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居空间环境特征——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分析

山西人居空间环境特征——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分析

一、山西民居空间环境特色——浅析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论文文献综述)

王砚琪[1](2021)在《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价值分析与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建筑堪称中华瑰宝,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数量庞大、质量坚固且审美独特。山西古建筑除记录的历史信息,用材反映的地域特征外,还具有值得挖掘的社会、科技、美学、人文价值和匠作工艺。太原纯阳宫是府城中集聚山西地域特色的道教建筑群。作为宫观建筑,承载吕祖信仰,以易学思想营建建筑与园林。其功能在古代偏向礼制祭祀,现代则侧重文物博展。作为山西古建博物馆,纯阳宫承载了晋系古建地域形式、营造技艺和装饰艺术之集萃。文章以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为研究对象;为探索建筑特征来源,挖掘建筑综合价值与宫观古建地位;通过查找文献、实地调研、测绘建模、实例对比及视线分析等方法;研究太原纯阳宫历史文化角度的选址依据、院落空间角度的构图布局、地域建筑角度的风格形式、技术构造及艺术装饰等,以归纳其价值。文章共七章对其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由山西古建遗存与道家文化展开,阐述相关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并对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为太原纯阳宫概况及选址布局研究。由吕祖建筑分布现状,概述山西三大纯阳宫,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太原纯阳宫。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发展与道教人物营建轨迹分析选址成因。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道教思想对宫观建筑、园林的营建影响。第三部分为太原纯阳宫院落形态及构图方式研究。由面域——体块——空间——构图逐步对纯阳宫的空间界面、门式建筑、院落空间、构图布局进行探讨。宏观分析整体院落形态、空间组织及构图方式,挖掘空间组合价值,为建筑群的生成提出合理依据。第四部分由文章的四、五、六章组成,为建筑特征研究,包含地域建筑形式、技术构造及艺术装饰特征研究。分析对象由“建筑群营建”到“院落布局”再到“以院落为单位的建筑”。对比相近的山西各地宫观、民居来归纳地域建筑特征,挖掘其地域、社会价值;从技术构造角度,分析扇形九角攒尖形制营造、窑上建房同构技术及楼院木构挑廊搭接技术,挖掘建筑的地域、科学及人文价值;从艺术装饰角度,选取宫观内典型的装饰构件,联系山西建筑构件固有做法及传统匠作工艺,挖掘其地域、美学及工艺价值。第五部分结论,总结了研究对象的特征与价值,就未涉及的研究方向、内容及保护规划策略,提出展望与不足。文章希望凭借对太原纯阳宫建筑群特征研究提炼其内在综合价值,证明太原纯阳宫是山西古建缩影。以山西地域角度为暗线对其建筑地域形式、营造技艺、装饰艺术研究,希望对博物馆陈展、古建修缮提供数据资料,对后期制定可持续保护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陈伟[2](2020)在《晋中明清民居宅门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宅门经历了漫长的衍变过程。中国最早的门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半地穴房屋中。在考古发掘所见的古城、建筑遗址以及墓葬的壁画、雕刻中可以推测复原远古时代的宅门。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高峰,特别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门的种类,宅门的形制已经基本固定。进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至顶峰,人们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对宅门的装饰上。宅门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被赋予等级上的意义至迟在秦汉已经出现。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对此做出了明文规定。这一时期晋中地区商业发达,金融业蒸蒸日上,积累到财富的晋商们兴建了一大批富丽堂皇的宅院,又因为平遥、太谷、祁县等古城区保存相对完整,使得晋中地区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古民居,这些民居规模大小不一,涵盖了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通过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平遥、榆次、太谷、祁县、介休、张壁古堡村五座明清古县城、一座明清古村落和马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孔祥熙故居、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六座晋商大院进行实地调查,对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形制特征、尺寸大小、附属物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所得材料,根据宅门所处位置将门分为宅院大门、内院门、厢房门、正房门;根据宅门的形制、结构将其分为砖雕门楼、木构门楼、拱券门楼;根据门的用途将其分为堡门、宅门、店面门、车马门等。分别研究了晋商大院和古城民居不同阶层的宅门,晋商大院宅门种类较多,入口处都修筑了高大的堡门,内部的四合院也都是屋宇式宅门,其体量大、装饰着豪华的雕刻和彩绘,门前附属物众多;而数量庞大的古城民居则以低矮的墙垣门或小体量的屋宇式大门居多,门面比较狭窄、装饰极少、罕有附属物。宅门的形制和装饰受到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除了人们的财富和地位之外,人们在修建宅门时也加入了对礼制、道德的尊崇、对吉祥幸福的祈盼和对仕途地位的向往。

唐铭婕[3](2020)在《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的再生应用 ——以孝义市古城区共享型院落改造为例》文中指出山西传统民居院落是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长期发展而形成的,院落作为人与自然之间连接的媒介,其空间的大小、形态等均是对特定地域的气候、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的反映。传统的院落空间需适应自然地域环境的影响,抵御外部环境的突变,保障家庭内部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满足人类活动的功能需求。因而,院落在传统民居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但在当下用地紧张的社会环境中,传统院落式空间及其精神文化均遭到没落。基于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独特的研究意义和紧迫性,本论文选取山西传统院落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院落空间形态的地域性差异,研究人、院落、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论文主体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从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的现状出发,确定以“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作为选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如何将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要素应用到当代城市空间,促成共享型城市院落的发展;其次,以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录为基础数据来源,建立并完善山西传统民居信息库基础资料,聚焦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形态,整理得到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形态主要分为矩形、“T”字形、“工”字形和“井”形四大典型形态;再者,从院落空间的生成环境及形态构成两个视角,分析论述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机制,可知院落空间形态与地形、气候、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而后,分析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当代价值与适应性,从取舍视角探讨传统民居院落的继承与发展。最后,从“继承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出发,通过提取传统院落空间适用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以及自适应调节微环境的空间形态构成,结合当下社区空间的使用需求,提出了共享型城市院落的传统院落发展构想和应用模式,以使传统居住文化得以传承。

郭婷[4](2020)在《山西晋商大院砖雕的纹样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明清时期的山西晋商大院砖雕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山西人通过经商积累下大量财物后在家乡修葺宅院。一座座古雅大气的宅院特色鲜明,砖雕、木雕、石雕装饰皆刻画细腻,尤其是经历风雨洗礼仍然熠熠生辉的砖雕艺术品。民居砖雕是在西周时期素面瓦当出现的基础上,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瓦当、画像石和画像砖的繁荣发展之后,开始应用于住宅之上,并且逐渐平民化。最能体现山西晋商大院砖雕特色的包括常家庄园、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这些院内的照壁、院墙、门周、屋脊、吻兽、瓦当等建筑构件,造型古朴大气,工艺技法纯熟,线条转曲有力。雕刻题材大多寓意美好,包括植物、动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字图案等类型,根据主题图案和寓意内涵的不同,分别应用了平雕、圆雕、浮雕、透雕的雕刻技法,造型大气饱满,主次对比分明。晋商大院内的砖雕图案充分借鉴了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总结出了对称均衡、疏密结合、方圆错落、虚实相生的构图形式,使这些图案纹样富有整体感和秩序美。砖雕艺术为山西晋商大院增添了许多艺术色彩和文化内涵,表达出了院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对生活状态的关心和子孙后代学识的重视,是展现山西大院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针对山西晋商大院砖雕纹样艺术做了系统、完善的研究,应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从晋商大院的形成原因、整体布局形式、院落风格特征写起,简要介绍了院内的“三雕”艺术。在有一个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对大院砖雕纹样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和认真的剖析,各个大院砖雕艺术皆有独特之处。进而,从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应用的位置、采用的工艺技法、纹样具体类型、构图遵循形式、纹样内涵和寓意以及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方面着手做调查分析,通过与各个大院的砖雕艺术品结合分析介绍,对山西晋商大院砖雕纹样的艺术特色深入研究。这些砖雕纹样的独特性源自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民俗传统、时代背景,每一件作品都打上了晋商这个群体的烙印。通过考察研究后,发现目前大院中砖雕的保护现状良好,但保护机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也不够,在现代环境中,尤其是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都很少见,主要的局限还是在缺少传承与创新,在未来多元化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面临此类问题,急需大家的保护与传承,传承不光要以学习雕刻技法、保护文物等方式,更需要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将砖雕的纹样内涵、历史意义融入到设计作品之中,使晋商大院砖雕纹样发挥其更大的艺术价值。传承与保护至今的传统砖雕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它是见证晋商历史,弘扬山西精神的重要载体,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但其在现代长远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山西晋商大院砖雕,能够与时俱进,是我们急需重视的问题。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与总结,可以引起大众对山西晋商大院砖雕的关注,深入了解纹样的知识内容和内在意义,在学习和生活中利用起来,延续砖雕艺术的生命力。

谢迎迎[5](2020)在《山西民居大院景区周边环境空间优化利用的模型研究 ——基于三个大院的比较》文中指出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景区周边环境位于景区过渡基质地带,相对于景区内部受到严格保护的现状,其因地理位置便利,范围广阔,具有景区文化景观延续性的优点而发生剧烈变化,其高效优化利用是促进景区优质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本文以山西乡村民居大院景区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皇城相府景区、王家大院景区、乔家大院景区为实证案例,运用遥感影像解译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灰色线性规划等方法,从景区周边环境演变阶段、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过程(土地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景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路径三方面分别对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进行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对影响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以景区周边环境中发展最好的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为例,提出利于景区周边环境空间优化利用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1)三个景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的演变阶段,皇城相府景区在1998年之前为探索阶段,1999-2002年进入起步阶段,2003-2010年进入渐进发展阶段,2011-2018年为稳固阶段;王家大院景区在1998年之前为探索阶段,1999-2002年进入起步阶段,2003-2010年进入发展阶段,2011-2018年为提升发展阶段;乔家大院开发最早,在1986年前进入探索阶段,1987-2002年为起步阶段,2003-2014年为发展阶段,2015-2018年为提升阶段。可以发现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发展最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较快进入稳固阶段,而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景区依然处于发展提升阶段。(2)三个景区所在的密切周边环境皇城村、静升村、乔家堡村土地变化剧烈,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及旅游品质的提高,使得景区面积逐步扩大,旅游项目日益丰富,配套服务设施日益完善,耕地、林地等地类转换为建设用地,造成建设用地增加面积最多,变化最大,耕地、林地等其他地类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3)三个景区所在密切周边环境的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存在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异质性增强,景观斑块边缘形状复杂化特征,建设用地斑块的增多,对耕地、林地这种较大斑块侵占严重,尤其交通用地斑块的增加,对大斑块切割作用明显。(4)三个景区所在扩大化的周边环境阳城县、灵石县、祁县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二、三产业比例逐渐增高,第三产业增速较快,属于朝阳产业,其中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逐年增加。(5)通过研究发现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路径为:单景点凝聚布局—多景点群分散布局—轴状布局—网状布局,景区周边环境拓展范围较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景区周边环境拓展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设施的升级完善、不同类型景点的增加、景区居民从事旅游业聚集在景区周边形成的周边环境;王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演变的路径主要为单景点凝聚布局、点轴共享布局。景区周边环境的拓展范围有限,周边环境中增加的内容主要为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周边村民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形成的;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路径为单景点凝聚布局—单景点扩大化布局—点轴共享布局,景区周边环境对外拓展范围较大,景区周边环境拓展的内容主要为景区范围的不断增加、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增加,周边村民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形成的周边环境,后期周边环境的拓展主要为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增加,且对周边村民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进而不利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6)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三个民居大院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路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故对影响三个大院景区周边环境演变的因素进行探讨,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院民居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资本投入因素、旅游业劳动力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因素对景区周边环境的演化发展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基础设施因素、景区周边人口密度因素对景区周边环境的演化产生明显的负向影响作用。(7)基于上述对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的阶段、过程、路径和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法,对三个民居大院景区周边环境中发展最好的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进行优化利用,构建优化利用模型。

杨双莲[6](2020)在《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进步,对传统民居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人类创造了社会历史,而历史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晋中民居作为传统民居中富丽堂皇一脉的代表,一向以规模宏大和精美细致着称。明清时期是晋商最辉煌的时代,其宅院建筑更是山西民居中最为精美的部分,而晋商最为集中的晋中地区,则是山西民居的精华所在。由于晋商宅院承载的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还要展现宅院主人雄厚的财力和深刻的家族内涵,所以这类建筑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装饰艺术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统称为“大院民居建筑”。本文从晋中气候、地形地貌入手,进行实地考察与人文交流,结合已有的研究,探讨晋中合院式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建造技艺、装饰艺术及文化内涵。基于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现状,分析晋中民居产生的原因、建筑形制以及价值,实现传统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创新。通过将现代的建筑技术手段与传统的营造方法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传统民居建筑的生存环境,为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提供一种思路。

段瑶波[7](2019)在《晋中地区传统民居雕刻纹样及现代运用研究》文中指出山西省晋中地区传统民居中的雕刻艺术种类繁多,艺术水平高超,其雕刻纹样更是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对现代民居及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对晋中地区传统民居中的院落雕刻纹样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分析了雕刻纹样的类别、寓意及其应用场景,并对晋中地区传统村落中雕刻纹样设计语言进行抽象,探讨其在现代民居及景观设计中的适用方式。在对晋中地区传统民居雕刻艺术现状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保存完好、具有典型雕刻纹样的传统村落(榆次后沟村、祁县谷恋村、平遥梁村)和晋商院落(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进行了实地调研,得到纹样素材并进行全面分析,从雕刻纹样的图形、文字、题材、故事内容等方面归纳总结;对雕刻纹样的设计语言进行抽象总结,将其运用于现代民居及景观设计中,以实现对于晋中地区传统民居雕刻纹样的现代运用。本文着重研究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的雕刻纹样,旨在探寻其更为具体系统现代运用途径,本文研究对象为三个知名晋商院落,以及三个普通乡村民居,这些研究对象包括了晋中地区的所有的典型实例。由于晋商的历史悠久,且以家族血缘为依托,院落呈现集中式,而普通的传统村落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晋商文化的影响,在院落设计过程中注重审美情趣。因此,通过深入实地调研雕刻纹样,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纹样进行梳理,挖掘其雕刻纹样背后的寓意和晋商文化的深层意义并且进行再开发利用,对现代民居及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赵若竹[8](2019)在《晋中大院中“三雕”纹样的图形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将传统晋中大院“三雕”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重点研究植物纹样与装饰纹样。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以及学术论文,再去实地考察收集晋中大院“三雕”纹样的不同图案,以及在网上对相关资料的进一步了解,利用以上这些方法对晋中大院“三雕”纹样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通过总结分析晋中大院“三雕”纹样的艺术特征,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得出结论发现晋中大院“三雕”纹样中植物纹样与装饰纹样应用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由此,换一个视角,用全新的艺术形式对晋中大院“三雕”纹样与十二生肖结合。本论文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晋中大院“三雕”纹样与十二生肖形象结合,具有新的吉祥寓意;还有辅助纹样的选择与颜色的搭配。文章首先对晋中大院“三雕”纹样的目的和意义,背景现状以及创新点等进行阐述;再者介绍了晋中大院“三雕”纹样的概况;接着整理了晋中大院“三雕”纹样的分类和特点,以上都是通过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来完成;其次搜集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案例;最后将纹样应用到中国传统十二生肖的形象中,继承和发扬晋中大院的“三雕”纹样。

原秀娟[9](2019)在《晋城柳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众多古建筑完好保存,其中,以晋商大院为代表,建筑规模浩大,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与艺术特色。然而,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宅院、民居、府邸等古建筑正在悄无声息地消失,风起云涌的旅游业也使得一些传统民居走向过度商业化的道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保护传统民居有着重大的意义。柳氏民居位于山西省沁水县西文兴村,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遗族世居,是晋东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特有的“四大八小”式院落布局,耕读传家、追求自然的文化特色,素雅谦和的建筑装饰,内敛隐逸的风格特征,有着浓烈的地域特色与极高的研究价值。在对山西民居的研究中发现,对晋商大院和官宦府邸的关注较多。通常晋商民居气势雄伟浩大,建筑装饰流光溢彩,以彰显商人财力的身份地位;官宦府邸建筑通常威严庄重,体现高高在上、不可僭越的等级地位。而柳氏民居作为文人的建筑宅院,雅致含蓄,与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文人高雅谦和的建筑特色,与众不同。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大量与传统民居和柳氏民居的相关资料,对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并结合已有的专业知识,多次实地考察柳氏民居及山西其它民居,包括测量、摄影、访谈、绘图、问卷调查等工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扎实的调研基础。在前期调研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基于本学科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文化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展开对柳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的深入研究。对于柳氏民居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开发和历史文化的视角,从建筑艺术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关注点多放在建筑形式方面,对柳氏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装饰手法的深入剖析较少。本文基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研究目的,综合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柳氏民居的建筑选址、文化特色、空间形态、建筑装饰、现存问题与保护措施展开深入探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试图在柳氏文人家族文化生活观念的特定语境中,对柳氏民居的建筑艺术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柳氏民居建筑中的柳宗元设计思想、隐逸文化、耕读文化等文化特色。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的阐述,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柳氏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选址和文化特色进行了分析,为柳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与基础。在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第三部分开始进一步分析柳氏民居建筑空间的整体布局和单体院落布局,从而得出柳氏民居院落空间的形态特征,并对柳氏民居的结构形式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探讨柳氏民居的装饰特色,从建筑装饰细部、工艺类型、装饰题材及表现手法分别深入阐述,进而得出柳氏民居建筑装饰的规律特征。第五部分,以柳氏民居的保护和传承出发,分析柳氏民居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范亚青[10](2019)在《峰峰矿区传统民居建筑及其保护探析》文中提出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结合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进展加快,传统民居由于拥有浓厚的地域性特点而备受关注。邯郸市峰峰矿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人们创造出适合本地区的居住建筑类型。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价值观及新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使传统民居破坏、消失的现象加剧,因此加强传统民居的调查与保护研究,刻不容缓。论文首先对峰峰矿区传统民居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了峰峰矿区传统民居对于文化的传承以及地域性建筑的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对峰峰矿区传统民居进行系统调研分析的成果较少,导致无法根据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特点,对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破坏现状进行保护。其次本文在对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产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理论分析和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获得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产生的背景及分布特点。并且选取具有典型性的院落,王家大院和何家大院进行具体的访谈、测绘,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找出峰峰矿区传统民居在空间上的特点,通过调研分析,找出峰峰矿区传统民居在细部装饰上的特点。最后根据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特点和峰峰矿区传统民居自然破坏现状、人为破坏现状,找出峰峰矿区传统民居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的原因,根据传统民居的保护原则,总结出针对峰峰矿区传统民居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的保护方法和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保护管理上的建议,丰富了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基础资料,对后人研究峰峰矿区地域性建筑特点和指导传统民居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山西民居空间环境特色——浅析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民居空间环境特色——浅析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价值分析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古建筑群研究现状
        1.3.2 太原纯阳宫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5.1 新观点
        1.5.2 新发现
        1.5.3 新角度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太原纯阳宫价值概况及选址布局
    2.1 纯阳宫概况与研究价值
        2.1.1 吕祖信仰与建筑
        2.1.2 山西纯阳三宫概况
        2.1.3 太原纯阳宫研究价值
    2.2 太原纯阳宫选址成因
        2.2.1 选址背景与宋德方营建轨迹
        2.2.2 地形环境对院落布局的影响
        2.2.3 园林艺术对院落布局的整合
    2.3 道教思想对太原纯阳宫的布局影响
        2.3.1 道教及道场的发展历史
        2.3.2 道教思想在建筑布局中的体现
        2.3.3 道教思想在园林布局中的体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原纯阳宫院落形态及构图方式
    3.1 轴线上的建筑界面处理
        3.1.1 院落空间界面的定义
        3.1.2 轴线上的各空间界面
    3.2 界面形态的空间表达
        3.2.1 “界面”限定空间的尺度感与体验感
        3.2.2 “界面”复合灰空间的层次感与巧思
    3.3 院落空间的围合特色
        3.3.1 一进园林式院落
        3.3.2 二进扁平式四合院
        3.3.3 三进纵深式回字院
        3.3.4 四进规整式八卦院
        3.3.5 五进高耸式四合院
    3.4 院落组织的构图方式
        3.4.1 “纵深序列化”空间组织
        3.4.2 局部“明堂式”节点穿插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原纯阳宫建筑形式及地域风格特征研究
    4.1 二进院的合院式建筑
        4.1.1 二进院建筑形式
        4.1.2 二进院与晋北合院建筑风格比较
    4.2 三进院的大院式建筑
        4.2.1 三进院建筑形式
        4.2.2 三进院与晋中大院建筑风格比较
    4.3 四进院的窑院式建筑
        4.3.1 四进院建筑形式
        4.3.2 四进院与晋西窑院建筑风格比较
    4.4 五进院的楼院式建筑
        4.4.1 五进院建筑形式
        4.4.2 五进院与晋东南楼院建筑风格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原纯阳宫建筑技术构造特征研究
    5.1 古亭孤例形制营造
        5.1.1 古亭建筑基本形制
        5.1.2 以四进院“扇形九角攒尖亭”为例
        5.1.3 与其他地区相关形制建筑对比
    5.2 窑上建房结构
        5.2.1 “窑上建房”的同构技术
        5.2.2 以四进院“灵宝洞及二层北楼”为例
        5.2.3 与晋西窑房结构的建筑实例对比
    5.3 楼院搭接技术
        5.3.1 楼院木构挑廊技术
        5.3.2 以五进院东西厢房木结构挑廊为例
        5.3.3 与晋东南楼房结构的建筑实例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原纯阳宫建筑艺术装饰特征研究
    6.1 屋顶脊饰及瓦作装饰
        6.1.1 素面正脊、镂空正脊与花式正脊
        6.1.2 垂脊吞口兽、正脊琉璃龙与攒尖宝瓶
        6.1.3 灰陶瓦与琉璃瓦屋顶
    6.2 屋身梁枋彩画及门窗洞样式
        6.2.1 梁枋彩画样式
        6.2.2 山墙开窗与框景漏窗
        6.2.3 隔扇门与槛窗样式
    6.3 建筑构件与晋系工艺做法
        6.3.1 孔雀蓝琉璃阑版
        6.3.2 山西琉璃匠及工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与价值分析
        7.1.1 建筑群选址缘由
        7.1.2 院落空间布局特征
        7.1.3 地域建筑风格与价值
    7.2 展望与不足
        7.2.1 展望
        7.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图片来源
    附录B:表格来源
    附录C:太原纯阳宫重修碑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晋中明清民居宅门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重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门的衍变与明清宅门的特征
    第一节 门的定义和起源
    第二节 宅门的衍变
        一、史前时期的宅门
        二、历史时期的宅门
    第三节 明清民居宅门的特征
        一、明清北方地区的宅门
        二、明清南方地区的宅门
第二章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调查与统计
    第一节 晋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一、晋中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二、明清晋中区划变迁
        三、明清时期晋中社会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晋商大院宅门的调查统计
        一、马家大院的宅门
        二、常家庄园的宅门
        三、孔祥熙故居的宅门
        四、曹家大院的宅门
        五、渠家大院的宅门
        六、王家大院的宅门
    第三节 古城民居宅门的调查统计
        一、平遥古城民居的宅门
        二、榆次老城民居的宅门
        三、太谷古城民居的宅门
        四、祁县古城民居的宅门
        五、介休老城区民居的宅门
        六、张壁古堡民居的宅门
第三章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研究
    第一节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结构和种类
        一、门的结构
        二、门的种类
    第二节 晋中明清民居宅门的附属物
        一、匾额和对联
        二、门枕石和抱鼓石
        三、上马石和栓马柱
        四、照壁和影壁
    第三节 不同阶层民居宅门的异同点
        一、晋商大院和富裕阶层的宅门
        二、古城平民阶层的宅门
    第四节 宅门所反映的政治、经济与风俗文化
        一、宅门形制反映的政治与经济
        二、宅门反映的乡土情怀
        三、宅门装饰反映的风俗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的再生应用 ——以孝义市古城区共享型院落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院落空间: 中华家族文化的空间传承
        1.1.2 紧凑型城市: 可共享的邻里院落空间
        1.1.3 大数据时代: 传统院落的保护与传承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传统村落
        1.6.2 传统院落
        1.6.3 共享型城市院落
        1.6.4 遥感影像解译
第二章 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分析
    2.1 山西传统民居院落资料收集与整理
        2.1.1 山西传统民居院落概况
        2.1.2 院落基础信息资料处理
        2.1.3 传统村落遥感影像解译
    2.2 院落空间形态的测度分析
        2.2.1 实证及空间测度方法
        2.2.2 空间及测度误差
    2.3 院落空间形态分类研究
        2.3.1 矩形院落
        2.3.2 “T”形院落
        2.3.3 “工”字形院落
        2.3.4 “井”字形院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形成机制
    3.1 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生成环境
        3.1.1 自然环境的作用
        3.1.2 人文环境的影响
    3.2 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构成
        3.2.1 比例尺度
        3.2.2 空间秩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传统院落空间的当代传承
    4.1 传统院落空间的取舍
        4.1.1 传统院落空间的优势
        4.1.2 传统院落空间的不足
        4.1.3 传统院落空间取舍的必要性
    4.2 传统院落空间再应用案例研究
        4.2.1 山西宋家沟乡村公社改造
        4.2.2 山西运城五龙庙环境整治
        4.2.3 山西传统院落的再应用小结
    4.3 山西传统院落空间的当代表达
        4.3.1 院落空间组织
        4.3.2 院落空间围合
        4.3.3 院落空间文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的再应用实践探索
    5.1 项目区位概况
        5.1.1 孝义市概况
        5.1.2 自然地理与气候环境
        5.1.3 人文与风俗文化背景
    5.2 项目概念方案
        5.2.1 基地现状分析
        5.2.2 设计理念与策略
        5.2.3 当代共享型院落与传统院落的多元结合
    5.3 设计方案深化
        5.3.1 传统院落空间平面形态应用设计
        5.3.2 传统院落空间竖向形态应用设计
    5.4 方案细部设计
        5.4.1 古城博物院节点设计
        5.4.2 共享院落节点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与尺度信息表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致谢

(4)山西晋商大院砖雕的纹样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晋商大院建筑与文化概况
    2.1 晋商民居的形成因素
        2.1.1 自然条件
        2.1.2 人文环境
    2.2 布局形式
    2.3 风格特征
    2.4 大院中的“三雕”艺术
        2.4.1 木雕
        2.4.2 石雕
        2.4.3 砖雕
3 砖雕概述
    3.1 砖雕的演变过程
        3.1.1 形成时期
        3.1.2 发展时期
        3.1.3 繁荣时期
    3.2 晋商大院砖雕的产生背景
4 晋商大院砖雕的主要应用部位及工艺技法
    4.1 砖雕的主要应用部位
        4.1.1 屋顶部分
        4.1.2 墙面砖雕
        4.1.3 门周装饰
    4.2 雕刻技法
        4.2.1 平雕
        4.2.2 圆雕
        4.2.3 浮雕
        4.2.4 透雕
5 砖雕的纹样类型及构图形式分析
    5.1 纹样类型
        5.1.1 植物类题材
        5.1.2 动物类题材
        5.1.3 人物故事题材
        5.1.4 文字符号题材
    5.2 构图形式
        5.2.1 对称均衡
        5.2.2 疏密结合
        5.2.3 方圆错落
        5.2.4 虚实相生
6 砖雕纹样的寓意分析和审美价值
    6.1 纹样寓意分析
        6.1.1 美好愿景
        6.1.2 人文关怀
        6.1.3 教化功能
    6.2 审美价值
        6.2.1 精神层面
        6.2.2 地域影响力
7 砖雕艺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7.1 晋商砖雕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状况
    7.2 砖雕艺术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7.3 针对砖雕艺术的发展所提出的建议
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山西民居大院景区周边环境空间优化利用的模型研究 ——基于三个大院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山西大院景区的研究
        1.2.2 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研究
        1.2.3 景区空间演变影响因素研究
        1.2.4 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研究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景区周边环境发展概况
        2.1.4 三个大院景区周边环境的比较
    2.2 研究方法
        2.2.1 遥感影像解译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统计分析方法
3 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的阶段和过程分析
    3.1 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
        3.1.1 景区周边环境演变阶段
        3.1.2 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过程
    3.2 王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
        3.2.1 景区周边环境演变阶段
        3.2.2 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过程
    3.3 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
        3.3.1 景区周边环境演变阶段
        3.3.2 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过程
    3.4 三个大院景区周边环境演变阶段和过程的比较分析
4 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的路径分析
    4.1 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路径
        4.1.1 单景点凝聚布局
        4.1.2 多景点群分散布局
        4.1.3 轴状布局
        4.1.4 网状布局
    4.2 王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路径
        4.2.1 单景点凝聚布局
        4.2.2 点轴共享布局
    4.3 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路径
        4.3.1 单景点凝聚布局
        4.3.2 单景点扩大化布局
        4.3.3 点轴共享布局
    4.4 三个大院景区周边环境演变路径的比较分析
5 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5.1 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变影响因素识别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平稳性检验
        5.2.3 数据协整性检验
        5.2.4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
    5.3 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变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5.3.1 数据检验
        5.3.2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
        5.3.3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分析
        5.3.4 策略
6 景区周边环境空间优化利用研究
    6.1 景区周边环境空间优化原则
    6.2 模型建立
        6.2.1 目标函数
        6.2.2 模型变量设置
        6.2.3 建立约束函数
        6.2.4 确立目标函数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2 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的历史与地理特性
    2.1 晋中合院式建筑的起源
    2.2 晋中合院式建筑的演化与现状
    2.3 晋中民居建筑的自然环境
        2.3.1 气候特征及适应性
        2.3.2 地理环境及适应性
3 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艺术与人文内涵
    3.1 晋中合院式建筑的建构研究
        3.1.1 晋中合院模式的构成要素
        3.1.2 晋中合院式建筑的形制分析
        3.1.3 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的生态建筑观
    3.2 晋中民居合院模式经验与传承
        3.2.1 择地选址的经验性
        3.2.2 建造中的建筑形式与营造技艺偏好
        3.2.3 建筑装饰的艺术性处理
    3.3 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的价值研究
        3.3.1 合院式民居的文化遗产研究价值
        3.3.2 合院式民居遗存的保护与开发价值分析
        3.3.3 符合人居环境与个性化需求的艺术价值研究
4 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对现代民居建筑的启示
    4.1 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形式与语言对现代民居的启示
        4.1.1 自然地理环境与构筑形态的具象要求
        4.1.2 审美心理与视觉形态的意象目标
        4.1.3 经验延续的技术关键与方法
    4.2 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中的人文价值对现代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4.2.1 地域文化遗产的建设
        4.2.2 传统技术和艺术的保留,发扬及创新
        4.2.3 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研究
5 《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的现代化应用》空间设计
    5.1 总体设计布局
    5.2 合院式建筑功能的完善
        5.2.1 优化功能布局,增加建筑功能
        5.2.2 生态景观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晋中地区传统民居雕刻纹样及现代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雕刻纹样研究现状
2 晋中传统民居雕刻类型及现状
    2.1 晋中传统民居雕刻类型
    2.2 晋中传统民居雕刻保存现状
3 晋中传统村落雕刻纹样现状研究
    3.1 研究区选择
        3.1.1 传统村落民居
        3.1.2 晋商院落
    3.2 传统民居雕刻中的纹样运用分析
        3.2.1 纹样类别分析
        3.2.2 纹样寓意分析
        3.2.3 纹样使用范围分析
    3.4 小结
4 雕刻纹样设计语言
    4.1 纹样设计的概述
    4.2 抽象艺术语言在纹样设计中的运用
    4.3 纹样设计中的艺术形象
        4.3.1 基本形式表达
        4.3.2 情感表达
5 雕刻纹样在现代民居及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5.1 雕刻纹样在现代民居及景观设计中的可实施程度分析
    5.2 雕刻纹样在现代民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5.3 雕刻纹样在现代景观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件1:实地考察调研表
附件2:雕刻纹样了解程度调查问卷
致谢

(8)晋中大院中“三雕”纹样的图形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晋中大院“三雕”的概况
    2.1 大院文化的相关概念
    2.2 追本溯源
        2.2.1 石雕
        2.2.2 砖雕
        2.2.3 木雕
3 晋中大院“三雕”纹样的分类和特点
    3.1 “三雕”纹样的内容分类
    3.2 特点与表现
        3.2.1 “三雕”纹样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3.2.2 “三雕”纹样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3.2.3 体现儒学道教文化
        3.2.4 体现山西本土文化
4 “三雕”纹样的应用及衍生品设计
    4.1 “三雕”纹样的应用
        4.1.1 木雕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4.1.2 砖雕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4.1.3 石雕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4.2 “三雕”纹样的衍生品设计
        4.2.1 生肖文化
        4.2.2 “三雕”纹样与十二生肖的结合
        4.2.3 生肖图形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晋城柳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中国民居研究现状
        (二)柳氏民居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研法
        (三)综合研究法
        (四)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柳氏民居概述
    一、历史概述
    二、建筑选址
        (一)村址的选择
        (二)村口的经营
    三、文化特色
        (一)柳宗元追求自然设计思想的体现
        (二)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
        (三)隐逸文化的体现
第二章 柳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特征
    一、建筑空间布局
        (一)整体布局
        (二)单体院落布局
        (三)入口空间
    二、空间形态特征
        (一)追求中正,主次分明
        (二)防御特征
    三、建筑结构形式
        (一)承重体系
        (二)屋顶形态
第三章 柳氏民居的建筑装饰特色
    一、建筑装饰细部
        (一)石基装饰
        (二)门窗装饰
        (三)雀替和挂落装饰
        (四)栏杆装饰
    二、淳朴细腻的工艺类型
        (一)木雕工艺
        (二)石雕工艺
        (三)砖雕工艺
    三、素雅谦和的装饰题材及表现手法
        (一)装饰题材
        (二)表现手法
    四、建筑装饰的规律性
        (一)吉祥寓意的装饰主题
        (二)崇文内秀的雅致格调
        (三)建筑装饰的程式化
第四章 柳氏民居建筑的保护策略
    一、柳氏民居建筑的保护意义
    二、柳氏民居建筑的存在问题
        (一)后期修缮与建筑原貌不协调
        (二)意识淡薄致使破坏现象严重
    三、柳氏民居建筑的保护措施
        (一)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
        (二)坚持“修旧如旧”的保护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峰峰矿区传统民居建筑及其保护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背景及相关保护规范的分析
    2.1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发展历程
        2.1.1 传统民居的发展历程
        2.1.2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文化交流
    2.2 峰峰矿区的自然环境
        2.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特征
        2.2.2 气候水文特征
        2.2.3 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2.3 峰峰矿区的人文环境
        2.3.1 儒家文化
        2.3.2 风水文化
        2.3.3 佛教文化
        2.3.4 自然意识
        2.3.5 时代背景
    2.4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分布特点
        2.4.1 分布点多面广
        2.4.2 重点区域分布集中
        2.4.3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分布表
    2.5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的相关规范
        2.5.1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价值评价
        2.5.2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保护的相关规范及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和布局特点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1.1 研究对象的区位
        3.1.2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3.2 群体院落的空间组织类型
    3.3 群体院落的空间秩序性
        3.3.1 家族体系
        3.3.2 轴线的组合关系
        3.3.3 共同的体形与风格
    3.4 宅院空间的组织
        3.4.1 宅院空间的组织形式
        3.4.2 宅院的交通流线
    3.5 单个四合院的构成要素及空间属性
        3.5.1 单个院落的构成要素
        3.5.2 单个院落的作用
        3.5.3 单个院落的空间比例
    3.6 研究对象的空间组织与布局特点总结
        3.6.1 群体院落空间的特点
        3.6.2 宅院空间的特点
        3.6.3 单个院落空间的特点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细部装饰及防御性特点
    4.1 门
        4.1.1 门的类型
        4.1.2 门的作用
    4.2 窗
    4.3 影壁
    4.4 上马石和拴马桩
    4.5 墙体装饰
        4.5.1 墀头
        4.5.2 檐墙
        4.5.3 抱厦
        4.5.4 花墙
    4.6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防御特点
        4.6.1 堡墙防卫
        4.6.2 堡楼防卫
        4.6.3 暗道防卫
        4.6.4 精神防卫
    4.7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与北京四合院和山西四合院的对比
        4.7.1 在群体院落的组合形式上
        4.7.2 在单个宅院的空间组合形式上
        4.7.3 在单个院落的组成要素和空间形式上
        4.7.4 在细部装饰上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保护
    5.1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现状
        5.1.1 王家大院自然破坏现状
        5.1.2 何家大院自然破坏现状
        5.1.3 传统民居人为破坏现状
    5.2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破坏原因分析
        5.2.1 自然破坏原因分析
        5.2.2 人为破坏原因分析
    5.3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保护原则
        5.3.1 整体性保护原则
        5.3.2 原真性保护原则
        5.3.3 修旧如旧保护原则
        5.3.4 定期实施日常保养原则
    5.4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自然破坏的保护方法
        5.4.1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保护分类
        5.4.2 地基与基础修缮
        5.4.3 楼地面修缮
        5.4.4 墙体修缮
        5.4.5 屋顶修缮
        5.4.6 门窗修缮
        5.4.7 雕刻及油饰修缮
    5.5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人为破坏的保护方法
        5.5.1 街巷空间环境的保护
        5.5.2 生态环境的保护
        5.5.3 文化环境保护
        5.5.4 建筑形制和空间的保护
        5.5.5 减少破坏性保护的方法
    5.6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保护的管理建议
        5.6.1 制定标准规范,简化申报程序
        5.6.2 适度开发与居民参与
        5.6.3 实行活态保护
        5.6.4 加强传统民居周期性修复与保养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四、山西民居空间环境特色——浅析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价值分析与特征研究[D]. 王砚琪.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晋中明清民居宅门调查与研究[D]. 陈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山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的再生应用 ——以孝义市古城区共享型院落改造为例[D]. 唐铭婕. 苏州大学, 2020(02)
  • [4]山西晋商大院砖雕的纹样艺术研究[D]. 郭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山西民居大院景区周边环境空间优化利用的模型研究 ——基于三个大院的比较[D]. 谢迎迎.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研究[D]. 杨双莲.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7]晋中地区传统民居雕刻纹样及现代运用研究[D]. 段瑶波.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8]晋中大院中“三雕”纹样的图形与应用[D]. 赵若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晋城柳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研究[D]. 原秀娟.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峰峰矿区传统民居建筑及其保护探析[D]. 范亚青.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山西人居空间环境特征——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