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尊莉[1](2021)在《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以八髎穴为主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与常规选穴和针法的差异,总结归纳出在海外临床治疗中,八髎穴的精确及简便定位方法,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以及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方面,期望研究常规穴位配合八髎穴是否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常规穴位,是否更加适合海外中医治疗痛经。方法:1、理论研究:查阅《黄帝内经》等古代文献;以“知网”“Google Scholar”“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查阅中文和英文相关文献,关键词包括: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骶骨、骶后孔、骶神经;气滞血瘀、痛经、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针灸治疗,以及Baliao,Ciliao,BL32,Acupuncture,sacrum,Posterior foramen,dysmenorrhea,primary,secondary,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等。2、认知调查: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了《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首先约请几位不同教育和海外中医背景的中医针灸大夫进行了预测试,并邀请多位英国本土针灸医师和在国外从事针灸行业的华人中医进行讨论指导,最后形成了共有12个问题的调查表,之后通过在英国举办的多个中医针灸国际会议和培训班等途径进行调查。3、临床研究:在自己的诊所选择符合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一共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最后完成研究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位关元,三阴交,地机,气海,血海,肝俞,肾俞;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穴位基础之上,再选取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双侧),每次治疗时间为60分钟(仰卧位和俯卧位各30分钟),一周一次,15次治疗及三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两组患者均以中医证候积分、疼痛VAS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疗效为主要观察指标,并使用了在海外中医界普遍采用的医疗结果自我评价表(MYMOP),调研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及疾病的康复程度。结果:1、理论研究: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症包括痛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八髎穴的定位和针法越来越明确和精准。痛经是海外中医临床的常见病症之一,其中气滞血瘀型最多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目前没有发现海外运用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报道。2、认知调查: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显示,从事临床针灸年份0-3年的海外中医师治疗妇科疾病的较少:从事临床针灸年份4-10年的海外中医师八髎穴使用率较低,对于八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没有充分的了解;从事临床针灸年份11-20年的海外中医对于八髎穴是否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有分歧,且八髎穴的进针深度普遍较浅;从事临床针灸年份20年以上的海外中医大部分有自己的独立诊所,在平时治疗的疾病种类中,妇科病占24%-30%,但运用八髎穴治疗其他疾病的频率较低、普遍进针较浅,多数进针角度正确,且进针方向较其它组正确率更高,在针感方面更着重于局部针感,电针使用频率较高。3、临床研究: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自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VAS评分变化:对照组、治疗组内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在治疗后VAS的评分比较P<0.05,治疗组起效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15次治疗及三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评价表调查表(MYMOP),经过15次的治疗之后,患者的身体状况总体是趋于好转,尤其是治疗组病人自我选择的第二症状好转率最高。结论: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显示,海外中医对八髎穴以及八髎穴治疗妇科疾病的认知总体上偏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研究运用八髎穴为主治疗痛经,参照西方妇女的体型选择适当的定位法和针法,与传统取穴比较,在改善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气滞血瘀证候、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及疾病的恢复程度等方面,都有显着差异,值得在海外中医推广,也丰富了八髎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王娇[2](2021)在《定坤丹联合腹腔镜治疗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定坤丹联合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严格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2019年11月到2020年8月在山西省中医院就诊符合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60例,按照就诊次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定坤丹联合腹腔镜治疗)与对照组(单纯腹腔镜治疗)各30例,治疗组患者术后服用定坤丹,3个月为1疗程,连续服药2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腹腔镜术前)、治疗后(术后6个月)分别查血清血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总体疗效、中医证候总疗效,中医证候总评分、血清CA125、VEGF、IGF-1水平变化以及妊娠结局。试验中所涉及数据均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依据统计结果做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VEGF、IGF-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CA125、VEGF、IGF-1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血清CA125、VEGF、IGF-I水平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总疗效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中医总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治疗组患者妊娠19例,对照组患者妊娠11例,两组患者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妊娠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定坤丹联合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腹腔镜组;2.定坤丹联合腹腔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降低血清CA125、VEGF、IGF-1水平,提高患者妊娠率。
石浩[3](2021)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在内异症患者中病例报道升高且逐年上升趋势。当内异症合并感染时,感染严重程度高,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存在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难度大等难题。目前国内外针对内异症合并感染尚未建立规范的临床诊疗方案及诊疗体系。本论文通过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术后随访复发情况,旨在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为此类疾病的规范诊治提供临床思路。研究方法和材料回顾分析2012年03月至2021年03月我院606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剔除干扰病例,其中418例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逐一筛查,最终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感染11例,本文以这11例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进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1、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中,合并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2--2015年、2015-2018年和2019-2021年每三年的发病率分别是2.26%、1.27%和4.76%。2、临床特点:1)一般情况:11例患者平均年龄(36.36±6.10)岁;已婚有性生活患者10例,未婚未育否认性生活女性1例;11例中有妇科手术史4例,合并痛经史4例。2)临床症状:起病时间下腹痛9例(81.82%),盆腔包块4例(36.36%),发热2例(18.18%)。3)查体体征:腹部检查下腹压痛6例(54.55%),腹膜刺激征仅2例(18.18%);妇科检查:双合诊扪及盆腔包块8例(72.73%),其中盆腔包块压痛4例;子宫压痛5例(45.45%),宫颈举痛及摇摆痛3例(27.27%)。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7例(63.63%),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6例,升高4例(66.67%);CA125检查10例,升高4例(40.00%)。5)影像学检查:盆腔彩超均发现盆腔占位病变,“毛玻璃样”混合回声其中2例,混合回声3例,余未仔细描述包块性质。3、治疗过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引流治疗1例,手术治疗10患者;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术后出血及术后排气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ASRM分期)Ⅲ期7例,Ⅳ期3例。术前抗生素治疗4例,术后抗生素治疗11例,术后转归均良好。研究结论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不典型,与盆腔炎性疾病症状相似。以下腹痛为主,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急性发作,可能伴发热;体征可发现下腹痛压痛;妇检:盆腔包块及包块压痛为主。实验室检查表现炎性指标升高;彩超可发现典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需结合症状、体征、辅查综合判断。因此,临床认知低,误诊率高,初次诊断的准确率低。2.一旦考虑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方式以积极的手术为主。手术方式选择建议腹腔镜,术后在抗生素生素的选择的方案同盆腔炎性疾病的使用原则一致。
宋美怡[4](2021)在《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研究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评估中药内外兼治对子宫腺肌症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探求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可行性,并为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症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将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依据中医“内外兼治”理论,采用自拟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消异止痛方进行治疗。消异止痛方从每次月经净后的第3天开始冲服,连续每日服用至下一次月经前,每日早晚各1次,1次1剂,月经期间不服用;中药贴敷选用桃仁、三棱、莪术、丹皮、桂枝,以神阙穴、关元穴、中极穴、子宫(双侧)穴为主穴,每次贴敷4小时,隔日一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重视其治疗的安全性,监测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病例VAS疼痛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子宫体积这些研究观察指标的变动情况,整理总结后的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结合统计结果评价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每组各纳入3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年龄、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及子宫体积等多个方面与对照组数据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数据基线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治疗过程顺利,未发生病例脱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果得出:(1)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由原来的6.13±1.43分降低至3.30±1.31分,痛经症状积分由原来11.36±2.82分降低至5.17±2.01分,中医症候积分由原来13.40±2.71分降低至6.76±2.14分;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由原来的5.96±1.32分降低至5.03±1.54分,痛经症状积分由原来11.08±2.78分降低至7.26±2.74分,中医症候积分由原来13.36±2.53分降低至8.56±2.28分,两组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各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大小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4)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综合疗效分别为90%、76.6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很好的减轻患者的痛经程度,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从数据分析观察组采用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改善子宫腺肌症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单纯采用消异止痛方更显着,综合效果更佳,但是两组对于缩小子宫体积没有明显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充分看出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中药内服联合中药外治法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种治疗方案是安全且更有效的,值得继续探索研究以及临床推广,也可供以后医者参考和创新。
李佳妮[5](2021)在《高原地区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索高原地区生活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典型临床表现来寻找发生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预防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临床指导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1月西藏地区及北京地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体检中心健康人群资料,分为高原组和平原组,再依次分别分为患病实验组及健康对照组。A1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56例,A2组健康人群60例,B1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60例,B2组健康人群60例,设计调查问卷分别收集四组人群的年龄、职业、饮食习惯、生育史(是否不孕)、月经史、宫腔操作、卫生条件、子宫位置及高原患病组和平原患病组的糖类抗原CA125数值。通过对比比较高原患病组与高原健康组,平原患病组与平原健康组,高原患病组与平原患病组,得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影响因素,分析出高原地区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特征性影响因素。结果:卡方分析结果显示,高原地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对比高原地区健康人群影响因素为职业、饮食习惯、生育史、宫腔操作、剖宫产史、卫生条件、月经史及子宫位置(P<0.05或P<0.01)。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平原地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症与健康人群相比,其影响因素为职业、生育史、剖宫产史、子宫位置及宫腔操作(P<0.05或P<0.01)。卡方分析显示对于患病组,高原与平原组有显着差异的为民族、生育史、宫腔操作、卫生条件、月经史及饮食习惯(P<0.05或P<0.01)。单因素分析可知高原患病组与平原组CA125无显着差异(P≥0.05)。讨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高原地区较平原地区重要影响因素为:民族、生育史、宫腔操作、卫生条件、月经史及饮食习惯。月经异常、痛经,这可能与经血逆流有关,应加强月经期的管理,避免在月经期同房的行为,剧烈运动会引起巧囊发生,月经期间禁止做盆腔检查。控制生育量,选用合适的避孕方式,比如工具避孕(男用避孕套),口服避孕药如优思悦、宫内节育器和结扎术。减少宫腔内的操作,避免经期人工流产术和诊刮术等,减少经血倒流的机会。改变饮食习惯,尽量保持饮食平衡。指导并改善卫生条件,提高自我的身体素质,避免感冒、着凉、注意自身保暖。按照医嘱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发挥家庭监督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质量。医疗机构应适当举行讲座和个人教育,进行书面、多媒体和口头教育。针对孕产妇做好产前检查的指导工作。临床医师应该加强对该病认识具体的了解,重视其病的鉴别诊断,适时的使医技检查诊断水平有所提高。未来,不断深入对病因学研究,不断地提高诊断技术和手术技巧,以及治疗方法的更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治工作将取得新的突破。
刘璇[6](2021)在《“秩边透水道”针法对EMs大鼠子宫内膜细胞自噬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秩边透水道针法”改善EMs大鼠子宫内膜细胞的防护效应,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筛选八周龄,体质量为(200±20)g的雌性SD大鼠5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组、激动剂组、针刺+抑制剂组,每组10只。模型组、针刺组、激动剂组、针刺加抑制剂组,大鼠通过手术自体移植造模,取子宫内膜组织缝合于腹壁,假手术组大鼠仅开腹缝合,不造模。建模2周后,开腹探查异位病灶生长状况。针刺组大鼠予以“秩边透水道”针法针刺治疗;激动剂组予以雷帕霉素(rapamycin)腹腔注射给药;针刺+抑制剂组在针刺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以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腹腔注射给药;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的饲养周期与治疗组平行,只进行固定,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各组均一周干预六次,共3周。治疗结束后统一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HE法)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在位、异位内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内膜细胞中自噬小体和其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子宫在位、异位内膜中,Beclin-1、LC3 m 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模型组大鼠毛色暗淡、毛发干枯,腹部发黄潮湿,食少,体质量减轻,精神活跃度降低,可能因腹痛难忍咬破鼠笼数十个。假手术组大鼠毛发顺滑,毛色洁白光泽,动作灵敏,精神状态佳,未见明显异常。针刺组和激动剂组大鼠经干预治疗后毛色变白,饮食及二便转为正常,精神状态有所好转。针刺加抑制剂组大鼠毛色略暗淡萎黄,毛发略微粗糙,精神、饮食尚可,体质量有所下降。2.异位病灶观察及测量:与干预前比较,各组进行干预后,大鼠的异位病灶体积均不同程度缩小,只有模型组的体积没有变小,持续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针刺组、激动剂组、针刺加抑制剂组大鼠的异位病灶体积均明显缩小(P<0.01),囊性生长物变扁平,囊内清亮液体也有所减少。3.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EMs大鼠经干预后HE染色结果可见:大鼠子宫内膜上皮都出现萎缩,并伴随纤维组织的增生和毛细血管的减少,其中镜下观察最明显的是针刺组和激动剂组。4.自噬小体数量:模型组自噬泡减少;针刺组自噬泡较多;激动剂组可观察到一些自噬泡;针刺+抑制剂组有少量的自噬泡5.各组大鼠子宫内膜中Beclin1 m RNA和LC3 m RNA的表达:无论在各组大鼠子宫在位还是异位内膜中,模型组LC 3、Beclin-1 m RNA表达明均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各干预组LC 3、Beclin-1 m 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激动剂组LC3、Beclin-1 m RNA表达明均显高于针刺+抑制剂组(均P<0.05)。6.各组大鼠子宫内膜中Beclin1和LC3蛋白的表达:无论在各组大鼠子宫在位还是异位内膜中,模型组LC 3、Beclin-1蛋白表达明均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各干预组LC 3、Beclin-1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激动剂组LC3、Beclin-1蛋白表达明均显高于针刺+抑制剂组(均P<0.05)。结论1.“秩边透水道”针法可以改善子EMs大鼠的一般状况,减少大鼠扭体次数。2.“秩边透水道针法”可明显缩小EMs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体积。3.“秩边透水道针法”能够增加自噬小体数量,改善EMs大鼠子宫内膜细胞防护效应。4.“秩边透水道针法”可上调Beclin-1、LC 3m RNA、蛋白表达量,改善EMs大鼠子宫内膜细胞防护效应。
张平芳[7](2021)在《从心肝论治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从心肝论治,运用化瘀解郁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提供临床依据与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给予化瘀解郁方,对照组给予散结镇痛胶囊,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连续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SAS评分、VAS疼痛评分、子宫大小、卵巢体积超声及CA125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用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2)经治疗,两组患者SAS评分、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降低,表明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经治疗,两组患者卵巢体积、CA-125数值均较前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经治疗,对照组子宫大小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子宫大小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从心肝论治,运用化瘀解郁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及相关伴随临床症状发生频率及强度,改善中医证候。(2)从心肝论治,运用化瘀解郁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能够缩小子宫大小,卵巢体积,降低CA125值。(3)从心肝论治,运用化瘀解郁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无明显副反应,安全可靠。
蒋梦雨[8](2020)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是介于皮肤与壁层腹膜之间任何部位的一种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多数都有既往的妇科或产科腹部手术史,最常见的是剖宫产手术史。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数量的增加,剖宫产后的AWE患者有显着上升的趋势。手术完整去掉异位内膜组织是最见效的手段,若肿块体积大,位置深,清除组织较多导致腹部组织缺失较多时,往往需要采用特殊材料进行修补加固,以防止腹壁切口疝的发生。该病即使手术切除病灶后仍有复发的可能,对于发病年龄、潜伏期、病灶大小、剖宫产次数、病灶数目是否与复发有关、术后是否需要联合药物治疗预防复发等,目前国内外尚无共识。且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缺乏大数据临床研究结果。本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收治的231例AWE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包括临床表现、病变分型、诊断、影像学方法、治疗手段及效果等,探讨AWE的诊疗要领、手术技巧和复发高危因素,为将来能够有效治疗该疾病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整理从2012年1月到2018年6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疗的AWE患者共231例。根据病灶下界累及部位给AWE进行病变分型,包括皮下脂肪型、前鞘肌肉型和腹膜型。若术中探查其为多发病灶(病灶≥2个),则归为病灶累及部位最深的病变分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手术),观察组[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 RH-a)]。常规病理报告全部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时间至2019年6月。2.统计学方法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连续变量,秩和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方差分析统计符合正态分布的多样本定量资料,多样本间的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多样本定量资料符合非正态分布的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样本定性资料用独立的多组无序多分类资料分析,两分类变量间的关联分析用Pearsonχ2检验,χ2连续校正分析方法用于两独立样本的定性资料,数据均用SPSS 22.0软件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31例AWE患者中229例(99.13%,229/231)有剖宫产病史。患病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为(32.54±4.69)岁;潜伏期是3~156个月,中位数24个月;病灶直径1~8cm,平均病灶直径(3.31±1.44)cm。2.231例AWE患者中208例(90.04%)表现为与经期相关的腹壁不适感,其中表现为伴随经期疼痛感的患者180例(占86.54%),疼痛无规律的患者28例(占13.46%);183例(79.22%)腹壁可扪及包块。3.三种病变类型中前鞘肌肉型最为常见,占比71.6%(164/229),特点为腹壁扪到逐渐变大的包块,并伴有和经期有关的腹部钝痛感;皮下脂肪型特点为腹部扪到逐渐变大的肿物;腹膜型特点为与月经相关腹壁瘢痕处不适,早期包块触摸不清,只有病灶较大时才能够扪及包块。4.术前全部患者给与腹壁浅表部位超声辅助检查,确诊率达99.13%,与术中探查分型总体符合率达97.38%(223/229)。6例患者进行了腹部MRI平扫检查,确诊率达100%。5.23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因缺损较大使用网片修补,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共有效随访患者216例,8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6个月至2年,总体复发率是3.70%(8/216);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复发率进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vs.3.53%,P>0.05),两组病灶直径、剖宫产次数、病灶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组平均年龄、平均潜伏期均小于未复发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绝大多数有剖宫产史,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潜伏期长短不一,中位数24个月。2.不同的临床分型有不同的临床特点,超声可帮助术前确诊及临床分型,MRI检查有利于清楚病灶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有利于术前评估及特殊材料的准备。3.手术完整清除病灶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不同病灶大小有不同的手术技巧。4.术后使用Gn RH-a不能降低复发率,发病年龄早及潜伏期短是复发的高危因素。
何晓霞[9](2020)在《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自拟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患者血清CA125,前列腺素PGF2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鄞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妇科门诊,被确诊为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20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内异方组40例予以导师叶利群老师自拟经验方内异方中药汤剂治疗,每日1剂,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连服21天;优思明组40例给予优思明治疗,月经第3天开始每天1片,一个月经周期服用21天;内异方+优思明组40例在内异方的基础上加用优思明。三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CA125,前列腺素PGF2a测定,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并观察三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CA125,前列腺素PGF2a的影响。结果1.临床入组120例患者,脱落7例,完成试验者113例。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病程、疼痛程度、VA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CA125水平、PGF2a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内异方组中37例患者,痊愈4例,有效7例,显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19%;优思明组中39例患者,痊愈3例,有效8例,显效1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4.10%;内异方+优思明组37例患者,痊愈5例,有效4例,显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59%。内异方组总有效率(89.19%)优于优思明组(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总有效率(94.59%)优于内异方组(8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内异方组,治疗前6.59±1.11,治疗后为2.59±1.44;优思明组,治疗前6.21±1.44,治疗后为3.82±1.64;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6.57±1.09,治疗后为1.78±1.2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VAS评分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候疗效:内异方组,治疗前10.70±2.17,治疗后为3.57±1.51;优思明组,治疗前10.31±1.98,治疗后为6.36±1.58;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10.49±2.33,治疗后为3.03±1.21,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和内异方+优思明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显着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组中医症候疗效和内异方+优思明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CA125(U/ml):内异方组,治疗前57.93±12.49,治疗后为36.36±10.09;优思明组,治疗前56.87±11.99,治疗后为47.47±8.58;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56.16±12.54,治疗后为33.45±6.2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且内异方组和内异方+优思明组CA125下降水平明显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CA125下降水平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前列腺素PGF2a(pg/ml):内异方组,治疗前327.43±71.49,治疗后为202.56±66.42;优思明组,治疗前332.70±66.76,治疗后为247.97±52.16;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332.80±65.76,治疗后为166.85±58.0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PGF2a下降水平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PGF2a下降水平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异方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值、CA125水平、前列腺素PGF2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优思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累积分值和CA125下降水平与内异方+优思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说明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庞茹月[10](2020)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予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2例,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变化情况。结果:1.对两组治疗前年龄、病程、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持续时间、血清CA125水平及卵巢囊肿平均径线进行基线方面的分析,P值均>0.05,证明随机分组的两组数据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2.两组组内对比:对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持续时间、血清CA125水平及卵巢囊肿平均径线,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较治疗前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持续时间、血清CA125水平以及卵巢囊肿平均径线均明显降低。3.两组组间对比:两组间治疗后的痛经症状积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痛经持续时间、血清CA125水平以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显着性差异,而治疗后卵巢囊肿平均径线两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缓解疼痛程度、改善中医症状、缩短痛经持续时间、降低体征积分及CA125水平,缩小卵巢囊肿径线,无毒副作用,疗效确切。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古代医家对八髎穴的认识 |
1.1 八髎穴的命名 |
1.2 八髎穴的定位 |
1.3 八髎穴的刺灸方法 |
1.3.1 刺法 |
1.3.2 灸法 |
1.4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
2、现代中医学对八髎穴的认识 |
2.1 八髎穴的定位 |
2.2 八髎穴的取穴方法 |
2.2.1 简易定位取穴法 |
2.2.2 髂后上棘与骶角取穴法 |
2.2.3 骶正中脊取穴法 |
2.2.4 简易模具取穴法 |
2.2.5 骶骨变异类取穴法 |
2.3 八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及方向 |
2.4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
3、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现状 |
3.1 气血与妇科病的关系 |
3.2 情志与妇科病的关系 |
3.3 运用八髎穴治疗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现状 |
3.3.1 针灸法 |
3.3.2 推拿法 |
3.3.3 埋线法 |
4、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与临床研究现状 |
4.1 原发性痛经 |
4.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 |
4.1.2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 |
4.1.3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
4.2 继发性痛经 |
4.2.1 继发性痛经的定义 |
4.2.2 继发性痛经的病理 |
4.2.3 继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
4.3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4.4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症的认识与临床治疗 |
第二部分 海外中医使用八髎穴认知调查 |
1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的年份 |
2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的地点 |
3 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比例 |
4 海外中医使用八髎穴治疗疾病的比例 |
5 八髎穴是否可以治疗妇科疾病 |
6 八髎穴的进针深度 |
7 八髎穴的进针角度 |
8 八髎穴的进针方向 |
9 常用的八髎穴比例 |
10 八髎穴主要治疗疾病的比例 |
11 八髎穴针感 |
12 八髎穴配合其他疗法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病例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脱落标准 |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
1.4.1 分组 |
1.4.2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一般观察指标 |
1.5.2 疗效性评价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治疗前一般情况 |
2.1.1 年龄、身高、体重的比较 |
2.1.2 婚姻史、妊娠史、病程的比较 |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气滞血瘀证)评分比较 |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气滞血瘀证)评分比较 |
2.4.1 两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2.4.2 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 |
2.5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2.5.1 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2.5.2 两组治疗评分比较 |
2.6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2.7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缓解人数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8 MYMOP量表前后比较 |
2.9 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八髎穴是治疗痛经的特色要穴 |
1.1 八髎穴的操作要点 |
1.1.1 八髎穴的定位与取穴要点 |
1.1.2 八髎穴的针刺深度与角度 |
1.1.3 针刺手法 |
1.2 气滞血瘀证在妇科疾病中的地位与意义 |
1.3 中西医治疗痛经方面的特点 |
1.3.1 中医治疗痛经 |
1.3.2 西医治疗 |
1.3.3 小结 |
2、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认知调查表分析 |
2.1 海外中医调查表分析 |
2.1.1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年份与地点 |
2.1.2 临床治疗妇科病比例 |
2.1.3 海外中医对八髎穴的整体认知 |
3 临床研究的讨论 |
3.1 气滞血瘀瘀症量表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3.1.1 气滞血瘀瘀症调查表的特色及优势 |
3.1.2 气滞血瘀瘀症调查表的结果分析及讨论 |
3.2 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着 |
3.2.1 传统针灸治疗痛经的选穴依据 |
3.2.2 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操作 |
3.2.3 疼痛量表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3.2.4 MYMOP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3.3 西方女性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
3.3.1 西方女性骶骨及髋部的体型特点 |
3.3.2 使用八髎穴治疗西方女性的体会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方法 |
2.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可精确到毫米) |
3.Measure Your Medical Outcome Profile(MYMOP) |
4.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定坤丹联合腹腔镜治疗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一般临床资料 |
3.研究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疗效判定 |
6.安全性观察指标 |
7.统计学方法 |
8.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西医学诊治EMT性不孕的进展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EMT性不孕机制 |
1.3 EMT相关无创标志物 |
1.4 EMT性不孕治疗 |
2.定坤丹治疗EMT性不孕得到机制探讨 |
2.1 中医对于EMT的认识 |
2.2 定坤丹治疗EMT性不孕的机制 |
3.临床研究结果及分析 |
4.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案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特点 |
3.2 诊治经过 |
3.3 术后随访 |
第四章 讨论 |
4.1 .OE合并感染发病机制及感染途径 |
4.2 .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诊断上的非特异性 |
4.3 .实验室检查对诊断的作用 |
4.4 .盆腔超声及核磁共振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 |
4.5 .病原菌的种类及术前术后抗生素治疗 |
4.6 .手术方式及术中事项的探讨 |
4.7 .超声下穿刺引流联合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作用及文献复习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病例来源 |
1.2 研究诊断标准 |
1.3 研究病例选择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方法 |
1.6 疗效评价 |
1.7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2.2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3 研究安全性分析 |
2.4 治疗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从瘀论治理论基础探讨 |
3.3 消异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理论探讨 |
3.4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理论探讨 |
3.5 中药穴位贴敷的治疗优势 |
3.6 穴位贴敷的选药依据 |
3.7 穴位贴敷选穴依据 |
4 本研究的意义 |
5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5.1 不足之处 |
5.2 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高原地区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患病组 |
2.3 对照组 |
2.4 研究方法 |
2.5 观察指标及诊断标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展望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附录 |
第九章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十一章 致谢 |
(6)“秩边透水道”针法对EMs大鼠子宫内膜细胞自噬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指标的检测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述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从心肝论治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分析 |
讨论 |
1 化瘀解郁法治疗气滞血瘀型 EMs 痛经的理论探讨 |
1.1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认识及治疗 |
1.2 传统中医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认识 |
1.3 心肝同治、化瘀解郁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理论探讨 |
1.4 化瘀解郁法的应用 |
1.5 化瘀解郁方的组成及分析 |
1.6 现代药理研究 |
1.7 散结镇痛胶囊作为对照的依据 |
1.8 临床结果分析 |
结语 |
结论 |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表1:受试者就诊基本情况记录表 |
附表2: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表 |
附表3:血清检测记录表 |
附表4:疼痛程度VAS评分 |
附表5:经阴道超声检查记录单 |
附表6:焦虑量表 |
附表7:安全性指标检测记录表 |
附表8:依从性情况 |
附录2 病历研究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心肝同调在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的临床应用 |
1 祖国医学对EM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1.1 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药治疗 |
2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2.1 西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西医治疗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 在校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
(8)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9)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病例的选择和分组 |
2. 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西医诊断标准 |
3. 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医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7. 伦理审查 |
(二) 评分标准 |
1. 痛经程度评分标准 |
2. 中医症状评分 |
(三) 实验方案 |
1. 内异方组 |
2. 优思明组 |
3. 内异方+优思明组 |
(四) 观察指标 |
(五) 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六) 相关信息的统计整理 |
二、结果 |
(一) 病例入选情况 |
(二) 治疗前基本资料 |
1. 年龄(岁) |
2. 病程(年) |
3. 痛经持续时间(天) |
(三)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四) VAS评分的比较分析 |
(五) 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六) CA125比较分析 |
(七) 前列腺素PGF2a比较分析 |
(八) 不良反应观察 |
三、讨论 |
(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中医学认识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的治疗方法 |
(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西医学认识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及病理 |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痛经的机制 |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现代医学治疗 |
(三) 立题依据 |
1. 肾虚血瘀型EMs痛经病机依据 |
2. 补肾活血化瘀止痛论治本病的依据 |
(四) 导师自拟内异方的组方意义、诸药物的中医论述及现代药理研究 |
1. 导师自拟内异方中主要药物的中医论述 |
2. 诸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五) CA125、PGF2a与EMs痛经的相关性 |
(六) 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EMs痛经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
1. 临床疗效 |
2. VAS评分 |
3. 中医证候积分 |
4. CA125(U/ml) |
5. 前列腺素PGF2α |
(七) 安全性评价 |
(八)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九)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 基本情况 |
2 基线比较 |
3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方药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散结镇痛胶囊作为对照的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自我评价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1 痛经症状量化积分表 |
附表2 中医症候评分表 |
附表3 体征评分表 |
附表4 临床研究观察表 |
附图 6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D]. 郭尊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定坤丹联合腹腔镜治疗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王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D]. 石浩. 汕头大学, 2021(02)
- [4]消异止痛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美怡.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高原地区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李佳妮. 西藏大学, 2021(12)
- [6]“秩边透水道”针法对EMs大鼠子宫内膜细胞自噬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D]. 刘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从心肝论治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D]. 张平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后分析[D]. 蒋梦雨. 郑州大学, 2020(02)
- [9]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D]. 何晓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D]. 庞茹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