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教学媒体组合类型与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怡[1](2020)在《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了地理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学科,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在最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阐述了综合思维的内涵,划分了综合思维的水平层次,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育中逐渐提高了对综合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储备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地理学习方法,为日后学习高中地理奠定基础,在培养综合思维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初高中地理学习和思维发展的进一步衔接。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作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初中生综合思维为主题,遴选出15个典型地理教学案例,总结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的经验,结合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探究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中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对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对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分析综合思维的具体表现,得出适用于培养综合思维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即综合性、动态性、系统性,归纳适宜培养综合思维的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其次,探究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八年级地理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提出培养综合思维的八年级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即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着重综合思维设计教学目标;分析综合思维的三种表现设计教学内容;把握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设计教学方法;以思维导图体现逻辑关系设计教学过程;关注教材体系结构设计地理问题;以综合思维为主体设计评价量表。依据提出的策略设计培养综合思维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最后,探究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八年级地理教学案例的设计。依据提出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设计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跨省区域、中国的省级区域四个地理教学案例,并实施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类的案例,以此检验策略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案例设计策略。本文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分析典型案例,以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为例,探究培养初中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以此设计的地理案例,丰富了培养综合思维的初中地理课程资源,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供一线教师能够直接使用,增强了初中地理教师对综合思维培养必要性的认识。
李佳航[2](2020)在《基于GFIAS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深入,更多的教师也意识到地理课堂互动教学行为与地理课堂有效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中互动行为的研究是课堂研究的重要标准之一,研究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互动行为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利用课堂互动行为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行为不能用单一量化或单一质性评价,往往会产生片面的结论。因此,开发一种科学的测量方式来量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互动,通过优化教学互动来提升课堂效率也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从研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互动角度出发,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整理,结合自身研究需要,在以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为基础,分析教学要素理论与Moore的课堂互动理论,并借鉴前人的改进过程与结果,结合地理学科的特性,提出地理学科课堂互动分析系统(GFIAS)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构建了新的地理课程互动分析量表框架,量表增加了“生生互动”与“教师和学生同教学媒体(包括现代教学媒体和以‘三板’教学等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传统教学媒体)间的互动”,改进后的量表经过信效度分析后确定可用于测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互动。在此基础上,笔者甄选了八节优秀高中地理课程,囊括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多个级别,运用GFIAS量表对这八节地理课程进行了分析,从总体、课堂言语结构、师生情感气氛、课堂问答和媒体使用情况几个方面,使用数据分析、矩阵分析、曲线分析、质性观察分析方法结合进行分析,找出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互动行为的特点,进而提出优化高中地理课堂互动的启示。最终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1)提出了针对地理学科课堂互动的改进型GIFAS分析系统,完善对课堂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的互动观察,补充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同教学媒体的互动编码。(2)根据对课堂言语结构的分析,学生主体地位在加强,生生互动比率明显增多。(3)课堂问答互动方面,教师善于利用提问同学生互动,提问技巧丰富多样。(4)根据对师生情感气氛的观察和分析,得出师生情感气氛和谐,生生互评的评价模式效果突出。(5)教师对教学媒体的使用趋向多样化且使用技能熟练。针对以上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到以下四条启示:(1)宽松课堂环境,改进教师不正确的互动行为观念。(2)提倡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能动性。(3)以实践为渠道,增强师生情感沟通的频率及深度。(4)活用教学媒体,提升课堂互动有效性。
曾瀚霖[3](2020)在《初中地理特征知识教学策略研究 ——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策略在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日益突出。地理特征知识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然而,关于地理特征知识教学策略的研究比较少。将地理特征知识和有效教学相结合,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可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养教育的需要。因此,文章通过对地理特征知识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地理特征知识的教学技能,有助于优化学生学习地理特征知识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地理特征知识的课堂教学效率。文章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知主义学习论、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根据袁孝亭教授对地理特征知识的分类方法,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中的地理特征知识分为自然地理特征知识和人文地理特征知识两大类。并对教材中地理特征知识的概念界定、地位、选取依据、知识构成、知识体系及教学价值六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初中地理特征知识教学,分析教学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宏观问题有:教师对地理特征知识的实践度不够,影响地理教学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自身,讲解行为不够灵活多变,呈示行为过于单一,教学评价缺乏鼓励性和多元化,教学策略以经验型为主。微观问题有:地图运用有效性不高,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忽视学生的自主分析与归纳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初中地理特征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其中,宏观教学策略有: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教学;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实现多样化教学;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完善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微观策略有:合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用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把握地理特征教学思路,建构地理特征认知结构;遵循从整体到具体的地理特征认知思路;地理特征知识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地理特征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归纳地理特征知识;整合不同尺度区域的地理特征知识体系。
吕伟媛[4](2020)在《高中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占据重要地位。研究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教学策略有助于增强学生描述、分析地理过程及其规律的能力。目前单独针对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具体教学策略研究还不够系统。因此,探求人文地理过程知识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中的人文地理过程知识为研究对象。在明确人文地理过程知识内涵、人文地理过程的类型,以及探明各个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人文地理过程知识与其他地理过程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类型划分,并总结其知识特点、认知要点,调查高中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教学现状,分析高中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建议。进而,从知识特点、认知要点以及教学组织三个角度提出教学策略。在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中的人文地理过程知识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发现人文地理过程知识与其他地理过程知识在内容比重、教学内容和能力侧重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学习整个地理过程知识的关键纽带。其次,在要素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地理扩散过程进行类型划分,进一步发现人文地理过程知识具有区域性与时空性、生活性与实践性、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知识特点;并发现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教学具有驱动力、标志性过程特征、影响效应等认知要点。教师问卷数据分析表明,高中地理教师对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认识程度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些许偏差。教师对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认识水平较高,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但是所选的教学媒体较为单一,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了解有所欠缺。学生问卷数据分析表明,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存在人文地理过程基础知识不牢固、地理学科能力薄弱等问题。基于如上研究结果,分别从知识特点、认知要点、教学形式三个方面提出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教学策略。教师需针对区域性与时空性调动学生时空思维;针对生活性与实践性创设真实情景;针对整体性与阶段性教师需采取层层设问由表及里的方法引导案例分析。教师可抓住驱动力、标志性过程特征、影响效应等认知要点中的关键要素,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教师要善用多元媒体,丰富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教学形式,包括运用感知媒体,提升教学直观性;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教学体验性;运用网络教育平台,促进教学互动性。并对每条策略进行案例设计,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戴雨倩[5](2020)在《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媒体融合研究》文中提出地理教学媒体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明确提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实施建议。现代教学媒体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得到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缺乏标准和系统性的策略,尤其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存在滥用教学媒体的现象,表现为:为追求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而不注重教学效果,忽视传统地理教学媒体的作用,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为促进自然地理教学中教学媒体的优化使用,将教学媒体与自然地理知识相互融合,本文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研究:首先,确定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再通过文献阅读与整理,厘清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状况,确定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而明确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然后,界定了核心概念,分析了相关理论基础。对自然地理、地理教学媒体和教学媒体融合进行概念界定;寻求进行自然地理教学媒体融合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理课程教学论、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系统理论。接着,分析了高中自然地理课程特点及媒体融合应用现状。运用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的方法了解高中自然地理课程特点,厘清自然地理教学的主要逻辑。根据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与特点编制调查问卷及优质自然地理课堂观察记录表,掌握当前高中教师的自然地理教学媒体使用状况及存在的不足。在以上基础上,提出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媒体融合策略。结合之前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媒体融合现状,分析当前用于自然地理教学的各类教学媒体特点和使用原则,提出自然地理教学媒体内容选择融合模式,设计媒体自然地理教学媒体融合流程,以及基于自然地理教学媒体融合的教学设计表。紧接着,设计了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媒体的融合案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第四章中提出的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媒体融合路径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提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包括本研究的基本结论、不足和前景展望。
严露露[6](2020)在《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研究 ——以苏州地理课堂教学中starC的运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理信息素养是学生地理素养的一个必备构成。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面对如此复杂的信息环境,如何指导学生筛选有效的地理数据信息?如何帮助学生处理信息选择冲突?所以,关注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star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然而,多数地理教师习惯了利用PPT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容易忽略starC特有的双板展示、网络链接等功能,从而影响到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分析的效率。因此,本研究以苏州地理课堂为例,对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情况进行诊断研究,发现当前地理课堂在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优化策略。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课堂观察法。研究过程主要如下:第一,提出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地理信息素养以及教学媒体相关研究的梳理,确定了本文研究方向、目标以及内容;第二,界定了地理信息素养、教学媒体、starC教学媒体的核心概念之后,进一步确定了本研究所依托的理论基础;第三,通过对观察量表构建目的、原则、依据的阐述,初步拟定出量表评价指标,并结合专家咨询法对观察量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本研究最终的评价量表。第四,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课堂观察,结合课堂观察的记录,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发现在starC教学媒体运用中对于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第五,针对问题提出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优化策略。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一些不足和展望。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方面,教师教学媒体的运用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第一,资源选取与学生生活不够密切,学生地理信息感知力不强;第二,未充分发挥双板展示功能对地理信息呈现的独特优势;第三,忽视教学小工具对地理信息的加工作用;第四,缺失网络搜索,地理信息获取途径封闭;第五,课堂互动中对学生地理信息的表达和交流不够重视。依据对地理信息素养和starC教学媒体的研究,结合课堂观察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六点优化策略:第一,增强教学资源的生活性,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感知力;第二,深入认识双板展示,发挥其对地理信息呈现的独特优势;第三,重视教学小工具对地理信息的加工作用;第四,注重网络搜索功能,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第五,完善课堂互动,重视地理表达和交流;第六,完善starC教学媒体硬件设施,加强教师培训。论文的结论主要有:(1)发现地理教师在starC教学媒体运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存在问题;(2)提出了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优化策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观察量表,运用课堂观察法依据构建的观察量表对课堂录像进行分析,探究课例中教学媒体运用在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现状,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罗艺[7](2020)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像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自图像时代以来,图像的力量已经深入和泛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图像正在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借助于幻灯片的播放,图像在教学中伸展了它的触角,勾连起学生、教师,展现了外部世界的样貌。并且,随着课堂中师生对图像的逐渐使用和依赖,图像还可能成为人在图像时代的认识方式、表达方式和存在方式。这些可能为图像改造教学提供了可期许的图景。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试图挖掘图像介入教学后,为教学带来新理论和新发展的可能。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核心问题展开:图像如何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如何理解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图像?图像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如何?本研究在混合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以田野研究为主,量化统计为辅,研究了高山小学的语文常态课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频。本研究使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来收集研究资料,并以教学设计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为框架,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像的使用。图片是图像在教学中的客观存在,是图像参与教学的基本内容。基于资料分析,本研究归纳了教学图片的基本类型,描绘了教学图片在小学语文教学使用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图片数量多、题材多元、载体单一、用时短、主要来源于网络和年段差异。图像的基本特征来源于语文教师对图像的教学理解,图像的教学功能成为串联教学图像使用特征的基本线索。语文教师对图像的教学功能与价值具有丰富的理解。基于对高山小学日常语文课的田野观察和教师访谈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普遍认同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师有意识使用图像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图像构成了人生长发展的视觉渠道,学生的图像学习过程是将客观的外部物质图像,转化为脑海中内在精神图像的过程。语言文字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内在精神图像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过程。因此,图像的育人价值体现为三方面:图像建构人的视觉认知,图文交互促进了意义理解,图像代表着生活经验的回归。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像的使用具有不同的方法、策略和机制。图像使用方法包括观看、描述、对比、绘制、想象和回忆等六种基本类型。这些图像使用方法根据使用目的和顺序,构成了图像感知和图文转化两类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图像,遵循输入、分解和整合的教学机制。
王楚楚[8](2019)在《高中地理规律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选择性必修一为例》文中认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旨在培养高中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规律作为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地理规律是构成地理基础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地理理性知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开展地理规律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综合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对高中地理规律教学策略进行了理论和应用的研究。首先,通过深入研究地理规律教学相关文献,明确地理规律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地理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界定地理规律的定义、分类,以多元智力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高中地理规律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从地理规律教学的目标性、主体性、系统性以及探究性原则出发,提出高中地理规律教学的宏观和微观策略,宏观的教学策略包括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形象化的教学媒体、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针对不同类型地理规律的主要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类型地理规律教学的微观策略:(一)地理演变规律教学策略:利用纲要信号图,推导演变过程;深化多媒体应用,再现地理过程,借助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二)地理分布规律教学策略:利用地图,获取空间分布;使用地理模式图,表达分布规律;探究特殊分布,加深对一般性的理解。(三)地理关联规律教学策略:创设现实情境,探究地理关联;基于要素一致性,分析关联原因。最后,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中的选择性必修一为例,梳理课标中地理规律的内容体系,并对其逐类组成和表现形式进行简要的分析。选取两个典型教学案例,撰写教学设计。
黄小兰[9](2019)在《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合理性评价 ——基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教学逻辑合理与否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地理必修课程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教学内容的组织线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地理学科逻辑的关注。此外,尽管在地理教学设计或评课中,教师会将教学逻辑是否清晰、合理作为重要的依据和标准,但对于合理的教学逻辑是怎样的却往往缺乏系统、具体的认识。因此,探究地理教学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性之一,区域地理学被视为地理学的正统学科。而区域认知素养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都可以在认知区域的过程中得到落实。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视角,评价当前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的合理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共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阐明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教学逻辑、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合理性和区域认知素养,并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逻辑学理论、首要教学原理、教学评价与测量理论、区域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以及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一般模式。第三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视角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合理性评价量表。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观察法,运用构建的评价量表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课例进行评价分析,发现以下主要问题:区域学习目标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区域发展地理背景铺垫、区域定位内容和思维引导有待完善、区域特征停留表层或过于抽象、区域差异和联系分析逻辑性弱、区域发展规划思维引导不到位、未合理创设新情境考验方法迁移、教学材料类型或尺度搭配不当、忽视区域认知思维方法系统归纳、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观念的提升还需加强。第五部分:针对研究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问题的改进建议:合理设计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当铺垫区域背景,充实学生经验基础;完善区域定位内容,关注学生思维培养;抓住区域特征本质,分析过程循序渐进;关注区域差异和联系,落实分析思维引导;因地制宜规划区域发展,完善学生思维过程;创设新的区域发展情境,锻炼学生方法迁移;合理搭配具象抽象材料,兼顾不同空间尺度;注重区域认知方法总结,巩固学生思维模式;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强化能力和观念培养。第六部分:总结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和创新之处,反思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徐静[10](2019)在《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农业地理专题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农业地理知识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中学农业地理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对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通过视觉表征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加工整理,构建起知识结构,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研究思维导图在中学农业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农业地理专题教学设计策略;二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中学农业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的策略。开展的研究工作:一是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构建中学农业地理知识结构;二是从近三年《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收集了中学农业地理知识的教学案例,并将其分为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大类型;三是对这些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案例进行分析;四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设计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农业地理的教学设计策略和教学设计组成;五是将笔者的案例设计在达旗一中多次实施,总结出实施策略。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思维导图是中学农业地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2.基于思维导图的农业地理教学设计要强调设计的整体性;3.依据中学农业地理知识类型和认知方法选择不同类型思维导图;4.运用思维导图与精选案例结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5.运用思维导图与地理信息结合,通过小组合作提升解读地理信息能力;6.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地理思维能力;7.先学结合高效练习,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施教。
二、地理教学媒体组合类型与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理教学媒体组合类型与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图 |
(四)概念界定 |
1.综合思维 |
2.地理思维 |
(五)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认知学习理论 |
3.SOLO分类理论 |
一、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内容分析 |
(一)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
1.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宏观分析 |
2.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微观分析 |
(二)适宜培养综合思维的内容分析 |
1.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
2.适宜培养综合思维的具体内容 |
3.适宜培养综合思维教学内容特点 |
二、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
(一)初中地理案例分析 |
1.案例来源与案例筛选 |
2.案例分析说明 |
3.案例分析 |
(二)初中地理案例分析总结 |
1.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 |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做到有效的统一 |
3.根据综合思维的具体表现设计教学内容 |
4.把握地理思维设计教学方法 |
5.关注教材体系结构设计问题链 |
6.以综合思维为主体进行教学评价 |
三、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一)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1.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着重综合思维设计教学目标. |
2.分析综合思维的三种表现设计教学内容 |
3.把握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设计教学方法 |
4.以思维导图体现逻辑关系设计教学过程 |
5.关注教材体系结构设计地理问题 |
6.以综合思维为主体设计评价量表 |
(二)初中地理案例设计 |
1.案例设计组成 |
2.案例选择 |
3.案例设计 |
四、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实施 |
(一)案例实施记录 |
1.案例实施准备工作 |
2.案例实施具体过程 |
(二)案例实施反思 |
(三)案例实施总结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学设计案例目录及分析内容 |
附录2:教学视频案例目录及分析内容 |
附录3 :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基于GFIAS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教学要素理论 |
2.2 教学课堂互动理论 |
2.3 建构主义理论 |
2.4 教育评价理论 |
第三章 研究工具的改进 |
3.1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
3.2 基于FIAS的改进型地理课堂互动分析编码系统的商榷 |
3.3 地理学科改进型课堂互动分析系统(GFIAS) |
3.4 对GFIAS行为编码系统的信效度分析 |
第四章 高中地理课堂互动观察与分析 |
4.1 高中地理课堂互动观察 |
4.2 高中地理课堂互动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8位教师课堂互动行为编码表 |
(3)初中地理特征知识教学策略研究 ——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特征知识的教学现实需要 |
1.1.2 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的需要 |
1.1.3 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地理特征知识研究现状 |
1.3.1 地理特征定义研究 |
1.3.2 地理特征分类研究 |
1.3.3 地理特征教学策略研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文本分析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课堂观察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 主体性教育理论 |
2.3 认知主义学习论 |
2.4 多元智能理论 |
3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的地位及教学价值 |
3.1 地理特征知识的定义 |
3.2 地理特征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
3.2.1 地理特征知识是初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 |
3.2.2 地理特征知识与其他地理知识均有联系 |
3.3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的教学价值 |
3.3.1 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理的学科特殊能力 |
3.3.2 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价值观 |
3.4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的选取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4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体系与分析 |
4.1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构成体系 |
4.1.1 整体组成分析 |
4.1.2 要素组成分析 |
4.1.3 不同尺度分析 |
4.1.4 呈现方式分析 |
4.2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内容体系及分析 |
4.2.1 大洲尺度 |
4.2.2 地区尺度 |
4.2.3 国家尺度 |
4.2.4 教材中不同尺度地理特征知识表述差异分析 |
5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5.1 调查目的 |
5.2 调查对象 |
5.3 调查内容 |
5.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5.4.1 问卷的信度 |
5.4.2 问卷的效度 |
5.5 调查结果及分析 |
5.6 问卷调查小结 |
6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教学课堂观察与分析 |
6.1 观察目的 |
6.2 观察对象 |
6.3 课堂观察工具的制定 |
6.4 观察结果及分析 |
6.5 课堂观察小结 |
7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教学策略 |
7.1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的宏观教学策略 |
7.1.1 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教学 |
7.1.2 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实现多样化教学 |
7.1.3 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完善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 |
7.2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的微观教学策略 |
7.2.1 把握地理特征教学思路,建构地理特征认知结构 |
7.2.2 遵循从整体到具体的地理特征认知思路 |
7.2.3 整合不同尺度区域的地理特征知识体系 |
7.2.4 合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用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
7.2.5 培养学生地理特征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
7.2.6 地理特征知识教学中采用比较法 |
7.2.7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归纳地理特征知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 B 初中地理特征知识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观察评价表 |
致谢 |
(4)高中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
2.地理教育理念和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发展的要求 |
3.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教学策略的研究需更加深入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 |
三、高中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内容分析 |
(一)重要性 |
1.与其他地理过程知识间的差异 |
2.在整个地理过程知识中的地位 |
(二)类型划分 |
1.按时空动态特征划分 |
2.按要素划分 |
(三)知识特点 |
1.区域性与时空性 |
2.生活性与实践性 |
3.整体性与阶段性 |
(四)认知要点 |
1.驱动力 |
2.标志性过程特征 |
3.影响效应 |
四、高中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教学现状分析 |
(一)基于教师调查的问卷分析 |
1.问卷调查设计 |
2.调查结果分析 |
(二)基于学生调查的问卷分析 |
1.问卷调查设计 |
2.调查结果分析 |
五、高中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教学策略 |
(一)抓住关键要素,剖析人文地理过程知识认知要点 |
1.针对驱动力的关键要素分析 |
2.针对标志性过程特征的关键要素分析 |
3.针对影响效应的关键要素分析 |
(二)关注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特点,引导案例分析 |
1.关注区域性与时空性,调动时空思维 |
2.关注生活性与实践性,创设真实情境 |
3.关注整体性与阶段性,层层设问引导 |
(三)探寻多元途径,丰富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教学形式 |
1.运用感知媒体,提升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教学直观性 |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教学体验性 |
3.运用网络教育平台,促进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教学互动性 |
六、结论和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媒体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
1.1.2 国内教育改革的要求 |
1.1.3 地理教学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路线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自然地理 |
2.1.2 地理教学媒体 |
2.1.3 教学媒体融合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地理课程教学论 |
2.2.2 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高中自然地理课程特点及媒体融合应用现状 |
3.1 高中自然地理课程特点 |
3.1.1 自然地理学科特点 |
3.1.2 教学对象特点 |
3.2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媒体应用现状 |
3.2.1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媒体应用问卷调查 |
3.2.2 优质自然地理课堂观察 |
3.3 当前自然地理教学媒体在融合使用方面的不足 |
3.3.1 弱化传统地理教学媒体的作用 |
3.3.2 现代地理教学媒体存在滥用现象 |
3.3.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不强 |
3.4 本章小结 |
4 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媒体融合策略 |
4.1 传统与现代地理教学媒体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比较 |
4.1.1 印刷媒体 |
4.1.2 非印刷传统地理教学媒体 |
4.1.3 常规现代地理教学媒体 |
4.1.4 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地理教学媒体 |
4.2 教学媒体融合原则 |
4.2.1 简易性原则 |
4.2.2 适量性原则 |
4.2.3 科学性原则 |
4.2.4 主导性和主体性原则 |
4.3 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媒体融合路径 |
4.3.1 面向自然地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 |
4.3.2 自然地理教学媒体融合设计流程 |
4.3.3 基于自然地理教学媒体融合的教学设计表 |
4.4 本章小结 |
5 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媒体的融合案例设计 |
5.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案例设计 |
5.1.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媒体融合设计 |
5.1.2 教学过程详细设计 |
5.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案例设计 |
5.2.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教学媒体融合设计 |
5.2.2 教学过程详细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媒体使用状况调查 |
附录2: 优质课堂观察结果统计表 |
致谢 |
(6)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研究 ——以苏州地理课堂教学中starC的运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信息素养是学生地理素养的必备构成 |
1.1.2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需要 |
1.1.3 教学媒体在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培养上存在优势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地理信息素养的相关概念 |
2.1.2 教学媒体 |
2.1.3 starC教学媒体 |
2.2 starC在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上的功能 |
2.2.1 地理教学资源库,提供地理信息来源 |
2.2.2 双板展示,提高地理信息获取效率 |
2.2.3 网络链接,开放地理信息资源 |
2.2.4 白板书写,总结和标注关键地理信息 |
2.3 理论基础 |
2.3.1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信息加工理论 |
2.3.4 双重编码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观察量表构建 |
3.1 观察量表构建的目的 |
3.2 观察量表构建的原则 |
3.2.1 科学性原则 |
3.2.2 地理性原则 |
3.2.3 可操作性原则 |
3.3 观察量表构建的依据 |
3.3.1 理论依据 |
3.3.2 现实依据 |
3.4 观察量表构建的过程 |
3.4.1 量表的设计思路 |
3.4.2 量表的初步构建 |
3.4.3 量表的专家咨询与确定 |
3.4.4 量表的使用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4 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现状观察 |
4.1 课堂观察的目的 |
4.2 分析课例的选取 |
4.3 课堂观察的方法和流程 |
4.4 评价结果整体分析 |
4.5 评价结果具体分析 |
4.5.1 “课件制作工具的运用”阶段 |
4.5.2 “课件展示工具的运用”阶段 |
4.5.3 “交互工具的运用”阶段 |
4.6 starC教学媒体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6.1 资源选取与学生生活不够密切,学生地理信息感知力不强 |
4.6.2 未充分发挥双板展示功能对地理信息呈现的独特优势 |
4.6.3 忽视教学小工具对地理信息的加工作用 |
4.6.4 缺失网络搜索,地理信息获取途径封闭 |
4.6.5 课堂互动中对学生地理信息的表达和交流不够重视 |
4.7 本章小结 |
5 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优化策略 |
5.1 优化策略 |
5.1.1 增强教学资源的生活性,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感知力 |
5.1.2 深入认识双板展示,发挥其对地理信息呈现的独特优势 |
5.1.3 重视教学小工具对地理信息的加工作用 |
5.1.4 注重网络搜索功能,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 |
5.1.5 完善课堂互动,重视地理表达与交流 |
5.1.6 完善starC教学媒体硬件设施,加强教师培训 |
5.2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评价量表初步构建 |
附录2: 评价量表专家咨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像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诞生于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 |
(二)图像的认识机制 |
(三)基于图像的教学法 |
(四)图像与语文教学 |
(五)通过视频图像开展的教育研究 |
(六)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核心概念 |
(一)课堂教学 |
(二)图像 |
(三)教学设计 |
四、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一)混合研究 |
(二)量化研究:课堂教学中图像的现状 |
(三)质性研究:课堂教学的图像世界 |
(四)印证与整合: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资料整理 |
二、研究对象 |
(一)学科的选择:语文 |
(二)教学视频的选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堂录像资源库 |
(三)田野地点的选择:高山小学A校区 |
三、资料收集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物收集法 |
四、资料分析方法 |
(一)课堂录像资料 |
(二)田野工作资料 |
五、研究伦理 |
(一)知情同意 |
(二)尊重与平等 |
(三)无伤害与受益 |
第三章 课堂教学中图像使用的内容 |
一、课堂教学中图像的类型 |
(一)图像的分类标准 |
(二)图片的类型 |
二、课堂教学中图片的载体、时长与来源 |
(一)课堂教学中图片的载体 |
(二)课堂教学中图片的时长 |
(三)课堂教学中图片的来源 |
三、图片类型、题材、年级的综合关系 |
(一)图片类型与题材的交叉分析 |
(二)图片类型、题材和年级的交叉分析 |
四、教学图片的特征 |
(一)教学图片数量多,题材多元,类型丰富 |
(二)教学图片具有载体单一、来源网络化、呈现时间短的特征 |
(三)教学图片使用具有年级差异 |
(四)教学图片以教学功能为核心 |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中图像使用的目的 |
一、教师理解的图像 |
(一)教师眼中的语文教学 |
(二)使用图像的作用 |
(三)图像介入语文教学的困惑 |
二、从图像到文字的转化机制 |
(一)内在精神图像:“脑海中的图像” |
(二)外部物质图像:外显的图像 |
(三)图像与文字的转化 |
(四)小结 |
三、图像的育人价值 |
(一)内在精神图像:教学中的图像人 |
(二)符号转化:图像与文字的交互生成 |
(三)回归经验:图像教学效果的源泉 |
第五章 课堂教学中图像使用的过程 |
一、课堂教学中图像使用方法的类型 |
(一)观看 |
(二)描述 |
(三)对比 |
(四)绘制 |
(五)想象 |
(六)回忆 |
二、课堂教学中图像使用的策略 |
(一)图像感知策略 |
(二)图文转化策略 |
三、课堂教学中图像的认知步骤和教学机制 |
(一)图像认知的案例 |
(二)图像认知的步骤和顺序 |
(三)图像的教学机制 |
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一)图像介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样态 |
(二)图像的功能与价值 |
(三)使用图像的方法、策略和机制 |
二、建议与展望 |
(一)图像的价值与潜力 |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挑战 |
三、研究反思 |
(一)方法使用仍有欠缺 |
(二)图像研究的多学科特性 |
(三)图像表述的困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图像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示例) |
附录2 访谈记录表(教师) |
附录3 图像的教学设计的访谈提纲(教师) |
后记 |
(8)高中地理规律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选择性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地理规律研究现状 |
二、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
三、地理规律的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基于认知层次的地理知识系统 |
二、地理规律 |
三、教学策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多元智力理论 |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地理规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目的和对象的确定 |
第二节 学生对高中地理规律的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
一、问卷内容分析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节 教师对高中地理规律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问卷内容分析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高中地理规律的教学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高中地理规律教学的基本原则 |
一、目标性原则 |
二、主体性原则 |
三、系统性原则 |
四、探究性原则 |
第二节 高中地理规律教学宏观策略 |
一、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 |
二、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 |
三、运用形象化的教学媒体 |
四、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
第三节 高中地理规律教学微观策略 |
一、高中地理演变规律的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分布规律的教学策略 |
三、高中地理关联规律的教学策略 |
第五章 典型高中地理规律教学策略应用案例 |
第一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规律内容梳理——以选择性必修一为例 |
第二节 典型高中地理规律教学案例 |
一、教学设计案例一:垂直地带性规律 |
二、教学设计案例二:渔场分布规律及其与洋流的关联性规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点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高中生地理规律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地理规律教学状况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合理性评价 ——基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合理的教学逻辑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条件 |
1.1.2 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注教学逻辑 |
1.1.3 区域认知素养在地理核心素养中地位特殊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逻辑 |
2.1.2 教学逻辑 |
2.1.3 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 |
2.1.4 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合理性 |
2.1.5 区域认知素养 |
2.1.6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与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合理性的关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逻辑学理论 |
2.2.2 教学评价与测量理论 |
2.2.3 首要教学原理 |
2.2.4 区域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
2.2.5 高中“区域发展”教学一般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3 评价量表的构建 |
3.1 评价量表构建原则 |
3.1.1 科学性 |
3.1.2 目的性 |
3.1.3 地理性 |
3.1.4 可操作性 |
3.2 评价量表构建依据 |
3.2.1 合理的课堂教学逻辑特征 |
3.2.2 区域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学科逻辑 |
3.2.3 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学生认知逻辑 |
3.2.4 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实录 |
3.2.5 地理教育专家的咨询意见 |
3.3 构建评价量表 |
3.3.1 初步构建评价量表 |
3.3.2 专家咨询和量表修改 |
3.3.3 评价量表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课堂教学逻辑合理性评价 |
4.0 评价目的 |
4.1 评价样本 |
4.2 评价过程 |
4.3 评价结果整体分析 |
4.4 评价结果具体分析 |
4.4.1 “呈现区域学习目标”环节 |
4.4.2 “铺垫区域学习基础知识”环节 |
4.4.3 “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类型,明确区域位置”环节 |
4.4.4 “引导学生分析区域特征”环节 |
4.4.5 “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差异和联系”环节 |
4.4.6 “引导学生评价和规划区域发展”环节 |
4.4.7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区域分析方法”环节 |
4.5 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存在的问题 |
4.5.1 各环节教学逻辑特有问题 |
4.5.2 各环节教学逻辑共性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5 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问题改进建议 |
5.1 针对各环节教学逻辑特有问题的改进建议 |
5.1.1 合理设计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5.1.2 适当铺垫区域背景,充实学生经验基础 |
5.1.3 完善区域定位内容,关注学生思维培养 |
5.1.4 抓住区域特征本质,分析过程循序渐进 |
5.1.5 关注区域差异和联系,落实分析思维引导 |
5.1.6 因地制宜规划区域发展,完善学生思维过程 |
5.1.7 创设新的区域发展情境,锻炼学生方法迁移 |
5.2 针对各环节教学逻辑共性问题的改进建议 |
5.2.1 合理搭配具象抽象材料,兼顾不同空间尺度 |
5.2.2 注重区域认知方法总结,巩固学生思维模式 |
5.2.3 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强化能力和观念培养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初步拟定的评价量表 |
附录2: 评价量表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3: 课例网址汇总 |
附录4: 课例T12“区域位置”教学课堂观察记录 |
附录5: 课例T4“区域特征”教学课堂观察记录 |
参考文献 |
学术经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农业地理专题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四)思维导图概念的界定 |
1.思维导图的概念 |
2.思维导图的特点 |
3.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 |
(五)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地理教学理论 |
一、中学农业地理知识与思维导图的分析 |
(一)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农业地理知识的要求 |
1.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初中农业地理的教学要求 |
2.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要求 |
3.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要求 |
4.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农业发展的教学要求 |
(二)中学地理教材的农业地理知识构成分析 |
1.初中农业地理的知识构成 |
2.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构成 |
3.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构成 |
4.区域农业发展的知识构成 |
(三)中学农业地理知识与思维导图的关系 |
1.运用思维导图的主题性表示农业主题 |
2.运用思维导图的关联性和层次性表示不同类型农业地理知识 |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农业地理专题教学案例分析 |
(一)中学农业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1.案例的筛选 |
2.案例分析说明 |
3.案例分析呈示 |
(二)中学农业地理教学视频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的启示 |
1.运用思维导图要依据课程标准,对应教学目标 |
2.运用思维导图要高度结合地理教材,符合教学内容 |
3.运用思维导图与案例教学结合学习农业地理知识 |
4.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要重视地理思维的培养 |
5.教学设计要组成完整,表述清晰 |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农业地理专题教学案例设计 |
(一)案例设计基本组成 |
1.课程标准要求及其解读 |
2.教材分析 |
3.学情分析 |
4.教学设计思路 |
5.教学目标 |
6.思维导图的运用 |
7.教学重难点 |
8.教学过程 |
9.教学反思 |
(二)案例设计的呈现 |
1.案例设计的呈现 |
2.案例设计分析 |
(三)案例设计的启示 |
1.思维导图的应用要依据课程标准,对应教学目标 |
2.思维导图的应用要符合知识类型和认知方法 |
3.思维导图的应用要重视问题设置与地图材料结合 |
4.思维导图的应用要与教学设计有机统一 |
四、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农业地理专题教学的实践 |
(一)实施过程 |
1.第一次实施过程 |
2.第二次实施过程 |
3.第三次实施过程 |
(二)实施结果 |
1.调查问卷的分析 |
2.专题测试的成绩分析 |
3.学生作品的分析 |
(三)实施启示 |
1.实施步骤 |
2.实施策略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中学农业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目录表 |
附录 2:十六个中学农业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附录 3:中学农业地理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目录 |
附录 4:笔者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
附录 5:调查问卷 |
附录 6: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科研情况 |
四、地理教学媒体组合类型与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D]. 王佳怡.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基于GFIAS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为例[D]. 李佳航. 延边大学, 2020(05)
- [3]初中地理特征知识教学策略研究 ——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D]. 曾瀚霖.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高中人文地理过程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D]. 吕伟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媒体融合研究[D]. 戴雨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促进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发展的教学媒体运用研究 ——以苏州地理课堂教学中starC的运用为例[D]. 严露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像的教学设计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8]高中地理规律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选择性必修一为例[D]. 王楚楚.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合理性评价 ——基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视角[D]. 黄小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农业地理专题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D]. 徐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