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石灰粉在南广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

熟石灰粉在南广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

一、消石灰粉在南广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臧超杰[1](2021)在《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沥青路面已进入建养并重的关键时期,然而旧沥青路面铣刨下来的大量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简称RAP)并未得到较好的再生利用,大量的RAP采用集中堆积处理,不仅会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浪费再生资源。虽然目前低掺量RAP的再生循环利用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是RAP掺量较小,利用率并不高,那么如何开展大掺量RAP的再生利用研究,达到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已经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厂拌热再生技术可以使再生混合料具有良好的再生应用效果,因此本文将进行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合比优化设计与再生效果研究。本文首先对回收RAP中的旧沥青含量、老化程度、RAP级配以及基本物理及力学性能等指标进行了分析,接着基于响应曲面法进行了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优化,进而采用优化的配合比通过试验研究了其路用性能的优劣,最后基于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冻融损伤性能以及建立再生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劈裂强度与超声波波速之间的关系,探寻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在沥青路面上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回收的RAP级配出现了细化现象,RAP的含水率、压碎值等基本技术指标均满足再生技术规范;RAP中0~5mm档旧沥青含量最高为7.62%,15~20mm档旧沥青含量最低为1.42%;随着再生剂掺量逐渐增加时,再生沥青表现出针入度、延度逐渐增大,软化点和粘度逐渐减小的现象。(2)基于响应曲面法设计的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效果良好,影响因素中油石比对再生马歇尔试件的空隙率、矿料间隙率、沥青饱和度以及马歇尔稳定度等指标影响最为显着;本文建立的二阶模型精度较好,表明响应曲面法能够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中起到良好的应用与预测作用。(3)优化后的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路用性能良好,表现出随RAP掺量的逐渐增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逐渐升高,而渗水性能、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逐渐降低。(4)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马歇尔稳定度以及劈裂强度的损伤度在逐渐增大,渗水系数逐渐增大;随着RAP掺量的逐渐增大,马歇尔稳定度以及劈裂强度的数值降低越快,渗水系数越大;经过18次冻融循环后,70%RAP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以及劈裂强度的损伤度值最大,而30%RAP的马歇尔稳定度以及劈裂强度的损伤度值最小。温度对超声波波速的影响较大,发射电压以及耦合剂的类型对波速影响甚微;马歇尔稳定度、劈裂强度的大小与修正的超声波波速之间具有良好相关性,表明了超声波波速可以对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劈裂强度进行表征,为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在沥青路面上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2](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欢[3](2020)在《聚氨酯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重载和渠化交通的影响,普通沥青越来越难以胜任交通发展对路面的要求,工程上纷纷寻求高品质改性沥青。尽管SBS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但其对基质沥青有很强的选择性,且热贮存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近几年来多聚磷酸(PPA)、乙烯基反应型三元共聚物(RET)、聚氨酯(PU)等能够与沥青发生化学反应的改性剂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聚氨酯改性沥青具有热稳定性好、明显提高沥青高温性能等优点,但目前研究所用的聚氨酯大部分为固态,不易在沥青中分散,且掺量较大时才能达到较好改性效果。本文主要研究0%~4%掺量下的液态聚氨酯(L-PU)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及老化前后三大指标变化、黏度、相容性及剪切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聚氨酯改性沥青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较好的抗车辙性、抗老化性能以及较低的温度敏感性;聚氨酯与沥青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同时其黏度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其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聚氨酯改性沥青老化前与老化后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确定玻璃化转化温度并分析沥青中组分聚集状态;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方法分析其改性机理。结果表明,聚氨酯与沥青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官能团;其热流曲线变化更为平坦,玻璃态转化温度更低,具有更好的温度敏感性和低温性能;聚氨酯加入后改变了基质沥青的组分构成,聚氨酯具有更好的抗老化性能。然后,选用AC-13型级配类型制备推荐掺量的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同时成型SBS和基质沥青试件,分别进行车辙试验与汉堡浸水车辙试验、混合料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与冻融劈裂试验、混合料长期老化试验以及动态模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较基质沥青有更优良的抗车辙性能、低温稳定性、抗老化性,2%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与SBS相当,但其抗水损害能力存在不足。最后,通过利用水煮法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并通过AFM观察样品表面形貌、粗糙度,解释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失效行为,通过不同掺量的消石灰代替部分矿粉,分别成型浸水马歇尔与冻融劈裂试件,确定消石灰的最优掺量为25%,此时冻融劈裂比较原来提高了13.07%。最终进行掺加消石灰后的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验证。结果表明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均能够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田源[4](2020)在《华南地区SMA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与施工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公路交通量大且重载比例高,在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天气较多而且分布集中的条件下,传统的连续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路面显出诸多不足,早期病害如水损害、车辙、裂缝与抗滑性能衰减过快等问题时有出现。而骨架密实型的沥青玛蹄脂碎石(SMA)由于较大的油膜厚度以及纤维的加入使其具有比传统的悬浮密实型AC级配混合料具有更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久性以及粗糙耐磨等表面功能特性,是解决AC性能不足的一个可行方案。但SMA混合料对优质粗集料、级配设计、拌和、摊铺、碾压等施工工艺的要求较高,一旦施工过程没有控制好则极易出现泛油、初期抗滑性能快速下降等问题。首先,通过对华南地区各省份代表性石场调研,发现目前优质石料较为匮乏,各省局部区域蕴藏的优质玄武岩与辉绿岩是目前新建高速上面层的主要料源。依据广东省高速公路规划图,在对高速公路沿线分布的岩石情况及石料加工厂开展大量调研并取得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汇总广东省岩矿资源分布,可对今后高速公路建设、养护等集料的选取提供参考。然后,根据CAVF法(主骨架空隙填充)设计粗、中、细三种SMA-13沥青混合料,采用数字图像技术对混合料试件的切片图像进行处理,基于大津法(OTSU)提取混合料切片图像中的粗集料颗粒,提出数字图像法计算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骨架间隙率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骨架结构。借助压力胶片的界面评价技术,并基于室内的搓揉试验模拟磨耗层构造在行车作用下的抗滑衰减行为,试验研究发现混合料的粗集料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其表面构造的抗滑耐久性能变化不大,适度的粗集料与细集料组合有助于改善混合料的和易性与施工均匀性,辅助于高粘度改性沥青胶结料,也能达到类似的骨架嵌挤约束效果,能够进一步改善路面表层构造的稳定性与抗滑耐久性。最后,依托实体工程开展沥青用量、纤维种类、纤维掺量、碾压工艺、沥青类型对SMA-13路面初期抗滑性能的影响,通过铺筑不同试验段,根据验评标准分别对构造深度和横向力系数指标进行比对分析,并采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抗滑性能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指标,为提高SMA路面的早期抗滑性能提供材料设计与施工工艺优化指导依据。对两种改性沥青的SMA路段抗滑性能进行跟踪观测,进一步验证了高性能沥青胶结料的粘结约束作用也可以明显延长磨耗层的长期抗滑性能。

杨卓林[5](2020)在《无机微粉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水泥、消石灰等无机微粉类改性剂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本文使用2.5%、5%、7.5%掺量的水泥、消石灰配制无机微粉改性沥青。通过对改性沥青进行针入度、延度、软化点、DSR等实验,分析了水泥、消石灰等无机微粉对沥青基本指标、老化性能、高温流变性能的影响;使用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成型AC-20C型沥青混合料,并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分析了水泥、消石灰在沥青中的掺量对沥青混合料高温、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沥青混合料的多次冻融循环试验、长期老化试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分析了水泥、消石灰等无机微粉改性剂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试验结果,分析了无机微粉改性剂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改性机理。沥青试验结果表明,基质沥青中加入水泥和消石灰等无机微粉改性剂后,沥青的针入度、延度降低、软化点升高;沥青老化前后针入度比、延度比增加,软化点差值降低,沥青的抗老化能力得到改善;沥青的相位角减小,复数剪切模量和车辙因子增加,沥青的高温抗变形能力得到改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基质沥青中掺入水泥、消石灰等无机微粉改性剂后,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提升幅度和掺量呈正比,同等掺量下的水泥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均高于消石灰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提高,且提升效果与掺量呈正比,同等掺量下的水泥对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提升高于消石灰。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劣化,同等掺量下,水泥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低于消石灰组。通过路用性能试验,对比了常规的干掺法和本文采用的胶浆法试件性能的优劣,综合考虑下胶浆法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改性效果更好。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基质沥青中掺加5%水泥或消石灰,沥青混合料抵抗长期水损的能力显着提升,且掺加水泥的改性效果优于消石灰;无机微粉改性剂能够明显提升沥青混合料老化后的水稳定性,且对老化前后低温极限弯拉应变比有提升作用;在基质沥青中掺加5%的水泥微粉,对沥青混合料在应力模式下的疲劳寿命有一定提升作用。无机微粉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无机微粉的细度、颗粒形貌、化学性质等因素都会影响改性效果。综合各项试验结果,水泥、消石灰等无机微粉改性剂能较好的提升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耐久性能,对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有利。

孔彩力[6](2019)在《高粘沥青超薄层罩面的降噪性与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和公路养护维修问题的日益突出,降噪型超薄层罩面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交通噪声的改善和公路养护维修具有的极大的效用。降噪型超薄层罩面具有修复沉陷、裂缝等较明显的路表病害、很大程度上降低车辆与路表之间产的噪音等优势,由于降噪的需要,超薄层罩面所需的混合料的空隙率应该足够大,但在多雨的季节,雨水不断冲刷着沥青混合料的内部结构,使得沥青膜越来越稀薄,降低了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从而出现水损害现象,其次它的空隙率较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污染而堵塞,故其力学耐久性较差,因此研究超薄层罩面的降噪性能和耐久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高粘改性沥青是沥青混合料保证强度的关键之一,本文对高粘橡胶改性沥青、TPS和SINOTPS三种不同高粘改性沥青进行室内试验的研究,通过针入度、延度、软化点三大基础指标、针入度粘度指数以及旋转薄膜老化试验的试验结果绘制柱状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TPS、SINOTPS两种高粘改性沥青相比,高粘橡胶沥青具有较好的性能,其中60℃动力粘度指标远远大于其余两种改性沥青。以14%、8%的空隙率为目标空隙率将传统的OGFC-10的级配进行调整得到的沥青混合料称为1#OGFC-10、2#OGFC-10。根据规范中OGFC-10的级配范围以及2.36mm与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初选5种级配,通过马歇尔试验得到2.36mm与空隙率之间的拟合关系,最终得到OGFC-10、1#OGFC-10、2#OGFC-10的级配。利用析漏试验和飞散试验确定3个级配的最佳油石比区间,通过马歇尔试验进行验证得到的空隙率与预估空隙率相差不大,稳定度、流值等指标满足规范要求。通过室内试验结果分析OGFC-10、1#OGFC-10、2#OGFC-10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渗水性性能,结果表明三个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其高温性能整体较好,渗水性能随着空隙率的降低而减小。对于路面铺装材料的噪声测试方式较多,大体上包括室外测试和室内试验的方式。本文通过室内试验间接法测试OGFC-10、1#OGFC-10、2#OGFC-10的降噪效果,利用三个空隙率的OGFC-10进行动态单轴压缩重复加载试验得到的阻尼和室内往复轮载试验得到的振动加速度评价其降噪效果,结果表明OGFC-10>1#OGFC-10>2#OGFC-10,其中1#OGFC-10的降噪效果与OGFC-10相差不大。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强度试验,层间剪切试验以及老化前后稳定度、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的实验结果综合分析研究,从而评价其耐久性。结果表明1#OGFC-10与2#OGFC-10的水稳性和层间粘结力相差不大且都大于OGFC-10且其受老化的影响较小。随着空隙率的增大,经过调整后的1#OGFC-10、2#OGFC-10降噪效果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其耐久性都显着增强,其中经调整得到的1#OGFC-10与传统OGFC-10的降噪效果相差不大,而其耐久性能与OGFC-10相比显着提高。

曹凯[7](2019)在《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机材料硅粉具有储量丰富、成本低、比表面积大、导热系数小、热稳定性好、吸附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化工、冶金等行业。但目前将硅粉作为改性剂用到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中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依托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活性硅/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将硅粉作为沥青改性剂,和SBS—起对沥青进行改性,探究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胶浆的性能,分析复合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并评价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锥入度、软化点、布氏粘度、动态剪切流变和弯曲梁流变等试验探究了SBS掺量、硅粉掺量、粉胶比和填料种类对复合改性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通过旋转薄膜加热试验研究复合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结果表明,SBS的加入使得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胶浆的锥入度减小,软化点、粘度和弹性恢复性能均明显提高;随着硅粉掺量的增加,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明显改善,低温性能有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温度敏感性降低;推荐的SBS掺量为4%,推荐硅粉掺量为7%;增大粉胶比对复合改性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促进很大,但会损害其低温性能;采用水泥替代矿粉和消石灰部分替代矿粉均能提高复合改性沥青胶浆的粘度和高温性能,而后者提升的幅度更大;硅粉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SBS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2)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和红外光谱试验分析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通过热重试验和差示扫描量热试验研究了其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硅粉具有粒径微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等特点,其独特的微空隙能吸收沥青中的部分轻质组分,建立新的胶体平衡体系,使得SBS颗粒与沥青基体界面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改变物理力学性能。SBS和硅粉对沥青进行复合改性的过程,只是一个物理互混互溶的过程,并未发生化学反应;复合改性作用后硅粉颗粒、SBS微粒和沥青基体较好得融为一个均匀稳定的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改性沥青的热稳定性。(3)对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车辙试验和浸水车辙试验研究老化、温度和水等因素对不同级配的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通过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来评价其低温抗裂性能和水稳定性。结果表明,硅粉的加入明显提高了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马歇尔试验确定的最佳油石比比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最大时对应的油石比大,大0.3%左右;老化作用使得硅粉/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增大;随着车辙试件碾压次数的升高,动稳定度先增大后减小;水的存在会大大降低车辙试件的动稳定度;当温度升高时,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减小;硅粉对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影响不大;添加硅粉可增强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李晓龙[8](2019)在《萍钢钢渣沥青表面层混合料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钢渣做为一种产量极大的废弃资源,其高效利用成为当今各国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天然优质集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进而会导致集料开采的不断加剧,严重危害着生态环境。若能将钢渣充分用于道路建设中,不仅可以缓解优质集料紧缺的状况,还可以减少钢渣堆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因此,钢渣的大规模利用势必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此,本文以萍乡钢铁公司生产的转炉钢渣做为研究对象,以钢渣在沥青面层的利用为目的,研究了萍钢钢渣的物化性质。首先分析了钢渣的密度和吸水率,研究了钢渣的力学性质以及钢渣与沥青的黏附性。研究表明:钢渣的压碎值、磨耗值和磨光值优于普通天然集料,钢渣与沥青之间具有较好的黏附性。通过岩矿试验、XRD衍射试验和电镜扫描分析了钢渣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表面微观形貌。通过浸水膨胀率试验评价了钢渣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钢渣的稳定性良好,可以满足在公路建设中的使用要求。由于钢渣和普通集料密度差异较大,为了在掺入后保证级配不发生变异,在配合比设计阶段应以体积法进行质量换算。选取了 3种钢渣掺量,分别为25%、50%、75%,以钢渣掺量、级配和油石比做为因素,利用正交试验制备了 AC-13、SMA-13、PAC-13三种结构类型的沥青混合料。以体积参数为优化目标选取了各自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佳级配和油石比范围,在此基础上,评价了3种钢渣掺量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和体积参数。在不同钢渣掺量条件下,与普通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研究了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采用车辙试验研究了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结合浸水马歇尔和冻融劈裂试验评价了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采用弯曲试验研究了混合料的低温性能;通过检测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的摆值和构造深度研究了混合料的抗滑性能;根据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结果评价了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结果表明:钢渣的掺入对混合料高温性能、水稳定性、抗滑性能、疲劳性能的提升是显着的;对于低温性能的提升并不明显,但是提高了承载能力;钢渣的掺入虽然增加了体积膨胀率,但是小于规范要求的限制。基于各项路用性能,着重考虑高温性能、水稳定性和疲劳性能,对于AC-13其最佳钢渣掺量为75%,对于SMA-13、PAC-13其最佳钢渣掺量为50%,在此条件下研究了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为钢渣-碎石沥青路面设计提供参考。基于钢渣使用的耐久性,提出3种新的检测方法对钢渣粉、钢渣骨料和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进行耐久性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钢渣粉没有出现较大体积安定性问题,钢渣骨料在压蒸后有少许几颗出现破裂,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在7d蒸养后出现部分损伤。萍钢钢渣中仍有部分钢渣游离氧化钙含量较高,在使用中一定要严格控制钢渣的质量,保证路面使用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杜宇兵[9](2018)在《沥青路面加热加铺薄层罩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公路总里程的增加,公路养护需求与压力也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为此国家主管部门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养护方针,“环保、节能、经济、创新”的养护理念,发展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高质量的养护技术的主张。基于此,本文在总结吸收就地热再生、双层摊铺和薄层罩面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加热加铺薄层罩面养护技术,并通过室内试验与试验路铺筑,对加热加铺薄层混合料与层间粘结性能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首先,通过进行相关文献、沥青路面与传统养护技术路段病害状况的调查,结合运用BISAR3.0程序、灰关联度理论分析得出传统薄层路面中最为普遍,严重的是推移、拥包等大多由层间剪应力引起的路面病害,由BISAR3.0分析得出层间最大剪应力随着薄层厚度增加、摩擦参数的增大、荷载的增加、水平力系数的增大而呈现出减小、总体呈现增大、逐渐增大、增大的趋势;四种因素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65对薄层层间剪应力都有较大的影响,但却仅薄层层间接触状态最易进行提升改变。其次,对目前薄层混合料用沥青胶结料技术标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四种常用的薄层罩面沥青(高粘沥青、橡胶沥青、SBS改性沥青、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比较,以此提出并进行了橡胶粉/高黏剂复合改性沥青研究,得出采用10%的60目橡胶粉与8%掺量的高黏剂进行复合改性制得的橡胶粉/高黏剂复合改性沥青高温、低温和弹性恢复性能均超过了目前常用的SBS改性沥青、橡胶改性沥青,且与高黏沥青比较除低温性能有较大差距外,高温和弹性恢复性能接近,同时也完全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与NovaBinder技术指标要求;并用实验室自配的橡胶粉/高黏剂复合改性沥青分别对密实悬浮、骨架空隙、骨架密实结构薄层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得到AC-10、SMA-10、Novachip-B、OGFC-10 最佳油石比分别为 5.2%、6.1%、5.4%和 4.8%。再次,对四种薄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对比研究,高温稳定性为Novachip-B>SMA-10>OGFC-10>AC-10,低温抗裂性能从弯拉应变ε b和劲度模量Sb两个评价指标分别为 Novachip-B>SMA-10>AC-10>OGFC-10 与 Novachip-B>AC-10>SMA-10>OGFC-10,5℃~25℃温度区间抗裂性能以SCB试验得出为SMA-10>Novachip-B>AC-10>OGFC-10,水稳定性为 AC-10>SMA-10>Novachip-B>OGFC-10,抗滑性能从构造深度TD和摩擦系数BPN两个评价指标分别为OGFC-10>Novachip-B>SMA-10>AC-10 和 Novachip-B>OGFC-10>SMA-10>AC-10,且都满足规范技术指标要求。然后,通过室内成型薄层罩面车辙板试件,切割芯样进行层间剪切试验以层间剪切强度为指标评价原路面类型、路面加热温度、原路表磨光状态、试验温度和水环境状态对层间粘结性能的影响,得到层间粘结强度随层间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当层间加热温度达到160℃左右时,加热加铺薄层层间粘结性能最为优异,层间热处理薄层与原路面层间相互“犬牙交错”为统一的整体,且剪切试验后试件剪切面存在剪切夹角,表面凹凸不平;四种薄层路面组合结构层间粘结性能依次为 SMA-13+SMA-10>AC-13+SMA-10>SMA-13+AC-10>AC-13+AC-10;随着原路表粗糙程度的增加,加热加铺薄层层间粘结性能逐渐提高;路面环境水对层间性能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环境温度对层间性能影响较大;同时进一步采用层间SCB与层间小梁弯曲疲劳试验对比验证了层间热粘结与层间粘层油粘结方式的层间性能,再次得出层间热粘结方式的层间粘结性能优于层间粘层油方式。最后,通过试验路铺筑与检测,得到试验路的层间粘结性能较室内试验有所降低,但是相比较与室内最佳层间粘层油层间处治层间粘结性能优势较大,说明加热加铺薄层技术相比传统薄层技术层间粘结强度有较大提升;以此总结提出加热加铺薄层检测层间抗剪强度指标推荐值大于1.6MPa,其它指标推荐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规范执行。

梁涛,刘小艳,刘静,刘爱华,刘开琼,孙旭[10](2017)在《工业废渣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总结了国内外将工业废渣应用于沥青混凝土的现状,重点探讨了钢渣、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作为掺合料,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将工业废渣用于沥青混凝土中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广阔。

二、消石灰粉在南广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石灰粉在南广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AP的研究现状
        1.2.2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现状
        1.2.3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现状
        1.2.4 沥青混合料抗冻融损伤研究现状
        1.2.5 沥青混合料超声波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
    2.1 新沥青基本技术指标
    2.2 新集料基本技术指标
    2.3 旧沥青性能测试与分析
        2.3.1 旧沥青含量
        2.3.2 旧沥青老化程度
    2.4 旧集料性能测试与分析
        2.4.1 RAP含水率分析
        2.4.2 RAP级配分析
        2.4.3 RAP基本性质分析
    2.5 再生剂的性能与掺量确定
        2.5.1 再生剂基本技术指标
        2.5.2 再生剂掺量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3.1 响应曲面法简介
    3.2 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配合比优化设计
    3.3 响应指标试验结果统计
    3.4 响应曲面法模型计算和分析
        3.4.1 空隙率分析
        3.4.2 间隙率分析
        3.4.3 饱和度分析
        3.4.4 稳定度分析
    3.5 确定响应值范围优化配合比
    3.6 模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4.1.1 高温稳定性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
        4.2.1 低温抗裂性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4.3.1 水稳定性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渗水试验
        4.4.1 渗水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抗冻融损伤性能及超声波检验
    5.1 试验原理与方法
        5.1.1 超声波测试原理
        5.1.2 试验方法
    5.2 冻融循环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稳定度结果与分析
        5.2.2 劈裂强度结果与分析
        5.2.3 渗水系数结果与分析
    5.3 超声波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波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分析
        5.3.2 超声波无损检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3)聚氨酯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合物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
        1.2.2 聚氨酯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聚氨酯改性沥青技术性质研究
    2.1 原材料技术性质
        2.1.1 基质沥青
        2.1.2 聚氨酯改性剂
        2.1.3 SBS沥青改性剂
    2.2 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
        2.2.1 聚氨酯改性沥青制备影响因素
        2.2.2 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2.3 聚氨酯改性沥青技术性质
        2.3.1 基本技术性质
        2.3.2 短期老化特性
    2.4 聚氨酯改性沥青施工特性
        2.4.1 旋转黏度
        2.4.2 储存稳定性
    2.5 聚氨酯改性沥青动态流变特性
        2.5.1 复数模量主曲线研究
        2.5.2 车辙因子与相位角分析
        2.5.3 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氨酯改性沥青微观分析和改性机理
    3.1 聚氨酯改性沥青形貌分析
        3.1.1 图像处理与修正
        3.1.2 微观形貌分析
    3.2 聚氨酯改性沥青热能量分析
        3.2.1 试验方法
        3.2.2 DSC分析与评价
    3.3 聚氨酯改性沥青改性机理分析
        3.3.1 试样处理与测试方法
        3.3.2 官能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4.1 试验原材料性能
        4.1.1 原材料性能
        4.1.2 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室内拌和工艺
    4.2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4.2.1 矿料级配组成设计
        4.2.2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3 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4.3.1 高温稳定性
        4.3.2 低温抗裂性
        4.3.3 水稳定性
        4.3.4 老化性能
    4.4 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
        4.4.1 动态模量简介
        4.4.2 动态模量与相位角
        4.4.3 主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与优化
    5.1 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改性沥青-集料细观粘附性研究
        5.1.1 试样处理
        5.1.2 粘附性评价
        5.1.3 界面破坏模式分析
    5.2 沥青-集料界面微观特性研究
        5.2.1 AFM测试方法及试样处理
        5.2.2 表面形貌
        5.2.3 粗糙度
    5.3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优化
        5.3.1 优化措施
        5.3.2 优化后性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华南地区SMA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与施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MA路面的发展
        1.2.2 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
        1.2.3 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评价方法
        1.2.4 SMA路面的抗滑性能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要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华南地区沥青路面集料资源分布与技术性能调研
    2.1 各省岩石地质分布概况
        2.1.1 广东省岩石分布概况
        2.1.2 广西地区岩石分布概况
        2.1.3 海南省岩石分布概况
        2.1.4 福建岩石分布概况
        2.1.5 江西岩石分布概况
    2.2 各省典型上面层石场调研
        2.2.1 广东河源芙蓉石场
        2.2.2 广西贵港石牛岭石场
        2.2.3 海南福岭玄武岩石场
        2.2.4 江西玄武岩石场
    2.3 不同岩石集料的技术特性
        2.3.1 广东省集料供应
        2.3.2 岩石分类及特性
        2.3.3 不同岩石集料的技术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MA混合料级配设计与混合料骨架评价
    3.1 原材料的选择
        3.1.1 沥青材料的选择
        3.1.2 粗集料的选择
        3.1.3 细集料的选择
        3.1.4 填料的选择
        3.1.5 纤维稳定剂的选择
    3.2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
        3.2.1 体积法设计理论
        3.2.2 级配设计方案
        3.2.3 路用性能试验分析
    3.3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SMA沥青混合料骨架评价
        3.3.1 骨架的定义
        3.3.2 数字图像处理过程
        3.3.3 粗集料骨架评价
        3.3.4 粗集料分布均匀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MA路面抗滑性能评价与衰减试验研究
    4.1 沥青路面的抗滑机理与评价方法
        4.1.1 路面摩擦作用机理
        4.1.2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
        4.1.3 常规的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方法
        4.1.4 基于压力胶片技术的抗滑界面评价方法
    4.2 SMA路面的抗滑耐久性试验设计
        4.2.1 搓揉试验装置
        4.2.2 试验步骤
    4.3 SMA路面的抗滑性能衰减规律研究
        4.3.1 混合料级配的影响
        4.3.2 沥青种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与跟踪观测
    5.1 依托工程概况
    5.2 施工准备
        5.2.1 原材料
        5.2.2 配合比设计
    5.3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5.3.1 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5.3.2 混合料运输
        5.3.3 混合料的摊铺
        5.3.4 混合料的碾压成型
        5.3.5 施工过程的温度控制
    5.4 试验段设计与抗滑性能影响分析
        5.4.1 沥青用量的影响
        5.4.2 纤维的影响
        5.4.3 碾压工艺的影响
        5.4.4 沥青类型的影响
    5.5 SMA路面抗滑特性敏感性分析
        5.5.1 敏感性分析方法
        5.5.2 抗滑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6 抗滑性能跟踪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无机微粉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2.2 水泥、消石灰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沥青
        2.1.2 无机微粉改性剂
    2.2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制备工艺
    2.3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基本性能研究
    2.4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
        2.4.1 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
        2.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研究
        2.5.1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2.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3.1 原材料试验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1 原材料性能检测
        3.1.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3 沥青最佳用量确定
    3.2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3.2.1 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
        3.2.2 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结果
    3.3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3.3.1 高温稳定性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稳定性研究
        3.4.1 低温稳定性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无机微粉掺加方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机微粉改性混合料耐久性能研究
    4.1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长期抗水损能力研究
        4.1.1 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长期老化性能研究
        4.2.1 长期老化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4.2.2 长期老化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影响
    4.3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4.3.1 Weibull分布概率模型
        4.3.2 疲劳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机微粉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机理分析
    5.1 无机微粉比表面积对改性效果影响分析
    5.2 无机微粉颗粒形貌对改性效果影响分析
    5.3 无机微粉化学性质对改性效果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高粘沥青超薄层罩面的降噪性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粘改性沥青研究
        1.2.2 超薄层罩面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粘沥青的选择
    2.1 高粘改性沥青
        2.1.1 高粘橡胶改性沥青
        2.1.2 TPS、SINOTPS高粘改性沥青制备
    2.2 高粘改性沥青性能对比
    2.3 感温性
    2.4 抗老化性能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高粘超薄层罩面级配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3.1 集料
        3.1.1 粗集料
        3.1.2 细集料
        3.1.3 填料
    3.2 配合比设计
        3.2.1 目标空隙率
        3.2.2 级配的初选
        3.2.3 级配的确定
    3.3 最佳油石比
        3.3.1 OGFC-10 最佳油石比确定
        3.3.2 1#OGFC-10 最佳油石比
        3.3.3 2#OGFC-10 最佳油石比
        3.3.4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3.4 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3.4.1 高温稳定性
        3.4.2 低温抗裂性
        3.4.3 渗水强度
        3.4.4 抗滑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粘超薄层罩面的降噪效果评价
    4.1 室内往复轮载试验间接评价降噪效果
        4.1.1 振动加速度测试装置
        4.1.2 振动加速度的测试与降噪效果评价
    4.2 阻尼法间接评价降噪效果
        4.2.1 旋转压实法成型试件
        4.2.2 阻尼的测试与降噪效果评价
    4.3 小结
第五章 高粘超薄层罩面的耐久性研究
    5.1 水稳定性能
        5.1.1 浸水马歇尔试验
        5.1.2 冻融劈裂试验
    5.2 层间粘结力评价
        5.2.1 测试方法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抗老化性能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
        1.2.1 聚合物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2.2 无机材料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原材料选择与试验方法的确定
    2.1 原材料选择
        2.1.1 沥青
        2.1.2 改性剂SBS
        2.1.3 改性剂硅粉
        2.1.4 填料
        2.1.5 集料
    2.2 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2.3 沥青胶浆试验方法的确定
    2.4 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试验方法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胶浆性能研究
    3.1 SBS掺量
    3.2 硅粉掺量
    3.3 粉胶比
    3.4 填料种类
    3.5 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改性机理与热稳定性研究
    4.1 扫描电镜试验
    4.2 红外光谱试验
    4.3 热重试验
    4.4 差示扫描量热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1 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2 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5.2.1 油石比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5.2.2 老化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5.2.3 碾压次数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5.2.4 水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5.2.5 温度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5.3 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研究
    5.4 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萍钢钢渣沥青表面层混合料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现状评价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钢渣及其它原材料性能研究
    2.1 钢渣原材性能研究
        2.1.1 钢渣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2.1.2 钢渣与沥青的粘附性研究
        2.1.3 钢渣的化学组成研究
        2.1.4 钢渣的矿物组成研究
        2.1.5 钢渣的表面微观形貌研究
        2.1.6 钢渣的稳定性研究
    2.2 其它原材料性能研究
        2.2.1 沥青
        2.2.2 集料
        2.2.3 填料
        2.2.4 纤维稳定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优选
    3.1 级配设计合理性研究
    3.2 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AC-13的制备
        3.2.1 级配的确定
        3.2.2 正交试验
        3.2.3 最佳油石比及体积参数评价
    3.3 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SMA-13的制备
        3.3.1 级配的确定
        3.3.2 正交试验
        3.3.3 最佳油石比及体积参数评价
    3.4 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PAC-13的制备
        3.4.1 级配的确定
        3.4.2 正交试验
        3.4.3 最佳油石比及体积参数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面层的路用性能对比研究
    4.1 高温稳定性分析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水稳定性分析
        4.2.1 浸水马歇尔试验
        4.2.2 冻融劈裂试验
    4.3 低温抗裂性分析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体积稳定性分析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抗滑性能分析
        4.5.1 试验方法
        4.5.2 试验结果分析
    4.6 疲劳性能分析
        4.6.1 试验方法
        4.6.2 试验结果分析
    4.7 动态模量分析
        4.7.1 试验方法
        4.7.2 试验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渣使用耐久性的研究
    5.1 基于钢渣粉的耐久性评价
        5.1.1 煮沸安定性
        5.1.2 压蒸安定性
    5.2 基于钢渣骨料的耐久性评价
    5.3 基于钢渣-碎石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沥青路面加热加铺薄层罩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层间热粘结技术的研究
        1.2.2 薄层罩面技术的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路面及传统养护技术病害分析
    2.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分析
        2.1.1 裂缝类病害
        2.1.2 变形类病害
        2.1.3 松散类病害
        2.1.4 其它类病害
    2.2 传统养护技术病害分析
        2.2.1 封层类养护技术病害调查与分析
        2.2.2 薄层罩面类养护技术病害调查与分析
    2.3 薄层罩面层间剪应力分析
        2.3.1 计算说明
        2.3.2 薄层罩面层间剪应力分析
        2.3.3 层间剪应力灰关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热加铺薄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
    3.1 原材料
        3.1.1 改性沥青
        3.1.2 矿质集料技术指标
        3.1.3 添加剂
    3.2 加热加铺薄层混合料类型
        3.2.1 密实悬浮型
        3.2.2 骨架空隙型
        3.2.3 骨架密实型
    3.3 加热加铺薄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1 加热加铺薄层混合料级配确定
        3.3.2 加热加铺薄层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热加铺薄层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高温稳定性
    4.3 低温抗裂性
    4.4 SCB抗裂性能研究
    4.5 水稳定性
    4.6 抗滑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热加铺薄层技术层间粘结性能研究
    5.1 加热加铺薄层层间粘结机理
        5.1.1 新旧面层层间嵌挤作用
        5.1.2 层间沥青粘附作用
        5.1.3 混合料级配组成
    5.2 层间粘结性能试验
        5.2.1 层间粘结性能试验设计
        5.2.2 层间粘结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层间SCB试验
        5.3.1 层间SCB试验设计
        5.3.2 层间SCB试验结果分析
    5.4 层间小梁弯曲疲劳试验
        5.4.1 层间小梁弯曲疲劳试验设计
        5.4.2 层间小梁弯曲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试验路铺筑与验证
    6.1 试验路位置与基本概况
    6.2 原沥青路面状况调查
        6.2.1 原路面结构调查
        6.2.2 路面破损状况及分析
        6.2.3 路面抗滑性能检测
        6.2.4 路面结构强度检测
        6.2.5 钻芯取样分析
    6.3 加热加铺薄层罩面施工组织
        6.3.1 原路面处理
        6.3.2 路面加热控制
        6.3.3 薄层混合料拌合
        6.3.4 薄层混合料运输
        6.3.5 薄层混合料摊铺
        6.3.6 薄层混合料碾压
        6.3.7 开放交通
    6.4 施工后检测与评价
        6.4.1 层间粘结效果检测
        6.4.2 其它项目检测
        6.4.3 加热加铺薄层检测指标推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工业废渣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钢渣沥青混凝土
    1.1 钢渣沥青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
    1.2 钢渣沥青混凝土的经济、环境效益
    1.3 钢渣沥青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2 矿渣沥青混凝土
    2.1 矿渣沥青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
    2.2 矿渣沥青混凝土碱激发研究
    2.3 矿渣沥青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3 粉煤灰沥青混凝土
    3.1 粉煤灰沥青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
    3.2 粉煤灰沥青混凝土经济、社会效应研究
    3.3 粉煤灰碱激发沥青混凝土
    3.4 粉煤灰沥青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4 其他工业废渣沥青混凝土
5 结语

四、消石灰粉在南广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D]. 臧超杰.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3]聚氨酯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张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华南地区SMA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与施工应用研究[D]. 田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无机微粉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杨卓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高粘沥青超薄层罩面的降噪性与耐久性研究[D]. 孔彩力.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硅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曹凯.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萍钢钢渣沥青表面层混合料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D]. 李晓龙.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9]沥青路面加热加铺薄层罩面技术研究[D]. 杜宇兵.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10]工业废渣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梁涛,刘小艳,刘静,刘爱华,刘开琼,孙旭.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17(06)

标签:;  ;  ;  ;  ;  

熟石灰粉在南广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