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市场上声频功率放大器的质量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钟长青[1](2021)在《屏幕定向扬声器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基于参量阵原理的屏幕定向扬声器是一种能够同时呈现画面和产生高度指向性可听声的新型屏幕扬声器,它利用超声波在介质中自解调产生定向可听声。由于介质的自解调过程是非线性的,受温度、湿度、信号处理算法和屏幕定向扬声器本身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屏幕定向扬声器解调出的可听声存在失真,对设备的音质有较大影响,因此本论文主要围绕屏幕定向扬声器的谐波失真进行研究,为便携式设备的屏幕定向扬声器实现高保真音质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根据非线性声学理论,本文首先阐明了参量阵屏幕定向扬声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从理论上推导了矩形换能器的指向性表达式,归纳出了阵列的指向性方程,明确了屏幕定向扬声器谐波失真的原因,指出了现有声学模型的不足之处。针对介质的非线性效应引起的屏幕定向扬声器谐波失真问题,本文通过系统辨识的方法来建立参量阵屏幕定向扬声器的数学模型,在该模型和双边带调制算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声学和自适应滤波基本理论的预失真补偿算法。从理论上探讨了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中的参数和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使用MATLAB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算法相对于传统LMS算法、NLMS算法和SVSLMS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好的稳定性。根据以上理论研究结果,本文以参量阵屏幕定向扬声器作为发声器件,选择对应的芯片设计了基于FPGA的屏幕定向扬声器硬件平台,搭建了屏幕定向扬声器的测试系统,对屏幕定向扬声器做了超声频率响应测试、可听声频率响应测试、指向性测试、声场形态测试以及失真测试。超声频率响应测试、可听声频率响应测试、指向性测试和声场测试的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使用标准,失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相对于无预失真补偿的调制算法,各高阶谐波均有下降,总谐波失真降低了7.49%,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补偿算法的有效性。结合本文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测试结果,可以得出本文提出的补偿算法能够抑制屏幕定向扬声器谐波失真的结论,从而改善便携式设备的屏幕定向扬声器可听声音质。
李玥[2](2020)在《高铁交通噪声声源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大规模高速铁路运营所产生的高强度噪声对高铁沿线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高铁噪声已成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特性的现有评价方法分别考虑了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和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但高铁动车在高速运行时产生的噪声频谱与一般的低速普通轮轨铁路动车存在一定差异,使用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对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量进行修正往往会造成误差而不能与主观隔声效果相符合。所以,将高铁交通噪声作为噪声源,分析其频谱特性,探讨高铁交通噪声声源条件下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量,对指导高铁沿线建筑的隔声设计、降低高铁噪声污染、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计算分析建立了适用于高铁交通噪声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曲线,采用实验室测量和主观听音评价两种方式探讨了频谱修正曲线在常用建筑外围护结构中的适用性。论文首先将华南理工大学测得的高速铁路交通噪声频谱进行A计权和归一化,得到了具有代表性的高铁交通噪声平均归一化频谱和适用于高铁交通噪声的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频谱修正曲线。将频谱数据带入28种常用隔墙中分析计算,得到了常用建筑隔墙的频谱修正量Cg。然后在空气声隔声实验室中对建立的频谱修正曲线的适用性进行验证。根据GB/T19889标准,在对空气声隔声实验测量系统的性能进行检验的基础上,使用具有日常活动噪声、城市交通噪声和高铁交通噪声频谱的稳态噪声作为声源信号测量常用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声特性,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对比,说明高铁交通噪声频谱修正曲线适用于常用建筑外围护结构对高铁交通噪声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量的计算。最后通过实验室录音及回放听音的方式进行主观评价实验。组织评价人员采用等级评分法和成对比较法,对在实验室内录制的墙体隔声声音素材进行主观烦恼度听音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高铁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与主观感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裴景春[3](2020)在《基于STM32H743IIT6的扬声器阵列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扬声器阵列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传统扬声器阵列系统多采用FPGA以及DSP来开发设计,其制作成本高、设计难度大。因此对扬声器阵列系统做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扬声器声场控制的主要特点,采用意法半导体公司2018年新推出的高端嵌入式处理器芯片STM32H743IIT6,设计了一款先进、高性价比的扬声器阵列系统。该芯片具有高达400MHz的主频以及DSP指令集,且成本低、便于推广。本文工作重点为扬声器阵列系统的设计,主要工作如下:(1)完成了扬声器阵列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开发设计了 STM32H743IIT6主控系统板以及音频采集电路,并根据TLV5610芯片的特点设计了 D/A转换模块。设计有源低通滤波电路,并采用TPA3116芯片设计功率放大器提升音频信号的功率。根据声场控制原理设计了具有信号采集、处理、显示及输出功能的扬声器阵列系统,实现声场指向性控制。(2)完成了扬声器阵列系统软件设计。基于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设计了音频信号采集、RTC实时时钟、真彩液晶屏显示和TLV5610数模转换等程序,有效提升系统实时性。(3)对相控理论以及FIR滤波算法进行分析,充分利用Cortex-M7内核DSP指令集,对扬声器阵列系统的指向性控制程序进行设计。利用STM32H743IIT6芯片设计了数据处理程序与信号输出程序,优化程序使数据处理速度与DSP相媲美。(4)设计了对应于扬声器阵列系统的线性扬声器阵列。制作1×16的扬声器阵列面板以及扬声器阵列平台,对搭建完成的基于STM32H743IIT6扬声器阵列系统进行了综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此扬声器阵列系统具有很好的声场可控性。
李钰新[4](2020)在《玻璃基压电薄膜超声换能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多媒体设备正朝着轻薄化、全面屏方向发展,全新的屏幕结构设计大大缩小传统音箱的空间,让声音反射和缓冲次数减少,进而导致音质变差。本课题提出的定向屏幕扬声器方案,是将屏幕声场技术与声频定向原理相结合,利用压电薄膜超声换能器实现屏幕兼具显示器与扬声器的双重功能,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沉浸式“音画一体”功能和家用多媒体设备的分区应用实现提供可行方案。首先,本文基于压电薄膜超声换能器基本原理,根据声频定向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场景,通过对比传统压电换能器结构,提出了适用于本课题应用需求的多层圆形压电薄膜结构为阵元结构并对其进行声学特性的理论分析。然后,以全透明为首要标准,为各功能层选择对应材料。以电击穿为重点考察指标,确定压电层材料为聚偏氟乙稀(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以高电-声转换效率为牵引,确定上下电极材料分别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s,ITO)和钼(Mo)。其余的辅助性材料层以匹配压电层和电极层需求为主,结合现有成熟工艺进行选择。再采用选定材料参数确定单阵元的几何结构参数,包括:各材料层厚度、阵元半径。从声压级和指向性等声学性能以及实际的应用需求进行考虑,确定了换能器阵列排布的几何参数,包括:阵元间距、排列方式。就所确定模型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其主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内容包括:频响、指向性和声场等。换能器的工作频率由频响曲线确认为40kHz,声压级最大可达107dB。指向性和声场仿真均在工作频率下进行,指向性角在±30°范围内,声场具有明显主瓣,并伴有幅值远小于主瓣的旁瓣。三项换能器关键指标均符合需求,完成方案的可行性验证。最后试制样品并进行测试,测试项目相较于仿真增加了一致性与可听声测试。频响、指向性的测试结果符合设计指标。可听声解调测试中,单频信号解调声压级均在60dB以上,但音频信号无法解调,通过声场测试与仿真对比,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主瓣范围较窄。玻璃基压电薄膜超声换能器进一步优化后,作为屏幕扬声器、“音画一体”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独特优势。
房乔楚[5](2019)在《扬声器异常音提取模块设计及其分类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扬声器应用广泛。作为基本的发声单元,扬声器存在于各类产品、仪器和设备中。在设计、生产或装配时的缺陷会导致扬声器发生故障。在扬声器工作时,存在故障的扬声器会产生异常音,异常音将影响人们的听音感受。因此,在生产阶段检测出故障扬声器,避免其流入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故障扬声器检测问题,本文设计了异常音提取模块,随后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分类。本文的工作如下:设计了扬声器异常音提取模块,该模块由两个模块组成,激励与滤波模块和声频采集模块。在激励与滤波模块的子模块中,激励信号模块产生的激励信号先后经过带通滤波模块和幅值调节模块,在外部仪器功率放大器和传声器适配器配合下,扬声器的声响应信号进入陷波滤波模块进行基频陷波,其中陷波的频率受到了时钟信号模块的影响。完成基频陷波后的信号输入声频采集模块,在声频采集模块的子模块中,声频处理模块首先采集陷波后的信号,随后经扩展存储模块存储,再被USB高速通信模块上传至上位机。异常音提取模块实现了基频陷波功能,削弱了基频信号的影响,有利于对提取后的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及分类。利用异常音提取模块搭建实验平台,针对JIEFUEAB810型扬声器,在经过异常音提取模块提取后,分别采集了330组质量合格的扬声器信号和330组振膜损伤的扬声器信号,随后进行了特征提取和分类实验。使用了两种特征提取方法,第一种是小波包样本熵,第二种是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EMD)和样本熵。使用了两种分类方法验证特征提取的有效性,第一种是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第二种是XGBoost。在使用单一特征的分类实验后,选取了两种特征中代表高频信息的特征进行特征融合,并使用融合的特征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为,SVM算法使用融合特征取得了94.6970%的分类准确率,XGBoost算法使用融合特征取得了96.2121%的分类准确率,融合特征相比于一种特征,在所用分类算法上的分类准确率更高。图66幅,表9个,参考文献58篇。
杨雨珂[6](2019)在《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作为一种新型超声换能器,有着音质好、高指向性和应用前景广等特点,尤其在电子应用领域,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可以和屏幕相结合,将已调至的超声波信号发射至介质中,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的非线性效应使得超声波信号自解调产生出可听声信号,能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并且具有良好的指向性,相比于传统的声频定向换能器具有更大的优势。但基于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的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可实用的透明式功能材料稀少,并且,透明式换能器的加工工艺尚不成熟,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仍存在技术实现困难的问题,为此,本文在现有的透明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的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结构,并通过仿真和实验,开展基于声频定向应用领域透明式换能器的研究。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根据声频定向基本理论,研究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的发声原理、固有频率对远近场临界距离的影响、超声载波频率对声场分布的影响。然后,通过总结归纳已产品化的换能器结构,提出本课题的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逆压电效应的有效的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结构——压电双夹片式的圆形多层悬膜透明式换能器结构,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和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所设计的换能器的不同尺寸、各层的不同厚度和弹性层的不同材料进行振动分析和声场的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得到一阶谐振频率和声压级的大小随着阵元半径的增大而降低、随着弹性层或绝缘层厚度增大而增大等影响,选择仿真结果符合设计研究目标的换能器进行样品的加工制作。最后,搭建实验测试平台,进行测试后得到换能器的频响曲线、指向性等结果。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具有良好的指向性,主瓣波束的指向角在±30°之间;实验测试得到的一阶谐振频率和声压级的大小与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得到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保持一致,换能器的工作频率在超声范围内(30kHz70kHz),声压级能达到70dB以上,验证了所设计的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周畅[7](2019)在《声波非致命武器定向技术与致伤评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声波非致命武器是一种新概念武器,它能够向特定目标定向发射强声进而实现对目标的有效打击,因而这种非致命武器的技术关键就在于声波定向系统的实现。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明确声波非致命武器的价值越发重要,因而对它进行合理有效的效能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探究声波非致命武器的定向技术以及致伤评估技术,本文主要从声波非致命武器定向技术和声波非致命武器致伤效能评估技术两方面展开研究,并基于其基本理论,做出如下工作:(1)构建了声波定向系统硬件原理总体框架。由于声波非致命武器的关键技术在于声波定向系统,因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声波定向系统硬件原理总体框架,分别建立了信号发生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功率放大模块以及超声波换能器模块,并且基于各个模块完成了系统硬件原理样机的设计。最后,对本文设计的声波定向系统原理样机进行了声波指向性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原理样机具有良好的指向性,因而本文设计方案具有合理性。(2)实现对声波非致命武器的典型单项效能中的致伤效能评估。本文基于对声波非致命武器致伤过程的分析建立了致伤评估体系,然后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控制理论搭建了致伤等级评估模型,基于层次分析以及贝叶斯网络的方法建立了致伤概率评估模型。最后,本文对建立的声波致伤效能模型进行验证,从实验和模型计算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豚鼠的致伤效果进行评测,实验结果与模型评估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建立的致伤效能模型的合理性。
袁莉[8](2018)在《耳机电声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娱乐的快速发展和通讯功能的广泛要求,耳机产品作为一个能够便捷地满足通讯及娱乐等各种需求的视听工具,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应用领域及其广泛,从航空通讯到生活中普通的视听音乐,耳机作为一个典型的电声转换装置,可以把清晰的语音传达到通讯的双方,也能够把优美的音乐以近乎无损的音质表现出来。人们对耳机产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的增长上,而且对耳机的视听感受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可体现在耳机电声性能参数的量化评估方面。从技术上来看,电声测量不仅涉及电路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声学的复杂问题,还有主观的评价问题。随着立体声、数字化、智能化、高保真的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以及声源、传输、获取、处理、贮存、转换手段的不断完善,电声测量技术几乎渗透到耳机测试的所有领域。由此,本文开展了耳机电声测试系统的研制。本文首先阐述了所研制耳机电声测试系统软件设计中涉及到的瞬态响应分析、稳态响应分析及耳机电声信号后处理中会使用到的窗函数的相关理论。其次结合一款窄带蓝牙耳机Crystal送话器和受话器两方面的声学测量规格,进行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根据系统要求对耳机电声测试系统所需的硬件进行选型和设计,重点对该系统中所需的HATs仿真耳的电源进行设计。软件设计上,结合实际耳机电声测试规格,基于SoundCheck软件平台进行了耳机产品测试中信号的配置、采集、分析、后处理等模块的程序设计,以Crystal耳机的频响和失真参数测试为例进行了阐述。且对SoundCheck软件后处理编辑器模块使用中的不足之处,利用Labview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操作更简单便利,且能快速得到数据结果。最后,以Crystal耳机的窄带频响和失真的实际测量结果进行评估。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人机界面友好、参数设置简单易理解、操作方便快捷等优点。该系统可以为耳机的声学参数测试提供精确可靠的结果。适用于耳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产品数据的测试,为制定耳机产品声学规格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也适用于耳机制造过程中各类制程问题对耳机各项声学性能影响的检查复验,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张旭[9](2014)在《声频钻进中钻具纵向振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声频振动钻进技术是由液压马达驱动钻具系统高效振动钻进,使地层局部液化而获得连续无扰动沉积层样品,可广泛应用于环境钻探、矿产普查、工程勘查等领域。声频振动钻具(含钻杆、取样筒和钻头)是动力头振动能量的传递路径,也是与地层的接触边界所在,开展与其相关的振动与波动特性研究,对于提高声频振动的能量传递效率和取样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对于这项技术的推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介绍了声频振动钻进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重点综述石油钻柱纵向振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简化结构,利用一维波动方程,推导了声频的纵向振动模型方程,确定了相应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并根据动力学相似理论计算了模拟纵向振动的声频钻具的基本参数。建立了声频振动模拟实验台的硬件和软件测量系统,开展了长为1.8m,直径为Φ8mm的铝合金和合金钢两种模拟钻具在不同频率、激振力条件下的振动测试实验,并进行了时域和频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振动能量在模拟钻具中存在阻尼消耗与共振现象,且与模拟钻具材料、激励方式以及约束状态均紧密相关,实验结果为声频振动能量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运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开展了声频振动钻具振动特性的仿真研究,研究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利用比对结果修正了约束条件与振动模型,开展了实际钻具结构参数的仿真分析,为优化声频振动钻具结构、进一步探索钻进取样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井下连续管振动、超深孔中钻具的纵向振动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国柱[10](2013)在《大功率定向声换能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换能器特性和定向声工作原理入手,介绍了超声波指向性原理以及非线性交互作用理论,分析了定向声换能器的原理及实现方法。通过对压电换能器和磁质伸缩换能器的对比,最终确定了压电换能器作为该论文所涉及硬件的构成元件,设计了压电换能器的阵列。运用MATLAB软件仿真了不同换能器阵列对声波指向性的影响。最终发现:选用发声面比较大的换能器,换能器之间的间隔比较靠近,阵元个数较多的阵列,驱动信号的频率在某个范围能尽可能大时,所设计的换能器阵列的指向性较好。一般来说换能器的发声面和阵列布局是对称结构时得出的指向性图也是对称的。用阻抗分析仪对单个换能器和换能器阵列的阻抗进行了测试,得出两个谐振频率。根据23kHz这个谐振频率,设计了大功率定向声换能器硬件实验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换能器阵列、双电源、功率放大器、阻抗匹配电路等组成。其中,为了确保换能器阵列具有足够的功率和效率,设计了一种由D类功放电路、LC滤波电路组成的驱动电路,确保将超声信号无失真放大,放大倍数可以达到20倍,可以成功驱动换能器阵列发声,驱动功率约为10w。为检验换能器的指向性,设计了两种新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仪器测量超声波声压级的方式间接地测试指向性。采用在多个点测量声压级的方式进而推算出定向声换能器阵列的指向性角。可以得出结论:3×3换能器阵列在频度为23kHz时,波束宽度3dB20,指向性锐角小于10°;在频率较高时会现出旁瓣,但相对于主瓣而言可忽略不计。另一种方法是在消音室内用频率分析仪测试的,通过频率响应图,从中可以读出谐振时的声压级是111.7db,声压相应的下降3db和主传播轴所成的角度大约是11°,也就是指向性锐角是11°。由于暂时没有真正可以直接产生指向性图的设备,所以上述测试结论有一定的误差。
二、目前市场上声频功率放大器的质量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前市场上声频功率放大器的质量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屏幕定向扬声器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屏幕定向扬声器声频定向与信号处理基本理论 |
2.1 屏幕定向扬声器介绍 |
2.2 屏幕声频定向的基本原理 |
2.2.1 介质的非线性效应 |
2.2.2 屏幕定向扬声器指向性分析 |
2.3 参量阵屏幕定向扬声器声学理论 |
2.3.1 Westervelt方程 |
2.3.2 Berktay远场解 |
2.3.3 KZK方程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屏幕定向扬声器预失真补偿算法设计与仿真 |
3.1 屏幕定向扬声器预失真补偿方案设计 |
3.2 基于自适应滤波的预失真补偿算法设计 |
3.2.1 最小均方误差算法 |
3.2.2 归一化最小均方误差算法 |
3.2.3 改进算法设计 |
3.2.4 改进算法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屏幕定向扬声器信号处理硬件设计与算法实现 |
4.1 硬件处理平台设计方案 |
4.2 硬件电路设计 |
4.2.1 低通滤波器设计 |
4.2.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4.2.3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4.2.4 FPGA接口电路 |
4.3 算法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屏幕定向扬声器实验测试 |
5.1 屏幕定向换能器测试系统组成 |
5.2 总体测试方案 |
5.3 频率响应特性测试 |
5.3.1 超声频率响应特性测试方案 |
5.3.2 超声频率响应特性测试结果 |
5.3.3 可听声频率响应特性测试方案 |
5.3.4 可听声频率响应特性测试结果 |
5.4 指向性测试 |
5.4.1 指向性测试方案 |
5.4.2 指向性测试结果 |
5.5 声场形态测试 |
5.5.1 声场形态测试方案 |
5.5.2 声场形态测试结果 |
5.6 失真测试 |
5.6.1 失真测试方案 |
5.6.2 失真测试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高铁交通噪声声源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空气声隔声评价 |
2.1 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量 |
2.2 常用的国内外空气声隔声测量和评价标准 |
2.3 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曲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铁噪声频谱修正曲线 |
3.1 高速铁路交通噪声的频谱 |
3.2 常用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量 |
3.3 常用建筑构件对高铁交通噪声声源的频谱修正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测量系统与实验室性能检验 |
4.1 实验依据 |
4.2 测量条件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室性能检验 |
4.5 实验系统精密度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铁噪声频谱修正量的实验室测量与评价 |
5.1 研究方法 |
5.2 研究对象 |
5.3 几种常用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测量 |
5.4 几种常用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声声级测量和频谱修正量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隔声效果的主观评价 |
6.1 实验方法 |
6.2 听音信号的录制 |
6.3 主观听音评价实验 |
6.4 实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STM32H743IIT6的扬声器阵列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整体结构 |
2.2 扬声器阵列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2.3 扬声器阵列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3 扬声器阵列系统关键电路设计 |
3.1 扬声器阵列主控电路设计 |
3.2 音频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3 DAC转换电路设计 |
3.4 SDRAM电路设计 |
3.5 RGBLCD电路设计 |
3.6 有源滤波电路设计 |
3.7 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扬声器阵列系统软件设计 |
4.1 扬声器阵列系统主程序设计 |
4.2 ADC采样程序设计 |
4.3 信号输出程序设计 |
4.4 RTC实时时钟设计 |
4.5 RGBLCD界面显示系统设计 |
4.6 DAC数模转换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系统综述 |
5.2 综合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玻璃基压电薄膜超声换能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 论文目录安排 |
第二章 压电薄膜超声换能器基本理论 |
2.1 声频定向原理 |
2.2 换能器振动分析 |
2.2.1 单层板运动方程 |
2.2.2 压电薄板叠层运动方程 |
2.3 换能器声学特性研究 |
2.3.1 声压级特性 |
2.3.2 阵元指向性特性 |
2.3.3 阵列指向性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玻璃基压电薄膜超声换能器结构设计 |
3.1 换能器设计指标 |
3.2 换能器阵元结构设计 |
3.3 换能器材料选择 |
3.4 换能器单阵元参数设计 |
3.5 换能器阵列参数设计 |
3.6 阵列换能器设计方案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玻璃基压电薄膜超声换能器阵列声学特性仿真 |
4.1 仿真方案 |
4.2 频率响应特性仿真 |
4.3 指向性特性仿真 |
4.4 声场分布特性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玻璃基压电薄膜超声换能器实验测试 |
5.1 总体测试方案 |
5.2 测试系统组成 |
5.3 频率响应特性测试 |
5.3.1 频率响应特性测试方案 |
5.3.2 频率响应特性测试结果 |
5.4 一致性测试 |
5.4.1 一致性测试方案 |
5.4.2 一致性测试结果 |
5.5 指向性特性测试 |
5.5.1 指向性特性测试方案 |
5.5.2 指向性特性测试结果 |
5.6 可听声测试 |
5.6.1 可听声测试方案 |
5.6.2 可听声测试结果 |
5.7 声场分布特性测试 |
5.7.1 声场分布测试方案 |
5.7.2 声场测试结果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5)扬声器异常音提取模块设计及其分类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扬声器的故障类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2 扬声器异常音提取模块设计 |
2.1 扬声器异常音提取的原因 |
2.2 总体设计方案 |
2.2.1 激励与滤波模块 |
2.2.2 声频采集模块 |
2.3 硬件设计 |
2.3.1 激励与滤波控制模块 |
2.3.2 串口通信模块 |
2.3.3 时钟信号和激励信号模块 |
2.3.4 滤波器模块 |
2.3.5 幅值调节模块 |
2.3.6 声频采集控制模块 |
2.3.7 声频处理模块 |
2.3.8 扩展存储模块 |
2.3.9 USB高速通信模块 |
2.4 下位机软件设计 |
2.4.1 激励与滤波模块 |
2.4.2 声频采集模块 |
2.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2.5.1 总体方案 |
2.5.2 程序流程 |
2.5.3 窗体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特征提取方法 |
3.1 理论介绍 |
3.1.1 小波包分解与重构 |
3.1.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
3.1.3 样本熵 |
3.2 小波包和样本熵 |
3.3 EEMD和样本熵 |
3.4 本章小结 |
4 分类方法 |
4.1 支持向量机 |
4.1.1 SVM的基本型 |
4.1.2 对偶问题 |
4.1.3 软间隔SVM |
4.1.4 核函数 |
4.2 XGBoost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平台与实验验证 |
5.1 测试样本 |
5.2 异常音提取模块的操作 |
5.2.1 实验平台的介绍 |
5.2.2 激励信号的设置 |
5.2.3 数据采集 |
5.2.4 基频陷波的效果测试 |
5.3特征提取实验 |
5.3.1 小波包和样本熵 |
5.3.2 EEMD和样本熵 |
5.4分类实验 |
5.4.1 LIBSVM的使用 |
5.4.2 XGBoost的使用 |
5.4.3 融合特征的使用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6)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目录安排 |
第二章 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结构设计 |
2.1 定向发声换能器理论依据 |
2.2 定向发声换能器结构研究与设计 |
2.3 定向发声换能器指向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振动特性分析与声场仿真 |
3.1 仿真方法设计 |
3.1.1 薄板振动模型 |
3.1.2 变幅膜结构 |
3.2 压电双夹片式的圆形多层悬膜透明式换能器的仿真分析 |
3.2.1 粘接层OCA对指标的影响 |
3.2.2 弹性层为Si时的阵元半径对指标的影响 |
3.2.3 弹性层为Si时 PVDF层厚度对指标的影响 |
3.2.4 弹性层为Si时 SiO_2层厚度对指标的影响 |
3.2.5 Si层厚度对指标的影响 |
3.2.6 PI层厚度对指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实验测试与验证 |
4.1 样品参数的选取 |
4.2 测试系统 |
4.2.1 测试设备 |
4.2.2 测试方案 |
4.3 测试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声波非致命武器定向技术与致伤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声波定向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声波非致命武器致伤效能评估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声波定向系统实现的理论基础 |
2.1 声波定向传播理论 |
2.2 声学参量阵理论 |
2.2.1 Westervelt方程 |
2.2.2 Berktay远场解 |
2.2.3 KZK方程 |
2.3 换能器简介 |
2.4 声波定向系统信号处理理论 |
2.4.1 自解调理论模型 |
2.4.2 DSB信号处理方法 |
2.4.3 平方根信号预处理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声波定向系统硬件原理设计 |
3.1 信号产生模块 |
3.2 信号处理模块 |
3.2.1 信号调制电路 |
3.2.2 信号预处理电路 |
3.2.3 滤波电路 |
3.3 功率放大模块 |
3.4 PCB电路板设计 |
3.4.1 电源模块设计 |
3.4.2 PCB板设计 |
3.5 超声波换能器阵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声波非致命武器致伤效能评估 |
4.1 武器效能评估的相关基础理论 |
4.1.1 效能评估的定义 |
4.1.2 效能评估的分类 |
4.1.3 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 |
4.2 武器效能评估的方法 |
4.2.1 多属性评估方法 |
4.2.2 多元统计评估方法 |
4.2.3 不确定性评估方法 |
4.3 声波非致命武器致伤效能评估模型建立 |
4.3.1 确立评估指标体系 |
4.3.2 建立致伤评估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声波定向系统实验测试 |
5.1.1 实验系统组成 |
5.1.2 测试系统的基本实验原理 |
5.1.3 实验结果分析 |
5.1.4 实验小结 |
5.2 声波非致命武器致伤效能模型验证 |
5.2.1 实验系统组成 |
5.2.2 实验系统的基本实验原理 |
5.2.3 模型计算 |
5.2.4 实验结果分析 |
5.2.5 实验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耳机电声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电声信号响应分析相关理论 |
2.1 瞬态响应分析 |
2.2 稳态响应分析 |
2.2.1 谐波失真分析 |
2.2.2 互调失真分析 |
2.2.3 差频失真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耳机电声测试系统结构设计 |
3.1 耳机电声指标常用单位、术语及名词定义 |
3.1.1 常用单位 |
3.1.2 术语及名词定义 |
3.2 耳机电声测试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1 送话器相关声学测量指标 |
3.2.2 受话器相关声学测量指标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3.4 HATS仿真耳电源设计 |
3.4.1 电源结构 |
3.4.2 信号发生电路 |
3.4.3 稳压比较电路 |
3.4.4 功放电路 |
3.4.5 阻抗匹配电路 |
3.5 其他硬件设备的选择 |
3.5.1 声卡 |
3.5.2 消声室 |
3.5.3 HATs |
3.5.4 可编程处理器 |
3.5.5 功率放大器 |
3.5.6 蓝牙编解码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功能设计 |
4.2 软件实现 |
4.2.1 物理通道选取(Hardware) |
4.2.2 通道校验(Calibration) |
4.2.3 激励信号编辑器模块(Stimulus) |
4.2.4 信号采集编辑器模块(Acquisition Editor) |
4.2.5 信号分析编辑器模块(Analysis Editor) |
4.3 后处理编辑器模块(Post-Processing Editor) |
4.3.1 后处理编辑模块中常用的后处理方法 |
4.3.2 rTCLW后处理的LabVIEW设计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调试和测试 |
5.1 系统的调试和测试 |
5.1.1 调试和测试步骤 |
5.1.2 测试环境 |
5.1.3 耳机测试位置的定位 |
5.2 测试示例及结果 |
5.3 测量重复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声频钻进中钻具纵向振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声频振动钻进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钻柱纵向振动机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钻柱纵向振动理论模型 |
2.1 钻柱纵向振动模型 |
2.2 钻柱振动波测量机理 |
2.3 钻柱振动模拟分析机理 |
3 钻柱纵向振动模拟实验研究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装置概述 |
3.3 实验准备 |
3.4 实验数据分析 |
4 钻柱纵向振动规律仿真研究 |
4.1 软件概述 |
4.2 模拟钻具仿真过程 |
4.3 模拟钻具仿真对比 |
4.4 声频振动钻具仿真对比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大功率定向声换能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定向声换能器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定向声换能器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1.2.2 定向声换能器发展前景与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定向声的理论研究 |
2.1 定向声基本原理 |
2.2 单个换能器的指向性 |
2.3 换能器阵列的指向性仿真 |
2.3.1 换能器线性阵列的指向性 |
2.3.2 换能器面阵列的指向性 |
2.3.3 任意换能器布局指向性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换能器电学特性的研究 |
3.1 压电换能器介绍 |
3.2 换能器阻抗匹配 |
3.3 磁致伸缩换能器的设计 |
3.3.1 磁致伸缩换能器的结构设计 |
3.3.2 偏置磁场的确定 |
3.3.3 ANSYS 仿真设计 |
3.4 单个磁致伸缩换能器指向性的仿真测试 |
3.5 小结 |
第四章 定向声换能器电路平台设计 |
4.1 电路总体设计方案 |
4.2 D 类功率放大器 |
4.3 滤波电路 |
4.4 电源模块设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定向声换能器阵列的指向性测试 |
5.1 用声压计测试指向性 |
5.2 在转台上测试换能器指向性 |
5.3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目前市场上声频功率放大器的质量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屏幕定向扬声器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D]. 钟长青.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高铁交通噪声声源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量研究[D]. 李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STM32H743IIT6的扬声器阵列系统设计[D]. 裴景春.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玻璃基压电薄膜超声换能器关键技术研究[D]. 李钰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扬声器异常音提取模块设计及其分类算法研究[D]. 房乔楚.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6)
- [6]透明式定向发声换能器的研究与设计[D]. 杨雨珂.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声波非致命武器定向技术与致伤评估技术研究[D]. 周畅.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耳机电声测试系统的研制[D]. 袁莉. 苏州大学, 2018(04)
- [9]声频钻进中钻具纵向振动规律研究[D]. 张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10]大功率定向声换能器研究[D]. 赵国柱.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