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锐女团

韩国新锐女团

一、韩国新锐少女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谢飞[1](2020)在《鞠守镐舞蹈艺术论》文中指出鞠守镐是韩国传统舞巨匠、无形文化财传授者,更是重构民族形式、融通东西文化的创作者。纵观鞠守镐近五十载的舞蹈艺术历程,他都在反复叩问并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使韩国舞蹈世界化。在此过程中,他势必面对何看待与处理新/旧、传统/现代、民族/世界、特殊/普遍、东方/西方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亚洲艺术家所共同面对的艺术课题,所共同遭遇的“艺术命运”。鞠守镐不仅对上述问题有着深刻的个人思索,也在世界舞台上有着大量成功实践。其舞蹈创作的历程与方法、经验与原理,能够为中国艺术工作者提供一定启示。本文作为对鞠守镐的个案研究,从舞蹈艺术道路、舞蹈艺术观念、舞蹈创作特征与舞蹈表演特征四个方面对他进行系统研究,由此抓住鞠守镐的“个人同一性”——“跳着韩国舞蹈去见全世界的人”。这句话不只是他的个人具体经验与特殊契机的表述,更可在总体上揭呈鞠守镐的艺术实践历程,呈示其艺术思想道路的整体图景,蕴含其创作与表演的独特之法。通过对其“个人同一性”的把握,进一步揭示这一典型个案中寄寓的普遍启示。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考察鞠守镐的舞蹈艺术道路(1948至今)。首先,讲述鞠守镐的幼年经历、求学情况及艺术入门过程(1948-1973),并指出该阶段的因缘际遇与他后来思想形成与舞蹈创作的联系。其次,揭示鞠守镐艺术活动历程和各时期特征。关于其正式从艺道路,可划分为时间上有所交叠的两个阶段:一是作为演员(舞者)的阶段(1973-1985);二是作为编导(创作者)的阶段(1983至今)。而创作阶段又分为三期:第一期(1983-1990)特点是“大地情怀”,追求民俗性与本土性。第二期(1991-2000)特点是“历史化”与“世界化”双向探索。第三期(2000至今)特点是“从心”的自由与自然。第二章,探讨鞠守镐的舞蹈艺术观念,揭示其思想的整体图景。该图景包括三个面向:一是“在地根植”,主张舞蹈是根植于故土人世的舞动;二是“灵根重塑”,主张对传统的“历史化寻根”与“创作化再造”;三是“遭遇世界”,主张用世界性眼光看民族舞蹈。他的思想突破了过去与未来、独特与普遍、民族与世界的二元对立结构。第三章,分析鞠守镐的舞蹈创作特征。首先,本文指明鞠守镐舞蹈创作中存在三个轴心,即民俗性、历史性与世界性。纵观其舞蹈创作历程,他的创作经历了一次嬗变,形成了三个轴心,即由1980年代的“民俗性”转向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性”与“世界性”。1980年代,鞠守镐深受农乐艺术与巫俗文化影响,作品具有较强的民俗性,具有浓郁的“大地情怀”。1990年代以来,其创作兼具开放性与内聚力,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方面向历史探索,发掘古代历史素材中的舞蹈资源,并将这些素材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向世界开放,在民族视域与世界视域的互动中构造韩国舞蹈新形态,提升民族舞蹈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其次,提炼鞠守镐舞蹈创作的两个倾向,即“折中性”与“综合性”。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尝试在韩国文化(延伸说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之间完成一种“舞蹈美学折中主义”,即一种将不同美学风格与舞蹈语言混合的实验。鞠守镐追求剧场艺术的综合性,坚持将韩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多层面”地融入舞蹈艺术,超越了一般的舞蹈艺术范畴,因此他可被称为“综合型舞台艺术家”。最后,归纳鞠守镐舞蹈作品的主题意蕴,即多重悲剧(原始共同体的生活悲剧感、文化冲突的悲剧、历史与人性的悲剧)与东方思想。第四章,概括鞠守镐的舞蹈表演特征。他在动作形态展现出沉稳的姿态、立挺的体态、刚柔的神态与灵展的动态;在美感传达上,既有《立舞》天人和谐之美,也给人《琴舞》心物交感的体验,并具有《长恨歌》的儒雅端重、《男舞》的阳刚气节以及《煞儿普里》的肃穆沉静。此外,他不会使自己的表演限制于某一定式,而是因应世界的目光进行表演创新,在因地制宜、与他者对话中显现“韩国性”。第五章,详析鞠守镐的代表作《鼓的大合奏》。《鼓的大合奏》是一部“多鼓合一”的综合性表演的作品,包括杖鼓、大鼓、圆鼓、立鼓、五面鼓、半鼓、经鼓以及手鼓。多种鼓的结合、错综复杂的鼓点、丰富交织的节奏型、击鼓与舞蹈的巧妙融合,构成了整部作品的艺术特点,亦即多鼓对话、长短交响与鼓舞合一。这在整体上展现出多鼓共融下的舞韵交响。第六章,立足中国舞蹈发展实际,从鞠守镐的舞蹈观念与实践中提炼出有益的艺术启示。对于中国舞蹈而言,鞠守镐带来以下三点启发:第一,保持“遭遇”的视域,即坚持内外视域互动与古今视域融合;第二,追求“有根”的创作,即取得舞蹈创作的基本定向,并追求“有人”与“及物”的统一;第三,树立“创作者”意识,除了拥有“自由尝试”的意识之外,还须坚持“高峰意识”与“扎根意识”并举,凸显多重文化结合中的“有我之境”。

李岩[2](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潘炫宇[3](2020)在《韩国大众音乐发展研究(1907-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国大众音乐(Korean popular music)在经历了百余年的磨砺后,成为了二十一世纪世界大众音乐视野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作为韩国国家文化中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音乐风格,使它已然成为韩国现代社会中“新音乐”文化的代名词。这种音乐形式虽诞生于韩国,却以全世界音乐市场为目标而进行发展,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内容研究也成为了大众音乐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看出韩国大众音乐产生于一个动荡的战争年代,无论是在日本长达35年的侵占时期,又或是朝鲜半岛南北民族战争时期,都没能阻挡韩国大众音乐的发展。即使在经济与社会特殊的困难时期,它依旧在困境中得到启发,积极汲取外国优秀音乐文化,从而构成了当下韩国大众音乐的雏形。韩国大众音乐的成功不单单是一种文化成果的体现,更是涉及到了社会、民众与政府等多方面的意识与形态问题,因此在研究其音乐风格发展变化之时,对其文化因素、时代因素的探究也是必不可少的。韩国因其大众音乐的世界性传播与发展,被诸多学者认为是迄今为止大众音乐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从音乐研究的角度来看,对韩国大众音乐本体及其社会文化的影响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与众多音乐类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韩国大众音乐因为准确地发掘了最适合其国情并相对稳定的发展道路,所以在其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音乐风格如Trot、新民谣、叙事曲以及当今盛行的K-POP视觉型流行音乐。这一系列相对完善的音乐风格构成了韩国大众音乐的主体,也将大众音乐的传承年代明确划分开来,从而构成了将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密切关联的音乐,并以其出众的价值姿态引领着世界大众音乐的发展。本文将从历史学、社会学和音乐学等角度对韩国大众音乐的发展风格及变化进行深入探究,将重点侧重在韩国大众音乐文化的内容部分,以求对其进行更为详细全面的研究。并从韩国大众音乐的发展源动力出发,深入挖掘其代表性审美过程的形成,从而突破语言的枷锁对韩国大众音乐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孙茜[4](2019)在《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电影创作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历经了风雨的韩国电影凭借特有的民族气质和精神状态、对电影类型的强大融合及自我更新能力迅速成为亚洲新电影的代表。20世纪90年代,作为韩国类型电影大师,奉俊昊和金基德,朴赞郁等韩国着名导演一同走入观众的视野。他的电影导演之路历经了初创期(2000-2003)、成熟期(2003-2009)与转型期(2013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其作品中动荡不安的历史影迹和摇摆沉浮的人物命运是韩国近代的社会语境以及奉俊昊的成长环境的折射。从处女作《绑架门口狗》中初展才华、《杀人回忆》中一鸣惊人、再到《雪国列车》的蜚声国际,奉俊昊的作品极具社会问题意识,他善于在电影中去探寻世事变迁,发掘推动历史的幕后之手。观众在他的作品中看到韩国社会最残酷的物语:民族身份的缺失与军事独裁统治造就的痛感记忆,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以及“未解决”的结局策略,这些无一不暴露出韩国的民族伤痕与社会隐痛。他将这种韩国人在漫长的民族苦难史中形成的特殊文化心理熔铸于电影文化之中,渗透着对人性的拷问以及韩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考量。奉俊昊还具有强大的电影叙事功力,他有着缜密的逻辑与对细节精准的把握,游刃有余地游弋于商业电影大潮流中而不失自己的声音。“黑色幽默”“反类型化”“反乌托邦”等“奉式”创作风格让每部电影作品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这些作品在电影叙事和视听语言上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美学风格。奉俊昊的成功,是民族主义与西方文化巧妙结合、艺术理想与商业票房巧妙平衡的结果,不仅为韩国乃至世界影坛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也为亚洲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李梦瑶[5](2018)在《新世纪韩国商业电影中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文中指出集体记忆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对族群成员获取身份认同和加强群体凝聚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本质上是立足当下对过去的一种动态建构过程,而集体记忆的实现往往是通过各类媒介的建构。在这其中,电影作为一种影像媒介,大力影响着大众对于“过去”的认知。自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进入文人政府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韩国的电影产业迅速崛起。而由于在历史上长期被殖民和独裁统治,韩国民众拥有极强的民族主义和危机感,时刻传达出“过去的悲剧”不该被遗忘的观念,因此韩国一直致力于建构大众的回忆,他们选取的主要媒介之一便是电影。在成熟的电影市场下,兼具娱乐性和批判性的韩国电影是如何有效建构大众的集体记忆的?本文参考了社会学中的“集体记忆理论”和传播学中的仪式观,以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何种记忆”、“为何记忆”、“如何记忆”几个层面分析了韩国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对韩国大众集体记忆建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首先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对于韩国电影和集体记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正文部分从第一章开始,分析了韩国商业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什么样的记忆,并对所呈现的记忆进行了分类,分析了记忆选择与凸显的社会秩序合法性。第二章则是具体论述了韩国电影是如何建构集体记忆的,从叙事手法、符号的运用和仪式的呈现三个角度展开。叙事的手法从视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切入,符号的建构分为视觉、听觉、器物几个层面,仪式的呈现则从日常化的仪式和作为仪式传播的媒介事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三章则是从电影的媒介功能、集体、韩国电影的产业现状、韩国受众的心理取向三个方面总结了韩国商业电影构建集体记忆的原因;并且分析了这种集体记忆形式的建构所会带来的影响。最后的结语,则是对全文论述的总结以及对中韩电影创作的反思。

河娜(Ha Na)[6](2018)在《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一直备受中国媒介人的关注,但全面系统研究韩国有关成就及揭示其动因的论着迄今还是空白。本论文尝试开展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以望能为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新媒介的成长发展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韩国新媒介产业领域当中选取核心的五大产业——互联网产业、移动新媒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数字电视产业进行分析与考察,在探寻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着重展开对其各个不同领域的新媒体产业之内涵及特征的解析与阐释,尽可能详细剖析出其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中的特点与兴起的动因。本文运用当今最新的产业报告、政府机构政策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资料,梳理并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整体风貌,力图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因。立足于对韩国新媒介产业的发展动因,通过探讨韩国新媒介产业背后的韩国国民性等文化因素,进一步对韩国文化创意市场做出全新的解读。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运用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和“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这三项有机联系之内容的考察,全面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呈现。二是从“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和“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这四个互为关联的不同侧面,来阐释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兴起发展所具备的特点。三是通过对“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及“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产业动态变化的分析,来梳理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做以展望。四是将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和展望。五是通过对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的整理分析,在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与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背景下,来阐述在韩国数字电视产业影响下重构和发展。本文最后对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进行概观论述、并对其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建议与总结,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并蓄与包容的韩国新媒体产业进行文化定位,并对其新媒体领域的后续研究作出概要铺垫。

孙皓[7](2017)在《春香传:从文学到电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春香传》作为盘索里类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韩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与《沈清传》、《兴甫传》并称朝鲜民族古典文学的“三大传”,与《红楼梦》、《源氏物语》并称亚洲三大古典小说。《春香传》的故事素材源于民间传说,后来盘索里艺人“广大”将这些故事素材用盘索里的形式进行演唱,申在孝等有识之士将演唱的盘索里歌辞整理、记录下来,最后被坊间书商加工润色之后整理成了小说。几百年来,随着盘索里艺术的心口传承以及朝鲜王朝中、后期读者层的变化,《春香传》的内容一直被反复改写,先后诞生了汉文本、韩文本、手抄本、坊刻本等近143个不同版本,主人公春香也成为朝鲜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上世纪三十年代起,随着《春香传》的小说文本被不断发掘、整理,这部庶民文学作品受到广大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春香传学”研究蓬勃开展起来。进入二十世纪后,《春香传》凭借其叙事上的开放性特征,先后被改编成为小说、诗歌、漫画、话剧、戏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以此保持着经典文本的艺术魅力。然而,面对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消费时代“文学危机论”之论断,文学的发展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值得我们深思。电影被誉为世界上的“第七艺术”。自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文学文本就注定成为电影剧本创作的主要来源,而那些优秀、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受到电影创作主体的垂青。文学故事用电影的方式以飨大众是文学作家们始料未及的事情,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不失为一种延续文学作品生命力的有效手段。纵观朝鲜半岛电影史,小说《春香传》被先后二十四次改编成电影,春香电影也见证着朝鲜半岛电影工业的兴衰起落。每当电影业出现重大的技术性变革或者陷入低谷需要重新崛起时,电影工作者首先想到的几乎都是小说《春香传》。可以说《春香传》默默开启着朝鲜半岛电影工业乃至电影史上的每个历史新纪元。本课题以电影改编观念为基本理论,以语言学、符号学、叙事学、接受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辅助理论,采取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艺术本体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从整体上对朝鲜半岛电影史上的春香电影改编活动进行全面把握和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观照。考察由小说《春香传》改编而来的春香电影作品,探究“春香”这个女性形象在各个时代产生的变化,思考春香电影改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电影艺术对古典文学、特别是经典文学文本的现代化阐释带来的启示、价值与意义。本课题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在对春香电影改编研究史进行详细扫描之后,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第一章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此章对文本理论、改编的定义、方法、观念等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界定了“改编策略”、“改编方法”、“改编技巧”学界使用较为混乱的术语,最后对“改编”定义如下:改编是创作主体根据电影的创作规律,在对原着文本符号进行解码的基础上,使用视听符号进行重新编码的三度创作行为。第二章对《春香传》的小说文本进行了考察。此章以文学作品产生的内因与外因、影响与接受为横向线索,以民间传说到盘索里类小说的演进过程为纵向线索对小说《春香传》进行了作品的内部研究;同时以小说中涉及的朝鲜王朝身份制度、妓生制度、奴婢制度、御史制度等社会制度为切入点,对小说《春香传》进行了作品的外部研究。此章内容试图打破以往国内《春香传》研究中存在的单纯使用社会学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论范式、纠正一些错误的研究倾向,同时将韩国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译介,旨在为国内的《春香传》研究提供有益参考。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按照电影草创期、默片期、有声期、复兴期、发展期和消费时代的时间断线,对朝鲜半岛电影业中的春香电影改编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的重点内容放在有影像资料存世的1941年《半岛之春》、1961年《成春香》、2000年《春香传》、2010年《方子传》之上。其中,在第五章中对朝鲜电影史上的三次春香电影改编情况进行了论述,研究重点放在有影像资料存世的1980年《春香传》和1984年《爱、爱、我的爱》之上。此章的研究内容试图突破以往春香电影改编研究中将研究对象限定在韩国电影史的研究局限,进而将整个朝鲜半岛电影业中的春香电影改编情况补充完整。1922年,金小浪一派以连锁剧的形式拉开了春香电影的大幕。1923年,早川孤舟拍摄的《春香传》成为朝鲜半岛电影史上最早的使用民间资本拍摄的电影,也是朝鲜半岛的首部默片。1935年,李明雨拍摄的《春香传》宣告了朝鲜半岛首部有声片的诞生。李氏兄弟通过向日本学习摄影、录音技术,使用民间资本完成此部影片的拍摄,对依赖外国资本起家的朝鲜半岛电影业具有重要意义。《半岛之春》(1941)使用“片中片”的套嵌式结构,将《春香传》的拍摄情况与内部叙事相结合,为观众展现了日本殖民统治下朝鲜半岛电影业的困境与电影工作者的无奈。此片以爱情通俗剧的题材委婉地回避了殖民当局的检阅,是一部完成度极高的民族电影。《成春香》(1961)采用喜剧类型片的形式对《春香传》进行了多元化的改编,此片促进了新艺综合体的转换,加速构建了六十年代韩国电影产业结构和美学特征。春香的扮演者崔银姬将忍苦、未亡人的母亲形象成功带入到影片之中,唤起了当代女性观众的集体共鸣。尹龙奎导演的《春香传》(1980)是朝鲜电影史上第二部春香电影改编作品。这部彩色故事片将春香塑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阶级勤劳女性的典范形象。从整体看,本影片是严格遵循《电影艺术论》指导思想拍摄的严肃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人工斧凿之感。申相玉导演的《爱、爱、我的爱》(1984)是朝鲜电影史上的第三部春香电影,该片采取歌舞片的形式进行拍摄,表现出与以往春香电影大不相同的文艺面貌。林权泽导演的《春香传》(2000)“忠实”地对原着小说进行了全方位“还原”。通过“片中片”结构将朝鲜民族传统艺术盘索里的精髓融入到《春香传》之中,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试验,重新构建了韩国电影的美学体系。《方子传》(2010)以鲜明的后现代特点为观众演绎了一个古代服饰下现代人思维的《春香传》。影片中春香的欲望与现代女性追求的目标形成了有效互动,可以说此片是过往春香电影改编中叙事变化最为成功的一部,也为以后的春香电影改编提供了参考范式。最后,结论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本课题的研究局限在于以“互文性”理论为切入点,在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建立了联系,尚未使用戏仿(parody)理论对两种文本深层关系进行考察;改编观念中界定的相关术语未能在改编实践中检验其内涵;以“视听语言”为基本出发点,仅对有影像资料存世的春香电影进行了研究,对于其他以文献形式存世的春香电影也值得进行后续研究。改编观念的研究严重落后于改编实践的步伐,理论层面仍然不能形成分析电影改编作品的有效操作范式,此领域尚有待后续研究者对多部原着和改编后的作品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改编的相关理论内涵。视听媒体在未来肯定会长时间占据主流媒体的地位,因此电视剧、广播剧中的《春香传》改编作品也值得研究者进行后续研究。

贾泽众[8](2015)在《试论韩国新右派历史教科书问题初探》文中指出韩国新右派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企图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内容来重新诠释韩国近现代史尤其是现代史,从而贯彻新右派的治国政策方针,其历史教科书是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核心,将日本殖民统治美化、“经济第一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意识相杂糅而产生的,带有明显的偏激性,在韩国反响较为强烈。与日本右翼歪曲篡改史实的历史教科书不同,韩国新右派的历史教科书未能引起邻国学者应有的关注。这多半由于亚洲诸国对于侵略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本方面。新右派的历史教科书推崇日本殖民地现代化论,“只认经济增长”,贬损安重根、金九等爱国先烈为恐怖分子,把随军慰安妇说成自愿卖淫等都是韩国民众的民族情绪所无法容忍且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掩盖李承晚分裂国家、民族的昭然罪行,美化其为大韩民国的“建国之父”,大部分国民难以首肯。只一味地为朴正熙经济发展之功歌功颂德,追捧其为韩国“现代化之父”,无视其政治独裁和糟践人权之过,不仅以偏概全,也不符合客观实际。新右派以早已被质疑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武器和经济发展为衡量标准诠释韩国近现代史,不仅荒谬那么简单,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误导学生的可能性。新右派的绝大部分主张虽然荒谬,但并非毫无可取之处。韩国进步史学界过去有关现代史的记述上的偏差,给新右派可乘之机。可是,韩国进步学界对新右派的批判与其初衷相背离,全盘否定新右派的活动和主张,走向另一个极端。韩国新右派的历史教科书误导青年一代史观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警示邻国学者要注意培养东北亚共同认识,需将“尊重历史”、“还原真相”的历史责任与意识根植于教科书编撰过程中。

储福金[9](2014)在《黑白(白之篇)》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一陶羊子在棋盘上落下一子。听到了落子的声音,他就停在那声音里,声音传得很远很深。陶羊子独自面对一盘棋,一张棋谱。谱上刻印着手数,淘来的旧棋谱墨印模糊了,有的手数湮没成一团。人生已近花甲,陶羊子已无感叹。花开花落,都一切自然。看窗外树叶,朝亮处绿绿的,背光的地方显着黑黄。两层的光色,只是感觉罢了。凡是存在皆有两层,只有在思维中融成一体,世界才是清明自然的。

俞永植[10](2013)在《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文中指出中韩两国关于新词语的学术研究各具特点,近20年两国关于新词语研究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中韩两国新词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基础,借鉴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和韩语的分别研究和汉、韩跨语言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分别总结了截止到2010年的汉语和韩语新词语的词形词义特点,对比汉、韩语新词语在词汇学方面的异同点,并通过两国各时期时代特点的新词语的分析,探讨两国受到国际化时代的影响和人们的意识变化和发展。本文研究对象为到2010年的汉语新词语和韩语新词语。主要参考《最新中韩新造语辞典》、《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新词语词典》、《2008年汉语新词语》、《2009年汉语新词语》、《2010年汉语新词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韩国国立国语院1994-2010年“新语”调查中的韩语新词语。本文主要通过汉、韩语新词语研究、汉、韩语新词语语言学的词形词义对比研究和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讨论相结合,微观调查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描述了汉、韩语新词语的特点,集中分析和总结了两国新词语词汇学及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异同点。在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综述部分,分别总结了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特点。汉、韩语新词汇言学的对比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词类特点、造词法特点、词义形态、产生渠道和生成途径四个方面的研究。(一)中韩两国新词语词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名词数量较多。(二)汉、韩语新词语在造词法上的特点如下:汉语新词语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韩语新词语分为“单一词”和“混种词(hybrid、复合词)①”。汉、韩语新词语大部分是已有词(素)的合成词,少有“完全新的词”,合成方式大部分相同,但因动宾顺序不同也存在不同点。汉、韩语新词语大致分为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和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中分为原形词根合成方式和变形词根合成方式。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分为接头派生(前缀)法和接尾派生(后缀)②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原形词根合成方式中,汉、韩语新词语相同的合成结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名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动词素结合;名词素和形容词素结合。韩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副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不完全词根和名词的结合;副词素和补助用言结合;直接写出“连音”的合成词。汉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形容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变形词根合成方式中,包括缩略方式和混合方式生成的新词语。缩略方式包括提取法、节略法和音节的缩略;合成方式包括接头派生法和接尾派生法。派生法生成新词语,接头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头派生词;汉字接头派生词;外来词接头词。接尾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尾词;汉字语接尾词;外来词接尾词。(接头词也可叫“前缀”,接尾词也可叫“后缀”)(三)汉、韩语新词语词义形态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化和色彩的变化四个方面。(四)汉、韩语新词语产生渠道形式和生成途径研究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形式主要有:创造新词、旧词被赋予新义、外来词的介入、方言的引入和修辞法。本文主要从“借用”、“修辞造语”、“类推”对比分析汉、韩语新词语的生成途径。借用分为“外来词的借用”和“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修辞造语分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和婉曲造语。类推包括反意的类推和类似的类推。在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部分,本文主要对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类别变化分析、社会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人们意识和外来词产生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从政治、社会、军事、通信、经济、科技、医学、娱乐、生活、文化、地理及其他12个词义类别,分别对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异同点。(二)分析总结了中韩两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主要分析了各时期两国杨有时代特点的新词语。具体分析了80年代初期、1990年前期、2000年、2010年的中国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80年代后期、1990年、2000年、2010年韩国的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总结了只在中国使用的新词语、只在韩国使用的新词语、两国共同使用的新词语以及原来只在一个国家使用、但现在两国都通用的新词语和新词语族。(三)通过分析中韩两国外来词新词的使用现状,窥探了中韩人民对外意识的变化,比较了两国人民意识变化的不同之处。通过共同的新词语“酷”,总结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的变化发展原因,即新事物的流入、接受和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意识变化;中国和韩国“新一代人”的人际关系变化;两国经济结构和生活节奏的变化,等等。

二、韩国新锐少女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新锐少女组合(论文提纲范文)

(1)鞠守镐舞蹈艺术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鞠守镐的舞蹈艺术道路
    第一节 成长背景与舞蹈入门
        一、成长背景
        二、舞蹈入门
    第二节 演员阶段
    第三节 鞠守镐的创作活动与各时期特征
        一、创作Ⅰ期:大地情怀(1983-1990)
        二、创作Ⅱ期:“世界化”与“历史化”双向探索(1991-2000)
        三、创作Ⅲ期:“从心”的自由与自然(2001 至今)
第二章 鞠守镐的舞蹈艺术观念
    第一节 在地根植:源于大地人世的舞动
    第二节 灵根重塑:历史化寻根与创作化再造
        一、历史化寻根:“传统是创造的金库”
        二、创作化再造:面对“传统”的“创作者”姿态
    第三节 遭遇世界:用世界性眼光看民族舞蹈
        一、遭遇:用世界性眼光看民族舞蹈
        二、超越:打破特殊性/普遍性的对立结构
第三章 鞠守镐的舞蹈创作特征
    第一节 舞蹈创作的三个轴心
        一、民俗性:民间风土
        二、历史性:故国神游
        三、世界性:世界行旅
    第二节 舞蹈作品的两个倾向
        一、折中的舞蹈
        二、综合的舞蹈
    第三节 主题意蕴:多重悲剧与东方思想
        一、多重悲剧
        二、东方哲思
第四章 鞠守镐的舞蹈表演特征
    第一节 动作形态
        一、沉稳的姿态
        二、立挺的体态
        三、刚柔的神态
        四、灵展的动态
    第二节 美感传达
        一、《立舞》的天人和谐
        二、《琴舞》的心物交感
        三、《长恨歌》的儒雅端重
        四、《男舞》的阳刚气节
        五、《煞儿普里》的肃穆沉静
    第三节 因应世界目光的表演创新
第五章 个案分析:《鼓的大合奏》的构成与特色
    第一节 多鼓对话
        一、杖鼓
        二、大鼓
        三、圆鼓(基本鼓)
        四、立鼓、五面鼓
        五、半鼓
        六、经鼓、手鼓
    第二节 长短交响
        一、“长短”的类型
        二、长短的有机统一
        三、“长短”的交响呈现
    第三节 鼓舞合一
        一、韵律及呼吸
        二、步伐
        三、画面呈现
第六章 艺术借镜:鞠守镐对中国舞蹈的启示
    第一节 保持“遭遇”的视域
        一、内外视域互动
        二、古今视域融合
    第二节 追求“有根”的创作
        一、取得舞蹈创作的基本定向
        二、“有人”与“及物”的统一
    第三节 树立“创作者”意识
        一、“高峰意识”与“扎根意识”并举
        二、多重文化结合中的“有我之境”
结语:跳着韩国舞蹈去见全世界的人
参考文献
附录1:鞠守镐主要编舞作品
附录2:鞠守镐获奖及表彰
附录3:鞠守镐访谈(节选)
附录4:鞠守镐手稿
附录5:鞠守镐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与表演
致谢

(2)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3)韩国大众音乐发展研究(1907-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韩国大众音乐的起源
    (一)朝鲜半岛传统音乐的发展
        1.历史背景下的传统音乐
        2.日殖时期传统音乐的发展
        3.朝鲜战争中音乐的题材
    (二)韩国大众音乐的确立与概念界定
        1.韩国大众音乐的开端
        2.大众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概念界定
二、韩国大众音乐的发展状态
    (一)韩国大众音乐风格的形成
        1.新民谣音乐的形成
        2.Trot音乐风格的形成
    (二)以Pop与Trot为代表的大众音乐
        1.“美八军”对韩国大众音乐的影响
        2.Trot音乐与Pop音乐的两极分化
三、韩国“叙事时代”的大众音乐及代表人物
    (一)叙事曲与Trot音乐的流行
        1.“叙事时代”的形成与歌手李承哲(???)
        2.国民歌手——赵容弼(???)
    (二)舞蹈性音乐的登场
        1.个人及组合形式的舞蹈性音乐
        2.Trot、Rock、Soul-Blues韩国大众音乐的多样化
四、当代大众音乐的兴起—舞蹈歌曲的时代
    (一)“徐太志与孩子们”翻开大众音乐新篇章
    (二)以H.O.T组合为起点Idol正式出现
五、K-POP的偶像化进程与影响
    (一)韩国偶像歌手各时期的发展进程
    (二)从韩国大众音乐看我国流行音乐现状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电影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奉俊昊创作的历程及背景
    第一节 韩国国民导演奉俊昊的创作历程
        一、初创期(2000-2003):《杀人回忆》奠定独特风格
        二、成熟期(2003-2009):《汉江怪物》打造“韩式”大片.
        三、转型期(2013 至今):《雪国列车》进入国际视野
    第二节 奉俊昊电影创作的历史文化语境
        一、分裂格局的打破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二、产业格局的变动和制作体系的完善
        三、“身土不二”的韩民族优越主义
第二章 奉俊昊电影的主题建构和形象塑造
    第一节 悲情寓言的刻骨言说
        一、“反乌托邦”下社会底层图景的呈现
        二、历史真相背后现实题材的选取与嵌入
        三、极端生态环境下对人与自然的探讨
    第二节 虚实交错的形象书写
        一、边缘化与反传统的人物设置
        二、形态反常与异变的动物意象
第三章 奉俊昊电影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奉俊昊电影的叙事结构
        一、多重置换的叙事视点
        二、打破传统的悬念叙事
    第二节 奉俊昊电影的叙事特征
        一、生活细节的极致放大
        二、张弛有度的影片节奏
        三、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
    第三节 奉俊昊电影的视听语言
        一、包含隐喻的空间设计
        二、宏大场面的有力调度
        三、渲染强烈的音乐表达
第四章 奉俊昊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巧妙结合
        一、民族情怀与国家意识的渗透
        二、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强调
    第二节 艺术理想与商业票房的平衡追求
        一、作者电影的艺术追求与价值思考
        二、好莱坞营销模式的借鉴与本土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新世纪韩国商业电影中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韩国电影研究综述
        (一) 中国研究
        (二) 韩国研究
    四、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一) 集体主义理论的历史演变
        (二) 集体记忆理论关照下的现实研究
第一章 韩国商业电影中集体记忆的议题设置
    第一节 政治记忆的选择与呈现
        一、所呈现的记忆主题
        (一) 日本侵略的抗争记忆
        (二) 骨肉相残的分裂记忆
        (三) 军事独裁的动荡记忆
        二、勿忘国耻被突显的悲剧
        三、树立信心——被选择的胜利
    第二节 社会文化记忆的选择与呈现
        一、所呈现的记忆主题
        (一) 暴力残忍的犯罪记忆
        (二) 热血纯洁的青春记忆
        二、现实主义的突显——真实事件的大量改编
第二章 韩国商业电影中集体记忆的建构路径
    第一节 再现记忆的叙事手法
        一、个人视角的叙事——以个体记忆为载体的呈现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群像化与定型化
    第二节 承载记忆的仪式操演
        一、日常化仪式的操演——稳定性与例行性
        二、媒介事件的操演——“共同在场”的参与性
    第三节 唤醒记忆的符号表征
        一、影像复制性——场景的还原与重现
        (一) 景别的切换
        (二) 镜头的调度
        (三) 色调的选择
        二、音乐渲染性——唤起声源的形象
        (一) 有声源音乐
        (二) 无声源音乐
        三、器物象征性——不同时代的独特风格
        (一) 契合时代的妆容与衣饰
        (二) 模拟过去的精细化道具
第三章 运用韩国商业电影建构集体记忆的原因与影响
    第一节 运用韩国商业电影建构集体记忆的原因
        一、媒介技术归因——电影传播的高效性
        二、市场环境归因——韩国新世纪稳定兴盛的电影产业
        三、心理取向归因——韩国民众对国产的强烈拥护
    第二节 运用韩国商业电影建构集体记忆所带来的影响
        一、韩国民众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强化
        二、韩国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情绪的巩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六、核心概念诠释:新媒介、新媒介产业
第一章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韩国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脉络
        二、韩国互联网产业应用的径路
    第二节 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
        一、电子商务(EelectronicCommerce)
        二、社区化电子商务(SocialCommerce;Socialshopping)
        三、家庭电视购物
        四、互联网视频广告
        五、物联网
    第三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一、信息通信市场竞争促进政策
        二、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三、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治理
第二章 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模拟服务与移动通信的大众化(第一代:韩国从1980年至1990年段)
        二、移动通信时代的进化(1G到4G)
        三、韩国各时代移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四、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态
        五、韩国的4G创造的新环境(LTE)与向5G的到来与展望
    第二节 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
        一、以On-demandService(立即响应式服务)为中心的移动媒体产业
        二、韩国新媒体在MobileOnly(移动独占)时代
        三、移动APP市场的动向分析
    第三节 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
        一、智能手机
        二、金融技术(Fintech)
        三、移动办公与智能工作(MobileOffice&SmartWork)
        四、移动云计算
        五、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
        六、移动游戏
        七、MobileAppcessory
    第四节 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
        一、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韩国国内移动广告运营商相关动向
        三、韩国移动广告的类型与发展
        四、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展望
第三章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
        一、韩国出版流通市场的现状
        二、韩国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发展趋势
    第二节 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
        一、韩国图书定价策略的标准与细节
        二、图书定价策略对韩国出版产业的影响
        三、韩国出版着作权法动向
    第三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一、韩国数字出版的定义和范畴
        二、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环境与动向
        三、韩国数字出版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第四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章 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
    第一节 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一、韩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动向
        二、韩国动漫产业用户动向
    第二节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网络漫画(Webtoon)的定义和发展程序
        二、OSMU(OneSourceMultiUse):创造出漫画之外的附加价值
    第三节 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
        一、作为韩流内容的网络漫画的地位
        二、通过向海外市场进军克服韩国国内市场的局限
        三、作为创造附加收入的核心内容的角色
        四、韩国动漫产业政策目标
    第四节 韩国卡通形象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一、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发展与动向
        二、各时期卡通形象的变迁
        三、韩国国内卡通形象的OSMU成功事例
        四、卡通形象产业的展望及管理战略
第五章 韩国数字电视产业
    第一节 从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
        一、韩国电视发展的脉络
        二、高清、数字电视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第三节 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二、广播通信融合动向与实践
        三、融合的法律体系
第六章 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因
    第一节 文化立国战略与新媒介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出台
        二、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第二节 企业对新媒介产业的敏锐创新与积极投入
        一、虚拟现实(VR)市场的发展战略:韩国Amway引进的AI“Dreame”
        二、移动游戏市场的规模营销与攻占缝隙市场
        三、智能机器人(智能型)产业战略
        四、借助平昌冬奥会,抢占世界5G服务制高点
        五、以几家大公司为龙头,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结语
参考文献与书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春香传:从文学到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文本理论
        一、互文性
        二、功能理论与行动元模式
    第二节 改编观念
        一、改编的定义与合法性
        二、改编观念的流变
        三、改编方法考略
第二章 《春香传》的创作背景与作品世界
    第一节 故事素材与盘索里传唱
        一、故事素材来源
        二、盘索里艺术概观
        三、盘索里的表演形式与盘索里辞说
    第二节 小说形式的形成
        一、《春香传》之于盘索里类小说
        二、《春香传》的异本世界
        三、完版八十四张本的个性
        四、中国古典文学之于《春香传》
    第三节 《春香传》与朝鲜王朝的社会制度
        一、身份制度
        二、妓生制度
        三、奴婢制度
        四、御史制度
第三章 草创期、有声期中的《春香传》改编
    第一节 默片时代的《春香传》改编
        一、活动写真的传入与连锁剧的盛行
        二、首部默片的诞生
    第二节 有声片时代的《春香传》改编
        一、基于本土拍摄技术的首部有声片
        二、被夺去的土地能否逢春?
第四章 复兴期、发展期中的《春香传》改编
    第一节 《春香传》召唤韩国电影的复兴
        一、战后电影业复兴与李圭焕版《春香传》
        二、新艺综合体的出现与申Film产业化的形成
    第二节 基于类型电影的多元化改编
        一、六十年代初的春香大战
        二、《成春香》:原着精神的喜剧化改编
        三、改编方法分析
        四、音乐、镜语分析
        五、《成春香》中的春香形象
第五章 朝鲜电影中的《春香传》改编
    第一节 朝鲜电影业概况与首部春香电影
        一、朝鲜电影业概况
        二、朝鲜首部春香电影
    第二节 朝鲜电影美学体系指导下的春香电影
        一、朝鲜电影的美学体系
        二、基于《电影艺术论》的改编实践
    第三节 申相玉在朝鲜的《春香传》改编
        一、打破禁忌、消解隔阂
        二、歌舞片形式的新突破
        三、改编方法分析
        四、音乐、镜语分析
第六章 消费文化时代的《春香传》改编
    第一节 植根盘索里艺术的忠实性改编
        一、依托盘索里形式对小说灵魂的完美呈现
        二、商业与艺术对峙中的双重性
        三、“性”作为艺术表现手段
        四、音乐、镜语分析
    第二节 陌生化效果强烈的颠覆性改编
        一、通过主、配角逆转进行的叙事突围
        二、追寻主题的现代式表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试论韩国新右派历史教科书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
    1.3 本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韩国新右派教科书问题的出笼
    2.1 韩国历史教科书的沿革
    2.2 教科书问题的出笼
        2.2.1 新右派的登场
        2.2.2 新右派教科书与普通教科书主要内容比较
        2.2.3 新右派的主要主张
    2.3 进步学界对新右派的批判
第三章 韩国新右派改撰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根源与实质
    3.1 新右派史观特点及其主张的逻辑矛盾
        3.1.1 新右派史观特点
        3.1.2 新右派主张的逻辑矛盾
    3.2 探析新右派教科书问题的根源
    3.3 新右派教科书问题的实质
第四章 韩国新右派教科书问题所引发的问题
    4.1 日韩两国右翼的世界观
    4.2 新右派教科书在亚洲邻国几无反响
    4.3 “尊重历史”与“还原真相”——历史教科书编写之初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9)黑白(白之篇)(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二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第三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第四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10)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和实践意义
        1. 选题来源
        2. 本文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新词语理论研究综述
        1. 语言理论研究基础
        2. 社会历史原因
第二章 新词语研究现状
    第一节 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韩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1. 本文的研究范围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第一节 近 15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1. 2001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2. 2005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3. 2009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4. 2010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第二节 近 15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1. 2001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2. 2005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3. 2009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4. 2010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第四章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汇学特点
    第一节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类特点
    第二节 汉、韩语新词语造词法特点
        1. 汉、韩语新词语的造词法分类
        (1) 韩语新词语的构词法分析
        (2) 汉、韩语新词语结构类型对比
        2. 合成法生成新词语
        (1) 原形词根合成方式
        汉语和韩语共有的合成结构
        韩语独有的合成结构
        汉语独有的合成结构
        (2) 变形词根合成方式
        缩略方式
        混合方式
        3. 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1) 接头词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2) 接尾词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第三节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形态
        1. 词义的扩大
        2. 词义的缩小
        3. 词义的转移
        4. 词义色彩的变化
    第四节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及主要生成途径的比较分析
        1.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
        (1) 创造新词
        (2) 旧词被赋予新义
        (3) 外来词的介入
        (4) 方言的引入
        (5) 修辞法
        2. 汉、韩语新词语主要生成途径的比较分析
        (1) 借用
        外来词的借用
        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
        (2) 修辞造语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婉曲
        (3) 类推
第五章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1. 2001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2. 200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3. 2009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4. 2010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第二节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比较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 政治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2. 社会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3. 军事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4. 通信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5. 经济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6. 科技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7. 医学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8. 娱乐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9. 生活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0. 文化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1. 地理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2. 其他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新词语词义类别比率与关注度的相对关系分析
第六章 中国和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1. 8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2. 9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3. 2000 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4. 2010 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二节 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1. 8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2. 9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3. 200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4. 201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三节 近 15 年中韩人民意识的变化和外来词新词语的产生
        1. 中韩人民意识的变化和外来词新词语的使用现状
        2. 通过新词语“酷”来看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四、韩国新锐少女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 [1]鞠守镐舞蹈艺术论[D]. 谢飞.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9)
  • [2]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3]韩国大众音乐发展研究(1907-2019)[D]. 潘炫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电影创作研究[D]. 孙茜.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5]新世纪韩国商业电影中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D]. 李梦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6]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D]. 河娜(Ha Na). 上海大学, 2018(06)
  • [7]春香传:从文学到电影[D]. 孙皓. 吉林大学, 2017(12)
  • [8]试论韩国新右派历史教科书问题初探[D]. 贾泽众. 延边大学, 2015(01)
  • [9]黑白(白之篇)[J]. 储福金. 江南, 2014(03)
  • [10]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D]. 俞永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标签:;  ;  ;  ;  ;  

韩国新锐女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