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我区农牧业结构的优势及对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周廷芳[1](2018)在《内蒙古绿色发展的路径与对策》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一五"和"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抢抓机遇,进行了大规模的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在发展的理念上缺乏明确的认识,因而出现了资源环境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内蒙古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道路。文章对"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的绿色发展之路进行了回顾: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拓展;工业经济努力实现增速换挡、动力转换,全力转变发展方式。文章分析了内蒙古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加快生产方式绿色化、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形成农牧业多元合理的产业体系、有效落实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的保护制度、加快城乡宜居环境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完善绿色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制定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长期规划、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抓紧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先行先试等十二个方面提出了内蒙古绿色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么红杰[2](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张献岭[3](2009)在《关于西藏农牧区发展途径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基础的欠发达地区,农牧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省区都重要。促进农牧区的发展始终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制约西藏农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西藏农牧区的发展途径提出了几点思考。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孙勇,王代远,徐武达,连成国[4](2007)在《西藏自治区2006年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与2007年展望》文中指出2006年是西藏自治区近10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而且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藏经济发展正式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透过2006年经济运行态势的若干基本特征,可以判定西藏经济处于健康、良性的发展态势。根据当前的区内外形势,西藏经济发展急需提高投资效益和优化投资结构,并在壮大特色产业上取得突破,从而有效扩大全社会经济的就业容纳量,使又好又快的和谐发展进程更进一步。
姚海湖[5](2006)在《浅谈——农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对策》文中指出本文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抓“三农”促增收为目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区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简要谈述了我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农牧民收入状况,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狠抓增收不放松,提出了我区今后农牧民增收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6](2006)在《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 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自治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邓宗兵,廖万洪,曾志康[7](2005)在《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对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经济结构中存在问题的诊断基础上,揭示了农牧业经济结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建议。
邓宗兵,曾志康,廖万洪[8](2005)在《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文中认为本文在分析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面临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进而明确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布局
于光军[9](2004)在《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 实现内蒙古农牧业大发展——2003年度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好信,李晓忠,王保海[10](2003)在《发展农区畜牧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论述了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农区畜牧业优势与潜力、主要制约因素和不利条件及对策与措施。
二、调整我区农牧业结构的优势及对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我区农牧业结构的优势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绿色发展的路径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的绿色发展之路 |
(一) 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
(二) 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 |
(三) 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拓展 |
(四) 工业经济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
二、内蒙古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 工业上仍为粗放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 |
(二) 能源开发利用带来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 |
(三) 生态农牧业、绿色农牧业面临诸多挑战 |
(四) “五大基地”建设不同程度都受到水资源短缺和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的挑战 |
三、内蒙古绿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
(一) 内蒙古绿色发展的目标 |
(二) 内蒙古绿色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
1. 必须守住生态底线。 |
2.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
3. 调整能源生产结构, 大力发展新型产业。 |
四、内蒙古绿色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一) 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 |
(二)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 |
(三)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 形成农牧业多元合理的产业体系 |
(四) 有效落实基本农田和基本草场的保护制度 |
(五) 加快城乡宜居环境建设 |
(六)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
(七) 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
(八)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
(九) 完善绿色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 形成生态建设的宣传教育体系 |
(十) 制定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长期规划 |
(十一) 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业发展 |
(十二) 抓紧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先行先试 |
(2)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层面 |
1.1.2 现实层面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3.3 攻关计划 |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
5.4.5 科技投资结构 |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
7.1 科技评价综述 |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7.3.2 样本归集 |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关于西藏农牧区发展途径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西藏农牧区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
二、对制约西藏农牧区发展因素的分析 |
(一) 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了农牧业生产的稳定性 |
(二) 农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使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动力基础 |
(三) 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了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
(四) 科技发展及其应用落后制约了农牧区现代化的进程 |
(五) 农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
三、对西藏农牧区发展途径的思考 |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
(二) 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 为建设新农牧区提供人才支撑 |
(三) 加快农牧科技进步和农牧技术推广, 促进我区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
(四) 维护生态环境, 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五) 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 促进农牧区经济协调发展 |
(4)西藏自治区2006年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与2007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6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
(一) 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驶入跨越式发展快车道 |
(二)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 基础设施建设仍是重点 |
(三) 居民消费平稳增长, 消费市场呈现新高潮 |
(四) 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
(五) 特色经济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
(六) 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
(七) 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 区内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
二、2006年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
(一) 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 |
(二) 农牧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 城镇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 |
(三) 成本上升压力仍然较大, 企业经营比较困难 |
(四) 新增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难 |
三、2007年的经济发展预期 |
(一) GDP增长速度略低于2006年, 预计增长12.6%左右 |
(二) 全区居民收入将实现较快增长 |
(三) 市场供求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将在合理范围内有所上浮 |
(四) 就业压力会有所增大, 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4.6% |
四、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
(7)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中存在问题的诊断 |
1.1 生产结构欠合理 |
1.2 区域结构趋同严重 |
1.3 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
1.4 科技进步贡献率低 |
1.5 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
2 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问题的影响 |
3 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产生的原因 |
3.1 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
3.2 科技难以长入农牧业经济 |
3.3 农业资金投入强度不强 |
3.4 农村社会发育水平不高 |
3.5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
3.6 政府职能转换滞后 |
4 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 |
4.1 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科学发展观 |
4.2 发挥比较优势, 实行区域化的布局 |
4.3 科技兴农战略, 开发强化人才、技术支撑体系、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
4.4 发展特色农牧产业, 加快产业化进程 |
4.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经营者素质 |
4.6 完善草场责任, 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
(9)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 实现内蒙古农牧业大发展——2003年度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 大力推进我区“三化”建设 |
二、农牧业结构调整仍然是我区农牧业工作的重点 |
三、坚持走生态建设与农村牧区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
四、发展经合组织, 提高农牧民组织化水平 |
五、走可持续发展的草原畜牧业之路 |
六、发展特色农牧业, 提高我区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
四、调整我区农牧业结构的优势及对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绿色发展的路径与对策[J]. 周廷芳. 前沿, 2018(04)
- [2]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3]关于西藏农牧区发展途径的几点思考[J]. 张献岭.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4]西藏自治区2006年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与2007年展望[J].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孙勇,王代远,徐武达,连成国. 西藏研究, 2007(02)
- [5]浅谈——农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对策[J]. 姚海湖. 西藏农业科技, 2006(01)
- [6]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N].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西藏日报, 2006
- [7]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研究[J]. 邓宗兵,廖万洪,曾志康. 西藏科技, 2005(06)
- [8]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 邓宗兵,曾志康,廖万洪. 西藏科技, 2005(05)
- [9]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 实现内蒙古农牧业大发展——2003年度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 于光军. 前沿, 2004(08)
- [10]发展农区畜牧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举措[J]. 赵好信,李晓忠,王保海. 西藏科技, 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