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樟子松的变色及预防和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莹,王新洲,邓玉和,董葛平,王向歌,陈明及,张健[1](2016)在《变色对竹柳材性及其单板层积材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探究了竹柳变色的类型,分析测定了变色与未变色竹柳木材的化学成分,并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制造变色与未变色竹柳单板层积材(LVL),研究了变色对竹柳材性及其LVL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竹柳木材变色是由真菌引起的;变色竹柳木材的各项抽提物含量都比未变色竹柳木材稍低;p H值在竹柳变色前后发生变化,由5.42增大至5.51;相同工艺条件下制造的变色竹柳LVL在垂直和水平两种加载条件下的MOE和MOR以及TS均低于非变色竹柳LVL。
杨莹[2](2014)在《竹柳单板层积材(LVL)的研究》文中指出竹柳是我国新培育出的速生树种,因具有生长周期短、移栽成活率高等优良特性得到广泛的推广种植,但由于受到种植时间的限制(目前周期最长的为5年),应用领域较窄,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将竹柳引入到人造板工业中制造单板层积材(LVL),是高效合理利用竹柳木材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还能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本文对竹柳的原料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压缩率、涂胶量及单板厚度等因素对竹柳LVL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并对竹柳的变色进行了探究,比较了变色与未变色竹柳LVL的性能。此外,还对竹柳LVL胶合界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对用于制造LVL的四年半生竹柳的纤维形态、化学成分、pH值、酸碱缓冲容量等原料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与针、阔叶材及其他常用木材原料对比,结果表明竹柳是很好的纤维原料,其纤维形态与小黑杨相似,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水曲柳和三倍体毛白杨相近,可适当参考这几种木材开发竹柳,扩大其在人造板工业中的应用。为了提高竹柳木材的利用率,并保持其价值与品质,试验中对竹柳的变色类型和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柳木材变色是由真菌引起的,属于微生物变色类型。变色使得竹柳的化学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对其润湿性产生了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变色竹柳材的润湿性略差于未变色材。热压工艺、涂胶量及单板厚度都是影响竹柳LVL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对这些因素分别设计单因素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脲醛树脂胶粘剂压制板材并测试性能,结果表明:在105℃135℃热压温度范围内,竹柳LVL的MOE和MOR都呈现增长趋势,但温度达到150℃时板的这些性能有所下降,24h TS的变化趋势则是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热压时间为1.0min/mm时,竹柳LVL的MOE和MOR值达到本试验的最大,24h TS随着热压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压缩率的增大,竹柳LVL的MOE、MOR先增大后减小,24h TS则一直增大;单面涂胶量为280g/m2时MOE⊥和MOR⊥达到最大,单面涂胶量为240g/m2时MOE∥和MOR∥达到最大,竹柳LVL的MOE和MOR随着涂胶量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4h TS在单面涂胶量为240g/m2时取得最小值,且在该涂胶量条件下,竹柳LVL的MOE及MOR达到GB20241-2006《单板层积材》标准中结构用单板层积材60E优等品要求;随着单板厚度的增加,竹柳LVL的MOE、MOR及24h TS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单板厚度为1.55mm时各项性能达到最大值。同时在同等工艺条件下制造变色与未变色竹柳LVL,发现变色竹柳LVL在垂直和水平两种加载条件下的MOE和MOR及24h TS均低于未变色竹柳LVL,虽然变色竹柳材的润湿性变差,但变色对竹柳LVL的胶合性能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试验过程中对变色与未变色竹柳LVL的胶合界面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脲醛树脂胶粘剂与不同厚度竹柳单板形成胶合强度的胶合机理。结果表明:脲醛树脂胶粘剂通过渗透进入竹柳单板细胞腔、管胞及木射线中形成胶钉牢固连接层板;竹柳单板制造的LVL胶层连续性好、表面平滑,随着单板厚度的增加,胶的渗透深度减小;厚度为2.00mm的变色与未变色竹柳单板制造的LVL横切面胶合界面形貌基本相同。
史蔷[3](2011)在《热处理对圆盘豆木材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材是一种具有众多优点的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但也有一些影响其利用的缺点。现有多种克服其缺点、改善其性能的物理或化学改性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化学物质,在木材改性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对人体产生危害。本研究采用一种绿色、无污染、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的高温热处理方法,以近年引进国内的非洲热带树种圆盘豆(Cylicodiscus spp)木材为实验材料,研究热处理对圆盘豆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其性能变化的机理,确定圆盘豆木材的最佳热处理工艺,提高圆盘豆木材尺寸稳定性,改善圆盘豆木材颜色和光稳定性,保证圆盘豆木材力学强度下降在许用范围之内。这对拓宽圆盘豆木材实木加工利用的应用范围,提高圆盘豆木材的附加值,进一步深化木材热处理研究,开拓热处理材应用领域,丰富木材科学的内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木研究采用全因素试验设计的方法,热处理温度为160℃、180℃、200℃、220℃,热处理时间为2h、4h、6h、8h。在氧气含量低于2%的高温干燥箱内,对尺寸规格为500mm(纵向)×125mm(径向)×25mm(弦向)的试材分心材和边材2组试材进行高温、低氧含量的热处理。通过测量心、边材对照材及心、边材热处理材的颜色、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光稳定性等各项性能,研究热处理对圆盘豆木材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圆盘豆木材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并综合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核磁共振波谱、紫外光谱、气-质联用等多种方法对热处理前后的圆盘豆木材及其木粉抽提物进行分析检测,探明热处理圆盘豆木材尺寸稳定性提高、颜色变深,力学强度变化的内在机理,得出了如下结论:1.最佳热处理工艺严格地说有两类,一类是根据热处理材用途所确定的,有针对性的、确切的热处理工艺,一类是根据尺寸稳定性提高度和强度下降度所确定的一般性的热处理工艺,此处所指的是后一种。根据热处理实验和性能检测实验,确定了温度和时间2个处理因子中,温度为主要因子。最佳热处理工艺,温度为200℃、时间为6小时。在此热处理条件下,尺寸稳定性达到稳定提高,体积抗干缩率和体积抗湿胀率平均提高25%以上,而抗弯强度下降在许用范围之内,心材、边材平均下降率约为25%。2.热处理显着降低了圆盘豆木材的吸湿性和吸水性。心材对照材的平衡含水率为10.39%,热处理后心材平衡含水率为4.36%~8.06%,热处理后阻湿率为22.43%~58.04%;边材对照材的平衡含水率为10.57%,热处理后边材平衡含水率为4.53%~8.38%,热处理后阻湿率为20.72%~57.14%。心材对照材的吸水率为51.43%,热处理后心材吸水率降低为36.7%~52.85%,热处理后吸水率最大降低率为30.04%;边材对照材的吸水率为54.95%,热处理后边材吸水率为36.7%~52.85%,热处理后吸水率最大降低率为33.21%。3.热处理显着提高了圆盘豆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在热处理过程中,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热处理时间的延长,热处理材的尺寸稳定性明显提高。心材对照材气干体积干缩率为10.93%,热处理后心材气干体积干缩率为6.18%~10.55%,热处理心材最大气干体积抗干缩率为43.66%;边材对照材气干体积干缩率为11.23%,热处理后边材气干体积干缩率为6.78%~11.01%,热处理后边材最大气干体积抗干缩率为39.63%。心材对照材全干体积干缩率为14.35%,热处理后心材全干体积干缩率为9.31%~13.94%,热处理心材最大全干体积抗干缩率为35.67%;边材对照材全干体积干缩率为14.69%,热处理后边材全干体积干缩率为9.88%~14.06%,边材最大全干体积抗干缩率为39.19%。心材对照材气干体积湿胀率为11.05%,热处理后心材气干体积湿胀率为6.37%~10.98%,热处理心材最大气干体积抗湿胀率为42.35%;边材对照材气干体积湿胀率为11.27%,热处理后边材气干体积湿胀率为6.86%~10.96%,热处理后边材最大气干体积抗湿胀率为39.13%。心材对照材饱水体积湿胀率为13.53%,热处理后心材饱水体积湿胀率为9.56%~13.06%,热处理后心材最大饱水体积抗湿胀率为40.35%;边材对照材饱水体积湿胀率为14.28%,热处理后边材饱水体积湿胀率为9.74%~13.86%,热处理后边材最大饱水体积抗湿胀率为40.17%。4.热处理圆盘豆木材颜色加深。同一试件热处理前后相比,热处理后心、边材:明度L*值降低,红绿色品指数a*值先升高后降低,黄蓝色品指数b*值降低,色饱和度C*降低,表面光泽度Ag*稍微降低,总体色差值△E升高,心材总体色差值△E为4.7~35.52,边材总体色差值△E为10.59~39.04。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160℃~220℃)和热处理时间(2h~8h)的延长,与热处理前相比,热处理心、边材的颜色越来越暗深,而且边材颜色变化比心材颜色变化更加明显。5.热处理增强了圆盘豆木材的光稳定性。经氙灯照射100小时后,同一试件氙灯照射前后比较,光照后的心、边材:心材对照材总体色差△E为3.15~20.15,热处理心材总体色差△E为0.97~15.58,心材热处理材的总体色差小于心材对照材的总体色差,说明热处理使心材的光稳定性增强;边材对照材的总体色差值△E为5.6~23.79,热处理边材的总体色差值为△E为2.28~14.45,边材热处理材的总体色差小于边材对照材的总体色差,说明热处理使边材的光稳定性增强。6.热处理圆盘豆木材的全干密度略有降低。热处理后,圆盘豆心边材全干密度稍有下降。心材对照材全干密度为0.867g/cm3,热处理后心材全干密度为0.865 g/cm3~0.765 g/cm3,降低范围为0.23%~11.76%。边材对照材全干密度为0.872 g/cm3,热处理后边材全干密度为0.868 g/cm3~0.775 g/cm3,降低范围为0.46%~11.12%。7.热处理圆盘豆木材力学强度降低。低温并且短时间的热处理对木材的抗弯强度影响不大,但是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160℃~220℃)和处理时间(2h~8h)的延长,木材的抗弯强度降低。心材对照材抗弯强度为168MPa,热处理后心材抗弯强度为87~156 MPa,降低了7.14%~48.21%,边材对照材抗弯强度为165 MPa,热处理后边材抗弯强度为95~148 MPa,降低了10.33%~42.42%。在低温(160℃)条件下,热处理能提高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但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降低。心材对照材抗弯弹性模量为17.1 GPa,热处理心材抗弯弹性模量变化率为-6.43%~5.26%;边材对照材抗弯弹性模量为16.85GPa,热处理边材抗弯弹性模量变化率为-11.04%~9.61%。心材对照材表面硬度为0.36KN/mm2,边热处理心材表面硬度最大升高率为8.33%,最大降低率为25%;边材对照材表面硬度为0.31 KN/mm2,热处理边材表面硬度最大升高率为12.9%,最大降低率为16.13%。8.热处理材尺寸稳定性提高的机理。热处理使木材纤维素分子中的羟基基团数量减少,纤维的相对结晶度升高14.16%~26.02%;半纤维素分子中的羟基基团、乙酰基团数量减少,半纤维素发生降解反应;木质素发生降解、综合反应,使木材尺寸稳定性增加。9.热处理材颜色变深的机理。热处理后木质素发生了降解、缩合反应,共轭体系延长,发色基团数量增加,心边材在可见光范围内吸收峰增强,抽提物中含有多种多酚类物质,热处理后带有与芳环共轭的发色基团的物质浓度升高,热处理后木材中有大量多酚类低分子物质产生,有机溶剂抽提物含量增加,抽提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木材颜色加深。10.热处理材力学强度降低的机理。热处理使木材中的半纤维素分子的羟基基团、乙酰基团数量减少,半纤维素发生降解反应;木素发生氧化、降解和缩合反应,纤维素大分子链断裂、纤维素的聚合度降低,使木材力学强度降低。
关鑫[4](2009)在《杨木和樟子松单板紫外光诱发变色的研究》文中提出木材颜色是评价木材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关键在于改良方法。本文以杨木和樟子松单板为试验对象,以木材的酸变色机理和光变色机理为基础,设计了以稀盐酸为预处理剂的紫外光诱发变色方法。通过紫外光诱发变色视觉物理参数的统计和分析,确定了杨木和樟子松单板在紫外光诱发变色过程中木材颜色的变化趋势;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得出了杨木和樟子松单板诱发变色机理;通过杨木和樟子松单板紫外光诱发变色工艺探索,初步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目标材色。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杨木和樟子松单板紫外光诱发变色是可行的;2)紫外光诱发变色使木材颜色向黄色、红色和深色方向发展,颜色均匀悦目;3)单板色调的变化分别受预处理工艺和紫外光诱发工艺的影响,预处理工艺参数主要对红绿轴色品指数产生影响,紫外光诱发工艺参数主要对黄蓝轴色品指数产生影响;4)杨木和樟子松单板颜色的变化都与非共轭酮的生成、羰基的生成、酚羟基数量的减少和共轭芳酮的生成有关。而酸环境下,木材颜色向偏红方向发展,是因为盐酸中氯离子的强电负性使愈创木基型木质素发生缩合反应,使芳香环和羰基的振动峰增强;5)紫外光诱发变色对木材的胶合性能、涂饰性能和涂饰木材老化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处理后的木材仍在合格范围之内,不影响其使用性;6)杨木单板通过紫外光诱发变色处理,颜色与帕拉芸香木材的颜色极为相近,达到目标材色,其工艺参数为:盐酸处理浓度为2.5%,盐酸处理温度为25℃,盐酸处理时间为30min,紫外光照时间为96h,紫外光照距离为150cm,紫外光照强度选择用2个紫外灯管照射;7)樟子松单板通过紫外光诱发变色处理,颜色与红酸枝木材的颜色近似一致,可认为基本达到目标颜色,其工艺参数为:盐酸处理浓度为5.0%,盐酸处理温度为90℃,盐酸处理时间为30min,紫外光照时间为120h,紫外光照距离为150cm,紫外光照强度选择用3个紫外灯管照射。紫外光诱发变色这一探索性研究为杨木和樟子松木材的合理利用开拓了前景,具有一定的环保价值,并为木材仿珍技术的研究增加了新的方法。
李小清[5](2008)在《白桦木材生物变色机理及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营林树种和重要用材树种的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其变色问题严重影响成材制品的品质。为了探求白桦变色本质,消除变色隐患,有效降低行业经济损失,本研究对白桦木材变色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绿色环保无污染的防治途径——生物防变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变色材中蓝变材属于变色菌引起的变色,即通常所谓的蓝变,黄变材属于生理保护色,发生在木材的局部小范围内,色度学值(L*、a*、b*、ΔE*)变化规律表明,蓝变材对材色影响严重,黄变材不会带来木材整体材色的变化;(2)蓝变材的冷水、热水、1%NaOH抽提物、苯醇抽提物含量均高于正常材,聚戊糖含量略有降低,说明变色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会溶蚀半纤维素,但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与正常材相比区别不大;(3)黄变材纤维素含量、聚戊糖含量以及木素含量与正常材的各项含量区别不大,说明,黄变材主要组分没有受到破坏;(4)从白桦变色组织上分离得到5株致白桦变色的变色菌,它们分别是: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粘束梗霉属(Graphium sp.)、绿色木霉菌(Trichoderna viride)、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及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5)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在10℃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在5℃和40℃几乎不生长,25℃时生长最快,pH值对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生长影响显着,数据显示,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适宜在弱酸环境下生长,且光照条件下比自然光条件下生长更好,属于喜光菌;(6)粘束梗霉属(Graphium sp.)在30℃时生长最快,超过或低于30℃后生长速率随温度的增加或减少而逐渐减慢,温度在5℃和40℃几乎不生长,温度在10℃和15℃的生长十分缓慢,pH值对粘束梗霉属(Graphium sp.)的生长影响不大,自然光条件下比光照条件下生长更好,属于不喜光菌;(7)绿色木霉(Trichoderna viride)在10℃35℃均能生长,5℃和40℃几乎不生长,25℃时生长最快,绿色木霉(Trichoderna viride)平均日生长量高的范围集中在25℃、30℃、20℃温区,这与环境温度一直,且pH值及光照对生长影响不大,可见绿色木霉是一种极易生长的菌;(8)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在10℃35℃均能生长,5℃和40℃几乎不生长,25℃时生长最快,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平均日生长量高的范围集中在25℃、30℃、35℃,可见偏高温对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的生长影响不大;pH值、光照条件对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生长影响极显着,pH7生长最快,光照条件比自然光下生长更快;(9)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在10℃35℃均能生长,30℃时生长最快,5℃时不生长;pH值、光照条件对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生长影响不大;(10)从白桦及白桦所生长的林地土壤中分离得到129株拮抗菌供试菌株,其中放线菌98株,细菌31株;用改良对峙法从129株供试菌株中筛选出对变色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共36株,细菌共6株,其中B26对5株变色菌均具有拮抗作用,表现了很强的拮抗性能,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26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同源性最高,在细菌分类上可鉴定为芽孢杆菌属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B26;(11) Bacillus subtilis.B26活体菌株生长随温度的升高,生物量逐渐增大,35℃时达到最大,抑菌活性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加强,35℃时活性却明显下降;偏酸和偏碱的环境对Bacillus subtilis.B26菌株的生长尤其是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均不利;(12) Bacillus subtilis.B26代谢产物在温度85℃以上抗菌活性才失效,pH113均保持良好的活性,尤其酸性环境下对活性影响不明显,因此对于所要应用的对象白桦木材的弱酸性小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潜力;(13) Bacillus subtilis.B26代谢产物对温度、酸碱度、酶、光照及存放时间表现了良好的耐受性,这些特性决定了Bacillus subtilis.B26以代谢产物的形式做生防制剂产品开发和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夏蕾[6](2008)在《松材线虫枯萎病疫木上的蓝变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浙江宁海及云南紫溪山采集感染松材线虫的马尾松蓝变木材和感染拟松材线虫的云南松蓝变木材,针对松枯萎病疫木上的蓝变菌进行研究,研究其分类学、致病性,在主要对前两种松树分离的同时,分离了在大兴安岭采集的偃松样品。3种样品通过用培养基分离与木块保湿分离2种方法从马尾松、云南松、偃松木材中分离纯化出679株真菌,经变色实验筛选出21株蓝变菌,通过形态及分子方法鉴定,确定此21株蓝变菌菌株属7属11种蓝变菌,包括Leptographium abietinum、Ophiostomaaenigmaticum、Leptographium aenigmaticum、Botryosphaeria obtusa、Pleosporaceaesp.1、Phomopsis sp.1、Phomopsis sp.2、Pleosporaceae sp.2、Pleosporaceae sp.3、Botryodiplodia sp.、Sphaeropsis sp.。其中L.abietinum、O.aenigmatinum、L.aenigmaticum通过形态鉴定确定为中国新纪录种。将从3种松树中所分离得到的蓝变菌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测试方法采用生测法,用培养3个月的木质化的马尾松苗木浸渍在摇培30d的蓝变菌过滤菌液中,每隔12h观察一次苗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L.abietinum致病性最强,5d可使马尾松苗木整株枯萎,其次是D.aenigmatinum、L.aenigmatinum,其它菌株对马尾松苗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病性,而B.obtusa、Pleosporaceae sp.2、Phomopsis sp.2、Pleosporaceae sp.3几乎无致病性,在30d内马尾松苗木与对照相比几乎无变化。针对致病性最强的菌株L.abietinum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适条件,温度为25℃,黑暗,pH为5.9,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最适产孢条件,温度为25℃,黑暗,pH为7.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尿素。在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致病机理测定。以Czapek’s琼脂为基础培养基,将氮源硝酸钾替换为尿素,接入L.abietinum菌种,摇培30d后,过滤培养液,对过滤液进行热稳定性测定,同时用茚三酮、FeCI3、CaCI23种试剂测定过滤液中主要致病物质,结果表明过滤液具有热不稳定性,其中含有蛋白质类物质和糖蛋白,进一步确定实验证明L.abietinum可以产生毒素,其毒素中的致病物质为蛋白质和糖蛋白。
李小清,常建民,白淑玉[7](2008)在《真菌对东北白桦木材化学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分析真菌对东北白桦木材化学成分的影响,有效的防治白桦木材变色,本研究对2种变色真菌引起的变色白桦木材A、B、C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色木材中的木素、a-纤维素含量基本未变,半纤维素含量降低。而聚戊糖由16.83%,分别降低到15.31%、15.31%及15.51%,通过冷热水、1%氢氧化钠、苯醇抽提物分析可见,4种抽提物含量增加明显,表明低分子化合物及糖类、可溶性无机盐等是变色真菌的营养源。对真菌间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2种变色真菌间存在竞争关系,由此可以寻求防治变色的一条新途——生物防变色。
孙耀星,常德龙[8](2007)在《樟子松木材的变色规律》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樟子松木材变色部位的化学处理及分析认为,樟子松蓝变类型属于微生物变色;室温下,自然和湿润两种状态放置的樟子松木材,随着时间的变化(以2个月为1个时间单位),L*(明度)、a*(变红度)、TW(白度)都有所下降,DE*(总色差)呈上升趋势,而b*(变黄度)分别呈现增强和减弱两种相反方向的变化趋势。
孙利军[9](2005)在《枫桦干燥过程中变色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枫桦(Betula costata Trautv)又称硕桦,是东北地区当前重要而经济价值较高的硬阔叶树种,是阔叶树材中蓄积量较多的一种。分布广、面积大、产量高。木材容易加工,适于旋切。普遍用于胶合板、家具、地板及室内装修用材。但该木材不耐腐,干燥过程中容易变色,变成不均匀的粉红色,使产品降等严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利用受到限制。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温度、湿度下,枫桦干燥过程变色的色度学参数,试图从枫桦干燥过程中变色机理入手,解决枫桦在干燥过程中的变色问题,从而提高枫桦的利用率和增加枫桦的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定量测试和定性分析枫桦抽提物成分,得出枫桦抽提物中含有酚类、凝缩类单宁、无色花色素等物质;通过枫桦抽提物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得出枫桦抽提物中存在醇羟基、羧基、羰基、醛基、苯环、甲氧基、共轭双键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这些抽提物在酸性、碱性或有氧存在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使枫桦变色。 2.干燥过程中,枫桦中部分水溶性抽提物,如酚类、黄酮类、单宁等变色物质溶解和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有色物质,同时随干燥过程中木材内水分向材面移动而在木材中扩散,促使木材变色。半纤维素在高温下氧化形成有色物质,使枫桦产生变色。 3.枫桦的色差AE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大,其中干燥温度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干燥时间的作用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干燥温度最为敏感的色度学参数是明度L*,干燥过程中木材的色调角Ag*和饱和度C*也发生变化,饱和度C*随干燥时间延长而波浪式增大,色调角Ag*随干燥时间延长而波浪式减小。总的来说,干燥过程中枫桦的颜色向红色和深色方向发展。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湿度的增加变色逐渐加强,而随着温度的升高,湿度的这种作用更加明显。
柳献忠[10](2003)在《进口樟子松的变色及预防和控制》文中提出分析了木材变色的原因和进口樟子松变色现象,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几种预防和控制樟子松变色的方法。
二、进口樟子松的变色及预防和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口樟子松的变色及预防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变色对竹柳材性及其单板层积材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竹柳变色类型的确定及化学成分 |
1.2.2 竹柳LVL的制备 |
1.3化学成分及性能的测定 |
1)化学成分 |
2)竹柳LVL性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竹柳变色类型的确定 |
2.2变色对竹柳木材化学成分的影响 |
2.3 变色对竹柳LVL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2)竹柳单板层积材(LVL)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森林资源概况 |
1.2.2 我国人造板行业发展现状 |
1.2.3 我国竹柳资源概况 |
1.2.4 单板层积材 |
1.3 国内外单板层积材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单板层积材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单板层积材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竹柳原料特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竹柳纤维形态分析 |
2.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 竹柳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2.3.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3.2 试验方法 |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竹柳的 pH 值及酸碱缓冲容量测定 |
2.4.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4.2 试验方法 |
2.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竹柳变色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竹柳变色类型的研究 |
3.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2.2 试验方法 |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竹柳变色前后的化学组分测定 |
3.3.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3.2 试验方法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竹柳变色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3.4.1 红外吸收光谱原理 |
3.4.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4.3 试验方法 |
3.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竹柳变色前后的润湿性研究 |
3.5.1 润湿机理 |
3.5.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5.3 试验方法 |
3.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竹柳单板层积材热压工艺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2.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热压温度对竹柳单板层积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2 热压时间对竹柳单板层积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压缩率对竹柳单板层积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涂胶量和单板厚度对竹柳单板层积材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涂胶量对竹柳单板层积材性能的影响 |
5.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5.2.2 试验方法 |
5.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单板厚度对竹柳单板层积材性能的影响 |
5.3.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5.3.2 试验方法 |
5.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变色对竹柳单板层积材性能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6.2.2 试验方法 |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竹柳单板层积材胶合界面微观形貌分析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7.2.2 试验方法 |
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试验结论 |
8.2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3)热处理对圆盘豆木材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木材热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木材热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4.1 热处理优化工艺的确定 |
1.4.2 热处理对圆盘豆木材性能的影响 |
1.4.3 热处理材性能变化的机理 |
第二章 热处理材料与工艺 |
2.1 引言 |
2.2 热处理材料 |
2.2.1 圆盘豆木材的基本材性 |
2.2.2 热处理试件制备 |
2.3 热处理工艺 |
2.3.1 原理 |
2.3.2 热处理过程 |
第三章 热处理木材的物理性能和尺寸稳定性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全干密度 |
3.3.2 吸湿含水率 |
3.3.3 吸水性 |
3.3.4 干缩性 |
3.3.5 湿胀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热处理木材的力学性能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抗弯强度 |
4.3.2 抗弯弹性模量 |
4.3.3 硬度 |
4.4 小结 |
第五章 热处理木材的颜色 |
5.1 引言 |
5.2 表色系统 |
5.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3.1 试验材料 |
5.3.2 试验方法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圆盘豆心材颜色变化 |
5.4.2 圆盘豆边材颜色变化 |
5.5 小结 |
第六章 热处理木材的人工加速老化性能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2.1 心材颜色变化 |
6.2.2 边材颜色变化 |
6.3 小结 |
第七章 热处理材性质变化机理 |
7.1 引言 |
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方法 |
7.2.2 试验材料 |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7.3.1 热处理材尺寸稳定性增加机理试验结果分析 |
7.3.2 热处理材颜色变化机理试验结果分析 |
7.3.3 热处理材力学强度降低机理试验结果分析 |
7.4 小结 |
7.4.1 热处理材尺寸稳定性增加的机理 |
7.4.2 热处理材颜色变化的机理 |
7.4.3 热处理材力学强度降低的机理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致谢 |
(4)杨木和樟子松单板紫外光诱发变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材的颜色 |
1.1.1 概述 |
1.1.2 木材颜色的特性 |
1.1.3 木材的显色机理 |
1.2 木材颜色的表征方法 |
1.2.1 颜色测量方法简介 |
1.2.2 木材颜色的测量方法 |
1.3 木材变色方法的研究动态 |
1.3.1 国外木材变色方法研究动态 |
1.3.2 国内木材变色方法研究动态 |
1.4 木材的紫外光诱发变色 |
1.4.1 木材的光变色 |
1.4.2 影响紫外光诱发变色效果的因素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2 试验材料、测试和评价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2.2 试验思路 |
2.3 试验程序 |
2.4 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 |
2.4.1 色度值的测量 |
2.4.2 傅立叶红外光谱 |
2.4.3 胶合性能 |
2.4.4 涂饰性能 |
2.4.5 涂饰木材老化性能 |
3 木材紫外光诱发变色 |
3.1 酸预处理试验 |
3.1.1 机理 |
3.1.2 探索试验 |
3.1.3 结果评价 |
3.1.4 酸预处理剂的确定 |
3.2 木材紫外光诱发变色试验 |
3.2.1 机理 |
3.2.2 单因素试验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阔叶材单板紫外光诱发变色影响因素分析 |
3.3.2 针叶材单板紫外光诱发变色影响因素分析 |
3.4 小结 |
4 木材紫外光诱发变色后性能的分析 |
4.1 木材的FTIR谱图分析 |
4.1.1 杨木FTIR谱图分析 |
4.1.2 樟子松FTIR谱图分析 |
4.2 胶合性能分析 |
4.3 涂饰性能分析 |
4.4 涂饰木材老化性能分析 |
4.5 小结 |
5 紫外光诱发仿珍变色探索 |
5.1 杨木单板紫外光诱发仿珍变色探索 |
5.1.1 试验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2 樟子松单板紫外光诱发仿珍变色探索 |
5.2.1 试验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白桦木材生物变色机理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木材变色机理研究概况 |
1.2.1 化学变色 |
1.2.2 光变色 |
1.2.3 生物变色 |
1.2.4 木材变色与腐朽的区分 |
1.3 木材变色菌研究概况 |
1.3.1 变色菌种类 |
1.3.2 变色菌对木材微观构造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
1.3.3 变色菌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1.3.4 变色菌对木材其它性能的影响 |
1.3.5 变色菌生长条件 |
1.4 木材变色菌防治技术研究概况 |
1.4.1 物理防治法 |
1.4.2 化学防治法 |
1.4.3 生物防治法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白桦木材变色机理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变色类型的化学方法确定 |
2.2.2 扫描电镜观察 |
2.2.3 颜色变化规律 |
2.2.4 化学成分变化 |
2.3 本章小结 |
3 白桦木材变色菌分离纯化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白桦木材变色菌的分离纯化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2 白桦木材变色菌的鉴定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3 白桦木材变色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3.3.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3.2 试验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白桦木材变色拮抗菌的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土壤及白桦木材上放线菌、细菌的分离、纯化 |
4.2.2 拮抗菌筛选方法的确定 |
4.2.3 变色菌拮抗菌的初筛 |
4.2.4 变色菌拮抗菌复筛 |
4.3 本章小结 |
5 拮抗菌B26 的种类鉴定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拮抗菌B26 的活化培养及分离纯化 |
5.2.2 拮抗菌B26 菌落形态及菌株形态观察 |
5.2.3 拮抗菌B26 生理生化鉴定 |
5.2.4 拮抗菌B26 的16SrDNA 基因序列测序 |
5.3 本章小结 |
6 BACILLUS SUBTILIS.B26 在变色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方法 |
6.2.1 种子液的制备 |
6.2.2 温度、酸碱度对拮抗菌Bacillus subtilis.B26 生长及抗菌活性的影响. |
6.2.3 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耐受性研究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温度、酸碱度对拮抗菌Bacillus subtilis.B26 生长及抗菌活性的影响. |
6.3.2 温度对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影响 |
6.3.3 酸碱度对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影响 |
6.3.4 酶对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影响 |
6.3.5 光照对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影响 |
6.3.6 存放时间对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机理研究主要结论 |
7.1.2 变色菌分离纯化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主要结论 |
7.1.3 拮抗菌筛选主要结论 |
7.1.4 拮抗菌鉴定及其应用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松材线虫枯萎病疫木上的蓝变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1 蓝变菌与松材线虫的关系 |
1.1.2 目前国内外发现的蓝变菌 |
1.1.3 蓝变菌与小蠹虫的关系 |
1.1.4 蓝变菌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 |
1.1.5 木材蓝变的防治 |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松枯萎病蓝变菌分类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分离材料 |
2.1.2 培养基 |
2.1.3 药品 |
2.1.4 实验辅助用具 |
2.2 研究方法 |
2.2.1 蓝变菌的分离方法 |
2.2.2 菌种纯化方法 |
2.2.3 变色试验方法 |
2.2.4 菌种鉴定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蓝变菌的分类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Leptographium abietinum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用品 |
3.1.2 药品 |
3.1.3 实验辅助用具 |
3.2 生物学特性测定方法 |
3.2.1 温度对生长速度、产孢量的影响 |
3.2.2 光照对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影响 |
3.2.3 pH值对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影响 |
3.2.4 不同碳源对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影响 |
3.2.5 不同氮源对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影响 |
3.3 致病机理研究方法 |
3.3.1 致病性测定 |
3.3.2 致病机理研究方法 |
3.4 结果分析 |
3.4.1 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 |
3.4.2 致病性测定结果 |
3.4.3 致病机理测定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樟子松木材的变色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设备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变色类型测定 |
2.2 樟子松木材变色规律 |
2.2.1 自然放置状态下的变色 |
2.2.2 湿润状态下的变色 |
3 结 论 |
(9)枫桦干燥过程中变色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木材的颜色 |
1.1.1 概述 |
1.1.2 木材的发色机理 |
1.1.3 木材颜色的定量表征 |
1.2 木材的变色 |
1.2.1 微生物变色 |
1.2.2 化学变色 |
1.2.3 物理变色 |
1.3 木材变色的防治 |
1.4 木材干燥过程中变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枫桦木材的基本材性 |
2.1 构造 |
2.2 材性测试 |
2.2.1 密度 |
2.2.2 干缩性 |
2.2.3 顺纹抗压强度 |
2.2.4 抗弯强度 |
2.2.5 硬度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枫桦木材抽提物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2 枫桦木材抽提物的定量测试 |
3.2.1 灰分的测定 |
3.2.2 水抽提物的测定 |
3.2.3 1% Na0H抽提物的测定 |
3.2.4 苯醇抽提物的测定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枫桦木材抽提物的定性测试 |
3.5 抽提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4 枫桦木材干燥过程中的变色 |
4.1 试验材料和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案 |
4.3 不同温度下枫桦的颜色测试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不同湿度下枫桦的颜色测试 |
4.4.1 试验方法 |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高汽蒸条件下枫桦的颜色测试 |
4.5.1 试验装置 |
4.5.2 试验方法 |
4.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红外光谱分析 |
4.7 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进口樟子松的变色及预防和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变色对竹柳材性及其单板层积材性能的影响[J]. 杨莹,王新洲,邓玉和,董葛平,王向歌,陈明及,张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01)
- [2]竹柳单板层积材(LVL)的研究[D]. 杨莹.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3]热处理对圆盘豆木材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史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4)
- [4]杨木和樟子松单板紫外光诱发变色的研究[D]. 关鑫. 东北林业大学, 2009(S1)
- [5]白桦木材生物变色机理及防治研究[D]. 李小清.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6]松材线虫枯萎病疫木上的蓝变菌研究[D]. 夏蕾.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7]真菌对东北白桦木材化学成分的影响[J]. 李小清,常建民,白淑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05)
- [8]樟子松木材的变色规律[J]. 孙耀星,常德龙. 林业科技, 2007(03)
- [9]枫桦干燥过程中变色机理的研究[D]. 孙利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10]进口樟子松的变色及预防和控制[J]. 柳献忠. 木材加工机械,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