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性与本体:康德自由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毛俊超,陈文殿[1](2021)在《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内在困境的反思与超越》文中认为康德将自由的实现寄托于人遵循纯粹理性规定,依照道德律令行事。为了确保人能实现自由,康德不得不公设"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然而,将自由寄托于来世,将上帝迎接回来也就意味康德自由观的现实生命力就此窒息。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哲学的宝贵遗产,并立足于现实世界对其进行了积极反思。马克思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反思"人是目的",指出人的自由在于人的最高本质的恢复;从"物质生产实践"反思"道德实践",将自由的实现落实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从"自由王国"反思"目的王国",认为人的自由将会在自由王国中实现。不同于康德的纯形式自由观,马克思以感性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找到了实现自由的途径,完成了对康德自由观内在困境的超越。
郭天都[2](2021)在《庄子的“逍遥”与康德的“自由”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自由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价值取向,也因此被写入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中,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衡量指标。只是一般大众关于自由的的理解模糊而多元,更多的只是强调自由作为权利的这一面,而忽略了自由作为精神追求的那一面以及自由对社会成员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到那些关于自由的经典的理论那里去理解自由真正的意涵。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将自由与道德的自律相结合,通过个体对道德的践行来改善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进步最有裨益。只是一个外来的思想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总是有方枘圆凿不相契合的地方,同时康德在实践中证明的、与道德相合具有普遍性的自由对个体和最终的精神境界的关注也有所欠缺,而我们本土的庄子的“逍遥”,同样是追求自由自在,却更关注个体的生命体悟和最终的精神境界,它指引我们去发现自己的无待本性,解除人生情感和欲望的悬系,在归于自然中获得真正无拘无束的自在逍遥。康德的“自由”在本体论和实践观中映照着和“逍遥”的不同,“自由”偏向物质世界的实践,谋求社会在道德上的进展,而“逍遥”则专注于个人精神世界的心灵状态。只是就实践结果而言,两者都因精神与肉体的分裂而失败了。但两者的理论对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将有益于我们构建兼顾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精神追求的新的自由观。
刘洋[3](2021)在《马克思的自由观研究》文中指出何为自由,从古希腊时期起,思想家们就不断地探索与归纳解答,并赋予了自由多重维度的主旨内涵。迄今为止,西方哲学史中自由观的不断演进,所达到的最高质点则是主体与客体间的矛盾运动,本体论的自由观和认识论的自由观都有其局限性。区别于以往哲学中的自由观念,马克思的自由观不是以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也不是以客观必然性为出发点,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阐述自由的含义,马克思正是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作为理论前提,对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进行了批判。在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把对于人的研究放置在具体的历史关系之中,将现实中从事生产的个人作为实现自由的主体;实践作为自由实现的路径,自由劳动作为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由时间作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纳入到不断生成的历史之中,其理论内涵超越了西方思想史上以往的自由理论。马克思的自由观孕育于西方传统自由主义,但又从传统的自由主义中挣脱出来并将其超越,马克思的自由观扬弃了传统自由主义中对于人抽象性的物的规定,实现以现实为基础的人生命本身的自由,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不断自我生成,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从以往的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人的本质从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自然性过渡到以“类本质”为基础自由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自我独大为目标的相互利用,而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促进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由不仅仅是传统哲学中诠释的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更是一种不断拓展并超越先前阶段的历史活动,是人主体本质的不断实现,即人作为发展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所有理论的最高价值导向,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一个主线,贯穿于马克思全部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本论文致力于将马克思关于自由的理论从历史的具体问题与语境中提炼出来,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有助于我们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质,认清西方社会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和某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中自由平等的人权的真实面目,肃清全盘西化的意识形态,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后盾,构建世界内在蕴含兼容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现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合乎现实与理性的探索,将人作为最高主体价值去实现其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文整体分为六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开篇首先是对于论文选题的依据与意义进行阐述;其次是对于研究马克思自由观的国内外文献的逻辑观点进行梳理,最后,介绍本论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和论文写作的不足之处。第二章为马克思自由观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资源。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资本主义已在西方国家成熟发展、扩张的时代,资本扩张的同时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激化,各国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正式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经历的政治斗争使马克思对于社会结构及政治制度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之间达到重要认识。思想资源方面,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伊壁鸠鲁的自由观,当时他对自由的理解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初步形成了唯心主义的自由思想,认为人是意志的主体,应摆脱宗教对人思想意识的控制。第三章为马克思自由观的历史演进。本章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不同时期文本中蕴含着的自由思想理论,理清马克思自由观从初步形成到最终完善的演变历史逻辑。从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意志自由到《莱茵报》时期的政治自由;再发展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人的解放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确立了唯物史观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宣布新的社会形态将带领人们实现全面的自由;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述了现实中资本主义导致人不自由的原因与方式,并最终得出人终将跨越资本主义,去往自由王国的结论。第四章为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要义。本章提炼出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想中核心观点,规划成马克思自由观的专题进行研究,以马克思自由思想中所呈现出的主体、实现途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为分析剖面,论述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内涵。本章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阐释了自由何以可能的生成过程。第五章为马克思自由观的本质规定及终极目标。本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自由观区别于以往自由思想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自由观中所规定的自由是与历史规律的必然性融为一体的具有创造性的积极自由,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现实中人对于自由的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主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主体潜在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实现、主体本质对象化的充分展现和主体本质的发展作为发展的真正目的等三重含义。第六章为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取向与当代意义。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取向总结为从三个方面的和谐共处达到自身的自由和解放,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统一。本章从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马克思自由观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方面阐述基础上,论述马克思自由观是人通往自由之路所要掌握的方法论,以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
徐晓宇[4](2021)在《实践本体论维度的自由——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的继承和超越》文中研究表明从"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维度阐释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变革,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较为普遍的做法。但这一做法面临的困难是:自由很难在认识论中获取其实在性。有鉴于此,必须正本清源,深入思考马克思对康德本体论维度的自由观的继承及创造性转化。马克思在告别近代哲学抽象理解自由的同时,坚决且明确地保留了康德自由观的本体论维度,并将之推进到实践本体论。因此,马克思对于自由的革命性阐释,必须与认识论的阐释路径截然分开。
贺翠香[5](2020)在《在错误的生活中能否正确地生活?——论阿多诺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文中认为阿多诺提出"在错误的生活中不存在正确的生活"。而康德认为,人在道德情境非常困难与危险的时候,也能作出自由的选择,过一种正确的生活。表面上,这是一个极端情形下的二元悖论。通过梳理和分析阿多诺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我们发现,由于混淆了事实与规范、实然与应然、自然因果性与自由因果性的关系,阿多诺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自由意志的批判站不住脚,但他对道德法则中所体现出的抽象理性的批判却体现了复杂且深刻的哲学反思并有其社会批判根源。
杨蕊[6](2020)在《马克思自由观的现实演进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长于启蒙时代的马克思,通过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指出了古代社会个体自由和价值的缺乏;但同时也指出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后产生的市民社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个体自由,其本质是资本的自由而不是人的自由。马克思自由观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初步形成,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自由观表现为通过自我意识的意志自由突破宗教的束缚,以青年黑格尔派的主体哲学为方法,赞成伊壁鸠鲁通过原子偏斜运动的自由和偶然性来反对希腊理念哲学的必然性,但同时也发现这种自我意识的自由观无法实现定在的自由,造成了应有与现有的分裂。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进程,在《莱茵报》时期,这种分裂通过物质利益问题被进一步放大,马克思试图通过黑格尔法哲学的方法,把物质利益与国家的法律结合起来,以获得新闻出版自由并解决物质利益问题,但是并不成功;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法年鉴》,马克思指出政治自由必须以人的解放为前提。第三个阶段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正式确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的异化成为自由的束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在观念上的确立指明人的自由的实现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的制度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自由的批判,走向以自由的共同体为基础的真实的个体自由的建构。具体上经过了物质生产劳动作为自由的现实维度,精神性劳动作为超越性维度,二者统一在自由个性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的实现。接着分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发展过程,随着私有产权制的逐步出现和部落联合体的不断衰落,最终在现代社会形成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立。最后,马克思自由观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自由思想对现代性的批判,为现代性问题提供一种解决的可能性,同时也对我们有所启示。马克思把现代性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总和。核心是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宰制,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矛盾。资本逻辑来源于对一般性物质生产劳动的抽象,把这种物质生产绝对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资本成为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这样就忽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特定历史关系中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以及带来的两个阶级的对立和人的异化,被一般物质生产的抽象性所掩盖了。资本逻辑不断造成两极分化和个人自由的抽象化,在世界上通过资本与国家权力的结合进行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掠夺。马克思自由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在于以唯物史观辩证法为方法,在历史性维度上研究中国的发展。要利用资本逻辑的生产能力,而坚决限制其向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渗透。
李恭胜[7](2020)在《康德的自由究竟是什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德的自由观是其实践哲学乃至整个哲学体系的拱顶石,但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复杂的。康德在其不同文本中对自由有多种表述方式,如先验自由、实践自由等。学界倾向于对这多种表述进行分别阐明和澄清,而较少挖掘其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近年来,将其自由归根于一种任意性或偶然性是两种流行的解读路径,但这两种路径既没有揭示康德自由观的精神实质,也无助于呈现其各种自由表述之间的内在融贯性。康德自由概念的本质是一种绝对自发的因果性能力,只有从这个视角进行解读才能勾连起其自由理论的思想整体。
方捷[8](2020)在《马克思自由观的实践本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成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与以往思辨哲学家的理解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视野中的自由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以“现实的个人”为主体,伴随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马克思反对思辨哲学囿于观念领域内追求永恒的、静止的、思辨的主观自由。为了准确把握马克思的自由观,我们既需要将其安放在西方哲学史的演进历程中进行梳理,也要阐明实践本体论中的自由的意涵,进而阐发其合理性和优越性,因此,我们尝试依循这个理路展开探索。首先,马克思关于自由的论述初见于其博士论文。虽然,此时的自由观还不成熟,却已表现出对现实的人的关注。随着马克思的理论兴趣转入政治经济学领域,其自由观中逐渐扬弃了思辨哲学的内在抽象性和非历史性而凸显出了实践特质,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独具实践特质的自由观。我们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发现:马克思的自由观立足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的个人的实践出发,彻底颠覆了思辨哲学的观念自由。其次,深度解读马克思自由观的本体论根基——“实践”。我们通过对马克思自由观的实践本体展开分析论证,来呈现其理论解释力和说服力。马克思将自由从纯粹的精神活动转向实践活动,主张自由不是“理性的人”或者国家、法等抽象的概念,也不应局限于道德王国和思辨理性;自由是以实现人的本质为目标,彰显着人的感性力量的生命活动,从而使对自由的探索从天国回归到社会现实中。最后,阐发其理论的合理性和优越性。马克思自由观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掌握其精神实质有助于我们破除主观自由的思想禁锢,修正对自由的庸俗化解读。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内在地包含“真”、“善”、“美”,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实践自由,这就意味着思辨哲学视野中“自由”的意识内在性被马克思的实践所瓦解。简言之,自由的本质在于实践。这恰恰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精髓之所在。
谢文郁[9](2020)在《意志的主体与对象——康德的自由观分析》文中认为康德把意志的主体划分为"Wille"和"Willkür",并从实践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由此建构他的主体理性主义自由观。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这个自由观进行分析,并表明康德实际上是在回应路德在恩典思路中的自由观。康德认为主体的自由选择必须是完全独立自主进行的。主体作为选择者仅仅依据自己的主观基础进行选择;作为意志本身,主体自己构造自身的主观基础。因此,主体可以完全脱离对象而在选择中作用于对象,因而是完全自由的。不过,路德关于"辨认对象的善恶"的说法以及对象的多寡在选择活动中的作用表明,回避对象问题就无法呈现人的真实自由。
李飞翔[10](2019)在《康德先验自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依据康德哲学的逻辑发展轨迹,可以给康德所使用的自由概念作一个逻辑层次上的基本划分,以便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准确地把握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之所在。概要言之,康德的自由概念主要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自由感和至善自由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呈现为一个系统的、逻辑上合乎一贯的东西。具体说来,这个系统恰恰与思辨理性的模态范畴表中的三类范畴相对应,即依次对应于自由之可能性、自由之现实性和自由之必然性。至善自由是关于自由的至高境界,是在上帝护佑下实现尘世间德福一致的极致状态,也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以模态范畴表中的三大类范畴为引线,自由之精神基本上涵摄了理性认知的领域、道德实践的领域以及审美和目的论的领域,也即知、意、情三者的有机统一。基于此,关于康德自由思想的历史谱系也就初步被确立起来了。具体到康德本身,他在批判、继承前人(主要是经验论、唯理论以及法国启蒙思想等)的基础上逐渐构建起来了他的自由思想体系,即从先验自由出发经由意志自由、审美自由最终达至至善之境。在理论理性中,主体认知活动的顶点也就是以理性之最高原则对经验质料进行统摄,它在理论上诠释了设定先验自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它意味着自行开始一个因果系列的自主性,为一般实践的自由在理论上预留了空间,虽然本身由于缺乏经验质料是空的,却对于实践自由是必不可少的。此种意义上的自由之可能性一旦进一步转化为实践的(它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可能性的层面不动),就渴求冲破它的单纯思想规定进而能够在现实之物中表征出来,这是它的必然要求。据此,先验自由必然需要过渡到实践自由阶段,实践活动就在于主体在客体中逐渐建立起自身的实在性,这样,它就会与经验质料相关联并以具体现实性的方式实现出来,经过这样的一个漫长历程,自由之可能性才能够得到落实。但是,自由之旅到此并未结束,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之间如何自然过渡,二者之间的鸿沟何以联结又成为了新的难题。据此,康德又提出了“审美判断力批判”来解决这一难题。在康德这里,他并没有把自由之必然性以客观的方式委托给形而上学,还是把它归结为人的审美活动本身,自由之旅从而暂时性地告一段落。在把握了康德自由思想的内部发展逻辑后,可以认为先验自由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它也是实践自由得以可能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康德哲学中最为晦涩难懂的一个部分。简而言之,自由在理论理性中的体现就是先验自由。先验自由是在宇宙论理念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在混淆了理性的主观运用和客观运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悖论,即把单纯观念性的东西误认在经验中也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这就是理性的误用所导致的结果,其解决之道就在于认清理性起作用的范围,保持住理性概念的先验观念性,使其对现实经验仅仅只具有一种主观上的范导性就足够了。某种程度上,先验自由悖论的产生也是理性自身误用的结果。为了妥善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康德有意识地选择了二分式的思维范式去进行阐发。具体说来,康德通过区分对立命题的两种情况,指出自由和必然、自然因果性与自由性同时存在的可能性是有的,二者并不必然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冲突状态;康德通过对“世界”这个主词概念的二重划分——物自体与现象之分,指出先验自由与自然因果性各自居于不同的位置、分别管辖不同的领域;接下来康德又通过“调节性原则”与“构成性原则”的区分,主要在于说明关于宇宙论的理念主要不是一种构造性的理念,而是一种调节性的理念,引导着知性原理不断地趋近于理性为自己设定的无限圆满的形而上目标;通过主体“经验性品格”与“智性品格”的二重区分,指出人具有现象和本体这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而这其实和对世界的二重区分依次相对应的;最后,康德通过对“数学性”的二律背反和“力学性”的二律背反之区分,分别把四组二律背反划分为不同的阵营,从而为妥善解决二律背反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由此,自由和必然就都拥有了各自存在的合法理由和充分的根据。然而,由于康德主要还是在理性思辨的领域论证先验自由的可能性,其二分式思维范式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性。基于此,康德之后的学者们依旧在他所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着,黑格尔、马克思则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完成了康德未竟的事业。一旦掌握了康德先验自由思想的核心精髓及其论证方式,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用先验思辨的致思方式去关照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观及其思想品格,从而用一种相对异质性的思维样态去促进我们自身思维层次的进化和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融会贯通基础上的文化复兴与繁荣。须知,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固有的思维范式中很容易导致精神上的晦暗与蜕化,这对于整个民族而言也是危险的事情。有意识地进行纯粹理性训练、持续不断地接受专业化的教育熏陶和滋养、并愿意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先验自由及其背后的先验思辨的思考方式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所起到的价值则是无可估量的,理论研究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它一开始所设定的崇高目标。尽管,这还不是它的全部意义。
二、理性与本体:康德自由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性与本体:康德自由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内在困境的反思与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德自由观及其内在困境 |
(一)先验自由:被悬设的存在 |
(二)实践自由:纯粹道德实践活动 |
(三)康德自由观的内在困境 |
二、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的反思 |
(一)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反思“人是目的” |
(二)从“物质生产实践”反思“道德实践” |
(三)从“自由王国”反思“目的王国” |
三、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的超越 |
(一)感性活动的人:马克思自由观的主体 |
(二)物质生产实践:马克思自由观的基础 |
(三)历史路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四、结语 |
(2)庄子的“逍遥”与康德的“自由”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庄子的逍遥之游:无待、解悬与自然 |
第一节 游于无待 |
第二节 解于倒悬 |
第三节 归于自然 |
第二章 康德的自由之途:从先验自由到实践自由 |
第一节 先验自由 |
第二节 实践自由与自由感 |
第三章 康德自由观映照下的庄子之“逍遥” |
第一节 “自由”映照下的“逍遥”的本体论 |
第二节 “自由”映照下的“逍遥”的实践观 |
第三节 “自由”与“逍遥”的实践困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资料 |
致谢 |
(3)马克思的自由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资源 |
2.1 时代背景 |
2.1.1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矛盾 |
2.1.2 《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斗争 |
2.1.3 无产阶级正式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
2.2 思想资源 |
2.2.1 伊壁鸠鲁的自由观——自由是自我意识对宗教神学的超越 |
2.2.2 康德的自由观——自由是实践理性领域中的人的本质属性 |
2.2.3 黑格尔的自由观——自由是以必然为前提的精神主体自为的运动 |
第3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历史演进 |
3.1 自由观的萌芽:自然哲学视角下的意志自由——《博士论文》时期 |
3.1.1 原子的偏斜运动——必然性与偶然性之争 |
3.1.2 自我意识与外界的统一 |
3.2 自由观的初显:唯心主义视角下的政治自由——《莱茵报》时期 |
3.2.1 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 |
3.2.2 封建专制对自由的限制 |
3.2.3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
3.3 自由观的发展:人本主义视角下实现人的解放——《德法年鉴》和《手稿》时期 |
3.3.1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
3.3.2 政治解放不等于人的解放 |
3.3.3 无产阶级是社会的解放者 |
3.3.4 异化劳动与人的类本质 |
3.4 自由观的成熟: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时期 |
3.4.1 唯物史观的确立 |
3.4.2 人的发展三形态学说 |
3.4.3 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 |
第4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要义 |
4.1 自由的主体:现实的个人 |
4.1.1 现实的个人是自然演进与社会演进的统一 |
4.1.2 现实的个人是主体的个性与人类社会的共性的统一 |
4.1.3 现实的个人是主体发展的历史形态与现实形态的统一 |
4.2 自由的实现途径:实践 |
4.2.1 实践本质的发现 |
4.2.2 实践的特性 |
4.2.3 实践的自由观 |
4.3 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由劳动 |
4.3.1 劳动价值的形成 |
4.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劳动 |
4.3.3 自由劳动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 |
4.4 自由的发展空间:自由时间 |
4.4.1 自由时间是人自由发展的空间 |
4.4.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由时间的异化 |
4.4.3 自由时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尺度 |
第5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本质规定及终极目标 |
5.1 自由的本质规定 |
5.1.1 真正的自由应是具有创造性的积极自由 |
5.1.2 真正的自由是与历史规律的必然性融为一体的自由 |
5.1.3 真正的自由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得以实现 |
5.2 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5.2.1 主体潜在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实现 |
5.2.2 主体本质的对象化得到充分展现 |
5.2.3 主体本质的发展作为发展的真正目的 |
第6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取向与当代意义 |
6.1 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取向 |
6.1.1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6.1.2 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
6.1.3 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
6.2 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意义 |
6.2.1 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分析 |
6.2.2 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对新自由主义引发当代全球危机的批判 |
6.2.3 马克思自由观中的类概念的当代构建 |
6.2.4 马克思自由观对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实践本体论维度的自由——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的继承和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德本体论维度的自由 |
二、马克思对“先验本体论”维度的自由的解构 |
三、马克思对“先验本体论”维度的自由的创造性转化 |
四、结语 |
(5)在错误的生活中能否正确地生活?——论阿多诺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多诺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 |
二、反思阿多诺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 |
三、关于自由的再反思 |
(6)马克思自由观的现实演进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创新 |
第2章 马克思之前的自由观发展史 |
2.1 古希腊自由观的源起 |
2.1.1 古希腊神话中的生存自由观 |
2.1.2 古希腊自然本体论中的理念自由观 |
2.1.3 古希腊晚期哲学中的个体内心自由观 |
2.2 中世纪神学的自由观 |
2.3 近代英国国民经济学自由观——自由竞争下的物化自由 |
2.3.1 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
2.3.2 亚当·斯密的自由观——自然法前提下的资本自由 |
2.3.3 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观——劳动作为价值的唯一源泉 |
2.4 近代启蒙理性的哲学自由观——理念论的虚化自由 |
2.4.1 理念论自由观的源流——一种本体意义的自由 |
2.4.2 理念论自由观之主观自由——康德的先验自由观 |
2.4.3 理念论自由观之客观自由——黑格尔绝对精神自我证成的自由 |
2.5 空想社会主义——虚幻的自由王国 |
第3章 马克思对自由内涵的初步探索 |
3.1 人的真实自由的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内核与目的 |
3.1.1 对理念论虚化自由观的批判——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 |
3.1.2 对政治经济学物化自由观的批判——资本与自由的辩证法 |
3.2 《博士论文》时期的自由观——自我意识的自由 |
3.2.1 形式与自由——自我意识的两种特征 |
3.2.2 自我意识自由观的局限性 |
第4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进程 |
4.1 抽象精神自由向政治自由的转变 |
4.2 新闻出版自由与利益自由——《莱茵报》时期的现实自由观 |
4.2.1 莱茵地区社会状况与马克思研究方法的转变 |
4.2.2 新闻出版自由体现人的本质 |
4.2.3 现实利益自由需要消灭现有法律 |
4.3 政治自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4.3.1 政治自由的逻辑起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立 |
4.3.2 政治自由的实现——民主制 |
4.4 人的解放——《德法年鉴》 |
4.4.1 《德法年鉴》自由观的基本立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 |
4.4.2 《论犹太人问题》的自由观——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 |
第5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正式确立 |
5.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自由观——克服异化劳动 |
5.1.1 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5.1.2 私有制到自由劳动——重构人与财产关系 |
5.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由观——自由人的联合体 |
5.2.1 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 |
5.2.2 对施蒂纳自由主义的批判 |
5.2.3 自由人的联合体 |
5.3 实现自由个性——《资本论》的自由观 |
5.3.1 《资本论》的基本结构与内在逻辑 |
5.3.2 对哲学自由观和政治经济学自由观的批判 |
5.3.3 自由个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
5.4 马克思自由观的总体特征 |
第6章 马克思自由观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和当代价值 |
6.1 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的现代性 |
6.2 资本逻辑下的现代社会 |
6.2.1 资本逻辑的产生——一般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属性 |
6.2.2 资本逻辑的结构化 |
6.2.3 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冲击 |
6.2.4 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及自我消解 |
6.3 自由民主制的内在矛盾 |
6.4 马克思自由观对我们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康德的自由究竟是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由不是任意选择能力 |
二、自由不是偶然性能力 |
三、自由是一种绝对自发的因果性能力 |
四、各种自由概念之间的统一性 |
(8)马克思自由观的实践本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批判性发展 |
2.1 在批判自我意识中萌发“自由” |
2.1.1 自我意识在“直线运动”中的隐匿 |
2.1.2 自我意识在“偏斜运动”中的阐发 |
2.1.3 自我意识在“排斥运动”中的实现 |
2.2 在法哲学批判中对“自由”的深入思考 |
2.2.1 纯粹“形式”的自由之矛盾 |
2.2.2 “现实的个人”作为自由的主体 |
2.2.3 实现自由的物质性力量 |
2.3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自由观得以生成 |
2.3.1 以共产主义作为自由的目的 |
2.3.2 建立在实践能力上的自由度 |
2.3.3 对“自由王国”的向往 |
第三章 由实践建构而成的自由观体系 |
3.1 马克思的自由观中蕴含的革命性特质 |
3.1.1 单纯的精神自由被能动的实践自由取代 |
3.1.2 自由从纯粹的精神活动向对象性活动的转变 |
3.1.3 自由的自我意识的内在性被感性现实性瓦解 |
3.2 马克思对思辨哲学自由观的超越 |
3.2.1 克服康德永恒的自由之先验性 |
3.2.2 将自由从黑格尔的思辨理性中抽离 |
3.2.3 改造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自由 |
3.3 马克思的自由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
3.3.1 原始共同体的自由 |
3.3.2 被物化的自由 |
3.3.3 类本质的自由 |
第四章 马克思自由观实践本性的内涵及当代意义 |
4.1 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旨归 |
4.1.1 真——实现自由的真理性尺度 |
4.1.2 善——实现自由的价值性尺度 |
4.1.3 美——实践基础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4.2 马克思自由观中的本体论转向 |
4.2.1 认识论范式下自由的局限性 |
4.2.2 本体论的先在性意义 |
4.2.3 自由的本质在于实践 |
4.3 把握马克思自由观实践本性的当代意义 |
4.3.1 破除主观自由的思想禁锢 |
4.3.2 修正对自由的庸俗化解读 |
4.3.3 彰显人的本质力量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意志的主体与对象——康德的自由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路德的自由观谈起 |
二 康德的意志概念 |
三 选择对象与自由选择 |
(10)康德先验自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理论依据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五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路径 |
(一)研究方法 |
(二)可行性路径之分析 |
六 创新点及难点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一章 自由的逻辑演绎路径及其谱系划分 |
第一节 自由的起源及其逻辑演绎进程 |
第二节 自由精神的两个面相:逻各斯与努斯精神 |
一 逻各斯精神:客观规律与逻辑必然性 |
二 努斯精神:主体能动性、创造性与开放性 |
第三节 自由精神发展之谱系划分 |
一 自在的自由 |
二 自为的自由 |
三 自在自为相统一的自由 |
第二章 康德先验自由的提出及其思想渊源 |
第一节 康德思想的主要发展历程 |
一 早期理论自然科学阶段(1746—1755) |
二 前批判时期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1755—1770) |
三 批判时期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1770—1800) |
第二节 康德哲学思想蕴含的四个维度 |
一 康德思想的形而上学维度 |
二 康德思想的道德哲学维度 |
三 康德思想的批判性维度:审慎地怀疑与建构 |
四 康德思想的人类学维度 |
第三节 康德自由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一 理性派哲学的自由理论 |
二 经验论派哲学的自由理论 |
三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中的自由思想素材 |
第四节 康德自由思想演进的逻辑进程 |
第五节 康德先验自由的提出与设定 |
一 先验与先天、先验与经验、先验与超验 |
二 先验自由的提出及内涵 |
第三章 康德先验自由的证成逻辑 |
第一节 第三个二律背反与先验自由 |
一 正题论证过程探析 |
二 反题论证过程探析 |
三 对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注释和阐发 |
第二节 康德的二分法以拯救自由:先验自由的确立和奠基 |
一 明确区分主词的两种含义:物自体与现象之分 |
二 从宾词入手区分两类冲突命题:对立命题与矛盾命题之分 |
三 两类原则的区分:调节性原则与构成性原则之分 |
四 主体两种品格的区分:经验性品格与智性品格之分 |
五 先验的图型与经验性的图型之分:认识何以可能之机制探究 |
六 两类二律背反的区分:先验自由得以初步确立下来 |
第四章 从先验自由到实践自由:自由之现实性与必然性 |
第一节 善良意志与责任 |
第二节 定言命令与意志自律 |
第三节 意志自律与自由 |
第四节 实践自由与至善 |
第五章 自由感:理论自由向实践自由过渡的中介 |
第一节 自由美 |
第二节 自由权利 |
第三节 康德美学的主题:自然与自由之统一与和谐 |
第四节 至善的自由:自由之终极追求 |
第六章 对康德先验自由的评价与批判性发展 |
第一节 对康德先验自由思想的评价 |
第二节 对康德先验自由思想的批判性发展与超越 |
一 黑格尔对康德自由观的改造与超越 |
二 马克思对康德自由思想的批判与超越 |
三 牟宗三对康德哲学思想的批判与融合 |
第七章 康德先验自由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由观微探 |
一 孔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二 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
三 禅宗: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第二节 康德先验自由视域下的传统思想自由观之反思与启示 |
一 逻辑生发和演绎起点大不同 |
二 经验式自由与先验式自由之分 |
第八章 先验自由思想的训练和培育 |
第一节 纯粹理性的训练 |
一 纯粹理性独断运用的训练 |
二 纯粹理性争辩的运用的训练 |
三 纯粹理性在假设上的训练 |
四 纯粹理性在证明上的训练 |
第二节 纯粹理性的法规 |
一 理性之纯粹运用的最后目的 |
二 至善理想作为纯粹理性最后目的之规定根据 |
三 意见、知识和信念 |
第三节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
第四节 自由教育与责任担当 |
一 何谓“自由教育” |
二 自由教育与责任担当 |
三 持续启蒙,敢于运用你的理性去追求自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理性与本体:康德自由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内在困境的反思与超越[J]. 毛俊超,陈文殿.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1(04)
- [2]庄子的“逍遥”与康德的“自由”之比较[D]. 郭天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马克思的自由观研究[D]. 刘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4]实践本体论维度的自由——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的继承和超越[J]. 徐晓宇. 理论月刊, 2021(04)
- [5]在错误的生活中能否正确地生活?——论阿多诺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J]. 贺翠香. 国外理论动态, 2020(06)
- [6]马克思自由观的现实演进逻辑[D]. 杨蕊. 辽宁大学, 2020(07)
- [7]康德的自由究竟是什么?[J]. 李恭胜.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8]马克思自由观的实践本性研究[D]. 方捷. 江南大学, 2020(01)
- [9]意志的主体与对象——康德的自由观分析[J]. 谢文郁. 哲学动态, 2020(01)
- [10]康德先验自由研究[D]. 李飞翔.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康德论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康德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