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SST89C58的IAP/ISP实现的在线仿真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明,宋青锋,陈月红,张伟[1](2020)在《IAP在线升级在数字多道中的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多道技术在同位素分析仪表中的广泛应用,使用ISP接口可以更新升级ARM固件,但是受到特定硬件接口的限制,操作也复杂,本文在数字多道中实现的IAP升级技术,不但可以对ARM固件进行在应用更新升级,还可以对FPGA进行重新配置。
高原,陈雅妮,胡广斌[2](2019)在《基于CPLD单片机实验仿真器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MCU微控器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单片机实验教学领域也有着新的变化。仿真器是单片机实验教学平台核心部件,而基于CPLD技术的仿真器是目前高端仿真器发展的主流方向。文章采用了将监控功能与仿真功能分开的设计思路,用两片具有IAP功能的STC89C58RD+芯片分别完成程序仿真和监控。采用MATCH4系列CPLD与监控芯片组成控制回路,完成仿真和监控的协同工作。整个仿真器完成了程序仿真调试时的单步、连续、断点运行,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扩展性。
刘静[3](2015)在《基于IAP15F2K61S2单片机实验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都朝着智能化发展,从而带动了单片机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大量应用,国内和国外的众多厂家陆续推出了各种通用和专用的单片机型号。在30多年的单片机发展中出现了几款广为称赞的经典型号,它的结构设计,一直指引着单片机发展的方向。Atmel公司设计的8051系列单片机就是其中之一。该型号单片机以其先进的设计、优越的性能、高可靠的技术及极高的性价比,迅速普及了国内外市场,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国内外单片机应用技术领域中的最受关注的型号,从而带动了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在工科领域的发展。以8051技术为核心的单片机教学实验系统也随之进入各工科院校。随着单片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51系列渐渐淡出市场,各种增强版的单片机开始出现并且大量应用与各行各业中。但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单片机开发系统多是基于传统51系列的,比如AT89C51、AT89S51等,与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渐渐不同步,这样势必会对院校人才培养造成影响,使用新型单片机设计一款开发系统成为必要。本设计将以宏晶STC单片机IAP15F2K61S2为核心设计一款单片机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以模块形式设计,包括核心板模块、12C模块、串行/并行AD模块、键盘模块、通信模块、静态显示模块、动态显示模块、液晶显示模块等。核心板可以选择3.3V或者5V供电。各模块都预留接口,既可以使用核心板为基础相互搭接完成指定教学任务,也可以独立连接目标板使用。针对各个硬件模块及教学项目模块开发了相应的软件模块,包括各个控制驱动程序、AD/DA程序、RS232/ RS485通信程序、液晶显示程序等。本设计应对应用电子专业对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要求,将为学院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符合社会需求、专业需求硬件平台。本单片机实验系统利用宏晶IAP15F2K61S2单片机的IAP和ISP功能可以使单片机具备有专业仿真器的功能,能直观的观察到每一步程序对应的硬件相应情况,对实训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大帮助。本设计的各个模块既可以配合核心板综合使用,也可以作为智能控制系统、智能电子设备中的功能模块使用。本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中各个实训项目及各类电子类大赛的赛前培训及使用。应用于学院科研项目等场合,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详细介绍该实验系统的模块构成、开发过程、设计思路及相关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
刘路路[4](2013)在《电解锰可断流6脉波整流器研制》文中提出电解锰行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耗能行业,其电流效率约为65%75%左右。电解锰是通过大功率整流机组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加到电解槽上,使得电解槽阴阳两极发生化学反应,还原出金属锰。影响电解锰电流效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PH值和添加剂等。还有研究认为,加到电解槽两极的直流电流如果能够断流,并且在合适的断流频率下,则电流效率可以有较大的提高。由于电解锰的直流电流可达几千至几万安培,要实现用直流刀闸直接断流非常困难,故研制一种可断流的大功率整流器很有必要,可以借此深入研究直流断流对电解效率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电解锰工艺过程和提高电解锰电流效率的措施。研究了大功率晶闸管基本整流单元—6脉波整流器的运行方式。提出了可关断6脉波整流器的实现方案。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大功率可关断6脉波整流器进行建模,分析了控制参数对电网电流波形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封锁触发脉冲实现断流的方法可行,但需要调节控制频率,使得网侧电流的谐波含量尽可能小,同时还要注意电流波形的对称性问题。设计了可断流6脉波整流器及其控制系统,实现了可断流的控制功能。硬件电路包括同步电压检测电路、脉冲放大电路、光电隔离电路、脉冲变压器输出电路、直流电压电流采样电路和各种保护电路等。软件部分实现了相序自适应、故障判断、触发角控制和触发脉冲触发序列的控制。研制了小型可断流6脉波整流器及其控制系统样机,对样机进行了测试和试验研究,分析对比了不同参数下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可断流6脉波整流器作为脉冲电源时,其通断频率及占空比等参数对电流波形的影响较大。通断频率一定时,占空比越大,三相电流的对称性越好;占空比一定时,通断频率越低,三相电流的对称性越好,谐波含量越低。同时,脉冲电源周期应是工频周期的整数倍。
王芳,周优霞[5](2010)在《嵌入式TCP/IP协议栈在单片机上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给出单片机上网的可行方案,采用SST89E564RD单片机,既提供了网关服务,也实现了在线仿真和下载的功能。由于51单片机资源有限,精简了TCP/IP协议族,在8位单片机上实现了UDP、TCP、ICMPI、P、ARP协议,为嵌入式系统通过以太网接入Internet打下了基础。经过几个月的软硬件测试表明:系统设计合理、稳定可靠。
杨丽[6](2008)在《EFPT过程实验装置建模与控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一个操作简单、实验内容丰富、过程参数变化直观、控制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便于观察的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是本论文的目的。论文以EFPT(Experiment Facility for Auto-Control Technology inProcess Control)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为研究对象,在锅炉温度控制系统稳定运行时加入阶跃信号,利用监控软件得到阶跃响应曲线并建立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然后针对温度系统在Matlab语言的Simulink平台下对PID控制和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进行仿真比较,证实了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再将此两种控制系统用于实际的实验装置中,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具有更小的超调、无振荡、平稳性好、过渡时间短、稳态误差小的特点,因此,其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较为优越。由此进一步验证了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方法应用于过程控制实验装置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最后,第四章研究了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方法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的实现。将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方法应用在过程控制实验装置温度控制系统中,可以克服传统PID控制的弱点,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明显提高了控制性能。
王芳[7](2008)在《机动车检测系统中多功能数据采集器的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机动车的普及,城市交通系统的负荷日益加重。建立高效、可靠、实时、低价的机动车检测系统是当务之急。Internet网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信息设施之一,应用Internet网可实现机动车检测的远程控制、参数的网络测量及信息共享等,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实现嵌入式TCP/IP协议族。本文以数据采集技术和嵌入式以太网技术为依托,以机动车检测技术为应用课题,对机动车检测系统中数据采集与控制部分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部分。应用51系列MCU、以太网络接口芯片、RS232串行接口芯片、A/D转换器及并行接口芯片等接口电路完成系统硬件架构的设计。软件设计中,由于8位单片机本身资源有限,精简了TCP/IP协议族,实现了UDP、TCP、ICMP、IP、ARP协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网络化单片机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该系统能通过以太网接入Internet,进行16通道模拟量采集和远程传送,并实现12路的开入开出控制。选用SST89E564RD单片机还实现了在线仿真和编程的功能,大大节约了开发成本。其次,采用VB6.0语言与Window98/2000/XP等为软件开发平台,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经过几个月的软硬件测试表明:系统设计合理、稳定可靠,已基本实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课题的实现对于向其它类似系统移植该项技术奠定了基础,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杨广全[8](2007)在《电梯交通流分析及电梯群控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梯作为建筑物内的主要运输工具,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物规模的扩大及电梯部数的增加,电梯客流呈现新的变化,随之对电梯群控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需要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电梯交通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规律特征,另一方面要求研究处理电梯交通流的群控策略。本文针对电梯群控系统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主要成果如下:电梯交通流产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深入研究电梯群控策略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描述乘客分布,首次提出了电梯乘客起始-目标楼层(Origin-Destination, O-D)矩阵的概念。以交通流采集数据为基础,以热力学熵、信息熵理论为指导,建立极大熵模型,用以推算乘客O-D矩阵。极大熵模型的求解本质上是一个优化问题,首先提出了极大熵模型的拉格朗日乘子求解方法,该方法计算结果从实数解到整数解的推定中采用启发式搜索,得到的是次优解。为了对求解结果进行改进,经对遗传算法机制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种启发式遗传算法求解方法,可以直接求得极大熵模型的最优解。基于乘客O-D矩阵,利用蒙特卡罗采样法进行客流仿真。随着交通测定的持续执行,利用极大熵模型可以产生持续的O-D交通流,建立乘客O-D交通流数据库,为群控系统的仿真试验奠定了数据基础。电梯交通流预测是实现电梯交通模式识别和电梯群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将历史数据和最新的客流数据相结合,利用小波支持向量机(WSVM)建立了电梯交通流预测模型,预测模型采用SMO算法进行训练。通过与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模型、BP神经网络、高斯核支持向量机(GSVM)三种方法预测结果的比较,说明了WSVM提高了预测准确性和预测精度。电梯交通模式识别是电梯群控系统的重要功能模块。为此,提出了基于高斯核粒子群K均值聚类算法的电梯交通模式识别方法。该方法以粒子群优化算法为框架,以适应度函数设计为核心。为了增强聚类算法的鲁棒性,采用高斯核距离替换欧氏距离设计适应度函数,利用M-估计的影响函数分析了聚类算法的鲁棒性。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不需要任何先验知识就能达到准确分类的目的。粒子群K均值聚类算法需要调整的参数少,易于实现,计算速度快,且具有稳定的收敛特征,能很好满足群控系统实时性的要求。可作为电梯群控系统的一个模块,辅助电梯群控系统做出决策,以期提高电梯群控系统在各种交通状况下的服务性能。针对强化学习应用于电梯调度时存在学习速度缓慢问题,本文采用CMAC网络建立基于先验知识的电梯群强化学习系统,一个方面是利用先验知识缩小强化学习算法要探索的状态空间,加快强化学习算法的收敛速度,另一个方面利用CMAC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在线增量学习能力以及收敛性快、不存在局部极小点的特点,从这两个方面对电梯群控调度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其有效性。建立了电梯群控仿真环境,包括电梯群控仿真试验台(硬件设计)和电梯群控仿真系统(软件设计)。电梯群控试验台符合实际电梯群控系统的结构,可以满足电梯群控系统研究的需要。而电梯群控仿真系统为电梯群控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仿真平台。在该仿真平台上进行了群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交通模式识别,实现了各不同交通模式之间的合理调度。
袁江南[9](2007)在《Philips公司新型ICE/IAP功能单片机及其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Philips公司带在线仿真ICE与在应用编程IAP功能单片机的原理,及其与KeilμVision2软件联合调试的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使用这种单片机可以方便地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并且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陈永刚[10](2006)在《嵌入式纱线张力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纱线张力是纺纱工艺中的关键技术,它直接影响到纺纱制品的质量,然而纱线张力的控制一直是纺纱业的难题之一,直到现在还没有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本文以花式纺纱中的纱线张力控制为切入点,针对张力波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论述了嵌入式纱线张力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控制算法设计、硬件电路设计、软件实现和实验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纱线张力控制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纺纱过程纱线张力的产生和控制方法的分析,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纱线张力控制系统,成功地解决了纱线张力由于数值微小难以测量、难以控制的问题。系统设计包含张力测量和张力调节两大模块。张力测量模块设计包括:张力测量机构的设计、相应测量电路的设计。张力调节模块根据测量模块的测量结果,以模糊控制算法为控制策略,对纱线张力进行相应的调节。纱线测量和调节机构的设计是本文的创新点,作者初步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并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没有发现类似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嵌入式纱线张力控制系统原理正确,运行可靠,能够有效控制花式纺纱中的纱线张力,可拓展应用到捻线机、络筒机中的纱线张力控制。
二、利用SST89C58的IAP/ISP实现的在线仿真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SST89C58的IAP/ISP实现的在线仿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IAP在线升级在数字多道中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硬件设计 |
2 程序设计 |
3 结语 |
(2)基于CPLD单片机实验仿真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单片机仿真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控CPLD芯片 |
3.2 监控MCU芯片 |
3.3 仿真MCU芯片 |
4 仿真器监控软件设计 |
5 结束语 |
(3)基于IAP15F2K61S2单片机实验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总体设计 |
2.1 设计原则 |
2.2 设计方案 |
2.2.1 系统硬件结构 |
2.2.2 在线仿真与在线下载 |
2.2.3 实训教学功能需求 |
2.3 总体设计框图 |
3 系统设计 |
3.1 核心板设计 |
3.1.1 单片机选型原则 |
3.1.2 宏晶IAP15F2K61S2性能简介 |
3.1.3 单片机核心模块电路设计 |
3.2 5V/3.3V电源模块 |
3.3 Max232通信模块 |
3.4 键盘模块 |
3.4.1 键盘模块硬件电路 |
3.4.2 键盘模块软件 |
3.5 流水灯模块 |
3.5.1 流水灯模块硬件 |
3.5.2 流水灯模块软件 |
3.6 蜂鸣器模块 |
3.6.1 蜂鸣器模块的原理图 |
3.6.2 蜂鸣器模块软件 |
3.7 动态显示模块 |
3.7.1 动态显示模块硬件 |
3.7.2 动态显示模块软件 |
3.8 静态显示模块 |
3.8.1 静态显示模块硬件 |
3.8.2 静态显示模块软件 |
3.9 液晶1602模块 |
3.9.1 液晶模块硬件 |
3.9.2 液晶1602模块软件 |
3.10 液晶12864模块 |
3.10.1 液晶12864硬件 |
3.10.2 液晶12864模块软件 |
3.11 时钟模块 |
3.11.1 时钟芯片DS1302 |
3.11.2 时钟模块软件 |
3.12 12C模块 |
3.12.1 24C02存储器 |
3.12.2 12C模块软件 |
3.13 DS18B20测温模块 |
3.13.1 DS18B20测温模块硬件 |
3.13.2 DS18B20测温模块软件 |
3.14 AD/DA模块 |
3.14.1 AD转换器TLC1549 |
3.14.2 DA转换器TLC5615 |
4 系统开发环境及硬件仿真调试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1.1 Keil μ Vision3简介 |
4.1.2 Keil μ Vision3软件的安装 |
4.1.3 Keil μ Vision3软件的使用 |
4.2 仿真调试 |
4.2.1 仿真器工作原理 |
4.2.2 仿真器功能的实现 |
4.2.3 仿真硬件电路的搭建 |
4.2.4 Keil μ Vision3软件开发环境设置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电解锰可断流6脉波整流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电解锰节能原理的研究 |
1.3.1 电解锰生产工艺介绍 |
1.3.2 电解锰工业基本电解原理 |
1.3.3 影响电解效率的因素 |
1.3.4 传统电解锰电流效率提高工艺的研究 |
1.4 可断流整流器电源研究现状与意义 |
1.5 本论文将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可断流 6 脉波整流器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传统 6 脉波整流系统运行机理分析 |
2.2.1 传统 6 脉波整流器导通分析 |
2.2.2 考虑换相过程情况下直流侧电压与换相压降值的计算分析 |
2.2.3 交流侧电流频谱分析 |
2.2.4 控制角 对整流系统谐波的影响 |
2.2.5 谐波对整流系统设备的影响 |
2.3 电解锰可断流 6 脉波整流器的实现分析 |
2.4 可断流 6 脉波整流器仿真建模的实现 |
2.5 脉冲参数对可断流 6 脉波整流器的影响分析 |
2.5.1 整流系统三相电流谐波含量与对称性关系 |
2.5.2 脉冲参数对整流器三相电流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断流 6 脉波整流器的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可断流整流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2.1 硬件总体框架设计 |
3.2.2 硬件核心控制器介绍 |
3.3 6 脉波整流器脉冲触发电路的设计 |
3.3.1 同步脉冲的产生 |
3.3.2 同步脉冲电压检测电路的设计 |
3.3.4 可断流脉冲信号放大和输出电路 |
3.3.5 直流采样电路 |
3.5 保护电路的设计 |
3.5.1 过电流保护及过电压电路 |
3.5.2 过热保护电路 |
3.5.3 欠压保护电路 |
3.6 系统电源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控制方法和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软件设计结构 |
4.2.1 外部故障检测设计 |
4.2.2 三相电压相序检测设计 |
4.2.3 控制角 控制设计 |
4.2.4 可断流触发脉冲的形成和脉冲调制控制 |
4.3 系统控制算法分析 |
4.4 可断流 6 脉波整流器样机调试波形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硬件电路原理图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表 |
(5)嵌入式TCP/IP协议栈在单片机上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硬件实现 |
2 系统软件实现 |
2.1 系统初始化 |
2.2 TCP/IP协议栈的移植 |
2.3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的设计 |
3 应用系统实现 |
3.1 参数设置界面 |
3.2 数据收发测试界面 |
(1) 服务器端程序的测试 |
(2) 客户端程序的测试 |
4 结 语 |
(6)EFPT过程实验装置建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过程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分析及对象建模 |
2.1 过程被控对象简介 |
2.2 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的分析 |
2.3 锅炉炉温对象的数学模型 |
2.3.1 温度对象建模分析 |
2.3.2 实验法建立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设计 |
3.1 模糊控制方案 |
3.1.1 模糊控制方法概述 |
3.1.2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 |
3.1.3 模糊控制基本算法 |
3.1.4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2 增量式PID控制方案 |
3.3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设计 |
3.3.1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系统的结构 |
3.3.2 PID参数自整定原则 |
3.3.3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设计 |
3.4 实验装置的模糊PID参数整定 |
3.5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仿真研究 |
3.5.1 PID控制器仿真 |
3.5.2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仿真 |
3.5.3 模型失配时两种种方法的比较 |
3.6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实验分析 |
3.6.1 PID控制实验及分析 |
3.6.2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实验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实现 |
4.1 硬件系统构成 |
4.1.1 STC89C58RD+单片机简介 |
4.1.2 前向通道配置电路 |
4.1.3 后向通道配置及接口 |
4.1.4 人机通道及接口 |
4.1.5 串行通信接口 |
4.1.6 硬件抗干扰措施 |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2.1 软件总体结构及资源分配 |
4.2.2 软件调试 |
4.2.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1 组态软件 |
4.3.2 组态软件的设计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机动车检测系统中多功能数据采集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数据采集技术 |
1.2.1 数据采集的意义和任务 |
1.2.2 设计机动车检测多功能数据采集器的重要性 |
1.3 机动车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1.3.1 国外机动车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1.3.2 国内机动车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1.3.3 机动车检测网络化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SCIENCE-BCJ 型全电脑化机动车检测系统简介 |
2.1 SCIENCE-BCJ 型机动车检测系统构成 |
2.2 车辆检测过程 |
第三章 多功能数据采集器方案设计 |
3.1 系统总体结构 |
3.2 系统技术指标 |
3.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实现 |
4.1 SST89E564RD 单片机主控系统硬件实现 |
4.1.1 SST89E564RD 的主要特性 |
4.1.2 电源电路 |
4.1.3 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 |
4.1.4 存储器扩展电路 |
4.1.5 串口电路 |
4.1.6 看门狗电路 |
4.2 数据采集部分 |
4.2.1 多路模拟开关CD4067 |
4.2.2 采样保持器LF398 |
4.2.3 AD574 与单片机的连接 |
4.3 以太网接口与通讯 |
4.3.1 RTL8019AS 介绍 |
4.3.2 网络隔离部分 |
4.3.3 RTL8019AS 通讯模块的硬件连接 |
4.4 输入输出控制模块 |
4.4.1 光电耦合器 TLP521 |
4.4.2 电流驱动器 MC1413 |
4.4.3 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 |
4.4.4 输入输出控制结构图 |
4.5 PCB 硬件电路板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实现 |
5.1 C51 编程 |
5.2 嵌入式TCP/IP 的协议选择 |
5.3 以太网数据帧的协议封装 |
5.4 以太网数据帧的协议分解 |
5.5 客户机—服务器(O/S)体系结构 |
5.5.1 客户端的实现 |
5.5.2 服务器端的实现 |
5.6 RTL8019AS 初始化和控制程序设计 |
5.7 TCP/IP 协议栈的程序实现 |
5.7.1 以太网帧的发送和接收 |
5.7.2 ARP 协议的实现及其流程 |
5.7.3 IP 协议的实现及其流程 |
5.7.4 UDP 协议的实现及其流程 |
5.7.5 TCP 协议的实现及其流程 |
5.7.6 ICMP 协议的实现及其流程 |
5.8 主程序架构 |
5.8.1 程序功能的加强 |
5.8.2 主程序设计 |
5.8.3 数据采集和处理主程序 |
5.8.4 以太网处理主程序 |
5.8.5 输入输出处理主程序 |
5.8.6 串口通信程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系统实现 |
6.1 串口通讯和串口编程 |
6.2 WINDOWS 网络通信和网络编程 |
6.2.1 Socket 编程基础 |
6.2.2 应用程序的编辑 |
第七章 系统仿真调试 |
7.1 实验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8)电梯交通流分析及电梯群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电梯群控系统性能评价 |
1.3 电梯交通流研究概况 |
1.4 电梯群控调度方法 |
1.4.1 电梯群控策略 |
1.4.2 电梯群控调度方法 |
1.5 电梯群控技术应用概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6.1 课题来源 |
1.6.2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梯交通流分布推算模型及客流仿真 |
2.1 引言 |
2.2 乘客O-D 矩阵推算问题 |
2.2.1 乘客O-D 矩阵概念 |
2.2.2 电梯乘客O-D 矩阵推算问题的提出 |
2.2.3 电梯交通调查 |
2.2.4 O-D 矩阵推算模型 |
2.3 乘客 O-D 矩阵推算的极大熵模型 |
2.3.1 极大熵原理 |
2.3.2 O-D 矩阵推算的极大熵模型 |
2.4 极大熵模型的传统方法求解 |
2.4.1 模型修正 |
2.4.2 先验O-D 矩阵确定 |
2.4.3 模型求解产生实数O-D 矩阵 |
2.4.4 整数O-D 矩阵推定 |
2.4.5 计算实例 |
2.5 极大熵模型的遗传算法求解 |
2.5.1 编码及群体初始化 |
2.5.2 适应值计算及选择策略 |
2.5.3 交叉操作 |
2.5.4 变异操作 |
2.5.5 计算实例与分析 |
2.6 基于乘客O-D 矩阵的客流仿真 |
2.7 小结 |
第三章 电梯交通流预测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支持向量机与神经网络之比较 |
3.3 基于小波支持向量机的电梯交通流预测模型 |
3.3.1 支持向量回归原理 |
3.3.2 小波框架核函数 |
3.3.3 WSVM 交通流预测模型结构 |
3.3.4 交通流预测的WSVM 训练 |
3.4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电梯交通流预测模型 |
3.5 基于WSVM的交通流预测 |
3.5.1 模型训练 |
3.5.2 评价指标 |
3.5.3 实例 |
3.5.4 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聚类的电梯交通模式识别 |
4.1 电梯交通模式识别 |
4.1.1 电梯交通模式类型 |
4.1.2 电梯交通流特征数据获取 |
4.1.3 电梯交通模式识别方法 |
4.2 电梯交通模式识别的高斯核粒子群聚类算法 |
4.2.1 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简述 |
4.2.2 Mercer 核距离度量 |
4.2.3 高斯核粒子群聚类算法 |
4.2.4 鲁棒统计分析 |
4.3 应用实例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强化学习系统的电梯群控调度研究 |
5.1 引言 |
5.2 强化学习系统 |
5.2.1 强化学习原理 |
5.2.2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模型 |
5.2.3 Q 学习算法 |
5.2.4 基于CMAC 网络的Q 学习算法 |
5.2.5 基于先验知识的强化学习系统 |
5.3 电梯仿真系统 |
5.4 电梯群控算法 |
5.4.1 强化学习群控算法 |
5.4.2 应用先验知识的群控算法改进 |
5.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1 仿真参数设置 |
5.5.2 结果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电梯群控仿真环境设计及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电梯群控仿真环境设计 |
6.2.1 电梯群控试验台设计 |
6.2.2 电梯群控仿真系统设计 |
6.3 电梯群控系统综合指标函数和群控策略 |
6.3.1 多目标的综合指标评价 |
6.3.2 电梯群控系统群控策略 |
6.4 试验研究 |
6.4.1 试验参数 |
6.4.2 试验结果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Philips公司新型ICE/IAP功能单片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在线仿真功能及在应用编程功能简介 |
2 程序存储器组织与上电引导 |
3 在线仿真与在应用编程功能的使用 |
4 在Keil μVision2下的软件调试 |
5 应用 |
6 结论 |
(10)嵌入式纱线张力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课题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系统分析 |
2.1 花式纺纱原理 |
2.1.1 花式纱线概述 |
2.1.2 花式纱线纺制原理 |
2.1.3 花式纱线量化描述 |
2.2 纱线张力形成机理 |
2.3 系统功能分析 |
2.4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引入 |
2.5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第三章 纱线张力的模糊控制 |
3.1 模糊控制的引入 |
3.2 采用模糊控制的原因 |
3.3 模糊控制的发展概况 |
3.4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
3.5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3.6 纱线张力的模糊控制 |
第四章 纱线张力测量模块设计 |
4.1 纱线张力测量方法概述 |
4.2 纱线张力测量模块创新设计 |
4.3 线性霍尔传感元件应用原理 |
4.4 A/D转换 |
第五章 纱线张力调节模块设计 |
5.1 常见张力控制装置分析 |
5.2 纱线张力调节模块设计 |
5.3 直流电机的 PWM控制原理 |
第六章 硬件电路设计 |
6.1 硬件电路功能分析 |
6.2 A/D转换接口 |
6.2.1 A/D转换器的选择 |
6.2.2 ADC0809与单片机接口设计 |
6.3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 |
6.3.1 驱动电路的选型 |
6.3.2 驱动电路接口设计 |
6.3.3 驱动电路实验分析 |
6.4 人机交互接口 |
6.4.1 键盘设计 |
6.4.2 液晶显示接口设计 |
6.5 存储器接口 |
6.5.1 存储器的选择 |
6.5.2 AT93C46与单片机接口设计 |
6.6 硬件抗干扰设计 |
6.6.1 复位电路抗干扰设计 |
6.6.2 电源抗干扰设计 |
第七章 软件设计 |
7.1 系统软件设计分析 |
7.2 模糊控制算法设计 |
7.3 驱动程序设计 |
7.3.1 A/D转换程序 |
7.3.2 直流电机驱动程序 |
7.3.3 串行存储器93C46驱动程序 |
7.3.4 键盘扫描程序 |
7.3.5 液晶显示驱动程序 |
7.4 张力标定程序设计 |
7.5 张力变化曲线绘制 |
7.6 显示界面设计 |
7.7 软件抗干扰设计 |
7.7.1 看门狗 |
7.7.2 软件陷阱 |
7.8 基于Keil μVision2的在线调试技术 |
7.8.1 在线调试技术 |
7.8.2 在线调试实现方法 |
第八章 实验分析 |
8.1 实验仪器设备 |
8.2 实验步骤 |
8.3 张力标定实验 |
8.4 控制效果对比实验 |
8.4.1 纯数据采集实验 |
8.4.2 张力控制对比实验 |
8.4.3 对比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利用SST89C58的IAP/ISP实现的在线仿真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IAP在线升级在数字多道中的实现[J]. 于海明,宋青锋,陈月红,张伟.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0(04)
- [2]基于CPLD单片机实验仿真器的设计[J]. 高原,陈雅妮,胡广斌. 电子世界, 2019(23)
- [3]基于IAP15F2K61S2单片机实验系统的设计[D]. 刘静.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4]电解锰可断流6脉波整流器研制[D]. 刘路路. 湖南大学, 2013(04)
- [5]嵌入式TCP/IP协议栈在单片机上的实现[J]. 王芳,周优霞. 现代电子技术, 2010(10)
- [6]EFPT过程实验装置建模与控制[D]. 杨丽. 中南大学, 2008(01)
- [7]机动车检测系统中多功能数据采集器的设计[D]. 王芳. 南京林业大学, 2008(09)
- [8]电梯交通流分析及电梯群控策略研究[D]. 杨广全. 上海交通大学, 2007(12)
- [9]Philips公司新型ICE/IAP功能单片机及其应用[J]. 袁江南.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7(01)
- [10]嵌入式纱线张力控制系统研究[D]. 陈永刚. 苏州大学, 2006(12)
标签:单片机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模糊理论论文; 模糊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