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何洵艺[1](2021)在《天然橡胶期货价格与其影响因素的联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橡胶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等方面。而橡胶期货作为以天然橡胶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品,期货市场下形成的价格对于现货市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研究橡胶期货的价格变化对商品价格和市场形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橡胶产业的参与度决定了中国对于天然橡胶及其制品的极大需求量。但从目前国内对于天然橡胶的消费量现状看来,疫情原因使得当前的供需矛盾依旧突出,且由于近年来天然橡胶价格的频繁震荡引发了难以保障胶农收入、行业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从而导致天然橡胶产业之后的长期稳定发展遭受重挫。由于我国对于天然橡胶国际价格的定制方面没有话语权,故虽是全球天然橡胶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也只能被迫承担风险,这也正是国内天然橡胶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转型期,结合期货衍生品市场,通过分析我国天然橡胶期货的特点来研究整个经济市场中对上海天然橡胶期货价格有影响的变量因子,并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希望通过研究各影响因子对天然橡胶期货价格的联动关系大小,更好地衡量各因素对天然橡胶期货价格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大小,从而在一定程度对胶农和投资者在种植和投资方面分别有着实际性的指导意义,进而通过拉动天然橡胶产能精准扶贫,在探索国内天然橡胶企业发展出路的进程中实现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综合考虑,以天然橡胶期货主力连续合约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橡胶轮胎外胎产量、WTI的原油价格、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以及主要垦区的平均湿度、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作为解释变量,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进行JJ协整检验并建立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影响因子的误差修正模型。以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各变量的月度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运用软件Eviews7.0进行数据分析,将变量经过ADF单位根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后,建立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影响因子的VAR模型。通过表达式分析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动态分析,综合研究影响因子对天然橡胶期货价格的冲击效应,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对我国天然橡胶期货价格有影响的因子变量及其变量的长短期均衡关系。同时利用我国同期的日度样本数据,对主要垦区的自然因素进行分地区二层检验,更为全面的探究各自然因子对天胶期货价格的冲击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就反应灵敏程度来说,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反应最为灵敏;就修正幅度来说,WTI和PRODUCTS对价格的引导最为迅速;就价格贡献度来说,CPI和WTI对国内天然橡胶价格变化的贡献度较高;而对自然因素来说,国内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对各个主垦区气温、湿度以及日照时数的反应灵敏程度无差别,但自然因子对天然橡胶期货价格的贡献度不一致,与地区相关。故文章的最后从实证结果出发,以企业、胶农以及政府三类主体为立足点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在企业和胶农层面,要提升企业应对风险能力,考虑地域性和季节性;加强胶农专业培训,科学定植天然橡胶。在政府层面,应该倡导环境保护,加强价格观测和市场监测;提高我国在天然橡胶行业的话语权;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合理的天胶战略储备机制,控制国内天胶价格波动。
张浩[2](2021)在《橡胶废水处理工艺评估及物质流分析和高效生物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橡胶在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中主要讨论的丁基/卤化丁基橡胶因其所具有得诸多优良特性而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截至2019年世界丁基橡胶产能已达209万吨,我国在2019年的丁基橡胶产能也达到了39.5万吨。然而,伴随着橡胶工业的高需求和快速发展,也不能忽视橡胶工业是高耗水量的行业,橡胶的生产制备过程会有大量的有机废水产生,由于废水成分较为复杂,处理难度大,如何有效的处理处置这类废水,始终是行业的难点也是热点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某丁基橡胶废水处理工艺的运行状况,评估了其处理效果,得出该套污水处理工艺有两套系统,其中系统一有甲醇废水和胶粒废水两股进水,平均水量范围为419.90 m3/d-670.52 m3/d,系统二有卤化废水、高浓废水和集水井废水三股进水,平均水量范围为958.03 m3/d-1454.37 m3/d,此外系统二出水水质达到了排放要求,系统一超出了设计的出水水质标准。再通过取样检测,分析该工艺各工段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确定了废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及当前处理的重难点,使用GC-MS明确了废水中主要有叔丁醇、乙二醇和丙二醇三种有机污染物,其中,乙二醇和丙二醇主要来源于甲醇废水,平均含量分别为72.47 mg/L-157.85 mg/L和134.18 mg/L-429.49 mg/L,叔丁醇主要来源于胶粒废水,平均含量仅为56.91mg/L-88.18 mg/L,但随着系统的运行一直未被完全去除,并最终汇入到反渗透浓水中外排。最后制备高效的污泥/落叶生物活性炭,应用于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探究出了污泥/落叶生物活性炭的最佳制备条件:热解温度200℃,污泥/落叶配比为1:3,热解时间为1 h,最佳条件下制备的生物活性炭碘值为287.81 mg/g,得率能达到85.15%。应用该生物活性炭吸附叔丁醇,结果显示其吸附过程更为吻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可达0.99993,Langmuir、Freundlich、Temkin三种等温吸附方程均可较好的拟合污泥/落叶生物活性炭的吸附效果,R2分别为0.96453、0.99208和0.9288。由此可见,本文讨论的污泥/落叶生物活性炭可以有效的去除废水中的叔丁醇。
李倩[3](2020)在《Fe系尖晶石催化剂的制备、改性及正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性能》文中指出正丁烯氧化脱氢工艺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丁二烯生产工艺,其核心关键是研发一种高活性、高选择性、稳定性好的催化剂。本论文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改性的铁尖晶石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正丁烯氧化脱氢制备丁二烯,表征分析了催化剂的表面性质、晶体性质和氧物种性质对其正丁烯氧化脱氢性能的影响。通过反加式共沉淀法于800℃煅烧制备了Mg、P共掺杂的铁尖晶石催化剂,利用BET、XRD、NH3-TPD、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Mg、P等元素掺杂对铁尖晶石催化剂正丁烯氧化脱氢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Mg元素掺杂可以降低铁尖晶石催化剂中α-Fe2O3相的相对含量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正丁烯氧化脱氢性能;P元素掺杂可进一步降低铁尖晶石催化剂中α-Fe2O3相的相对含量,增加选择性氧化物种的活性和含量,保持催化剂较高的表面酸度并抑制催化剂中Fe3+到Fe2+的不利还原。当催化剂中Fe:Mg:Zn:P=32:15:1:0.02(摩尔比)时,催化剂的正丁烯氧化脱氢性能最好,该催化剂在400℃,正丁烯:O2:H2O=1:0.75:14(体积流量),正丁烯体积空速为300 h-1的条件下,可稳定催化正丁烯氧化脱氢反应50 h而正丁烯转化率、丁二烯选择性和收率仅略微下降,最终获得了80.7%的正丁烯转化率、90.6%的丁二烯选择性和73.2%的丁二烯收率。通过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系列铁尖晶石催化剂,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种类、用量和Mg元素掺杂对催化剂正丁烯氧化脱氢性能的影响,利用BET、XRD、NH3-TPD、H2-TPR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提高Zn Fe2O4催化剂的正丁烯氧化脱氢性能,聚乙二醇-6000(PEG-6000)的效果最显着;PEG-6000的添加可以完善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增加催化剂表面弱酸数量;PEG-6000和Mg的加入均可以增加选择性氧化物种的活性及含量。当PEG-6000添加量为0.2 g,催化剂二价金属中Mg元素物质的量分数为50%时,催化剂的正丁烯转化率、丁二烯选择性和收率是最高的,分别为76.6%、89.1%和68.2%。
牛娜娜[4](2020)在《丁苯/杜仲共混胶结构和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丁苯橡胶是一种加工性能好、耐磨耐老化性能较好的橡胶,但是丁苯橡胶生热大、生胶强度低且不耐撕裂。杜仲胶是一种具有较好抗撕耐扎性能、生热较低的材料,容易和其他合成橡胶共混。将杜仲胶与丁苯橡胶共混,通过调节杜仲胶的比例,可以用于具有高抗冲击、耐屈挠、抗撕、耐扎、耐磨性能、低生热等特点的高性能轮胎的设计与制造。本文第一部分研究了不同种类生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杜仲胶和天然胶、顺丁胶及丁苯胶等橡胶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和测试,研究了不同生胶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分子结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不同共混比的丁苯/杜仲共混生胶进行表征,研究不同配比共混胶的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AFM显微镜等测试方法,研究了随着杜仲胶含量的增多,丁苯/杜仲复合生胶的微观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是海-岛结构。第二部分研究了丁苯/杜仲复合硫化胶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本部分开展了杜仲胶份数变化时丁苯/杜仲复合硫化胶的硫化性能以及拉伸撕裂性的研究,丁苯/杜仲橡胶共混后,共混胶的硫化速率变快,共混后的共混胶的物理机械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提高了共混胶的动态力学性能。第三部分进行了用炭黑补强后的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性能的研究,并且与填充炭黑后的丁苯橡胶纳米复合硫化胶、天然橡胶纳米复合硫化胶做了对比。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加工条件、硫化条件和硫化配方下,与丁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相比,丁苯/杜仲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高晨[5](2020)在《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缅泰老(中国、缅甸、泰国、老挝)四国领土间互相接壤,并以澜沧江—湄公河为联结纽带,四国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合作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中缅泰老四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中国作为天然橡胶第一消费国和进口国,天然橡胶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缅甸、泰国、老挝作为天然橡胶主产国,自身消费量低,多用于出口。因此,开展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的合作与发展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缅泰老天然橡胶的产业发展现状,从种植、生产、消费和贸易四个方面进行了客观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运用PEST分析法,对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分析,并指出产业合作的机遇;通过构建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贸易互补指标体系,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了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及替代品合成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性,发现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具有较为广阔的产业合作空间;通过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战略、供应商及支持产业、政府支持及机会激励等是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与发展的直接动因;通过三个案例的实证分析,展现了四国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设计了多样化、差异化的合作与发展路径,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1)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2)加强对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科学规划和指导;(3)积极构建中缅泰老天然橡胶空间产业链;(4)积极推动产业外部环境稳健发展;(5)积极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6)整合中方海外资源,增强合作与发展潜力。
王益地[6](2020)在《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公司是一家合成橡胶流通环节企业,主要销售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石化企业生产的顺丁橡胶和丁苯橡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需求出现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下游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对合成橡胶需求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在合成橡胶市场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面对新的市场形势,A公司产品结构不合理、定价机制及营销政策不灵活、营销渠道有限、营销服务缺失等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销售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如何调整营销策略,走出困境成为A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查阅了国内外关于合成橡胶产品营销方面的研究文献,应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公司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结构,并对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的营销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应用STP理论对合成橡胶行业进行市场细分,结合A公司的自身状况,对目标市场进行重新选择和定位,建立新的营销体系。以4P营销理论为基础,结合A公司的营销现状和问题,对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提出了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的一体化营销方案。并从组织架构、人员素质、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财务风险管控制度、营销文化等方面出发,对营销体系进行全面的提升,以保证新的营销策略得以有效实施。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案,有效提升了A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把A公司打造成合成橡胶原材料一站式采购服务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为化工品供应链企业调整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周娴[7](2020)在《新型黏弹性阻尼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减震技术是当今防灾减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黏弹性阻尼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目前国产的黏弹性阻尼器存在黏弹性材料损耗因子低、性能试验研究不够完善、对使用环境要求较高等缺点。本文主要针对黏弹性阻尼器内部的黏弹性材料的改进,以达到改善黏弹性阻尼器性能的目的。本文在橡胶中加入芳纶纤维网,制成新型黏弹性阻尼器,对其进行了抗疲劳性能、变形相关性、频率相关性、温度相关性和加载顺序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等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线性等效模型拟合。通过试验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黏弹性材料的耗能能力随着应变幅值的增大而降低,其中含有芳纶纤维网的新型黏弹性阻尼器较原始黏弹性阻尼器下降得更少。(2)含有芳纶纤维网的新型黏弹性阻尼器较原始黏弹性阻尼器的刚度增加了,且对于建筑结构而言,在相同位移下时,原始黏弹性阻尼器的总耗能能力小于含有芳纶纤维网的新型黏弹性阻尼器。(3)虽试验表明黏弹性阻尼器的频率相关性较小,但加载频率对含有芳纶纤维网的新型黏弹性阻尼器的影响较原始黏弹性阻尼器的大。(4)含有芳纶纤维网的新型粘弹性阻尼器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较原始黏弹性阻尼器大,且前者受到加载温度的影响较后者小,更适用于实际工程环境。(5)因橡胶具有马林斯效应,故黏弹性阻尼器反向加载的力学性能指标大都低于正向加载的力学性能指标,而含有芳纶纤维网的新型黏弹性阻尼器减小了加载顺序对黏弹性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辉[8](2020)在《XX橡胶有限公司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成本管理是会计的重要主题,也是会计最复杂的领域之一。成本管理历史悠久,先有传统成本管理,后有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能够站在长远、全局、宽范围的角度对待成本的管理问题,以保持提高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为目标,因而是科学全面的成本管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轮胎行业竞争激烈,XX橡胶有限公司实行的成本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竞争需要,成本管理不足问题,阻碍了企业继续良好发展。企业受制于原材料成本的波动,以及技术、管理的不足,进而导致产品的行业内定价权不高,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解决企业成本管理问题,重点在于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因为传统成本管理,着重于生产制造环节,控制成本具有较大局限性。单纯降低成本,忽视顾客需求与竞争地位,成本管理容易陷入误区。对于企业而言,研发设计、营销,外部价值链关系均是成本控制的范围,只有战略成本管理才能有效扩大管理范围。传统成本管理提供会计核算信息不够准确,而且缺少科学的成本动因溯源管理,很难解决深层次成本控制问题。突破传统成本管理瓶颈的现代成本管理工具,在战略成本管理下可以有效应用。而且,战略成本管理基于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并不否定传统成本管理有效的部分。因此,只有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从而突破瓶颈,迎来发展的拐点。本文选用XX橡胶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分为六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从国外文献和国内文献分别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理论成果状态进行了梳理归纳,选择了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分析。接着详细展开了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分析,为全文开展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基础。第三,从企业背景和行业状况出发,对企业发展与战略成本管理现状分析。第四,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分析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中间运用财务比较分析方法寻找公司的差距,结合对公司的调查情况,分解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然后,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工具和方法提出了解决策略,从完善内部价值链、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角度开展分析,提出解决之道。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完善核算,实施作业管理。还提出了期货保值和战略业绩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体系。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出不足,并对将来的完善提出展望。该论文有图10幅,表34个,参考文献89篇。
康新贺[9](2019)在《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调控与星型两嵌段集成橡胶设计合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世界石油资源的紧缺以及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高速、安全、舒适、节能成为汽车的基本要求,使用的轮胎需具有高抗湿滑性、低滚动阻力和良好的耐磨性。然而这三项性能相互制约,如何同时提高这三项性能成为轮胎胎面胶研究的重要方向。采用分子设计技术合成新型结构的橡胶材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苯乙烯(St)/异戊二烯(Ip)/丁二烯(Bd)烯烃共聚物(集成橡胶,SIBR)是新一代橡胶材料,但目前采用传统技术制备的集成橡胶存在序列分布较差,侧基结构含量较低,分子链结构仍需优化等问题,综合性能难以满足高性能轮胎的使用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采用微观结构设计技术合成苯乙烯趋于无规分布,侧基结构含量较高的烯烃共聚物,同时采用分子结构设计技术制备出具有星型两嵌段结构的集成橡胶,满足高性能轮胎高抗湿滑性、低滚动阻力和耐磨性的要求。本论文从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设计入手,优选了 2,2-二(5-甲基-2-四氢呋喃基)丙烷(DMOP)、乙基四氢糠基醚(ETE)、乙基四氢糠基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二元复合体系作为烯烃共聚物的微观结构调节剂,研究了三种极性调节剂对St、Ip和Bd共聚合反应动力学和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的影响。(1)论文第二章研究了 DMOP用量和聚合反应温度两个因素对St、Ip 和 Bd共聚合反应动力学和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的影响,并与传统极性调节剂四氢呋喃(THF)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各单体聚合反应速率和假一级表观增长反应速率常数(Kp")值随DMOP/n-BuLi(摩尔比,下同)的增大或聚合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当 DMOP和n-BuLi的摩尔比为1.0时,单体St的活化能为71.868kJ/mol,频率因子为6.61 ×1010 min-1;单体Ip的活化能为53.553kJ/mol,频率因子为5.68× 107 min-1;单体Bd的活化能为71.403kJ/mol,频率因子为7.88×1010min-1。随着DMOP与n-BuLi摩尔比的增大或聚合温度的降低,共聚物中丁二烯1,2-结构含量、异戊二烯1,2-结构含量和异戊二烯3,4-结构含量增加,丁二烯1,4-结构含量和异戊二烯1,4结构含量减少:在反应温度为50℃,DMOP和n-BuLi的摩尔比值为1.0的条件下,共聚物表现出较好的无规性;DMOP促进聚合反应速率的能力明显高于THF。(2)论文第三章详细研究了不同ETE/n-BuLi及不同聚合温度条件对三:元共聚合反应动力学、共聚物序列分布、共聚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ETE失活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随着ETE与n-BuLi摩尔比的增大,各单体聚合反应速率及Kp"值先增大后减小;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各单体聚合反应速率及Kp"值逐渐增大;共聚物中丁二烯1,2-结构含量、异戊二烯12-结构含量和异戊二烯3,4-结构含量随着ETE与n-BuLi摩尔比的增大而增加,而丁二烯1,4-结构含量和异戊二烯1,4-结构含量逐渐减小。当ETE/n-BuLi大于1.0以后,苯乙烯在共聚物中趋于无规分布;当聚合体系中ETE用量较大时,聚合体系发生失活反应,失活反应机理为ETE直链醚中氧原子两边亚甲基碳上的氢原子被脱除,之后再进行重排反应。(3)论文第四章研究内容为ETE/SDBS二元复配极性调节体系,重点考察了 ETE/n-BuLi和SDBS/n-BuLi对共聚合反应速率、微观结构、序列分布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DBS用量恒定时,随着ETE/n-BuLi摩尔比的增大,各单体聚合反应速率及Kp"值逐渐增大,St的Kp"值增幅最大,当ETE/n-BuLi大于0.8以后,St在共聚物中分布较为均匀;ETE用量恒定时,随着SDBS/n-BuLi的增大,St的聚合反应速率先增加后减小,Ip和Bd的聚合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共聚物中丁二烯12-结构含量、异戊二烯1,2-结构含量、异戊二烯3,4-结构含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随ETE与n-BuLi摩尔比值的增大而增加,而随SDBS与n-BuLi摩尔比值的增大变化很小;ETE调节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的能力远远大于SDBS,SDBS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单体苯乙烯在共聚物中序列分布。基于上述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第五章从分子结构设计角度出发进行星型两嵌段集成橡胶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首先运用微观结构设计技术将St、Ip和Bd化学键合于同一条高分子链中制备出苯乙烯序列分布较好、侧基结构含量较高的线性烯烃共聚物,再采用分段加料法在共聚物链末端引入丁二烯均聚链段,最后以四氯化锡为偶联剂合成出星型聚合物。详细考察了单体组成、聚合温度、相对分子质量及丁二烯嵌段质量比对共聚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与通用橡胶材料(SSBR2305、ESBR1502)进行了性能对比,并将制备的聚合物应用于高性能轮胎胎面中。结果表明,在极性调节剂用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St含量的增大,共聚物中侧基结构含量降低;St含量大于35%时,共聚物中出现嵌段苯乙烯;St/Ip/Bd三种单体质量比为20/40/40时,共聚物的物理性能最好;随着聚合反应温度的升高,苯乙烯嵌段含量逐渐增大;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16×104~18×104,偶联效率为55%~60%,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丁二烯嵌段质量比为40/60时,共聚物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星型两嵌段集成橡胶的抗湿滑性能和滚动阻力优于SSBR2305和ESBR1502通用胶,较好地平衡了两者间的矛盾。与同规格高性能轮胎相比,制备的高性能轮胎湿路面刹车距离缩短了10.7%,滚动阻力降低了11.8%。采用星型两嵌段集成橡胶等量替代溶聚丁苯橡胶SSBR5025应用于高性能轮胎胎面胶中,结果表明制备的高性能轮胎抗湿滑性和滚动阻力均优于SSBR5025,耐磨性与SSBR5025处于同一水平。
王锋[10](2015)在《中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橡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中国橡胶产业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橡胶产业的发展受到供需关系、季节变动、气候变化、政治政局情况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因素较大。橡胶产业不仅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采掘、交通、建筑、机械、电子等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原料,该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非常广阔,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在分析橡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橡胶产业与生态安全之间关系以及我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橡胶产业的国内环境、对外依存度、国际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和产业发展能力作出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橡胶产业安全的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山东省在我国橡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山东省橡胶产业安全的分析作为实证分析的重点,分析山东省橡胶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橡胶产业安全问题,是将理论知识与产业需求结合起来的一个应用型研究,因此在研究中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法、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分析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分析法、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分析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分析法等。本文的创新在于在梳理和分析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在现有的产业安全理论框架下对“橡胶产业安全”的含义进行界定;并在对橡胶产业安全评价中引入与橡胶产业密切相关且具有自身特点的相关指标;同时,本文构建了橡胶产业安全的分析框架。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既有助于丰富产业安全理论,解决产业安全理论体系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也有助于服务橡胶产业产业安全实践,为主管部门制定产业安全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橡胶期货价格与其影响因素的联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理论分析方法研究动态 |
二、关于天然橡胶价格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图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局限性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VAR模型 |
第二节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三节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第四节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第三章 天然橡胶现状及其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天然橡胶简介 |
第二节 天然橡胶现状分析 |
一、天然橡胶供给情况 |
二、天然橡胶需求情况 |
三、天然橡胶价格波动现状 |
第三节 影响天然橡胶价格波动的因素分析 |
一、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 |
二、国内外供给需求 |
三、替代品供给需求 |
四、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 |
五、下游行业的发展状况 |
六、人民币汇率变动因素 |
七、自然因素 |
第四章 我国天然橡胶期货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及其平稳性检验 |
一、变量和数据选取 |
二、平稳性检验 |
第二节 VAR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一、VAR模型的构建 |
二、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
第三节 建立VECM模型 |
一、Johansen协整检验 |
二、VECM模型的建立 |
三、Granger因果检验 |
第四节 脉冲响应函数 |
一、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脉冲响应 |
二、对货币供应量(M2)的脉冲响应 |
三、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脉冲响应 |
四、对橡胶轮胎外胎产量(PRO)的脉冲响应 |
五、对原油价格(WTI)的脉冲响应 |
六、对汇率(EX)的脉冲响应 |
七、对平均湿度(HUM)的脉冲响应 |
八、对平均温度(TEMP)的脉冲响应 |
九、对日照时数(HOURS)的脉冲响应 |
第五节 方差分解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主垦区天然橡胶价格自然影响因子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自然因素对天胶期货价格的冲击效应 |
一、JJ协整检验 |
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三、脉冲响应函数 |
四、方差分解 |
第二节 海南省自然因素对天胶期货价格的冲击效应 |
一、JJ协整检验 |
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三、脉冲响应函数 |
四、方差分解 |
第三节 广西自然因素对天胶期货价格的冲击效应 |
一、JJ协整检验 |
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三、脉冲响应函数 |
四、方差分解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企业和胶农层面 |
二、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橡胶废水处理工艺评估及物质流分析和高效生物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橡胶工业废水处理现状 |
1.2.2 生物活性炭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橡胶工业废水处理工艺评估 |
2.1 污水厂概况 |
2.1.1 污水来源 |
2.1.2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介绍及设计参数 |
2.1.3 主要处理单元的设计参数 |
2.2 两套系统进水量及水质分析 |
2.2.1 两套系统进水量分析 |
2.2.2 两套系统进出水水质分析 |
2.2.3 两套系统处理情况对比 |
2.3 其他相关指标分析 |
2.3.1 MBR膜系统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
2.3.2 超滤反渗透系统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
2.3.3 处理系统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
2.3.4 处理系统p H变化情况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难降解有机物物质流分析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检测及分析方法的确定 |
3.2.1 常规指标的测定方法 |
3.2.2 有机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 取样点位及相关指标确定 |
3.3.1 取样点位的确定 |
3.3.2 常规水质指标含量测定 |
3.3.3 有机污染物含量的测定 |
3.3.4 常规指标与有机物的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 原材料的预处理 |
4.3 生物活性炭制备与改性 |
4.3.1 生物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4.3.2 制备过程的正交实验设计 |
4.3.3 最佳制备方案的确定 |
4.3.4 生物活性炭的改性方法 |
4.4 生物活性炭表征分析 |
4.4.1 比表面积与孔隙分析 |
4.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4.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5 生物活性炭去除叔丁醇效果探究 |
4.5.1 生物活性炭去除叔丁醇的分批次实验设计 |
4.5.2 讨论不同叔丁醇初始浓度对叔丁醇去除效果的影响 |
4.5.3 讨论不同活性炭投加量对叔丁醇去除效果的影响 |
4.5.4 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等温线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Fe系尖晶石催化剂的制备、改性及正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丁二烯生产概况和丁二烯生产工艺 |
1.3 正丁烯氧化脱氢催化剂 |
1.3.1 钼酸铋系列催化剂 |
1.3.2 铁系催化剂 |
1.3.3 其他催化剂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思路与方案 |
1.4.2 催化剂设计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共沉淀法制备ZnFe_2O_4催化剂及其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2.2.4 催化剂的表征 |
2.2.5 催化剂的评价及分析方法 |
2.3 结果讨论 |
2.3.1 共沉淀法制备ZnFe_2O_4催化剂加料方式和煅烧温度的优化 |
2.3.2 不同Mg元素掺杂量的铁尖晶石催化剂 |
2.3.3 不同P元素掺杂量的铁尖晶石催化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ZnFe_2O_4催化剂及其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催化剂的制备 |
3.2.4 催化剂的表征 |
3.2.5 催化剂的评价及分析方法 |
3.3 结果讨论 |
3.3.1 表面活性剂对ZnFe_2O_4催化剂的影响 |
3.3.2 PEG-6000 用量对ZnFe_2O_4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Mg元素掺杂量的铁尖晶石催化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4.3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丁苯/杜仲共混胶结构和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橡胶的战略资源不容忽视 |
1.1.1 合成橡胶的定义和分类 |
1.1.2 合成橡胶的应用 |
1.2 丁苯橡胶是最重要的通用合成橡胶 |
1.2.1 丁苯橡胶的分类 |
1.2.2 丁苯橡胶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
1.2.3 丁苯橡胶的特性及应用领域 |
1.2.3.1 丁苯橡胶的特性 |
1.2.3.2 丁苯橡胶的应用领域 |
1.2.4 丁苯橡胶目前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高性能丁苯/杜仲共混胶纳米复合材料 |
1.3.1 杜仲胶的结晶特性 |
1.3.2 绿色离性能丁苯/杜仲胶纳米复合胎面材料 |
1.4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表征方法 |
2.1 实验所用的原材料 |
2.2 主要的设备仪器 |
2.3 实验配方和样品制备 |
2.4 实验测试及性能表征 |
第三章 生胶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研究 |
3.1 生胶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 |
3.1.1 顾丁橡胶、丁苯橡胶、天然橡胶及杜仲胶的应力应变曲线 |
3.1.2 顺丁橡胶、丁苯橡胶、天然橡胶及杜仲胶的分子结构及其表征 |
3.1.2.1 顺丁橡胶的分子结构及表征 |
3.1.2.2 丁苯橡胶的分子结构及表征 |
3.1.2.3 天然橡胶的分子结构及表征 |
3.1.2.4 杜仲橡胶的分子结构及表征 |
3.1.3 顺丁橡胶、丁苯橡胶、天然橡胶及杜仲胶的分子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
3.2 丁苯/杜仲复合生胶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研究 |
3.2.1 丁苯/杜仲复合生胶的外观形貌研究 |
3.2.2 丁苯/杜仲复合生胶的力学性能 |
3.2.3 丁苯/杜仲复合生胶的微观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丁苯/杜仲共混胶的硫化特性和物理机械性能 |
4.1 丁苯胶、杜仲胶、天然胶的加工特性、硫化特性以及力学性能 |
4.2 硫磺份数对不同配比的丁苯/杜仲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4.3 硫磺硫化后的丁苯/杜仲混炼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4.3.1 不同杜仲胶含量的丁苯/杜仲混炼胶的硫化性能 |
4.3.2 硫化后的杜仲/丁苯混炼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4.3.3 硫化后的丁苯/杜仲共混硫化胶的动态力学性能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丁苯/杜仲共混胶纳米复合材料及在绿色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 |
5.1 杜仲胶的含量对丁苯/杜仲纳米复合胶的硫化特性的影响 |
5.2 杜仲胶的含置对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5.2.1 杜仲胶的含置对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2 杜仲胶含量对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的分散性能的影响 |
5.2.3 杜仲胶含量对丁苯/杜伸纳米复合硫化胶的耐屈挠疲劳性的影响 |
5.2.4 杜仲胶含量对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的阿克隆磨耗性能的影响 |
5.3 杜仲胶的含量对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DSC的影响 |
5.4 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与天然橡胶纳米复合硫化胶的对比 |
5.4.1 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与天然橡胶纳米复合硫化胶加工性能的对比 |
5.4.2 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与天然橡胶纳米复合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对比 |
5.5 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配方的优化 |
5.5.1 硫磺用量对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5.5.2 炭黑用量对丁苯/杜仲纳米复合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5)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应用价值 |
一、选题意义 |
二、应用价值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概念 |
二、区域产业合作的相关概念 |
三、橡胶及天然橡胶的相关分类 |
四、橡胶及天然橡胶产业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
二、绝对优势理论 |
三、比较优势理论 |
四、新贸易理论 |
五、人地关系协调论 |
六、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
第三章 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一、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种植基本情况 |
二、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生产情况 |
三、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消费情况 |
四、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贸易情况 |
第二节 中缅泰老四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条件与机遇 |
第一节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条件 |
一、政治环境因素 |
二、经济环境因素 |
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
四、技术环境因素 |
第二节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机遇分析 |
一、在政治环境上的合作机遇 |
二、在经济环境上的合作机遇 |
三、在社会文化环境上的合作机遇 |
四、在技术环境上的合作机遇 |
第五章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及动因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 |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 |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
三、贸易互补指数(TCI指数) |
第二节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
一、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
二、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三、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指数 |
第三节 中缅泰老合成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
一、中缅泰老合成橡胶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
二、中缅泰老合成橡胶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三、中缅泰老合成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指数 |
四、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与合成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性综合比较分析 |
第四节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动因 |
一、生产要素获取 |
二、供需条件满足 |
三、产业战略部署 |
四、相关供应国家及产业链的支持 |
五、政府的支持 |
六、机会的激励 |
第六章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成效及问题 |
第一节 天然橡胶产业合作案例概况 |
一、云南农垦集团 |
二、海南农垦集团 |
三、广东农垦集团 |
四、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成效 |
第二节 天然橡胶产业合作面临的问题 |
一、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
二、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 |
三、缺乏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 |
四、面临双重纳税压力 |
五、天然橡胶相关国际化人才匮乏及劳动力问题 |
第七章 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与发展路径及政策性建议 |
第一节 合作与发展的路径设计 |
第二节 政策性建议 |
一、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
二、加强对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科学规划和指导 |
三、积极构建中缅泰老天然橡胶空间产业链 |
四、积极推动产业外部环境稳健发展 |
五、积极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 |
六、整合中方海外资源,增强合作与发展潜力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图目录 |
附录B 表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营销组合理论 |
2.2.2 目标市场营销理论 |
2.3 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第3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A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概况 |
3.1.2 公司组织机构 |
3.1.3 公司经营模式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科技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合成橡胶行业发展现状 |
3.3.2 合成橡胶产能分布情况 |
3.3.3 合成橡胶市场流通环节分析 |
3.3.4 合成橡胶行业发展趋势 |
3.4 竞争结构分析 |
3.4.1 供应商 |
3.4.2 客户 |
3.4.3 潜在进入者 |
3.4.4 替代品 |
3.4.5 现有竞争者 |
第4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 |
4.1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现状 |
4.2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产品结构不合理 |
4.2.2 定价机制不灵活 |
4.2.3 终端客户比例偏低 |
4.2.4 过分依赖上游供应商 |
4.2.5 营销政策不灵活 |
4.2.6 营销服务缺失 |
4.2.7 销售人员素质及专业技能不高 |
4.2.8 资金对营销的支持不足 |
第5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5.1 营销策略设计原则与步骤 |
5.2 STP策略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的选择 |
5.2.3 市场定位 |
5.3 营销组合策略 |
5.3.1 产品营销策略 |
5.3.2 价格营销策略 |
5.3.3 渠道营销策略 |
5.3.4 促销营销策略 |
5.3.5 服务营销策略 |
第6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完善营销组织架构 |
6.2 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
6.3 建立科学的营销考核和激励制度 |
6.4 建立财务风险管控制度 |
6.5 整合营销文化 |
第7章 结论 |
7.1 总结与展望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新型黏弹性阻尼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结构隔震、消能减震技术概述 |
1.2.1 隔震控制技术 |
1.2.2 消能减震技术 |
1.3 黏弹性阻尼器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主要阻尼器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
2.1 消能减震技术的概念 |
2.2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 |
2.3 主要阻尼器的耗能原理及性能特点 |
2.3.1 金属阻尼器 |
2.3.2 摩擦阻尼器 |
2.3.3 黏滞阻尼器 |
2.3.4 黏弹性阻尼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材料特性及影响因素 |
3.1 黏弹性材料 |
3.1.1 黏弹性材料发展历史 |
3.1.2 黏弹性材料的特性及耗能原理 |
3.1.3 黏弹性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
3.2 橡胶特性及试验所用橡胶制备过程 |
3.2.1 橡胶特性 |
3.2.2 试验所用橡胶制备过程 |
3.3 试验所用芳纶纤维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黏弹性阻尼器性能试验研究 |
4.1 试验设备和准备工作 |
4.1.1 试验所用设备 |
4.1.2 试验准备工作 |
4.2 性能试验 |
4.2.1 抗疲劳性能试验 |
4.2.2 变形相关性试验 |
4.2.3 频率相关性试验 |
4.2.4 温度相关性试验 |
4.2.5 加载方式对黏弹性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折线等效模型拟合分析 |
5.1 等效模型公式 |
5.2 等效模型拟合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8)XX橡胶有限公司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战略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
2.1 战略成本管理内涵 |
2.2 战略成本管理的模式以及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
2.3 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 |
2.4 战略成本管理工具 |
3 XX公司简介与战略成本管理现状 |
3.1 XX公司基本情况 |
3.2 行业背景 |
3.3 XX公司战略成本管理与发展现状 |
4 XX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
4.1 战略定位分析 |
4.2 公司价值链分析 |
4.3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
4.4 作业成本管理分析 |
4.5 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5 XX公司战略成本管理优化 |
5.1 重新确定公司战略 |
5.2 内部价值链优化 |
5.3 外部价值链优化 |
5.4 加强成本动因控制 |
5.5 完善保障制度 |
5.6 完善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调控与星型两嵌段集成橡胶设计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集成橡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集成橡胶的发展背景 |
1.1.2 国内外SIBR技术发展概况 |
1.2 集成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2.1 集成橡胶的结构 |
1.2.2 集成橡胶的性能 |
1.3 集成橡胶的合成方法 |
1.3.1 合成单个Tg线形无规SIBR(L-R-SIBR) |
1.3.2 合成多个Tg线形嵌段SIBR(L-B-SIBR) |
1.4 阴离子反应中极性调节剂研究进展 |
1.4.1 传统极性调节剂的应用 |
1.4.2 新型极性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
1.5 集成橡胶端基官能化改性 |
1.6 集成橡胶的应用 |
1.7 论文意义、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1.8 本章小结 |
2 2,2-二(5-甲基-2-四氢呋喃基)丙烷调节剂对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的调控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材料及其精制 |
2.2.2 主要设备及测试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分析与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DMOP调节剂对St/Ip/Bd三元共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
2.3.2 DMOP调节剂对假一级表观增长反应速率常数(Kp")的影响 |
2.3.3 表观增长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 |
2.3.4 DMOP调节剂对聚合物高分子链无规性的影响 |
2.3.5 DMOP调节剂对聚合物组成的影响 |
2.3.6 DMOP调节剂对聚合物各单体结合量的影响 |
2.3.7 DMOP调节剂对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
2.3.8 DMOP与THF调节体系的比较 |
2.3.9 DMOP调节剂聚合机理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3 乙基四氢糠基醚调节剂对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的调控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材料及其精制 |
3.2.2 主要设备及测试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分析与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ETE调节剂对St/Ip/Bd三元共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
3.3.2 ETE调节剂对假一级表观增长反应速率常数(Kp")的影响 |
3.3.3 ETE调节剂对聚合物高分子链无规性的影响 |
3.3.4 ETE调节剂对聚合物组成的影响 |
3.3.5 ETE调节剂对聚合物各单体结合量的影响 |
3.3.6 ETE调节剂对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7 调节剂ETE失活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ETE/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调节体系对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的调控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材料及其精制 |
4.2.2 主要设备及测试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分析与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SDBS恒定,ETE用量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
4.3.2 SDBS恒定,ETE用量对假一级表观增长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
4.3.3 SDBS恒定,ETE用量对高分子链无规性的影响 |
4.3.4 SDBS恒定,ETE用量对聚合物组成的影响 |
4.3.5 SDBS恒定,ETE用量对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6 ETE恒定,SDBS用量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
4.3.7 ETE恒定,SDBS用量对假一级表观增长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
4.3.8 ETE恒定,SDBS用量对高分子链无规性的影响 |
4.3.9 ETE恒定,SDBS用量对聚合物组成的影响 |
4.3.10 ETE恒定,SDBS用量对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11 ETE/SDBS聚合机理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5 星型两嵌段SIBR的结构设计、合成及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原材料及其精制 |
5.2.2 主要设备及测试仪器 |
5.2.3 (SIB-PB)_4Sn的聚合过程 |
5.2.4 聚合实验装置图 |
5.2.5 混炼与硫化 |
5.2.6 分析与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SIB-PB嵌段型集成橡胶结构设计思路 |
5.3.2 单体组成对SIB-PB集成橡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3.3 反应温度对SIB-PB集成橡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3.4 相对分子质量对SIB-PB集成橡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3.5 丁二烯嵌段比对SIB-PB集成橡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3.6 (SIB-PB)_4Sn与其他通用橡胶的性能对比 |
5.3.7 增强型高性能子午线轮胎225/50ZR17 98W的性能 |
5.3.8 集成橡胶替代SSBR5025在高性能轮胎中的应用 |
5.3.9 不同填料对SIBR、NR、BR生胶并用体系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中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橡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1.2 橡胶产业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
1.1.3 我国橡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橡胶的分类 |
2.1.2 橡胶的用途 |
2.1.3 橡胶产业的定义 |
2.1.4 橡胶产业的构成 |
2.1.5 橡胶产业的特点 |
2.1.6 我国橡胶产业研究 |
2.1.7 国外橡胶产业研究 |
2.2 国内外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
3 国内外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世界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世界橡胶产业分布格局 |
3.1.2 世界橡胶主产国的产业政策及现状 |
3.1.3 世界橡胶的进出口分析 |
3.1.4 国外橡胶产业安全保障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
3.2 我国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我国橡胶产业现状 |
3.2.2 我国橡胶产业的政策环境 |
3.2.3 我国橡胶产业的金融环境 |
3.2.4 我国橡胶产业的生产要素环境 |
3.2.5 我国橡胶制品产业及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 |
3.2.6 我国橡胶产业的供需条件分析 |
3.3 我国橡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境问题 |
3.3.2 资源问题 |
3.3.3 灾害问题 |
3.3.4 创新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橡胶产业安全评价 |
4.1 我国橡胶产业国内环境评价 |
4.1.1 我国橡胶产业资本效率 |
4.1.2 我国橡胶产业资本成本 |
4.1.3 我国橡胶产业境内需求增长率 |
4.2 我国橡胶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
4.2.1 我国橡胶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 |
4.2.2 我国橡胶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 |
4.3 我国橡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4.3.1 我国橡胶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 |
4.3.2 我国橡胶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 |
4.3.3 我国橡胶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
4.3.4 我国橡胶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 |
4.3.5 我国橡胶产业价格比 |
4.3.6 我国橡胶产业集中度 |
4.4 我国橡胶产业控制力评价 |
4.4.1 我国橡胶产业外资市场控制率 |
4.4.2 我国橡胶产业外资品牌和股权控制率 |
4.4.3 我国橡胶产业外资经营决策权控制率 |
4.5 我国橡胶产业发展能力评价 |
4.5.1 我国橡胶产业资本积累能力 |
4.5.2 我国橡胶产业吸收就业能力 |
4.5.3 我国橡胶产业市场竞争能力 |
4.6 橡胶产业安全趋势分析 |
4.6.1 行业前景向好但压力依然存在 |
4.6.2 大力提高国内橡胶产量 |
4.6.3 提高国内资本对橡胶产业的控制力 |
4.7 本章小结 |
5 山东省橡胶产业安全研究实证分析 |
5.1 山东省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5.1.1 山东橡胶产业发展历史 |
5.1.2 东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5.2 山东省橡胶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
5.2.1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高 |
5.2.2 自主创新能力差,多数企业技术落后 |
5.2.3 国外技术和法律法规壁垒提高,贸易摩擦加剧 |
5.2.4 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峻 |
5.2.5 企业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差 |
5.2.6 受汽车行业影响,轮胎产业增长放缓 |
5.3 山东省橡胶产业的发展对策 |
5.3.1 开拓创新,优化结构 |
5.3.2 提高产品质量,争创知名品牌 |
5.3.3 搞好节能减排,进行清洁生产 |
5.3.4 到国外办厂,走跨国公司之路 |
5.3.5 加快联合,壮大规模 |
5.3.6 采取措施,消除涨价因素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橡胶期货价格与其影响因素的联动关系研究[D]. 何洵艺.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橡胶废水处理工艺评估及物质流分析和高效生物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D]. 张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Fe系尖晶石催化剂的制备、改性及正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性能[D]. 李倩. 天津大学, 2020(02)
- [4]丁苯/杜仲共混胶结构和性能的研究[D]. 牛娜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中缅泰老天然橡胶产业合作与发展研究[D]. 高晨.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6]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王益地. 华侨大学, 2020(01)
- [7]新型黏弹性阻尼器性能研究[D]. 周娴.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8)
- [8]XX橡胶有限公司成本管理研究[D]. 张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烯烃共聚物微观结构调控与星型两嵌段集成橡胶设计合成[D]. 康新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10]中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D]. 王锋.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