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陕西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一、陕西全面推进生态环保(论文文献综述)

苗思佳[1](2021)在《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质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但是受地势、气候、资源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一直存在自然灾害严重、资源依赖强、生态脆弱、修复治理难度高等问题,不仅阻碍西部各省(区、市)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同时也限制了全国向高水平绿色发展前进的步伐。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分区域对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政策。本文将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现状与我国其他地区进行比对,并结合对西部地区居民绿色生活理念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归纳总结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根据已有研究和西部地区现状分析结果,梳理出“环境—经济—生活”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绿色经济增长、绿色环境资源、绿色生活质量三个维度,建立起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9—2018年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的统计数据为样本,测算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得分差异的基础上,从时间演变和空间格局两方面对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历史进程及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剖析,以便能够针对阻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提升的症结,提出提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资源约束程度较强,经济发展以资源主导为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基础设施水平较弱;绿色技术创新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公众绿色意识薄弱,未真正践行绿色理念。(2)2009—2018年期间,西部地区整体绿色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治理工作显现成效;生活质量上升趋势明显,但区域间差距明显。(3)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南北方向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型趋势,东西方向区域间绿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区域内绿色发展不均衡。(4)为提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完善绿色政策体系、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强化绿色创新引领。

贾亚娟[2](2021)在《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关乎6亿农村居民生活福祉,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成色。2018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647亿吨,其中近1/4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只有48.91%的生活垃圾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垃圾靠风刮”以及随处丢弃等现象依然出现在村落图景中。目前,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多数农村地区通过“户投放-村收集-镇/街道运输-县/区/市处理”的混合处理方式来解决生活垃圾治理这一难题,表面上解决了村落的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实质上对土壤、地下水以及空气带来了严重的二次污染,未能真正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以及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间的良性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途径,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Co VID-19)等传染病多发的当前形势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农户是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源头,也是实施分类治理的源头,还是分类治理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具有自发合作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作为农村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具有显着的正外部性,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有益于社会的集体合作行为,而社会资本被认为可以通过信任互惠、信息传播、规范约束和关系网络等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解决分类治理中“集体行动困境”和“公地悲剧”等问题。另外,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也是在一定制度框架下的自主选择行为,农户不同的环境关心程度,往往会影响其参与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以及参与深度,进而会决定集体合作行为的决策过程以及效果。因此,立足农村,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户诉求,依据其选择偏好从集体行动角度探究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可行性及其必要构件,刻画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选择偏好的影响机理、作用过程及其实现路径,对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发挥农户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环境宜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尊重农户偏好,设计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是农村生活垃圾可持续分类治理有效实施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核心。但目前来看,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以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农户主体作用缺失;二是“自上而下”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策的设计实施,由于忽视农户偏好而约束了分类治理政策实施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基于此,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效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自主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为指导,依据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4个环节设计农户参与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模拟实验,刻画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选择偏好的作用机理,基于陕西农村地区52个非试点样本村863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选择偏好、分类模式的选择偏好、合作模式的选择偏好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验证并揭示了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选择偏好的影响机理及其作用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认知逐渐增强,但农户参与度不高。宏观数据分析表明,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治理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仍然存在治理收效较弱、制度体系不健全、农户参与度不够等问题。研究区域调查显示,4个试点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以及治理成效存在差异,而且农户参与不足,更是缺乏依据农户偏好制定并实施分类治理的政策;52个非试点样本村中仅有3个村子推行分类处理并建设有可腐烂/可堆肥垃圾处理设施;863个农户样本中有59.68%仅简单地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但是样本农户具有较强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感、分类认知、源头分类态度以及分类能力。因此,全面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可持续分类治理,树立绿色治理理念是前提、分类运作是抓手、规章制度是保障,尊重农户偏好调动农户积极参与是关键。第二,构建了包含社会信任(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网络3个维度14个指标的社会资本指标体系,对样本农户的社会资本进行测度发现农户在不同维度下的社会资本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环境关心选用中国版环境关心量表CNEP进行测度,农户的环境关心均值为3.840,环境关心水平较高。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源头分类选择偏好的影响,社会资本中的制度信任、人际信任显着提升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偏好,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选择偏好没有显着影响,另外,农户受教育年限也对其产生显着正向影响。总体而言,社会资本总指数、环境关心和受教育程度均显着提升农户进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的意愿水平,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第三,农户对分类治理模式偏好的选择实验结果显示,参与实验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具有显着偏好及较高的支付意愿,社会资本、环境关心显着正向影响其支付意愿。参与实验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公共服务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偏好,且农户对宣传培训、清洁工上门收集频次以及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水平具有显着偏好;农户对清洁工上门收集垃圾频次以及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水平2个指标属性具有显着的边际支付意愿,清洁工上门收集垃圾频次的平均边际支付意愿为2.224元/月/户,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水平的平均边际支付意愿为1.075元/月/户,农户整体支付意愿平均为22.033元/月/户。总的来说,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人际信任程度越高、社会规范水平越高、环境关心水平越高的农户选择保持现状的可能性越低,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偏好越强。从农户个体、家庭特征的影响来看,年轻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具有较高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选择偏好和支付意愿。第四,阳光堆肥房农户合作偏好的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户对阳光堆肥房具有较高的合作偏好,社会资本、环境关心显着正向提升阳光堆肥房的农户合作偏好。政府补贴可以有效提升农户参与阳光堆肥房的合作意愿,而且农户偏好于参与合作户数较多、合作灵活性较高、距离村子较近以及相关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阳光堆肥房合作模式。总体而言,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制度信任程度越高、环境关心水平越高的农户选择保持现状的可能性越低,参与阳光堆肥房的合作供给以及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合作偏好越强。从农户个体、家庭特征的影响来看,年轻的、受教育程度高以及是党员或村干部的农户具有较强的合作偏好。最后,为推行切实可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策方案,减少政策方案与实施效果之间的差距,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本文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依据农户偏好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分类模式与合作治理模式,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农户参与机制,基于社会资本、环境关心视角提出了引导、约束、激励农户参与分类治理的政策建议与保障体系,以期为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决策参考,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户偏好的分类治理政策方案提供实证借鉴,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农户选择偏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周清香[3](2021)在《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河流域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资源能源基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受发展条件、地理环境、要素配置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重化工产业发展促使地区面临水资源环境压力,产业发展的不合理布局对其生态功能和安全形成威胁。黄河流域面临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利益分化等问题。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环境规制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聚焦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制研究,对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规制过程的实现主要源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环境规制通过制度安排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作用。本文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分析为切入点,挖掘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内在原因,从经济主体行为视角出发,阐释环境规制下政府、企业、公众行为对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剖析经济主体利益诉求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行为选择。其次,对黄河流域环境规制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特征事实进行分析。系统梳理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评析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现状和治理绩效;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把握其资源环境特征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动趋势。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实证考察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出完善环境规制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由于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诉求最大化,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所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分化,以及传统机制考核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削弱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意愿。企业不考虑环境成本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引致环境污染。环境规制能够推动政府加强环保补助和环境治理投资,强化环境监管,提升环境治理绩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助于环境质量改善和高质量发展。合理的环境规制会激发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改变投资结构、增加环保支出,通过清洁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和实现污染减排,补偿规制成本,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效应双赢。美好生态的需要增强公众环保诉求,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促使公众更加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通过绿色消费和环保参与推动政府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健全环保政策,倒逼企业技术革新,推动高质量发展。(2)对黄河流域2004-2017年黄河流域污染排放、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阐述,黄河流域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略有上升,单位GDP能耗整体呈下降趋势;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逐年递增,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善。(3)2004-2017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整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发展格局。2004-2017年山东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分维度指数均值在九省区达到最高,相较而言,甘肃、宁夏、青海高质量发展发展水平较低。从不同流域来看,2004-2017年下游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程度均高于中游与上游地区,年均增长率为2.18%。(4)经验分析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分维度指数的影响,以及区域异质性视角下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并有利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成果共享和生态保护四个分维度指数改善。环境规制的高质量发展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城市规模呈现异质性。(5)从作用机制来看,环境规制能够激励地方政府加强环境治理投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公众环保参与,助推高质量发展。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主要边际贡献有:一是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探寻流域内各省区层面和城市层面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成因,厘清环境规制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二是从理论层面刻画了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三是在理论阐释基础上,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环境规制约束下政府、企业、公众行为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厘清不同行为主体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的角色,破解环境治理困境的根源,以期通过环境规制促进各行为主体在推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中发挥作用。

孙百亮[4](2021)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陕西省的治理实践来看,我国农村仍存在生活污染、种植业污染、养殖业污染、工业污染等问题;从总体看,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展不平衡、长效机制不健全、推进速度有待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职能不足,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生产生活习惯改进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根据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创新,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善治的有效途径。

彭蕾[5](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了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挑战,提出了若干新理念和新路径,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形成了对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回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论断的科学性、指导的全局性和实践的有效性,在治国理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探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为重点,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多学科交叉法,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哪里来-是什么-为什么行-如何深入发展”的研究思路,深入解读了其思想的相关理论、哲学意蕴、形成过程、核心内涵、具体实践、发展路径和时代贡献等内容,力求通过对其思想的系统研究,整体把握思想精髓、全面认识理论创新、系统掌握实践路径、科学理解当代价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大阔步的发展。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界定和哲学依据。主要对其思想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哲学阐释。第三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主要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党的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分析其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并对其思想的萌芽探索期、形成完善期和成熟升华期等三个发展阶段进行历史分析,解答其思想“从哪里来”的问题。第四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主要对其思想的核心理论进行系统考察,通过逻辑主体、逻辑主线和逻辑主旨把握其思想的理论逻辑;从发展转型、系统治理、人民立场和共享共建目标等方面来分析其思想的主要观点;从多种角度探讨其思想的思维方法。通过逻辑、观点、方法的全面分析,解答其思想“是什么”的问题。第五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析。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先进典型,总结实践成就,提炼实践经验,解答其思想“为什么行”的问题。第六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进路。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分析了生态文明在实践中面临的新挑战,结合多方面的生态体系建设,提出生态层面的推进路径;从物质奠基、政治引领、文化护航、社会合力等视角,提出总体布局层面的保障路径,解答其思想“怎么深入发展”的问题。第七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贡献。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通过战略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全球性等时代特性,探讨其思想的价值和贡献。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表现在遵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逻辑,以实践样本为个体研究目标,分析实践成效,增强了理论研究的说服力,克服了以往研究侧重于理论探讨的局限性;其次论文突出整体性,力求克服碎片式的研读方式,通过系统研究和全面探讨,全景式地展现其思想的科学全貌;三是尝试丰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建构,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通过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观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其践行情况进行现实反思,力求以理性哲理提升研究质量,更好的认识和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内涵和历史贡献。

仲和[6](2020)在《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自1995年通过以来,已先后经历5次修改,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中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法律,凸显了该法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地位。固废和危废的污染防治,在生态环境领域中,是专业性、复杂性、技术性最强的领域,固废和危废引发环境纠纷的风险较大,污染治理成本较高,企业因固废和危废污染而被追责的也较多。

李成宇[7](2020)在《中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取得成就的背后是依托于粗放式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也致使我国面临资源、能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此背景下,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式之一。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主基调,同时,工信部也针对工业领域,颁布《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地理、历史等方面原因导致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工业化水平也处于不同阶段,因而各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状况也会有显着不同。因此,科学评价我国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深入探讨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积极寻求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提升路径,不仅对于探索工业绿色发展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政府识别工业绿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工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促进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取得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测度分析。首先,分析工业绿色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基础,构建工业绿色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从综合评价和投入产出两个角度出发,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协调程度,以此表征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空间差异性明显,整体呈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逐步减弱的格局,30省市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现象”;我国整体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呈现轻微下降态势,30省市则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我国整体协调等级一直稳定在中级协调,东部地区协调等级均稳定在良好协调状态,中部地区协调等级稳定在中级协调状态,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协调等级实现跨越,30省市呈现出五种协调等级的分布特征。2.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空间效应检验。首先,基于空间效应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构建邻近距离、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嵌套四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其次,基于四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ESDA方法测算中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Moran’s Ⅰ指数、Geary’s C指数,以此来判断其空间效应是否显着。最后,基于四种空间权重矩阵,通过Moran散点图、时空跃迁动态分析以及LISA图来分析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呈现出显着的正自相关的空间关联模式,大部分省市与其邻近省市表现出相似的集聚特征;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在空间地理分布上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具有明显的集聚性和低流动性的特征,各省市想要脱离原来的集群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已形成北京、天津为中心的高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空间集群区域和以四川、甘肃为中心的低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空间集群区域。3.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对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识别,明确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作用机理。其次将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纳入研究框架,建立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并对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多重共线性及平稳性检验。再次,运用Matlab软件对四种空间权重矩阵下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等来分析各因素对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最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技术进步、工业能源强度、工业结构、工业集聚、所有制结构和禀赋结构8个因素会对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产生显着影响,而四大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则各不相同。4.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提升策略。首先介绍了美国、德国、丹麦、日本四个发达国家工业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得出的分析结论,提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提升策略,主要包括深入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积极优化工业结构,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力度;提高FDI环境准入门槛,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增加治理环境污染投资,制定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促进工业集聚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策略。

张鹏博[8](2020)在《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毫无疑问,经开区已经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一种强力催化剂,不仅提高了城市与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更促进了未来规划蓝图的实施。而新时期的经开区发展规划就显得任重道远,产业的生产手段与发展方式日益增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也蓄势待发。经开区的主要功能是生产,这就要求经开区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变,产业结构的重组以及发展模式的升级。本次规划研究重点对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和用地布局进行研究,提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经开区用地布局。依托于对经开区发展态势的解读,立足于区域背景下产业发展的视角,强化于产业发展问题的研判,依此对经开区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构建经开区产业发展思路,组织经开区产业选择的策略,延伸产业链,完善优化经开区的产业体系。对经开区总体定位,空间发展,目标定位做出准确的判断,形成经开区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布局的最终空间整合。以澄城经开区为实际案例对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布局进行实践阐释,以澄城经开区现有发展条件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发展结构进行研判,提出适合澄城经开区的产业发展思路,并以产业发展为基础进行空间规划整合,科学理性的为澄城经开区的发展提出建议。

吴洋[9](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认为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胡文丽[10](2020)在《《中国环境报》(2015-2019)环保督察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系统是否平衡的问题,更是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为保障和监督各项环保政策有效落实,2015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并于2016年1月4日正式组建中央环保督察组,这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环境报》在宣传环保督察工作、推动环保各项政策落地、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那么,媒体如何做好环境督察报道,就成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发现目前针对环保督察报道研究的成果较少,以《中国环境报》环保督察报道研究的成果则更少。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形成以下内容:第一章为环保督察报道的概况。从定义上对环保督察报道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认为:环保督察报道是通过新闻手段以变动着的环保督察工作为主要报道对象的一类新闻报道。它具有公众性、全球性、复杂性和精准性等特征。在我国环保督查制度日趋丰富和完善的大背景下,媒体加大对环保督察的报道有利于推动督查工作的落实与发展,同时对推动环保督察制度建设也起到媒介监督的功能。第二章为《中国环境报》(2015—2019)中环保督察报道的内容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抽样调查法对《中国环境报》从2015年7月1日起至2019年7月1日的环保督察报道样本进行统计,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区域、报道版面、报道基调、稿件来源和报道体裁等七个方面分析,并发现了环保督察报道数量大致呈上升趋势、环保督察报道主题严重缺乏督党督政、环保督察报道的区域集中在华东以及华北地区、环保督察报道版面位置靠后、环保督察报道的基调以中性为主、环保督察报道的稿件来源坚持自采、环保督察报道体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等特点。第三章为《中国环境报》环保督察报道特征及问题。《中国环境报》在环保督察报道中形成了一些优势特征,如环保督察议题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报道区域均有涉及,偏向华东与华北地区、报道稿件坚持自采,专业能力较强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督党督政’的报道力度不够、未突出正面报道的正确引导作用、报道体裁单一,缺乏深度报道、报道版面位置靠后,新闻价值挖掘不够、报道符号表现单一,缺乏生动性、报道运动化,未建立报道常态机制等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章主要提出报道的改进方法。《中国环境报》要在媒介发展竞争中成为更具影响力的专业媒体,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一是丰富报道主题,加强‘督党督政’报道;二是重视传播技巧,平衡报道各基调;三是丰富报道体裁,增强深度报道;四是深度挖掘环保督察议题价值,优化版面设置;五是注重图片及结构技巧的运用,增强报道影响力;六是建立媒体对环保督察报道的常态机制。《中国环境报》在我国环保督察报道质量上的提升,对其发挥强大的环保督察舆论引导力,具有社会意义。从国家层面来讲,报道好环保督察工作对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陕西全面推进生态环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全面推进生态环保(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发展
        2.1.2 绿色经济
        2.1.3 低碳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4 新发展理念
3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现状
        3.1.1 经济发展现状
        3.1.2 生态环境现状
        3.1.3 社会发展现状
    3.2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资源约束程度较强
        3.2.2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3.2.3 基础设施水平较弱
        3.2.4 绿色技术创新落后
        3.2.5 公众绿色意识薄弱
    3.3 本章小结
4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1.3 指标选取与建立
    4.2 水平测度模型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权重计算
        4.2.3 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分析
    5.1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时间演变分析
        5.1.1 绿色经济增长
        5.1.2 绿色环境资源
        5.1.3 绿色生活质量
    5.2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分析
        5.2.1 西部地区总体概况
        5.2.2 西北及内蒙古区域
        5.2.3 西南及广西区域
    5.3 本章小结
6 提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6.1.1 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6.1.2 夯实环保基础建设
    6.2 完善绿色政策体系
        6.2.1 提升绿色监管水平
        6.2.2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6.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6.3.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3.2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4 强化绿色创新引领
        6.4.1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6.4.2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
        1.3.2 农村公共物品及生活垃圾治理合作供给研究
        1.3.3 农户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及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1.3.4 选择实验法及农户偏好研究
        1.3.5 社会资本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1.3.6 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1.3.7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生活垃圾
        2.1.2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2.1.3 农户参与
        2.1.4 社会资本相关概念
        2.1.5 环境关心
    2.2 理论基础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延展
        2.2.2 集体行动理论及其发展
        2.2.3 自主治理理论及其引导
        2.2.4 效用理论及其应用
        2.2.5 外部性理论及其运用
        2.2.6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深化
        2.2.7 理性行为理论及其实施
    2.3 研究框架构建
        2.3.1 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整体研究框架
        2.3.2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中国现状及研究区域概况
    3.1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剖析
        3.1.1 治理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3.1.2 分类治理成效较弱
        3.1.3 地区差异较大
        3.1.4 分类治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3.1.5 农户参与度不高
    3.2 研究区域概况及调研实施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调研实施
    3.3 试点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比较分析
        3.3.1 基本情况
        3.3.2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实践模式
        3.3.3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参与供给主体分析
        3.3.4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效果分析
        3.3.5 综合比较
    3.4 非试点样本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3.4.1 样本村分布及概况
        3.4.2 样本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3.4.3 样本农户分布及特征
        3.4.4 样本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的测度及解析
    4.1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指标体系构建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3 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
    4.2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指标测度
        4.2.1 社会资本指标测度
        4.2.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3 公因子提取
    4.3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的特征解析
        4.3.1 社会资本指标的特征解析
        4.3.2 环境关心指标的特征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源头分类选择偏好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假说及理论分析框架
        5.2.1 社会资本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源头分类的选择偏好
        5.2.2 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源头分类的选择偏好
        5.2.3 理论分析框架
    5.3 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5.3.1 变量描述及测度
        5.3.2 模型设定
    5.4 实证检验及分析
        5.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模式选择偏好
    6.1 问题的提出
    6.2 实验流程与模型设定
        6.2.1 实验流程
        6.2.2 模型设定
    6.3 实验设计
        6.3.1 评估指标选取及水平值设定
        6.3.2 正交实验及问卷设计
    6.4 数据说明与变量描述
        6.4.1 数据说明
        6.4.2 变量描述及测度
    6.5 实证分析
        6.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6.5.2 农户参与分类治理模式的选择偏好
        6.5.3 农户参与分类治理的支付意愿
        6.5.4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合作选择偏好
    7.1 问题的提出
    7.2 实验流程与模型设定
        7.2.1 实验流程
        7.2.2 模型设定
    7.3 实验设计
        7.3.1 评估指标选取及水平值设定
        7.3.2 正交实验及问卷设计
    7.4 数据说明与变量描述
        7.4.1 数据说明
        7.4.2 变量描述及测度
    7.5 实证分析
        7.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7.5.2 农户参与阳光堆肥房的合作选择偏好
        7.5.3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阳光堆肥房合作偏好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模式设计及优化
        8.2.1 分类模式设计及优化
        8.2.2 合作模式设计及优化
    8.3 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政策建议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环境规制的研究
        2.1.1 环境规制的内涵界定
        2.1.2 环境规制的类型
        2.1.3 环境规制的度量
    2.2 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2.2.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
        2.2.2 高质量发展的测度
        2.2.3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环境规制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
        2.3.1 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3.2 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3.3 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影响
        2.3.4 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3.1 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利益格局分析
        3.1.1 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分化
        3.1.2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不协调
        3.1.3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分割
        3.1.4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不统一
    3.2 环境规制下经济主体行为影响高质量发展
        3.2.1 环境规制通过政府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3.2.2 环境规制通过企业行为影响高质量发展
        3.2.3 环境规制通过公众行为影响高质量发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4.1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政策的历史演变
        4.1.1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政策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2000)
        4.1.2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政策的逐步完善阶段(2000-2012)
        4.1.3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政策的全面推进阶段(2012-至今)
    4.2 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现状与环境规制实施成效分析
        4.2.1 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现状
        4.2.2 黄河流域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实施成效现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5.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
        5.1.3 指标选择与说明
    5.2 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方法
        5.2.1 测度方法选择
        5.2.2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5.3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测度结果分析
        5.3.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时间演化分析
        5.3.2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规制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分析*
    6.1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1 总体回归结果
        6.2.2 分区域回归结果
    6.3 稳健性检验
    6.4 进一步讨论
        6.4.1 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非线性关系讨论
        6.4.2 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指数的非线性关系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环境规制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实证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7.1.1 环境规制通过政府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7.1.2 环境规制通过企业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7.1.3 环境规制通过公众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7.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2.1 模型设定
        7.2.2 指标选取和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于政府行为机制检验
        7.3.2 基于企业行为机制检验
        7.3.3 基于公众行为机制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环境规制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环境规制,保障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
    8.2 协调利益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8.3 通过环境规制规范主体行为,加强环境治理提升发展质量
    8.4 优化激励机制,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九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本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1. 生活污染。
        2. 种植业污染。
        3. 养殖业污染。
        4. 工业污染。
    (二)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展不平衡。
        2.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未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3.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不健全。
        4.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推进速度有待提升。
        5. 农民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度不高。
二、当前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失灵
    (二)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生产生活习惯改进难
    (三)资金投入不足
    (四)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
    (五)宣传力度不够
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一)完善党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机制
        1. 健全党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机制。
        2. 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对同级组织的领导。
        3. 发挥党的职能部门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二)发挥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1. 明确政府生态责任,不断创新政绩考核机制。
        2. 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水平。
    (三)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参与能力
        1. 培育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2. 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度。
        3. 加强农村的生态环保教育。
    (四)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1. 引导企业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2. 提高环保NGO的生态治理参与能力。
    (五)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善治的配套措施
        1. 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多元投资机制。
        2. 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四、结语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
    本章小结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界定和哲学依据
    2.1 概念界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概念
        2.1.1 生态
        2.1.2 文明
        2.1.3 生态文明
        2.1.4 生态文明思想
    2.2 唯物论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体之源
        2.2.1 人与自然处在同一场域之中
        2.2.2 人同万物是同一律的存在
        2.2.3 人与自然要合其德与合其律
    2.3 辩证法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规律遵循
        2.3.1 用矛盾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2.3.2 用联系的观点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2.3.3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自然界的生成与消逝
    2.4 价值观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取向
        2.4.1 回应生态文明发展的现代诉求
        2.4.2 体现生态文明发展的人本意蕴
        2.4.3 呈现生态文明发展的整体旨归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
    3.1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3.1.1 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理论
        3.1.2 关于人化自然的理论
        3.1.3 关于生态危机的理论
    3.2 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
        3.2.1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3.2.2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3.2.3 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3.2.4 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3.3 形成历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3.3.1 萌芽探索期
        3.3.2 形成完善期
        3.3.3 成熟升华期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
    4.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
        4.1.1 逻辑主体: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态人
        4.1.2 逻辑主线: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
        4.1.3 逻辑主旨:消除自然、社会、人的异化状态
    4.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观点
        4.2.1 发展转型:新型文明观与绿色发展观
        4.2.2 系统治理:整体系统观与严密法治观
        4.2.3 人民立场:普惠民生观与全民行动观
        4.2.4 共享共建:和谐自然观与全球共赢观
    4.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维方法
        4.3.1 辩证扬弃的历史思维方法
        4.3.2 全球共治的战略思维方法
        4.3.3 协同治理的系统思维方法
        4.3.4 严格保护的底线思维方法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果
    5.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样本
        5.1.1 浙江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5.1.2 福建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经验
        5.1.3 河北三代塞罕坝人接力在荒漠沙地成功植树造林
        5.1.4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美丽乡村
    5.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效
        5.2.1 生态文明氛围日益浓厚
        5.2.2 我国生态状况显着改善
        5.2.3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5.2.4 生态文明制度日趋完善
        5.2.5 生态环境治理卓有成效
    5.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经验
        5.3.1 坚持党对生态建设领导
        5.3.2 重视生态实地调查研究
        5.3.3 综合施策提升生态实效
        5.3.4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本章小结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进路
    6.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1.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不平衡性
        6.1.2 人民对优美环境的需要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6.1.3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还比较脆弱
        6.1.4 生态环境修复与监管仍待加强
    6.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推进路径
        6.2.1 加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建设
        6.2.2 完善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生态目标责任建设
        6.2.3 强化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6.2.4 加快以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6.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保障措施
        6.3.1 物质奠基:助推生态文明绿色转型
        6.3.2 政治引领:凝聚生态文明发展共识
        6.3.3 文化护航:强化生态文明行动自觉
        6.3.4 社会合力:实现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本章小结
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贡献
    7.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特性
        7.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性
        7.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国家的创新性
        7.1.3 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人民性
        7.1.4 携手共建人类地球美好家园的全球性
    7.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7.2.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7.2.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2.3 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航标
        7.2.4 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指导
    7.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7.3.1 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7.3.2 努力形成和推进绿色发展模式
        7.3.3 指明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路径
        7.3.4 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新范式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定危废管理计划
二、建立危废管理台账
三、不得将危废提供或者委托给无危废许可证者
四、不得擅自倾倒或堆放危废
五、转移危废的要求
六、运输危废的要求
七、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八、生态环境污染担责

(7)中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创新点
2 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分析的理论框架
    2.1 内涵分析
    2.2 理论基础分析
    2.3 构成要素与基本内容
    2.4 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测度分析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3.3 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
    3.4 工业绿色发展协调度测度
    3.5 本章小结
4 工业绿色发展质量空间效应分析
    4.1 空间效应检验方法
    4.2 空间权重设定
    4.3 空间效应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识别与机理分析
    5.2 空间计量分析框架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策略
    6.1 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实践经验
    6.2 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题目释义
        1.2.1 经开区的本质
        1.2.2 澄城经开区的特点
    1.3 研究对象及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经开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1.2 国外经开区用地布局相关研究
        2.1.3 国外经开区产业转型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经开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2.2 国内经开区用地布局相关研究
        2.2.3 国内经开区的转型与再开发研究
        2.2.4 国内经开区发展阶段研究
    2.3 研究评述
3 澄城经开区发展概况综述
    3.1 澄城经开区发展现状
    3.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2 澄城经开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3 澄城经开区产业结构分析
    3.3 用地布局现状分析
    3.4 澄城经开区相关规划评述
    3.5 本章小结
4 澄城经开区产业发展研究
    4.1 当前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4.1.1 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4.1.2 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4.2 产业结构问题剖析
    4.3 区域视角下的产业发展导向
        4.3.1 区域相关政策研究
        4.3.2 区域相关规划指引
        4.3.3 渭南市域经开区竞争与协同
    4.4 区域产业发展分析
        4.4.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4.4.2 区域关联度分析
        4.4.3 区位商分析
        4.4.4 波士顿矩阵分析
        4.4.5 GDP统计分析
    4.5 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4.5.1 转型升级下的产业结构研究
        4.5.2 产业结构建议
    4.6 总体定位
        4.6.1 产业发展定位
        4.6.2 产业升级传承创新
        4.6.3 区域协调空间支撑
    4.7 产业选择策略
        4.7.1 产业选择框架
        4.7.2 产业选择结果
        4.7.3 产业链延伸,梳理多层次产业体系
        4.7.4 产业发展导向研究
    4.8 产业发展思路构建
        4.8.1 内外兼并的升级模式
        4.8.2 区域比较的优势竞合
        4.8.3 创新生产的辐射中心
        4.8.4 持续绿色的增长链条
    4.9 本章小结
5 澄城经开区用地布局研究
    5.1 澄城经开区空间发展研究
        5.1.1 澄城经开区空间发展对比
        5.1.2 澄城经开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1.3 空间肌理分析
        5.1.4 用地结构分析
        5.1.5 澄城经开区用地布局问题梳理
    5.2 澄城经开区产业用地布局研究
        5.2.1 产业对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
        5.2.2 产业用地布局的选择
    5.3 澄城经开区基于产业发展的用地布局研究
        5.3.1 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
        5.3.2 功能区划与组织结构
        5.3.3 生产生活服务设施配置
        5.3.4 土地利用规划
        5.3.5 开发强度评价
        5.3.6 开发模式研究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及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9)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小结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小结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小结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10)《中国环境报》(2015-2019)环保督察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二)类目划分
第一章 环保督察报道的概况
    一、环保督察报道的定义及特征
        (一)环保督察报道的定义
        (二)环保督察报道的特征
    二、环保督察制度改进和发展的必要性
        (一)我国环保督察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优势特征
        (三)环保督察报道助力环保督察工作的落实与发展
        (四)环保督察报道推动环保督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第二章 《中国环境报》中环保督察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环保督察报道数量大致呈上升趋势
    二、环保督察报道主题严重缺乏督党督政
    三、环保督察报道的区域集中在华东以及华北地区
    四、环保督察报道版面位置靠后
    五、环保督察报道的基调以中性为主
    六、环保督察报道的稿件来源坚持自采
    七、环保督察报道体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
        (一)环保督察报道体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
        (二)环保督察报道符号表现形式较为单一
第三章 《中国环境报》环保督察报道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环保督察报道特征分析
        (一)环保督察议题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二)报道区域均有涉及,偏向华东与华北地区
        (三)报道稿件坚持自采,专业能力较强
    二、《中国环境报》环保督察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一)对“督党督政”的报道力度不够
        (二)未突出正面报道的正确引导作用
        (三)报道体裁单一,缺乏深度报道
        (四)报道版面位置靠后,新闻价值挖掘不够
        (五)报道符号表现单一,缺乏生动性
        (六)报道运动化,未建立报道常态机制
第四章 《中国环境报》环保督察报道存在问题的优化建议
    一、丰富报道主题,加强“督党督政”报道
    二、重视传播技巧,平衡报道各基调
    三、丰富报道体裁,增强深度报道
    四、深度挖掘环保督察议题价值,优化版面设置
    五、注重图片及结构技巧的运用,增强报道影响力
    六、建立媒体对环保督察报道的常态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陕西全面推进生态环保(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D]. 苗思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研究[D]. 贾亚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D]. 周清香. 西北大学, 2021(12)
  • [4]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孙百亮.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1(01)
  •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D]. 彭蕾.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J]. 仲和. 中国环境监察, 2020(06)
  • [7]中国工业绿色发展质量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成宇.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D]. 张鹏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10]《中国环境报》(2015-2019)环保督察报道研究[D]. 胡文丽.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陕西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