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十一酸睾酮并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苗苗[1](2021)在《愈障生血汤辅助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依赖患者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愈障生血汤辅助环孢素软胶囊、十一酸睾酮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依赖患者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依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十一酸睾酮+环孢素软胶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愈障生血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酸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酸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愈障生血汤辅助环孢素软胶囊、十一酸睾酮、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依赖患者的效果显着,可显着减轻临床症状,增强骨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调节酸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含量。
王金鑫[2](2021)在《补肾益髓生血膏方治疗非重型再障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再障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突变景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补肾益髓生血膏方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前后的中医证候、外周血象的变化,确定补肾益髓生血膏方的临床效果,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增加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并依据纳排标准收集40例非重型再障患者(观察组21例,对照组19例),观察组予以补肾益髓生血膏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仅以西医综合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并进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评估,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象的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裁定;另收集19例再障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鉴定的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0.05为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补肾益髓生血膏方治疗非重型再障效果明显,临床有效率为76.19%,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是80.94%;2.非重型再障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外周血象显着提升;3.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中医证候改善及外周血HB值提高方面要优于对照组;4.补肾益髓生血膏方治疗非重型再障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5.19个再障患者全外显子测共发现2006个基因突变,根据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及患者测序结果筛选了49个基因,呈现患者基因突变景观图,发现MUC5B可能与再障发病相关;6.在GO分析中其主要与细胞运动、配体等功能相关。KEGG通路分析中,富集程度最高的是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路、Hippo信号通路等。结论:补肾益髓生血膏方可显着改善非重型再障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外周血象,临床疗效明显;我们发现MUC5B可能是引起T细胞异常、导致再障发病关键基因,并且认为Hippo信号通路可能间接参与了再障“肾虚髓枯”的发病机制,为以后的研究及治疗方向提供参考。
曹婷[3](2021)在《103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吉林省人民医院的103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本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找出NSAA治疗时机、有效治疗方案、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及药物不良反应,为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所有2014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初诊的103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服药史、职业暴露史、家族史等,入院后的病史,初诊时血常规、骨髓形态学、骨髓活检和CD55、CD59等检查,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及疗效预后情况。将性别、发病年龄、发病至治疗的时间、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治疗前血红蛋白、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治疗前网织红细胞计数、输血情况、发病至治疗时间、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情况纳入分析,应用SPSS2.0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病例中男性与女性性别差异比不大,男性略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为15岁-79岁,中位发病年龄48岁,高发年龄分别为21-30岁和60岁以上;职业分布:农民、工人所占比例较高。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发症状以单纯贫血多见,可合并出血,以感染为首发症状的较少见。3.血常规检查:外周血以三系减低为主;发病年龄≥60岁组与<60岁组的患者初诊时Hb、PLT、ANC、Re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骨髓检查:骨髓形态学检测以增生减低为主,部分呈增生活跃,骨髓活检均呈增生减低,大部分NSAA的诊断需再次行胸骨骨穿明确诊断5.不同发病至治疗时间疗效及预后分析显示:发病至治疗时间≤6个月组、6个月~3年组及>3年组的NR率、有效率、进展率、维持NSAA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个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6个月组NR率及进展率低于另外两组;≤6个月组和6个月~3年组维持NSAA率高于>3年组。三组CR率、PR率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6.输血依赖型NSAA组和非输血依赖型NSAA组疗效及预后分析显示:两组进展率、维持NSAA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输血依赖性NSAA的进展率高于非输血依赖性NSAA,维持NSAA率低于输血依赖型NSAA组。两组CR率、PR率、NR率及死亡率均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7.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分析显示:A、B、C组治疗方案治疗6个月、12个月的CR率、PR率、NR率、总有效率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8.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发病至治疗的时间、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疗效有显着相关性(P值均<0.05)。发病至治疗时间≤6个月、治疗前PLT>20×109/L、治疗前ANC>1×109/L是疗效良好的相关因素。发病年龄、性别、治疗前血红蛋白、不同治疗方案均与疗效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再障的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及老年人居多,男女性别比差异不明显。2.对NSAA患者早期免疫干预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延缓疾病进展。3.输血依赖性NSAA与非输血依赖性NSAA相比,疾病进展率高,两组疗效无显着差异。4.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包括发病至治疗时间、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
Expert Group for Aplastic Anemia Project of Specialized Projec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ational TCM Industry in 2015;[4](2021)在《成人重型和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文中认为通过组织全国中医血液病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部分专家讨论,就成人重型和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治规范体系。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对于成人重型再障(急髓劳病),有相合供者且条件适合者优先选择异基因骨髓移植,无相合供者首选强烈免疫抑制治疗与中医药的联合应用以截断细胞因子风暴;对于成人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障(慢髓劳病)首选中医药与雄激素的联合应用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文章就再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辨证论治、西医基础治疗等给予具体的诊治建议,以期为中西医结合诊疗再障提供指导和帮助。
蒋玉霞,苏传勇,陶叠宏,蒋慧芳,吴海英,魏克民[5](2020)在《三黄三仙汤对肾阴阳两虚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三黄三仙汤对肾阴阳两虚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血液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十一酸睾酮胶丸口服进行治疗,同时给予促进造血的药物如生血宁/叶绿素铜钠片辅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三黄三仙汤治疗。经过6个月以上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00%,对照组为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有效病例中骨髓增生程度得到明显改善;(3)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黄三仙汤治疗肾阴阳两虚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中医症状,且症状的改善会先于实验室指标的改善。
石琳,程志,吴艺,吕殿亮,卢金金,王雪莹[6](2020)在《滋髓生血胶囊联合十一酸睾酮胶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8例》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滋髓生血胶囊联合十一酸睾酮胶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十一酸睾酮胶丸,40 mg/次,2次/d,口服;环孢素A,3~5 mg/kg,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院内制剂滋髓生血胶囊[红参、鹿茸、阿胶、龟甲胶、鹿角胶、当归、熟地黄、龙眼肉、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补骨脂、淫羊藿(油炙)、黄芪、栀子炭、连翘、三七、炒山楂、生地黄、白芍、生姜、大枣],0.5 g/粒,6粒/次,3次/d,口服。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24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77.19%。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蛋白Ras、Raf、MEK、ERK1/2和CD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CD4+和CD4+/CD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其可能通过抑制MEK/ERK信号通路蛋白的异常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陈成顺[7](2020)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病理机制,抑制T细胞异常激活是重要治疗措施。有研究显示中医脏腑病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脾虚与肾虚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证候要素,两者对于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否有异目前尚无相关研究。通过中医药健脾补肾治疗再障常有一定疗效,提示健脾补肾法可能有助于调控免疫功能。本课题以脾虚血亏和肾虚血亏证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明确脾虚及肾虚对T细胞亚群失调程度的不同影响,以健脾补肾中药为干预措施,初步探索依据脾虚血亏及肾虚血亏为主要分型应用中医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1.回顾性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虚血亏证与肾虚血亏证患者T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明确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收集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简称慢性再障)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慢性再障;②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③中医证候分型为脾虚血亏证或肾虚血亏证;④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⑤住院期间合并发热、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者除外。参照《中医虚证诊断标准》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行业专家组意见拟定脾虚血亏证及肾虚血亏证诊断标准,在住院病历中提取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再分型。与健康成年人对照,明确再障患者T淋巴亚群(CD4+、CD8+、Treg及CD4+/CD8+比值)失调情况;分析脾虚血亏证与肾虚血亏证患者细胞毒性T细胞异常激活程度的差异,通过单因素相关分析,探讨年龄、性别、病程、全血细胞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分型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独立影响因素。收集可评价临床疗效的病例,分析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疗效的相关性。2.进一步探索不同证型应用中医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拟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纳入肾虚血亏证或脾虚血亏证的慢性再障20例,以健脾补肾中药为干预措施,酌情联合西医基础治疗,1疗程为3个月,连续应用2个疗程,共6个月。入组时、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入组时及治疗后每月检测1次全血细胞分析;入组时及治疗6个月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CD4+、CD8+、CD4+/CD8+,T 淋巴细胞激活状态:HLA-DR+T、CD4+HLA-DR+、CD8+HLA-DR+、CD4+HLA-DR+/CD4+、CD8+HLA-DR+/CD8+、活化 T 细胞,ELISA 法检测血浆 TNF-α、TGF-β 及 IL-10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的表达。监测安全性指标。主要疗效指标为再障临床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全血细胞分析。与历史文献进行对照,分析应用健脾补肾法为主与单用西医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差异;通过疗效分层,探究中医证候分型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根据安全性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案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DZMEC-KY-2019-133)。初步探索依据脾虚血亏证及肾虚血亏证主要分型应用健脾补肾中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结果1.慢性再障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亚群变化相关,脾虚血亏组免疫应答失调更为突出,CD8+T细胞及Treg细胞比例均高于肾虚血亏组,CD4+/CD8+比值较肾虚血亏组进一步减低。①共纳入慢性再障患者57例,其中脾虚血亏证31例、肾虚血亏证26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54.38±17.58)岁。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再障组CD8+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5),CD3+、CD4+、Treg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③中医证候分型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D8+、Treg细胞及CD4+/CD8+比值与中医证型相关(P=0.010,P=0.046,P=0.025),脾虚血亏组CD8+、Treg细胞明显高于肾虚血亏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肾虚血亏组。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CD8+细胞比例(OR=0.920,95%CI:0.860~0.985,P=0.017)与中医证候分型相关,脾虚血亏组CD8+淋巴细胞较肾虚血亏组升高。④对治疗6月后检测T细胞亚群的32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其中缓解6例、明显进步7例,无效19例。与治疗前相比,缓解组CD8+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无效组显着增高(P<0.05),明显进步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CD4+/CD8+比值无效组进一步降低(P<0.01)。2.以脾虚血亏及肾虚血亏为主要分型,应用健脾补肾中药有助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慢性再障,治疗有效患者中,脾虚血亏者治疗后活化T细胞、CD3+HLA-DR+、CD8+HLA-DR+、CD4+HLA-DR+细胞比例、CD8+HLA-DR+/CD8+、CD4+HLA-DR+/CD4+比值较治疗前降低,肾虚血亏者各项T淋巴亚群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变化。①共纳入慢性再障患者18例,全数据集(FAS)16例,符合方案集(PPS)14例。脾虚血亏组7例,肾虚血亏组9例,两组基线一致。②按照临床疗效判定标准,FAS、PPS总有效率分别为62.5%、71.4%,与国外文献报道有效率(35%-64%)基本一致。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55.6%,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照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FAS、PPS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7.5%、92.9%。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5.7%、88.9%,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④全血细胞分析:FAS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治疗后明显提升(P<0.05,P<0.01);脾虚血亏组和肾虚血亏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访视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脾虚血亏组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明显提升(P<0.05),肾虚血亏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明显提升(P<0.05)。⑤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FAS治疗3月时、6月时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降低(P<0.01)。脾虚血亏组和肾虚血亏组治疗前、治疗3月时、治疗6月时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脾虚血亏组与肾虚血亏组治疗3月时、6月时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⑥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治疗6月后单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各症状改善率为食欲不振(86.7%)、失眠(83.3%)、大便干结(80.0%)、腰膝酸软(78.6%)、形寒肢冷(77.8%)、盗汗(77.8%)、神疲乏力(73.3%)、头晕(69.2%)、心悸(66.7%)、手足心热(62.5%)、大便稀溏(50.0%)、出血(50.0%)、面色萎黄(46.7%)。⑦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与治疗前相比,FAS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差异,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再障疗效分层统计,有效患者10例,包括脾虚血亏者5例,肾虚血亏者5例。与治疗前比较,有效患者治疗后 CD3+HLA-DR+、CD8+HLA-DR+比例及 CD8+HLA-DR+/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脾虚血亏者治疗后活化T细胞、CD3+HLA-DR+、CD4+HLA-DR+、CD8+HLA-DR+比例及CD8+HLA-DR+/CD8+、CD4+HLA-DR+/CD4+比值显着降低(P<0.05),肾虚血亏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变化(P>0.05)。⑧细胞因子TNF-α、TGF-β、IL-10:FAS、脾虚血亏组与肾虚血亏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⑨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部分T细胞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相关性,脾虚与肾虚免疫应答失调的程度不同,健脾补肾法可能通过调控T细胞免疫反应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王蕤[8](2020)在《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以“再生障碍性贫血”、“髓劳”、“补肾”、“益肾”、“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西药”、“雄激素”、“环孢素”、“Tonifying kidney”、“Chinese 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Western medicine”、“Androgen”、“Cyclosporine”等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PubMed)数据库检索建库到2020年2月3日公开发表的运用补肾中药联合西药治疗A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语种包括中文和英文。由两位研究员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合格文献,并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1篇[29-59]随机对照试验,总病例数为2126例。Meta分析结果如下:实验组在提高总有效[RR=1.32,95%CI(1.25,1.39),Z=10.35(P<0.00001)]、基本治愈[RR=1.64,95%CI(1.40,1.92),Z=6.12(P<0.00001)]、WBC[WMD=0.82,95%CI(0.39,1.25),Z=3.75(P=0.0002)]、HGB[WMD=17.47,95%CI(13.71,21.23),Z=9.10(P<0.00001)]、PLT[WMD=16.19,95%CI(8.09,24.28),Z=3.92(P<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提高骨髓活跃或明显活跃例数[RR=1.59,95%CI(1.27,1.99),Z=4.06(P<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在降低骨髓骨髓减低或极度减低例数[RR=0.72,95%CI(0.49,1.05),Z=1.69(P=0.09)]方面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WMD=-6.32,95%CI(-8.70,-3.95),Z=10.57(P<0.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提高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RR=1.28,95%CI(1.17,1.41),Z=5.10(P<0.00001)]、中医症状疗效临床痊愈[RR=2.59,95%CI(1.58,4.25),Z=3.77(P=0.0002)]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RR=0.71,95%CI(0.50,1.01),Z=1.92(P=0.05)],但实验组在降低肝功能损害[RR=0.48,95%CI(0.32,0.73),Z=3.40(P=0.0007)]、牙龈增生[RR=0.59,95%CI(0.41,0.85),Z=2.82(P=0.005)]、痤疮[RR=0.35,95%CI(0.20,0.61),Z=3.76(P=0.0002)]、胃肠道反应[RR=0.37,95%CI(0.19,0.75),Z=2.76(P=0.006)]方面优于对照组。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有熟地26次,菟丝子24次,当归24次,黄芪23次,墨旱莲(旱莲草)19次,女贞子18次,补骨脂18次。18篇文献报道治疗后不良反应,2篇文献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报道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腹泻等)、牙龈增生、痤疮、多毛症、肾功能异常、手颤、喑哑、麻木、高血压、惊厥、血糖异常、心电图异常、双下肢水肿。上述不良反应中以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腹泻等)、牙龈增生、痤疮、多毛症为主。结论: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提高总有效率、基本治愈、WBC、HGB、PLT、髓活跃或明显活跃例数、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中医症状疗效临床痊愈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在降低骨髓骨髓减低或极度减低例数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补肾法联合西药组在降低肝功能损害、牙龈增生、痤疮、胃肠道反应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有熟地、菟丝子、当归、黄芪、墨旱莲(旱莲草)、女贞子和补骨脂。不良反应中以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腹泻等)、牙龈增生、痤疮、多毛症为主。此次分析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异质性较大,可能会影响此次分析的准确性,因此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实验。
陈蕊[9](2019)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真实医疗环境,挖掘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药处方和《中国药典》收载相关中药制剂组方药味规律,探究中西医结合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治疗的用药情况,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合理用药、处方点评提供参考。同时从整体的循证医学评价中药在该病种治疗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药味频次、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挖掘,分析我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处方用药,整理2015版《中国药典》中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的用药规律。并对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3软件和Stata14.0软件进行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本院临床中西药联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西药主要为环孢素,利可君片、十一酸睾酮等。使用的中药种类较西药多且丰富,涉及320味,常用中药饮片有牡丹皮、白术、白芍、菟丝子等,核心药味配伍组合为牡丹皮-生地黄-白芍,中药类别主要为清热类、补虚类和止血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清热药使用较多,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补虚药为主。各证型进行药物关联规则挖掘,药味选择有一定差异,但药味组合均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补血药为主。中药制剂主要包括茜蓟生血片、造血再生片、宁血络片等医院自制制剂和益血生胶囊等。63种药典收载的补血、清热、止血作用的中成药主要为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与本院用药结果不同。截至2019年1月的文献Meta分析显示:中西药联用能提高治疗有效率(RR=1.31,95%CI[1.28,1.35],P<0.00001),且能降低患者肝功能异常(RR=0.35,95%CI[0.27,0.46],P<0.00001)、痤疮(RR=0.36,95%CI[0.26,0.50],P<0.00001)、多毛(RR=0.22,95%CI[0.13,0.38],P<0.00001)、声音嘶哑(RR=0.33,95%CI[0.14,0.79],P=0.01)、牙龈增生(RR=0.29,95%CI[0.17,0.49],P<0.0001)、手颤(RR=0.24,95%CI[0.14,0.41],P<0.00001)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是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热、补虚、止血作用的中药及制剂,“扶正袪邪”并施,体现“健脾补肾”、“清热凉血”的疗法。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补血、清热、止血作用的中成药组方药味的功效类别与本院AA临床使用的中药功效类别不同。Meta分析显示,中药对AA的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李卫忠[10](2018)在《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PI3K、AKT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以下简称慢性再障)患者服用补髓生血颗粒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内由整合素VLA亚家族介导的PI3K/AKT途径中PI3K、AKT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PI3K、AKT蛋白表达与CAA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病理过程的关系,并尝试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和酶学角度,研究补髓生血颗粒发挥功效的可能机理。方法:1.按照诊断标准收集32例应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的CAA患者骨髓作为治疗组;2.收集10例正常人的骨髓作为正常组;3.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PI3K、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AA患者疗前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经治疗后,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提高,与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1.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I3K、AKT蛋白呈低表达,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参与了 CAA患者骨髓衰竭的病理过程。2.补髓生血颗粒可能通过调节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来改善整合素β1介导的造血微环境损伤,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以下简称,HSC)的稳态、维持和定向分化,改善患者病情,达到治疗目的。
二、国产十一酸睾酮并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十一酸睾酮并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愈障生血汤辅助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依赖患者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入组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FGF-1、VEGF比较 |
3 讨论 |
(2)补肾益髓生血膏方治疗非重型再障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再障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突变景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观察部分 |
一、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与剔除标准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判定 |
(一)西医疗效标准 |
(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六、结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评估 |
(二)临床疗效比较 |
(三)安全性指标 |
(四)剔除及脱落病例 |
细胞突变景观分析部分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
四、实验试剂与仪器 |
(一)主要试验耗材 |
(二)主要仪器 |
五、实验方法 |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 |
(二)全外显子测序 |
六、外显子测序分析 |
七、基因突变景观 |
八、功能富集分析 |
九、结果 |
讨论 |
一、中医膏方调治非重型再障的优势探讨 |
(一)中医膏方的组方原则 |
(二)膏方对NSAA的治疗优势 |
(三)补肾益髓生血膏方方解 |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基因突变景观 |
(一)MUC5B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
(二)造血微环境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
(三)Hippo信号通路与造血微环境 |
(四)Hippo信号通路与AA发病机制的探讨 |
(五)Hippo信号通路与“肾虚髓枯” |
三、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103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收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判定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 |
3 实验室检查 |
3.1 血常规 |
3.1.1 外周血细胞减少系列 |
3.1.2 不用年龄组初诊血常规情况 |
3.2 骨髓检查 |
3.2.1 骨髓形态学检测 |
3.2.2 诊断所选骨穿部位 |
3.2.3 骨髓活检 |
4 分组情况 |
4.1 发病至治疗时间分组情况 |
4.2 输血依赖及非输血依赖性NSAA分组情况 |
4.3 不同治疗方案分组情况 |
5 不同分组的疗效预后分析 |
5.1 不同发病至治疗时间组疗效及预后的分析 |
5.2 非输血依赖性 NSAA 组和输血依赖性 NSAA 组的疗效及预后的分析 |
5.3 不同治疗方案组疗效分析 |
5.3.1 不同治疗方案 6 个月疗效分析 |
5.3.2 不同治疗方案 12 个月疗效分析 |
6 总体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7 CsA的安全性分析 |
讨论与分析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成人重型和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定义与发病机制 |
诊断建议 |
1.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
2.AA诊断标准参照文献[8,10]进行。 |
3.髓劳病的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参照文献[15-18]制定。 |
3.1急髓劳 |
3.2慢髓劳 |
中医治疗建议 |
西医治疗建议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建议 |
疗效标准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三黄三仙汤对肾阴阳两虚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标准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剔除例数比较 |
2.2 两组疗效比较 |
2.3 治疗组血细胞恢复时间比较 |
2.4 治疗组骨髓象增生程度变化 |
2.5 中医疗效比较 |
3 讨论 |
(6)滋髓生血胶囊联合十一酸睾酮胶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试验病例标准 |
2.1 纳入病例标准 |
2.2 排除病例标准 |
2.3 退出病例标准 |
2.4 中止试验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观测指标和方法 |
5 疗效判定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7 结 果 |
7.1 两组疗效对比 |
7.2 两组治疗前后Ras、Raf及MEK/ERK信号通路蛋白与β-actin比值对比 |
7.3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全血细胞变化对比 |
7.4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变化对比 |
7.5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8 讨 论 |
(7)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免疫功能失调 |
2 骨髓微环境异常 |
3 端粒酶功能缺陷 |
4 克隆性造血与体细胞突变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2 中医治则治法 |
3 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基础研究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慢性再障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结论 |
5 讨论 |
试验二 健脾补肾中药干预慢性再障T细胞免疫应答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结论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的数据库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剔除标准 |
1.4 文献检索方法 |
1.5 方法学质量评估 |
1.6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1.8 敏感性分析 |
1.9 发表偏移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
2.3 干预措施 |
2.4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
2.5 Meta分析结果 |
2.6 发表偏移 |
讨论 |
1.中医对AA的认识 |
1.1 中医对AA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各医家对AA的认识 |
2.常用补肾中药的药理研究 |
3.补肾中药治疗AA的机制研究 |
4.环孢素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
5.本次异质性的来源分析 |
6.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及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处方来源 |
1.2 中药名称规范及功效分类 |
1.3 处方录入与核对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疾病分类结果 |
2.2 总体用药结果 |
2.3 中医疾病统计结果 |
2.4 中医疾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功效分类结果 |
2.5 中医证候统计结果 |
2.6 虚劳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结果 |
2.7 髓劳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结果 |
3 讨论 |
3.1 常用药味分析 |
3.2 总体用药讨论 |
第二章 2015年版《中国药典》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组方用药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药味名称处理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的统计与类别 |
2.2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药味频次 |
2.3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关联规则 |
3 讨论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4 中医药治疗AA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 |
2.5 中医药改善AA患者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论文发表情况 |
(10)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PI3K、AKT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AA的研究进展 |
1.1 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 以补肾为主治疗的进展 |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AA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的研究 |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3 AA治疗研究进展 |
3. 造血粘附信号转导通路简介 |
4. PI3K/AKT通路研究进展 |
4.1 整合素与PI3K/AKT通路的关系 |
4.2 PI3K/AKT通路概述 |
4.3 PI3K、AKT酶概述 |
5. PI-3K/AKT通路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
2.3 纳入、排除、剔除、终止研究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药物治疗 |
3.2 一般治疗 |
4. 骨髓单个核细胞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4.1 主要仪器 |
4.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4.3 标本采集 |
4.4 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PI3K、AKT蛋白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各组骨髓单个核细胞PI3K蛋白表达水平 |
2. 各组骨髓单个核细胞AKT蛋白表达水平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肾虚髓枯为本,脾虚气血不足为标”的病机 |
1.2 补肾填精法的治疗原则 |
1.3 补髓生血颗粒临床疗效机理 |
2. 补髓生血颗粒的方义解析 |
2.1 方药组成 |
2.2 组方原则及方义 |
2.3 现代药理研究 |
3. 补髓生血颗粒对CAA患者PI3K、AKT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分析 |
3.1 PI3K/AKT通路与AA免疫相关性 |
3.2 PI3K/AKT通路与AA患者造血干细胞的联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国产十一酸睾酮并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愈障生血汤辅助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依赖患者的疗效评价[J]. 李苗苗.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17)
- [2]补肾益髓生血膏方治疗非重型再障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再障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突变景观分析[D]. 王金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103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分析[D]. 曹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成人重型和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Expert Group for Aplastic Anemia Project of Specialized Projec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ational TCM Industry in 2015;.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3)
- [5]三黄三仙汤对肾阴阳两虚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 蒋玉霞,苏传勇,陶叠宏,蒋慧芳,吴海英,魏克民. 中国现代医生, 2020(36)
- [6]滋髓生血胶囊联合十一酸睾酮胶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8例[J]. 石琳,程志,吴艺,吕殿亮,卢金金,王雪莹. 中医研究, 2020(10)
- [7]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D]. 陈成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eta分析[D]. 王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陈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PI3K、AKT表达影响的研究[D]. 李卫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