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武器性能测试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常规武器性能测试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一、常规武器性能检测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谢缘[1](2020)在《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环境与目标协同实时感知是一种基于抵近测量思想的测量方法,通过在目标附近布置多个空基图像测量站以解决传统靶场光电交汇测量方法受视角、视距和在线相机数的限制,导致测量精度不足,目标状态感知数据稀疏的问题。当传感器平台不在地面且传感器视场内难以人工布置高精度的辅助合作靶标时,抵近测量平台如何确定自身的位姿成为环境与目标协同感知技术的核心问题。为此,设计了互定位姿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感知测量场。考虑空基测量场合中传感器平台的机动性强,装调时间有限的条件,研究了协同传感器实时测量技术。首先,对广域测量的时空坐标统一技术中的时统技术和DGPS技术进行特征分析,针对实时感知采用参数化预解析的方法处理测量系统时空坐标统一问题;描述了静止平台的环境与目标一体化测量方法及关键技术,建立了单目测量、双目测量和多目测量的位置姿态模型,以期验证模型模拟结果与相关资料数据的统一性;搭建了仿真相机系统,模拟验证单目相机运动感知模型,并通过实验证明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其次,设计了多目无人机测量平台互为特征点的协同感知测量场,以AP3P算法解决了抵近测量平台的位姿确定问题;提出基于P3P危险圆柱问题的布站要求,为协同感知测量场的构型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建立图像传感器感测、相机参数与测速精度模型,根据精度分析结果改进了测量场构型,为研发群组目标高精度测控系统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围绕系统的实时性,规划了多目相机协同感知流程,研究了基于结构化特征下的实时目标识别技术与基于HSV色彩模型的目标感知技术,并为在线测量中的待测目标自动提取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搭建了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测量场试验系统,进行点目标空间轨迹测量试验与多目标空间轨迹测量试验,表明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系统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实现了广域和高带宽的多目多目标实时测量。

王献策[2](2020)在《燃气舵伺服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燃气舵推力矢量控制因其联动性好、结构简单、可提供滚转力矩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空空导弹和舰防导弹上。其核心部分为燃气舵舵控系统。弹体在飞行初始段,通过弹上导引系统实现弹体的姿态测量,将所测姿态信息传输到燃气舵舵控系统上。燃气舵舵控系统将解算后的姿态信息输送到后续执行机构上,从而实现弹体的推力矢量控制。当前主要采用无刷直流伺服舵机作为燃气舵舵控系统的执行机构。但因其系统本身具有非线性、强耦合性等特点,较难实现其高精度伺服控制。本文围绕制导火箭弹燃气舵舵控系统及其控制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工作内容以及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无刷直流伺服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构成等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建立了无刷直流伺服舵机各部分的数学模型及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动态模型。并利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方程建模对传统建模进行优化处理。(2)舵机控制系统采用三闭环控制方式。为了实现舵片的高精度位置偏转,本文设计了基于舵机控制系统的PID控制器、基于舵机位置环的自适应模糊滑模复合控制器、高阶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控制器。并对上述三种控制器进行原理性分析。利用Matlab实现三种控制器的仿真实验,分析其跟踪性能和动态响应性能,从而得到控制效果结论。并借此确定出最优的控制策略。(3)本文基于嵌入式设计了一套舵控系统控制板,采用ARM内核的STM32F103系列芯片作为主芯片。实现了电源模块、串口通讯模块、AD采集模块等功能。编写了不同控制算法的程序,并在下位机中进行移植实现。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数据采集界面。(4)针对燃气舵舵控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控制结构。对舵控系统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并通过FLUENT软件进行受力模拟分析。(5)分别将PID控制器、高阶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应用于舵机控制系统中,进行空载与负载情况下的舵偏角度实验,并利用六分力测试台实现了连续舵偏情况下的力学性能分析。通过分析所得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相比于传统的PID控制器和直接指令控制的开环控制,高阶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具有更好的动态响应性能和跟踪性能,该控制器响应时间在0.1s以内且无超调量的产生。相比于其他控制器,该控制器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抗干扰性。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燃气舵舵控系统的位置精度。此外,通过控制器进行舵机的位置调节可以实现整体舵偏系统的侧向力变化调节。

张永立[3](2019)在《冲击波场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获取枪、炮等武器发射时产生的冲击波及超压场分布,从而为评估毁伤、评价武器和对暴露于武器冲击波超压场中的人耳损伤与防护提供定量的规范化可靠数据。随着大威力新型压制型武器的设计定型,冲击波超压场测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大区域面积内测试系统的搭建及多通道数据的实时监控;低量程传感器的动态校准和补偿;噪声环境中的冲击波信号检测与提取;稀疏数据下的冲击波超压场建模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LXI总线的分布式测试系统架构,提出了自适应压缩算法,建立了所有通道(64路)的大量数据实时监测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传感器及冲击波信号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验、仿真及理论验证,本系统达到了大区域面积内冲击波超压场的所有通道同步采集及实时监控,实现了低信噪比下冲击波复杂信号的提取和超压场的高精度建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传感器动态校准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增广最小二乘算法的辨识方法对传感器建立高阶动态数学模型,通过零极点补偿拓宽传感器工作频带,修正了因压力传感器频响不足导致冲击波测试信号严重失真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烟花算法的动态补偿算法,改进适度函数,提高了校准精度,与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动态补偿效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实验验证,经烟花算法动态补偿后的激波管校准信号超调量降低为7.83%,上升时间为17.5μs,满足了超调量≤10%,上升时间≤20μs的技术指标。(2)冲击波信号检测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高阶谱幂律检测和双树复小波变换去噪的方法,通过高阶谱幂律检测器,分析不同信噪比和不同频率的冲击波信号,得到适合于冲击波信号的阈值判别门限,再经双树复小波变换,根据最大后验估计的软阈值去噪。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法可检测并提取出淹没在噪声中冲击波信号(瞬态信噪比低于-10db),均方误差降低了1.13%。(3)冲击波超压场建模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径向基函数插值的冲击波超压场建模方法,分别对爆炸、大口径武器和小口径武器三种不同类型冲击波超压场进行了建模。通过交叉验证,对比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普通克里金插值算法、三次样条函数插值算法的冲击波建模效果,得出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效果最优的结论。并利用走时定位原理,采用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对某武器发射后36ms时间内的冲击波超压场进行建模,模拟了冲击波在中、远场的传播历程,为数值计算仿真冲击波中、远超压场提供了参考。

肖俊波[4](2019)在《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科研项目中的多种小口径自动炮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武器系统低后坐发射和连发射击身管振动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枪炮内弹道学、气体动力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所研究的小口径自动炮系统低后坐发射机理及技术、架座受力与身管振动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解决武器系统发射时后坐力大、振动剧烈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某小口径自动炮的结构特点和发射原理,考虑身管和架座弹性变形建立了火炮连发射击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单发和连发射击条件下的后坐运动和后坐力规律,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并发现了不同射速对后坐力变化有较大影响,获得了摩擦阻尼缓冲器参数与射速的匹配关系对后坐力的影响规律,合理匹配小口径自动炮射速与摩擦阻尼缓冲器的相关参数,能够有效降低该火炮的后坐力。(2)提出了将膛口制退器和缓冲器两者合理匹配的高效减后坐力技术,实现大幅度降低自动炮连发射击后坐力。建立了小口径自动火炮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使该自动炮后坐力得到了显着降低,理论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基本相符。得出了只有将高效的膛口制退器与缓冲器的参数合理匹配,才能使小口径自动炮的后坐力得到显着降低的结论。(3)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与“N元M次正交多项式数值拟合”相结合,对制退器与摩擦阻尼缓冲器参数匹配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了制退器与摩擦阻尼缓冲器结构参数的最优解。这两种优化方法相结合,对所建立的复杂数学模型,可以方便、快捷、精确地求解出设计方案中的最优解,这种优化设计方法不仅计算量相对较小而且最优解精确度较高。(4)提出并设计了新型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装置,并与多种膛口制退器进行了匹配和分析。推导了含有变质量项的内弹道方程组和含有变质量项的后效期火药燃气基本运动方程组,建立了时延式喷管装置多体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装置对膛口制退器制退效率的影响。新型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装置与膛口制退器两者有机相结合,既能够明显使身管武器发射的后坐力降低,又能够对弹丸的初速影响较小。(5)提出将高效膛口制退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装置和新型阻尼可调缓冲器3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减后坐技术,建立了小口径自动炮复合型减后坐刚柔耦合数学模型。经过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计算结果曲线与试验曲线基本相符。将高效膛口制退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装置和新型阻尼可调缓冲器3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减后坐技术能够有效使自动炮后坐力显着降低。(6)提出了利用喷管气流反推动力偶来同步控制火炮身管振动的技术,并提出了制退减振双功能喷管气流反推动力偶来同步控制火炮身管振动的技术。喷管气流水平反推冲量可以高效减后坐,喷管气流垂直反推冲量形成的动力偶可以有效控制火炮身管振动,由于后坐力是引起身管振动的主要激励力,因此减少武器身管的后坐力也可以实现使身管减振的目的。(7)提出一种新型身管武器自适应保压超高速弹丸推进技术,能显着提高常规身管武器弹丸初速。该技术能够在保持最大膛压基本不升高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枪炮身管武器的弹丸初速,是一种可行的超高初速弹丸推进新原理,并将高效膛口制退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装置和新型阻尼可调缓冲器3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减后坐技术在超高初速身管武器上加以应用,表明该复合型减后坐技术能够有效使该超高初速自动炮的后坐力显着降低。通过上述关键问题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小口径自动炮系统低后坐发射与身管振动控制的研究方法,为我国新一代高初速、高精度、低后坐、轻量化的小口径自动炮系统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

何蓓[5](2018)在《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武器系统的自主性能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自主武器系统出现在战场上。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意味着战场上有关武力使用的决定可能越来越无需人为干预、甚至完全由机器做出。这一特性不仅带来了武器装备、战争理论和作战模式的改变,引发国家力量对比产生变化,还会给国际安全带来深远的影响,对现有的国际法体系形成重大挑战。国际社会研究并考虑如何对自主武器系统进行规制已迫在眉睫。而中国由于现有的实际情况,更应该对自主武器系统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做好相应准备。本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阐述了研究自主武器系统的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自主武器系统进行术语界定并梳理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体系。在对已有的术语界定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本文从武装冲突法的角度将自主武器系统定义为: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在关键功能上具有自主性,无需人类干预能独立选定目标并发起攻击的武器系统。其中人工智能是其技术基础,自主性是其核心特性,武器系统是其所属类别。目前,具有自主性能的导弹防御系统、“哨兵”机器人以及无人机等武器系统已运用于多个国家的现役装备中,未来呈现出部署空间不断拓展、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武器自主性能的不断提升,不断冲击现有武力使用规则,加大了军备控制的难度。自主武器系统“隔离因素”所带来的距离上的安全感,降低了开战的门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进攻所需的成本小于防御,更是开启了拥有该项技术的一方先发制人和预防性打击的可能性。自主武器系统技术上的易扩散性会加大了军备控制的难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将引发国家力量对比产生变化,给国际安全带来深远的影响,对自主武器系统进行规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梳理现有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在内的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体系。国际法尚未形成专门的条约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现有国际法文件中所确立的规则和原则适用于自主武器系统。但这些国际法文件大多只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针对性不强。在国家层面直接对自主武器系统进行立法规制的国家有美国和英国。第三章主要是探讨自主武器系统对国际人道法的挑战。从武器控制法来看,虽然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条约禁止或限制自主武器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武器系统本身的合法性不受相关规则的约束。作为一个武器平台,自主武器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搭载被现有国际公约禁止或限制的武器类别。从作战行为法来看,自主武器系统虽然擅长定性分析,但其对战场环境不具有情境意识和能力,因而,实战中使用自主武器系统会对区分原则、比例原则和预防措施形成较大冲击。同时,将使用致命武力对人进行生杀予夺的决策权交于自主武器系统,与马尔顿条款所倡导的“人道原则”、“公众良知”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第四章主要探讨滥用自主武器系统的责任承担问题。自主武器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将被动的军事装备提升为主动的战斗员,也引发责任承担的困境。这一困境既有技术层面的因素又有法律层面的因素。未来智能化战争中,无论战斗机器人系统如何高度智能化,人作为战争的主导因素始终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人与战斗机器人的战场协作方式。要避免陷入将自主武器系统人格化的误区,在现有的国际法框架内,通过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对使用自主武器系统违反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道法的责任进行追究。第五章主要研究如何完善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规制。目前,由于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学界及各国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规制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主张通过建立新条约事先立法的方式禁止自主武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也有人认为通过限制自主武器系统使用的具体情况和任务的方式就能解决自主武器系统的规制问题,无需专门立法。全球化加速了高科技武器应用的进程,促进国际社会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关注是规制基础;把握军事必要与人道要求的动态平衡是立法要义;建立完善各国新武器法律审查机制是关键环节。构建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制度需以预防为主导、以安全为核心、以伦理为先导。在立法上采取软法——条约的两步走模式,对自主武器系统军事上的发展采取分级限制的方式。第六章主要讨论自主武器系统与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军用人工智能武器引发的智能化军事革命浪潮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要积极应对,加强智能化国防建设,抢占国防科技制高点。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还应积极参与自主武器系统国际规制进程,在国际合作基础下,积极推动相关军控谈判和制度建构,并在总体统筹规划下健全国内相关立法。结论认为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势不可挡,在短期内通过立法完全禁止或暂停其开发、使用是不明智的,可以通过政府间对话先制定软法性质的行为规范,待到时机成熟,采取限制类型与限制活动类型相结合方式,制定条约来进行规制。

王鹏[6](2018)在《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若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武器装备及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武器装备的作战样式,使其逐渐体现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对抗和复杂电磁环境等新特点。武器装备试验必须适应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及其作战样式的转变,必须由注重单项性能指标评估向注重作战效能和作战适用性评估转变,必须由简单试验环境向复杂作战环境转变。因此,开展在近似实战环境下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目前,LVC一体化联合仿真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极大进展,被广泛应用于构建贴近实战的武器装备试验环境。但是如何以LVC一体化联合仿真的实现为基础,实现虚拟仿真试验资源和真实物理试验资源之间互利共生和深度融合,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在武器装备试验中充分发挥虚拟仿真试验方法的技术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物理试验中的数据优势,也是当前武器装备试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以LVC各类试验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为基础,以实现虚拟仿真试验资源和真实物理试验资源的互利共生和深度融合为主要研究目的,围绕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基本内涵、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描述与分类、数据同化及其应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同时本文通过大量的武器装备试验应用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技术和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给出了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方法。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已有装备试验和装备作战试验理论的基础之上,全面阐述了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原则和优势。同时,结合虚拟仿真试验与真实物理试验之间的交互特点,给出了开环形式的虚实结合和闭环形式的虚实结合两种分类方法。此外,我们也阐述了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与平行系统技术、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技术的区别与联系。(2)研究了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分类方法,并提出了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的抽象化描述方法。为了支持与真实物理试验资源的结合,本文以虚实结合为出发点,面向数据同化的技术需求,对仿真系统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和规范化描述。本文以仿真模型、测量模型、测量数据、仿真状态、状态转移概率密度函数和相似性概率密度函数为仿真系统的基本要素,给出了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的抽象化、规范化描述方法。同时,针对仿真系统的应用需求,给出了基于应用需求的仿真系统的分类方法,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仿真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3)提出了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数据同化技术是仿真系统有效利用真实物理试验数据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关键技术。现有数据同化算法不能适应武器装备试验过程中的动态性和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基于随机有限集理论来建立仿真模型和测量模型,由此形成了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支持在武器装备试验中的数据同化,在其他应用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本文针对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在数值计算方面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基于序贯蒙特卡洛的数值计算方法。(4)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仿真模型校正算法。面向模型校正的仿真系统是开环形式的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仿真模型校正算法是其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本文以已经提出的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为基础,研究如何解决武器装备试验中的仿真模型校正问题,并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仿真模型校正算法。该算法能够很好地适应武器装备试验过程中的动态性和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效支撑了面向仿真模型校正的仿真系统的实现。(5)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技术。传感器在线控制是面向决策支持的仿真系统的典型应用,也是闭环形式的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重要方面,本文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控制框架和核心算法。本文以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为基础,提出了面向虚实结合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技术,同时也给出了基于动态数据驱动技术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框架。该控制框架和算法为面向决策支持的仿真系统解决传感器在线控制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

李庆[7](2015)在《基于LabVIEW的导弹燃料加注在线监测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导弹液体燃料加注是导弹准确发射的基础,现有导弹加注设备不能满足多种类型导弹的加注,并且设备远程操控、状态监测的不足等导致人为因素的干扰增多。本文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到导弹燃料加注在线监测系统中,更好的提高加注设备的整体性能。本课题从加注设备的原理与硬件组建的研究出发,进行系统整体硬件的设计、监测参数的选择与布局、现场仪器仪表模块的选取等工作,并采用系列化CRJ加注接头来满足不同导弹加注口径和加注速度的要求,实现导弹加注设备的通用化。在硬件系统布线中考虑了环境恶劣的特点,使用LabVIEW自带小波去噪方法来去除现场噪声的干扰。在软件设计部分,在数据采集原理与过程、虚拟仪器技术等基础上,采用LabVIEW软件作为软件监测平台的开发软件,开发可视化导弹燃料加注状态监测软件界面,通过数据和曲线显示来实时展现系统状态,并能够进行故障的初步诊断和报警工作。软件采用强大的图形化编程语言,运用并行处理、运行控制等多种关键技术,采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对加注系统状态掌握更加完善。在界面设计中,更好的结合了用户使用需求,达到系统软件易用且功能强大,通用化的图形控件能够为软件平台的建设提供很大帮助。基于LabVIEW设计的加注系统软件交互界面能够很好的运行,实现对导弹燃料加注可视化的仿真效果。最终本文呈现了在目前燃料加注、氧化剂加注设备的基础上,采用通用车载容器和加压设备,布局系统整体硬件,构建了系列化CRJ加注接头,同时用LabVIEW搭建了加注界面的软件平台,能够实现导弹软硬件的标准化建设。

胡扬坡[8](2014)在《轻武器动态参量测试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轻武器动态参数的测试在轻武器设计、生产及武器性能检测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检测轻武器在实际的射击过程中的性能指标,搭建了一套由传感器单元、信号调理单元、数据采集系统、测试软件组成的轻武器动态多参数测试平台。针对测试环境恶劣,测试过程易受外界不定因素干扰,设计了轻武器稳定测试平台,以减少测试过程中振动的干扰。同时,通过对轻武器在发射状态下被测参数特点的分析,在综合考虑测试需要和性价比的因素,选用工作稳定性高、使用方便灵活的传感器和信号调理模块对被测物理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采集到的电信号使用PCI数据采集卡进行数据采集,并利用LabVIEW7.1测试软件开发环境进行系统软件开发。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对整个测试系统功能进行模块式划分,每个模块完成各自的功能;主控模块通过对各个功能模块的调度,实现了测试软件对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分析、结果显示、报表打印、远程网络化实时传输等功能:为得到更好的处理数据结果,利用加权滑动平均值滤波法设计滤波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滤波处理。测试系统对轻武器在射击过程中的后坐力、后坐速度、后坐能量、自动机运动位移及速度等参数进行了现场试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系统能够满足测试实验要求,具有操作简单、使用灵活、较好的人机界面,达到设计的要求。

李鹏飞[9](2013)在《一种基于ARM的冲击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产品设备在生产、运输、销售时,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受振动、冲击或跌落的过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产品设备会不同程度地经受考验,因此,按照新产品的例行检验规定以及产品的最终设计定型,或者产品在出厂使用前都要经过冲击振动试验,用以模拟运输、搬运、挤压、跌落等过程中的不规则力的破坏作用,考核冲击环境对产品的影响,评估产品的机械结构耐冲击环境的能力[1]。只有经历严苛的环境测试才能使产品在使用维护中更加安全可靠,做到操作人员安全和产品设备可靠的双向保证。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设计一种冲击试验控制系统,模拟在实际冲击环境下的冲击场景,实现冲击测试及检测,并通过对软硬件的综合测试,验证研究设计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本文通过对实际需求调研总结后,提出了一种适用性强可靠性高的冲击试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了ARM公司开发的STM32F103ZET6芯片,利用Keil4集成开发环境实现对芯片及其外设的配置,使核心ARM芯片实现对各个功能模块及设备的指令控制,设计配套的嵌入式硬件和软件系统,执行上下位机指令操作,完善资源配置满足需方或实际条件下的系统要求。通过设计冲击控制系统的上位机软件,实现了操作人员与硬件系统的通信,同时构建了控制系统与执行器的信息交互。

刘珊[10](2013)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弹药特种效能参数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当前兵器试验靶场的测试现状及武器特种弹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弹药特种效能参数的测试方法,在对该方法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具有多功能的测试系统的设计。弹药特种效能参数包括爆轰温度、烟幕面积及透过率、声波、冲击波等多种参数,在分析各参数特性的基础上,确定各参数测量原理及方法。构建以PC-DAQ式为体系结构的虚拟仪器硬件系统,选用包括Apollo-150便携式工控机及DAQ-2010同步数据采集卡等硬件设备。通过采用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8.5完成了系统模块化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与处理,以及信息管理等功能。最后,利用开发的测试装置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温度测量精度达到±1.755%,遮蔽面积测量精度达到5%,烟幕透过率测量精度达到4.8%,声压测量误差小于6db,冲击波测量精度达到2.7%,符合测试要求。

二、常规武器性能检测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规武器性能检测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环境与目标一体化协同测量方法与技术
    2.1 广域测量的时空坐标统一技术
        2.1.1 时统技术
        2.1.2 DGPS技术
    2.2 基于静止平台的环境与目标一体化测量
        2.2.1 单目测量技术
        2.2.2 双目测量技术
        2.2.3 多目测量技术
    2.3 基于单目运动平台的目标定位一体化测量
        2.3.1 基于固定靶标的单目运动测量平台
        2.3.2 目标与环境协同感知仿真相机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协同感知传感器测量场设计
    3.1 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系统架构
    3.2 基于PNP算法的测量场构型设计
        3.2.1 PnP算法选用
        3.2.2 AP3P算法精度分析
    3.3 基于P3P危险圆柱问题的布站要求
        3.3.1 危险圆柱问题定义
        3.3.2 危险圆柱对P3P实解的影响
        3.3.3 危险圆柱对布站的影响
    3.4 协同感知测量场建模
        3.4.1 图像传感器感测模型
        3.4.2 图像传感器相参模型
        3.4.3 图像传感器测速精度模型
    3.5 协同感知测量场传感器平台布局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感知传感器实时测量技术
    4.1 多目相机协同感知流程
    4.2 基于结构化特征的实时目标识别技术
        4.2.1 结构化特征定义
        4.2.2 结构化特征辨识
    4.3 基于HSV色彩模型的目标特征实时提取技术
        4.3.1 基于HSV色彩模型的目标轮廓提取
        4.3.2 目标质心坐标提取
    4.4 基于公垂线的多目空间目标定位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目标协同与实时感知实验
    5.1 实验系统搭建
        5.1.1 实验目的
        5.1.2 系统组成
        5.1.3 主要器材及其性能指标
        5.1.4 试验系统主要特性分析
    5.2 主要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5.2.1 测量场布局及标定试验
        5.2.2 无人机试飞
        5.2.3 基于多目图像传感器平台的点目标空间轨迹测量试验
        5.2.4 基于多目图像传感器平台的多目标空间轨迹测量试验
        5.2.5 试验小结
    5.3 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5.3.1 环境感知能力分析
        5.3.2 目标感知能力分析
        5.3.3 实时性测量能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燃气舵伺服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燃气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燃气舵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伺服舵机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2 推力矢量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伺服舵机控制系统组成与数学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舵控系统组成
    2.3 无刷直流舵机工作原理
        2.3.1 无刷直流电机结构组成
        2.3.2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2.4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建模
        2.4.1 无刷直流电机传统建模
        2.4.2 基于现代控制理论无刷直流电机数学建模
    2.5 基于MATLAB系统仿真模型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无刷直流电机算法控制器研究
    3.1 引言
    3.2 PID控制器设计
        3.2.1 PID算法控制原理
        3.2.2 PID参数整定及设计
        3.2.3 PID控制器仿真分析
    3.3 复合控制器设计
        3.3.1 复合控制原理
        3.3.2 复合控制器设计
        3.3.3 复合控制器仿真分析
    3.4 高阶非线性扩张观测器设计
        3.4.1 扩张观测器原理
        3.4.2 HNLESO参数设计
        3.4.3 高阶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仿真分析
    3.5 三种控制器对比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燃气舵舵控系统力学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燃气舵舵控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4.3 燃气舵力学性能分析
    4.4 燃气舵推力矢量系统六分力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燃气舵舵控控制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与设计
        5.2.1 角度传感器选型
        5.2.2 主控芯片选型
        5.2.3 电源模块设计
        5.2.4 串口通讯模块设计
        5.2.5 晶振与复位电路设计
        5.2.6 接口模块设计
    5.3 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5.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5.5 实验系统平台搭建
    5.6 实验数据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冲击波场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冲击波超压测试技术现状
        1.2.2 传感器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2.3 冲击波信号处理研究现状
        1.2.4 冲击波超压场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传感器动态补偿
    2.1 传感器辨识及补偿模型
        2.1.1 辨识及补偿流程
        2.1.2 校准设备
        2.1.3 辨识模型
        2.1.4 补偿模型
    2.2 基于烟花算法的动态补偿算法
        2.2.1 爆炸算子
        2.2.2 变异因子
        2.2.3 选择策略
        2.2.4 适度函数改进
        2.2.5 算法对比
    2.3 动态补偿应用
        2.3.1 数据预处理
        2.3.2 模型辨识结果
        2.3.3 动态补偿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冲击波信号检测与提取
    3.1 冲击波信号模型
        3.1.1 信号带宽
        3.1.2 信号完整性
    3.2 冲击波信号检测
        3.2.1 幂律检测器
        3.2.2 高阶累积量谱
        3.2.3 1-1/2 谱幂律检测器
    3.3 冲击波信号提取
        3.3.1 复小波原理
        3.3.2 双树复小波原理
        3.3.3 与小波对比优势
    3.4 检测与提取分析
        3.4.1 判别检测
        3.4.2 信号提取
    3.5 实测信号处理
    3.6 小结
第四章 冲击波超压场建模
    4.1 冲击波超压场分布特性
    4.2 插值算法原理
        4.2.1 反距离加权插值
        4.2.2 克里金插值
        4.2.3 径向基函数插值
        4.2.4 三次样条函数插值
    4.3 插值精度分析
        4.3.1 误差评价
        4.3.2 插值精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搭建与测试仿真
    5.1 测试系统框架
        5.1.1 硬件框架
        5.1.2 软件框架
        5.1.3 触发总线
        5.1.4 数据传递
    5.2 冲击波超压场测试
    5.3 冲击波超压场仿真
        5.3.1 绘制等压线
        5.3.2 模拟场传播历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工作成果

(4)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低后坐发射技术
        1.2.2 身管武器振动控制技术
        1.2.3 武器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2 小口径自动炮系统发射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学建模
        2.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方程
        2.2.2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2.3 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
        2.3.1 考虑刚柔耦合的发射动力学模型
        2.3.2 载荷计算与施加
    2.4 模型验证与改进
        2.4.1 模型验证
        2.4.2 新型阻尼可调高吸能缓冲器
    2.5 射速对后坐力的影响
        2.5.1 动力学仿真结果
        2.5.2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膛口制退器与缓冲器减后坐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膛口制退装置的制退特性研究
        3.2.1 膛口制退力计算
        3.2.2 制退器主要结构参数对制退效率的影响规律
    3.3 膛口制退器与缓冲器的参数匹配研究
        3.3.1 动力学仿真结果曲线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制退器与缓冲器结构参数匹配正交优化设计技术
        3.4.1 正交实验与正交多项式数值拟合
        3.4.2 优化设计试验安排
        3.4.3 优化方案
    3.5 高效膛口制退器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身管武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身管武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动力学建模
        4.2.1 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装置原理与结构
        4.2.2 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数学建模
        4.2.3 喷管管道气流参数数值求解分析
        4.2.4 动力学仿真与结果分析
    4.3 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装置与制退器耦合作用的分析
        4.3.1 多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
        4.3.2 结果分析
    4.4 时延式喷管复合式减后坐技术
        4.4.1 动力学仿真与结果分析
        4.4.2 试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小口径自动炮连发射击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小口径自动炮有限元模态分析
        5.2.1 有限元模态分析概述
        5.2.2 某小口径火炮系统模态分析
    5.3 制退器与缓冲器匹配对身管振动的影响
        5.3.1 仿真算例与模型的试验验证
        5.3.2 高效减后坐对抑制身管振动的影响
        5.3.3 高效减后坐对抑制身管振动的分析
    5.4 喷管气流反推同步身管振动控制技术
        5.4.1 喷管气流反推同步身管振动控制动力学建模
        5.4.2 喷管气流反推振动控制技术的仿真分析
        5.4.3 射击密集度数学模型
        5.4.4 气流反推振动控制模型密集度验证
    5.5 制退减振双功能喷管气流反推控制振动技术
    5.6 本章小结
6 超高初速身管武器减后坐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具有自适应保压腔的超高初速弹丸推进技术研究
        6.2.1 超高初速弹丸推进物理模型
        6.2.2 超高初速弹丸推进数学模型
        6.2.3 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6.3 复合型减后坐技术在超高初速身管武器上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自主武器系统概述
    第一节 自主武器系统的术语界定
        一、已有的术语界定
        二、对已有术语界定的分析评价
        三、本文对自主武器系统的术语界定
    第二节 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概况
        一、自主武器系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二、现有自主武器系统的种类与技术性能
        三、自主武器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一、自主武器系统对武力使用规则的挑战
        二、自主武器系统对国际军控形势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体系
    第一节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
        一、主要国际法文件
        二、其他国际法文件
    第二节 相关国家关于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政策
        一、美国
        二、英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主武器系统对国际人道法的挑战
    第一节 自主武器系统对武器控制法的挑战
        一、国际条约
        二、国际习惯
    第二节 自主武器系统对作战行为法的挑战
        一、区分原则
        二、比例原则
        三、预防措施
    第三节 自主武器系统对马尔顿条款的挑战
        一、马尔顿条款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二、马尔顿条款对自主武器系统的限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滥用自主武器系统的责任承担
    第一节 惩治违法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责任
        二、个人责任
    第二节 自主武器系统引发的责任困境
        一、技术层面
        二、法律层面
    第三节 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一、责任认定的实质
        二、责任承担的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规制完善
    第一节 回顾与分析
        一、学界及各国对自主武器系统国际规制的态度
        二、立法主张的主要分歧
    第二节 路径与建议
        一、促进国际社会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共同关注
        二、把握军事必要与人道要求的动态平衡
        三、建立完善新武器法律审查机制
    第三节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立法展望
        一、立法模式
        二、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主武器系统与中国
    第一节 军用人工智能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一、军用人工智能推动新军事革命
        二、美俄军用人工智能发展状况
        三、中国智能化国防建设的基本情况
        四、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的对策思考
        一、在现有国际法框架内积极研制使用自主武器系统
        二、在国际合作基础下积极推动相关军控谈判和制度构建
        三、在总体统筹规划下健全国内相关立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若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1.2.1 武器装备试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方法
        1.2.2 武器装备试验的研究现状
        1.2.3 虚拟仿真试验方法的应用现状
        1.2.4 真实物理试验方法研究分析
        1.2.5 LVC一体化联合仿真技术与装备试验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贡献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概念研究
    2.1 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定义
    2.2 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分类
    2.3 虚实结合相关技术分析
        2.3.1 平行系统技术
        2.3.2 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技术
    2.4 数据同化及其应用技术
        2.4.1 面向武器装备试验的数据同化技术
        2.4.2 面向武器装备试验的数据同化应用技术
    2.5 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描述方法
        2.5.1 仿真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2.5.2 虚实之间信息交互的抽象化描述
        2.5.3 面向数据同化的仿真系统抽象化描述
        2.5.4 概率密度函数的生成方法
    2.6 基于应用需求的仿真系统分类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3.1 现有数据同化算法概述
    3.2 随机有限集理论基础
        3.2.1 RFS的基本概念
        3.2.2 RFS的数学基础
        3.2.3 RFS在武器装备试验中的优越性
    3.3 基于RFS的测量模型
    3.4 基于RFS的仿真模型
    3.5 基于PHD的数据同化方程
        3.5.1 基于PHD的预测方程
        3.5.2 基于PHD的校正方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数据同化算法的数值计算
    4.1 现有数值近似计算方法分析
    4.2 基于高斯混合的计算方法
        4.2.1 高斯混合近似的基本原理
        4.2.2 基于无迹变换的非线性模型近似计算
        4.2.3 实验验证
    4.3 测量数据驱动的SMC计算方法
        4.3.1 测量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
        4.3.2 算法实现
        4.3.3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虚实结合的仿真模型校正算法研究
    5.1 现有仿真模型校正方法综述
    5.2 仿真模型校正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5.2.1 算法的公式推导
        5.2.2 基于模拟回火的重要性密度函数生成算法
    5.3 雷达模型应用案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与传统MH采样算法的对比
        5.5.1 情形一:均匀分布的先验信息
        5.5.2 情形二:高斯分布的先验信息
    5.6 灵敏度分析
        5.6.1 粒子数目N
        5.6.2 样本数M
        5.6.3 模拟回火参数φ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虚实结合的传感器在线控制技术研究
    6.1 基于DDDAS的传感器在线控制基本原理
        6.1.1 基于DDDAS的控制框架设计
        6.1.2 性能指标的选取
    6.2 基于SMC的性能指标计算
    6.3 实验设计
    6.4 实验结果
    6.5 灵敏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基于RFS的似然函数推导

(7)基于LabVIEW的导弹燃料加注在线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概述
        1.2.1 国内外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 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1.2.3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导弹燃料加注设备研究现状
    1.4 问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1.4.1 存在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2章 虚拟仪器及LabVIEW
    2.1 引言
    2.2 虚拟仪器
        2.2.1 虚拟仪器系统的构成
        2.2.2 虚拟仪器的特点和优势
    2.3 LabVIEW发展概述
        2.3.1 LabVIEW的开发环境
        2.3.2 VI程序设计
        2.3.3 LabVIEW程序设计的结构
        2.3.4 LabVIEW程序的运算形式
        2.3.5 LabVIEW平台的特点
    2.4 LabVIEW对采样数据处理
    2.5 小波分析理论及其在加注系统中的应用
    2.6 远程通信与控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体燃料加注系统研究
    3.1 加注设备原理
    3.2 监测参数
    3.3 硬件整体设计
    3.4 现场仪器仪表模块
        3.4.1 液位变送器的安装与贮罐的校标
        3.4.2 弹上测温系统
        3.4.3 流量测量
    3.5 车用控制器
    3.6 系列化CRJ接头
    3.7 PC机模块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注设备在线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多传感器数据信息采集概述
        4.1.1 数据采集过程
        4.1.2 数据采集原理
        4.1.3 信号及信号处理
    4.2 监测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4.2.1 并行处理技术
        4.2.2 运行控制技术
    4.3 加注系统软件主要功能
    4.4 数据采集的实现
        4.4.1 数据采集卡概述
        4.4.2 DAQ数据采集的实现
        4.4.3 LabVIEW对信号的处理
    4.5 设备的故障报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弹燃料加注在线监测系统验证与应用
    5.1 信号采集的实现
    5.2 加注动态仿真的实现
        5.2.1 动态仿真画面的实现
        5.2.2 软件操作按钮模块的编程与实现
        5.2.3 监测模块的实现
    5.3 仿真界面的运行与调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轻武器动态参量测试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轻武器动态参数测试系统总体设计研究
    2.1 系统总体概述
    2.2 轻武器动态参数测试指标要求
    2.3 轻武器动态参数测试系统设计原则
    2.4 系统方案设计
        2.4.1 测试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2.4.2 测试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轻武器动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及实现
    3.1 自动机运动参数测试方案设计
        3.1.1 自动机运动参数测试方法的选择
        3.1.2 传感器选型
        3.1.3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1.4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及拟合
        3.1.5 自动机运动参数测试方案的实现
    3.2 后坐力测试方案设计
        3.2.1 后坐运动参数测试的信号特点
        3.2.2 后坐力测试方法的选择
        3.2.3 压电效应及传感器选型
        3.2.4 后坐力测试系统方案的实现
    3.3 后坐能量测试方案设计
        3.3.1 后坐能量测试方式的选择
        3.3.2 后坐能量测试原理
        3.3.3 后坐能量测试方案的实现
    3.4 数据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3.4.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概述
        3.4.2 数据采集方案选择论证
        3.4.3 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
        3.4.4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轻武器动态参数测试平台软件设计
    4.1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4.2 测试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4.3 测试系统初始化
    4.4 测试系统主控模块
    4.5 测试系统参数设置
    4.6 测试数据采集
    4.7 测试数据处理
        4.7.1 自动机运动参数数据处理软件
        4.7.2 后坐力运动参数数据处理软件
        4.7.3 后坐能量运动参数数据处理软件
    4.8 数据结果管理
        4.8.1 测试数据保存
        4.8.2 测试数据读取
        4.8.3 数据报表打印
    4.9 数据远端实时传输
    4.10 本章小结
5 轻武器动态参数试验结果
    5.1 自动机运动参数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后坐力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后坐能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一种基于ARM的冲击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冲击试验台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冲击试验简介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安排
2 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要求及技术指标
        2.1.1 系统设备选取
        2.1.2 系统技术指标
        2.1.3 系统性能要求
    2.2 系统设计原则
    2.3 系统方案设计
        2.3.1 总体方案设计概述
        2.3.2 冲击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3.3 系统组成
        2.3.4 工作原理
    2.4 系统工作流程
3 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系统的电路设计
        3.1.1 控制核心模块
        3.1.2 机械系统控制模块
        3.1.3 数据采集存储模块
    3.2 电源模块设计
    3.3 数据传输及信号处理模块
        3.3.1 测距模块
        3.3.2 UART 串口模块
        3.3.3 信号调理电路
        3.3.4 隔离模块设计
        3.3.5 信号接收、处理模块
    3.4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3.4.1 系统组成
        3.4.2 工作原理与结果分析
        3.4.3 图像处理
        3.4.4 对比分析实现过程
    3.5 电气设计部分
    3.6 本章小结
4 软件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
    4.1 嵌入式软件模块设计
        4.1.1 STM32 固件库配置
        4.1.2 软件功能及实现过程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2.1 上位机用户界面
        4.2.2 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4.3 虚拟仪器技术
        4.3.1 三维虚拟装配
        4.3.2 动力学仿真
        4.3.3 人机交互界面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测试方案
    5.2 冲击试验测试
        5.2.1 试验过程及分析
        5.2.2 试验报表的生成
    5.3 测试结果验证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虚拟仪器的弹药特种效能参数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2.1 概述
    2.2 测试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2.3 测试系统设计原则
    2.4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第三章 各参数测试子系统设计
    3.1 爆轰及燃烧温度测试子系统
    3.2 烟幕面积测试子系统
    3.3 烟幕透过率测试子系统
    3.4 声压测试子系统
    3.5 冲击波测试子系统
第四章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4.1 测试系统结构设计
    4.2 虚拟仪器系统硬件设计
第五章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思想
    5.2 系统软件组成
    5.3 系统软件流程
    5.4 系统主控界面
    5.5 数据采集
    5.6 数据处理
    5.7 测试数据的管理
第六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6.1 标定实验
    6.2 结果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存在的不足及以后工作的展望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四、常规武器性能检测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技术研究[D]. 谢缘.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2]燃气舵伺服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研究[D]. 王献策.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冲击波场测试关键技术研究[D]. 张永立.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4]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 肖俊波.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5]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 何蓓. 武汉大学, 2018(01)
  • [6]虚实结合的武器装备试验方法的若干技术研究[D]. 王鹏.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7]基于LabVIEW的导弹燃料加注在线监测系统设计[D]. 李庆.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3)
  • [8]轻武器动态参量测试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D]. 胡扬坡.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9]一种基于ARM的冲击控制系统设计[D]. 李鹏飞. 中北大学, 2013(08)
  • [10]基于虚拟仪器的弹药特种效能参数测试技术研究[D]. 刘珊. 长春理工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常规武器性能测试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