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璃钢的耐腐蚀性能及其在防腐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光照[1](2021)在《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石油化工行业使用的导电涂料不仅需要耐蚀性好、结合强度高,而且要求耐磨损。而现有的导电涂料添加的导电介质多为金属粒子或石墨,采用涂刷法制备导电防腐涂层,由于导电粒子添加量大,分散性差,导电粒子大量沉淀,造成涂层呈现出由底部至表面导电粒子含量不断降低的分布;底层的导电粒子含量过高,导致底层成膜物质少,使涂层与基体的粘结性降低,涂层耐磨性差、容易鼓泡和起皮;表层导电粒子含量过低使涂层表层导电性低于涂层设计值,造成整个涂层使用寿命短、防腐和导电效果差,很难达到石化行业对导电涂料的要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有优良的导电性,用作导电填料可以大大降低导电粒子的添加量,但涂刷法制备导电涂层仍有导电粒子分布不均的问题,静电喷涂有电场力和粒子二次雾化作用,必将对导电粒子产生很好的分散作用。但具有大长径比一维线性结构的碳纳米管和具有二维层片状结构的石墨烯作为填料对导电涂料导电性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静电喷涂过程的分散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散机理不清楚。本研究以化工行业常用的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石墨烯为导电介质,利用静电喷涂法制备导电涂层,探索静电喷涂过程中导电介质在涂层中的分散性机理及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剥离法测定了所制备涂层的粘结强度,采用蓝点法测试了涂层的孔隙率,采用HT-10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试样进行摩擦磨损性能分析,采用RTS-9双电测四探针测试仪测试涂层的表面电阻率,以电化学法研究了涂层的耐蚀性,以电阻率间接分析静电喷涂过程导电粒子的分散性和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进一步采用Merlin Compact蔡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表征了不同含量的MWCNTs和石墨烯在涂层中的分布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静电喷涂法的电场力有利于导电介质沿电场方向分布,使得MWCNTs沿厚度方向分布,石墨烯沿涂层的厚度方向形成层状结构,有效提高了涂层的导电性。这一特点降低了涂层中导电粒子的添加量,同时避免环氧树脂固化时导电粒子沉降引起导电介质分散不均和涂层表面电阻提高,有效降低了导电涂层的渗流阈值。(2)采用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电涂层,涂层的电阻率随着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涂层的孔隙率、耐磨性及耐腐蚀性等性能存在石墨烯添加量的最佳值。添加0.5 wt.%的石墨烯,涂层的体积电阻率已降至3397 Ω·m,添加量达到3 wt.%时,涂层内部的导电网络初步形成,达到渗流阈值;添加2 wt.%石墨烯的涂层孔隙率最低,耐蚀性最好;石墨烯可以有效地起到润滑作用,添加6 wt.%石墨烯的涂层耐磨性最佳;石墨烯的含量大于6 wt.%时在涂层中分散性降低,极易发生团聚,会降低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蚀性。(3)静电粉末喷涂的MWCNTs/环氧树脂涂层中,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较石墨烯更容易相互交联形成导电网络,相同添加量情况下MWCNTs涂层的电阻率小于石墨烯涂层,在MWCNTs添加量为1.5 wt.%时,导电涂层已达到渗流阈值;但涂层的结合强度、耐蚀性及摩擦磨损性能较相同含量石墨烯涂层差。(4)MWCNTs进行酸化处理,有利于提高MWCNTs分散性,但破坏了 MWCNTs的结构,相同添加量的MWCNTs,酸化后MWCNTs制备的涂层电阻率高于未酸化MWCNTs制备的涂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表面处理有效提高了涂层中MWCNTs的分散性,使涂层电阻率降低;添加SDS表面处理的MWCNTs 1 wt.%时制备的涂层就可达到渗流阈值。碳纳米管磁化处理后加入涂层并在磁场下固化制得的涂层导电性最佳。(5)采用液体静电喷涂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涂层、MWCNTs/环氧树脂涂层,石墨烯受到向上的静电作用力有效抵消了其自由沉降,使石墨烯的分散性大幅提高;后喷涂到基体上的石墨烯粒子与先前喷涂到基体表面涂层中的石墨烯粒子之间发生碰撞,减薄包覆在石墨烯表面的环氧树脂层,从而使导电粒子间的接触电阻减小。石墨烯、MWCNTs在静电力作用下沿涂层厚度方向排列,有利于导电通道的形成,降低涂层电阻率,实现在更低的导电粒子添加量下达到渗流阈值的目的,MWCNTs添加量仅为0.5 wt.%时,环氧涂层即可达到渗流阈值,此时电阻率仅为26.1 Ω·m。含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涂层界面多,但容易形成网络结构,涂层导电性好于同样含量的石墨烯涂层。片层状石墨烯有效的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通道,故石墨烯的导电涂层耐蚀性和耐磨性较添加MWCNTs的导电涂层性能较好。(6)钢基体经空气、氮气和氧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明显增强。结合强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氧气气氛等离子体处理效果最好。采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对Q 235钢表面处理可以清洁基体表面,同时使钢表面发生等离子体氧化生成Fe2O3和FeOOH,当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较短时,氧化产物以FeOOH为主,其在钢表面堆积使表面的粗糙度大幅增加,羟基有效提高了钢表面的极性和表面自由能,与环氧涂层中的极性基团间产生氢键,可以进一步提高环氧树脂与金属基体间的结合强度;随着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氧化层中的FeOOH由于高温分解成Fe2O3,使钢表面的自由能和极性降低,生成的氧化层较为疏松不利于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会使基体与涂层间的结合强度降低。
宣超杰[2](2021)在《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底管道作为油气的运输的主要途径,在海上油气开发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海底环境十分复杂,海底管道多为碳钢材料,在海水中极易发生腐蚀破坏。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目前主要采用的腐蚀防护措施为管道表面铺贴防腐涂层和安装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但随着管道使用年份的增加,防腐涂层逐渐遭到破坏且牺牲阳极逐年消耗,导致管道表面电位正移,且为了达到较大的经济效益,海底管道需服役的年限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为了保证管道继续安全的服役,必须采取阴极保护延寿措施。牺牲阳极阳极的水下更换施工困难,成本较高,且牺牲阳极生产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污染。而外加电流保护系统施工简单、保护电流可调节,且为环境友好型装置,可用应用于海底管道的延寿中。辅助阳极作为外加电流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了阴极保护的稳定性。经调研,适用于海底管道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辅助阳极形式为远地式,但目前国内外投入工程使用的远地式辅助阳极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针对现有的远地式辅助阳极的缺陷,对远地式辅助阳极进行设计和优化。完成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辅助阳极的选材设计和辅助阳极基座的选材设计。其中,辅助阳极基座的设计包括防沉板形式的选择、辅助阳极保护罩结构设计、基座整体结构的设计、关键部位的水密设计。辅助阳极选用MMO阳极,保护罩采用钛钢材料,基座主要选用FRP混凝土组合柱的形式。而后对结构关键部位的水密性能进行试验,对选择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同时使用ANSYS对结构整体的强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选择的材料符合设计的要求,结构关键部位的水密性能良好,结构的强度符合设计的要求。最后对设计的远地式辅助阳极装置进行组装,并使用该装置进行实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备在实海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并保护海底管道。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的设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杨美娟[3](2021)在《井矿盐开采及输卤过程中管材腐蚀失效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井矿盐行业的迅速发展,卤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井矿盐开采过程中,管材的腐蚀安全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挑战,管道一旦发生腐蚀穿孔导致卤水泄露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想要保证管道工程的安全生产及平稳运行,就一定要对输卤管道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和选用。多年来,盐化工行业一直在积极研究开发和应用防腐蚀新材料和设备,创造长期安全生产条件。本文选用性价比日益升高的三种不锈钢材料作为井矿盐开采及输卤管道常用材料碳钢的替代材料,设计不同实验方案,研究碳钢和三种不锈钢材料在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失效行为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结论如下:(1)根据井矿盐开采与输卤过程中氯化钠含量的不同,实验使用氯化钠制备卤水模拟液,以15%浓度为中间梯度,在70℃温度下,使用腐蚀挂片对碳钢、304、316L、2205双相钢进行静态腐蚀实验,实验表明四种材料的腐蚀速率大小为2205双相钢<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碳钢,其中碳钢材料的腐蚀速率是2205双相钢材料的将近20倍。(2)在15%浓度卤水模拟溶液中,利用腐蚀挂片对碳钢、304、316L、2205双相钢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静态腐蚀实验,以70℃为中间温度,设置常温环境下对照组,研究不同温度对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影响。实验表明温度越高的环境碳钢腐蚀越严重,而不锈钢材料受温度影响小于碳钢材料,同时2205双相钢表现出远高于其他材料的耐点腐蚀性能。(3)根据管道中卤水流速范围,在实验室利用搅拌器模拟卤水流动环境,在15%浓度卤水模拟液中,利用腐蚀挂片对碳钢、304、316L、2205双相钢进行室温下的动态腐蚀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流动状态下碳钢的耐冲刷腐蚀能力远远低于2205双相钢材料。(4)结合化工长输管道工程常用安全评估方法,介绍了适合井矿盐开采及输卤管道的基于腐蚀速率预测的安全评估方法。同时采用试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Design-expert数值分析软件验证动态腐蚀实验所得结果,进一步证明2205双相钢材料更适合用于井矿盐开采及输卤工程中。同时计算了碳钢、304、316L、2205双相钢四种材料管道的完全腐蚀失效时间,为预测材料安全运行时效提供方法的借鉴。
全娇娇[4](2020)在《集输油用柔性复合管的环境适用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金属管道运输是目前我国石油输送的主要方式,但是鉴于金属管道耐腐蚀性差、建设成本高等因素,国内外各大油田都致力于采用成本低、耐腐蚀性好的非金属管道替代金属管道。本论文通过非金属管在塔里木油田环境中的适用性研究,为进一步推广非金属管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首先通过对金属管道、玻璃钢管线、塑料合金复合管、钢骨架塑料复合管、聚乙烯塑料管、柔性复合管等管材在集输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优缺点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柔性复合管由于自身性能优越,近年来在油田中使用较多,但大规模使用柔性复合管道还缺乏必要的施工准则和验收规范。其次通过柔性复合管的整管静水压试验、爆破试验、拉伸试验等试验表明:柔性复合管具有不易泄露、承压能力强、抗拉伸等优点,可以用作石油输送管道的管材。通过高压釜试验,对柔性复合管的内芯层材料的研究表明:柔性复合管的内芯层材料在输油介质中尺寸基本不会发生变化,密度、硬度、维卡软化温度、拉伸强度等性能会发生改变,但变化趋势较平缓,因此可以在油田环境中长时间使用而不易发生破裂、从而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论文最后通过现场试验,在充分发挥柔性复合管施工方便、建设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等优点的基础上,针对柔性复合管在油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施工注意事项,形成了一套适应塔里木油田环境的非金属管道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
杨柳[5](2020)在《乙烯基酯树脂基新型重防腐涂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腐蚀是一种严重的材料破坏现象,由于腐蚀问题每年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开发防腐材料及防腐蚀涂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兼具饱和树脂及不饱和树脂良好性能的乙烯基酯树脂为成膜物质,以钛白粉、滑石粉、陶瓷粉、绢云母、硫酸钡等纳米级粉末为填料研发了一种耐氢氟酸的重防腐涂料。该涂料具有优异的耐氢氟酸、耐其他酸碱性物质、耐溶剂和耐高温腐蚀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1.以乙烯基酯树脂为成膜物质,以苯乙烯为交联剂及稀释剂,加入硅烷偶联剂KH570及钛白粉、滑石粉、陶瓷粉、绢云母、硫酸钡等纳米填料,以环烷酸钴为促进剂,制备了室温固化的乙烯基酯树脂防腐涂料。2.探究乙烯基酯树脂、稀释剂、促进剂及引发剂的最佳配比,优化了乙烯基酯树脂涂料基料的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乙烯基酯树脂、促进剂、引发剂的最佳配比为100:0.5:0.3,乙烯基酯树脂与苯乙烯的最佳配比为100:3。所得基料固化时间约为2h,基料固化后具有拉伸强度高(43.20 MPa)、断裂伸长率大(14.87%)、吸水率小(0.27%)和附着力好等特点。3.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钛白粉、滑石粉、陶瓷粉、绢云母、硫酸钡等纳米填料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利用电化学方法、盐雾实验、耐酸碱性测试等考察了涂层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对涂层防腐性能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钛白粉、绢云母、滑石粉、陶瓷粉和硫酸钡,20 g基料中各填料的最佳添加量依次是2.0 g、2.5 g、1.5 g、3.0 g和3.0 g。在此条件下所制备涂料涂层的耐盐雾时间以及耐碱时间均可达100 d,在10%氢氟酸溶液中的浸泡时间最长可达90 d。4.研究了有机改性钛白粉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防腐性能。考察了改性剂的加入量、反应时间和反应pH值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并对用其制备的涂料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及耐腐蚀性测试。结果表明:利用改性后的填料制备的涂料比用改性前的填料制备的涂料的防腐性能所提高。
郑宏鹏[6](2019)在《脲醛树脂改性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纳米氧化石墨烯具有高表面积、优异的导热导电性和较强的机械强度等优点。因此,该材料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涂料等领域。由于纳米氧化石墨烯与有机涂层不相容,导致氧化石墨烯很难分散在有机涂层中,在涂层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团聚现象,造成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较差。在本研究中,利用脲醛树脂对氧化石墨烯进行了改性,制备了新型的氧化石墨烯/脲醛树脂(GUF)粉末,研究了不同配比和不同氧化程度的氧化石墨烯对GUF/环氧防腐涂层腐蚀性能的影响。同时制备了聚苯胺改性GUF粉末,以进一步增强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并研究了复合环氧涂层的防腐性能及其作用机理。采用溶胶-凝胶法,利用脲醛树脂预聚体对氧化石墨烯纳米薄片进行改性。脲醛树脂与环氧树脂的良好相容性使改性氧化石墨烯在聚合物基体中保持了较高的分散性,改善了腐蚀介质通过扩散通道渗透到碳钢基体表面,提高了环氧涂层的防腐蚀性能。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2.6、4.3、8.6、20.8和34.6 wt.%的5种脲醛树脂改性氧化石墨烯粉末。由于8.6 wt.%氧化石墨烯的GUF粉末比2.6 wt.%和4.3 wt.%含有更多纳米氧化石墨烯薄片,比20.8 wt.%和34.6 wt.%的改性粉末含有更多的脲醛树脂微球,使得含有8.6 wt.%氧化石墨烯的GUF在复合涂层具有最佳的防腐性能。制备了氧化程度C/O为2、3、6和10的氧化石墨烯,并用脲醛树脂对其进行改性。C/O为2的改性粉末(G2UF)具有最佳的防腐性能,是由于C/O为2的氧化石墨烯剥离完全,改性程度较高,具有明显的纳米薄片特征。采用两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苯胺包覆改性氧化石墨烯(GUP)。聚苯胺并未破坏氧化石墨烯的纳米层状结构,GUP填料在环氧树脂中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分散性。氧化石墨烯纳米薄片有效地延缓了腐蚀介质向金属基体表面的渗透,聚苯胺促进了金属钝化,进一步增强了 GUP/EP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
丁文烨[7](2019)在《AA5083/Cf/Epoxy混杂层板胶铆接头电偶腐蚀防护及其耐久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A5083/Cf/Epoxy(CARALL)纤维金属混杂层板以其高模量、耐疲劳等特性,在海洋工程结构件上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其机械键合处铝合金和碳纤维的电偶腐蚀倾向极大地限制了该类材料的发展。使用胶铆复合结构能够有效改善接口处的安全性能并提高其腐蚀抗力,而胶黏剂在中性盐介质中的老化失效是胶铆混合接头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通过对胶铆结构用环氧树脂(Epoxy)结构胶进行聚苯胺(PANI)改性,研究CARALL层板胶铆接头及AA5083/CFRP胶铆接头在海洋环境中的耐电偶腐蚀性能与耐久性能,探讨聚苯胺改性对接头电偶腐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通过CARALL层板胶铆接头及AA5083/CFRP胶铆接头的有限元模拟发现,结构胶使得腐蚀反应区域发生迁移,保证了金属表面的惰性特性,降低了体系内部电化学活性;同时,胶黏剂的存在弱化了内部组元电极电位差引起的电偶腐蚀倾向,降低了反应驱动力;此外,聚苯胺改性后的环氧胶层显着降低了铝铆钉/碳纤维界面处的电流集中现象,减小了腐蚀电流击穿与板间界面剥离的可能。依据有限元模拟结果,通过开路电位以及吸水率测试确定了结构胶中PANI的最优组分。通过涂层优化参数下的电化学试验可以发现Epoxy/PANI结构胶在3.5 wt%NaCl溶液中具有更好的腐蚀阻抗与耐久性能;由于内部聚苯胺的交互作用,腐蚀产物表面的逆向电场能够抵消部分极化电流,从而弱化Al/CFRP间偶接电流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胶层浸泡后的微观形貌变化来看,聚苯胺填充了树脂表面热固化过程产生的孔隙缺陷,提高了胶层结构致密性,显着增强了其对于介质中Cl-的屏蔽效果。盐雾及海水全浸试验结果表明,Epoxy/PANI胶经长时间环境腐蚀(1个月),胶层粘结强度失效仅为32%,较同条件下的Epoxy胶而言,改性后的胶层自身耐久性能提升超过50%;CARALL层板中在Epoxy/PANI保护作用下的AA1050铝铆钉经60天海水腐蚀后其强度保留率超过92%,即使在电偶腐蚀更为敏感的AA5083铆钉/CFRP接头中,经60天浸泡后铆钉强度保留依然高达82.2%;结合腐蚀形貌分析可知,Epoxy/PANI胶有效减少了AA1050铆钉与CFRP搭接端部处腐蚀产物的聚集,改善了其微观组织形貌;并且在改性胶层作用下,内部铆钉没有出现明显蜂窝点状腐蚀形貌,极大程度避免了界面处电偶腐蚀的产生。
王中伟,孙君建,赵立春,郑大维,李响,乔万军,缪红波,武正华[8](2018)在《湿法脱硫对电厂钢筋混凝土烟囱的腐蚀及防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探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烟囱湿法脱硫后存在的腐蚀问题,以及因腐蚀所导致的混凝土结构的变化。防腐体系层除了具备基本的防腐蚀及抗渗性能外,还要考虑混凝土烟囱内部结构含有盐类介质。脱硫运行后,因漏水导致的对烟囱重新进行防腐维修,防腐体系与烟囱结构如何可靠黏结的问题,成为行业内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对目前国内常用的几种防腐方案优缺点的比较,分析了徳国固斯特烟囱防腐材料成功使用的机理及其特点和优势。
姚鹏[9](2017)在《腐蚀环境下GFRP筋拉伸性能演化规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筋是一种由树脂基体和增强纤维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广泛运用于土木工程中。目前GFRP筋耐久性是一个研究热点,但大多数以实验室加速腐蚀试验为主,对自然环境下筋体的耐久性研究较少,试验数据较为保守。因此深入研究GFRP筋在自然环境下耐久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筋体所处的自然环境角度出发,研究了GFRP筋在静止碱、盐溶液、流动碱溶液以及碱、盐溶液干湿循环各种状态下腐蚀以后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合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筋体腐蚀前后内部细观结构变化,通过分析拟合,得到筋体在不同腐蚀环境下力学性能衰减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筋体的结构组成,分析总结了基体树脂、粘结界面以及增强纤维在恶劣环境下的性能退化机理。2.辅助SEM技术观察在静止、流动、干湿循环各种腐蚀环境下杆件腐蚀前后内部细观结构变化。3.通过腐蚀试验,研究浸泡周期、溶液状态以及筋体尺寸对GFRP筋耐久性的影响,并选取碱环境下GFRP筋力学指标参数衰减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出杆件力学性能随腐蚀时间衰减经验公式。在各种腐蚀条件下GFRP筋弹性模量变化较小,极限抗拉强度变化较大。浸泡时间越长,杆件残余强度越小,初期杆件强度下降较快。流动溶液中,后期杆件强度略微有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溶液的状态影响了腐蚀速度,但对于腐蚀总体效果没有太大的影响。筋体直径越大,受腐蚀影响越小。
卞大荣,张驰,卞直兵,戴海雄[10](2016)在《油井管工矿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文中认为油气田井管的工况腐蚀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世界各产油国都在开展科技攻关拟与解决。涂层防腐是最经济可行的有效防护手段,但是,传统的涂层材料已经对油井管长效防护的经济寿命带来影响;对于新材料更新换代涂层产品还要有一个生产上安全、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可行的评价机制。本报告是在针对承担塔里木油田科技计划《钛纳米高分子合金涂料评价试验及油管内涂层工艺研究》立项课题而开展的科技调研工作,初步摸清了国内外油气田在油井管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今后在国内开展油井管涂层防腐技术方面的研究,具有探索性的指导意义。
二、玻璃钢的耐腐蚀性能及其在防腐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钢的耐腐蚀性能及其在防腐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导电涂料简介 |
1.2 导电涂料成膜物质 |
1.2.1 环氧树脂成膜物质 |
1.2.2 环氧树脂的固化 |
1.2.3 环氧树脂的稀释剂 |
1.3 导电介质 |
1.3.1 碳纳米管 |
1.3.2 石墨烯 |
1.4 环氧导电涂层的制备及导电原理 |
1.4.1 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工艺 |
1.4.2 导电涂层的导电原理 |
1.5 导电复合涂层导电性改善方法 |
1.5.1 分散性提升方法 |
1.5.2 定向排列 |
1.6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1.6.1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 |
1.6.2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
1.7 静电喷涂法 |
1.7.1 静电喷涂简介 |
1.7.2 静电喷涂制备涂层的生产工艺流程 |
1.7.3 静电喷涂影响因素 |
1.7.4 静电喷涂的优势 |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1.8.3 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及测试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样的制备 |
2.2.1 导电涂层的制备 |
2.2.2 MWCNTs的表面处理 |
2.2.3 MWCNTs的磁化处理及涂层制备 |
2.3 性能检测方法 |
2.3.1 涂层的结合强度测试 |
2.3.2 涂层的孔隙率测试 |
2.3.3 涂层的摩擦磨损测试 |
2.3.4 涂层的耐蚀性测试 |
2.3.5 涂层的导电性测试 |
2.3.6 表面能测试方法 |
2.3.7 红外光谱测试 |
2.3.8 组织形貌分析 |
3 粉末静电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
3.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
3.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
3.1.2 涂层的导电性 |
3.1.3 导电机理分析 |
3.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
3.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
3.2.2 涂层的导电性 |
3.2.3 MWCNTs分散性对导电性影响 |
3.3 表面改性的MWCNTs对环氧粉末涂层性能影响 |
3.3.1 MWCNTs的分散性 |
3.3.2 红外光谱 |
3.3.3 XRD测试 |
3.3.4 改性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
3.4 MWCNTs的磁化处理对涂层导电性的影响 |
3.4.1 MWCNTs的磁化效果 |
3.4.2 红外光谱 |
3.4.3 XRD测试 |
3.4.4 磁化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
3.5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
3.5.1 静电喷涂电压对涂层厚度的影响 |
3.5.2 喷涂电压对涂层粗糙度的影响 |
3.5.3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静电液体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
4.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
4.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
4.1.2 涂层的导电性 |
4.1.3 导电机理分析 |
4.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
4.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
4.2.2 MWCNTs分布对涂层导电性影响分析 |
4.2.3 导电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体前处理对静电法制备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5.1 表面前处理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5.2 前处理对涂层基体表面化学结构的影响 |
5.3 前处理对基体表面粗糙度影响分析 |
5.4 涂层基体表面能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创新点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2)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辅助阳极的发展现状 |
1.3 海底管道外加电流保护 |
1.4 FRP约束混凝土研究进展 |
1.4.1 FRP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
1.4.2 FRP约束混凝土结构 |
1.4.3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2 远地式辅助阳极装置设计 |
2.1 防渔网拖拽设计 |
2.1.1 渔网的形式 |
2.1.2 防拖网设计准则 |
2.2 水下基础的选型和设计 |
2.2.1 水下基础选型 |
2.2.2 防沉板式基础的设计 |
2.3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的结构设计 |
2.3.1 连接盲板设计 |
2.3.2 辅助阳极保护罩设计 |
2.3.3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主体结构 |
2.3.4 关键部位水密设计 |
2.3.5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顶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辅助阳极与阳极基座的选材 |
3.1 辅助阳极选材 |
3.2 辅助阳极设计 |
3.2.1 辅助阳极排流量 |
3.2.2 辅助阳极电阻 |
3.3 FRP的原材料 |
3.3.1 玻璃纤维 |
3.3.2 合成树脂 |
3.4 FRP管成型工艺 |
3.4.1 手糊成型法 |
3.4.2 缠绕成型法 |
3.5 FRP材料性能测试试验 |
3.6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配置 |
3.6.1 我国海洋环境的特点 |
3.6.2 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性能测试 |
4.1 远地式辅助阳极关键部位防水性能实验室试验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材料准备 |
4.1.3 实验步骤 |
4.1.4 试验结果 |
4.2 本章小结 |
5 远地式辅助阳极实海试验 |
5.1 试验模型搭建 |
5.2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改进与组装工艺 |
5.2.1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改进 |
5.2.2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组装工艺 |
5.3 模拟海底海管试验 |
5.3.1 远地式辅助阳极布置 |
5.3.2 试验工况 |
5.3.3 试验数据与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井矿盐开采及输卤过程中管材腐蚀失效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采输卤管材腐蚀失效研究现状 |
1.2.2 不锈钢材料腐蚀失效研究现状 |
1.2.3 管材腐蚀失效影响工程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小结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采输卤过程中管材腐蚀失效理论基础 |
2.1 采输卤管道总工艺理论基础 |
2.2 采输卤过程腐蚀失效基本理论 |
2.2.1 采输卤过程腐蚀风险因素 |
2.2.2 采输卤过程腐蚀风险类型 |
2.2.3 采输卤过程管材类型 |
2.2.4 采输卤管道安全评价方法理论研究 |
2.3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理论 |
2.3.1 不锈钢分类与特点 |
2.3.2 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机理研究 |
2.3.3 金属腐蚀研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静态腐蚀实验研究 |
3.1 实验设计 |
3.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1.2 腐蚀实验测试方法(重量法) |
3.1.3 静态浸泡腐蚀实验步骤 |
3.2 金属挂片在不同浓度模拟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分析 |
3.2.1 碳钢在不同浓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2.2 304不锈钢在不同浓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2.3 316L不锈钢在不同浓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2.4 2205双相钢在不同浓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3 金属挂片在不同温度模拟液中的腐蚀行为分析 |
3.3.1 碳钢在不同温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3.2 304不锈钢在不同温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3.3 316L不锈钢在不同温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3.4 2205双相钢在不同温度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3.4 本章小结 |
4 动态腐蚀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
4.2 金属挂片在不同转速模拟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分析 |
4.2.1 碳钢在不同转速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4.2.2 304不锈钢在不同转速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4.2.3 316L不锈钢在不同转速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4.2.4 2205双相钢在不同转速模拟液中的腐蚀失重 |
4.3 四种材料表面腐蚀形貌观察 |
4.4 本章小结 |
5 采输卤管材安全评估方法与腐蚀失效风险研究 |
5.1 基于腐蚀速率预测的采输卤管道安全运行方法 |
5.1.1 基于腐蚀速率预测的管道工程安全评估技术 |
5.1.2 基于试验-数学分析的腐蚀失效风险分析 |
5.2 基于动态腐蚀实验的管材失效风险研究 |
5.2.1 碳钢在不同转速实验下的失效风险研究 |
5.2.2 304不锈钢在不同转速实验下的失效风险研究 |
5.2.3 316L不锈钢在不同转速实验下的失效风险研究 |
5.2.4 2205不锈钢在不同转速实验下的失效风险研究 |
5.3 基于腐蚀失重速率的采输卤管道腐蚀失效风险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4)集输油用柔性复合管的环境适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项目研究的意义 |
1.2.1 金属管材在油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2.2 研究柔性复合管的必要性 |
1.2.3 油田集输管道材料的发展趋势 |
1.2.4 油田快速建产的需要 |
1.3 研究内容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管道现状分析 |
2.1 金属管道 |
2.1.1 金属管道的优点 |
2.1.2 金属管道的缺点 |
2.2 非金属管道 |
2.2.1 玻璃钢管线(GRP) |
2.2.2 塑料合金复合管 |
2.2.3 钢骨架塑料复合管 |
2.2.4 聚乙烯塑料管 |
2.2.5 柔性复合管 |
2.3 非金属管材使用情况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金属输油管材研究 |
3.1 非金属输油管线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
3.2 非金属输油管在国内的发展简史 |
3.3 柔性复合管的结构 |
3.3.1 柔性复合管的一般结构 |
3.3.2 柔性复合管的接头装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柔性复合管整管性能评价研究 |
4.1 静水压试验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结果 |
4.1.4 试验结果分析 |
4.2 爆破试验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结果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拉伸试验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验方法 |
4.3.3 试验结果 |
4.3.4 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性复合管内衬层材料性能评价研究 |
5.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现场试验研究 |
6.1 现场试验条件 |
6.2 复合管在油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6.3 施工注意事项 |
6.4 柔性复合输油管线施工方案设计 |
6.4.1 运输要求 |
6.4.2 线路选择 |
6.4.3 管道敷设 |
6.4.4 试压 |
6.5 现场施工流程 |
6.6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乙烯基酯树脂基新型重防腐涂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金属的腐蚀 |
1.2.1 金属的腐蚀简介 |
1.2.2 金属的腐蚀类型 |
1.2.2.1 金属的物理腐蚀 |
1.2.2.2 金属的化学腐蚀 |
1.2.2.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
1.2.3 金属的腐蚀形式 |
1.2.3.1 电偶腐蚀 |
1.2.3.2 孔蚀 |
1.2.3.3 缝隙腐蚀 |
1.2.3.4 晶间腐蚀 |
1.2.3.5 摩损腐蚀 |
1.3 金属的防护 |
1.3.1 改善金属自身的抗蚀能力 |
1.3.2 保护层保护法 |
1.3.3 缓蚀剂保护法 |
1.3.4 电化学保护法 |
1.3.4.1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1.3.4.2 阴极保护法 |
1.3.4.3 阳极保护法 |
1.4 乙烯基酯树脂(VER)种类 |
1.4.1 双酚A通用型乙烯基酯树脂 |
1.4.2 酚醛环氧型乙烯基酯树脂 |
1.4.3 改性乙烯基酯树脂 |
1.4.4 其他特殊性能的环氧乙烯基酯树脂 |
1.5 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 |
1.5.1 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过程 |
1.5.2 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原理 |
1.6 颜填料 |
1.6.1 陶瓷粉 |
1.6.2 钛白粉 |
1.6.3 绢云母 |
1.6.4 滑石粉 |
1.6.5 硫酸钡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涂料基料的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2 基料制备过程 |
2.2 基料性能测试方法 |
2.2.1 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测试 |
2.2.2 吸水率测试 |
2.2.3 附着力测试 |
2.2.4 硬度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VER与苯乙烯质量比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
2.3.2 VER/PRO-EX/MEKP的用量比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
2.3.3 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
2.3.4 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量对树脂基料性能的影响 |
2.3.5 KH570的作用时间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腐涂料的制备 |
3.1 填料的选择 |
3.2 正交实验 |
3.2.1 正交实验设计 |
3.2.2 涂层的耐氢氟酸性测试 |
3.2.3 涂层的扫描电镜(SEM)测试 |
3.2.4 涂层的电化学测试 |
3.2.5 正交实验结果讨论 |
3.2.6 正交实验最佳结果的验证 |
3.3 神经网络模型模拟涂层电化学性能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钛白粉的改性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2 实验过程 |
4.1.2.1 钛白粉的改性 |
4.1.2.2 疏水层的制备 |
4.1.2.3 涂层的制备 |
4.2 性能测试 |
4.2.1 疏水性测试 |
4.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2.3 高分辨投射电子显微镜测试(HRTEM) |
4.2.4 静态接触角测试 |
4.2.5 涂层的电化学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钛白粉改性 |
4.3.1.1 硅烷偶联剂加入量对钛白粉亲油性的影响 |
4.3.1.2 硅烷偶联剂与钛白粉反应时间对其亲油性的影响 |
4.3.1.3 硅烷偶联剂水解反应pH对钛白粉亲油性的影响 |
4.3.2 钛白粉改性前后的体系分散性对比 |
4.3.3 改性前后钛白粉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谱图(FT-IR) |
4.3.4 改性前后钛白粉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HRTEM) |
4.3.5 静态接触角测试 |
4.3.6 钛白粉改性后涂层性能测试及分析 |
4.3.6.1 浸泡前期电化学测试及分析 |
4.3.6.2 浸泡中期电化学测试及分析 |
4.3.6.3 浸泡后期电化学测试及分析 |
4.3.6.4 耐氢氟酸测试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6)脲醛树脂改性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自评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防腐涂料 |
1.2.1 防腐涂料的定义 |
1.2.2 防腐涂层的失效行为和失效机制 |
1.2.3 防腐涂料的防腐机理 |
1.3 环氧树脂涂料 |
1.3.1 环氧树脂的合成及特点 |
1.3.2 环氧树脂涂层的应用 |
1.4 纳米填料 |
1.4.1 纳米填料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性 |
1.4.2 纳米填料含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1.5 氧化石墨烯 |
1.5.1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区别 |
1.5.2 氧化石墨烯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 |
1.5.3 氧化石墨烯在涂层中存在的问题 |
1.6 氧化石墨烯的表面改性 |
1.6.1 改性研究现状 |
1.6.2 溶胶-凝胶法 |
1.6.3 脲醛树脂 |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1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方法 |
2.2.2 脲醛树脂改性氧化石墨烯材料(GUF)的制备方法 |
2.2.3 聚苯胺包覆GUF粉末(GUP)的制备方法 |
2.2.4 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 |
2.2.5 GO、GUF、GUP的表征方法 |
2.2.6 粉末在涂层中分散状态的表征方法 |
2.2.7 复合涂层性能的表征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性氧化石墨烯/环氧复合涂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脲醛树脂改性氧化石墨烯(GUF)粉末的表征 |
3.2.1 GUF粉末的微观形貌 |
3.2.2 UF和GUF粉末的化学结构 |
3.2.3 GUF粉末的晶体结构 |
3.3 复合涂层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能 |
3.3.1 GUF/EP复合涂层的干湿附着力 |
3.3.2 GUF/EP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
3.4 GUF对复合涂层防腐性能影响机制分析 |
3.4.1 GUF/EP复合涂层的屏蔽性能分析 |
3.4.2 GUF/EP复合涂层抑制金属腐蚀行为的分析 |
3.5 GUF/EP复合涂层防护机理的理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性氧化石墨烯含量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五种GUF粉末的表征 |
4.2.1 五种GUF粉末的化学结构 |
4.2.2 五种GUF粉末的晶体结构 |
4.2.3 五种GUF粉末的微观形貌 |
4.3 复合涂层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能 |
4.3.1 五种GUF/EP复合涂层的附着力 |
4.3.2 五种GUF/EP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
4.4 改性氧化石墨烯含量对复合涂层防腐性能影响机制分析 |
4.4.1 GUF/EP复合涂层的屏蔽性能分析 |
4.4.2 GUF/EP复合涂层抑制金属腐蚀行为的分析 |
4.5 GUF3/EP复合涂层的防护机理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性氧化石墨烯氧化程度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不同氧化程度的GO的表征 |
5.2.1 不同氧化程度GO粉末的化学结构 |
5.2.2 不同氧化程度GO粉末的晶体结构 |
5.2.3 不同氧化程度GO粉末的微观形貌 |
5.3 复合涂层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能 |
5.3.1 复合涂层的附着力 |
5.3.2 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
5.4 改性氧化石墨烯的氧化程度对复合涂层防腐性能影响机制分析 |
5.4.1 复合涂层的屏蔽性能分析 |
5.4.2 复合涂层抑制金属腐蚀行为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聚苯胺包覆改性氧化石墨烯/环氧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GUP粉末材料的表征 |
6.2.1 GUP粉末的化学结构 |
6.2.2 GUP粉末的晶体结构 |
6.2.3 GUP粉末的微观形貌 |
6.3 复合涂层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能 |
6.3.1 复合涂层的附着力 |
6.3.2 开路电位(OCP)的测试结果 |
6.3.3 EIS的测试结果 |
6.4 GUP对复合涂层防腐性能影响机制分析 |
6.4.1 复合涂层的屏蔽性能分析 |
6.4.2 GUP/EP复合涂层抑制金属腐蚀行为的分析 |
6.5 GUP/EP复合涂层的防护机理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AA5083/Cf/Epoxy混杂层板胶铆接头电偶腐蚀防护及其耐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纤维金属混杂层板简介 |
1.2.1 纤维金属混杂层板发展历程 |
1.2.2 Al/CFRP电偶腐蚀研究现状 |
1.3 海洋环境构件连接工艺 |
1.3.1 纤维金属混杂层板铆接研究 |
1.3.2 胶接界面性能研究 |
1.3.3 胶铆混合连接研究 |
1.4 聚苯胺防腐材料改性研究 |
1.5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
2.1 试验材料的选择 |
2.1.1 金属板材 |
2.1.2 铆钉材料 |
2.1.3 预浸料 |
2.1.4 结构胶及其改性 |
2.2 复合层板的制备 |
2.2.1 预浸料处理 |
2.2.2 铝合金阳极氧化 |
2.2.3 材料铺叠工艺 |
2.2.4 热压工艺 |
2.3 胶铆接头的制备 |
2.3.1 结构胶喷涂工艺 |
2.3.2 胶铆接头固化工艺 |
第三章 胶铆接头耐蚀性能的模拟分析 |
3.1 引言 |
3.2 二次电流分布与腐蚀原理介绍 |
3.2.1 电解质电荷传递 |
3.2.2 铝合金表面氧化反应 |
3.2.3 氧还原与氧传递 |
3.2.4 聚苯胺的氧化还原反应 |
3.3 材料基本性能与表面参数 |
3.3.1 材料基本物理参数 |
3.3.2 材料腐蚀电位测定 |
3.3.3 表面交换电流密度 |
3.4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讨论 |
3.4.1 电解质电位浓度分布 |
3.4.2 切向电流密度分布 |
3.4.3 电极电势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胶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Epoxy与 Epoxy/PANI结构胶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
4.2.1 开路电位(OCP)测试 |
4.2.2 交流阻抗(EIS)测试 |
4.2.3 动电位极化(Tafel)测试 |
4.2.4 改性胶层防护机理 |
4.3 零内阻安培(ZRA)测试 |
4.3.1 极化电流密度曲线变化 |
4.3.2 平均极化电流密度演变规律 |
4.4 表面腐蚀形貌与元素演变规律分析 |
4.4.1 胶层微观腐蚀形貌分析 |
4.4.2 微坑处Cl元素演变规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胶铆接头耐久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盐雾腐蚀实验 |
5.2.1 胶铆接头失效形式 |
5.2.2 载荷-位移曲线变化 |
5.2.3 最大剪切载荷变化 |
5.2.4 力学性能演变规律 |
5.3 模拟海水全浸实验 |
5.3.1 溶液配置与实验周期 |
5.3.2 结构胶吸水率测试 |
5.3.3 接头耐久性能测试 |
5.3.4 接头腐蚀形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湿法脱硫对电厂钢筋混凝土烟囱的腐蚀及防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影响混凝土结构烟囱防腐质量的因素 |
1.1 脱硫烟气的特点 |
1.2 烟囱结构材料自身因素 |
1.3 盐类物质的结晶破坏对防腐质量的影响 |
1.4 烟囱基面的缺陷修复对防腐质量的影响 |
1.5 气候环境对防腐质量的影响 |
1.5.1 冻融的影响 |
1.5.2 水介质的渗透影响 |
2 钢筋混凝土烟囱防腐蚀材料及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
3 目前混凝土结构烟囱常用的防腐材料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 有机涂料类防腐体系 |
3.2 内筒式防腐体系 |
4 固斯特混凝土结构烟囱腐蚀问题的解决方案 |
4.1 固斯特解决混凝土结构烟囱腐蚀问题的思路 |
4.2 固斯特混凝土结构烟囱防腐涂层的机理与特点 |
5 结论 |
(9)腐蚀环境下GFRP筋拉伸性能演化规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GFRP筋耐腐蚀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FRP筋介绍及其工程应用 |
1.2.2 单一环境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GFRP筋组分测定与拉伸试验 |
2.1 GFRP筋组分测定 |
2.2 GFRP筋拉伸试验及破坏模式分析 |
2.2.1 拉伸性能测试方案 |
2.2.2 试验现象和结果 |
2.2.3 GFRP筋拉伸破坏模式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GFRP筋腐蚀机理分析 |
3.1 腐蚀环境下基体性能劣化机理 |
3.1.1 介质渗透 |
3.1.2 离子扩散 |
3.1.3 树脂基体的溶解、溶胀 |
3.1.4 水解反应 |
3.2 腐蚀环境下界面性能劣化机理 |
3.3 腐蚀环境下纤维性能劣化机理 |
3.3.1 纤维在酸性环境中性能劣化机理 |
3.3.2 纤维在碱性环境中性能劣化机理 |
3.4 小结 |
第4章 GFRP筋腐蚀环境下耐久性试验研究 |
4.1 试验设计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条件 |
4.1.3 试验方法 |
4.2 腐蚀试验现象 |
4.2.1 腐蚀的表观特征 |
4.2.2 SEM细观结构分析 |
4.3 碱腐蚀后拉伸性能变化规律 |
4.3.1 静止溶液中GFRP筋腐蚀后的拉伸性能 |
4.3.2 干湿循环状态下GFRP筋腐蚀后的拉伸性能 |
4.3.3 流动溶液中GFRP筋腐蚀后的拉伸性能 |
4.4 盐腐蚀后拉伸性能变化规律 |
4.5 不同腐蚀环境下拉伸性能劣化分析 |
4.6 GFRP筋碱环境下拉伸性能衰减模型 |
4.7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玻璃钢的耐腐蚀性能及其在防腐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D]. 李光照.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D]. 宣超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井矿盐开采及输卤过程中管材腐蚀失效风险研究[D]. 杨美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4]集输油用柔性复合管的环境适用性评价研究[D]. 全娇娇.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9)
- [5]乙烯基酯树脂基新型重防腐涂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杨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脲醛树脂改性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D]. 郑宏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7]AA5083/Cf/Epoxy混杂层板胶铆接头电偶腐蚀防护及其耐久性能研究[D]. 丁文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8]湿法脱硫对电厂钢筋混凝土烟囱的腐蚀及防腐方法研究[J]. 王中伟,孙君建,赵立春,郑大维,李响,乔万军,缪红波,武正华. 发电技术, 2018(06)
- [9]腐蚀环境下GFRP筋拉伸性能演化规律试验研究[D]. 姚鹏. 武汉科技大学, 2017
- [10]油井管工矿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A]. 卞大荣,张驰,卞直兵,戴海雄. 2016全国绝热节能科技创新技术交流会暨全国保温材料科技信息协会年会论文集(防腐与绝热特刊),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