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范生电学教学技能的培养

浅谈师范生电学教学技能的培养

一、浅谈师范生电教技能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认为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王新超[2](2020)在《内蒙古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构建高素质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分为三个维度,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涵盖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此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也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依据。本文主要针对内蒙古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教师专业能力部分为依据设计调查方案,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对内蒙古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师范生的专业能力现状进行全面了解。调查发现本地区信息技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有以下不足:教学能力不够乐观,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反思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本专业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表现不尽人意:除了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外,评价与反思能力也有所不足,同时所表现出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对本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师范生专业能力现状的总结与分析,可以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同时能够帮助本专业师范生更好的了解到本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现状以及需要,为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教育的发展。在新的政策和教育趋势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识到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对于培养教师的高校来说,更应该加强对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师职业。

王霄[3](2020)在《入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M市公费师范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费师范生政策建立初衷是国家进一步落实教育和科技兴国基本国策的具体措施,目的也是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教育家。自2011年第一批公费师范生毕业到2018年间,一共有8届公费师范生投身教育行业,随着公费师范生数量增加,他们也逐渐成为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已入职的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现状如何?他们是否为自己设计了职业发展规划?他们的职业发展是否遇到困境?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是什么?解决思路和对策有哪些?以上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以安徽省M市公费师范生为例,故依据《安徽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M市中职、普通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标准》和《M市中职、普通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标准》,设计出三维评价指标: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教育管理。将找出的问题归纳在四个层面:个人层面、学校层面、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并提供对策。研究问卷选用自编的“入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调查问卷,共发放88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有效率100%。数据分析采用SPSS分析处理数据,基于对问卷数据分析和对公费师范生、领导同事、M市教育局人事科和组织宣传科负责人、M市教科院和M市电教馆负责人进行访谈,发现公费师范生的职业发展现状以及不同变量下公费师范生发展差异,利用逻辑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分析并总结,制约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因素,并提供促进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的策略和思路,得出以下结论:在满意度调查上,受访者很大程度上给予公费师范生认可和期望,但数据表明公费师范生在入职后,他们的职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一点对于入职于农村薄弱学校的公费师范生尤为明显。影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发展因素个人层面表现为:公费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维度上实践能力偏弱;在教研科研维度上主观能动性不足;在教育管理维度上经验欠缺;整体职业发展定位不准确。学校层面表现为:对公费师范生工作安排不合理;学校职级晋升论资排辈;绩效考核不公平;校本教研氛围淡。政府层面表现为:政策执行力弱;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教师培训项目用处不大。高校培养层面表现为:在校期间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不到位。促进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策略和思考,公费师范生在个人层面:提升思想、强化认识;注重实践,立足教学;勤于思考,主动教研;目光向前,合理规划。学校层面:加大教师活动力度,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坚持师徒结对制度,新老对应互帮互助;树立团队合作氛围,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落实公平合理晋升,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培养政策,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深化绩效工资改革,确保教师多劳多得。政府层面:完善公费师范生政策;合理规划在职教师培训;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依法履行给予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高校对公费师范生培养层面:注重实践教育;优化教学内容。

张琳[4](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乔新虹[5](2019)在《KI课程促进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核心,也是职前教师能力培养的重点,但是现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水平较低。在此背景下,关注职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职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过程,既有助于增进对职前教师学习的理解,也能对职前教师培养中的现实问题有所启示。知识整合框架最初是作为科学学科教与学的理论框架而提出的,国际上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使用知识整合框架(即KI框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同时也有多项研究表明,KI框架可以用于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设计。基于此,本研究以KI框架为理论指导,开发了旨在提升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系列课程,并以职前科学(生物)教师为参与者进行了两轮教学实验研究,尝试探索知识整合课程(即KI课程)是如何用于促进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为此需要回答两个问题:问题1:KI课程是否能促进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问题1又可以分为两个子问题:(1)KI课程能否有效促进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2)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问题2:KI课程促进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对研究问题的探索需要有理论的支持。在社会建构主义宏观理论的指引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启发下,本研究考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互联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螺旋模型,用以解释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本研究使用了两个理论模型用于指导不同维度的研究工作:KI框架是职前科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理论框架,用于指导教师培训实践,产生实践成果——KI课程;而螺旋模型是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证数据而构建和发展出来的理论模型,用于解释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过程,是本研究生成的理论成果。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本研究中采用了迭代设计:为了回答问题1,子研究一在准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使用KI课程对职前科学教师进行了两轮教学实验,内容主题分别是光合作用和动物体内的热传递;笔者采用量化数据和质性数据证明了KI课程能有效促进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这两轮教学实验的迭代使得KI课程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为了回答问题2,子研究二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对两轮教学实验中的质性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和迭代精制了螺旋模型,进而构建出能阐释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过程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发现:职前科学教师参加KI课程的学习,析出、添加、辨分和反思这四个知识整合(KI)步骤能有效促进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作品——教案的改进上;螺旋模型展示了KI课程推动个人领域、实践领域和结果领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对从这三个维度来考察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过程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为科学教师教育领域增补了一个关于教师学习的微观模型。本研究的成果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KI框架可以作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框架,有助于结合实践情境,整合不同的知识,产生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整合性观念;KI框架可以作为教师培训的课程设计框架,指导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同时本研究迭代生成的KI课程可作为教师培训课程的模板;螺旋模型提示,教师成长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解释教师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从个人、实践和结果三个维度进行交叉考查。

涂正正[6](2019)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教学设计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小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当下社会所关心的热点话题,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迫在眉睫。本文围绕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这一问题,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整理国内外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现状。其次本研究以胜任力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并通过分析目前较具代表性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对其内容进行重组,得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框架,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基础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第三,根据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内容结构,设计《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调查问卷》,以江西省某县150位农村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以了解该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教学设计方法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较为匮乏,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态度方面,教师意识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愿意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但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技能能力总体偏低尤其在资源深度加工、评价优化、交流协作和研究创新不足等问题。第四,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等,对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更好地丰富现有相关理论成果,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更好地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与启发。在本文最后环节,则进行了全文归总,同时阐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周丹[7](2013)在《基于视频案例库的师范生电子白板技能培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以下简称电子白板),作为最新的教育媒体,被南国农先生誉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平台”。教育信息化,教师要先行,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平台”的作用,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电子白板技术知识,具备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能力的教师,而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更应该熟悉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电子白板在教育领域正迅速兴起,但是教师的电子白板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电子白板技术和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的优势等方面开展,对电子白板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目前研究者们一般较关注在职教师的培训,缺少对师范生的关注。现有电子白板培训研究中的案例多为文本案例,且散落在不同的文章中,不利于学习的开展。而现有的电子白板视频资源多为厂家培训视频,重技术、轻教学,还有一些视频案例则以随书光盘等形式存在,不利于资源共享。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师范生现有电子白板技能水平和培训模式进行了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师范生电子白板技能水平较低,培训中大多重讲轻练,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多大班教学,忽视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在访谈中发现,师范生已经基本具备视频案例学习的硬件条件、方法技巧等,但是他们缺乏互动交流工具,缺乏深入反思。所以实施基于视频案例库的师范生电子白板混合式培训,实现学练结合深度反思和个性化学习很有必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等。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包括关键概念和相关理论,以及目前关于电子白板及其培训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为现状调查,主要调查了师范生现有电子白板技能水平和培训现状。第四部分实施了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师范生电子白板技能培训,设计了培训项目,建构了培训模式,设计开发了优质的电子白板视频案例,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建设了电子白板视频案例学习平台。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构建了混合式培训模式和运用视频标注的学习方式。本模式不仅适用于对师范生进行电子白板技能的培训,还可以应用于师范生技能培训课程以及其他实践性强的非师范课程。但是本研究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应该重视网络学习社区的建设,设计网络学习激励机制等,这是我今后研究的方向,也希望可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

曾能建[8](2010)在《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目前,福建教师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培养主体、教师准入机制等,都亟待改革和创新。研究教师教育,我们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反观历史。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梳理建国以来福建省六十年的教师教育状况,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探索福建目前教师教育的历史基础,研究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路径,为教师教育的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建国以来福建教师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序列可纵向地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发展(1949-1965),教师教育的断裂(1966-1976),教师教育的复兴(1977-1991),教师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建设(2001-2009)。在六十年的发展中,既有加强教师职业思想教育、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等经验,又有“文革”破坏教师教育体系,导致教师培养链条断裂等教训。基于历史考察,本文分析探讨了当前福建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模式改革问题、中小学教师准入机制的完善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问题,以及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措施。最后一章,在对福建教师教育历史的考察,以及对当前教师教育改革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福建教师教育发展的展望。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吸取文革期间教师教育中断导致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教训,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分析了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认为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出在完成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后,要改革完善教师的培养模式,将学前教师和小学教师定位于师专层次的培养,初中教师以师范院校本科教育为主,高中教师可以由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以4+0、4+1或4+2模式培养。福建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教师教育素质上,注重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要提高教师素质,就要不断完善优秀人才从教的培养选拔机制。

武海明,刘瑞儒[9](2005)在《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网络时代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新模式。

刘艳明[10](2002)在《现代师范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文中指出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是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 ,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能力 ,创造性教学能力 ,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学能力及数学教育科研能力

二、浅谈师范生电教技能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师范生电教技能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内蒙古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1.3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3.1 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1.3.2 印尼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1.3.3 国内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方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课堂观察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教师专业能力
        2.1.2 师范生
        2.1.3 信息技术课程
    2.2 理论基础
        2.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3.1.3 调查方法的选取
        3.1.4 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3.2 调查过程
第4章 整理分析数据
    4.1 信息技术学科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4.1.1 学生基本情况
        4.1.2 教师专业能力情况
    4.2 信息技术学科师范生数据分析
        4.2.1 基本情况分析
        4.2.2 教育实习期间课堂表现情况
    4.3 实习学校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4.4 访谈结果的分析
    4.5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数据分析
        4.5.1 教师基本情况
        4.5.2 专业能力情况
    4.6 实地调查结果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教师专业能力现状总结
        5.1.1 基本情况
        5.1.2 专业能力情况
    5.2 实习生现状总结
        5.2.1 基本情况
        5.2.2 实习期间表现情况
    5.3 研究不足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信息技术学科师范生调查问卷
附录4 :实习学校学生问卷
附录5 :教师部分访谈提纲
附录6 :师范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课堂观察提纲
附录8 :访谈记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入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M市公费师范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公费师范生
        (二)职业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公费师范生就业现状
        (二)高校对公费师范生职业规划培养研究
        (三)教师职业发展“三个维度”的解释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入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的整体现状分析
    一、入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各维度的现状描述
        (一)M市公费师范生就业现状简述
        (二)“教育教学”维度下公费师范生现状简述
        (三)“教研科研”维度下公费师范生现状简述
        (四)“教育管理”维度下公费师范生现状简述
        (五)其他数据简述
    二、各变量与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现状的差异比较
        (一)不同地区的差异比较
        (二)不同学科的差异比较
        (三)不同学段的差异比较
    三、对入职公费师范生教师及其用人单位双边满意度考察
        (一)M市教育部门及学校对公费师范生满意度的反馈
        (二)公费师范生教师对职业满意度的反馈
第三章 入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层面
        (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够强
        (二)教研科研提升意识有动摇
        (三)教育管理分类规划不到位
        (四)职业发展定位追求不准确
    二、学校层面
        (一)工作安排上的不合理
        (二)职级晋升上的不合理
        (三)绩效考核上的不合理
        (四)学校校本教研氛围不浓
    三、政府层面
        (一)政策执行的问题
        (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培训多而不精
    四、高校层面
        (一)缺乏实践培训
        (二)课程设置过时
        (三)缺少对中小学运行制度的学习
第四章 促进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的策略和思路
    一、个人层面
        (一)提升教育思想、强化职业认识
        (二)注重教育实践、立足日常教学
        (三)工作勤于思考、主动投入教研
        (四)合理规划目标、发挥个人潜力
    二、学校层面
        (一)加大教师活动力度,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二)坚持师徒结对制度,新老对应互帮互助
        (三)树立团队合作氛围,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四)落实公平合理晋升,激励教师专业发展
        (五)完善教师培养政策,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六)深化绩效工资改革,确保教师多劳多得
    三、政府层面
        (一)完善公费师范生政策
        (二)合理规划在职教师培训
        (三)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四)依法履行给予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四、高校层面
        (一)注重教育实践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课程实施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第三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KI课程促进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教学设计能力是职前教师能力培养的核心
        二、现实中职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困境
        三、设计并实施KI课程,探讨困境解决的途径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知识整合框架——KI框架
        二、KI课程
        三、教学设计能力
        四、螺旋模型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第五节 论文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二、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
        三、教学设计能力的结构
    第二节 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路径与内涵
        一、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路径
        二、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内涵
    第三节 我国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现状
        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的方法与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I框架分析和本研究KI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第一节 KI框架分析
        一、KI框架与科学学习
        二、KI框架的基本内容
        三、KI框架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KI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KI课程简介
        二、KI课程的实施方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解释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建构主义
        二、情境学习理论
        三、互联模型
    第二节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之解释模型的探索性建构
        一、螺旋模型的构成
        二、螺旋模型中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三、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螺旋模型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本研究的整体设计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
        二、本研究的DBR设计和实施
        三、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考查维度
    第二节 子研究一的设计与实施
        一、子研究一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子研究一研究设计的具体阐述
        三、子研究一数据的收集
    第三节 子研究一的研究工具及使用
        一、问卷
        二、SPSS统计软件
        三、KI编码(对教案的KI步骤编码)
        四、认知网络分析工具
    第四节 子研究二的设计与实施
        一、子研究二中的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子研究二的研究工具及使用
    第五节 量表部分的设计及信效度检验
        一、量表设计
        二、量表效度和信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证明KI课程有效性的数据及结果
        一、有效性证据之一——教学设计能力量表
        二、有效性证据之二——对教案的专家评分分析
    第二节 体现有效性的数据及结果
        一、有效性证据之一——KI数量分析及结果
        二、有效性证据之二——KI层级分析及结果
        三、有效性证据之三——KI四步骤之间连接的分析及结果
        四、对KI数据的讨论
    第三节 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螺旋模型的迭代研究
        一、螺旋模型中各领域的变化及变化序列
        二、螺旋模型中的成长网络
        三、螺旋模型的迭代
        四、螺旋模型所体现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过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对问题一的回答
        二、对问题二的回答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KI框架可以作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框架,有助于他们结合实践情境,整合不同的知识,产生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整合性观念
        二、KI框架可以作为教师培训的课程设计框架,指导培训者进行针对性设计,同时本研究迭代生成的KI课程可作为教师培训课程的参照
        三、螺旋模型提示,教师专业成长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解释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时,应从个人、实践和结果三个维度上进行交叉考查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教学设计工作坊学生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Ⅱ 教学设计能力发展量表
    附录Ⅲ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Ⅳ 教案中导入析出部分的设计修改
    附录Ⅴ 学生教案的互评
    附录Ⅵ 对学生教案的专家评定(专家Q)
    附录Ⅶ 专家对教案评分的一致性系数计算表
    附录Ⅷ 第八组实验前后教案的ENA编码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6)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化教学
        2.1.2 信息化教学设计
        2.1.3 能力
        2.1.4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胜任力理论
3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结构构建
    3.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3.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3.3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结构
4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4.1 调查方案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4.2.2 被调查对象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总体情况
5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教师个人因素
        5.1.1 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模糊
        5.1.2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5.1.3 信息化教学设计动机不强
    5.2 教育相关部门因素
        5.2.1 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覆盖面小且培训效果不理想
        5.2.2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完善
    5.3 学校因素
        5.3.1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
        5.3.2 学校硬、软件资源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6.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建议
    6.1 教师个人层面
        6.1.1 转变原有教学设计理念
        6.1.2 通过教学反思来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6.2 学校层面
        6.2.1 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
        6.2.2 完善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硬件、软件)建设
    6.3 教育相关部门
        6.3.1 完善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6.3.2 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体系
        6.3.3 健全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机制
7.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基于视频案例库的师范生电子白板技能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关键概念
    2.2 相关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电子白板的研究现状
        2.3.2 白板培训的研究现状
        2.3.3 白板视频案例的研究现状
3 师范生电子白板技能现状及其培训需求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与工具
    3.2 调查问卷分析
        3.2.1 被试基本信息
        3.2.2 电子白板的认知度
        3.2.3 电子白板培训的认知度
        3.2.4 现有电子白板技能培训模式
        3.2.5 电子白板技能掌握情况
        3.2.6 差异检验
    3.3 访谈设计与实施
        3.3.1 访谈提纲
        3.3.2 访谈记录
    3.4 培训需求
4 基于视频案例库的混合培训
    4.1 培训项目设计
    4.2 混合式培训模式的建构
        4.2.1 概述
        4.2.2 基于视频案例库的混合培训模式
    4.3 视频案例资源的建设
        4.3.1 视频案例资源采集技术
        4.3.2 视频案例库
    4.4 混合式培训的实施
        4.4.1 基于视频案例库的网络自学
        4.4.2 操作练习为主的课堂教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与价值
    四、研究总体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架构
    六、文献综述
    七、研究创新
    八、研究说明
第一章 "文革"前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初步发展(1949-1965)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师范院校的早期改革
    第三节 师资培训的早期变革
第二章 "文革"期间福建中小学师资培养的断裂(1966-1976)
    第一节 "文革"对师资培养体系的彻底破坏
    第二节 "教育革命"对师资培养的干扰
    第三节 错误路线导致教师质量的严重滑坡
第三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复兴(1977-1991)
    第一节 师范院校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节 教师进修院校培训功能的发挥
    第三节 师范教育非正式途径的拓展
    第四节 民办教师队伍的整顿
第四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
    第一节 推动三级师范体系向二级师范体系过渡
    第二节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第三节 稳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第四节 改善教师待遇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第五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建设(2001-2009)
    第一节 现代师资培养体系的探索
    第二节 继续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三节 师资培养中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第四节 师资培养路径的拓展
第六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改进
    第一节 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改进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策略
    第三节 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节 解决教师职后培训问题的策略
第七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准入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的实施
    第三节 确保新教师入职教育质量的构想
第八章 福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
    第一节 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完善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
    第三节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
    第四节 实施县域内教师校际交流
第九章 福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对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宏观认识
    第二节 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教师教育内部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第十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展望
    第一节 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加快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第三节 改革完善教师的培养模式
    第四节 注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
    第五节 不断完善优秀人才从教的培养选拔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旧话新题
2 新模式建立过程
    2.1 模式基本内容
        2.1.1 训练教室的布置
        2.1.2 训练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2.1.2.1 确定训练目标制订训练标准
        2.1.2.2 收集训练有关资料
        2.1.2.3 安排训练顺序
        2.1.2.4 确定评议人员
        2.1.2.5 学生编写训练试讲教案
        2.1.2.6 介绍训练程序与设备使用方法
        2.1.2.7 观摩典范教学录像
        2.1.2.8 试讲与记录
        2.1.2.9 播放、自评、众评
        2.1.2.10 过关与重新准备
        2.1.3 基于校园网的训练网站的设计与建设
        2.1.3.1 参训必备基础知识
        2.1.3.2 精选教案
        2.1.3.3 名师授课
        2.1.3.4 教学技能训练实况集
        2.1.3.5 专家点评
        2.1.3.6 师生互动
    2.2 模式的创新点
        2.2.1 依据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
        2.2.2 扩大了训练范围, 提高了训练效果
        2.2.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训练
        2.2.4 缩短了训练时间、降低了训练工作量
    2.3 模式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3.1 必要性
        2.3.2 可行性
        2.3.3 对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毕业生、增强学校竞争力尤为重要
3 总 结

(10)现代师范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力的培养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示范性
    2、培养师范生的硬件操作能力
    3、培养师范生电教教材的制作能力
二、创造性教学能力的培养
    1、树立创造教育观,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保持好奇心, 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师范生的创造能力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1、提高师范生自身素质, 树立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2、通过教学实践, 提高师范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能力
四、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1、转变观念, 提高师范生的科研意识
    2、对师范生进行科研方法的指导
    3、指导师范生撰写研究报告和教学论文
    4、注重教育实践培养师范生科研能力

四、浅谈师范生电教技能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内蒙古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 王新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入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M市公费师范生为例[D]. 王霄. 西南大学, 2020(12)
  • [4]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KI课程促进职前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D]. 乔新虹.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 涂正正.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基于视频案例库的师范生电子白板技能培训研究[D]. 周丹.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4)
  • [8]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 曾能建.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9]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J]. 武海明,刘瑞儒. 现代情报, 2005(09)
  • [10]现代师范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J]. 刘艳明.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标签:;  ;  ;  ;  ;  

浅谈师范生电学教学技能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