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篮球互助式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商光昊[1](2021)在《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沈阳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篮球运动在我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篮球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占具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调查研究发现,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法仍被教师广泛采用。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刺激增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传统教学法在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反馈过程中存在不直观的弊端。当下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型教学方法。本文采用教学实验的方法,将视频反馈教学法应用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梳理其他学科采用视频反馈教学法的授课效果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以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沈阳大学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沈阳大学2019级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一班、二班共52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在上课人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均一致的前提下,实验组在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之上施加视频反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8周的教学实验对两个班级学生的主客观指标:篮球基本技术掌握程度、课堂氛围、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教学实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实验后,实验组关于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视频反馈教学法,通过及时影像音频的直观反馈,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2)在对实验组施加视频反馈教学法后,实验组学生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三分线外运球折返上篮、全场体前变向运球,这三项技术动作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视频反馈教学法的作用下,实验组学生对技能的结构掌握更清晰,并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对学生篮球技术动作的掌握有积极的影响。(3)从实验组学生对视频反馈教学法的评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此教学法能够及时纠正自己所出现的错误,以及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方面最为赞同。说明视频反馈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提升其自我探究能力。
李颖[2](2021)在《小群体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方法是教学取得成效的保证,也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体育专业课成绩,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课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和依据。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2019级运动训练专业6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12次课的挺身式跳远教学实验,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身体素质测试、专项技术评定、以及学生兴趣问卷调查、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学生成绩、教学效果等数据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1两组学生在技评成绩对比中,实验组均值为79.2分,对照组则为70.77分,且P值为0.02,呈现显着性差异;说明小群体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评成绩。学生通过群体间不断的即兴技术讲述强化了对技术动作的理解。2两组学生在达标成绩对比中,实验组均值为4.89米,对照组均值为4.78米,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出0.11米,两组呈显着性差异。因此,在达标成绩方面小群体教学法优势明显,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挺身式跳远成绩。应用小群体教学法的关键部分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合理划分小群体对提高学生成绩非常重要。3小群体教学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即兴技术讲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较强于对照组,呈现出了显着性差异。课堂教学是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考验,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并且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来提高教学效果。4小群体教学法的评价方式比传统教学法更加多元化。实验组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在自评和教师评价,还运用到了小组内互评和小组外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更多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5小群体教学法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小群体内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分工细致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以优秀学生为主,基础较差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建议实验中要结合目前体育专业学生的群体特点及田径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教学。6从总体上来看,实验组的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小群体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满意度具有很好的效果。本研究在与传统教学法对比后总结出小群体教学在挺身式跳远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对高校体育小群体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体育专业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刘君凌[3](2020)在《“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在网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武汉体育学院2016级社会体育专业网球选修班为例,采用教学实验法,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以“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授课,对照组以传统教学法授课。在前人对于“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符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和伙伴互助理论等多种理论基础,重点突出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主动互助学习、探讨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武汉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武汉体育学院网球选修课的标准,对两组学生统一进行正手上旋球、双手反手上旋球和平击发球的网球技术教学。将“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运用于网球技术教学中,是为了寻找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网球技术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网球基本技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在网球技术教学中展开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后的各项数据对比,实验组在正手上旋球技术、双手反手上旋球技术和平击发球技术上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在主观锻炼体验和交际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改善。经教学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对学生网球技术的提高优于传统教学法“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避开了传统教学法中“吃大锅饭”的情况,教师依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出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助练习,相互寻找关键问题并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意见。师生不断在交流与探讨中进行教学任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第二,“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将每一位同学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满足其情感体验,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积极性。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区分开来。第三,“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助,寻找关键问题,取长补短,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许磊[4](2020)在《“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学习兴趣的责任,初中阶段作为各项素质、技能学习的敏感期,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选取教学方法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师友互助式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坚持每一位学生都是佼佼者,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老师,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体育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发现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身体素质、情意表现、体育学习兴趣,也丰富了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师友互助式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在师友互助式学习的基本环节、师友角色划分、师友评价等方面分析讨论并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对石河子市第十六中学八年级八个班进行观察了解,选取八年级一班和八年级六班两个相似的行政班级进行实验,八一班为对照班,八六班为实验班,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体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体育学习兴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进行测试,在实验中期对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进行过程监控,实验结束之后对以上测试指标进行后测,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其提供好的对策建议。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师友互助式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部分身体素质(引体向上、一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2)师友互助式学习可以明显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积极性。(3)师友互助式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篮球技能的掌握。(4)师友互助式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在文章最后也提出了展望:对构建师友身份划分标准的构建;加大师友互助式学习在课下应用的推广力度;推进家校合作育人的全程新模式。
吴梦珂[5](2019)在《有氧舞蹈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化和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增大等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革新势在必行。作为一种近年来兴起的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和应用。有氧舞蹈作为一种集拉丁、爵士、艺术体操等舞蹈形式优点的舞蹈形式,以其锻炼形式新颖、动作多、节拍强、节奏快等特点深受高校学生喜爱。现阶段,高校有氧舞蹈课程教学多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探索新型的、有益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高校有氧舞蹈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有氧舞蹈运动的高校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测试法等方法,以上海财经大学有氧舞蹈选修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验,旨在了解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有氧舞蹈教学中的效果。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身体素质(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m跑、800m、坐位体前屈)、非认知能力(学习态度、自信心、学习兴趣、合作能力)的独立t检验P值均大于0.05,差异性不明显。2.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仰卧起坐和800m两个指标的差异性检验P值小于0.05,立定跳远、50m跑、坐位体前屈三个指标差异性检验P值大于0.05;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m跑、800m、坐位体前屈五个指标上的独立t检验P值均大于0.05,差异性不明显。3.实验前实验组学习态度得分76.43、实验后得分83.47,对照组学习态度得分77.00、实验后得分79.36;实验前实验组自信心得分67.58、实验后得分77.82,实验前对照组组自信心得分68.12、实验后得分73.32;实验前实验组学习兴趣得分75.32、实验后得分82.63,实验前对照组学习兴趣得分76.52、实验后得分77.36;实验前实验组合作能力得分72.52、实验后得分88.16,实验前对照组组合作能力得分71.55、实验后得分80.35;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独立t检验结果中P值均小于0.05,差异性显着。4.实验组、对照组艺术表现力方面的得分分别为:乐感(8.62、7.84)、动作完成(8.73、7.88)、表情(8.64、7.51)、身体感觉(8.77、7.66);在成套动作完成方面的得分分别为技术动作(8.59、7.54)、团队协作(8.76、7.60)、一致性(8.73、7.79);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上述方面的独立t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性明显。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合作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生素质,但效果不明显,与训练时间短、身体素质提高慢有关。2.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非认知能力(学习兴趣、态度、自信心、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习有氧舞蹈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3.合作教学模式对提高女大学生有氧舞蹈的技术水平有优势,教学效果好。
袁志红[6](2019)在《培养大学生体育软实力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硬实力也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软实力。前者主要指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后者主要指学生的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文化等。本文探讨了通过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和体育兴趣等方面软实力的途径。
郭丽琳[7](2019)在《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游泳选修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游泳作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清华大学规定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挂钩;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近年来都将游泳列入必修课。这些举措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游泳技术,但对部分大学生而言是被动学习,运用传统教学法效果欠佳,因此有必要探寻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游泳选修课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选取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级两个游泳选修班进行14周的实验教学,实验班运用分层教学法,对照班运用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身体素质、游泳技术、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高校游泳选修课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游泳课的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结论表明:(1)分层教学法更利于学生爬泳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实验后实验班爬泳25米测试均值为31.22秒,对照班为34.7秒,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打腿技术、划臂与换气配合、动作效果的测试结果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2)分层教学法能显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后实验班游泳学习兴趣测试均数为82.71±6.25,对照班学习兴趣测试均数为78.18±6.57,P<0.01,存在极显着性差异。(3)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实验后实验班教学效果得分为85.45±6.55,对照班教学效果测试得分78.36±6.59,P<0.01,存在极显着性差异。(4)分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四项指标的影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均有小幅度提升。因此,在高校游泳选修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是有效、可行的,分层教学值得在高校游泳选修课上推广。
叶胜华[8](2019)在《视频反馈教学法在公共体育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景德镇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武术被作为国之瑰宝看待,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普遍推崇,太极拳又是中华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所以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各大高校的公共体育中开展,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还能使身心得到愉悦,但太极拳运动与常规体育项目有所不同,太极拳技术动作有其特殊性,初学者刚开始往往会对太极拳产生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初学者会觉得太极拳运动健身价值欠缺,而且太极拳技术动作复杂难学,学生就会逐渐对这项课程丧失兴趣。这对于高校太极拳课程的开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对于高校从事太极拳教学研究的教师学者们,探索创新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课程的顺利推进,是一项必要且迫切的任务。本文将视频反馈教学法运用于公共体育太极拳教学中,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学科视频反馈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及实践研究,给本文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将视频反馈教学法对高校太极拳体育公共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景德镇学院2017级的公共体育课学生中随机选择6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30人作为实验组,30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利用视频反馈教学法,对照组利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最后抽样60人,实验组30人,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客观指标:二十四式太极拳技术动作学习效果、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主观指标: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及学生对太极拳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以下是实验的结论和建议:本文的得出结论:(1)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发现,实验后实验组的客观指标太极拳技术动作得分、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P都<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实验组的视频反馈教学法通过视频、图像、声音等在这种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进行信息反馈,对正确动作形成动作表象,对学生的技能知识的掌握有较好的影响。(2)实验组的主观指标中学生以体育课学分的学习动机比对照组更低,对太极拳的兴趣等都高于对照组,说明视频反馈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在公共体育太极拳中运用视频反馈教学法是可行的,具有适用性。(3)调查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中,实验组的学生认为学习效率更高,实验组的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更高,视频反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极大了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4)实验组学生对视频反馈教学法的评价,认为对的太极拳技术明显提高、能调动积极参与性和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等赞同呼声最高,说明视频反馈教学法对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帮助。本文提出的建议:(1)传统教学法运用多年,自然有自身的优势,视频反馈教学法虽然优势明显,但由于才刚刚起步教学模式不够成熟,建议将视频反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动作技术质量,提高教学效率。(2)为了能够更优化教学效果,除了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师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充实知识,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教学的质量。(3)不能一味的追求视频反馈教学法,而忽略了学生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从而使教学方法异化,应加强学校的硬件设备,并开发与之配套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方法得到更好的实施。
侯日云[9](2018)在《互助式教学理念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借鉴》文中研究说明互助式教学源远流长,通常意指"同伴互助学习",被认为是一种补充教学策略。现代互助式教学的内涵应当进行扩展,将师生互助纳入其中会有特殊的意义。社会工作是一门强调自助和互助的专业和职业。就理念而言,互助式教学与社会工作有内在的契合性,可以多途径运用于社会工作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互助小组的形式开展理论教学,以实习团队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并可将互助式教学理念扩展到学生的课外学习中。
刘建斌,刘婷茹[10](2018)在《基于合作学习的高校篮球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文中提出在高校篮球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合作学习的高校篮球课堂教学设计,更加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高校篮球教学的效益,提升篮球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本研究基于合作学习的视角,就高校篮球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展开了研究。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彼此配合才能完成,而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还可以促进篮球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高校篮球互助式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篮球互助式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沈阳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1.1 反馈的概念 |
2.1.2 教学方法的概念 |
2.1.3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
2.1.4 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
2.1.5 视频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
4.1.2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前学生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
4.1.5 实验前学生篮球技术掌握情况分析 |
4.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后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
4.2.2 实验后学生学习兴趣分析 |
4.2.3 实验后学生课堂学习氛围分析 |
4.2.4 实验后学生篮球技术动作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
4.3 实验组学生给予视频反馈教学法的评价分析 |
4.4 视频反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6章 结语 |
6.1 回顾与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A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件B 学习动机量表 |
附件C 课堂氛围量表 |
附件D 实验组学生对视频反馈教学法的评价调查 |
附件E 罚球线处单手肩上投篮达标评分表 |
附件F 罚球线处单手肩上投篮技评评分表 |
附件G 三分线外往返运球上篮达标评分标准 |
附件H 三分线外往返运球上篮技评评分标准 |
附件I 全场变向运球上篮评分表 |
附件J 全场变向运球上篮技评评分标准 |
附件H 专家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小群体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教学的改革推动了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 |
1.1.2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应用小群体教学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体育教学法 |
2.1.3 小群体教学法 |
2.2 国内关于小群体教学法的研究 |
2.2.1 国内关于小群体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2 小群体教学法在体育教学方面应用现状 |
2.2.3 小群体教学法在田径教学方面应用现状 |
2.2.4 小群体教学法在其他学科教学方面应用现状 |
2.3 国外关于小群体教学法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观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小群体教学的实验设计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4.3 实验对象与实验分组 |
4.4 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实施小群体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原则 |
4.4.1 合作性原则 |
4.4.2 主体性原则 |
4.4.3 适宜性原则 |
4.4.4 全面性原则 |
4.4.5 激励性原则 |
4.5 教学课程进度安排 |
4.5.1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
4.5.2 教案设计 |
4.5.3 挺身式跳远结合小群体教学法的“学”与“练” |
4.6 测试实验指标的选取 |
4.7 教学内容实施 |
4.7.1 对照组教学内容的实施 |
4.7.2 实验组教学内容的实施 |
4.8 实验控制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挺身式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5.3.1 挺身式跳远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
5.3.2 挺身式跳远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4.1 学生即兴技术讲述比较与分析 |
5.4.2 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4 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5 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6 学生对评价方式的认可度分析 |
5.4.7 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对比分析 |
5.4.8 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的对比分析 |
5.5 影响小群体教学法的主要因素分析 |
5.5.1 教师因素 |
5.5.2 学生因素 |
5.5.3 其他因素 |
5.6 小群体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
5.7 小群体教学法的局限性以及改革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3)“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在网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时代趋势 |
1.1.2 高校网球选修课现状趋势 |
1.1.3 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改革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网球教学 |
2.1.3 引导教学法 |
2.1.4 互助教学法 |
2.1.5 探讨教学法 |
2.1.6 “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 |
2.2 国内现状研究 |
2.2.1 关于我国传统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2.2.2 关于网球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2.2.3 关于引导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互助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2.2.5 关于探讨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现状研究 |
2.4 “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的结构 |
2.4.1 “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
2.4.2 “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4.3 “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教学实验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4 “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在网球技术教学中的研究与分析 |
4.1 实验时间和地点 |
4.2 实验对象与分组 |
4.3 实验设计 |
4.3.1 实验步骤 |
4.3.2 实验中教学的基本程序 |
4.3.3 实验教学进度 |
4.3.4 实验教学方法对比 |
4.3.5 实验测试指标与方法 |
4.3.6 实验控制 |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教学实验前测试指标结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基本情况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主观锻炼体验调查结果与分析 |
5.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交际能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
5.1.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球感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 教学实验后测试指标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网球技术成绩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观锻炼体验调查结果与分析 |
5.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交际能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需要 |
1.1.2 深化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师友互助 |
1.3.2 初中体育的师友互助式学习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师友互助的理论基础 |
1.5.1 行为主义理论 |
1.5.2 人本主义理论 |
1.5.3 建构主义理论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方法 |
2 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
2.1 师友互助式学习的研究目的 |
2.2 实验时间及地点 |
2.3 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 |
2.3.1 实验对象 |
2.3.2 实验假设 |
2.3.3 实验变量 |
2.3.4 实验器材 |
2.3.5 实验过程控制 |
2.3.6 师友互助式学习的基本环节 |
2.3.7 实验步骤 |
2.3.8 师友互助式学习案列研究 |
3 师友互助式学习实验结果分析 |
3.1 师友互助式学习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
3.1.1 实验前两个班身体素质分析 |
3.1.2 实验前两个班体育知识测试结果分析 |
3.1.3 实验前两个班篮球技能结果分析 |
3.1.4 实验前两个班体育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
3.1.5 实验前两个班情意表现结果分析 |
3.2 师友互助式学习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
3.2.1 实验后两班身体素质结果分析 |
3.2.2 实验后两班技能结果分析 |
3.2.3 实验后两班体育兴趣结果分析 |
3.2.4 实验后两班体育知识分析 |
3.2.5 实验后两班情意表现结果分析 |
3.3 应用师友互助式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点分析 |
3.3.1 师友角色的确定 |
3.3.2 如何保障师友互助式学习有效的落实 |
3.3.3 师友互助式学习考核方式的制定 |
3.4 应用师友互助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优劣势分析 |
3.4.1 应用师友互助式教学的优势分析 |
3.4.2 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劣势分析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师友互助式学习提高学生部分身体素质 |
4.1.2 师友互助式学习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
4.1.3 师友互助式学习在篮球教学课有很好的效果 |
4.1.4 师友互助式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情感发展 |
4.2 展望 |
4.2.1 加快构建师友身份的划分标准 |
4.2.2 加大师友互助式学习在课下应用的推广力度 |
4.2.3 统筹推进家校合作育人全程模式 |
4.2.4 加强各学科教学方法之间的交流融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有氧舞蹈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有氧舞蹈的运动特点 |
1.1.2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
1.1.3 有氧舞蹈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合作教学模式的概念定义 |
2.2 国外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
2.2.1 国外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性研究 |
2.2.2 国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性研究 |
2.3 国内关于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
2.3.1 国内关于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性研究 |
2.3.2 国内关于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性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基本情况分析 |
4.1.2 实验前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
4.1.3 实验前非认知能力情况分析 |
4.2 合作教学模式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
4.2.1 实验后合作教学模式对女大学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3 合作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
4.3.1 合作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
4.3.2 合作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分析 |
4.3.3 合作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
4.3.4 合作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分析 |
4.4 合作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有氧舞蹈技术效果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培养大学生体育软实力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磨炼学生意志,培养体育精神 |
二、拓展学生视野,传承体育文化 |
三、创新课程模式,培养体育兴趣 |
“自主互动”教学案例(以乒乓球教学为例) |
(一)教师课外备课 |
(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
(三)师生课堂互动教学 |
(7)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游泳选修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游泳运动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
1.1.2 实施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
1.1.3 高校游泳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教学实验法 |
第3章 分层教学设计 |
3.1 实验班教学分层的实施 |
3.1.1 学生的分层依据 |
3.1.2 教学目标分层 |
3.1.3 教学方法分层 |
3.1.4 教学评价分层 |
3.2 实验教学设计 |
3.2.1 教学模式的设计 |
3.2.2 爬泳课程教学安排 |
3.2.3 实验中实验组各层次的人数动态分布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差异性检验 |
4.1.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差异性检验 |
4.1.2 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差异性检验 |
4.1.3 实验对象游泳基础差异性检验 |
4.1.4 实验对象游泳学习兴趣差异性检验 |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爬泳水平测试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游泳兴趣测量结果对比 |
4.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测量结果对比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视频反馈教学法在公共体育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景德镇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反馈教学法 |
2.1.2 视频反馈教学法 |
2.2 高校太极拳研究现状 |
2.2.1 太极拳在高校开展现状研究 |
2.2.2 太极拳课程教学组织研究现状 |
2.2.3 高校太极拳教学手段和方法研究现状 |
2.3 视频反馈教学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太极拳教学中运用视频反馈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
4.1.1 太极拳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的需求 |
4.1.2 学生拥有的电子设备及使用情况 |
4.1.3 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 |
4.2 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方法的设计 |
4.2.1 视频反馈教学法的设计 |
4.2.2 传统教学法的设计 |
4.2.3 视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比较 |
4.3 实验前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3.1 实验前学生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4 实验后学生的客观指标的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后学生技术动作学习效果的对比分析 |
4.4.2 实验后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对比分析 |
4.4.3 实验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
4.5 实验后学生的主观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1 实验后学生学习动机的对比分析 |
4.5.2 实验后学生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
4.5.3 实验后学生对太极拳教学的效果评价的对比分析 |
4.6 实验组学生对视频反馈教学法的评价分析 |
4.7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分析 |
4.7.1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实验结果分析 |
4.7.2 实验组采用视频反馈教学法的实验结果的分析 |
4.7.3 视频反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互助式教学理念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助式教学理念的内涵 |
二互助式教学理念的发展 |
三互助式教学理念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相契合 |
(一) 自助和互助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
(二) 社会工作教育应当贯穿互助式教学理念 |
四互助式教学理念运用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可能途径与方法 |
(一) 以互助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理论教学 |
(二) 以实习团队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 |
(三) 将互助式教学理念扩展到学生的课外学习中 |
(10)基于合作学习的高校篮球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篮球教学合作学习的内涵 |
2 合作学习理论对高校篮球教学设计的意义 |
2.1 合作学习理论促进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
2.2 合作学习理论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篮球互助学习 |
3 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篮球教学设计的策略 |
3.1 依托篮球教学比赛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
3.2 在篮球技术教学中渗透合作学习的方式 |
3.3 创新合作学习的场景及课堂氛围 |
3.4 优化合作学习的多元评价方式 |
4 结语 |
四、高校篮球互助式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沈阳大学为例[D]. 商光昊. 沈阳大学, 2021(10)
- [2]小群体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李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引导—互助—探讨”教学法在网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刘君凌.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4]“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许磊.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有氧舞蹈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的效果研究[D]. 吴梦珂.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6]培养大学生体育软实力初探[J]. 袁志红.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9(05)
- [7]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游泳选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 郭丽琳.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2)
- [8]视频反馈教学法在公共体育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景德镇学院为例[D]. 叶胜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9]互助式教学理念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借鉴[J]. 侯日云.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27)
- [10]基于合作学习的高校篮球课堂教学设计策略[J]. 刘建斌,刘婷茹. 当代体育科技, 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