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溺爱、缺乏锻练成为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的主要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甫[1](2021)在《海口市市区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傅作宇[2](2021)在《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家庭体育作业实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富纶[3](2021)在《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在武汉市的抽样调查》文中认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5年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注重全方位体育教育模式背景下,应当促进中小学生在家庭领域参与体育活动。虽然在疫情期间,家庭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但短期内掀起的体育热潮并不能实质性改变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局面。本研究试图探究目前武汉市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小学生参与家庭领域体育活动,提搞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基于此,本研究将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6个区494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访谈法对50名学生、家长、老师进行非结构式访谈,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武汉市中小学生在学习日的休闲时间比较少,周末及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比较多;在家庭领域独自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主要有: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跑步、平板支撑,与家人一起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为散步/跑步、乒羽网小球、跳绳、游泳、骑行,虽然在参与项目上比较丰富,但在参与形式上缺乏创新。总体来说,男生相对女生在参与频率、时间、强度上表现得更好;年级越高体育参与的频率、时间、强度越下降;不同家庭结构中,体育参与效果有着明显差异,正常结构家庭比非正常结构家庭的参与效果更好。(2)当前武汉市中小学生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业压力对家庭领域中体育时间的挤压;(2)“家校”体育参与表现差异大,缺乏参与动机和积极性;(3)大部分家庭缺乏规律的家庭体育计划和合适的参与项目;(4)家庭体育氛围不浓厚,体育器材闲置率高。(3)在家庭领域影响因素中,家长体育表率和家庭体育氛围得分最低,家长体育意识和家庭体育支持得分较好,教养方式中大多数家庭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其次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最少。不同职业、学历的母亲,在家庭体育支持、家长体育意识上有着明显差异;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家庭体育支持有着明显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家庭在家长体育意识、家庭体育支持、家长体育表率、家庭体育氛围、教养方式上均有差异。家庭体育支持、家长体育表率、家庭体育氛围、家长体育意识与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频率、时间、强度、日常体育话题讨论、体育赛事观看、体育消费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教养方式中民主型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各个方面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而越专制的父母在体育话题讨论和体育消费上的表现越差。溺爱型父母在参与强度、时间、频率和话题讨论、赛事观看、体育消费上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4)性别、年级、家庭结构、固定器材数量、家庭体育氛围对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频率有显着影响;性别、年级、家庭结构、移动器材数量、家庭体育氛围对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时间有显着影响;性别、家庭结构、父亲学历、家长体育意识对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强度有显着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减少青少年课外培训压力,注重体育兴趣培养,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家长应在生活中多注重运用体育的形式与孩子互动,激发孩子的体育动力,培养终身体育观念。(2)加强家长体育意识,做好家庭体育表率,营造良好家庭体育氛围。拟定科学、持续、有效的家庭体育计划,督促孩子和自己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打造热爱体育的优秀家风。(3)提高家长体育认知能力,创新体育参与形式。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家人观看体育赛事、体育杂志,参加家庭体育赛事。这样既锻炼了身体,也改善了家庭关系,更帮助孩子营造了浓厚的家庭体育氛围。(4)配合学校体育内容,提高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可以作为孩子和家人的桥梁,带动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5)相关部门或社区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丰富的体育赛事,可以依据武汉“两江四岸”的优势,合理策划一些夜跑、打卡等社区体育活动,带动亲子间体育参与的热情。
张薇[4](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方程理论,建立影响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青少年体质健康因素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明确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原始数据,采集相关信息的问卷为“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首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和差异性。其次,采用AMOS软件,建立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拟合度。最后对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描述。结果:1.身体形态:汉族男生身高和体重均高于蒙古族男生;汉族女生身高高于蒙古族女生,体重则低于蒙古族女生(P<0.05)。2.身体素质:蒙古族男生引体向上和耐力跑成绩优于汉族男生;汉族女生50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和耐力跑成绩优于蒙古族女生,蒙古族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好于汉族女生(P<0.05)。3.身体机能:汉族男女生的肺活量和握力成绩均好于蒙古族学生(P<0.05)。4.心理健康:汉族男女生的心理积极体验平均分数高于蒙古族男女生;大多数男女生患心理疾病危险性低(P<0.05)。5.影响因素基本情况:(1)家庭因素:汉族男女生、蒙古族男女生的父母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9.7%、24.3%、31.1%和29.0%;汉族男女生、蒙古族男女生父母都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比例为39.7%、42.1%、51.7%和54.5%。(2)学校因素: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所在学校每周进行2-3节体育与健康课、每天进行1-2次课间操,每学年开展1次运动会,每天在教室上8节以上的课程;反映其所在学校偶尔存在挤占体育课现象的比例为汉族男生37.7%、汉族女生32.1%、蒙古族男生40.9%、蒙古族女生37.4%。(3)个人因素:5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具有积极的运动动机,90%以上的学生有吃早餐和喝牛奶的习惯。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h的比例为汉族男生76.5%、汉族女生67.2%、蒙古族男生50.1%、蒙古族女生47.5%。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为0.5-1h的比例为汉族男生50.8%、汉族女生53.8%、蒙古族男生44.5%和蒙古族女生49.0%。6.影响因素的模型:(1)在男生模型中,经过修正后,代表体质健康的潜在变量为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三项;代表影响因素的潜在变量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项。模型的拟合绝对效果指标卡方值=756.23(P<0.01)、GFI=0.968、AGFI=0.955、NFI=0.920、TLI=0.918、CFI=0.935、RMSEA=0.041,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中,体质健康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运动能力对身体机能的路径系数为0.46,身体机能对心理健康路径系数为0.40。影响因素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对学校因素的路径系数为0.25,学校因素对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为-0.67。体质健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显示为:学校因素对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8、-0.19;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路径系数为0.37,个人因素对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53。(2)在女生模型中,经过修正后,代表体质健康的潜在变量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四项;代表影响因素的潜在变量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项。模型拟合绝对效果指标卡方值=697.51(P<0.01)、GFI=0.967、AGFI=0.954、NFI=0.909、TLI=0.903、CFI=0.923、RMSEA=0.046,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中,体质健康的四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运动能力对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9和-0.23。影响因素的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对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8和0.33;体质健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路径系数分别为0.35、-0.20和-0.12,个人因素对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0.35。结论:1.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存在性别差异。2.在男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SEM模型中,体质健康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最大,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学校因素对体质健康有消极作用。3.在女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SEM模型中,体质健康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体质健康影响较大,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形态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身体机能有消极作用。学校因素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机能有消极作用;个人因素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健康有消极作用。
崔媛梓[5](2021)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运动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身体运动行为。女大学生运动的时间较少,运动频率低、可选择的活动内容不足、整体运动状态不佳。一些学者发现,虽然体育锻炼习惯对生活满意度存在影响,但都是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本文调查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情况,以及链式中介变量(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在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之间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身体自尊量表(PSPP)》、《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CSLS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特质焦虑分量表、《大学生锻炼习惯情况问卷》四个量表编制的问卷,对沈阳师范大学582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1.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系数为0.303,呈正相关;体育锻炼习惯与身体自尊的相关系数为0.663,呈正相关;体育锻炼习惯与特质焦虑的相关系数为-0.374,呈负相关;生活满意度与身体自尊的相关系数为0.489,呈正相关;生活满意度与特质焦虑的相关系数为-0.624,呈负相关;链式中介变量(身体自尊、特质焦虑)的相关系数为-0.556,呈负相关。2.链式中介效应整体成立,共三条路径:(1)体育锻炼习惯→身体自尊→生活满意度;(2)体育锻炼习惯→身体自尊→特质焦虑→生活满意度;(3)体育锻炼习惯→特质焦虑→生活满意度。路径2的系数为0.0147是三条路径中系数最大的,说明通过体育锻炼习惯影响身体自尊进而影响特质焦虑然后影响生活满意度这条路径解释力度最强。研究结论:1、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身体自尊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特质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2、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具有相关性,且体育锻炼习惯对生活满意度有影响。3、整体中介效应成立。身体自尊单独作为中介变量在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特质焦虑单独作为中介变量不成立,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作为链式中介在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吕彦波[6](2021)在《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促进路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也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个体、国家、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成为各个家庭、国家等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南北方地区小学生体质状况有一定的差异。关于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部分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路径进行研究。对促进哈尔滨市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乃至健康中国的推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结果如下:1.哈尔滨市小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数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加,但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的体重指数均值高于女生;城市学生的形态指数高于乡村学生。超重、肥胖人数所占比例较高,低体重的人数较少。2.哈尔滨市小学生的肺活量均值逐年递增。男生高于同年级女生,但均小于全国水平。达标情况总体较好,不同年级、性别学生的达标情况有明显的变化。3.哈尔滨市小学生速度、力量、灵敏度等素质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愈来愈好,但柔韧素质愈来愈差。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哈尔滨市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男生的速度、耐力素质好于女生,女生柔韧素质好于男生。乡村学生在柔韧、力量、爆发力等好于城市学生。4.哈尔滨市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综合等级处于及格水平,优秀率非常低,不及格率较高,体质健康情况不乐观,男生好于女生,乡村学生好于城市学生。5.影响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重视度,场地、器材设施情况;父母的运动情况及其对于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饮食习惯、睡眠情况;体育运动的时间少等。为促进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个维度和层次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路径,以期为改善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朱厚伟[7](2021)在《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慧姿[8](2021)在《家庭因素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家长对孩子的体育兴趣培养更加重视,校外体育培训成为了许多家长的选择。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中重要场所,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因素对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培训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州市的部分小学生及家长为研究对象,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主要家庭因素,为促进家庭因素在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本研究从家庭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文化程度、家长的职业情况、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家庭体育消费情况、家长体育参与情况以及家长体育态度等方面的家庭因素对广州市小学生直接参加体育培训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家庭类型对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家庭独生-非独生的结构对广州市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具有相关性。2.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广州市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具有相关性。3.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影响,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广州市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具有相关性。4.在家长职业对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影响,家长的职业对广州市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具有相关性。5.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体育消费对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家庭收入和家庭体育消费对广州市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具有相关性。6.家长体育参与情况对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影响,家长对体育新闻的关注度对广州市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没有相关性,家长体育锻炼习惯对广州市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具有相关性,家长和孩子一起锻炼、观看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以及家长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指导与广州市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具有相关性。7.家长体育态度对广州市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有影响,家长的态度越积极,子女参与体育培训的可能性越大。8.目前青少年参加体育培训是呈逐年增加趋势,为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更好地发展,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尊重孩子的意愿,共创和谐的家庭环境;社区、学校以及俱乐部应该多开展亲子体育比赛,让家长与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增加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增进感情,从而培养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主动学习,给孩子普及体育运动知识,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支持孩子参加体育培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积极进行体育锻炼,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给孩子灌输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孩子终身体育意识;相关部门需要集合社会力量,加大对广州市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扶持力度,体育培训机构应给家长和学生提供优惠的政策以及优质的服务。
韩文娜[9](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赵雨杭[10](2021)在《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12月,武汉卫健委通报了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的确诊病例。由于该传染病具有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和危害严重的特点,国家卫健委于2020年1月20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进行管理。随着疫情的不断暴发与蔓延,社会各行各业纷纷停工停产,学校停学,幼儿园也陷入了停摆状态。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所有人开始居家隔离。在这一期间,人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本研究运用自由联想词法和访谈法,随机选取哈尔滨市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这三个群体为调查对象。共计1395名被试,最终收集到的联想词的数量为10635。研究者通过对联想词出现的频率进行逐一统计、依次排序并加以概括,得出了三个群体主要面临的困境现状。幼儿家长主要面临幼儿教育问题、幼儿健康问题和亲子关系紧张三大困境;幼儿教师主要面临网络教学效果不佳、家园共育收效甚微、师幼关系维系困难、工作压力超出负荷和工资薪金待遇较低五大困境;幼儿园管理者主要面临资金周转困难、防疫准备仓促和开学准备工作繁重三大困境。随后,研究者对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面临的困境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可以借鉴或参考的建议,以帮助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顺利的渡过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导致的幼儿园停摆的困难时期。
二、溺爱、缺乏锻练成为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的主要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溺爱、缺乏锻练成为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的主要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3)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在武汉市的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改革背景下逐渐重视全方位体育教育模式 |
1.1.2 新冠疫情期间家庭领域成为中小学生体育参与的重要场所 |
1.1.3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在后疫情时代仍处于缺位状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 |
2.2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意义 |
2.3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 |
3 基本概念界定 |
3.1 家庭领域 |
3.2 体育参与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问卷调查法 |
4.2.1 问卷设计 |
4.2.2 内部一致信度检验 |
4.2.3 问卷内容效度检验 |
4.2.4 结构效度检验 |
4.2.5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6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4.2.7 问卷统计与处理 |
4.3 访谈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调查对象家庭基本情况 |
5.1.1 调查对象家庭结构情况 |
5.1.2 调查对象家长职业情况 |
5.1.3 调查对象家长学历情况 |
5.1.4 调查对象家庭住房情况 |
5.1.5 调查对象家庭体育物质环境情况 |
5.2 调查对象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概况 |
5.2.1 体育参与项目 |
5.2.2 体育参与频率 |
5.2.3 体育参与时间 |
5.2.4 体育参与强度 |
5.2.5 体育参与效果 |
5.2.6 赛事观看行为 |
5.2.7 体育话题讨论行为 |
5.3 调查对象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问题 |
5.3.1 学业压力对体育活动参与的挤压 |
5.3.2 “家校”体育参与表现差异大,缺乏动机和积极性 |
5.3.3 缺乏规律的家庭体育计划和合适的参与项目 |
5.3.4 家庭体育氛围不浓厚,体育器材闲置率高 |
5.4 调查对象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 |
5.4.1 家庭领域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
5.4.2 家庭领域影响因素与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关联研究 |
5.4.3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6 结论 |
7 对策与建议 |
8 问题与不足 |
9 致谢 |
10 参考文献 |
附件1 调查问卷 |
附件2 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件3 访谈纪要 |
(4)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
1.1.2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下滑趋势 |
1.1.3 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质健康概述 |
2.1.1 体质 |
2.1.2 健康 |
2.1.3 体质健康 |
2.1.4 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的研究 |
2.2 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 |
2.2.1 家庭因素 |
2.2.2 学校因素 |
2.2.3 个人因素 |
2.3 结构方程理论 |
2.3.1 结构方程模型概念 |
2.3.2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
2.3.3 结构方程理论的相关研究 |
2.3.4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的基本条件 |
2.3.5 结构方程模型的因子分析 |
2.3.6 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 |
2.3.7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
2.3.8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标准 |
2.3.9 结构方程模型建模过程 |
2.3.10 结构方程模型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及优点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资料来源 |
3.2.3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假设 |
3.4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4.1 样本基本情况 |
4.2 体质健康基本情况 |
4.2.1 身体形态 |
4.2.2 运动能力 |
4.2.3 身体机能 |
4.2.4 心理健康 |
4.3 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
4.3.1 家庭因素 |
4.3.2 学校因素 |
4.3.3 个人因素 |
4.4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4.4.1 测量模型 |
4.4.2 结构模型 |
4.4.3 结构方程模型 |
4.4.4 模型识别及修正 |
5 分析与讨论 |
5.1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模型分析 |
5.1.1 身体形态 |
5.1.2 运动能力 |
5.1.3 身体机能 |
5.1.4 心理健康 |
5.2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模型分析 |
5.2.1 家庭因素 |
5.2.2 学校因素 |
5.2.3 个人因素 |
5.3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模型性别差异分析 |
5.3.1 男生模型 |
5.3.2 女生模型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体育锻炼习惯 |
(二)生活满意度 |
(三)身体自尊 |
(四)特质焦虑 |
二、主要变量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
(一)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研究 |
(二)体育锻炼习惯与身体自尊、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 |
(三)生活满意度与身体自尊、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 |
(四)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 |
(五)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假设、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生活满意度、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情况 |
(一)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情况 |
(二)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情况 |
(三)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情况 |
(四)女大学生特质焦虑的情况 |
二、体育锻炼习惯、生活满意度、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关系研究 |
(一)体育锻炼习惯、生活满意度、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相关分析 |
(二)体育锻炼习惯、生活满意度、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促进路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 |
3.1.1 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测试总体情况 |
3.1.2 哈尔滨市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 |
3.1.3 哈尔滨市小学生身体机能指标测试结果 |
3.1.4 哈尔滨市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 |
3.1.5 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综合评分情况 |
3.2 影响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
3.2.1 社会因素 |
3.2.2 学校体育因素 |
3.2.3 家庭生活因素 |
3.2.4 学生自身因素 |
3.3 改善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路径 |
3.3.1 社会层面 |
3.3.2 学校层面 |
3.3.3 家庭生活层面 |
3.3.4 学生自身层面 |
4.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介 |
(8)家庭因素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相继出台,大力推动体育培训的发展 |
1.1.2 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培训有利于小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
1.1.3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的浸润作用 |
1.1.4 广州经济发达,体育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关于家庭因素概念的界定 |
2.1.2 关于体育培训概念的界定 |
2.2 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发展现状 |
2.3 国外关于家庭因素对少儿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 |
2.4 国内关于家庭因素对少儿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 |
2.5 国内关于家庭因素对少儿参加体育培训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家庭情况 |
4.1.1 家庭类型 |
4.1.2 家庭教养方式 |
4.1.3 家长文化程度 |
4.1.4 家长的职业情况 |
4.1.5 家庭收入情况 |
4.1.6 家庭体育消费情况 |
4.1.7 家长体育参与情况 |
4.1.8 家长的体育认知及态度现状 |
4.2 广州市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情况 |
4.2.1 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项目 |
4.2.2 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时间 |
4.2.3 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动机 |
4.2.4 未参加体育培训的学生情况 |
4.3 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分析 |
4.3.1 家庭类型对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 |
4.3.2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 |
4.3.3 家长文化程度对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 |
4.3.4 家长的职业对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 |
4.3.5 家庭的收入对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 |
4.3.6 家庭体育消费对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 |
4.3.7 家长体育参与对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 |
4.3.8 家长体育态度对小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影响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间体育游戏 |
(二)儿童 |
(三)课程表达 |
四、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课程组织理论 |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地考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工具 |
(三)分析工具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基于幼儿园无法正常运转的现实情况 |
(二)相关群体面临的困境被疫情放大化 |
(三)已有研究不适用于新情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相关群体 |
(二)幼儿园停摆 |
(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四、文献综述 |
(一)亲子关系研究 |
(二)亲子活动研究 |
(三)师幼关系研究 |
(四)教师生存状态研究 |
(五)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研究 |
(六)幼儿园管理研究 |
(七)疫情背景下的最新研究 |
五、已有研究的分析 |
六、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文献法 |
(二)自由联想词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设计与步骤 |
(一)联想词的收集 |
(二)联想词的频率统计 |
三、幼儿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面临困境”词汇频率统计 |
(一)相关群体回收联想词数 |
(二)回收联想词高频排序 |
第二章 幼儿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时期的困境现状 |
一、幼儿家长群体的困境现状 |
(一)幼儿教育问题 |
(二)幼儿健康问题 |
(三)亲子关系紧张 |
二、幼儿教师群体的困境现状 |
(一)网络教学效果不佳 |
(二)家园共育收效甚微 |
(三)师幼关系维系困难 |
(四)工作压力超出负荷 |
(五)工资薪金待遇较低 |
三、幼儿园管理者群体的困境现状 |
(一)资金周转困难 |
(二)防疫准备仓促 |
(三)开学准备工作繁重 |
第三章 幼儿相关群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幼儿家长群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父母责任意识薄弱 |
(二)忽视幼儿主体地位 |
(三)缺乏基本健康素养 |
(四)亲子关系处理不当 |
二、教师群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非编制教师群体数量较多 |
(二)教师工作场域发生变化 |
(三)幼儿学习环境发生变化 |
(四)教师信息素养较低 |
三、管理者群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民办教育的先天不足 |
(二)卫生管理存在欠缺疏漏 |
(三)园长不具备强大的领导力 |
第四章 幼儿相关群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
一、幼儿家长群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
(一)实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 |
(二)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
(三)运用多种方式做好疫情防范 |
(四)调节情绪以改善亲子关系 |
二、幼儿教师群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
(一)提升专业能力 |
(二)调整教育教学 |
(三)保持家园沟通 |
(四)维系师幼关系 |
(五)调节工作状态 |
三、幼儿园管理者群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
(一)开发网络课程实施线上教育 |
(二)完善防控措施应对疫情反弹 |
(三)时刻做好准备应对幼儿园复学 |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园所管理 |
四、国家政策的帮扶 |
(一)保护幼儿健康 |
(二)缓解家长情绪 |
(三)提升教师薪酬满意度 |
(四)扶持民办幼儿园 |
五、社会各界的援助 |
(一)提供公益心理援助 |
(二)开放网络资源 |
(三)发行专业读物 |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教育启示 |
二、研究评价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所面临困境的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溺爱、缺乏锻练成为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的主要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口市市区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王甫. 西南大学, 2021
- [2]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家庭体育作业实施影响因素研究[D]. 傅作宇.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3]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在武汉市的抽样调查[D]. 张富纶.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D]. 张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身体自尊与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D]. 崔媛梓.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6]哈尔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促进路径的研究[D]. 吕彦波.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D]. 朱厚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家庭因素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培训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张慧姿.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9]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例[D]. 赵雨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