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系统:网络、层次、扁平

汉语词汇系统:网络、层次、扁平

一、汉语词汇系统:网络性、层级性、平面性(论文文献综述)

何荣[1](2018)在《《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荆楚岁时记》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记录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文化区位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具有民俗用语研究的重要价值。笔者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数据统计、语义分析、语义系统分析、民俗探究等方法,多角度对《荆楚岁时记》中的民俗用语进行研究。首先,根据民俗用语的判断标准,结合《荆楚岁时记》的语言实际,将《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分为物质民俗用语和精神民俗用语,整理出140个民俗用语。其中,物质民俗用语共两类59个,包括农业生产9个,生活民俗50个;精神民俗用语共六类81个,佛教信仰16个,民间游戏娱乐习俗15个,民间礼仪习俗5个,趋利避害行为40个,民间祭祀5个。其次,文章重点对物质民俗用语和精神民俗用语之语义进行了辨析,对其中语义相近的词语进行了辨析。物质民俗用语中,对农用工具词犁、杷进行了辨析;按功能对饮食民俗用语进行了分类,然后从食物制作、进食动作、饮食方式、食物名称方面分组对其进行义素分析和语义探讨。精神民俗用语方面,主要是通过语义辨析的方法,对避害行为用语等从动作、对象、形态、目的方面进行了辨析。再次,从语义的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和层级关系三个方面对民俗用语系统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民俗用语的传承与发展。语义聚合关系主要表现为同义聚合、类义聚合和属种聚合;语义组合关系主要表现为共现和选择限制;语义层级关系方面,从语义层将《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划分为6层。从语义和词语形式方面看,传承与发展体现为相对稳定性、变化与发展。《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俗文化的时代特征,体现为对生命的格外重视;物质生活更加多样化;名教礼法逐渐淡化;信仰多元化与世俗化。

艾朝阳[2](2016)在《语言边界论》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科技高度发达,但语言到底是什么的老问题还没有解决。不仅老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而且新问题也在亟待解决。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或语言与存在的问题,也即语言的边界问题。本文企图通过回答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来寻求找到语言是什么的问题的新视角,以此促成语言存在的边界转向。因此其主要贡献在于(1)明确提出语言是边界。(2)发现语言有边界。(3)建立了语言边界运动体系。(4)提出并实施哲学的“whereis”范式。(5)提出并初步建立了语言边界方法论。(6)回答了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总之,某个意义上找到了语言的本质:语言是边界。也即是回答了语言是什么的根本问题。思想史上还少有提出过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更没有科学地回答过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回答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来接近对语言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我们的回答是:语言在边界。本文围绕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探索了三个方面、回答了三个基本问题。本文探索了(1)边界的属性及语言边界思想的源头(2)语言边界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3)语言边界方法论。本文根据语言的边界属性也就是语言的边界性回答了语言是什么、在哪里、语言能力是什么、语法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本文提出边界是语言、知识和主体性三位一体的存在,所以,语言是边界的基本属性之一,由此提出建立新语言观、新知识观和新主体性观。文章把语言纳入整个宇宙的考虑中,认为语言是有层级性的存在,不是人类所独有的,指出人类语言(HL)的普遍语法受制于宇宙(世界)普遍语法,而人类语言的语法与语言能力也是有层级性的,各自有各自的边界条件。该研究为语法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划界,发现现代有关的语言理论各有自己的正确性,而语言边界思想有利于消解有关语言的一些冲突进而达到统一。本文通过对人类语言的中观和微观的边界运动,探索了边界语法,揭示了人类语言的边界性,并运用语言边界方法对语言的历时与共时的本质、词与句的边界问题、外语教育问题、语言的感知与产出问题、人-机翻译的边界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索。通过该研究的实施,本文超越传统的“whatis”范式,开启了“whereis”的哲学范式,建立了语言学的语言边界理论,提供了另一种解决语言问题的途径。如果说海德格尔为存在找到了家——语言,那么我们为语言找到了“家”——边界,进而说明存在的循环本质。最终回答了语言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语言是边界。

徐蓓[3](2013)在《中草药名称理据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使用广泛,为人们所耳熟能详。中药名称具有理据性,其名称的形成是人们对中药自然属性、药用属性以及文化属性认知的结果,具有文化性和趣味性。本文在古今中外名实论的基础上,采取认知语言学的“语言本质具有理据性”的语言观,对《本草纲目》中的中草药名称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从而阐释其命名过程的认知机制。本文采用理据学中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药名构词方式和语义结构,展现药名的命名理据;对理据元进行切分,按照理据元组合特征、理据存在方式对药名的理据进行分类。同时,本文对中草药名理据的构成、与构词法的关系、与语素义关系以及与人类认知思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了药名理据构成与组合的特征。在理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及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理论,通过对一般认知过程的构拟,来分析药名概念形成的认知机制。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分析中药名称表征形成的特征;运用范畴化理论,分析了中草药名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及其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命题结构、意象图式、转喻映射和隐喻映射进行分析,解释了四种认知模型在中药名称概念化过程中的作用和特征。最后,通过分析四种认知模型的相互作用,分析药名理据形成的动因和过程,从更深层次分析药名的“得名之由”。

吴为民[4](2011)在《汉语性别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性范畴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世界上许多语言都有语法上的性范畴,可分为阴性、阳性、中性三种。某种语言可以没有语法上的性范畴,但一般都会对生命体作生物学上的性别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没有语法上的性范畴,性别词是汉语表达性别概念的重要手段。性别词是指具有性别属性的词或含有表“雄性(或雌性)”义素的词。借助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可以将性别词分为三种类型:原型性别词、特征性别词和边缘性别词。原型性别词指中心义素是“雄性(或雌性)”的词,如“男、女、公、母、牡、牝、雌、雄”。特征性别词指主要义素是“雄性(或雌性)”而中心义素非性别属性的词,如“豭、豝、牯、牸、凤、凰”。边缘性别词指词义中含“雄性(或雌性)”边缘义素的词,如“哥、姐、弟、妹、舅、姑”。汉语史不同时期的性别词存在较大差异,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以及不同方言之间的性别词也存在区别,方言调查中需要调查性别词的分布情况。关于汉语性别词的研究成果散见于一些论着中,目前尚未有人对汉语性别词作全面系统的考察。全面研究汉语性别词,有助于重新审视汉语词汇系统性的表现形式,可以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材料,可以为汉语性别范畴研究提供基础,可以纠正、补充辞书在汉语性别词释义、例证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选取汉语性别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如甲骨文、简帛、碑刻、敦煌文献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文献材料作为语料,结合现代汉语方言中性别词的分布状况,对原型性别词、特征性别词的历时演变过程进行描述和解释,对性别词的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并将汉语性别词和英语性别词、法语性别词进行对比研究。论文共包括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论述汉语性别词与常用词的关系,回顾汉语常用词研究小史;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点,交待上古、中古、近代使用的主要语料。第二章对汉语词汇的系统性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以原型性别词、特征性别词、边缘性别词三个方面的对称分布为例,论证了汉语词汇具有对称分布系统。第三章对原型性别词与特征性别词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上古汉语原型性别词以“雌/雄”、“牝/牡”、“男/女”为主。特征性别词大量存在,如“羝、特、犅、貑、羖、麚、凤、牸、牂、羭、豝、麀”等,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成对特征性别词,如“翡/翠”、“凤/凰”、“乾/坤”、“麒/麟”、“内/外”、“臣/妾”、“阴/阳”、“鲸/鲵”、“儿/婴”、“虹/霓”、“棠/杜”、“羒/牂”、“麀/麚”等。中古汉语原型性别词仍然是以“雌/雄”、“牝/牡”、“男/女”为主,“公/母”发展缓慢,特征性别词并存。近代汉语原型性别词“公/母”迅速崛起,“牝/牡”基本退出,“雌/雄”使用范围萎缩,主要存在于书面语。特征性别词使用范围减小,现代汉语里,表示牲畜具体性别的特征性别词仅有部分保留在方言中。根据调查,汉语七大方言区41个方言点表示牲畜性别的性别词存在较大差异,在继承古汉语特征性别词的数量及类型方面分歧明显。第四章从性别词的语法分类、语义结构分析、性别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三个方面对汉语性别词的组合能力进行研究。从词性上看,汉语性别词有名词和区别词两种;从位置上看,汉语性别词有前置和后置两种;从构成性别词的的语素义看,有由相同性别义构成和由对立性别义构成两种。复合性别词内部存在语义重复和语义对立现象,语义重复有强调作用,语义对立容易造成性别词空位现象。特征性别词常与类属成分组合,原型性别词可以与表示动物、植物及部分非生命体的词组合,反映出人们造词时强烈的类推心理和对称心理。第五章对性别词词义发展进行研究,分“雄性义”、“雌性义”、“中性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性别词在保留性别义的情况下,发生词义引申或转移的现象很多,由专称发展为通称的现象比较突出。成对性别词如“雌/雄”、“男/女”、“内/外”等在语义场中常常呈现对称发展特征。第六章将汉语普通话性别词与英语性别词、法语性别词进行对比研究。普通话指人的原型性别词只有“男/女”,“男/女”与指物的“公/母”、“雌/雄”之间界限明显,互不混用。而英语有"man/woman"、"male/female"、"boy/girl"等多组指人的原型性别词,且多数可用于对动物进行性别划分。英语表示动物的特征性别词较多,部分词可以通过形态变化来指称不同的性别。法语语法上的性与生物学上的性别划分具有一定联系,通过语法上的曲折变化可以表示生物学上的不同性别,比如同一词根上添加不同后缀可以表示不同性别,许多阴性词以阳性词为基础形态变化而来。冠词(或主有形容词、指示形容词)在区分阴性与阳性的同时也可以表达生物学上的性别。法语成对的特征性别词较多,且成对的特征性别词内部没有共同语素。第七章对汉语性别词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行总结,并就性别词发展过程的对称分布、不对称分布、性别词空位现象进行了探讨。原型性别词多由特征性别词发展而来,并逐渐取代部分特征性别词,通称增加,专称减少;成对性别词存在对称发展规律,但又体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性别词的不对称体现为:存在空位现象,存在一对多的情况,形式对称但意义及语用环境都不对称。性别词的对称分布与不对称分布之间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转化。汉民族的对称意识是形成性别词对称的重要原因,人们的类推心理则是造成性别词不对称及产生性别词空位现象的重要原因。

吴为民[5](2011)在《汉语词汇系统性问题研究述评》文中提出汉语词汇的系统性问题在汉语词汇学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界主要围绕"汉语词汇是否构成一个系统"展开激烈争论,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最后,"汉语词汇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基本为人们所接受。在此之后,主要围绕汉语词汇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一命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语音、语法、词形、文字、语义等词汇系统表现形式,并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词汇是一个系统。综合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词汇不是词语散漫的堆积,而是成体系的,只不过体系层级较薄弱、不明显;探讨词汇的系统性问题,应以意义标准来考察,从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研究方法上不应该局限于归纳法,而要更多运用演绎法。

范崇峰[6](2010)在《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之分歧及症结》文中研究指明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存在很大分歧,在对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探讨上,莫衷一是。其症结有三:一是对词汇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认识不清;二是没有找到词汇语义系统的基本元素;三是机械系统观造成的认识偏差。

金普[7](2009)在《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离合词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历时的过程。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多数,随着单音词向双音词或多音词的转变,自由语素也渐渐转变为黏着语素,由可以单独成词到结合成词,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于是产生了大量处于自由语素与黏着语素之间的语素,这种语素兼具两者的性质。因此它们构成的组合兼具了词与短语的性质,即离合词。除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三章:绪论。从离合词的归属、分类、特征、离合动因、界定标准、形成原因和应用等方面回顾了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的成果。第一章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界定及类型。本章主要从意义的整体性、形式的可扩展性和功能的双重性来分析离合词的性质,用扩展法和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对离合词进行界定,并把离合词分为动宾式、主谓式和动补式三种类型。第二章离合词的语素关系。构成离合词的语素在其所构成的离合词中具有特殊性,本章从构成语素方面对离合词的成因和组合机制进行了微观角度的考察,认为构成离合词的语素处于自由与黏着相互过渡的连续统上,不能单纯地把这样的语素归入黏着语素范畴或者自由语素范畴。正是语素的这种性质导致了它们所构成的离合词在形式上可以扩展而且扩展有度、扩展度不一。任何一个离合词中都有至少一个核心语素,在向心离合词中,核心语素代表一个义类,需借助前面的非核心语素的意义来使抽象意义具体化。在离心离合词中,核心语素代表一种义项,来限制和支配后面的非核心语素所代表的义类的意义范围。同心离合词的核心语素和所组配的语素同义。第三章离合词“离”与“合”的句法功能及教学。离合词的原式和扩展式在句法功能上表现出差异性,本章系统地分析了离合词“离”与“合”时的句法功能。在学术层面上把离合词处理为处于词和短语的连续统上的“中间状态”;在教学层面上,处理为词。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吕文丽[8](2009)在《现代汉语词汇的系统性探析》文中指出现代汉语词汇是个客观存在的系统,系统内部各成员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现代汉语词汇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词汇系统中的成员是成聚合网络分布的,具有聚合网络性;词汇成分在聚合之中又按等级秩序进行组合排列,具有组合层级性。整个词汇就是在这种聚合与组合的关系中体现着自己的系统性质的。

杨春晴[9](2009)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研究综述》文中认为词汇系统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语素、词、固定词组等语言建筑材料构成的要素平面;二是,词汇成分之间存在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这5种聚合关系;三是,层级平面上词汇成分的等级秩序,即构词词汇层和造句词汇层。

邱庆山[10](2008)在《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本文从现代汉语词汇体系存在与否及其理据,现代汉语词汇体系单位的确定原则与种类,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范围与特征等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研究进行了综述。

二、汉语词汇系统:网络性、层级性、平面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词汇系统:网络性、层级性、平面性(论文提纲范文)

(1)《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荆楚岁时记》成书时代背景及荆楚文化区位相关说明
    (二) 《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 参考版本及符号使用说明
一 《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概貌
    (一) 《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的分类及判定标准
    (二) 《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数据统计及分析
二 《荆楚岁时记》物质民俗用语
    (一) 农业生产民俗用语
        1.农用工具用语
        2.农事行为用语
        3.农事征候用语
    (二) 生活民俗用语
        1.功能多样的饮食类民俗用语
        2.寄寓美好的工艺民俗用语
    (三) 小结
三 《荆楚岁时记》精神民俗用语
    (一) 佛教信仰民俗用语
    (二) 民间游戏娱乐习俗用语
    (三) 民间礼仪习俗用语
    (四) 民间趋利避害用语
    (五) 民间祭祀用语
    (六) 小结
四 《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的语义系统分析
    (一) 《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语义的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和层级关系
        1.聚合关系
        2.组合关系
        3.层级关系
    (二) 《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的传承与发展
五 《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所反映的民俗文化的时代性
    (一) 对生命的格外重视
    (二) 物质生活更加多样化
    (三) 名教礼法逐渐淡化
    (四) 信仰多元化与世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荆楚岁时记》民俗语料总表
附录二:《荆楚岁时记》物质民俗用语用例表
附录三:《荆楚岁时记》精神民俗用语用例表
附录四: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语言边界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面临的问题
        1.2.1 界线困境
        1.2.2 连续性与突变性困境
        1.2.3 语言变异性的困境
        1.2.4 历时与共时的关系
        1.2.5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差异性的困境
        1.2.6 言语感知与产出的非对应性困境
        1.2.7 有关语法和语言能力的困境
        1.2.8 机器翻译的困境
    1.3 语言边界的提出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
    1.5 研究设计与布局
    1.6 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边界论的哲学基础:语言与存在问题
        2.1.1 存在与存在主义思想简评
        2.1.2 存在的有(理)与无(理)
        2.1.3 存在的虚实
        2.1.4 存在的语言转向
    2.2 语言边界性思想溯源
        2.2.1 老子与《道德经》
        2.2.2 孔子与《周易》
        2.2.3 威廉?洪堡特
        2.2.4 海德格尔
        2.2.5 维特根斯坦
        2.2.6 索绪尔
        2.2.7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边界思想
        2.2.8 乔姆斯基与生成语言学
        2.2.9 兰盖克、沈家煊与认知语言学边界
        2.2.10 徐盛桓、刘辰诞的句法边界
    2.3 语言边界论的科学基础
    2.4 此前语言与存在观的局限性述评
    2.5 既有边界观念的局限性述评
    2.6 小结
第3章 语言边界论的理论体系构建
    3.1 新边界观
        3.1.1 什么是新边界观?
        3.1.2 边界的基本属性
        3.1.3 边界的分类
        3.1.4 新边界观的建立
        3.1.5 小结
    3.2 语言存在的边界层级与边界条件
        3.2.1 语言介质的边界性
        3.2.2 语言起源的边界运动
        3.2.3 传统语言定义反思与语言层级
        3.2.4 语言的边界条件
        3.2.5 人类语言内部边界条件
        3.2.6 小结
    3.3 语言存在的边界结构与结构边界
        3.3.1 存在的结构
        3.3.2 语言存在的结构与语法结构的边界性
        3.3.3 语言边界结构模型
        3.3.4 小结
    3.4 语言存在的内容:意义与范畴边界
        3.4.1 范畴是语义的家
        3.4.2 范畴边界:个体的身份识别与身份认同
        3.4.3 “有”“无”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3.4.4 小结
    3.5 语言存在的方式:边界运动
        3.5.1 边界离合
        3.5.2 语音边界运动:音的离合
        3.5.3 词边界运动:词的离合
        3.5.4 句边界运动
        3.5.5 边界离合的规律
        3.5.6 小结
    3.6 语言边界方法论
        3.6.1 语言边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3.6.2 语言边界方法论体系
    3.7 小结
第4章 语言边界论的应用
    4.1 儿童言误映射律的发现
        4.1.1 儿童言误律的发现
        4.1.2 儿童言误律和成人言误律的发现
        4.1.3 儿童言误律对方言变异的映射
    4.2 解决索绪尔困境的初步方案
        4.2.1 词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假设
        4.2.2 对“索绪尔困境”的解释
    4.3 解决汉语字词困境的边界方法
    4.4 尝试对认知语法与生成语法的矛盾消解
        4.4.1 传统二元对立语言能力划分的缺陷
        4.4.2 合语法性问题
        4.4.3 语言能力的边界层级
        4.4.4 边界存有句法
    4.5 边界的通道性与外语导育法
        4.5.1 语言感知与产出的通道性
        4.5.2 外语导育论
        4.5.3 外语实践教育和外语导育论
        4.5.4 外语导育论基本理论体系
    4.6 导译法与栏杆边界定律
        4.6.1 栏杆边界定律
        4.6.2 “的地得”英译中的导译分析
    4.7 小结
结论
摘要(详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海德格尔对is的论述
附录C “的”圈定名词的边界
附录D “的”字边界圈定“小句”边界
附录E “的”字边界结构作谓语
附录F “的”字边界结构的其它情况
附录G “地”边界结构
附录H “得”连接程度、结果补语
附录I “得”边界结构的语法语用功能
附录J“得”作可能补语
附录K 综合语境“的”边界导译对照
附录L “没有” 调查

(3)中草药名称理据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缘起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名与实
        一、中国的名实论
        二、西方的名实论
        三、名实之争的实质
        四、理据性与任意性
    第二节 语词理据
        一、理据定义
        二、理据的分类
        三、理据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语言与认知
        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二、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
        三、几种基本认知方式
        四、认知机制和过程
第二章 中草药名称的理据
    第一节 单纯词中草药名称理据
        一、单音节中草药名称理据
        二、多音节单纯词中草药名称理据
    第二节 合成词中草药名称的理据
        一、中草药名称的词内理据
        二、中草药名称的词外理据
    第三节 中草药名称理据构成的特征
        一、中草药名称理据的构成
        二、中草药名的理据与语言形式
        三、理据、认知与思维
第三章 中草药名称理据的认知机制
    第一节 中草药认知过程
    第二节 中草药药材的心理表征形成
        一、中草药属性对心理表征的影响
        二、大脑的加工机制对心理表征的影响
        三、认知主体本身的认知经验
    第三节 中草药名称概念的范畴化
        一、中草药名称概念范畴化的过程
        二、中草药名称概念范畴化的结果
        三、中草药名称的基本层次范畴
    第四节 中草药名称的基础认知模型
        一、中草药名称的命题结构
        二、中草药意象图式结构
    第五节 中草药名称的隐喻映射认知模型
        一、中草药名称的隐喻类型
        二、中草药命名隐喻映射发生的原因
        三、中草药名称的隐喻特点
    第六节 中草药名称转喻映射认知模型
        一、中草药名称中转喻的普遍性
        二、中草药名称转喻的范围
        三、中草药转喻的类型
    第七节 中草药认知模型的组合方式
        一、中草药名称认知模型中的基础——命题结构
        二、中草药名称信息组合的基本方式——意象图式
        三、中草药名称认知模型的扩展——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
        四、中草药名称认知模型的交互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单音节中草药名称理据
附录2. 多音节单纯词中草药名称理据
附录3. 合成词中草药名称理据
后记

(4)汉语性别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性别词与汉语常用词
    第三节 研究的路径、方法与理论创新
第二章 汉语词汇的系统性再认识——以性别词为例
    第一节 汉语词汇系统性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汉语词汇的对称分布与词汇的系统性
第三章 汉语性别词发展演变研究
    第一节 上古汉语性别词分布调查
    第二节 中古汉语性别词分布调查
    第三节 近代汉语性别词分布调查
第四章 汉语性别词组合能力研究
    第一节 性别词的语法分类
    第二节 性别词的语义结构分析
    第三节 性别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
第五章 汉语性别词词义发展演变研究
    第一节 "雄性"语义场词义发展演变研究
    第二节 "雌性"语义场词义发展演变研究
    第三节 "中性"语义场词义发展演变研究
    第四节 性别词在语义场中的对称发展
第六章 汉语与英语法语性别词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语与英语性别词对比研究
    第二节 汉语与法语性别词对比研究
第七章 汉语性别词发展演变规律研究
    第一节 汉语性别词发展演变规律总结
    第二节 汉语性别词的对称分布与不对称分布研究
    第三节 汉语性别词的空位现象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汉语性别词词表
附录二 英语动物类性别词
附录三 法语动物类性别词
附录四 法语指人性别词
后记

(5)汉语词汇系统性问题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研究述评
2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述评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 结语

(6)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之分歧及症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汇是否具有体系性商讨
二、汉语词汇系统论证之分歧
    1.词汇系统结构论证。
    2.词汇系统层次论证。
    3.构成要素。
    4.论证角度。
三、问题的症结
    1.词汇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2.词汇系统的要素
    3.方法论

(7)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界定及类型
    第一节 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界定
    第二节 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类型
第二章 离合词的语素关系
    第一节 语素的连续性
    第二节 双音离合词语素的组合机制
第三章 离合词“离”与“合”的句法功能及教学
    第一节 离合词“离”与“合”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现代汉语词汇的系统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汇系统的聚合网络性
    (一) 语音方面的聚合情况
    (二) 语义方面的聚合情况
    (三) 结构方面的聚合情况
    (四) 语素方面的聚合情况
    (五) 聚合的网络性
二、词汇系统的组合层级性
    (一) 词汇组合的结构层级性
    (二) 词汇组合的语音层级性
    (三) 词汇组合的语义层级性

四、汉语词汇系统:网络性、层级性、平面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荆楚岁时记》民俗用语研究[D]. 何荣.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
  • [2]语言边界论[D]. 艾朝阳. 湖南大学, 2016(06)
  • [3]中草药名称理据的认知研究[D]. 徐蓓.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2)
  • [4]汉语性别词研究[D]. 吴为民. 西南大学, 2011(09)
  • [5]汉语词汇系统性问题研究述评[J]. 吴为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6]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之分歧及症结[J]. 范崇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1)
  • [7]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 金普. 扬州大学, 2009(01)
  • [8]现代汉语词汇的系统性探析[J]. 吕文丽.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9]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研究综述[J]. 杨春晴.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 [10]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研究综述[J]. 邱庆山.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

标签:;  ;  ;  ;  ;  

汉语词汇系统:网络、层次、扁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