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西部大开发的人才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徐永佳[1](2019)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基于PSM-DID的经验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八年来,金融作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在战略推动下是否也取得了显着成就?本文从深入金融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基于“反事实框架”,运用PSM-DID法对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净效应做出了检验,希望对各地区的深化金融改革提供借鉴经验。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上并未推动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2)分组检验表明西部地区省份之间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异质性,因此政策搭配需要因地制宜;(3)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的短期经济增长,过度挤占了地区的金融资源,项目投资回收期长、盈利性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催生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最终抑制了金融效率。(4)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并未被金融扶持政策所激发,相反,掌握资源优势的国有企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企业长期出现高产能、低盈利甚至亏损的情况,导致信贷资源未被合理利用,形成了不良贷款,最终抑制了地区金融发展。西部地区未来的金融发展应当侧重培育多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提升地区执法水平,提升科教文化等软实力。
孔阳[2](2019)在《基于双重差分法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净效应评估》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其经济增长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因此拉大了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为了缩小西部与中东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各地区在系统资源约束下的平衡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涵盖产业调整、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和转移支付等诸多方面。截至2015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为114966亿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近7倍。2000-2015年期间,西部地区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1.23%,其年实际GDP增长率从2000年开始逐渐缩小了与非西部地区的差距,从2010年开始反超,并保持着增长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获得了一些宏观经济指标上的增长,然而,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即使没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的经济也会取得一定程度上的增长。由此,激发了人们对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净效应的争论:是政策失灵,还是政策促进?为了排除内生性因素对政策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探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净效应、具体影响机制以及动态持续性。本文基于1994-2015年27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DID)设定了准自然实验,将西部地区的省/直辖市设定为处理组,非西部地区的省/直辖市设定为对照组,以便进行横向比较,并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以得出其政策的净效应。此外,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分析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机制及政策效果的动态性。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大开发显着提升了地区工业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外商投资水平,使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长率提高了4.66%,而对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并不显着,对农业水平、服务业水平和政府规模的影响显着为负;除此之外,政策效果不具有动态持续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为了进一步扩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正向净效应,政府应当深化政策的执行;第二,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第三,在增加实物资本投入的同时,适当增加养老保险、扶贫和医疗等投入比重;第四,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等软实力,以获得经济持续增长的后续驱动力。
丁小军[3](2017)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思想的具体实施,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甘肃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工业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着成效;教育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重基础设施,轻产业培育;重国有企业,轻民营企业;重资源开发,轻利益补偿;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重人才引进,轻人才保留。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法律法规,做到开发建设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加快建设省内主体功能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走绿色发展道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马玉祥[4](2009)在《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文中研究说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提出的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决策,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一项战略部署。早在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就提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
李进明[5](2008)在《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现今台湾地区产业面临劳工成本上扬,劳动力供给不足,土地取得困难,环保抗争层出不穷,劳工意识高涨,为接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中心厂的需求,原料取得,国际接单的要求,全球化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考虑,传统之中小企业纷纷前进大陆寻求产业第二春,近年来大型企业与上市上柜公司也陆续跟进前往大陆投资,以作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据点之一。台商赴大陆投资已由中小型企业转向大型的上市上柜公司,投资地区由大陆沿海逐渐移向内陆、同时投资产业已由传统产业逐渐移向高科技产业。台商赴大陆投资一方面系受到大陆投资环境与优惠政策的吸引,一方面也因于台湾地区本身投资环境变化及产业调整所造成。西部大开发是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及意义可分为三个主轴。1、藉由文献、统计资料及政策方向之研析,将对于大陆西部开发策略做一详细评估,以期能掌握西部优势发展区位,寻求产业最适发展条件之区位及时机。2、藉由对台商进行问卷调查,并以统计分析结果求得产业所冀盼的投资条件、对西部开发的认识及兴趣,由此将可以整合台商业界对于西部开发意愿的领先指标。3、透过台商进入大陆投资的种种因素予以描述与归纳,以获致整体第区选择因素的了解。拟以上述观点并基于研究动机,研提具体建议,做为后续有意愿进入大陆投资台商,有一个可选择之依据。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绪论: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市场带来无限的商机与想象,在现实国际经济市场中,中国也成为企业体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据点之一。西部大开发成为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第二章、理论暨文献回顾:本研究对大陆西部区域开发及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之探究,将利用文献探讨法研析西部开发之总体策略,所应用的相关理论主要以区域发展理论、区位理论及区域政策等相关领域。第三章、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文献探讨法及问卷调查法并行。问卷主要依研究目的及文献探讨所得区位因子,加以归纳设计而成。问卷内容是由四大部分所组成,分别为公司基本资料、前往大陆西部投资所考虑的区位因素及重要程度、对西部投资信息的认识、及对西部投资意愿的调查等。问卷分析主要运用t检定、变异数检定、李克特加总量表分析、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来探讨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影响因素分析。第四章、西部大开发策略及优势区位分析:经本章分析得以发现归究造成区域间的差距成因,主要表现于自然环境差异的限制、市场改革造成的“发达地区更发达、落后地区更落后”、“三线策略”促成的工业结构不平衡以及区域发展策略的偏颇等原因。本研究采取24个指标所衡量的区位优势比较,得到其排名次序为四川、重庆、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并且进一步对其三级产业进行分析比较。第五章问卷分析:本研究以16道题目来衡量台商对于西部环境的认识程度,由研究分析发现,劳动、政策、交通、基础建设等因素,为影响台商是否投资西部的明确因素,而市场则成为台商是否前往西部的不确定因素。若在不论投资意愿之前提下,台商对到大陆西部投资最重视的投资环境是“治安对投资财产的保障”。因为台商在大陆即使是一般的商业纠纷,也有可能导致人身自由受限制,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今仍然无法得到保障。其次所有台商所关切的西部投资因素前几名分别为:通讯设施、电力供应量价、运输费用、产业政策、原料供应量价、公路运输、劳动力素质、水源供应量价及优惠奖励措施等。第六章结论与建议:经透过本研究之调查,可归纳下列五点说明:投资西部时点:台商愿意前往大陆西部投资的前三个区位顺序为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时机以20012010年被视为最佳。影响投资意愿的因素:台商到大陆西部投资与否,以劳动、产业政策、交通及基础建设为影响投资与否的明确因素,而市场则是不确定因素。易言之,西部地区的劳动及产业策政因素,是诱引台商前往投资的原因;交通及基础建设则是台商裹足不前的考虑。东西区位选择之差异:台商对于大陆东部及西部的区位选择差异,主要表现于在西部地区较重视基础建设、交通设施及优惠奖励措施;在东部地区则较重视市场及劳动。而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对投资财产的保障、原料供应价与量、劳工素质等,则是台商在东西部地区共同重视的区位选择因素。区位因素分析结果:依据因素分析结果得知,以劳动土地量价、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社会文化、聚集、市场、地矿、政策、经济及自然等10个因素,便可以解释研究设计36个因素的76%。这10个区位因素是台商在西部地区投资所最具代表性的区位因素。不同业别在西部投资的区位导向:本文最后并未为是否该到西部投资下定论,是因为本研究是属于台商投资西部的探索性研究,主要成果是发现可能影响台商投资大陆西部的政策及区位因素。若要探求是否该到西部投资,则需视各业别之特殊情况(成本结构、市场定位)及各地方政府立法优劣等再行考虑。最后本文将分别对大陆西部开发政策、台商投资,以及后续研究等三个层面提出建议。1、对大陆西部发展政策的建议:开发政策目标应明确及量化;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政府效能;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提升西部企业竞争力,培养经济自我增长能力;预防倾斜政策引发的不良效应。2、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的建议:积极搜集西部各地市场各别信息,掌握市场先机;投资优势区位的利用;衡量WTO带来的冲击与效益;重视各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整权;大陆招商项目的产业先行原则。3.对后续研究的建议。现台湾地区对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区位因素探究,则是局限于东部沿海地区。本研究是首度以西部现行发展策略(包含政策)与台商投资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分析,并于此结构性的探索研究后,探索出日后对「西部大开发」值得研究的方向,这包括下列三项:依业别、省区进行东西部投资成本的比较;进行西部各地市场分析;对西部政策执行效力的评估与追踪。本文主要是分析西部之现有经济环境,以及西部大开发之策略整理,进而归纳出西部大开发提供给外商投资的机会及区位条件。分析架构乃由东西差距之现况及成因为出发点,希望能对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完整阐述,然后在现存的东西差距结构下,分析西部有何投资优势?西部未来有何开发策略及政策?这些投资优势及策略在各区位所形成的投资诱因为何?所得信息将可以提供台商对西部投资有兴趣的企业投资者参考。西部大开发是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本研究之主要创新之处为:1.本研究主要藉由以政策、劳动、聚集、经济、基础建设、社会文化、市场、交通及自然环境等投资所选择之区位条件为变量,经由因素分析可得产业对西部投资之重要影响因子。再利用资本额、投资期间、产品内销比率、营运绩效及对西部开发信息的取得等变量,分析变量与台商前往西部投资间之关系。如台商愿前往者,再将愿前往之影响因子与区位时机和开发策略进行分析,以求得产业别之最佳投资时点,降低投资风险;另外对于不愿前往西部投资之产业特色及因子,也将透过研究中分析加以归纳裹足不前的困境及限制文献、统计资料及政策方向之研析,将对于大陆西部开发策略做一详细评估,以期能掌握西部优势发展区位,提供台商信息寻求往大陆西部发展产业最适发展条件之区位及时机。2.本文藉由对台商进行问卷调查,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意愿的初级资料搜集,乃是透过本研究自行编拟的「台商赴大陆西方取金之时点」调查问卷取得资料。此问卷主要依研究目的及文献探讨所得区位因子,加以归纳设计而成。问卷内容是由四大部分所组成,分别为公司基本资料、前往大陆西部投资所考虑的区位因素及重要程度、对西部投资信息的认识、及对西部投资意愿的调查等并以统计分析结果求得大陆西部地区产业所冀盼的投资条件、对西部开发的认识及兴趣,由此将可以整合台商企业界对于西部开发意愿的领先指标。3.经本文区位投资环境之比较分析,是以台商区位选择决定因子之统计资料进行客观的评比,以决定企业投资之最佳区位。本研究之区位以省、市、自治区为比较单位,并采经济、市场、劳动、基础建设、交通及聚集等环境作为分析之指标透过台商进入大陆投资的种种因素予以描述与归纳,以获致整体第区选择因素的了解。拟以上述观点并基于研究动机,研提具体建议,作为后续有意愿进入大陆投资台商,有一个可选择之依据,为本研究之主要创新贡献。
马玉祥[6](2008)在《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文中研究说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提出的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决策,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一项战略部署。早在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就提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
白永秀,李伟[7](2008)在《西部大开发专题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近九年的艰苦努力,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在这一关键时刻,对西部大开发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于指导西部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进而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西部大开发中几个有争议问题,西部大开发的由来及意义、特点、给西部地区带来的机遇、现状及问题,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及对策等方面对西部大开发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荐提供了理论基础。
赵京[8](2006)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个基于关键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却日益扩大,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团结带来严峻挑战,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世纪之交,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年来,虽然西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扩大。基于这种背景,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功能互补,运用政府干预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基于对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功能两重性的认识,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采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等具体方法,探讨了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一般关系,系统梳理了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并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干预的支持性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对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从政府职能视角进行现实剖析,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是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逻辑框架内,运用趋同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经济发展绩效的理论解释,并结合世界各国开发落后地区的国际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关键经济职能给予界定,认为政府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绩效的关键职能领域应该在于:促进西部市场化进展、参与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介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援助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不发育—政府替代、市场残缺—政府补充、市场失灵—政府矫正”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逻辑,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对政府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各个关键职能领域的介入进行理论论证和现实分析,证明了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在四个关键职能领域内发挥重要职能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最后,结合政府的职能属性,对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四个关键职能领域内的职能运行与职能实现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关键职能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西方政府职能演进的历史分析,论证了政府职能及其范围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政府发挥职能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建立逻辑起点;在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约束下,首次将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在:促进市场发育,维护生态安全,推动经济增长,制定适宜政策;从市场和政府功能两重性出发,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框架内,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对政府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职能领域进行了界定;运用
侯学敏[9](2006)在《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经济自治权实现问题的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为契机,将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经济自治权的实现相衔接,不仅是进一步落实民族经济自治权的重要保证,也是西部开发立法在民族地区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 本文从分析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阐述了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经济自治权实现的互动关系,提出西部开发立法是推进民族经济自治权实现的重要保证,经济自治权是西部开发立法实施的有效杠杆。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民族经济自治权实现的法制障碍分析,提出了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经济自治权实现相衔接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二者的衔接方式与衔接内容。 就结构而言,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笔者在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和实施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西部开发立法与经济自治权实现的互动关系。讨论了西部开发立法的必要性和经济自治权的含义、内容及法律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开发立法与经济自治权实现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经济自治权落实的法制障碍分析。分析了经济自治权行使过程中的法制障碍。 第四章: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实现的衔接。针对本文第三章分析的落实经济自治权的法制障碍,讨论了西部开发
王允武[10](2005)在《西部开发法治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认为,西部开发法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西部开发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西部开发应当纳入法治轨道,并对其法治环境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特别是对西部开发法律功能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二、论西部大开发的人才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西部大开发的人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基于PSM-DID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 模型设计、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1 模型设计 |
3.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模型回归结果 |
4.1.1 战略实施效果的初检验 |
4.1.2 模型PSM匹配 |
4.1.3 模型DID-PSM检验 |
4.2 模型动态效果检验 |
4.3 政策效果机制检验 |
4.4 分组检验 |
4.4.1 分组异质性检验 |
4.4.2 分组动态检验 |
4.4.3 分组机制检验 |
4.5 资源型城市检验 |
4.5.1 资源型城市DID检验 |
4.5.2 资源城市机制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附录2 各省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文件 |
(2)基于双重差分法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净效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2 西部大开发政策概述 |
2.1 实施背景 |
2.2 主要内容 |
2.3 西部现状 |
3 西部大开发政策净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
3.1 双重差分模型构建 |
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 西部大开发政策净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与模型检验 |
4.2 政策净效应计算 |
4.3 敏感性分析 |
5 结论分析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和承担的科研任务 |
(3)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概述 |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 |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含义 |
2.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演进 |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关理论 |
1.共同富裕理论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4.科学发展理论 |
三、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 |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
1.生产总值大幅度提升 |
2.人均GDP明显提高 |
3.政府财政收支呈平稳较快增长 |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
1.交通及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 |
(三)工业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
1.工业化快速发展 |
2.依靠政策转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
(四)人民生活质量改善 |
1.城镇化率稳步上升 |
2.社会保障水平提高 |
(五)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着成效 |
1.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进展顺利、成果显着 |
2.全省各项生态系统稳步发展 |
(六)教育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
1.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 |
2.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
四、甘肃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
(一)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培育 |
1.产业结构失衡并未彻底改变 |
2.投资政策过于倾斜基础设施 |
(二)重国有企业,轻民营企业 |
1.民营企业发展慢,缺乏发展的活力 |
2.相关的制度机制不到位,掣肘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
(三)重资源开发,轻利益补偿 |
1.资源型经济未打破,主要依赖资源开发 |
2.资源开发模式落后,没有完备的利益补偿机制 |
(四)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 |
1.城镇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
2.土地城镇化特征明显,人口城镇化滞后 |
3.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
(五)重人才引进,轻本地开发 |
1.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大,但缺少留住人才机制 |
2.人才配置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
五、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举措 |
(一)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法律法规 |
1.制定西部开发法,使西部开发依法进行 |
2.完善财政税收法,克服资金供给不足 |
3.严格执行新环保法 |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1.建立稳定的西部开发专项资金来源渠道 |
2.多渠道筹措资金通道,扩大资金来源 |
(三)加快建设省内主体功能区、产业转移示范区 |
1.加快发展主体功能区 |
2.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
3.加快建设兰州新区打造新增长极 |
(四)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走绿色发展之路 |
1.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补偿开发制度 |
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3.稳步推进生态系统建设 |
4.发展循环经济 |
(五)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走科技发展之路 |
1.加大资金投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
2.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法律法规,保护创新主体利益 |
3.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5)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范围 |
一、大陆西部地区之研究范围 |
二、赴大陆投资台商之研究范围 |
第四节 研究架构及流程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暨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区域成长理论(REGIONAL GROWTH THEOFY) |
一、西方区域成长理论的演绎 |
二、大陆区域成长理论 |
三、区域理论相关文献回顾 |
第二节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 |
一、影响区位之因素 |
二、区位理论 |
三、区位选择相关文献回顾 |
第三节 区域政策(LOACATION POLICY) |
一、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为目标之区域政策阶段 |
二、实施技术开发性区域政策阶段 |
三、公平(Equity)与效率(Efficiency)的选择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调查及分析工具 |
一、抽样方法 |
二、有效样本回收比率 |
三、调查工具 |
四、信度分析 |
五、数据分析方法:本问卷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分为四种 |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策略及优势区位分析 |
第一节 区域发展差距 |
一、静态差距分析 |
二、动态差距分析 |
三、造成东西差距的成因 |
第二节 开发政策及策略 |
一、开发政策 |
二、发展策略 |
第三节 区位投资环境比较 |
一、经济面评估 |
二、市场面评估 |
三、劳动面评估 |
四、基础建设面评估 |
五、交通建设面评估 |
六、聚集面评估 |
七、区位投资环境综合评估比较 |
八、优势区位投资环境比较 |
第四节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问卷分析 |
第一节 问卷样本结构分析 |
一、依业别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 |
二、依资本额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
三、依已投资期间长短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
四、依产品内销比例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
五、依近三年平均成长趋势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
六、依对西部投资环境的认识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
七、样本属性之相关分析 |
第二节 投资意愿分析 |
一、愿意投资西部的地区、原因及时期排名 |
二、不愿意投资西部的原因 |
第三节 区位因素分析 |
一、不同业别注重的因素构面 |
二、东西部因素构面比较 |
三、以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探讨台商对西部地区的区位选择导向 |
第四节 分析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对大陆西部发展政策的建议 |
二、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的建议 |
三、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
附录三: 《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
附录四: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个基于关键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关于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相关讨论 |
1.2 课题价值:研究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关于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相关研究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创新 |
1.5 研究范围、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2 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分析 |
2.1 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演进与范式之争 |
2.1.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演进:政府职能的历史逻辑 |
2.1.2 范式之争:“守夜人”的政府职能范式与干预型政府职能范式 |
2.2 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内涵界定与关系界说 |
2.2.1 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其拓展 |
2.2.2 政府职能的内涵分析 |
2.2.3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价值 |
2.3 关于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的基本理论 |
2.3.1 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
2.3.2 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
2.3.3 第三种政府职能理论 |
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理论支持 |
3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现实分析 |
3.1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描述 |
3.2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政府职能视角分析 |
3.3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社会需求分析 |
4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选择 |
4.1 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范围 |
4.2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领域选择 |
4.2.1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界定的理论分析 |
4.2.2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界定的国际经验借鉴 |
5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5.1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分析 |
5.2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现实分析 |
5.3 政府在推进西部市场化进程中的职能定位 |
5.3.1 政府参与西部市场发育发展的管理职能 |
5.3.2 政府参与西部市场发育发展的服务职能 |
5.4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政府职能的实现 |
6 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6.1 政府参与西部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分析 |
6.2 政府参与西部人力资本形成的现实分析 |
6.3 政府在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职能定位 |
6.3.1 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政府的服务职能 |
6.3.2 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政府的管理职能 |
6.4 政府在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职能实现 |
7 政府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职能分析 |
7.1 政府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职能发挥的理论基础 |
7.2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现实依据 |
7.3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
7.3.1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的服务职能 |
7.3.2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的管理职能 |
7.4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实现 |
8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政策援助职能分析 |
8.1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的理论基础 |
8.2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的现实依据 |
8.3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职能的运行分析 |
8.4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职能的实现分析 |
本文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9)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经济自治权实现问题的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社会背景 |
一、梯度推移战略及其严重后果 |
二、可持续发展观及其推进作用 |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思想渊源 |
一、邓小平的“两个大局”: 西部大开发的思想渊源 |
二、江泽民“再造西北秀美山川”: 西部大开发的直接起因 |
三、朱镕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西部大开发载入国家规划 |
第三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一、从地理区位上看,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 |
二、从民族问题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变化上看,西部开发必须注意解决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
第二章 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经济自治权实现的互动 |
第一节 西部开发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一、西部开发立法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二、西部开发立法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
三、西部开发立法是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法制经验的启示 |
四、西部开发立法,是我国东部沿海开放立法经验的科学总结 |
第二节 经济自治权及其法律地位 |
一、经济自治权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
二、经济自治权的社会价值解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权之保障 |
第三节 西部开发立法与经济自治权实现的互动关系 |
一、西部开发立法与经济自治权实现的内在统一性 |
二、西部开发立法与经济自治权实现的互动关系 |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实现的法制障碍分析 |
第一节 民族地区法制化不利因素的分析 |
一、人治传统、法律意识淡薄 |
二、有关部门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位认识不清 |
三、中央集权体制长期存在所导致的地方分权认识误区 |
四、经济自治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
第二节 民族法规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
一、民族法规立法滞后 |
二、民族法规自身存在的问题 |
三、民族法规的适用、实施、监督机制还未完善 |
第四章 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实现的衔接 |
第一节 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衔接的必要性 |
二、衔接的可行性 |
第二节 衔接的基本方式 |
第三节 衔接的主要内容 |
一、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实现的衔接 |
二、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贸易管理自治权实现的衔接 |
三、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税收管理自治权实现的衔接 |
四、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自治地方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管理自治权实现的衔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10)西部开发法治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开发的法治轨道 |
二、西部开发的法治环境 |
三、西部开发的法治功能 |
四、论西部大开发的人才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基于PSM-DID的经验研究[D]. 徐永佳. 广西大学, 2019(01)
- [2]基于双重差分法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净效应评估[D]. 孔阳. 三峡大学, 2019(06)
- [3]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D]. 丁小军. 渤海大学, 2017(08)
- [4]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J]. 马玉祥. 民族法学评论, 2009(06)
- [5]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D]. 李进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6]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A]. 马玉祥. 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 2008
- [7]西部大开发专题研究[J]. 白永秀,李伟.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08(00)
- [8]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个基于关键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D]. 赵京. 西北大学, 2006(11)
- [9]西部开发立法与民族经济自治权实现问题的衔接研究[D]. 侯学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10]西部开发法治环境研究[J]. 王允武.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