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后期童话

安徒生后期童话

一、安徒生后期童话试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龙,苏傥君[1](2022)在《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问题及对异质文化传播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在百年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历程中,安徒生童话既沉潜为许多中国人的童年印记,又被套上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外衣"。家喻户晓的背后,到底还留存几分真实?论文通过对安徒生的童话、小说、传记及其所处时代、地域、文学思潮等的研究,爬梳百年安徒生童话的中国接受历史及其与文化语境的关联,聚焦安徒生童话的百年中国阐释存在的诸如误读(曲解)、改写等问题,继而探究安徒生童话合理、有效的阐释路径,进而为异质文化的传播提供参照、借鉴和启示。

赵梓晔,宋楠[2](2021)在《解析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文中提出文章主要针对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进行系统解读,从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活动、周作人与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以及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解读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笔者希望自身可以对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有更深入的把握,并为儿童文学翻译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丁明秀[3](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提出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杨玉婷[4](2020)在《安徒生童话对21世纪中国儿童品格教育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品格教育成为全球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而道德故事法是品格教育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为挖掘安徒生童话的德育价值,故将品格教育理论应用到研究当中,并结合道德隐喻理论,将安徒生童话对21世纪中国儿童的品格教育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安徒生童话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缘于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隐喻,而且因为安徒生童话可以作为品格教育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以我国现阶段国家的德育方针以及安徒生童话德育思想的研究现状为背景,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和叙事法,对国内外有关安徒生童话德育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与其相关的系统化研究,尤其是品格教育研究匮乏,从而指出该研究的价值所在。第二部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该部分以品格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道德隐喻理论,指出该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安徒生童话提升儿童的道德认知:该部分从道德认知的角度——道德意识、认知道德价值、换位思考、道德推理、道德决断和自知之明六个方面挖掘了文本所蕴含的道德隐喻,旨在论述安徒生童话对于提升儿童道德认知的价值所在。第四部分为安徒生童话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该部分从道德情感的角度——良知、自重、同情、崇尚善、自我控制和谦虚六个方面讨论了文本所蕴含的道德隐喻,旨在阐述安徒生童话对于激发儿童道德情感方面的价值所在。第五部分为安徒生童话塑造儿童的道德行为:该部分从道德行为的角度——鉴别善恶的能力、意志和劳动习惯三个方面分析了文本所蕴含的道德隐喻,旨在论述安徒生童话对于塑造儿童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在。最后,对安徒生童话在21世纪中国的品格教育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何弈霏[5](2020)在《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民俗解析》文中指出安徒生(Hans Christion Andersen 1805-1875)是丹麦十九世纪着名的作家,世界童话文学的奠基者。从二十世纪初安徒生进入中国,在中国流传的时间久,范围广。安徒生童话因为其出色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含义在中国拥有数量可观的接受者。安徒生在早期童话创作中使用了大量传统民间故事作为创作基础,运用了欧洲独特的民俗意象,还在故事中融入了民间信仰、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讯息。这些内容在他构建文学童话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读者对多元文化了解的局限,导致对安徒生童话中的文学意象理解不够充分,容易出现偏差。本文尝试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安徒生的早期童话进行解析,帮助人们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安徒生早期童话创作的风格、特征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介绍此次从民俗学角度对安徒生早期童话进行分析的目的与意义,进行文献综述,梳理目前学界对安徒生童话作品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此次研究的启发。第一章主要介绍安徒生早期童话创作的概况,包括他的创作生态,创作分期以及从民俗学角度解读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思路。第二章是民俗意象的分析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审美与情感表达,从鸟意象、树意象、花意象三个方面来论述安徒生早期童话中选取民俗意象表现安徒生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表达方法。第三章是民俗信仰的解读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思想与意识阐述中表现出来的上帝形象、死亡意识和对“爱”的追求。第四章是故事类型比较与安徒生早期童话民间性与个性的对读,安徒生早期多篇童话作品从民间故事改编再创作而成,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本文通过比较同类型中国经典故事与安徒生早期童话在人物形象设计、故事主题表述上的用,并从社会背景方面分析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第五章是阐述从民俗学视角分析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是促进更好地理解安徒生童话,另一方面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中欧童话“求同存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尝试为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做出贡献。

雷娜[6](2020)在《杰克·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杰克·齐普斯(Jack·David·Zipes)是美国着名的童话学家、童话翻译家,被称为美国童话研究的领军人物。他长期致力于童话研究,形成了富于时代意识且全面深入的童话理论体系,在国际童话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他的童话理论体系主要由童话文类、童话电影、童话讲述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回应了本体研究、改写和转化、实践研究三大问题,形成了包含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的完整理论体系。他建构了系统而宏大的童话前沿理论,是当今西方童话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在阅读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齐普斯童话理论体系进行阐释。全文包括三个部分,以绪论开篇,正文含五个章节,以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在第一章中,回顾了齐普斯生平和童话研究历程,探讨了詹姆逊、布洛赫、阿多诺等人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齐普斯童话研究的影响。梳理和分析了齐普斯童话理论构建中的核心术语和理论概念。指出了齐普斯童话理论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特点,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齐普斯童话理论思想的主要来源。第二章剖析齐普斯的童话观。从西方童话观念史的视角,介绍了齐普斯的童话认识论。重点讨论齐普斯对童话两大历史阶段的划分:口头民间故事阶段和文学童话阶段。齐普斯借助广义的信息模因和关联理论,论证了口头民间故事阶段和文学童话阶段的内在紧密联系,试图揭示西方童话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规律。基于对童话发展阶段的认识,齐普斯研究了西方童话观念史,确立了他基于社会历史文化视角的童话研究范式,即包括对“童话”名称的分析、类型的界定、童话本质的探讨,以及对童话分析策略的区分。基于社会历史视角的童话研究范式,是齐普斯童话理论研究的特色和基础。第三章研究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文化表达。重点探讨齐普期童话研究中的两大命题:魔咒和乌托邦。齐普斯童话理论重视对童话的意义呈现,强调其意义后面的文化表达问题,以此来阐释童话的文化功能。他认为,魔咒关乎权力的文化表达,童话对魔法、魔咒等神秘力量的想象反映了真相,进而表达愿望和期待;而童话的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在个人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上对未来希望的追求。齐普斯关于童话魔咒和乌托邦文化表达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童话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出童话的社会历史发展本质。对魔咒和乌托邦的文化研究是齐普斯研究童话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维度。第四章研究童话的改写与转化,探讨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方法论。齐普斯对经典童话改写的论述,建立在童话发展观的基础上,着眼后现代发展史来讨论经典童话的改写与转化,不仅继续构建和书写了童话的发展史,而且挖掘了童话的时代表现形式。齐普斯认为,就童话本身的解放性潜能和文化工业的时代需求而论,童话改写和转化是童话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由此他提出了童话改写的两种基本类型:保守型和颠覆型,而且从媒介形式上展现了口头、书面、影视绘画等多媒介的童话改写脉络。齐普斯对改写形式的概念、原则、表现形式、改写方法、改写意义的研究,正是齐普斯童话改写理论的要义。齐普斯倡导主动利用童话的发展规律,积极寻求童话发展演变的新形式,从而延续童话的生命,为童话的后现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具体方法。第五章研究童话讲述的创造性实践,主要探讨齐普斯童话理论的社会实践。重点梳理了齐普斯所倡导的创造性故事讲述实践的大致框架,细致研究齐普斯童话讲述实践中的讲述者、讲述方式、讲述题材、讲述对象。齐普斯非常重视童话口头讲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积极参与童话创造性讲述的实践活动,他认为,真正的童话讲述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讲述能够提高人们对生命的感知和自我意识,是人生智慧和经验的交流,童话讲述的口头实践对童话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童话口头讲述的理论与实践,是齐普斯童话研究的另一重要维度。结语部分对全文做出回顾和总结。通过对齐普斯童话理论的系统梳理与研究,证明其理论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因而呈现出体系化的特征,并具有包容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色。最后,联系中国童话的研究现状,分析该理论体系对中国童话理论研究及实践的价值;指出以及齐普斯童话理论的中国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陈江敏[7](2019)在《论安徒生童话的“死亡”母题》文中研究表明“死亡”母题,指的是安徒生涉及死亡的童话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反复出现的人物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周围世界对于死亡的基本概念,代表的是生命在面临生死问题时的基本行为、精神上的反映和对周边死亡现象的认知。作为最小的携带死亡含义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死亡”母题被安徒生运用到童话的创作中主要呈现为三方面:(一)童话里涉及死亡的三种生命类型:超现实生灵、自然界动植物和人类。通过对比不同的生命在面临生死抉择的不同,得出安徒生高度重视人类生命价值的,肯定人类生命的精神价值的结论。(二)安徒生的童话在相当程度上折射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童话中死亡的人类多在现实中具有原型。安徒生笔下人物的死亡,侧重用于表现当时底层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通过对人类死亡命运的描写,安徒生传达了人生中须得直面死亡的观点,并认可人类直面死亡的勇气。在安徒生童话里,死亡不是终结生命价值的终点,安徒生认为生命的精神力量可以在死后转化为灵魂,从而延续生命的意义。因而对于物态灵魂的追寻,则是安徒生对生命价值在肉体衰朽后得以延续的观念。(三)通过对死亡的正视和对物态灵魂的追寻,使安徒生童话在儿童读者接受的过程中,既能引导儿童正视死亡这一人生既定的事实,同时又兼顾了读者的心理感受,降低了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感。通过对安徒生童话的“死亡”母题的分析,试图发掘安徒生以书写死亡的形式,在童话中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而证明了安徒生童话除了具备以丰富的幻想和趣味性启发儿童的文学价值,还具备从理性的角度引导儿童,使儿童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意志面对成长中的死亡现象的启蒙意义。

郑祎聃[8](2019)在《安徒生与德国浪漫主义童话 ——安徒生童话的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因他的童话享誉世界,跻身于世界经典作家之列。安徒生童话常常以儿童的叙事口吻讲述成人的故事,而多数的研究者仅仅将安徒生童话作为儿童文学进行研究,忽略了其中成人阅读的意涵。本文从安徒生童话与德国浪漫主义童话的关系入手,围绕着他们共同关注的主题,例如自然与城市、自我、死亡等,探讨安徒生在童话中对这些主题的拓展和独特的表现。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概述论文的选题动机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并说明文献在现代主题以及现代主义理论上对本文的启示。第二部分为第二到五章,其中第二章从文学史研究中廓清德国浪漫主义童话与安徒生之间的影响与接受;第三章主要论述安徒生童话中的自然与城市的主题,不同于德国浪漫主义童话中主观的自然和对城市的批判,安徒生聚焦于诗意呈现自然和艺术的城市,并通过想象将自然和城市融合;第四章则围绕自我的主题,指出安徒生不同于德国浪漫主义的想象自我,在其童话中不断发掘对自我的认识,尤其表现出个体的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五章论述安徒生童话中的死亡主题,与德国浪漫主义童话相比,安徒生童话中的死亡主题更为严肃,更具有现代的意味,同时指出安徒生采取“诗性的虚构”的方式以消解死亡带来的恐惧。第三部分第六章是结语,安徒生受德国浪漫主义童话的影响,在其童话中关注了相同的主题,但安徒生对这些主题的表现有所不同,更具现代意味,这使得安徒生童话在德国浪漫主义童话的基础之上又向着现代主义迈近了一步。

余思月[9](2019)在《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安徒生童话研究》文中提出安徒生,丹麦19世纪着名文学家,其童话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为全球各地的读者带来了生动的童话体验,他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而在儿童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掩盖了安徒生严肃文学家的身份,使得学界对安徒生以及安徒生童话的研究一直无法摆脱儿童文学的拘囿。本文试图跳脱对安徒生童话的刻板印象,以生态批评为尺,重审安徒生童话作品。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旨在探讨安徒生童话中的生态思想来源。无论是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还是风雨雷电,自然中一切生物或非生物都在安徒生童话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安徒生对自然的亲和与喜爱,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成长环境直接相关,这些因素从不同维度影响了他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着眼于安徒生童话中的自然书写。自然,是安徒生在童话创作中格外青睐的书写对象。无论是对自然生命无差别的敬畏、融入自然循环的人类生命历程的构建,还是对动物权利的关注,都反映了安徒生的自然书写正是以破除人类中心主义、构建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为指向。第三章则集中探讨了安徒生童话中的科技书写。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歌猛进,自然美逐渐从人类审美中隐退,极度膨胀的欲望支配着人类行为,还有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激烈碰撞所引发的身份异化与精神失落现象。安徒生后期的童话作品在彰显科技力量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怀疑与担忧。安徒生童话,并非典型的生态文学文本,但是却极具生态研究的价值。无论是自然书写还是科技书写,都反映了安徒生作为文学家的生态使命与担当。以生态的、绿色的视角对安徒生童话进行研究,不仅呼应了当下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浪潮,也促进了人类对自身现代病的积极反思,同时还将为安徒生童话这一经典文学瑰宝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何柳[10](2019)在《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看安徒生童话的美育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美”,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特质,流芳百世的安徒生童话更是一个典型代表。王泉根曾经赞扬安徒生,说他的童话里流贯着一股美的不尽溪流,这溪流通向读者心田,深深感染着读者,并且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①在各种儿童文学中,童话无疑是最受孩童们喜爱的,而安徒生童话更是颇负盛名。相较于其它童话故事来说,安徒生童话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提及童话,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会是欢乐、纯真、美好等感情元素,但安徒生在后期创作的很多童话里都带有很强烈的悲剧色彩。例如,《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安徒生在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的童话作品中,强烈表现出了对于悲剧情节的沉溺。虽然安徒生的悲剧情结深深扎根在了他的童话之中,但他却抛开悲剧对心绪的负面影响,用敏锐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去观察一切,然后通过他的悲剧性童话来净化社会,给人们带来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希望人间成为真善美的天堂。他所创作的悲剧童话具有超时空性,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对人类思想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哲学,尤其是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美育意义。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苦难、挫折、不幸等内容总是会带给人悲哀、沮丧、痛苦等不愉快的心理及情绪。但在悲剧艺术当中,这种不愉快却能使人产生一种审美愉悦感,也就是文中会重点诠释的“悲剧快感”。本文从安徒生童话中选取悲剧这一审美视角,观察和分析其悲剧美感所在。然后以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对各哲学家悲剧理论的理解、批评和吸纳为理论依据,选取几篇典型悲剧性童话作品,研究梳理出安徒生悲剧童话的美学价值与内涵,以及从悲剧美学角度探究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及美育意义方面的重要性、价值和贡献。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对安徒生悲剧性童话的创作缘由及其文本特殊性做简要介绍,交代其审美价值;第二章主要以《悲剧心理学》中朱光潜先生对西方哲学家悲剧美学理论的折衷和论述为主要线索和理论基础,研究关于安徒生悲剧童话的美学内涵、引起的审美活动、及其激发的悲剧快感等美学层面上的问题;第三章通过对安徒生童话中最典型的几篇充满悲剧色彩的童话作品细细品味,详细解析其中悲剧美的呈现,并探究安徒生悲剧童话中蕴含的美育意义及安徒生如何通过对悲剧的描绘来达到人类情绪的净化,传达自身对人道主义社会的期盼和对真善美的呼吁。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它往往比喜剧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发审美快感。悲剧不仅仅只是表现生命的苦难,痛苦和灾难并不是只能引起哀怨,欣赏悲剧也并不只是引起怜悯与同情。悲剧能够通过强调个体的执着精神与价值追求来表现生命对苦难本身的超越,从而展现出一种悲剧特有的美感,悲剧的净化作用以及悲剧快感引发的崇高感也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考究的问题。悲剧美可以说是安徒生后期创作的童话最特有的本质,但却少有学者从美学及美育意义的角度去研究安徒生的悲剧性童话。本文以安徒生悲剧性童话这种特殊的文体为例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这对悲剧美学理论的深入探究与了解,及在现实中的美育意义探寻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安徒生后期童话试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徒生后期童话试探(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问题及对异质文化传播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历程
二安徒生童话阐释(包括翻译)与中国新文学
三安徒生童话中国阐释的误读与改写
四安徒生童话中国阐释的合理路径及其他

(2)解析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周作人相关儿童文学翻译活动
二、周作人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贡献
三、周作人相关儿童文学翻译思想分析
    (一)周作人翻译思想分析
    (二)周作人翻译思想的意义

(3)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4)安徒生童话对21世纪中国儿童品格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世纪国家德育政策
        (二)新世纪语文新课改与课程标准
        (三)知网数据来源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萌芽与发展(“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
        2、衰落与转折(建国至改革开放)
        3、复兴与繁荣(改革开放至今)
    四、研究对象与相关界定
        (一)研究对象
        (二)相关界定
        1、时间跨度
        2、文本类型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分析归纳法
        (三)叙事法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道德隐喻理论基本内容
        1.1.1 德育
        1.1.2 道德隐喻理论
    1.2 品格教育基本理论内容
        1.2.1 品格教育理论
        1.2.2 道德故事法
第二章 安徒生童话提升儿童的道德认知
    2.1 道德意识
    2.2 认知道德价值
        2.2.1 尊重生命
        2.2.2 诚实
    2.3 换位思考
    2.4 道德推理
    2.5 道德决断
    2.6 自知之明
    小结
第三章 安徒生童话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
    3.1 良知
    3.2 自我尊重
    3.3 同情
    3.4 崇尚善
    3.5 自我控制
    3.6 谦虚
    小结
第四章 安徒生童话塑造儿童的道德行为
    4.1 鉴别善恶的能力
    4.2 意志
    4.3 劳动习惯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民俗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安徒生童话研究动态
        2.从民俗学角度对安徒生童话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安徒生早期童话创作概况
    1.1 安徒生早期童话的创作生态
    1.2 安徒生早期童话作品的类型
    1.3 从民俗文化视角解读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思路
第二章 民俗意象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审美及情感蕴藉
    2.1 鸟意象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阐释
    2.2 树意象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阐释
    2.3 花意象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阐释
第三章 信仰习俗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思想与意识表达
    3.1 基督教信仰与安徒生早期童话中博爱主题的表达
    3.2 死亡意识与安徒生早期童话中伤逝主题的表达
    3.3 民间俗信与安徒生早期童话中善爱主题的表达
第四章 故事类型比较与安徒生早期童话民间性与个性对读
    4.1 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民间性与个性
    4.2 中国民间故事与安徒生早期童话中的故事类型对读
    4.3 中国民间故事与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故事意象对读
第五章 安徒生早期童话作品民俗解析的价值
    5.1 安徒生童话作品的价值重释
    5.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对中、欧童话故事“求同存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杰克·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一) 童话的学术史
        (二) 童话的改写与转化
        (三) 童话的创造性讲述实践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齐普斯的学术渊源
    第一节 童话研究历程
        一、齐普斯其人
        二、童话研究的阶段
        三、童话研究的维度
    第二节 理论渊源
        一、詹姆逊元评论概念和方法
        二、布洛赫的希望和乌托邦倾向
        三、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
    第三节 术语和概念的构建
        一、体制化
        二、转变(transformation)
        三、理念和方法
    小结
第二章 齐普斯的童话观
    第一节 欧洲童话观念史
        一、口头民间故事进入文学体系
        二、文学童话中的社会文明规范
    第二节 童话的内涵
        一、童话的名与实
        二、童话的本质
    第三节 童话的研究策略
        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变与不变的统一
    小结
第三章 童话的文化表达
    第一节 童话对魔咒的表达
        一、魔咒的来源
        二、魔咒的权力话语
        三、魔咒的打破
    第二节 童话对乌托邦的表达
        一、希望与乌托邦精神
        二、家园般的乌托邦精神
        三、童话与乌托邦的普遍性
        四、童话与乌托邦的批判性
    小结
第四章 童话的改写和转化
    第一节 童话改写的必然性
        一、童话存在解放性潜能
        二、文化工业背景下的时代需求
    第二节 童话改写与转化的多种形式
        一、书面文学形式的改写
        二、电影媒介形式的改写和转化
        三、其他媒介形式的改写
    第三节 童话改写中的协同机制
        一、关联机制
        二、创新机制
    小结
第五章 童话讲述的创造性实践
    第一节 创造性讲述的必然
    第二节 讲述者的角色
        一、指导性角色:示范层次的故事讲述者
        二、参与性角色:学习层次的故事讲述者
        三、创造性:故事讲述者的核心价值
    第三节 创造性讲述实践的多种方式
        一、讲述方式多样
        二、讲述题材多样
        三、讲述范围的多样性
    第四节 创造性讲述实践的意义
    小结
结语 齐普斯童话理论体系及其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论安徒生童话的“死亡”母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童话中“死亡”生命的类型
    1.1 超现实生灵
    1.2 自然界动植物
    1.3 人类
第2章 童话中“死亡”母题的意蕴
    2.1 折射现实生活
    2.2 直面死亡使者
    2.3 追寻物态灵魂
第3章 童话中“死亡”母题的意义
    3.1 引导儿童正视死亡
    3.2 弱化死亡恐惧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致谢

(8)安徒生与德国浪漫主义童话 ——安徒生童话的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动机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2 安徒生与德国浪漫主义
    2.1 德国浪漫主义进入丹麦
    2.2 安徒生对德国浪漫主义童话的模仿
3 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徘徊
    3.1 内心投射的自然/客观实体的自然
    3.2 批判庸俗的城市/赞叹艺术的城市
    3.3 想象自然与城市的融合
4 不可调和的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
    4.1 想象自我/认识自我
    4.2 附属的“影子”/主体的“影子”
5 展现死亡与诗性虚构
    5.1 服务于情节的死亡/严肃而具体的死亡
    5.2 到达永恒的过渡态/生命历程的必然终点
    5.3 诗化的死亡:与幻想梦境交织
    5.4 诗性的虚构:缓解死亡的恐惧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安徒生童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安徒生及其童话研究
    第二节 生态批评概述
    第三节 选题价值及创新点
第一章 安徒生生态思想的来源
    第一节 “自然之子”的童话人生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童话
    第三节 北欧的文学想象
第二章 自然书写:破除人类中心主义
    第一节 敬畏生命
    第二节 融入自然循环
    第三节 动物的权利
第三章 科技书写:工具理性批判
    第一节 自然美的祛魅
    第二节 欲望膨胀的都市悲歌
    第三节 身份异化与精神失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看安徒生童话的美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来源及其文本特殊性
    第一节 安徒生童话中悲剧情结的来源及其审美价值
    第二节 安徒生悲剧童话的文本特殊性
第二章 安徒生悲剧童话的美学诠释
    第一节 悲剧形象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悲剧命运的审美价值
    第三节 悲剧童话的美学意义
第三章 安徒生悲剧童话的美育意义
    第一节 《丑小鸭》—丑
    第二节 《海的女儿》—哀
    第三节 《卖火柴的小女孩》—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安徒生后期童话试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问题及对异质文化传播的启示[J]. 张国龙,苏傥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2(02)
  • [2]解析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J]. 赵梓晔,宋楠. 作家天地, 2021(29)
  • [3]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安徒生童话对21世纪中国儿童品格教育研究[D]. 杨玉婷.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5]安徒生早期童话的民俗解析[D]. 何弈霏. 山西大学, 2020(10)
  • [6]杰克·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研究[D]. 雷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论安徒生童话的“死亡”母题[D]. 陈江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8]安徒生与德国浪漫主义童话 ——安徒生童话的主题研究[D]. 郑祎聃. 浙江大学, 2019(01)
  • [9]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安徒生童话研究[D]. 余思月. 武汉大学, 2019(06)
  • [10]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看安徒生童话的美育意义[D]. 何柳. 安徽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安徒生后期童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