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们为什么相信特异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苏彬[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欧阳倩烨[2](2020)在《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伪科学事件对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等都产生了多重影响,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领域也无法置身事外。虽然伪科学事件具有社会危害性,然而从反面来看,伪科学事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本研究源于对社会与教育关系的思考,旨在探究社会中存在的伪科学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力图从理论上论证伪科学事件作为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所内蕴的教育价值以及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实践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原则和途径。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来探讨以上问题,具体概括如下: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和主要研究问题,对伪科学事件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梳理,为研究后续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也介绍了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论述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从“教育本体作用是满足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发展需要”的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伪科学事件案例,探讨伪科学事件内蕴的“培养学生求真的精神、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怜悯心和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这四方面教育价值。第三部分,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采访一线教师,试图发现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与阻碍因素。首先,提出访谈提纲的设计思路,阐释访谈提纲的内容。其次,根据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思考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阻碍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诸多因素。第四部分,提出有效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思路。其中,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人文关怀的目的性原则、多学科审视的融合性原则、内容选择的层次性原则、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原则、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原则。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下:对教育内部而言,学校创建伪科学事件资源库,教育工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发探究伪科学事件,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编写伪科学事件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伪科学事件的认知。此外,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并且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相关课题,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
宁乐[3](2019)在《斯蒂芬·金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美国当代作家斯蒂芬·金以数目众多的作品闻名于世,在世界文坛形成了广泛的影响。金是通俗小说家,国外学术界对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曾有过多年的争议,但目前普遍持认可的态度。现阶段,国内外对于金的作品的研究多倾向于做内部研究,即从人物形象、故事主题、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鉴于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性,对金的作品进行外部研究也十分必要。如以身体叙事为载体,将内、外部研究相融合,从文本结构与叙述机制同故事主旨与故事内涵之间的有机联系层面对金的小说创作进行探讨,从而发现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则有助于提供一种审视金的创作之美学价值的全新途径。身体学的兴起和发展给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身体叙事学不仅发掘了身体在现代叙述中的多种功能,而且阐释了身体元素对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两个层面的重要作用。依托身体叙事理论对金的作品进行再思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途径。作为一种叙事元素,身体在金的小说中扮演了诸多角色。在结构上,身体是故事的基本矛盾,也是金的小说叙事的基本线索;在内容上,身体有着隐喻性质,可以起到构建故事主题和深化故事现实意义的作用。从身体学出发去考察金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另一条有效途径。在金的作品中,有关身体的象征和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书写、对人性的挖掘、对人与社会间关系的刻画都具备着文学的教诲作用。从审美角度看,金的作品在文艺美学和政治美学上的完美结合是其文学价值所在。金的小说的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当代家庭的关注上。在《凯丽》中,凯丽的“身体问题”是贯穿故事的主要矛盾,凯丽的悲剧是她身体的内部力量与单亲家庭、校园暴力、宗教信仰危机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凯丽》的教诲作用则在于用凯丽的“身体悲剧”揭露了美国社会在教育、宗教和家庭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惊鸟》中的女性身体是故事的核心叙事要素,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多萝丝与维拉的“身体遭遇”是20世纪中期美国女性生存状况的文学书写,她们在身心上承受的伤痛也代表着女性反抗男权制度下的不幸婚姻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惊鸟》的政治美学价值则在于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身心上的戕害;《一号书迷》以身体叙事为手段塑造了安妮“女魔鬼”的形象,安妮和保罗对“身体控制权”的矛盾也是不断推进叙事的动力。金通过保罗和安妮你死我活的斗争表达了对当代西方社会男女性别气质失衡后果的思考;《噩兆》中家庭成员的“欲望身体”是引发悲剧的主要因素,他们在情感、婚姻和财务上出现的种种危机均来自美国社会固有的问题,《噩兆》的文艺美学价值与政治美学价值统一于由身体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之中;《宠物公墓》中美国中产家庭成员的“身体危机”是故事的核心矛盾,金通过普通人的离奇遭遇透视了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道德困境。金的小说的文学价值还在于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生态和民众心理状态。《神秘火焰》中的身体叙事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故事的政治美学价值体现在金揭露了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极端身体政治策略,批判了美国式民主的虚伪性;《死亡区域》中约翰尼的身体与自我身份之间从妥协到抗争的关系构成了故事的叙事线索,约翰尼不断追求自我价值过程中的遭遇也反映了冷战后期美国民众对选举制度的质疑、对冷战、越战、水门事件构成的政治环境所持的悲观情绪;《迷雾》中的身体叙事具有烘托主题的作用,其故事的政治美学价值在于反映冷战时期由军事试验和环境污染给美国人带来的生存危机和信仰危机。金的小说的文学价值也体现在对未来人类社会形态的担忧上。《漫漫长路》中的身体元素在建构人物和推进叙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事的内涵在于借助人性弱点探索人的异化问题,同时抨击了“美国梦”的虚伪性;《奔跑的人》中以理查为首的民众抵抗自己身体被“物化”的过程是故事的主线,金借反乌托邦社会中身体成为“消费品”的事实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揭示出现代人空虚的精神世界;《手机》中被手机控制的人类身体是对现代人被科技异化的隐喻,其中人类对工业空间的反抗则象征着现代人在后工业时代面对的生存困境。金的小说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得以广泛传播有着多种因素。金不仅继承了哥特式小说与惊悚小说使用恐怖、悬疑、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的创作形式,而且秉承了后现代思潮下的文学创作理念,其作品以身体叙事等后现代的叙事策略突破了传统的哥特小说和惊悚小说的藩篱,产生了后现代意义上的文艺美学价值;金的作品对社会现实的隐喻、对两性平等的追求、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人类未来的关注足以支撑起作为“严肃文学”的内涵;金的作品由教诲功能体现出的伦理价值也对人类思考如何应对自身的未来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金的文学创作也存在着极高的政治美学价值。总体上,金的小说在叙事形式上拥有很高的文艺美学价值,在故事内涵和教诲作用上也存在很高的政治美学价值,二者统一于以身体叙事为主要手段的后现代书写之中,形成了文学的文艺美学价值对其政治美学价值的“增值”,因而在大众文化语境中能够备受读者与批评家的青睐。
张泰旗[4](2019)在《中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研究 ——以《科学文艺》(1979-1984)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19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以《科学文艺》杂志为中心,梳理“黄金时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考察科幻文学这种具有鲜明现代性特征的文类与“现代化”政治的密切互动关系,以及科幻文学经由这种互动而生发出的丰富面向和发展可能。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幻文学随即井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爆发,“科幻小说”作为“污染源”之一遭到定点打击,“黄金时代”戛然而止。与科幻文学的整体发展同步,《科学文艺》在全国科学大会后创刊,一时风头无两,尔后于“清污运动”劫余转型,开始“自负盈亏”。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文艺》的变迁可以视作“黄金时代”中国科幻文学从兴盛到低迷的缩影。在“现代化”政治中,政治主体从工农群众悄然变为科学家(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变的背景下,与“科学”密切相关的科幻文学承担起了塑造科学家形象的任务。同时,科幻文学中那些看似“去政治化”的技术幻想,实际也蕴涵着“现代化”政治的个人主义逻辑。同一时期广泛存在的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幻小说,则体现了科幻作家超前于时代的对于现代性后果的敏感。同样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特异功能”的支持者力图最大限度地探索与开发人的潜能,以便更快地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由此观之,“特异功能探索”这种在80年代被官方默许甚至鼓励的复杂现象背后是“现代化”发展逻辑。而科普界对科幻小说的批判同样遵循“现代化”思维模式,认为科幻文学作为科学文艺的一种,理应承担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不应尝试逾越科学的边界。这种科学普及观念发轫于晚清时期的科学小说观,在1950年代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逐步成型,并延续至改革开放初期。而“黄金时代”时常被忽视的非小说类科学文艺创作同样值得关注。其中,科学童话通过纯真的想象表达了成人们对儿童这一未来的“现代化”主体的想象和期望;科学诗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的审美表达的困境;科学报告文学重新构建了专业性的科学家的合法地位;而科学小品“美文”属性的回归则与“现代化”的经济指向性相一致。在科幻小说被指斥为“伪科学”的情况下,科学童话、科学诗、科学报告文学和科学小品等其它科学文艺类型在“科普”与“科幻”之间构成了一个缓冲地带,也为今天几乎等同于科幻小说的科幻文学留下了值得重温的历史资源和观念启示。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对科幻文学史进行局部梳理,并探究“黄金时代”的科幻文学与“现代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科幻文学开放式发展的可能道路。
杨春华[5](2016)在《与文本世界、实践者主体世界的双重视域融合 ——一个宗教社会学研究新范式的尝试》文中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宗教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涉足其中。与宗教发展的蓬勃态势相比,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在分析和阐释宗教问题时却显得有些滞后,无论是定量的统计还是定性的描述,都对宗教自身的主体世界理解不足,许多研究只是以客体的视角站在宗教之外表达着研究者对宗教的主观想象,从而导致真正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能够触动宗教内部信众的研究更不多见,研究的薄弱和日益增加的信教人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首先回顾了宗教社会学自创立以来各种范式,并重点剖析了这些范式在回应中国宗教问题时的一些不足。首先,以基督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西方理论对东、西方宗教的差异认识不足,导致其在分析中国宗教时的诸多不适;其次,作为科学主义和启蒙精神产物的现代宗教研究大多持反宗教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立场,从而在对宗教的认识上带有浓厚的时代偏见,影响了对宗教“本来面目”的客观反映;第三,为了追求“价值中立”和科学的“实证性”,研究者尽量避免讨论神学、哲学和宗教教义问题,从而阻碍了对宗教及其实践者的“移情式”、“人格化”理解;第四,研究者很少对“宗教自身”和“宗教实践者的表现”作出明确区分,从而无法清晰、准确、深入地认识宗教。上述问题导致现有的针对宗教的学术研究既不能在广大信众中获得较高的话语权,对他们提供认知的启迪和实践的指导,也不能为宗教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以东方宗教的代表——“佛教”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探索一种研究者既与宗教文本世界又与宗教实践者主体世界的“双重视域融合”的研究范式。即尝试从宗教自身的教义和宗教实践者的主体视角出发,对宗教进行“移情式”理解。在对宗教教义的阐释中,本文构建了以“宗教的同一性”、“终极实在”、“与神合一”为思想基础的,以“宗教目标”、“宗教律法”和“宗教实践技术”为基本要素的分析框架;在对宗教实践者的分析中,本文构建了“理想型”意义上的四种宗教实践者类型,并逐一探讨了他们的信教动机、宗教认知和宗教实践方式。本文最后借助于新范式在观照宗教时所获得的新的认知,分析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流弊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宗教与社会道德建设的关系等问题,并进一步回应了在二十一世纪民族文化复兴的进程中,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的定位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使命等问题。
申振钰[6](2015)在《反对伪科学的一面旗帜——纪念于光远诞辰10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年的7月5日是于光远诞辰100周年。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把学习、研究自然科学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党内不多的既懂自然科学又懂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理论家。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党的科学技术政策研究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他一生在交叉学科领域创建了十数个学科和十几个"研究会",写出2000多万字、100多部着作。
张卓[7](2011)在《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武术气功热”中传媒角色的研究》文中认为从1979年“唐雨耳朵认字”开始,到1999年国家取缔“法轮功”结束,一场旷日持久的“武术气功热”席卷中国历时近20年。“武功超人”和“特异功能大师”虽是这出闹剧的主演,但传媒的身影却始终相伴整个“武术气功热”左右,扮演着有意无意的幕后推手角色,从而使本应为小众范围传播的武术气功活动,经过各级各类媒体的推波助澜,恍然间发生了核爆炸一般,成为受众追逐的热点。所幸的是,经过政府的及时处理,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理解和研究传媒在“武术气功热”中的角色和作用,有利于从理论的高度上发挥传媒对“武术气功热”一类的社会现象的特定的调节功能,那么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时,就会少走弯路,少摔跟头。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证明,产生于西方的大众传播学模式论依然适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气功热”以及此类传播事件。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气功热”事件又为西方大众传播学的普适性、正确性提供了更多实证案例。无论媒体在“武术气功热”中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位置,都是由大众传播规律所决定的。媒体自身的任何一种角色选择,都是大众传播规律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客观反映。媒体在整个“武术气功热”中的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都是由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需要”所决定的,媒体和从业者只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传播学的客观规律做了应该做的事。媒体的角色在“武术气功热”事件具有交叉性、非孤立性、贯穿性的特点。2.大众传播模式并不是专为错误和负面定做的,传媒其实有着充分的力量自我修正。关键在于,机制是否健全、渠道是否畅通、能否让不同意见同时存在、能否让批评意见及时表达。如果“武术气功热”中反对的声音能及时为受众接收,那么“武术气功热”也许就到达不了狂热的地步。媒体在“武术气功热”中社会责任感的暂时性缺失,既与当时整个社会环境充斥着迷盲情绪有关,也与媒体自身理论武装不够,从业者素质仍需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对待武术、气功文化的根本立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遵循科学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的检验原则,把破与立紧密地结合起来,继承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重在建设。我们对此要有所认识,媒体从业人员、新闻工作者对此尤其要有清醒的充分的认识。
熊继宁[8](2010)在《海子之死的证据学谜区(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年来,伴随着海子诗歌的巨大成功和广泛社会影响,海子逝世的原因也引起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推测。本文提出了关于海子死亡问题的证据学谜区、广义破案和证明,并对关于海子案件的纷繁杂乱的证据材料之筐、证据系统完型谜区、海子死亡原因的可能性空间、死亡安排、证据理论的难题与困境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暗布烧,时间造物[9](2009)在《杀人娃娃》文中认为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张子默突然抬起了头,视线指向远处,口中吐出一个字:"杀!"人群有片刻的宁静,谁都没有料到张子默会说出这样一个字。
巩献田[10](2008)在《浅谈钱学森的中医观——钱老关于中医部分论述之刍议》文中提出钱学森在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从事人体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医的理论观点。他认为中医是我们的珍宝,中医是自然哲学;中医是整体论,是从整体和从系统看问题的;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气功是理解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的钥匙;人体功能特异与非特异是相对而言的;中医现代化必将引起科学革命;在实现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和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深化和发展。
二、人们为什么相信特异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们为什么相信特异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基础 |
1.4 核心概念阐释 |
1.4.1 无神论 |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二节 伪科学事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伪科学事件和科学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伪科学事件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伪科学事件与教育关系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文献的局限与启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 |
第一节 培养学生求真的精神 |
一、伪科学事件的肇事者提供虚假信息 |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促进学生求真精神的养成 |
第二节 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
一、伪科学事件中理性的缺失 |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
第三节 升华学生的怜悯心 |
一、伪科学事件的肇事者缺乏怜悯心 |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升华学生的怜悯心 |
第四节 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 |
一、伪科学事件具有社会危害性 |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 |
第三章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访谈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半开放式访谈问题的具体内容及分析 |
第二节 从访谈资料审视“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 |
一、教师对伪科学事件辨识模糊 |
二、教师对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探究意向不高 |
三、教师缺乏关于将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设计能力 |
第三节 阻碍“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诸多因素 |
一、片面的科学教育观忽视社会中的伪科学事件 |
二、学校对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探索缺乏支持力度 |
三、教师对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全面 |
第四章 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思路 |
第一节 合理地选择伪科学事件 |
一、选择社会广泛关注的伪科学事件 |
二、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伪科学事件 |
三、选择已产生连锁反应的伪科学事件 |
第二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人文关怀的目的性原则 |
二、多学科审视的融合性原则 |
三、内容选择的层次性原则 |
四、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原则 |
五、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原则 |
第三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途径 |
一、学校创建伪科学事件资源库 |
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探究伪科学事件 |
三、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探究伪科学事件 |
四、编写伪科学事件的教学案例 |
五、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斯蒂芬·金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斯蒂芬·金的创作背景与历程 |
二、斯蒂芬·金小说的文学和文化影响力 |
第二节 国外斯蒂芬·金研究述评 |
一、早期研究 |
二、中期研究 |
三、近期研究 |
第三节 国内斯蒂芬·金研究述评 |
一、人物形象研究的嬗变 |
二、对哥特风格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
三、作品主题研究的现状 |
第四节 相关批评理论研究概述 |
一、身体学的兴起 |
二、身体学的发展 |
三、身体叙事学的滥觞 |
第五节 选题研究的学术价值、核心问题、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一、选题的学术价值 |
二、选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
三、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身体压抑的现实书写 |
第一节 《凯丽》对身体压抑与反抗的文学反思 |
一、现代社会中压抑的身体 |
二、畸形家庭中压抑的身体 |
三、多重压抑下反抗的身体 |
第二节 《惊鸟》对女性身体压抑缘由的思考 |
一、不幸婚姻中压抑的身体 |
二、逃离婚姻解脱的身体 |
三、反制男权的女性叙事者 |
第二章 关于身体反叛的社会批判 |
第一节 《神秘火焰》中对身体政治规训的反叛 |
一、强权政治对身体的规训 |
二、身体对极端规训的反叛 |
第二节 《一号书迷》中身体“去势”与反叛的隐喻 |
一、去势的身体与男性恐惧之源 |
二、女性身体对权威的反叛 |
第三节 《死亡区域》中身体状态对身份的影响 |
一、身体对身份的反叛 |
二、身份向身体的妥协 |
第三章 可然世界中绝望的身体形态 |
第一节 《迷雾》:末日世界与被禁锢的身体 |
一、身体被幽禁的末日景观 |
二、末日世界中身体的抗争 |
第二节 《漫漫长路》:独裁统治与被规训的身体 |
一、独裁政府的身体政治 |
二、畸形社会中冷漠的身体 |
第三节 《奔跑的人》:反乌托邦中被消费的身体 |
一、作为消费品的身体 |
二、反抗暴政的身体叙事 |
第四章 社会危机中身体的尴尬境地 |
第一节 《噩兆》:家庭危机中的身体境遇 |
一、伦理危机中的身体现状 |
二、家庭财务危机中的身体遭遇 |
第二节 《宠物公墓》:身体危机下的家庭困境 |
一、身体危机下失控的家庭秩序 |
二、社会道德困境中的身体危机 |
第三节 《手机》:后工业危机中身体的未来 |
一、身体被科技异化的现实形态 |
二、身体与工业空间的斗争 |
第五章 斯蒂芬·金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 |
第一节 斯蒂芬·金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
一、后现代语境下金的作品之形式美学 |
二、斯蒂芬·金小说的政治美学价值 |
第二节 大众文化语境中金通俗小说的伦理教化意义 |
一、大众文化语境中斯蒂芬·金小说的伦理诉求 |
二、大众文化语境中斯蒂芬·金小说的伦理价值 |
第三节 通俗小说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意义 |
一、斯蒂芬·金小说中的“后人类”与人类身体 |
二、斯蒂芬·金的通俗小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4)中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研究 ——以《科学文艺》(1979-1984)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史述 |
1.2.2 “黄金时代”重要作家作品论述 |
1.2.3 对80 年代中国科幻文学的深入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章节概要 |
2 中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概观 |
2.1 新时期科幻文学的井喷 |
2.2 高潮与回落:《科学文艺》的创办与转型 |
3 “现代化”的憧憬与焦虑:“黄金时代”科幻想象的展开 |
3.1 归来之士:科学家形象的重构 |
3.2 漫游未来:“去政治化”的技术崇拜及其文化政治 |
3.3 “超级大国”的阴影与意识形态斗争 |
4 “特异功能”、“伪科学”与科幻小说的“科学性” |
4.1 文学想象、科学探索与社会骗局的交错 |
4.2 “伪科学”与“科文之争” |
4.3 实用主义科幻观与科幻界的理论探索 |
5 被忽视的想象:科学文艺中的非小说类创作 |
5.1 科学童话:改革年代的新人想象 |
5.2 科学诗:科学的审美表达与困境 |
5.3 科学报告文学:“改革政治”的多重话语策略 |
5.4 科学小品:日常生活的回归及其意义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B 书目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与文本世界、实践者主体世界的双重视域融合 ——一个宗教社会学研究新范式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一、蓬勃发展的宗教态势 |
二、宗教引起的困惑与争议 |
1.宗教的认知与定义之争 |
2.科学与迷信的困惑 |
3.宗教与道德的争议 |
4.宗教对社会的利与弊 |
5.宗教内部的教义纷争 |
三、宗教社会学的研究现状 |
1.宗教社会学发展的历程 |
2.东西方宗教的差异与西方理论的适用性 |
四、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意义 第二章:宗教社会学的现有范式及其不足 |
一、化约论范式 |
1.心理化约论 |
2.功能化约论 |
3.化约论范式小结 |
二、意义阐释范式 |
1.意义阐释范式 |
2.意义阐释范式的不足 |
三、世俗化范式 |
1.世俗化范式的提出 |
2.新世俗化范式 |
3.世俗化范式反思 |
四、宗教市场论范式 |
1.宗教市场论的提出 |
2.宗教市场论的不足 |
五、新范式的提出 |
1.“目无宗教”与对宗教的“人格化”理解 |
2.宗教的两个组成部分 |
3.宗教研究的“双重视域融合”范式 第三章:新范式之宗教文本视域 |
一、文本在宗教研究中的地位 |
1.教义研究与两种宗教社会学 |
2.教义研究的阻碍因素 |
二、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客观性 |
1.文本解读的多元性 |
2.文本解读的客观性 |
三、视域融合范式下的宗教文本分析框架 |
1.宗教的内在同一性 |
2.宗教的基本原理:“终极实在”、与“神”合一 |
3.宗教文本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新范式之宗教实践者视域 |
一、“宗教自身”与“宗教实践者”的区分 |
1.宗教“信徒”与宗教“实践者” |
2、对宗教实践者的“人格化”理解 |
二、宗教实践者的若干类型 |
1.传统型宗教实践者 |
2.功利型宗教实践者 |
3.神秘型宗教实践者 |
4.教理型宗教实践者 |
5.实践者类型划分的综合性与发展性 |
三、宗教实践的各种方式 |
1.传统宗教功课 |
2.新型宗教实践方式 |
3.宗教的个人实践模式 |
四、文本视域中的宗教实践者 第五章:宗教的定位及其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价值 |
一、宗教的认识与定位 |
1.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
2.宗教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
3.宗教的定位 |
二、宗教流弊及其产生的原因 |
1.宗教流弊的表现形式 |
2.宗教信众的教义水平与宗教流弊的预防 |
三、东方宗教相对于排他性一神教的某些优势 |
1.人文与理性 |
2.平等与包容 |
四、宗教、民族文化复兴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
1.民族复兴的文化需求 |
2.复兴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
3.知识分子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使命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项目 致谢 |
(7)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武术气功热”中传媒角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目地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文献综述—对"武术气功热"和传媒表现的概述 |
2.1 第一阶段:“武术气功热”初期和传媒的表现、影响(1997一1986) |
2.2 第二阶段:“武术气功热”中期和传媒的表现、影响(1987一1993) |
2.3 第三阶段:“武术气功热”后期和传媒的表现、影响(1994一1999) |
2.4 小结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个案分析法 |
3.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3.1 武术气功热 |
3.3.2 模式 |
3.3.3 角色 |
3.3.4 传媒 |
3.3.5 传媒角色与模式的关系 |
3.4 理论依据 |
3.5 研究路径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武术气功热"初期传媒的角色 |
4.1.1 说服者角色 |
4.1.2 沉默者角色 |
4.1.3 小结 |
4.2 "武术气功热"中期传媒的角色 |
4.2.1 满足者角色 |
4.2.2 威信者角色和名片效应 |
4.2.3 守门人角色 |
4.2.4 编码译码者角色 |
4.2.5 被依赖者角色 |
4.2.6 平衡者角色 |
4.2.7 小结 |
4.3 "武术气功热"后期传媒的角色 |
4.3.1 认知者角色 |
4.3.2 失语的角色 |
4.3.3 反馈者角色 |
4.3.4 比较媒介体系下的传媒角色 |
4.3.5 晕轮效应下的角色 |
4.3.6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西方大众传播学模式同样适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 |
5.2 "武术气功热"产生与传媒盲目跟风的原因 |
5.3 对传统武术气功的正确认识和传媒对其报道的正确方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海子之死的证据学谜区(下)(论文提纲范文)
六、死亡安排 |
(一) 死亡评价 |
1.死去的全是好人 |
2.死亡是一种幸福 |
(1) 有一个好人叫雷锋叔叔/春天的一生痛苦/他一生幸福 |
(2) 做国王, /燃烧, 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
(二) 死亡时空 |
1.备选死亡时间 |
(1) 死亡季节备选方案春、秋、冬 |
(2) 死亡备选月时间安排:二月的雪, 二月的雨 |
(3) 死亡备选日时间安排:早上和黄昏: |
(4) 死亡备选历史时间安排: |
2.死亡地点选择 |
(1) 我断送了自己的一生/在北方悲伤的黄昏的原野 |
(2) 歇脚白杨树下 |
(3) 草原上的死亡 |
(4) 地点:赤道 |
(三) 死亡方式选择 |
1.溺水模拟和虚拟情景 |
(1) 我看见/水/慢慢淹过我的身体 |
(2) 水抱屈原是我/如此尸骨难收 |
(3) 头脚倒置地扔入大海 |
(4) 在最后的时刻海底 |
(5) 海水点亮我垂死的头颅 |
2.悬崖或跳伞塔纵身模拟和虚拟情景 |
(1) 怀抱悬崖上幸福的花草纵身而下 |
(2) 牧羊人堕下, 额角流血 |
(3) 走入静静的跳伞塔模拟和虚拟情景 |
3.自缢模拟和虚拟情景 |
(1) 在山顶自缢 |
4.毒杀模拟和虚拟情景 |
5.被杀害 |
(1) 杀害的尸体照红岩石 |
(2) 黑脑袋杀死模拟和虚拟情景 |
(3) 切开血管模拟和虚拟情景 |
(4) 斧子砍杀模拟和虚拟情景 |
(1) 那时候我走向赤道 |
(2) 听一声吼叫!听一声吼叫! |
(3) 太阳向着赤道飞去飞去身体不行了/头不在了 |
(4) 三足神鸟, 双翼覆满, 诞生在海上, 血盐相混……直至人的身世 |
(5) 血还给母亲肉还给父亲/一魂不死以一只猿/来到赤道。 |
(6) 车轮填满我耻辱的形象 |
(四) 死后情景预知 |
(1)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天空 |
(2)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
(3) 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
(4)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
(5) 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
1.上帝的泪水和死亡流在了一起 |
2.海子的嘱咐 |
3.是谁这么告诉过你:去看看他去看看海子 |
4.招魂那天无雨 |
(1) 招魂那天无雨 |
(2) 尸体头戴王冠 |
(3) 天才和语言背着血红的落日走向家乡的墓地尸体头戴王冠 |
(4) 诗歌中的鸟用叫声把我送上天空 |
(1) 你不能适应的大地/将第一个埋葬你 |
(3) 不要用一个固定地点来埋我 |
(4) 这一次不是葬在山头故乡的乱坟岗 |
(5) 我的简陋的墓地像一只粘土的花篮 |
(6) 埋入秋天以后的山谷/青年王子的尸首永远坐在我身上 |
(7) 风吹在海子的村庄/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 |
(五) 复活设计 |
(1) 死里求生 |
(2) 通过杀害解放了石头和羊 |
(3) 死就是生 |
(1) 冰冷的回声 |
(2) 大黑光代表死亡和新生 |
(3) 这些尸体忽然在大海波涛滚滚中坐起 |
(4) 在大地中/死而复生 |
1.河水 |
(2) 神秘的流浪国王在夜色中回到故乡 |
(3) 青年王子的尸首永远坐在我身上 |
(4) 一切生命更新如尘/光芒四射 |
(5) 等到神庙倒塌/我又变成一遒火山口/然后就是涌出泉水 |
1.加速生命的燃烧 |
2.燃烧指向一切, 拥抱一切, 又放弃一切, 劫夺一切 |
3.要杀死这群龙之首, 让它进入更高的生命形式 |
4.黑暗总是永恒……比日子本身更加美丽 |
5.魔———这是海子的母亲、侍从和形式的生命 |
6.海子对自己困在烈焰的牢中即将被烧死———放声大笑 |
7.海子挥霍生命也挥霍死亡 |
8.海子自称:同是天堂和地狱的大笑之火的主人 |
(六) “加速生命与死亡”的游戏工程 |
七、证据理论的难题与困境 |
(一) 证据系统的完整性和证据证明力问题 |
(二) 无法回答的相关性问题1:关于书证———“海子遗书” |
1.书证1 (写给不确定人) :涉及他杀、故意犯罪、持续作案、旁证、追究刑事责任, 且十分清醒。 |
2.书证2 (写给不确定人) :涉及言语威胁、与海子有关的其他人员精神分裂或死亡、现在神智十分清醒。 |
3.书证3 (写给亲人) :涉及可能被害结果、加害人及其单位、报仇、报仇方式。 |
4.书证4 (写给朋友) :涉及被害而死、凶手指控、受到逼迫、后事安排。 |
5.书证5 (写给校领导) :涉及自己短期所谓“不正常行为”的原因、故意犯罪、加害人及其责任追究、加害人所在单位和当时位置、造成其他有关人员的一切精神伤害或死亡的凶手指控。 |
(三) 关于气功或特异功能问题 |
(四) 能否完全排除敌杀、规杀、情杀、财杀 |
(1) “陪伴那些成熟的诗人一同被绑往法场”。 |
(2) 一伙叛徒坐在同一只船舱 |
(五) 无法证明的相关性问题:关于神杀 |
(1) 这些我全都听见了 |
(2) 众神的黄昏杀戳中最后的寂静 |
(3) 我, 预先替世界做出呼吸 |
(1) 一首诗是一个被谋杀的生日 |
(2) 我想到天才的命运 |
(六) 无法回答的相关性问题:关于命杀与命兴 |
(1) 是谁活在我的命上? |
(2) 每个人都有一条命却都是谁的命?! |
(七) 为何设“谜中之谜” |
(八) 关于“连环之谜” |
(九) 海子几何图形之谜:“梯形和三角形……抱成一只翠绿的猿” |
(十) 无法回答的问题:橘子之谜 |
(十一) 神秘年份和日期之谜 |
1.1982 (壬戌年) 诗神降临的夜晚 |
2.1988年11月21日 (戊辰年癸亥月庚辰日) 诗神降临 |
(十二) 案件的不可证性 |
(十三) 海子祛神化困境 |
(10)浅谈钱学森的中医观——钱老关于中医部分论述之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医是我们的珍宝 |
(一) 中国的传统医学是我们的珍宝, 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 |
(二) 中医是自然哲学,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 |
二、中医是整体论 |
(一) 中医是整体论, 其长处是整体观、系统论和多层次观 |
(二) 中医是一种唯象的理论, 还不能纳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
三、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
四、气功是理解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的钥匙 |
五、不断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是科学的使命——人体功能“特异”与“非特异”是相对而言的 |
(一) 不断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是科学的使命 |
(二) 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的具体观点和思路 |
六、中医现代化必将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 招来第二次文艺复兴 |
结语和商榷 |
四、人们为什么相信特异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D]. 欧阳倩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斯蒂芬·金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D]. 宁乐. 吉林大学, 2019(02)
- [4]中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研究 ——以《科学文艺》(1979-1984)为中心[D]. 张泰旗. 重庆大学, 2019(02)
- [5]与文本世界、实践者主体世界的双重视域融合 ——一个宗教社会学研究新范式的尝试[D]. 杨春华. 上海大学, 2016(04)
- [6]反对伪科学的一面旗帜——纪念于光远诞辰100周年[J]. 申振钰. 科学与无神论, 2015(04)
- [7]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武术气功热”中传媒角色的研究[D]. 张卓.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8]海子之死的证据学谜区(下)[J]. 熊继宁. 证据科学, 2010(03)
- [9]杀人娃娃[J]. 暗布烧,时间造物. 青少年文学(推理世界A辑), 2009(11)
- [10]浅谈钱学森的中医观——钱老关于中医部分论述之刍议[J]. 巩献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