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工程综合性教学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远航,朱勇,刘双,陈涛[1](2021)在《开发基因敲除综合实验 完善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文中提出基因编辑技术是基因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最基础的技术手段,常规的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以基因克隆和表达实验为主,缺乏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训练。通过创新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优化基因克隆表达实验内容,结合成熟科研项目,开发了基因敲除实验内容,实施四年来效果良好,使学生对基因组编辑技术有所了解,在基因操作技能上有所提高。
李文道[2](2021)在《基于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CoNi基高温合金1000-1150℃组织稳定性与元素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具有成为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的潜力,被2014年欧洲高温合金大会(Eurosuperalloys2014)的主旨报告誉为“高温合金技术未来发展的七大趋势之一”。但是,该合金的发展和应用仍存在诸多挑战,如γ’相溶解温度低、γ/γ’两相区窄、抗氧化性能差和密度高等。发展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合金化程度增加,复杂多组元合金体系的合金化原理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尤其是合金化元素对合金在1000℃及以上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和机制,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非常匮乏。通过传统研究方法解决上述科学问题需要的周期长、成本高。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更加高效的研究方法以加速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体系的合金化原理研究。本论文在课题组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以材料基因工程理念为指导,针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开展了以下研究:(1)探索和发展了基于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高通量实验方法,并应用该方法研究了γ和γ’相形成元素对合金在1000℃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同时积累了超过1700组CoNi基高温合金成分和组织量化关系的实验数据;(2)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建立该合金的成分和组织量化关系预测模型,并形成数据驱动的合金设计方法;(3)结合多种表征手段,深入研究Ni、Cr和Al/W 比对合金在1000-1150℃组织稳定性、γ/γ’两相纳米硬度、抗氧化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规律和机制,进一步加深对这三个关键参量合金化原理的认识,以指导合金成分设计。本论文设计的多组元扩散多元节以Co-20Ni-7Al-8W-1Ta-4Ti为基础合金,由15个扩散偶和7个三元节组成,共针对Ni、Cr、Al、W、Ti、Ta、Mo、Nb等8种合金化元素,研究其单独或交互作用对基础合金1000℃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为机器学习积累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增加Ni含量可提高γ’相体积分数;但是,Ni含量过高会促进有害相χ相的析出。在避免析出二次相的前提下,提高Cr/W 比可有效增加Cr的最大添加量,且Cr的添加可提高γ’相体积分数,一定程度上弥补W含量下降导致的γ’相体积分数降低。用Al替代W,即Al/W 比增大使γ’相体积分数先增后降,同时可显着降低合金密度;但是,该值过高时会导致β相析出。用Ta、Mo、Nb替代W,过量时均会导致χ相的析出,并进一步降低γ’相体积分数;而Ti等量替代W不易促进二次相析出,且仅略微降低γ’相体积分数。γ’相形成元素促进二次相析出的强弱顺序为:Nb>Ta≈Al>Mo>Ti。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研究积累了大量CoNi基高温合金成分和组织量化关系的实验数据,具体包括1000℃合金成分和相组成的对应关系,以及合金成分和γ’相体积分数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本论文建立了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合金预测模型,可针对该系列合金1000℃的合金成分和部分组织参量(相组成和γ’相体积分数)的量化关系进行预测,为合金设计提供支撑。对比机器学习和相图计算对合金组织的预测结果表明,机器学习模型对多组元合金体系的预测精度更高,弥补了相图计算在这方面的不足;但相图计算可以弥补机器学习外推能力较弱的不足。因此,机器学习与相图计算相结合更有利于多组元合金体系的成分设计和研发工作。Ni、Cr和Al/W 比对多组元CoNi基合金1000-1150℃组织稳定性和部分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研究表明,同时提高Ni含量和Al/W 比可显着提高合金的高温组织稳定性,使其经1150℃/1000h时效后仍能保持较高γ’相体积分数且无二次相析出。增大Al/W 比可显着改变成分配分行为,并引起γ/γ’两相错配度的增大,从而显着改变γ’相形貌;此外,还可促进合金在1000℃氧化时形成连续而致密的Al2O3氧化层,并显着提高其抗氧化性能。但是,增大Al/W比会明显降低γ和γ’相室温硬度。Cr可促进合金在1000℃静态氧化时形成连续Cr2O3氧化层(但不致密),并提高其抗氧化性能;Cr还可有效提高γ’相室温硬度。但是,提高Cr含量会促使W从γ’相中向γ相中富集,并降低W在γ相中的固溶度,从而促进μ相的析出。本论文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发展了多组元扩散多元节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设计方法,不仅为加速该合金体系的研发奠定了基础,还为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在高温合金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示范,并可推广应用至其他金属材料的研发之中。同时,系统阐明合金化元素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1000℃及以上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丰富和发展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的合金化原理,为该系列合金的成分设计与优化提供物理冶金依据。
冯春艳[3](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尹捷丽,祁凤珍,王健,翟林[4](2021)在《从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的评价——以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学试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学试卷实测数据为证据,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生物学课程标准》,从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进行试卷分析,并对学生的表现水平进行评价,探究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及生物学学科素养水平的教学策略。
张静[5](2021)在《基于非生物学专业的《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命科学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生命科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与生物学知识的联系会比其他任何学科的的知识都会更加紧密。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对非生物学本科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得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成为必然。《生物学》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不仅可以普及生物学知识,提高生命科学素养,还可以丰富高校的课程资源,充分实现该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价值,因此,研究面向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生物学》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与开设要求等相关内容也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在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开发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概念界定的基础下,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高校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课程设计及开发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认识、乐于接受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及对《生物学》公共选修课的期待等几个维度对S大学M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并且,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可以利用学习的生物学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希望通过《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自己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了《生物学》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访谈法,对已开设和未开设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总结了《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分析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基于以上调查分析,笔者确定了《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基本内容,以生物学学科知识为基础,依据课程开发的原则,结合所在S大学M学院的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特点、访谈教师的建议,确定了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以及课程实施细节与课程评价。同时以课程内容中的第二章第四节“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内容为例,给出了具体的课程教学案例。基于教学实际,采用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并结合学生学习之后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给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2.和别的公共选修课相比,自主学习《生物学》公共选修课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和归纳总结等能力。3.自主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本研究围绕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验证了高校开设《生物学》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开设了相关调查,也丰富了《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开发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从《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开发的整体角度出发,以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对一般高等院校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起到指导与借鉴作用。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孙倩[7](2020)在《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价值,因而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针对生物学教育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教学技能部分,对于作业设计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并且当前作业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需要改变观念,积极研究作业模式,发挥作业对学生发展的最大作用。本文在了解目前高中生物学科作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元作业设计的想法,旨在探讨设计单元作业的依据、原则和思路,从而发挥单元作业在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也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了了解目前高中生物学科作业的现状,本研究对高三生物选修班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调查。对于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涉及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作业量与难度、作业类型、作业内容、作业目的与功能以及作业评价六个维度。通过访谈法了解教师目前布置作业的情况以及对单元作业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作业存在内容与形式单一、作业功能认识不全面和反馈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在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了目前高中生物学科作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本文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融入到了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中,厘清单元作业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具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情况四个依据和主体性、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和有效性五项原则。单元作业设计要以确定的单元作业目标为中心,合理编排作业的类型和难度,确保作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思路进行设计。本研究根据以上理论内容设计了“生物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态”和“基因工程”单元作业案例,提供了部分案例的分析和案例的评价方式建议。通过访谈法调查学生对于单元作业案例的使用情况,学生认为单元作业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认同单元作业能够帮助他们系统的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思维、动手、探究等多方面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方面的跨越。学习方式由被动化主动,培养了生物学核心素养。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目前高中生物学科作业存在一些弊端亟待解决,涉及到作业内容、类型、功能与评价方面,具体是作业内容与形式单一、作业更注重巩固和应用功能以及反馈作用不明显等。本研究厘清的单元作业设计依据、原则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实施要求,顺应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学生认同单元作业在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王家荟[8](2020)在《全国Ⅱ卷高考生物实验试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考是评价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生物实验试题作为体现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失分的集中点。研究高考生物实验试题的命题趋势,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高考实验试题的命题思路,及时调整生物实验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有效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和复习备考的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首先对生物实验试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凡是以生物学实验背景的试题,都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明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生物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接着对2013-2019年的生物实验试题,从试题的分值比重、具体考点、材料的呈现方式、试题基本题型、实验考查项目、考查能力等级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生物实验试题所占分值比例较高,且呈现增长趋势,注重对基础实验能力的考查。高考试卷中每年至少有一道实验题考查教材实验,一道为课外实验。考点主要集中在酶、光合和呼吸作用、遗传的基本规律、微生物的培养等。材料的呈现方式主要以文字表述为主,结合图表式和示意图。试题侧重于对实验原理的考查,且实验设计类试题增加,逐渐成为命题热点。通过以上对试题的多角度分析,进而归纳出全国Ⅱ卷生物实验试题具有以下的命题特点:试题紧扣课标要求,注重实验材料和方法原理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命题立意体现能力立意,聚焦素养,对于学生理性思维过程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增强;命题材料取材社会生产生活,呈现方式多样,体现STS理念,注重考查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多以探究实验为背景灵活考查教材中的知识点,考查内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结合试题的命题特点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备考策略。其中学校层面主要有(1)划分出一定区域作为生物实验田,依据课程安排种植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作物(2)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3)加强实验员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关于教师如何更好开展实验教学,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教师打破“照方抓药”的传统实验教学,采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手段,如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进行虚拟化实验。(2)开展户外教研活动,提高自身素养,积累教学素材。(3)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注重知识延伸。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作为新课导入素材;生物实验作业可以适当减少书面作业或改为当堂练习,加强课外实践性作业。对学生实验备考提出两点建议:(1)进行实验归类,注重精选精练(2)重视实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李冰洁[9](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新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要求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等,上海市、浙江省作为改革试点优先执行新方案。2018年9月26日,重庆市作为第三批新高考方案启动省市之一,印发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宣告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起,实行新高考的培养和考核方案。此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所倡导的方式使许多学生实现由“文理套餐”到形式各样的“自助餐”的选考方式的转变,这种科学选才的教育思想在极大地促进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同时,也给许多高中学生带来了选择困难。首先,笔者立足于“职业生涯教育”,分析了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满足高中学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需要”和“健全、完善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需要”,分析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基础,归纳、总结了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职业渗透”相关版块内容以及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在关联。其次,结合国内与高考改革相关的政策与方针,编制了以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级与高二(8)班与高二(13)班的120学生以及数名生物教师为调查对象的现状调查问卷,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状况不理想、对职业信息的了解不全面、希望打破传统文理分科,教师在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时的客观性不足、对高中各年级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不平衡、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高中阶段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可供尝试的有效途径包括学校与社会共享职业生涯教育的平台与资源、生物教师要做职业生涯教育的践行者、家长要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得力助手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职业生涯教育。最后,笔者结合通过问卷调查所了解到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一线教师的看法和建议,整合课程资源、发掘职业信息与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关联,设计了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和选修教材的4个教学案例,希望能为生物学科专业人才的前期培养助力,营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氛围,从而培养出具有前瞻性、自我探索意识及自我规划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闻娜[10](2020)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教材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是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桥梁。必修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学习,选修教材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选修3教材在扩充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呈现了生物科技前沿,成为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的重要素材。但由于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等因素的限制,课程在开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对人教版生物选修3教材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为教师合理把握教材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为教材修订工作增砖添瓦,助力我国中学生物教材更加完善化。并结合对生物选修3教材相关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基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从而促进选修3的教与学。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对人教版生物选修3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二)对选修3教材的相关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并提出建议。第一个问题,笔者搜集整理并研究了大量的有关教材分析的文献,先对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内容的要求进行解读,然后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确立了本论文的研究分为宏观(时代背景分析和教材的整体分析,整体分析<结构体系、与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和微观(表层系统和深层系统)两大方面。最后还对教材的难度及该教材与2003版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第二个问题,笔者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借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对来自兵团各地17所学校的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随后随机进行访谈;同时还对实习所在学校学生进行访谈。最后,笔者结合教材分析的结果和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于选修3教材教与学建议,以及教材可以改进及完善的地方。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选修3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对于选修教材的选择,偏向于实验少的;对教材中的辅导型和理论型栏目使用度较高,实践型栏目使用度偏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选修3教学视频、图片材料;缺乏选修3教材相关技术操作的实验经验。学生学习选修3教材内容时,由于偏向理论,微观难懂,存在倦怠感,并且没有良好的课后仔细阅读教材的习惯。综上,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1)社会层面,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可以提供参观等学习机会;(2)学校层面,中学与高校建立联系,借助高校平台促进中学生物教学;(3)教师层面,尝试使用多种教法丰富课堂教学,学会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关注实践栏目教学,增加教师对于实验模块培训的机会;(4)学生层面,回归教材本身,有效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成立生物学科学习小组,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学习。
二、基因工程综合性教学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工程综合性教学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开发基因敲除综合实验 完善基因工程实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
2 基因敲除综合实验的开发与优化 |
2.1 基因敲除实验的开发 |
(1)基因敲除片段的设计和PCR扩增。 |
(2)电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3)DNA片段的电转化及基因敲除。 |
(4)利用位点特异性重组酶删除标记基因(实验原理图见图1所示)。 |
(5)无标记(marker-free)基因敲除的验证。 |
2.2 基因克隆表达实验的优化 |
3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现成效及问题 |
4 结语 |
(2)基于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CoNi基高温合金1000-1150℃组织稳定性与元素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概述 |
2.1.1 高温合金的涵义和发展 |
2.1.2 传统钴基高温合金 |
2.1.3 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的发现与合金发展的挑战 |
2.1.4 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的化学成分特征 |
2.2 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的组织稳定性 |
2.2.1 γ'相溶解温度 |
2.2.2 γ/γ'两相组织稳定性 |
2.2.3 合金化元素的γ/γ'两相配分行为 |
2.2.4 γ/γ'点阵错配度 |
2.3 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3.1 合金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3.2 合金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4 材料基因工程技术 |
2.4.1 材料基因工程的基本内涵 |
2.4.2 高通量实验和扩散多元节 |
2.4.3 数据驱动和机器学习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扩散多元节 |
3.3.2 热力学相图计算 |
3.3.3 合金制备 |
3.3.4 热处理 |
3.3.5 分析测试 |
3.3.6 显微组织定量表征 |
4 基于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高通量实验方案设计和样品制备 |
4.1 引言 |
4.2 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设计方案以及与传统扩散多元节的区别 |
4.2.1 设计方案 |
4.2.2 与传统扩散多元节的区别 |
4.3 针对γ相形成元素的优化设计 |
4.3.1 针对组织稳定元素Ni的优化设计 |
4.3.2 针对抗氧化腐蚀元素Cr的优化设计 |
4.4 针对γ'相形成元素的优化设计 |
4.4.1 针对轻质金属元素Al的优化设计 |
4.4.2 针对力学性能强化元素Ti、Ta、Mo、Nb的优化设计 |
4.5 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样品制备 |
5 γ相形成元素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1000℃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5.1 引言 |
5.2 实验结果 |
5.2.1 初始合金组织 |
5.2.2 扩散偶的长时热处理组织和成分分布 |
5.2.3 γ/γ'两相元素配分行为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扩散偶的成分曲线 |
5.3.2 Ni、W和Cr对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5.3.3 元素配分行为 |
5.3.4 研究方法的优势 |
5.4 本章小结 |
6 γ'相形成元素替代W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1000℃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6.1 引言 |
6.2 实验结果 |
6.2.1 初始合金组织 |
6.2.2 扩散偶的长时热处理组织和成分分布 |
6.3 分析与讨论 |
6.3.1 γ'相形成元素对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6.3.2 γ'相成分变化 |
6.3.3 合金的轻量化和高强度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组织预测模型建立 |
7.1 引言 |
7.2 机器学习模型的建立 |
7.2.1 数据库的建立 |
7.2.2 分类模型的建立 |
7.2.3 回归模型的建立 |
7.3 预测模型的应用 |
7.4 分析与讨论 |
7.4.1 机器学习模型的可靠性 |
7.4.2 机器学习与相图计算对比 |
7.5 本章小结 |
8 Ni和Al/W比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1100-1150℃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和机制 |
8.1 引言 |
8.2 实验结果 |
8.2.1 热力学计算 |
8.2.2 相转变温度和合金密度 |
8.2.3 高温长时时效组织 |
8.2.4 元素配分行为 |
8.2.5 γ和γ'相纳米硬度 |
8.3 分析与讨论 |
8.3.1 Ni和Al/W比对γ'相溶解温度的影响 |
8.3.2 Ni和Al/W比对高温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8.3.3 Ni和Al/W比对γ和γ'相纳米硬度的影响 |
8.4 本章小结 |
9 Cr和Al/W比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1000-1100℃组织稳定性和氧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制 |
9.1 引言 |
9.2 实验结果 |
9.2.1 γ'相溶解温度和合金密度 |
9.2.2 高温长时时效组织 |
9.2.3 γ/γ'两相错配度和元素配分行为 |
9.2.4 氧化行为 |
9.2.5 氧化层结构与成分 |
9.2.6 γ'相纳米硬度 |
9.3 分析与讨论 |
9.3.1 Cr对元素配分行为的影响 |
9.3.2 γ/γ'两相错配度 |
9.3.3 组织稳定性 |
9.3.4 Cr和Al/W比对氧化性能和机制的影响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11 创新点 |
1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从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的评价——以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学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的试卷分析 |
(一)从知识内容到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考查[1] |
1. 知识内容的考查分析 |
2. 各模块所对应的课标概念(次位概念) |
(二)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创新点,考查知识获取能力群 |
(三)以“生活实践”与“科学探索”为情境,考查实践操作能力群 |
(四)以“图表题型”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考查思维认知能力群 |
(五)从简单情境到复杂情境考查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社会责任 |
二、从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的诊断性评价 |
(一)不同水平组考生划分标准 |
(二)诊断性评价结果 |
三、从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的评价结果 |
(一)将繁杂知识形成系统,构建问题解决的概念网络 |
(二)培养基于学科的文本阅读能力,构建问题解决的方法模型 |
(三)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进行生活与实践的迁移 |
(四)提高图表题型的分析能力,对图表信息进行有效转换 |
四、反思与教学建议 |
(一)从单纯知识复习逐步转型为概念与事实网络复习 |
(二)构建从文本信息到问题解决模型的知识获取能力群 |
(三)既要立足教材实验,又要努力创造真实情境,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
(四)以图表试题为突破口,构建理性思维应用的模型 |
(五)甄选试题问题情境,构建学科育人载体 |
(5)基于非生物学专业的《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生物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
1.2.4 理论基础 |
1.2.5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开设《生物学》公共选修课的可行性调查 |
2.1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
2.1.1 调查目的 |
2.1.2 问卷设计 |
2.1.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2.1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 |
2.2.2 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认识 |
2.2.3 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
2.2.4 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评价方式 |
2.2.5 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 |
2.2.6 学生对《生物学》公共选修课的预期 |
2.3 教师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
2.3.1 访谈调查目的 |
2.3.2 访谈调查对象 |
2.3.3 访谈问题设计 |
2.3.4 访谈调查分析 |
2.4 调查结果分析 |
2.4.1 表现出的优势 |
2.4.2 呈现出的问题 |
2.4.3 调查结果总结 |
第三章 《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开发整体规划与案例分析 |
3.1 《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开发 |
3.1.1 课程概述 |
3.1.2 课程目标 |
3.1.3 课程开发原则 |
3.2 《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框架建构 |
3.2.1 课程内容选择依据 |
3.2.2 课程内容基本框架 |
3.2.3 课程学习要求 |
3.3 课程案例分析 |
3.3.1 案例设计原因分析 |
3.3.2 案例教学目标 |
3.3.3 教学案例流程设计 |
3.3.4 教学案例过程分析 |
3.3.5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3.4 课程评价 |
3.4.1 课程评价的方法 |
3.4.2 课程评价的作用 |
第四章 《生物学》公共选修课学习效果分析 |
4.1 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分析 |
4.1.1 调查目的 |
4.1.2 问卷设计 |
4.1.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4.2.1 学生学习《生物学》公共选修课内容兴趣的影响 |
4.2.2 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影响 |
4.2.3 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的影响 |
4.2.4 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的影响 |
4.3 调查结论与反思 |
4.3.1 调查结论 |
4.3.2 反思 |
第五章 总结 |
5.1 研究成果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生物学相关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已开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院校教师访谈问卷 |
附录三 未开设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院校教师访谈问卷 |
附录四 扬州大学《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
附录五 《生物学》公共选修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
致谢 |
(7)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2 学生“减负”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单元作业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单元作业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单元作业相关概念 |
2.1.1 作业与生物学作业定义 |
2.1.2 生物学作业功能 |
2.1.3 单元作业 |
2.1.4 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 |
2.2 单元作业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力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高中生物学作业现状调查 |
3.1 学生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卷编制 |
3.1.4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3.1.5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教师调查 |
3.2.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
4.1 单元作业的设计依据 |
4.1.1 课程标准 |
4.1.2 教学要求 |
4.1.3 生物学教材 |
4.1.4 学生的学习情况 |
4.2 单元作业的设计原则 |
4.2.1 主体性原则 |
4.2.2 整体性原则 |
4.2.3 多样性原则 |
4.2.4 层次性原则 |
4.2.5 有效性原则 |
4.3 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
4.4 单元作业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
4.4.1 单元作业案例设计 |
4.4.2 单元作业案例分析 |
4.4.3 单元作业案例评价设计 |
4.5 单元作业使用效果调查 |
第5章 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的不足 |
5.3.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物学作业现状l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作业 |
附录五: 生态系统的稳态单元作业 |
附录六: 基因工程单元作业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全国Ⅱ卷高考生物实验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五、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生物实验试题的概念界定 |
二、生物实验试题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2013-2019 年全国Ⅱ卷生物实验题统计分析 |
一、高考生物实验试题分值比重统计分析 |
二、高考生物实验试题考查知识内容分析 |
三、高考生物实验试题呈现方式统计分析 |
四、高考生物实验试题基本题型、实验类型和来源统计分析 |
五、高考生物实验试题考查项目统计分析 |
六、高考生物实验试题考查能力等级与认知水平统计分析 |
第四章 2013-2019 年全国Ⅱ卷实验试题命题特点及教学策略 |
一、全国Ⅱ卷生物实验试题的命题特点 |
二、教学建议及备考策略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中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 |
1.1.2 高考改革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契机 |
1.1.3 生物学科教学兼具素质教育的时代责任 |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创新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职业生涯规划 |
2.1.2 职业教育、职业生涯指导与职业生涯教育 |
2.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理论基础 |
2.2.1 职业“自我”学说 |
2.2.2 人——职匹配理论 |
2.2.3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3 职业生涯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必要性 |
3.1.1 是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需要 |
3.1.2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3.1.3 是健全和完善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需要 |
3.2 可行性 |
3.2.1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基础 |
3.2.2 高中生物教学具备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条件 |
3.2.3 高考改革为高中职业生涯教育提供新的契机 |
4 职业生涯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现状调查 |
4.1 问卷编制 |
4.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4.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4.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4.4.2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的总结与归纳 |
4.4.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4.4.4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的总结与归纳 |
5 职业生涯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
5.1 学校与社会共享职业生涯教育的平台与资源 |
5.2 生物教师要做职业生涯教育的践行者 |
5.3 家长要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得力助手 |
5.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职业生涯教育 |
6 职业生涯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教学案例 |
6.1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案例 |
6.1.1 教学案例片段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 |
6.1.2 教学案例片段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
6.1.3 教学案例片段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
6.1.4 教学案例片段四《基因工程的应用》 |
6.2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反思与评价 |
6.2.1 教学反思 |
6.2.2 教学评价 |
7 结论、思考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新高考背景下的职业生涯教育亟需完善 |
7.1.2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切实可行性 |
7.1.3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一定的策略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六、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内容的要求 |
一、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 |
二、2003版课程标准中对于选修内容的表述 |
三、2017版课程标准中对于选修内容的表述 |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 |
一、教材分析的研究框架 |
二、基于宏观层面的人教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 |
三、基于微观层面的人教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 |
四、人教版选修3教材与2003版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
第四章 人教版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学情况调查研究 |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目的 |
二、调查过程 |
三、调查内容数据统计 |
四、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
五、学生情况分析 |
六、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策略 |
七、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 |
第五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启示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基因工程综合性教学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发基因敲除综合实验 完善基因工程实验教学[J]. 冯远航,朱勇,刘双,陈涛. 实验室科学, 2021(04)
- [2]基于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CoNi基高温合金1000-1150℃组织稳定性与元素作用研究[D]. 李文道.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3]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从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的评价——以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学试题为例[J]. 尹捷丽,祁凤珍,王健,翟林. 考试研究, 2021(01)
- [5]基于非生物学专业的《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开发研究[D]. 张静. 扬州大学, 2021(05)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D]. 孙倩. 扬州大学, 2020(02)
- [8]全国Ⅱ卷高考生物实验试题分析[D]. 王家荟.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D]. 李冰洁.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10]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D]. 闻娜. 石河子大学, 2020(05)
标签:系统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