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水农业的灌溉开发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罗敏,付克兰[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成都平原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发展目标,针对成都平原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符合成都平原地理特点和水文特征的节水农业发展路径,以保护水土为重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节灌技术、以多熟种植为特色的高效节水种植技术、以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开发为重点的立体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为重点的化学调控抗旱保水技术的节水农业发展途径。节水农业的发展与推进既有助于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还能有效促进环境、生态、社会效益可持续性发展。(1)
香银元,涂维亮[2](2021)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现代节水农业发展探析——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维持着地球生物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传统农业大水灌溉的生产方式下,水资源利用率严重低下,投入产出失衡,其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甘肃省民勤县,高质量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尤为重要。通过县域内近几年发展现代节水农业中存在的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节水设备维护性不足以及节水与投入产出未同步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调研。并以此提出了一些以节水绿色生态为引领,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了论证与分析,旨在通过研究县域现代节水农业发展,助推我国荒漠化地区现代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价值。
曹艳[3](2021)在《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意识到了自然环境资源的不可或缺性。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我们必然选择。我国作为拥有9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重要性可见一斑。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切实表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已经将环境问题视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也是围绕“绿色”进行。以新疆兵团为例,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在近年来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将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作为发展目标,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新疆兵团于2018年提出了《兵团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中对兵团农业后续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新疆地区农业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选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分析该地区绿色发展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揭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新疆兵团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的绿色农业发展的解决方案。本选题结合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兵团当前绿色农业的发展状况、绿色农业发展局限和前景等方面,结合当前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其突出问题。基于兵团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实施得出以下结论:(1)围绕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兵团农业概况作了论述,另外重点对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类型、基本情况作了分析,主要通过兵团绿色农业规模和产值、兵团绿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及兵团绿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三个方面展开,从而为展开实证分析提供支持。(2)针对兵团现阶段绿色农业的实证分析可知目前兵团绿色农业整体有一定的推进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为此,结合现阶段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趋势及兵团条件等情况,对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路径进行论述并提出针对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提供一些建议。(3)围绕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分析,提出了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基本思路和总原则,结合基础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及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及保障措施。
宋慈[4](2020)在《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文中认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探究生态功能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及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理,实现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协调发展,对国家绿色发展空间的维护、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长期定位于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张家口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水源涵养目标又对当地产业发展形成了硬性约束。本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两山”理论为指导,针对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水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理,构建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以张家口市为例,分析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生产方式转变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模型,为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有效转化提供框架思路。在多系统整体性框架下,从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有效转化角度阐释“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内涵,并从“资源-资产-资本”之间的转化关系入手提出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框架,阐述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影响因素(即发展偏好、技术进步、土地利用方式、生态补偿)和路径机制(即产业转换机制、金融机制、财政机制、市场机制)。(2)提出并核算了水源涵养价值,通过编制2012年张家口市投入产出表、核算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构建了以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动态优化模型,并以张家口市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和模拟实验。实现了用一个目标函数同时反映水资源消耗、水环境损害和水源涵养效益对经济发展的正负向影响,丰富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设定,也为以往只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核算的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指标的可预测性提供了模型参考。模拟期内,水量保持和水环境控制两个水源涵养的基本功能可以实现。到2035年,张家口市森林和草地总持水量达132万立方米,向北京供应的地表水资源量5.25亿立方米;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处理能力逐年提高,模拟期末COD可实现零排放;水源涵养价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加4247.3亿元和4155.39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6.73%和6.79%。(3)基于转化机理,结合模拟结果,分析提出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路径,即增加水资源消耗性利用向非消耗性利用的转化、拓展水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方式、财政补贴的合理来源和分配、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等。
赵广[5](2020)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广泛调研和文献搜集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概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种植业主体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本文结合天津市的实际状况,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天津市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基于此,发现目前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以下问题:水环境治理难度较大,农业水资源配套设施不健全、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与人才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改革不彻底以及农民节水意识较弱等。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首先要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其次要分区重点推进高效节水技术,走好技术成果转化之路;再次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好水资源节约之路;同时要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引导农民走好节水之路;最后要加强水环境治理,走好水资源整治之路。此外,为了保障路径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健全节水法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加大节水技术投入、完善人才支撑体系等措施,以期提高天津市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刘晗[6](2020)在《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近几年,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不足问题越来越严重,“水少”的风险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水资源不足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山东省除水资源紧张外,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突出。因为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各有不同,所以各种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也需符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节水,对农业节水技术进行适度的创新。农业节水分区,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各地区农业地域差异规律,考虑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发展状况、科技水平等因素,对各地域不同农业节水状况进行科学的划分,是实现农业节水、各地区布局科学分类的重要一环。农业节水分区对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促进作用,对缓解当地的农业用水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山东省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社会经济以及农业结构等方面因素,基于PSR模型构建农业节水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能将山东省划分为6个农业节水分区,并对各分区农业节水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根据山东省农业节水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适宜的农业节水综合评价模型,并以位山灌区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变化环境下山东省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和水资源供需变化情况的分析,揭示了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农业节水不仅受到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把握山东省各地市行政单元发展农业节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一步合理地确定各地区的农业节水措施,有必要从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对山东省进行农业节水分区。(2)通过对各种分区方法优缺点的比较,以及对资料的掌握程度最终确定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的系统聚类分区方法。并以PSR模型为依托,从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以干燥度、地形地貌影响系数、人均GDP、缺水程度、可用灌溉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农业供水比重、作物需水量、耕地有效灌溉率、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作物播种比例、蔬菜播种比例、其他农作物播种比例、节水灌溉比、引水灌溉比例、蓄水灌溉比例、井灌比例、提水灌溉比例18个指标为主的农业节水分区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3)通过SPSS软件,首先对所选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里,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个指标体系进行层层分析,最终由确定的5个主成分来代表原始指标。有效的降低了工作量,同时还去除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最后运用系统聚类法,对研究区各分区单元进行了计算。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多种方法对提取的主成分指标进分析计算,分别绘制了系谱图。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对研究,最终确定离差平方法所得分区结果更为合理。最终将山东省各分区单元分为六个单元。通过分析各分区的实际情况对各区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农业节水方式提出了初步构想。(4)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运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分析评价模型,提出了农业节水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的确定方面,运用了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主、客观相结合,克服了过去在权重确定上的主观任意性及难以准确确定的缺点,经验证,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所提出的节水灌溉效果评价模型简单适用,可用于山东省农业节水综合评价。
李博灵[7](2020)在《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文中指出提高粮食产量,是解决黄土高原农村贫困和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物质基础,重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能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山仑自1954年以来,扎根黄土高原,六十余年致力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成功实现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广种薄收的困境,同时达成水土保持的双重目标。山仑既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旱地农业研究和促进节水农业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作物生理学家和作物栽培学家。他将植物生理与农业研究相结合,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中的生理生态新领域,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对干旱逆境成苗的生理机制进行探究论证,研制出新型抗旱剂;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由于以上在农学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科学贡献,山仑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概述山仑的农学研究生涯,着重论述山仑在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中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从一位杰出科学家一生兴农的视角展现新中国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水土保持取得卓着成就的壮阔图景,以期为新时代我国旱地农业研究和节水农业研究提供些许历史借鉴。
吴生伟[8](2019)在《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羊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是河西走廊第三大内陆河流域,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对于解决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不合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科学的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本文在分析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利用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模型,再采用SPSS和GIS空间分析软件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计算,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关系与水资源的供给量和利用量密切相关,其中水资源供给量主要受到降水量、地表水、地下水、流域调水和蒸发量五个影响影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利用量受到农业用水、城镇用水、生态用水和新增加工业用水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供给量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东部较强,西部较弱”,水资源利用上,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综合水资源能力空间布局呈现“南北较弱、中间较强”,城镇用水呈现“北部较强、南部较弱”的空间布局,新增工业用水上呈现“西部较强、东部较弱”的空间布局。根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关系,基于“多规合一”进行了石羊河流域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规划研究,在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时,主要通过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调管理体系、协调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甘肃省水利设施建设、发展金昌节水农业和加强武威生态环境保护。在和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时,通过建立协调规划体系,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划定四条控制线,保护四区空间;在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对接,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在和区域规划相协调时,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统一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科学有效的涵养流域水资源。在和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时,主要围绕水源地建设和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共享平台,满足金-武绿洲生态发展区用水需求,在落实水资源整体配置的同时,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三区三带,一核四心”的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综合产业能力,解决水资源利用矛盾冲突问题。在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主要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在明确城镇总体规划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平衡城市(镇)和各乡镇用水需求,解决城市(镇)之间用水的矛盾冲突。
刘烨[9](2016)在《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类纪”时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组成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水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与人类社会也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组成耦合的社会水文系统。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内部的耦合反馈作用更加强烈。研究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对揭示人水相互作用机理、发展相关理论和方法、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构建了基于自然-社会二元驱动机制的社会水文系统动态演变分析的理论框架,并构建了基于水量平衡-经济活动-社会决策三层次的社会水文模型框架,提出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系统变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社会水文系统演化的动力基础。开展了塔里木河流域2000年社会水文动态演化历史的阶段分析,发现外部社会输入的技术与制度因素长期主导了当地社会水文系统发展阶段的演替。进一步针对巴州地区1960-2010年的社会水文动态演化历史的分析表明,在社会生产力逐渐成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的同时,自然条件如水土资源的约束也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为改进对社会决策过程的刻画,定义了表征政策决策者进行耕地-节水政策调控意愿的“决策者敏感度”概念,对政策变量进行结构化定量表达,从而实现对政策演变过程的动态模拟。在此基础上耦合水量平衡和宏观经济模型建立了概念性社会水文模型,模拟了巴州地区1998-2010年间节水农业发展及耕地和节水政策的自适应演变过程,揭示了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与政策调控的适应效应对灌溉效率悖论现象演变的作用机理。基于多种社会调查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人群对节水措施的认识,揭示了由于缺乏对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的认知,导致节水农业发展时耕地政策过度宽松的社会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干旱区节水农业的社会水文模型,以巴州为例模拟比较了不同初始耕地政策方案对灌溉效率悖论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采取模型预测的严格耕地政策,可能导致灌溉效率悖论提前发生,且由于灌溉面积增长缓慢而严重伤害农业经济发展;干旱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初期,在考虑社会水文系统存在耦合反馈的基础上采取适当宽松的耕地政策措施,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区节水农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苏荟[10](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二、节水农业的灌溉开发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水农业的灌溉开发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成都平原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成都平原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
1.1 成都平原水资源特点 |
1.2 成都平原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2 成都平原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水资源利用率低 |
2.2 田间灌溉节水利用率低 |
2.3 水分生产率低 |
2.4 渠系水利用率低 |
3 成都平原节水农业发展路径 |
3.1 以保护水土为重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
3.2 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节灌技术 |
3.3 以多熟种植为特色的高效节水种植技术 |
3.4 以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开发为重点的立体农业技术 |
3.5 以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为重点的化学调控抗旱保水技术 |
4 结语 |
(2)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现代节水农业发展探析——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1.1 地理位置与环境概况 |
1.2 民勤县现代节水农业现状 |
1.3 实行节水农业以后数据变化对比 |
2 民勤县现代节水农业存在问题 |
2.1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制约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 |
2.2 灌溉设施配套不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节水技术落后 |
2.3 农业用水配置不平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
3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民勤县现代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
3.1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3.2 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推广节水技术广泛应用 |
3.3 提升农业效益增长,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
(3)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绿色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
2.1.1 绿色农业的内涵 |
2.1.2 绿色农业的特征 |
2.1.3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选择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生态文明理论 |
第3章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
3.1 兵团农业概况 |
3.2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
3.2.1 兵团绿色农业的基本类型 |
3.2.2 兵团绿色农业规模和产值 |
3.2.3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
3.2.4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
3.3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
3.3.1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程度低 |
3.3.2 绿色农业发展结构不合理 |
3.3.3 南北疆绿色农业发展区域差异大 |
3.3.4 支撑绿色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兵团职工绿色农业发展意愿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
4.1.1 问卷对象基本情况 |
4.1.2 问卷原始结果分析 |
4.2 兵团职工绿色农业发展参与意愿实证分析 |
4.2.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模型构建 |
4.3 样本描述 |
4.4 变量描述与实证分析结果 |
4.4.1 变量描述 |
4.4.2 多元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 |
4.4.3 估计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的特色和启示 |
5.1 国内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 |
5.1.1 东北大米 |
5.1.2 云南花卉 |
5.2 国外特色绿色农业发展 |
5.2.1 欧洲的有机农业 |
5.2.2 西班牙的认知和休闲农业 |
5.2.3 以色列节水灌溉农业 |
5.2.4 荷兰农业设施 |
5.2.5 新西兰的畜牧业发展 |
5.3 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对兵团绿色农业的发展启示 |
5.3.1 独特的农业规划体系 |
5.3.2 绿色的特色农业理念 |
5.3.3 先进的绿色农业技术 |
5.3.4 完善的绿色农业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推动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
6.1 研究结论 |
6.2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
6.2.1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原则 |
6.2.2 推动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
6.3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及保障措施 |
6.3.1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
6.3.2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
6.4 研究不足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
1.1.2 生态功能区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
1.1.3 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性研究成果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理论基础 |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
2.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研究 |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
2.3 水源涵养研究 |
2.3.1 水源涵养功能机制研究 |
2.3.2 水源涵养效益研究 |
2.4 最优化模型研究 |
2.4.1 多目标优化模型 |
2.4.2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
2.5 文献述评 |
3 基于“两山”理论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机理分析 |
3.1 “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3.1.1 思想萌芽和理论提出阶段 |
3.1.2 解读深化和发展完善阶段 |
3.1.3 体系成型和升华指导阶段 |
3.2 “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内涵 |
3.2.1 “绿水青山”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有效转化 |
3.2.2 “两山”理论的多系统整体性分析 |
3.3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框架 |
3.4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影响因素 |
3.4.1 发展偏好 |
3.4.2 技术进步 |
3.4.3 土地利用方式 |
3.4.4 生态补偿 |
3.5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机制 |
3.5.1 产业转换机制 |
3.5.2 金融机制 |
3.5.3 财政机制 |
3.5.4 市场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张家口市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
4.1 地理位置和区域定位 |
4.2 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
4.2.1 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
4.2.2 矿产资源现状及问题 |
4.2.3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
4.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4.3.1 经济发展 |
4.3.2 居民生活 |
4.4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5 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构建 |
5.1 模型设定 |
5.1.1 前提假设与模型框架 |
5.1.2 土地利用方式和水污染物质分类 |
5.1.3 污水处理技术引入 |
5.1.4 政策组合 |
5.1.5 数据来源 |
5.2 模型基础 |
5.2.1 投入产出表编制 |
5.2.2 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核算 |
5.3 模型构建 |
5.3.1 目标函数 |
5.3.2 社会经济子模块 |
5.3.3 水量保持子模块 |
5.3.4 水环境控制子模块 |
5.3.5 水资源供需子模块 |
5.4 外生参数设定 |
5.5 本章小结 |
6 水源涵养价值实现路径动态优化分析 |
6.1 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模拟 |
6.1.1 情景设置 |
6.1.2 各情景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6.1.3 最优情景选择 |
6.1.4 模型检验 |
6.2 最优情景下水源涵养功能和价值实现情况 |
6.2.1 水量保持功能 |
6.2.2 水环境控制功能 |
6.2.3 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 |
6.3 水源涵养价值实现路径分析 |
6.3.1 水资源消耗性利用向非消耗性利用转化 |
6.3.2 水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方式拓展 |
6.3.3 财政补贴的合理来源及分配 |
6.3.4 新兴主导产业培育与发展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
2.1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研究综述评析 |
2.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三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天津市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
3.1.1 地表水构成 |
3.1.2 地下水构成 |
3.1.3 水质状况 |
3.2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取得的成效 |
3.2.1 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不断增加 |
3.2.2 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日趋成熟 |
3.2.3 农业高效灌溉实践探索初显成效 |
3.2.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强力启动 |
3.3 天津市种植业主体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的现状调查 |
3.3.1 问卷设计与说明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4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3.4.1 农业灌溉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水环境治理难度较大 |
3.4.2 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效节水政策体系不完善 |
3.4.3 高效灌溉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普通农户节水意识较弱 |
3.4.4 高效节水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效率评价 |
4.1 方法介绍与指标选取 |
4.1.1 评价方法介绍 |
4.1.2 指标选取 |
4.1.3 数据相关性分析 |
4.2 模型结果分析 |
4.2.1 技术效率分析 |
4.2.2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分析 |
4.2.3 目标改进分析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5.1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外实践 |
5.1.1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1.2 日本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1.3 美国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1.4 澳大利亚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2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内实践 |
5.2.1 山东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2.2 北京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3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启示 |
第六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和保障措施 |
6.1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 |
6.1.1 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 |
6.1.2 分区重点推进高效节水技术,走好技术成果转化之路 |
6.1.3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好水资源节约之路 |
6.1.4 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引导农民走好节水之路 |
6.1.5 加强水环境治理,走好水资源整治之路 |
6.2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保障措施 |
6.2.1 健全节水法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 |
6.2.2 加大节水技术投入,形成多元投资体系 |
6.2.3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图表清单 |
附录2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6)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农业节水分区的研究进展 |
1.3.2 农业节水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
2.2 农业发展概况 |
2.3 农业节水现状 |
第三章 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影响分析 |
3.1 气候要素变化分析 |
3.1.1 山东省气象要素年际变化规律分析 |
3.1.2 气象要素空间变化分析 |
3.2 人类活动影响下各要素变化分析 |
3.2.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2.2 水资源供需变化分析 |
3.3 变化环境对农业节水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SR模型的农业节水分区 |
4.1 PSR模型 |
4.1.1 模型内涵 |
4.1.2 农业节水分区的PSR模型 |
4.2 分区内涵与原则 |
4.2.1 分区内涵 |
4.2.2 分区原则 |
4.3 分区方法的确定 |
4.3.1 农业节水分区方法简介 |
4.3.2 分区方法的选择 |
4.4 基于PSR的指标体系构建 |
4.4.1 构建原则 |
4.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 |
5.1 SPSS软件介绍 |
5.2 主成分分析计算 |
5.2.1 指标标准化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计算主成分特征根及贡献率 |
5.2.4 主成分与原始指标关系 |
5.2.5 计算主成分得分 |
5.3 系统聚类分区计算 |
5.3.1 建立分类矩阵 |
5.3.2 方法选择 |
5.3.3 不同方法分区结果 |
5.4 分区结果 |
5.5 各分区基本情况及节水模式探索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节水综合评价 |
6.1 农业节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6.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6.2.1 指标的量化 |
6.2.2 权重的确定 |
6.2.3 综合评价模型 |
6.3 典型区农业节水综合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山仑从事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研究六十年历程概况 |
第一节 勤奋求学奠定农业研究学术基础 |
第二节 踏上艰难曲折的旱地农业研究之路 |
第三节 开辟出作物抗旱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 |
第四节 大力倡导节水农业 |
第二章 山仑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体系建构方面的建树 |
第一节 实现旱地农业增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第二节 关于深化旱地农业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
第三章 山仑在旱地农作物生理生态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
第一节 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作物及牧草抗旱性的研究 |
第二节 揭示出干旱条件下植物成苗的生理机制 |
第四章 山仑力促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
第一节 从植物生理生态学角度倡导节水农业的先行者 |
第二节 做身体力行倡导节水农业的实践者 |
结语 |
附录 山仑从事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5 相关概念及规划理论 |
1.5.1 相关概念 |
1.5.2 “多规合一”理论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
2.1 石羊河流域概况 |
2.1.1 区位分析 |
2.1.2 自然环境分析 |
2.1.3 生态环境分析 |
2.1.4 社会发展概况 |
2.1.5 经济条件分析 |
2.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来源 |
2.2.1 降水 |
2.2.2 地表水 |
2.2.3 地下水 |
2.2.4 水利工程建设 |
2.2.5 跨流域调水 |
2.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 |
2.4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2.4.1 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
2.4.2 地下水资源利用率高,雨水利用率低 |
2.4.3 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脆弱 |
2.4.4 规划部门相对独立,缺少流域水资源协调规划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 |
3.1 国家政策 |
3.2 社会因素 |
3.3 经济状况 |
3.4 气候条件 |
3.5 生态环境 |
3.6 本章小结 |
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 |
4.1.1 选取原则 |
4.1.2 指标体系 |
4.2 模型构建 |
4.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计算结果 |
4.3.1 数据来源 |
4.3.2 计算结果 |
4.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模式 |
4.4.1 水资源供给能力的空间布局模式 |
4.4.2 农业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3 城镇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4 生态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5 新增工业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4.6 综合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规合一”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空间协调规划 |
5.1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 |
5.1.1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调管理体系 |
5.1.2 协调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5.1.3 结合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
5.1.4 结合金昌市十三五规划,发展节水农业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
5.1.5 结合武威市十三五规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 |
5.2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 |
5.2.1 建立规划协调机构,完善管理协调机制 |
5.2.2 划定四条控制线,保护四区空间 |
5.2.3 保护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用水 |
5.2.4 加强农业空间保护,发展节水农业 |
5.2.5 限制城镇空间增长,保证城镇安全用水 |
5.2.6 保护水域空间,有效涵养水资源 |
5.3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 |
5.3.1 在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范围内实现水资源的对接 |
5.3.2 在三大流域范围内,合理调配水资源 |
5.4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相协调 |
5.4.1 建立有效的协调统一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
5.4.2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5.4.3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保障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 |
5.4.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有效的涵养水资源 |
5.5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
5.5.1 建立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
5.5.2 围绕水资源管理,满足区域用水需求 |
5.5.3 落实水资源整体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 |
5.5.4 结合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综合产业能力 |
5.5.5 协调金、武城镇体系规划,解决水资源矛盾冲突 |
5.6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相协调 |
5.6.1 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
5.6.2 协调规划研究,平衡城市用水 |
5.6.3 明确用水需求,解决用水矛盾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社会水文系统的耦合演化 |
1.2.2 社会水文学研究进展 |
1.2.3 干旱区农业发展中的社会水文问题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社会水文系统耦合演化分析的理论框架 |
2.1 基于动态反馈的社会水文系统演化分析框架 |
2.1.1 社会水文系统的要素结构 |
2.1.2 社会水文系统的尺度特征与边界确定 |
2.1.3 社会水文系统的动态反馈 |
2.1.4 社会水文系统的驱动机制 |
2.2 社会水文系统的耦合模式 |
2.3 社会水文模型框架 |
2.3.1 水量平衡模型 |
2.3.2 宏观经济模型 |
2.3.3 社会决策模型 |
2.4 小结 |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水文系统的长期演化规律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塔里木河流域概况 |
3.1.2 巴州地区概况 |
3.2 塔里木河流域2000年的自然环境变化背景 |
3.3 塔里木河流域2000年的社会水文演化阶段分析 |
3.3.1 自然演化阶段(前138年至18世纪中期) |
3.3.2 人类开发阶段(18 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 |
3.3.3 生态退化与恢复阶段(20 世纪中期至今) |
3.4 巴州地区 1950-2010 年的演化阶段分析 |
3.4.1 灌溉规模扩张阶段(1950-1960) |
3.4.2 生产技术发展阶段(1960-1998) |
3.4.3 节水技术推广阶段(1998-2010) |
3.5 不同社会水文耦合演化阶段特征 |
3.6 古代楼兰与当代巴州的比较与启示 |
3.7 小结 |
第4章 巴州地区灌溉效率悖论现象分析及社会水文模拟 |
4.1 巴州地区灌溉效率悖论现象分析 |
4.1.1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 |
4.1.2 经济原因分析: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 |
4.1.3 社会原因分析:政策因素的影响 |
4.1.4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与“钟摆现象”的关系 |
4.2 干旱区节水农业的社会水文耦合模型 |
4.2.1 模型结构 |
4.2.2 环境评价模块 |
4.2.3 政策组合模块 |
4.2.4 灌溉面积模块 |
4.2.5 灌溉用水模块 |
4.3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模拟 |
4.3.1 驱动数据与模型初值 |
4.3.2 模型参数估计与率定 |
4.3.3 巴州地区灌溉效率悖论模拟 |
4.3.4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的趋势预测 |
4.4 小结 |
第5章 节水农业发展中的耕地政策失衡原因与应对 |
5.1 研究思路 |
5.2 综合调研思路与方法 |
5.2.1 调查对象 |
5.2.2 综合调研方法 |
5.2.3 核心问题设置 |
5.3 农户基本情况调研 |
5.4 农户与管理者专题小组讨论调研 |
5.5 专家学者反馈式邮件调研 |
5.6 基于模型方法的干旱区节水农业初始耕地政策分析 |
5.6.1 不同初始耕地政策情景设定 |
5.6.2 政策情景模拟与对比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农业生产与用水情况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集体行动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
2.3.2 基本假设 |
2.3.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6.3.1 研究假设 |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
6.3.3 结论和启示 |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
8.2 政策建议 |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导师评阅表 |
四、节水农业的灌溉开发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成都平原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 李辉,罗敏,付克兰. 四川水利, 2021(04)
- [2]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现代节水农业发展探析——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 香银元,涂维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4)
- [3]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曹艳.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D]. 宋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D]. 赵广.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6]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与综合评价研究[D]. 刘晗. 济南大学, 2020(01)
- [7]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D]. 李博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8]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D]. 吴生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9]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D]. 刘烨. 清华大学, 2016(11)
- [10]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