客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开发项目合作,丰富高校创客空间的服务项目;四是加强师资培训,完善高校创客空间的师资队伍建设;五是打造创客文化,营造高校创客空间的文化氛围;六是重视产品制造,促进高校创客空间的成果转化;七是利用多元评价,建立高校创客空间的评价机制。

宋延玲[5](2019)在《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南充市白塔中学为例》文中认为写作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最新修订,“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对高中生的写作作了新的要求,有创意地表达、个性表达越来越来受到关注。然而,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写作水平低下,有创意的写作更是成为了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难点。创意写作产生于美国,早已在国内外发达地区掀起浪潮,它鼓励学生努力激发自己的创意潜能,认识自我、自由表达自我,在此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创意思维和写作能力。基于此,笔者进行了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本文在充分梳理相关资料、调查了解高中写作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南充市白塔中学2018级高一(10)班5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创意写作理念、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新课标教学理念为行动指导,对对象班级学生进行了为期约5个月(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的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探讨了“创意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创意思维等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否具有真实有效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高中创意写作教学后测学生访谈、后测问卷调查、学生作品和行动研究期间学生5次考试写作成绩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表明对象班级学生比较认可创意写作教学,转变了对写作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态度,并且他们写作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写作内容的完整性和创意性都有所进步。可以说,高中创意写作教学有助于在不同程度上激起高中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培养高中生的创意思维、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它能够丰富高中写作教学形式,为改善高中写作教学效果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基于行动研究结论,笔者反思了此次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过程,并得到了启示,提出了有关改进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参考建议。

徐莉[6](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指出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陈敏[7](2016)在《美国主日学校儿童感恩教育课堂现状调查研究 ——以美国Grace教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两个指导性文件中均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出了发扬孝心以及感恩之心的目标,即培养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随着时代发展,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转型变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感恩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逐步淡化,我们的孩子不懂什么是感恩,甚至不会去感恩。儿童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儿童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将以美国阿肯色州康韦地区的格雷斯联合卫理公会教堂主日学校(下简称Grace教堂主日学校)为个案,对该主日学校的感恩教育进行探索性研究,总结经验,并针对我国儿童感恩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给我国儿童感恩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对Grace教堂的主日学校个案研究,了解美国教堂主日学校感恩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本论文以Grace教堂的主日学校1个班和4名教师(女性)、6名5-6岁左右的学生(男生3名,女生3名)为观察和访谈对象,通过4个月的实践观察发现Grace教堂主日学校感恩教育存在以下值得学习的教学经验:一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运用;二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三是注重学生心理特点引导教学,给孩子们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四是小班制教学原则;五是注重培养孩子的服从意识;六是坚持一贯性原则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但也存在这些问题:一是以宗教信仰作为教育基础,带有强制性意志色彩;二是以宣读、讲解《圣经》作为活动重点,带有强烈宗教色彩;三是用《圣经》解释万事万物,禁锢思想发展。结合我国实际的儿童感恩教育现状:一是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二是学校感恩教育缺乏一贯性;三是教师未能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感恩教育缺乏有效性;四是社会道德标准的缺失。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我国儿童感恩教育不容乐观。针对前面所述问题以及产生原因,论文从感恩教育观的建立、良好感恩教育环境的建设、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即“家庭、学校(幼儿园)和社会”三位一体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感恩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探索Grace教堂主日学校感恩教育对我国儿童感恩教育实施的建议与借鉴经验。论文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我国可以借鉴Grace教堂主日学校感恩教育的经验有四个部分:一是家庭感恩教育环境的培养;二是幼儿园和学校作为感恩教育基地的重要性;三是社会团体和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儿童感恩教育活动;四是社会道德体系建立。

宣启航,孟亚伟,贺翔[8](2014)在《浅析航空科普教育中的两种人才及其共赢模式》文中认为为航空科普教育事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应当着重建设科普教育中的"伯乐"型人才和正确对待"千里马"型人才。本文通过浅析这两种人才的构成及特点,并在传统科普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力求通过科普教育将两种人才形成良性合作,实现人才挖掘、人才储备以及价值输出等"共赢"效果。

万晶[9](2013)在《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三者相互促进,这决定了文化不再独立于经济之外,而显示出与经济交织、聚合的趋势。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化现象诞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文化产业集群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质的飞跃”。因此,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性分析,深入探索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能为我国尚不成熟的文化产业园区提供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有益于我国文化产业的良性成长。本文基于对以往文化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评述,界定了文化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不但剖析了产业集群的一般性和文化产业集群的特殊性,而且揭示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进而运用案例分析法,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嵌入形成过程,具体阐述了现实中的文化产业集群或者文化产业园区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此外,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假定了产生文化产业集聚现象的可量化因素,运用SPSS19.0的因子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验证了影响因素与文化产业集聚之间的正向关系。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如下:(1)文化产业集群有八大形成动因,即:自然禀赋、人才因素、柔性生产网络、柔性社会网络、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溢出、经济需求、政策制度。但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更加强调的是内在动因,凸显人才因素、柔性社会网络、隐性知识溢出的作用。(2)为了满足定量分析可操作性的要求,不选取某一个文化产业集群进行阐述,而是对文化企业集聚的趋势进行定量分析,文化企业集聚程度受到可量化的五大因素影响(文化资源、人才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宽容度和社会网络构建),最终的线性回归方程解释了五大自变量对集聚程度的影响作用。(3)我国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创意内涵匮乏、集群网络不明显、分工协作混乱,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定义的文化产业集群。这是国内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中的通病,想要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化产业集群尚有一定距离。最后,本研究针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主要包括:(1)建立创意人才保留和培养机制;(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3)以实体网络建设为基础,搭建各类信息交流平台;(4)构建宽容城市氛围;(5)完善投融资平台。

丁立义[10](2013)在《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萌发的创意产业,业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璀璨明珠。创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如今在神州大地亦是风起云涌。创意产业将世界经济发展推向新的起点,创意经济时代业已来临。各国对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热,极大地推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今,集群化、园区化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对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园区化创业产业理论发展,对我国创意产业园区化发展模式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共生理论,融合创新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创意产业理论等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揭示了人性相通规律、情感相通规律、审美相通规律、文化认同规律和社会文化融合规律,提出了“文化共生”理论是人类文化发展理论的创新阶段,共生繁荣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秩序。共生理论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进一步深入论证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共生的基本判断,探索了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形成动因与机理,并对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框架和八项共生要素进行了详尽地解析。重点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共生行为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外共生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构架,并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共生绩效、共生关系与效率进行了评价。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区域社会的空间关系的五种关系类型,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共生的首要条件是产业集聚化。进一步揭示了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治理机制,设计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治理制度框架,分析了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在制度构成与外在制度构成。在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给出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制体系设计和制度安排,为加快中国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和建设给出了思路性建议。最后以辽宁本溪市文化产业园区为例,综合运用前文研究成果,着重研究了本溪山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共生模式与发展政策。

二、把创意根植于心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创意根植于心中(论文提纲范文)

(1)创意的生成 ——巴斯特·基顿默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动作喜剧大师
    第一节 默片时代喜剧概述
    第二节 中产青年基顿从影始末
    第三节 动作喜剧开创者
第二章 电影艺术创意:银幕上的基顿电影实践
    第一节 追寻爱情的主题
    第二节 身体与道具的动作艺术
    第三节 特技景观的视觉表达
    第四节 对公路类型电影初探
第三章 美国文化写照:光影写意中产阶级社会
    第一节 中产阶级众生相
    第二节 社会变迁视野中女性身份转向
    第三节 热爱动物与中产阶级文化精神
    第四节 基顿“绅士青年”与卓别林“流浪汉”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基顿执导默片(共32部)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2)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文化商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1.2 目前的文化商品存在诸多问题
        1.1.3 社区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文化商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社区与社区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社区型文化商品的基本理论
    2.1 文化商品的概念
        2.1.1 文化商品的定义
        2.1.2 文化商品的分类
        2.1.3 文化商品的属性
    2.2 社区与社区文化的概念
        2.2.1 社区的定义
        2.2.2 社区文化
    2.3 社区型文化商品的定义
    2.4 社区型文化商品的特点
        2.4.1 文化商品设计的共有特点
        2.4.2 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的独有特点
    2.5 本章小结
3 文化商品设计调研与分析
    3.1 文化产品为主导: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商品调研
        3.1.1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商品开发背景
        3.1.2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商品设计分析
        3.1.3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商品调研总结
    3.2 文化服务为主导:日本小凑铁道文化商品调研
        3.2.1 小凑铁道文化商品开发背景
        3.2.2 小凑铁道文化商品设计分析
        3.2.3 小凑铁道文化商品调研总结
    3.3 社区型文化商品:台湾桃米社区文化商品调研
        3.3.1 桃米社区文化商品开发背景
        3.3.2 桃米社区文化商品设计分析
        3.3.3 桃米社区文化商品调研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原则与方法
    4.1 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流程
        4.1.1 确定具体社区为设计目标
        4.1.2 整合并提取社区文化元素
        4.1.3 设定文化商品的使用情境
        4.1.4 设计文化商品的具体方案
        4.1.5 文化商品设计评价与改进
    4.2 社区文化资源的分类及提取
        4.2.1 社区文化选取原则
        4.2.2 社区文化资源分类
        4.2.3 社区文化元素整合
        4.2.4 社区文化主题提取
    4.3 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原则
        4.3.1 根植于原社区的造物
        4.3.2 基于生活基调的企划
        4.3.3 构建多方参与的机制
        4.3.4 创造传达方式的拓展
    4.4 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方法
        4.4.1 主题元素衍生
        4.4.2 生活方式提案
        4.4.3 社区共同营造
        4.4.4 线上平台运营
    4.5 本章小结
5 傅家庄社区文化商品设计实践
    5.1 聚焦傅家庄社区文化资源
        5.1.1 确定傅家庄社区为设计目标
        5.1.2 整合并提取傅家庄文化元素
    5.2 傅家庄社区设计方案及评价
        5.2.1 基于主题元素衍生的设计方案及评价
        5.2.2 基于生活方式提案的设计方案及评价
        5.2.3 基于社区共同营造的设计方案及评价
        5.2.4 基于线上平台运营的设计方案及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限制与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主体框架
    1.4 研究相关概念辨析
        1.4.1 文化创意产业
        1.4.2 文化创意产业分类
        1.4.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集聚区)
    1.5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区域
        1.5.2 数据来源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案例分析
    2.1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2.1.1 对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1.2 对产业空间演化过程研究
        2.1.3 对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
        2.1.4 对空间布局和发展策略研究
        2.1.5 现有研究总结
    2.2 不同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案例
        2.2.1 国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分布案例
        2.2.2 国内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分布案例
        2.2.3 案例总结
3.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现状
    3.1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概述
        3.1.1 产业发展现状
        3.1.2 产业发展环境
    3.2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3.2.1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总特征
        3.2.2 文化创意产业一核四区分布特征
        3.2.3 文化创意产业各产业类型分布特征
        3.2.4 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空间区位选择
    3.3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问题
        3.3.1 各城区空间发展不均衡
        3.3.2 核心之间空间联系较弱
        3.3.3 土地功能混合使用不强
        3.3.4 产城融合发展态势不足
        3.3.5 园区内企业空间互动少
    3.4 本章小结
4.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1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发展过程分析
        4.1.1 产业统计数据变化情况
        4.1.2 企业POI点数量变化情况
    4.2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空间演化路径
        4.2.1 雏形阶段(2003 年以前)
        4.2.2 过渡阶段(2003-2010 年)
        4.2.3 成长阶段(2010 年-至今)
    4.3 一核四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演化路径
        4.3.1 城墙内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3.2 曲江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3.3 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3.4 经开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3.5 浐灞生态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路径
    4.4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特征及规律
        4.4.1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特征
        4.4.2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解析
    5.1 文化创意产业演化制约因素
        5.1.1 土地集约化利用弱,资源整合差
        5.1.2 集聚机制缺乏,核心竞争力弱
        5.1.3 载体建设不足,未形成创意氛围
    5.2 文化创意产业演化动力机制
        5.2.1 演化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5.2.2 演化动力机制作用过程
        5.2.3 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5.2.4 外部动力机制分析
    5.3 本章小结
6.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策略
    6.1 文化创意产业主导因素发展趋势
        6.1.1 产业协同发展及集聚效应增强
        6.1.2 政府加大重视及政策扶持带动
        6.1.3 城市规划调整及城市空间拓展
        6.1.4 消费需求增加及创意人才引进
    6.2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结构布局方案
    6.3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功能优化策略
        6.3.1 一核四区空间功能优化
        6.3.2 一核四区周边空间功能串联
        6.3.3 边缘区域新型园区生成
    6.4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政策引导
        6.4.1 雏形阶段:规划先行
        6.4.2 过渡阶段:政策扶持
        6.4.3 成长阶段:监管修正
        6.4.4 成熟阶段:刺激创新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点
    7.2 不足之处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4)美国高校创客空间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研究 ——以美国HEMI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创客空间的多重价值
    (一) 高校创客空间的产业创新价值
    (二) 高校创客空间的主体整合价值
    (三) 高校创客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
    (四) 高校创客空间的教育本位价值
二、美国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基础资源
    (一) 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保障性政策资源
    (二) 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事务性人力资源
    (三) 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条件性设施资源
三、美国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 创客空间的内部结构要素
    (二) 创客空间的外部支撑要素
四、美国HEMI高校创客空间的运行机制
    (一) 政策导向与经费保障机制:宏观引领与经费支持
    (二) 组织协同与团队沟通机制:团队建设与师生参与
    (三) 设备管理与安全培训机制:专兼结合与系统培训
    (四) 课程开放与效果实施机制:多元归类与氛围营造
    (五) 质量评价与结果反馈机制:效益导向与公开发布
五、美国HEMI高校创客空间建设与运行对我国的启示
    (一) 增添基础设备,完善高校创客空间的基础资源
    (二) 研发创客课程,构建高校创客空间的课程体系
    (三) 开发项目合作,丰富高校创客空间的服务项目
    (四) 加强师资培训,建设高校创客空间的师资队伍
    (五) 打造创客文化,营造高校创客空间的文化氛围
    (六) 重视产品制造,促进高校创客空间的成果转化
    (七) 利用多元评价,建立高校创客空间的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科研情况

(5)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南充市白塔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六、相关概念
第一章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设计
    第一节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内涵
    第二节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依据
        一、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现实依据
    第三节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方案
        一、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行动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三、行动研究的地点、对象和时间
        四、行动研究的过程
第二章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实施
    第一节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
        一、高中生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教师访谈
        三、高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阶段
        一、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尝试
        二、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深度实施
第三章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效果
    第一节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数据收集
        二、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结论
第四章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回顾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
    第二节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反思
        一、创意写作自身的局限
        二、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高中创意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启示
        一、深入自我挖掘,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二、利用写作工坊,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三、立足写作全程,反馈学生写作情况
        四、遵循文类成规,系统训练创意写作
        五、总结教学经验,继续开展行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创新
    四、研究综述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综述小结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一) 研究目标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三) 数据库建构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一) 信效度
        (二) 伦理遵循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结论
    一、研究回望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一) 研究局限
        (二) 研究展望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7)美国主日学校儿童感恩教育课堂现状调查研究 ——以美国Grace教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 问题产生背景
        (二) 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文献综述
    四、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GRACE教堂主日学校的发展与概况
    一、美国主日学校的发展背景
    二、美国阿肯色州GRACE教堂主日学校的概况
        (一) Grace教堂主日学校的背景
        (二) Grace教堂主日学校的介绍
第三章 美国阿肯色州GRACE教堂主日学校儿童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一、主日学校儿童感恩教育特点
        (一) 教学方式分析
        (二) 学习方式分析
        (三) 教学效果分析
        (四) 社会影响分析
    二、主日学校儿童感恩教育的经验
        (一) 课堂教学经验
        (二) 祷告日活动经验
    三、主日学校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 祷告日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美国阿肯色州GRACE教堂主日学校儿童感恩教育的启示
    一、我国幼儿园感恩教育概况
        (一) 不同地区幼儿园感恩教育现状
        (二) 我国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GRACE教堂儿童感恩教育对我国儿童感恩教育的借鉴
        (一) 家庭感恩教育环境的培养
        (二) 幼儿园和学校作为感恩教育基地的重要性
        (三) 社会团体和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
        (四) 社会道德体系建立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回复邮件摘要
    附录三 访谈记录
    附录四 Grace教堂主日学校教学资料
参考文献
致谢

(9)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1.2.1 关于产业集群
        1.2.2 关于文化产业集群
        1.2.3 关于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1.2.4 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文化产业集群概述
    2.1 文化及其载体
    2.2 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2.2.1 文化产业的概念
        2.2.2 文化产业的特征
    2.3 文化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2.3.1 文化产业集群的内涵
        2.3.2 文化产业集群的特征
3. 文化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形成动因比较
    3.1 传统产业集群形成动因
        3.1.1 传统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动因
        3.1.2 传统产业集群外部形成动因
    3.2 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动因
        3.2.1 文化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动因
        3.2.2 文化产业集群外部形成动因
    3.3 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4. 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案例分析
    4.1 国外典型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好莱坞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4.1.1 好莱坞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4.1.2 好莱坞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分析
    4.2 “中国式文化产业集群”的探析——以“横店”为例
        4.2.1 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现状
        4.2.2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4.2.3 横店影视产业园区的“集群化”探析
5. 文化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的选取
    5.2 变量的选取
    5.3 实证分析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10)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研究假设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创意产业 新型产业园区的产业主体
    2.1 创意产业的内涵
        2.1.1 创意内涵
        2.1.2 产业的内涵
        2.1.3 创意产业内涵
    2.2 创意产业的界定与构成
        2.2.1 国外创意产业的界定与构成
        2.2.2 国内(境内)创意产业的界定与构成
        2.2.3 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界定
    2.3 创意产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3.1 创意产业的特征
        2.3.2 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理论综述
    3.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理论综述
        3.1.1 共生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3.1.2 基于创意生成机制的研究
        3.1.3 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3.1.4 基于区域作用的研究
        3.1.5 基于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
        3.1.6 基于发展模式的研究
        3.1.7 小结
    3.2 国内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理论综述
        3.2.1 基于人性及社会本质规律的研究
        3.2.2 基于文化共生的研究
        3.2.3 共生理论在企业和区域经济领域
        3.2.4 基于产业集聚研究的探索
        3.2.5 基于创意产业园区理论研究
        3.2.6 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状况与比较
    4.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状况
        4.1.1 创意产业园区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4.1.2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4.1.3 小结
    4.2 中国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
        4.2.1 产业园区的起步与发展
        4.2.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4.2.3 中国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特征
        4.2.4 中国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4.2.5 小结
    4.3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4.3.1 各国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4.3.2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及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关系、机理与模式选择
    5.1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关系的引入及合理性
        5.1.1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关系的引入
        5.1.2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关系概念界定
        5.1.3 共生环境的描述
        5.1.4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基本原理
    5.2 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机理
        5.2.1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动因
        5.2.2 创意产业园区的共生机理
    5.3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模式选择
        5.3.1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要素
        5.3.2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类型的比较
        5.3.3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框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行为模式与绩效评价
    6.1 创意产业园区内共生行为模式
        6.1.1 创意产业园区内产业共生条件
        6.1.2 创意产业园区内共生单元的共生界面
        6.1.3 创意产业园内产业群落的共生单元的共生行为分析
    6.2 创意产业园区外部共生行为模式
        6.2.1 创意产业园区外部共生行为模式研究理论路径
        6.2.2 基于社区主义的创意产业园区外部共生空间关系类型
        小结
    6.3 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共生绩效与效率分析
        6.3.1 创意产业园区内产业共生结构评价
        6.3.2 创意产业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共生绩效分析
        6.3.3 产业集群的“行为—结构—绩效”分析
        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治理机制与制度安排
    7.1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治理机制
        7.1.1 创意产业园区治理的委托代理关系
        7.1.2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治理的博奕分析
    7.2 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治理制度框架设计
        7.2.1 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内在制度构成
        7.2.2 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外在制度构成
        7.2.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内在制度构成
    7.3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规制及政策体系设计
        7.3.1 从认知到战略 规制建设的逻辑起点
        7.3.2 为智力资本注入健康成长基因 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
        7.3.3 科学发挥“有型与无形之手”作用 规制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实证研究
    8.1 本溪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优势
        8.1.1 本溪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8.1.2 本溪市山麓文化聚集区条件分析
    8.2 本溪市山麓文化聚集区共生空间格局与布局
        8.2.1 创建中国·本溪世界山麓文化聚集区的宏观思考
        8.2.2 中国·本溪世界山麓文化聚集区共生定位
        8.2.3 共生空间布局设计
    8.3 本溪市山麓文化聚集区共生要素分析与模式设计
        8.3.1 共生要素分析
        8.3.2 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共生环境综合评价
    8.4 本溪山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共生模式与发展政策
        8.4.1 共生模式构建
        8.4.2 共生发展政策框架设计
        8.4.3 建立山麓文化共生共生制度安排与长效发展机制
        8.4.4 发展政策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总结
    9.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把创意根植于心中(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意的生成 ——巴斯特·基顿默片研究[D]. 田敬辉. 暨南大学, 2019(02)
  • [2]社区型文化商品设计方法研究[D]. 李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3]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D]. 田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美国高校创客空间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研究 ——以美国HEMI高校为例[D]. 陈琴. 西南大学, 2019(01)
  • [5]高中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南充市白塔中学为例[D]. 宋延玲.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7]美国主日学校儿童感恩教育课堂现状调查研究 ——以美国Grace教堂为例[D]. 陈敏. 云南大学, 2016(07)
  • [8]浅析航空科普教育中的两种人才及其共赢模式[A]. 宣启航,孟亚伟,贺翔. 中国梦·航空梦—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首届中国航空科普教育大会论文集, 2014
  • [9]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研究[D]. 万晶. 江西财经大学, 2013(12)
  • [10]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创新研究[D]. 丁立义.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将创意植根于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