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部分售书网站分析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韦丽杉[1](2021)在《基于用户消费行为SICAS模型的出版业直播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颖颖[2](2021)在《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实体书店运营不善、频频倒闭已成为一种“现象级”事件。一方面,线上零售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兴起严重挤压着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自身高昂的运营成本及薄弱的利润等问题也使实体书店举步维艰。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城市精神文明的符号,实体书店的存亡与社会及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个体对于“第三空间”的场所需求又为实体书店的求存与发展带来了突破口。所谓“新型实体书店”,是在消费转向的背景下,通过整合功能、丰富空间形式、开设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从“以书为核心”转向“以人为核心”的书店类型。书店在求存的过程中不断意识到,只有利用实体空间实现与顾客身体、心理的物质性联结才能发挥其优势。然而现阶段书店对各类使用人群在行为习惯与实际需要等方面的设计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空间布局:部分业态配置不合理、缺乏弹性设计,导致空间利用率不均衡;(2)空间组织:对各功能业态之间的关联性考虑不足,导致动线过长或相互干扰;(3)设施布置:缺少针对性,无论是设施种类还是设施布置形式,都缺少对个体行为习惯的考虑及对不同群体特殊性的照拂;(4)外部空间:尺度较大,缺乏细化设计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以大连地区新型实体书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物质空间环境和店内顾客的行为需求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1)物质空间环境层面:根据服务人群和运营模式对实体书店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出各类型书店的区位选址特征、功能业态配比规律以及各书店的现状空间特征;(2)顾客的行为与需求层面:首先对客群进行分类;其次运用定点记录、动线追踪等环境行为学方法探究各类客群的静态与动态的场所选择偏好,并量化其行为模式特征;最后以问卷的方式探究顾客对书店的内在需求,运用语义分析法量化顾客对各书店的满意度评价。结合上述研究的结果,首先从建筑计划学的视角,对各类实体书店进行清晰的价值功能定位,并论述该定位下各功能业态的配置模式;其次对实体书店的空间组合模式提出优化策略;最后从“人—书”“人—空间”“人—人”三个维度对书店各功能空间提出精细化的设计策略,并对调研案例的各功能区域进行改造与试设计,使理论结合于实践,以期对实体书店的空间发展提供参考。
张凯璇[3](2020)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极目所见,直播已然成为一种主导很多人生活的新的信息接收方式。由于直播的用户数量愈来愈多、新媒体营销方式快速拓展、传统出版机构和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等原因,不少企业都选择以直播的方式开展营销活动,出版行业的入局成为必然。少部分嗅得先机的出版机构早在直播初兴时就开始布局,大部分的出版机构在新冠疫情的袭扰下也紧随其上,尽管有许多学者着眼于出版直播这个研究领域,但多是从受众、平台角度出发,几乎没有学者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出版直播现象。本文选取了出版直播领域中代表性的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人物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直播营销进行了透析,并从中延展开来,对出版直播营销以至于出版营销进行了展望。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笔者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为出版网络直播营销现状概述,出版网络营销的发展背景及基本状况在这一部分展现,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人文社本身,在对人文社目前的直播营销概况和问题进行探讨之后,着眼于微观,对人文社直播营销内部的生态关系进行了透视,挖掘在出版直播中与传统出版相比发生嬗变的关系;在第四部分,进行了人文社网络直播营销的战略定位分析,着重叙述了其直播景观的特点和定位,并对人文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直播样本进行了内容对比分析;第五部分由微观回到宏观,内容为出版机构网络直播营销的受众认知度与发展建议,在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受众进行了出版直播营销的相关调查后,对出版网络直播营销进行了思考及展望;第六部分进行收束,对论文的撰写做了总结与反思。总体来说,本文是以人文社直播为研究核心,并向外进行了行业性的小部分延展和思考。尽管整个行业纷纷入局,出版直播如火如荼,但其并非就是一块人人易入的福地,不少直播也并未起到带货作用,直播营销的扩展更多是扩大了出版机构的影响力,使之不会被市场淘汰。在各式直播影像背后,出版直播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文化引导作用,对以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方式的应用也成为出版机构愈来愈快地迈入新营销轨道的表现。
卞娜娜[4](2020)在《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展又称图书博览会、图书订货会、书市,是出版产业的“风向标”,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图书出版及相关行业。城市书展是书展的一种类型,指以城市为主体举办的,以书为媒介,以服务出版发行产业,助推全民阅读为宗旨,具备图书展销、形象展示、文化交流与传播、全民阅读推广等功能,同时带来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的周期性、综合性图书展销和阅读推广活动。新世纪,实现了市场化转型的出版业,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改革流通发行,调整结构布局,明晰性质归属,逐步确立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驶入发展“快车道”。全民阅读活动也随着国家的重视逐渐从“民间倡议”上升至“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广。二者为城市书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我国城市书展不断崛起,在规模、形式、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行业和政府重点组织和扶持的对象,城市书展逐渐发展成为集图书展销、文化交流与传播、形象展示、推广阅读的重要平台,全国掀起办展热潮。城市书展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共经历了起步与初兴阶段(1980-1994)、遇冷阶段(1995-1999)、回暖阶段(2000-2005)、勃发阶段(2006-2010)以及兴盛阶段(2011-至今)五个发展时期。改革开放40年以来,城市书展逐步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尤其是21世纪的前20年,城市书展更是获得了快速发展。通过对现有城市书展整体统计分析发现,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正呈现出数量增加;规格升级;展期主要设置在第三季度;东部地区城市书展的质量和数量大于中西部,空间分布不均衡等特征。随着城市书展的发展,其功能也在不断延伸。城市书展的功能变迁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书展以书为本,更多的承担“市”的作用,是书商的交易和联系之所,主要存在排他性看样订货功能、公共性图书零售功能、宣传展示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其中以订货与零售为主的图书交易功能占据功能主位。第二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城市书展的订货功能逐渐弱化,展示功能得到强化。从出版商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到政府展城市文化品牌,最后到国家展示时代主题。城市书展以展为主,实现了从展书到展时代主题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第三阶段,城市书展发展成为重视阅读推广,构建书香社会的“书香节”,此阶段城市书展以人为本,向市民推介精品新书,公布年度好书,同时向下延伸,向基层下沉,扩大阅读推广范围,促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被“书香节”的阅读氛围吸引,加入到全民阅读的行列,全省联动效果良好。最后,城市书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展出效果成效低,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营销内容未深耕等问题逐渐凸显。针对以上问题,可通过转换政府职能、发挥行业协会领导作用、培养专业办展人才三方面入手协力提高展出效果;根据东部、中部、西部不同梯度的城市书展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弥补区域间差距;明晰书展定位、增加跨媒介展览形式以及发挥社交媒体的平台价值,以此来提高营销水平,获取受众注意力。针对以上提出的认识和见解,希望能为城市书展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江翩翩[5](2020)在《网络二手书店营销策略研究 ——以多抓鱼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网络二手书店营销迈入了移动化时代,一批诞生于微信小程序的网络二手书店,掀起了二手图书网络营销的新热潮,多抓鱼是这一类型网络二手书店的典型代表。从学术史看,目前出版视域下,关于二手图书的学术研究较为匮乏,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技术层面和经营管理层面展开分析探讨。本文从出版产业视角出发,着重把握二手书在整个图书营销市场中的重要价值,深入分析移动互联时代下网络二手书店营销升级的主要路径、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文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已有的学术史资料是本研究极其重要的资料来源,通过广泛阅读期刊、学位论文、图书、新闻资讯、研究报告等多方面文献资源,本文建立起对网络二手书店营销这一研究议题的基础理解。鉴于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时空限制,因此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对其中一些数据、观点,笔者秉承中立、审慎、明辨的态度,在继承的前提下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新的研究成果。其次,本研究以多抓鱼为个案代表,多抓鱼是网络二手书店移动化发展过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为成熟的平台,它的营销实践、发展模式受到业内诸多竞争者的抄袭与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多抓鱼的诞生与实践影响了整个网络二手书店的营销趋势。本文将着重探讨多抓鱼如何通过独具特色的营销实践,优化解决网络二手书店的现存问题。在研究思路上,本文秉持问题导向意识,坚持从问题出发,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分析。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是:探究网络二手书店自身的转型发展及其营销突破。本文的分析路径是:第一,分析网络二手书店营销的发展概况,提出网络二手书店正向服务营销转型;第二,以多抓鱼为例,阐述网络二手书店开展服务营销的具体实践;第三,分析网络二手书店服务营销仍存在的不足;第四,探讨如何针对不足提出可行性优化建议。在研究结论上,本文经过系统探究与梳理,得出如下结论:1.在新消费时代下,服务营销是适应时代潮流和读者需求的主流营销模式,网络二手书店采取服务营销策略主要是基于如下背景:网络二手书质量参差不齐、网络二手书定价机制不合理、网络二手书供需矛盾突出、营销过程读者参与度低。2.网络二手书店服务营销的典型代表是多抓鱼二手书店,它的服务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实施品质营销策略,提供标准化服务;实施渠道整合策略,提供全渠道服务;实施精准营销策略,提供精准化服务;实施互动营销策略,提供读者参与服务;实施智能定价策略,提供动态定价服务。3.由于网络二手书店服务营销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因此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网络二手书回收服务不完善、网络二手书平台供给不充足、网络二手书库存周转不及时。由此,本文认为,网络二手书店服务营销的优化路径可以从提高回收服务、增加优质供给、提升消费转化等三方面入手。
王欣然[6](2020)在《当代书店空间样态构成模式的进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消费方式已随着数字信息的发展产生了转变,大众的需求已经从基础的物质需求转变成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人们对个体精神文化的塑造越来越重视。实体书店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一些简单的消费功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书店空间样态的延伸和拓展还需要更进一步,以求提高内部空间体验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今书店空间已经不再只是为了单纯地售书而被设计,建筑师开始从更加全面、更加广泛的视角来思考。书店空间自出现以来一直处在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之中,当前相关研究缺少从建筑学空间构成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笔者通过对大量实践案例的图解分析,提炼出其内部的空间样态构成模式,并总结出其在新构成模式下所表现出的空间特征和建构表现,以建筑学的视角对其设计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对日后的书店空间提供一定的设计支持。具体来说,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界定研究的书店对象及其内容。同时对国内外有关于书店空间和建筑进化的研究进行综述,概括其研究现状。第二章阐述了空间样态和进化的概念。并以古代时期、近现代时期和当代时期三个历史时段为线索总结了书店空间的起源与发展,同时寻求立体几何学、格式塔心理学、类型学理论、视知觉理论和场所精神理论对于本文研究的建筑理论支撑。在第三章中,笔者选择古代时期、近现代时期和当代时期具有实践成功性的书店案例,对其空间样态的构成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图解分析,推导出书店空间样态的构成模式,总结归纳为古代时期的围合、簇群和并置样态;近现代时期的贯通、叠置和消隐样态;当代时期的串联、聚焦、渗透、植入、切削和包含样态。第四章以当代国内外较为成功的书店建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提炼其在进化中不同空间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并在前文的基础上图解分析其建构表现。总结归纳为零售空间集约化、室内空间装置化、商业空间结合化、交通空间复合化、内外空间共生化以及精神空间场所化。第五章对未来书店的进化趋势做出展望,深入总结进化的因素,并设想出未来书店空间的四种进化趋势——立面地标化趋向、公共社交化趋向、情感人文化趋向和旧建再生化趋向。笔者力求从建筑学的角度总结书店空间样态的进化过程,并探寻其发展趋势。以期对未来书店空间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设计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黄苗苗[7](2020)在《德国数字出版产业研究 ——以贝塔斯曼传媒集团为例》文中指出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世界出版强国如美国、英国都曾如火如荼地率先开展了图书业的数字改革,呈现出起步早、转型快、跨界融合的特征,其电子书营收也远超其他国家。德国同为国际图书出版业的佼佼者,数字出版的进程却稍显滞后,当美国的电子书市场在kindle问世后迅猛递增时,德国的电子书比例在2010年仅占图书市场的1%,而近几年,当英美两国的电子书市场增速放缓,陷入停滞时,德国的电子书市场开始逐渐抬头。显然,德国对数字出版的态度相对保守谨慎,所以在数字出版上与其他出版强国相比稍显滞后,整个图书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一直未获得积极的市场反馈,直至近几年才有所起色,并且基于本国国情走出了一条德国特色之路。在自我创新的基础上,德国图书出版产业的数字化也面临着复杂矛盾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从各方面对产业的转型施加着正面或负面的作用,裹挟着数字出版产业向前迈进。而作为走在德国消费类数字出版探索发展前沿的出版企业,贝塔斯曼传媒集团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先进姿态,从传统的优质内容生产者,到数字时代的转型探索者,通过经营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开发数字阅读程序和参与研发阅读设备,结合集团自身的技术支持,力图打通整条数字出版价值链;与此同时,在继续经营纸质书的业务基础上,加强对数字出版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并行不悖地打造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图书商业模式。从19世纪的传统纸质出版商,到今天的国际出版集团,无论是在德国国内还是在国际范围内,贝塔斯曼传媒集团对数字出版方式的探索成果,都具有有益的启发和参照作用。
谢颖颖[8](2020)在《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购物中心书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走向群众的视野,书店作为阅读环境创造的主体,积极寻求自身改变逐渐走向与购物中心共生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担当了购物中心的文化主体,同时其人流聚集作用也能为购物中心提高人气。如何有效的聚集人流,促使人们在其中驻足消费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以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切入,总结书店建筑的发展,对目前成功的购物中心书店(言几又、方所、钟书阁、覔书店、西西弗、当当书店、三联书店等)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调研和比较,以期完善购物中心书店理论研究及提供适宜的空间设计策略。为此,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理论阐述与发展分析。首先以消费者行为学为理论依据,论述了时代背景下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的变化,并与空间产生相关联系;再者讲述当前书店选址以及其空间的发展,并分析消费者在书店的空间需求及二者的交互影响。第二部分为购物中心书店消费者行为与需求调查研究。一方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购物中心书店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总结了消费者在消费目的、业态需求、行为活动3方面的特征;再者通过大众点评数据挖掘分析当前网络大数据环境下消费者对购物中心书店的关注倾向;另一方面通过拍照记录整理与行为标注,采用定性定量、比较分析的方式对购物中心书店选址与功能业态、入口空间、阅读空间、休闲交流空间、消费空间以及辅助空间的消费者行为类型、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空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调研分析结果,总结了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对购物中心书店的要求。第三部分为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购物中心书店空间设计策略。首先从选址场所与业态布局出发,总结出书店在选址购物中心的独特思考与不同业态占比所充当的文化角色;再者就阅读空间、休闲交流空间、消费空间和辅助空间分别阐述其设计策略。综合看来,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使得本文的研究分析更具可信度,不同案例的对照分析将研究目标剖析更为透彻,总结更具针对性。通过本文提出的相关设计策略,从空间设计角度呼应当前最新的购物中心书店发展模式,为其发展趋势提供指向,并力求创造出与人相关、与购物中心共生、与城市融合的购物中心书店,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向新时代的高端文化空间迈进。
李瑾[9](2019)在《多元竞争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华书店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它自1937年创立至今已有82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间,新华书店的规模也在步步攀升、逐渐壮大起来。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直至科技发达的今日,新华书店成为了标杆企业,带动着出版发行行业的进步,推动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前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是自治区唯一具有出版物总发行资质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承担全区民、汉文政治理论读物以及中小学教材、大中专教材的区域总发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版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国许多省份的新华书店开始在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改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也处于网上书店的兴起、网红书店的热销以及物流配送系统亟需科技升级等诸多外界因素的困境,同时也面临着内部组织机制亟需改进的状况。这就决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需要在多元竞争环境下,寻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出路。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作为研究对象,开篇论述了论文的整体结构,包括选题的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三章对新华书店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之后,主要对其面临的多元竞争环境进行了阐述。第四章根据以上多元竞争环境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根据第四章的分析结果提出在多元竞争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融合发展建议以及其发展方向。
胡萱[10](2019)在《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最大化地有效阅读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通俗小说产生最佳社会影响和最多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创作、传播、运作、阅读、效益,通俗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市场运行的过程,其中阅读是主要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当阅读主体、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发生变化,通俗小说的市场运作也随之进行调整。本论文选择阅读的视角论述通俗小说创作的市场运作机制,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强调通俗小说批评的“通俗视角”。既然阅读是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主要环节,抓住这个环节对之展开批评,就最能体现通俗小说批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二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但是从阅读的角度分析通俗小说的运作过程的成果还不多见,为本论文留下了创新的空间。三是刊载媒体转换迅速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刊载媒体的不同自然带来阅读形式的不同,阅读形式的不同也就带来市场运作的不同。因此阅读方式的研究也就最能呈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创作风貌。“纸读”指的是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读者从市民阶层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但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运作延续了近现代通俗小说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受到西方畅销书机制的影响。当代纸质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实质是本土化了的畅销书机制。“网读”指的是网络小说的阅读。网络小说的阅读从纸张迁移到屏幕,读者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进一步浅层化,在阅读的同时,读者还可以与作者进行即时互动。网络小说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付费阅读及其衍生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形成后,网络小说的读者不仅花费时间阅读小说,还要消费金钱乃至情感,过度消费的读者已变身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粉丝”。网络小说的市场运作正是深植于粉丝经济,所有市场运作的具体行为都指向对粉丝生产力的充分调动。“手读”指的是电子游戏的阅读。电子游戏可以看作是“手读”的故事。相较于“纸读”、“网读”,电子游戏具有多重技术优势,游戏玩家可以获得比阅读小说更强烈的代入感,这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虽然游戏更充分地调动了阅读者的感官,但其生产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阅读者能改变的内容十分有限。阅读者实际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其主体性被剥夺了。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相当繁荣,对之展开科学的批评是当务之急。从阅读和市场运作的层面展开研究,对通俗小说的价值评价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通俗小说构建健康、有益的社会正能量也能提供科学的对策。
二、国内部分售书网站分析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部分售书网站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象:实体书店经营的倒闭潮 |
1.1.2 本质:网络书店价格战与用户阅读习惯转向 |
1.1.3 希冀:政府政策扶持与消费升级的场所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个体层面——个体精神的第三空间 |
1.2.2 城市层面——城市文化载体与符号 |
1.2.3 国家层面——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 |
1.3 主要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对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实践案例 |
2.1 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
2.1.1 国内研究动态 |
2.1.2 国外研究动态 |
2.1.3 研究现状小结 |
2.2 国内外实体书店设计实践 |
2.2.1 国内实践案例 |
2.2.2 国外实践案例 |
2.2.3 案例小结及启示 |
3 实体书店的发展及建筑空间演进历程 |
3.1 实体书店的历史沿革 |
3.2 现代实体书店建筑的演进历程 |
3.2.1 实体书店1.0——务实型图书大卖场 |
3.2.2 实体书店2.0——复合型空间体验场 |
3.2.3 实体书店3.0——情感型文化服务馆 |
3.3 空间演进总结与发展趋势探讨 |
3.3.1 书店空间平面布局演进总结 |
3.3.2 书店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
4 各类型实体书店案例概况与空间特征 |
4.1 调研概要 |
4.1.1 调研案例的分类、选取及依据 |
4.1.2 实地调研思路及方法 |
4.1.3 调研内容及分析过程 |
4.2 区位选址信息汇总 |
4.2.1 商场嵌入式书店 |
4.2.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 |
4.2.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 |
4.2.4 校园书店 |
4.3 功能业态配置分析 |
4.3.1 商场嵌入式书店 |
4.3.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 |
4.3.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 |
4.3.4 校园书店 |
4.3.5 业态配置模式小结 |
4.4 空间特征与问题总结 |
4.4.1 调研案例空间平面特征 |
4.4.2 空间环境现状问题总结 |
5 顾客行为模式与场所需求实证研究 |
5.1 顾客群体分类及特征 |
5.1.1 实体书店客群的分类及依据 |
5.1.2 调研书店顾客群体差异分析 |
5.2 客群在店内的场所选择分析 |
5.2.1 调研案例店内顾客的静态场所选择 |
5.2.2 静态场所选择与空间构成整合分析 |
5.2.3 调研案例店内顾客的动态场所选择 |
5.2.4 动态场所选择与业态空间关联分析 |
5.3 客群在店内的行为量化分析 |
5.3.1 客群店内的行为分类及依据 |
5.3.2 顾客行为量化与空间使用分析 |
5.4 顾客对实体书店的需求分析 |
5.4.1 调查问卷的设定与分析方法 |
5.4.2 顾客需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顾客对调研书店的评价结果 |
6 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策略 |
6.1 各类型实体书店价值功能定位 |
6.1.1 商场嵌入式书店:休闲体验场 |
6.1.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Key station |
6.1.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城市文化展馆 |
6.1.4 校园书店:文化学习补给站 |
6.2 各类型书店功能业态的配置 |
6.2.1 “休闲体验场”式 |
6.2.2 “Key station”式 |
6.2.3 “文化展示馆”式 |
6.2.4 “知识补给站”式 |
6.3 实体书店空间组合模式探究 |
6.3.1 功能空间的基本组合关系 |
6.3.2 典型空间模式的细化图解 |
6.4 实体书店各区域空间的优化 |
6.4.1 书店外部空间 |
6.4.2 综合图书区域 |
6.4.3 儿童图书区域 |
6.4.4 咖啡休闲区域 |
6.4.5 多功能活动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果 |
7.2 总结与启示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研究对象信息概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现实和理论背景 |
1.1.2 主要概念界定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创新点 |
2 出版网络直播营销现状概述 |
2.1 出版网络营销的发展背景 |
2.1.1 出版网络营销分期 |
2.1.2 出版网络直播营销兴起的影响因素 |
2.2 我国出版网络直播营销的基本情况 |
2.2.1 出版网络直播营销的概念和类型 |
2.2.2 出版直播的作用 |
2.2.3 出版直播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
2.2.4 直播乱象中出版直播的社会责任 |
3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活动探析 |
3.1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概况 |
3.1.1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类型及次数 |
3.1.2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平台分析 |
3.1.3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规律总结 |
3.1.4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存在的问题 |
3.2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生态透视 |
3.2.1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影像生产方关系研究 |
3.2.2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影像生产方与受众关系研究 |
4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战略定位分析 |
4.1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景观特点 |
4.1.1 现实与景观:从线性传播到非线性传播 |
4.1.2 符号与实物:从商品营销到价值观营销 |
4.2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的景观定位 |
4.2.1 传统的内容输出者 |
4.2.2 文化景观的架构者 |
4.3 比较视角的网络直播内容景观样态 |
4.3.1 数据选取和处理 |
4.3.2 制定编码方案及编码 |
4.3.3 数据分析 |
4.3.4 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的行业性启示 |
5 出版网络直播营销的受众认知度与发展建议 |
5.1 出版机构网络直播营销受众认知度情况 |
5.1.1 出版直播的普及度尚需提高 |
5.1.2 营销对象的范围需扩展 |
5.1.3 出版直播效果仍需提升 |
5.1.4 需与受众保持长期互动的良性关系 |
5.2 出版机构网络直播营销的发展建议 |
5.2.1 构建社群私域流量 |
5.2.2 打造有影响力的主播机制 |
5.2.3 注重直播流程监测反馈 |
5.2.4 整合多元营销手段 |
5.2.5 加强跨界营销联动效益 |
6 结论 |
6.1 研究局限 |
6.2 研究结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出版机构直播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城市书展的历史流变 |
一、城市书展起步与初兴阶段(1980-1994) |
二、城市书展遇冷阶段(1995-1999) |
三、城市书展回暖阶段(2000-2005) |
四、城市书展勃发阶段(2006-2010) |
五、城市书展兴盛阶段(2011-至今) |
第二章 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发展概况及类型 |
一、城市书展的发展态势 |
(一)办展数量增加 |
(二)办展规格升级 |
二、城市书展的时空分布 |
(一)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 |
(二)空间分布:东部大于中西部 |
三、城市书展的类型 |
(一)类型划分 |
(二)代表性书展 |
第三章 城市书展的功能变迁 |
一、书市:以书为本,书商交易与联系之所 |
(一)排他性看样订货功能 |
(二)公共性图书零售功能 |
(三)宣传展示功能 |
(四)社会交往功能 |
二、书展:以展为主,从展书到展品牌的进阶之路 |
(一)订货与零售功能弱化 |
(二)展示功能强化 |
(三)全民阅读推广功能的衍生 |
三、书香节:以读者为中心,推广全民阅读 |
(一)全民阅读推广功能的深化 |
(二)交流与传播功能的保留与扩展 |
第四章 城市书展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主导,展出效果成效低 |
二、东多西少,区域分布不均衡 |
三、定位窄化,营销内容未深耕 |
第五章 城市书展发展优化路径 |
一、协同合作,提高办展效率 |
二、因地制宜,弥补区域间差距 |
三、提高营销水平,获取受众注意力 |
结语:城市书展演进的时代动因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我国城市书展统计(以时间为序)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网络二手书店营销策略研究 ——以多抓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二手书 |
1.2.2 服务营销 |
1.2.3 网络二手书店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2 网络二手书店营销的发展概况 |
2.1 网络二手书店营销的宏观环境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市场经济环境 |
2.1.3 科学技术环境 |
2.1.4 社会文化环境 |
2.2 网络二手书店营销的发展阶段 |
2.2.1 营销1.0阶段:“论坛型”营销 |
2.2.2 营销2.0阶段:“平台型”营销 |
2.2.3 营销3.0阶段:“服务型”营销 |
2.3 网络二手书店营销升级的主要瓶颈 |
2.3.1 网络二手书质量参差不齐 |
2.3.2 网络二手书定价机制不合理 |
2.3.3 网络二手书供需矛盾突出 |
2.3.4 网络二手书营销读者参与度低 |
3 网络二手书店服务营销策略分析——以多抓鱼为例 |
3.1 实施品质营销策略,提供标准化服务 |
3.1.1 严格审核盗版书,打消读者疑虑 |
3.1.2 专业翻新二手书,确保图书品质 |
3.2 实施渠道整合策略,提供全渠道服务 |
3.2.1 部署移动平台,搭建营销矩阵 |
3.2.2 探索实体空间,提供有形展示 |
3.3 实施精准营销策略,提供精准化服务 |
3.3.1 收集读者数据,精准化掌握读者需求 |
3.3.2 与出版机构合作,推动绝版书籍再版 |
3.4 实施互动营销策略,提供读者参与服务 |
3.4.1 布局社交平台,提供互动空间 |
3.4.2 鼓励读者荐书,推动内容共建 |
3.5 实施智能定价策略,提供动态定价服务 |
4 网络二手书店服务营销的现存问题 |
4.1 网络二手书回收服务不完善 |
4.1.1 回收流程较为繁琐 |
4.1.2 回收收益普遍偏低 |
4.2 网络二手书平台供给不充分 |
4.2.1 单品库存严重不足 |
4.2.2 长尾图书十分匮乏 |
4.3 网络二手书库存周转不及时 |
5 网络二手书店服务营销的优化策略 |
5.1 创新回收机制,提升回收服务 |
5.1.1 再造网络二手书回收流程 |
5.1.2 提高读者回收参与积极性 |
5.2 探索产业合作,增加优质供给 |
5.2.1 与优质出版机构建立合作 |
5.2.2 与线下实体书店融合发展 |
5.3 丰富营销手段,提高消费转化 |
5.3.1 缩短读者首次购买时间 |
5.3.2 引导读者生产优质评论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当代书店空间样态构成模式的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书店空间的研究 |
1.3.2 关于建筑进化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书店更新换代历程 |
2.1 相关概念 |
2.1.1 空间样态的概念 |
2.1.2 “进化”的概念 |
2.2 书店的起源与发展 |
2.2.1 古代时期 |
2.2.2 近现代时期 |
2.2.3 当代时期 |
2.3 相关理论支撑 |
2.3.1 立体几何学 |
2.3.2 格式塔心理学 |
2.3.3 建筑类型学 |
2.3.4 视知觉理论 |
2.3.5 场所精神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时间线索下的书店建筑空间样态构成解析 |
3.1 古代时期的书店空间样态构成 |
3.1.1 围合样态构成 |
3.1.2 簇群样态构成 |
3.1.3 并置样态构成 |
3.2 近现代时期的书店空间样态构成 |
3.2.1 贯通样态构成 |
3.2.2 叠置样态构成 |
3.2.3 消隐样态构成 |
3.3 当代时期的书店空间样态构成 |
3.3.1 串联样态构成 |
3.3.2 聚焦样态构成 |
3.3.3 渗透样态构成 |
3.3.4 植入样态构成 |
3.3.5 切削样态构成 |
3.3.6 包含样态构成 |
3.4 本章小结 |
4 当代书店空间特征与建构表现 |
4.1 零售空间集约化 |
4.1.1 相关功能拼合 |
4.1.2 跨界业态合作 |
4.2 室内空间装置化 |
4.2.1 内部隔断多样 |
4.2.2 书架动态自由 |
4.3 商业空间结合化 |
4.3.1 功能均质混合 |
4.3.2 书籍本体失真 |
4.4 交通空间复合化 |
4.4.1 夹层路径置入 |
4.4.2 垂直有机连接 |
4.5 内外空间共生化 |
4.5.1 地域主题融入 |
4.5.2 自然景观结合 |
4.6 精神空间场所化 |
4.6.1 冥想空间营造 |
4.6.2 符号空间强化 |
4.7 本章小结 |
5 未来书店的进化趋势展望 |
5.1 书店的进化因素 |
5.1.1 空间需求因素 |
5.1.2 精神属性因素 |
5.1.3 现代技术因素 |
5.2 未来书店设计进化趋向 |
5.2.1 立面地标化趋向 |
5.2.2 公共社交化趋向 |
5.2.3 情感人文化趋向 |
5.2.4 旧建再生化趋向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片及表格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德国数字出版产业研究 ——以贝塔斯曼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德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价值链分析 |
第一节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数字出版产业 |
第二节 德国非消费类数字出版产业 |
第三节 德国消费类数字出版产业 |
第二章 德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政治环境 |
第二节 经济环境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 |
第四节 技术环境 |
第三章 案例分析:贝塔斯曼传媒集团 |
第一节 贝塔斯曼数字化的历史进程 |
第二节 贝塔斯曼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 |
第三节 贝塔斯曼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升级和职业培训 |
第四章 “德国经验”对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启示 |
第一节 非消费出版:植根自我优势,发挥联合效应 |
第二节 消费类数字出版:突破竖井思维,贯通价值链 |
第三节 外部环境:严正版权规范,落实行业联盟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购物中心书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兴起的冲击 |
1.1.2 “书店+商业地标”趋势发展 |
1.1.3 消费升级催化阅读空间发展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1.2.1 消费者行为 |
1.2.2 购物中心书店空间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研究 |
1.4.2 消费空间相关研究 |
1.4.3 书店空间相关研究 |
1.4.4 消费者行为与书店空间相关研究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理论来源 |
2.1.1 消费者行为学及体验行为类型研究 |
2.1.2 书店空间研究 |
2.2 消费者行为组成及影响因素 |
2.2.1 消费者行为组成 |
2.2.2 影响因素 |
2.3 体验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 |
2.3.1 消费内容多元性 |
2.3.2 消费目标升级化 |
2.3.3 消费动机可诱性 |
2.3.4 体验为主的非消费行为 |
2.4 空间性消费行为研究 |
2.4.1 空间成为“消费品” |
2.4.2 消费行为与空间形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书店空间发展及与消费者行为互动 |
3.1 实体书店发展概述 |
3.1.1 实体书店的发展及特点 |
3.1.2 购物中心书店发展 |
3.1.3 书店空间发展 |
3.1.4 实体书店的存在模式 |
3.2 购物中心与书店共生利弊 |
3.2.1 购物中心多元价值 |
3.2.2 书店的特点与价值 |
3.2.3 购物中心与书店共生模式 |
3.2.4 购物中心建筑与书店合建的矛盾 |
3.3 消费者在购物中心书店空间中的需求 |
3.3.1 空间物质需求 |
3.3.2 人文情感需求 |
3.4 购物中心书店功能空间构成 |
3.4.1 购物中心书店的功能布局 |
3.4.2 购物中心书店的空间构成 |
3.5 消费者行为与书店空间的交互影响 |
3.5.1 书店满足消费者“消费空间”的需求 |
3.5.2 消费者行为与书店空间布局的互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购物中心书店空间消费者行为与需求调查研究 |
4.1 调研对象的选取 |
4.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4.2.1 调查内容 |
4.2.2 调查方法 |
4.3 消费者需求与行为问卷调研 |
4.3.1 调研问卷实施情况 |
4.3.2 问卷数据整理分析与小结 |
4.4 大众点评网络数据采集调研 |
4.4.1 评论数据采集 |
4.4.2 高频词采集及分析 |
4.5 购物中心书店选址场所与功能实地调研 |
4.5.1 选址场所调研 |
4.5.2 功能业态调研 |
4.6 购物中心书店空间消费者行为活动实地调研与比较分析 |
4.6.1 入口空间调研 |
4.6.2 阅读空间调研 |
4.6.3 休闲交流空间调研 |
4.6.4 消费空间调研 |
4.6.5 辅助空间调研 |
4.6.6 空间流线组合形式调研 |
4.6.7 消费者需求与行为实地调研小结 |
4.7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对购物中心书店的要求 |
4.7.1 书店选址场所的契合性 |
4.7.2 功能业态多样性与个性化 |
4.7.3 入口空间吸引性与辨识性 |
4.7.4 阅读空间人性化与衔接化 |
4.7.5 休闲交流空间联动分类化 |
4.7.6 消费空间契合化与体验化 |
4.7.7 辅助空间品质性与标识化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购物中心书店空间设计策略 |
5.1 购物中心书店选址与业态布局 |
5.1.1 选址场所——人群聚集效应 |
5.1.2 业态布局——体验触发效应 |
5.2 购物中心书店空间布局 |
5.2.1 平面空间布局 |
5.2.2 竖向空间布局 |
5.3 购物中心书店入口空间设计策略 |
5.3.1 入口空间形态设计:增强诱导性 |
5.3.2 入口立面文化形象设计:增强辨识度 |
5.4 购物中心书店阅读空间设计策略 |
5.4.1 空间多重序列与层次 |
5.4.2 空间分区隔断 |
5.5 购物中心书店休闲交流空间设计策略 |
5.5.1 文化活动空间有机聚合设计 |
5.5.2 咖啡区、展示区联动组合设计 |
5.6 购物中心书店消费空间设计策略 |
5.6.1 多元文化与精神契合 |
5.6.2 围与透融合设计 |
5.7 购物中心书店辅助空间设计策略 |
5.7.1 中庭空间界面活化设计 |
5.7.2 休息空间人性化设计 |
5.7.3 导引标识便识性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购物中心书店基本情况(2012年以后开业) |
附录2 消费者调研问卷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目录 |
致谢 |
(9)多元竞争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融合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国内研究 |
2.3 国外研究 |
2.4 文献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3 新华书店面临的多元竞争环境分析 |
3.1 新华书店的起源和发展 |
3.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概况 |
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面临的多元化竞争环境 |
3.3.1 民营资本竞争环境 |
3.3.2 电子阅读竞争环境 |
3.3.3 科技竞争环境 |
3.3.4 人才机制竞争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4 多元竞争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经营现状分析 |
4.1 多元竞争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经营优势 |
4.1.1 新华书店的政治优势 |
4.1.2 新华书店的资金优势 |
4.1.3 新华书店的社会效应优势 |
4.1.4 新华书店的技术支持 |
4.2 多元竞争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经营问题 |
4.2.1 政治层面 |
4.2.2 经济层面 |
4.2.3 社会层面 |
4.2.4 技术层面 |
4.3 本章小结 |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融合发展策略 |
5.1 政策融合策略 |
5.1.1 统一布局,实现全疆新华一盘棋 |
5.1.2 基于政策引导进行线上线下的多渠道销售 |
5.1.3 重视品牌文化公益性宣传 |
5.2 创新多元化经营策略 |
5.2.1 书店引用“书店+模式” |
5.2.2 开设对应网上书店,实现经营多泛化 |
5.2.3 发展校园书店合作 |
5.3 组织结构和用人机制管理方面 |
5.3.1 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管理制度创新 |
5.3.2 提高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培训 |
5.3.3 建立适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人员引进机制 |
5.4 技术升级革新方面 |
5.4.1 强化ERP商流报订流程 |
5.4.2 升级技术设备,推动物流发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论文视角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特点 |
第一节 目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阅读最大化的追求 |
第二节 途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设置 |
一、当代通俗小说的生产 |
二、当代通俗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三节 特点: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比较 |
一、与现代通俗小说相比较 |
二、与欧美畅销书机制相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纸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 |
第一节 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特质 |
一、大众读者的阅读 |
二、本土化的畅销书机制 |
第二节 寄身畅销书机制的“郭敬明”现象 |
一、内容消费:年轻读者的“代言人” |
二、运作策略:与出版机构合作及IP运营 |
三、偶像构建:“造神”与“吸粉” |
第三节 大众传媒推动的“麦家热” |
一、文本:中国式谍战的传统 |
二、营销:携手影视剧的策略 |
三、传播:跨文化流行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读:网络小说的屏阅读与“粉丝”狂欢化的消费 |
第一节 屏阅读:众声喧哗的开放空间 |
一、载体:纸张到屏幕 |
二、文本:欲望的呈现 |
三、互动:阅读与评论 |
第二节 读者:过度消费的粉丝 |
一、结构:“70后”到“90后” |
二、生产:消费与投入 |
三、参与:管理与监督 |
第三节 市场运作:以读者为中心 |
一、营销:纸质出版到全版权运营 |
二、类型:高度细分的受众 |
三、作者:卖文谋生的草根 |
四、编辑:被削弱的环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手读:电子游戏的阅读与跨媒介转换 |
第一节 电子游戏的定义和分类 |
第二节 电子游戏阅读机制的设置 |
一、故事与空间 |
二、人物与互动 |
第三节 电子游戏与通俗小说的跨媒介转换 |
一、“手读”变“纸读” |
二、“纸读”变“手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国内部分售书网站分析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用户消费行为SICAS模型的出版业直播营销研究[D]. 韦丽杉. 辽宁大学, 2021
- [2]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D]. 张颖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直播营销现象研究[D]. 张凯璇.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4)
- [4]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研究[D]. 卞娜娜. 河南大学, 2020(02)
- [5]网络二手书店营销策略研究 ——以多抓鱼为例[D]. 江翩翩. 南京大学, 2020(02)
- [6]当代书店空间样态构成模式的进化研究[D]. 王欣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德国数字出版产业研究 ——以贝塔斯曼传媒集团为例[D]. 黄苗苗.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购物中心书店空间设计研究[D]. 谢颖颖. 湖南大学, 2020
- [9]多元竞争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融合发展策略研究[D]. 李瑾.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10]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 胡萱. 苏州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