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盆地活动断裂槽型勘探研究

福州盆地活动断裂槽型勘探研究

一、福州盆地活动断裂的探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维[1](2020)在《漳州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动力学数值模拟》文中认为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发育的漳州盆地、福州盆地以及邻近的潮汕盆地等一系列新生代滨海盆地,还有同时伴生的北西向断层,它们构成了十分瞩目的地质现象,在地理位置上构成了向南东凸出的锯齿状弧形,属于中国大陆边缘陆域地块的最前缘。这些滨海盆地在毗邻中国东部新生代边缘海的同时又与地球上最活跃的造山带之一,台湾造山带隔海相望,它们最有可能记录了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活跃的沟-弧-盆系统对邻近陆域地块的影响。漳州盆地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构造位置而具有了最典型的研究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两侧近似等距的方式位于福州盆地和潮汕盆地之间,同时又正对台湾造山带。因此,以福建漳州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为例,探究中国东南沿海陆缘带陆壳上的北西向断层以及锯齿状分布的滨海盆地的成因机制,进一步分析现代活跃的沟-弧-盆系统对邻近陆域地块的构造影响,可以为更深入地认识大陆边缘动力学机制以及洋陆相互作用过程提供实例。基于大量野外构造变形特征、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漳州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与动力学特征这四个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获得了关于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的以下几点认识。(1)漳州盆地是一个在北东和北西走向的两组断裂共同约束下形成的扇形伸展盆地,其中北东向断裂以正断运动为主,北西向断裂以走滑运动为主。通过综合考虑盆地周缘构造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主要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地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等特征,重新厘定盆地的范围为北起岩溪镇北部弧形山脊,南达大帽山,西以天宝大山一线为界,东侧大致以岩溪镇-陈巷镇-郭坑镇-白云山等地断续为界共同围限的北窄南宽的扇形平坦地形区域。(2)漳州盆地是一个形成于第四纪时期的伸展盆地,以第四系沉积物直接盖于中生代花岗岩上为主要特征,其几何形态与构造格局主要受到了北西向断层两期构造变形的控制。早期阶段以北西向正断层作用为主,导致盆地周缘的构造组合型式由沿海往陆内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变化:东侧的河口区表现为一系列强烈断陷形成的河口海湾,西部高山区则为强烈隆升的线性山脊。晚期以走滑断层作用为主,在盆地北侧和东侧形成了三个由北西向走滑断层控制的转换伸展带。这些北西向左行走滑断裂叠加改造了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北东向断层,三个转换伸展带内的转换拉伸作用由北往南表现为逐渐增强的趋势,是近平行的北西向断裂之间差异性滑动的结果,它们造成了扇形盆地的被动伸展和东侧断续边界。(3)漳州盆地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从晚中生代北东向伸展构造体系向北西向伸展构造体系的转变。以海门岛早新生代基性岩脉的侵入为标志,强烈的北东东(北东)-南西西(南西)向伸展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大量北西向正断层和高角度节理。这些正断层在盆地东、西部分别构成了地堑式和地垒式的差异性构造格局,在力学性质则分别代表了盆地东侧沿海一带水平伸展和西侧陆内地区的水平挤压,反映了陆缘带构造应力场在由海往陆方向上存在着着空间上的变化。(4)漳州盆地及其周缘构造格局的空间差异性变化是不均匀构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以沙建、漳州以及龙海以东将研究区分为三个区块,断层滑移矢量结果表明在这三个区块内分别反映了三种不同的最大主应力状态。比如,沙建地区的最大主应力呈北西-南东向;漳州地区则以近垂直的最大主应力为主;龙海以东的地区表现为垂向最大主应力和北东-南西向最大主应力相结合的特征。基于大量节理优势方位统计获得了最大主应力方位,结果显示盆地及其以东的最大主应力方位受北西向走滑断裂的影响,相对于西部发生了近20°的逆时针旋转。(5)漳州盆地的主要断裂在晚新生代时期兼具正断层作用和走滑断层作用。现代地震活动和地震机制解分析表明,福建沿海和台湾造山带西侧处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状态下,前者以正断层和走滑断层活动为主,后者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这些形成于晚新生代时期的北西向走滑断裂可能现今仍在持续活动,并继续控制着滨海陆缘带的构造演化。最新的正断层作用则是在北西向走滑断裂转换拉伸作用下形成一组北东东向次级构造,以厦门-海沧一带的雁行山脊最为典型。(6)漳州盆地的两期构造演化受到了洋陆相互作用下陆缘带的弧形弯曲和弧后洋壳侧向挤出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陆缘带在俯冲汇聚背景下可以发生弧形弯曲变形,以陆缘带洋壳及其内部的岩浆岛弧在挤压作用下被侧向挤出为主要特征,这个过程导致陆缘地壳和俯冲带发生了弧顶相对凸出的协同弯曲变形。俯冲板片在后撤过程中可以形成弧形应变带和放射状应变带,其中,弧形应变带会向俯冲板片的后缘跃迁,说明板片后撤过程中俯冲带向洋跃迁并不是原俯冲带随板片迁移的结果,而是新生的薄弱带;放射状应变带具有等距分布的特征,可以造成陆缘形态的扰动,最终在陆壳内部形成等距分布的断层构造。综上,本文以漳州盆地的构造演化为例,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提出了晚中生代北东向构造格局在盆地演化中的继承性作用,并对新生代时期盆地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在考虑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陆缘带的弧形弯曲和弧后洋壳的侧向挤出进行了实验验证。漳州盆地的两期构造演化受到了晚中生代以来洋陆相互作用的影响,其地球动力学机制可以归纳为西太平洋俯冲带的远缘效应在陆缘地壳上的响应。

兰恒星,孟云闪,仉义星[2](2019)在《复杂因素影响下的福州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面沉降是福州市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就有监测资料显示福州市存在地面沉降问题。本文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PTA),处理了福州市2008~2014年间多时相、高分辨率Terra SAR-X数据,对福州市6年时间的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分析,根据研究区地面沉降历史、建设发展现状及沉降异常区分布,着重分析了复杂因素影响下福州市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州市总体年均沉降率-15 mm·a-1左右,存在多个明显的快速沉降区;与1960~1990年的监测资料对比发现,沉降中心由地热温泉区向工程密集建设区转移;较大沉降区以快速线性沉降为主;地面沉降特征的变化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叠加影响,导致地面沉降空间扩张、速率加剧。该研究成果可为福州市或其他沿海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估、地面沉降防控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耿昭,李军,吴国栋[3](2016)在《用逐一布线法获取探槽地层缩短量——以博—阿断裂中东段为例》文中认为前人对于逆断层探槽近地表缩短量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依托于角度长度的分段测量数据,依据理论模型计算其缩短量数值。以博—阿断裂中东段托尔逊南苏巴什活动背斜北翼的一个探槽为例,采用逐一布线拟合地层挠曲的方法获取的总缩短量,并与理论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得知此方法可行且在数据精度上可靠程度更高。

乐远福,郑卓,Barry V ROLETT,黄博津,黄康有,Rachid CHEDDADI[4](2016)在《闽江下游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与环境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揭示闽江下游闽侯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历史,对闽江下游闽侯盆地庄边山遗址附近的FZ5钻孔进行了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表明:闽侯盆地全新世海侵初始发生时间约为9 000 cal.a B.P.,至7 500cal.a B.P.达到最大海侵范围,晚全新世海退的发生时间在闽侯盆地大约为1 900 cal.a B.P.。孢粉分析证实了当地早中全新世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以及浓密的常绿阔叶林植被。在7 500―1 900 cal.a B.P.之间无论植被覆盖还是气候环境均比较稳定,高海平面时期的适宜气候以及海湾环境也有利于当地以渔猎经济方式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昙石山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自1 900 cal.a B.P.以后,孢粉组合突变为以先锋植物芒萁属(Dicranopteris)、禾本科(Poaceae)、松属(Pinus)等类型为主,揭示了当地植被受到人类农业刀耕火种的影响而发生显着变化。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含一定数量的水稻)仅在剖面上部明显增加这一事实,证实了闽侯和福州一带水稻种植的大面积发展始于距今1 900 a前后。

李自红[5](2014)在《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孕震构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汾盆地地处山西断陷带的南端,其北部洪洞凹陷和中部临汾凹陷相继在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8.0级和73/4级特大地震,在不到400年的时间内同一盆地发生两次特大地震,是大陆内极为罕见的,因此临汾盆地的成因和深部孕震构造环境,以及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据此,本文通过在临汾盆地开展的深地震反射、高分辨浅层地震和地震精定位等工作,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球动力学过程、深部孕震构造进行了综合研究。论文通过对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研究,揭示出临汾盆地地壳所具有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在纵向上的变化幅度明显不同,表明盆地的构造运动和地壳结构变形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深部;并清晰地给出了盆地基底与莫霍面的起伏变化呈镜像关系,即莫霍面最浅处位于临汾盆地中部的下方,显示出临汾盆地为纯剪拉张盆地模式;由地震资料反应出壳幔过渡带呈多相位复杂强反射及叠层结构特点,表明下地壳底层发育厚约2-3kmm的高、低速物质的变化带,反映出上地幔热物质向地壳侵入的深部过程。根据深地震反射揭示的构造现象结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得出临汾盆地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内一系列西倾的沉积层不整合地覆盖在一套古老的结晶变质岩之上,显示出该区曾经历过沉积间断和多期构造活动;此外罗云山山前断裂、浮山断裂和由地震反射剖面给出的6条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呈“负花状”构造特征展布,并共同控制了临汾盆地的上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形成及其地层沉积。通过绝对定位和双差相对定位方法相结合,对临汾盆地1981-2013年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揭示出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1km和15-27km两个高速层位,表明这两个层位是临汾盆地主要发震层,其地震的孕育与发震主要受罗云山深大断裂控制;由于临汾盆地地壳的高低速层相间结构,尤其是低速层的存在与分布深度,是影响孕震的重要因素;由此进一步表明,地震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地壳深部的构造活动和软流圈物质上涌引起的地壳结构调整。最后本文根据高分辨浅层地震探测的结果,结合深地震反射探测得到的结论,对所揭示的深部隐伏断裂在第四系的展布特征及其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横跨盆地内的汾西断裂、汾东断裂、曲亭断裂和淹底断裂在浅部均错断了早第四纪地层,为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其深部与深地震反射剖面所揭示的深部断裂存在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因此,这些断裂应是临汾市防震减灾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断裂。上述研究成果刻画了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活动断层在地壳深部的延伸情况以及深浅构造耦合关系,揭示了研究区的主要发震层位以及发震构造。为进一步研究大陆动力学背景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张路,曲国胜,朱金芳[6](2012)在《第四纪盆地隐伏断层活动性的D-T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在跨断层钻孔勘探的基础上,针对钻孔联合剖面提出了钻孔沉积深度-时间(D-T)分析方法。该方法以深度为纵轴、沉积时代为横轴做每一钻孔的D-T曲线,分析同一钻探场地断层两侧D-T曲线反映的沉积速率的差别,判断断层的活动时代和错距。该方法在福州盆地和泉州盆地的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应用得到较好的结果。最后分析了该方法的影响因素,指出钻探场地的地形(古地形)的稳定平坦是D-T法的关键。

陈伟,黄宗林,陈为伟[7](2010)在《福建永安-晋江断裂带东南段探槽剖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析断裂的地表出露特征,对北西向永安-晋江断裂带东南段的隐伏断裂,进行探槽开挖和地层年代学测试。通过对官前主干断裂进行探槽开挖,揭露出北西向官前主干断裂没有向上错断上覆第四系,探槽揭示的最老第四系年龄为距今45.69±3.88 Ka,表明了官前主干断裂在更新世晚期以来已不再活动,为永安-晋江断裂带东南段的断裂活动性研究奠定了可靠基础。

余成华[8](2010)在《深圳市断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是深圳市主要断裂,鉴定其活动性,判定它们是否为具有发生直下型破坏性地震能力的地震活动断层,评价其最大地震震级及地震危险性,对区域防震减灾、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现代地壳运动特征、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地球动力背景及地震活动性等地震构造环境,认为本研究区范围处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粤北、粤东北-粤中拗陷带内,整个区域范围大面积分布花岗侵入巨大岩基体和一些中小岩体,主要包括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地层,区内重要的地震构造为北北西-北西向断裂构造。认为新构造运动以来,研究区总体上是继承了断块运动特征,处于隆升状态,深部构造环境的差异性不大,中强地震主要分布于海域,历史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低,对区域范围的影响均未超过Ⅵ度。同时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运用野外地震地质调查、浅层人工地震法探测、钻孔联合剖面及电磁波CT探测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技术对目标断层活动性进行探测。本文系统完整的结合最新资料对研究区地震构造背景及目标断层进行综合分析、开展断层活动性鉴定后认为:横岗-罗湖断裂是由一系列走向南西-北东的断层组成,总体表现为逆断层,部分地段为正断层,断裂在中更新世早中期活动,研究区域内自1970年以来有5个小地震处于五华-深圳断裂与温塘-观澜断裂交汇地带;莲塘断裂是一条走向南西-北东、倾向北西的正断层,北支福田断裂在中更新世中期活动,南支田螺坑断裂在中更新世以前活动,断裂附近自1970年以来无地震活动;温塘-观澜断裂是一条走向南东-北西,倾向南西的正断层,断裂在中更新世中期之前活动,断裂自1970年以来无明显的地震活动。同时,对各种探测方法效果对比显示:在充分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经过地震地质调查大致确定断层位置的基础上,以浅层地震勘探为主要手段,钻探和电磁波cT法进行必要的验证,是在弱构造活动区进行城市断层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有效方法。结合深圳市目标断层的特征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采用经验关系及区域构造类比方法,对目标断层进行了地震最大震级评估,得出横岗-罗湖断裂最大发震震级综合评估结果为Ms 6.5级;莲塘断裂最大发震震级综合评估结果为Ms 6.5级;温塘-观澜断裂最大发震震级综合评估结果为Ms 6.0级。

张路[9](2008)在《福建东南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大陆东部地区,福建沿海现今的构造活动十分引人注目,很多学者对福建沿海的第四纪构造活动进行了研究,包括:断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以及二者关系,沿海盆地的沉积、构造与地震活动性,沿海沉积与地壳升降和海平面变化关系等。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构造由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北东向断裂带有政和—大埔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3条深大断裂带;北西向为韩江断裂带、九龙江断裂带、永安—晋江断裂带、兴化湾断裂带和闽江断裂带等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是本区重要的深大断裂带,主要活动时期在更新世中期之前,更新世晚期以来活动强度大为减弱。长乐—诏安断裂带现代的地震活动较频繁,但无论是在强度上还是在空间密度和时间频度上,均要比滨海断裂带弱。滨海断裂带是一条海域深大断裂带,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地壳断裂,可能是新生代强烈沉陷的台湾海峡西边界断裂;它是本地区最重要的现代地震发生带。在福建沿海地区北西向断裂是一组较新的、活动性强烈的左旋张性断裂带,它们的切割深度可能不及北东向断裂,但它们几乎切割错断了其它所有方向的断裂;该断裂组分布比较规则(方向一致、排列等距),且地震活动强度向南递增,强震一般发生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基岩以燕山期花岗岩、侏罗纪和白垩纪的陆相碎屑—火山碎屑建造为主,第四纪沉积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花岗岩基底的盆地、平原中。沿长乐—诏安断裂带分布有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的动力变质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南部漳浦—龙海一带分布有新近纪以来的玄武岩,该火山在晚更新世有活动。福建沿海地区新生代沉积较浅,主要是第四纪沉积,更新统划分为下更新统天宝组、中更新统同安组、更新统上部龙海组和东山组,全新统主要为长乐组。该区第四纪沉积由长乐—诏安断裂带及北西向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福州盆地、长乐平原、莆田平原、泉州盆地、同安平原、漳州盆地和龙海平原等地区,这些盆地一般位于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北两向断裂的交汇处。福建沿海地区尽管已取得了大量对第四纪盆地和构造的研究成果,但对盆地形成发展、大区域第四纪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模式深入研究较少。为深入探测和研究福建沿海的断裂及其活动性,近年来陆续开展了福州、漳州、厦门和泉州等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本文利用该项目获得的资料和福建沿海、台湾海峡以及更大区域资料,结合作者对几个城市断层的野外调查,对福建沿海第四纪盆地构造及其运动规律进行了综合性分析,获得该地区第四纪地壳运动、动力学成因更进一步认识,论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进展:1.研究方法研究本区古海平面的标志层位,分析其测年和高程,对比盆地的海侵层位,确认盆地的构造沉降。论文在总结该区大量沉积和构造及其构造活动时空关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了解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盆地的沉积深度、时间及相关构造活动的对应演化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现有资料和盆地沉积特点,提出了利用钻孔资料进行沉积深度—时代(D-T)分析方法,从而更有效直观地判断第四纪盆地断层的活动性,分析盆地内不同位置、不同时期构造活动之幅度和强度的时空变化。2.盆地构造分析沿研究区的两组深大断裂分布的历史地震和多数现代小震说明了断裂的活动性,这些断裂的深部活动引发地表沉降,是盆地形成的重要成因。根据盆地地貌、海平面升降和海侵层位等特征,确认盆地的构造属性,阐明盆地形成的阶段性——从早期“断陷”到晚更新世以来“拗陷沉积”。根据闽南各城市活断层探测结果获得了市区及其附近地区大量钻探和年代学研究资料,本文利用盆地钻探获得的钻孔测年数据对各个钻孔进行沉积的深度—时代对比分析(D-T分析),进一步判断盆地的断层活动性和沉积规律,确认盆地构造的发展趋势。(1)盆地断层活断层探测及研究表明,福建沿海几个北西向盆地(福州、漳州和泉州)内的断裂均为高倾角正断层,并且倾向盆地中心;盆地内北西向较活动的断裂位于盆地西南侧或中部盆地沉积最深处:福州盆地的闽侯—南屿断裂是福州盆地最具发生中等—中强地震潜势的相对危险断层,其次为五虎山北麓断裂,盆地内其余断层为一般危险性断层,盆地内2条相对危险断裂均位于盆地西南侧。泉州盆地的寺角—晋江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在更新世晚期;本文根据D-T沉积—构造分析认为紫帽山—乌石山断裂在更新世晚期有活动。寺角—晋江断裂在盆地中部最深处,紫帽山—乌石山断裂在盆地西南侧。其余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或以前有活动。漳州盆地的古塘—大梅溪断裂和九龙江断裂北支最新活动时代可能在更新世晚期,是相对危险断裂,九龙江断裂北支是位于漳州市小区西南侧的北西向断裂;在珩坑—天宝小区西南侧的岱山岩—珩坑断裂要比珠坑断裂更活动一些。厦门岛的筼筜港断陷盆地内只有北东向筼筜港断裂可能有晚更新世活动,岛上其余断裂活动更早。(2)盆地沉积福建沿海几个盆地内的第四纪沉积较新,一般为更新世以来沉积,盆地的D-T沉积—构造分析发现,盆地沉积的中心都有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趋势:福州盆地东北部可能在近千年来无沉积或有过剥蚀,在40~8ka时段高沉积速率位置向西转移,福州盆地的沉积中心有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趋势。泉州盆地的东北部最早沉积(近80ka左右);30ka盆地中部开始沉积,并成为沉积中心;而在最近千年,盆地中部的沉积变为高速并成为最高速沉降区。自盆地形成开始,盆地的沉积中心就有从北东向盆地中部迁移的趋势。漳州盆地:珩坑—天宝小区的东北部沉积较早,但更新世晚期以来,东北部沉积深度和速率小于南西部,表明盆地中心有随时间向南西迁移的规律;同样,漳州市小区的沉积中心也有向南迁移的趋势。厦门岛筼筜港断陷盆地内的沉积有向南西迁移的趋势。通过上述盆地断裂和沉积的综合分析可以认为,福建东南沿海福州、泉州和漳州3个由北西向断裂控制的盆地中,北西向较活动断裂发育在盆地西南侧或中部最深处,盆地的沉积均有由北东向南西的迁移趋势,盆地有向南西方向掀斜的特征。3.区域构造运动模型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型建立在①几个北西向盆地内的断裂和沉积所表现的盆地向南西方向掀斜特征、②盆地第四纪沉积事件的时间序列和③该区地壳结构的分析基础上。福建沿海几个沉积盆地以及龙海平原、广东省沿海潮汕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第四纪钻探与年代学研究表明:滨海盆地第四纪起始沉积年代早于内陆盆地,厦门岛比龙海平原早,龙海平原比漳州盆地早;其它几个沉积事件也具有相同特征。在内陆,漳州盆地起始沉积最早,沿南西和向北东2个方向各盆地起始沉积时代均分别逐渐变新:其中厦门—漳州盆地形成的时代最早,福州盆地、珠江口盆地形成时代最晚。福建省沿海内陆盆地的其它几个沉积事件也有从漳州向北东变新的趋势。利用该区几条深部地震勘探结果建立的区域地壳结构模型表明:本区的地壳较薄,在上地壳底部存在低速层;低速层底面在滨海断裂带和台湾海峡明显上隆,在漳州—厦门一线沿九龙江断裂上隆,在泉州一带也有部分区域上隆;上地幔顶面的深度图像和低速层底面类似,沿北西向九龙江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的上隆更明显。通过各个盆地内部构造运动趋势研究,对比盆地之间的沉积序列,结合地壳结构分析,给出该区的构造运动模型:在第四纪早期或前第四纪,北东向的拉张作用使漳州南西侧深部的上地幔发生隆起,随后,伸展作用向北东扩展,伴随该区两组断裂的活动,陆续形成漳州、泉州和福州盆地;向南西扩发展同样陆续形成潮汕平原和珠江口盆地;该伸展作用的持续发展,形成福建东南沿海第四纪的构造格局。4.区域构造动力学分析本文由大区域到小区域逐步分析了西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第四纪运动方式,着眼于直接作用于该区的西菲律宾板块西缘的构造,论述沿海、台湾和菲律宾等海域的构造及其活动,结合南海板块对该区构造影响的讨论,给出如下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解释:对西太平洋洋盆的演化分析表明,中生代晚期库拉板块NNW向俯冲、中生代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南北两洋脊先后俯冲到亚洲板块东南缘之下、新生代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和菲律宾板块北西向俯冲等大事件,对闽台地区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讨论了巴士构造系的形成机理:菲律宾板块北西方向运动,北侧沿琉球沟弧盆系俯冲消亡,西侧在台湾纵谷以弧—陆碰撞带与欧亚板块左旋逆走滑断层接触,而与南中国海次板块以马尼拉海沟相邻,南中国海次板块在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作用于菲律宾板块。这两个板块的共同作用下,势必在台湾南端巴士海峡一带产生沿NWW—SEE一线的左旋拉伸,形成巴士构造系。分析表明:在菲律宾板块的北西向挤压作用下,福建东南沿海及滨海地区表现为隆升和北东向拉伸。菲律宾板块的运动在巴士构造系产生左旋拉张作用,巴士构造系在陆地的延伸位于漳州南西侧,它的活动引发地幔隆升,成为本区伸展构造运动的触发点。拉张作用从漳州—厦门一带分别向北东和南西扩展,引发福建东南沿海各个盆地的沉积和升降运动。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是韵律式的,它在巴士构造系引发的左旋拉张作用是多期的,福建东南沿海各个盆地的运动也是多期的。5.岩石圈的多层圈构造解释论文从岩石圈多层构造思想分析讨论了东南沿海地区地壳伸张、破裂的成因,解释该区第四纪构造运动。岩石圈的上层(上地壳)为脆性、中脆性层,岩石在岩石圈上层受力时的主要变形方式是脆性破裂,断层破裂和地震多发生于此;岩石圈下层(下地壳和上地幔)是半延性、延性的塑性层,厚度要比上层大得多,是岩石圈主要的受力、传力层,它的主要变形方式是塑性蠕变。在巴士构造—漳州一线的岩石圈接受引张作用时,岩石圈变形所表现出的伸展作用从受力端向另一端传播,持续的引张力作用在该区形成等距的正断层组,可能是导致由九龙江断裂带向两侧第四纪盆地依次发展的深部构造原因。

姚琪[10](2008)在《杭州湾地区北西向断裂新构造运动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北西向断裂是杭州湾地区最晚形成的断裂,切割了先存的北东、北北东及东西向断裂,其新构造活动特征对区域防震减灾、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孝丰—三门湾断裂和长兴—奉化断裂是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两条北西向断裂。本文通过分析这两条断裂的空间发育特征和断裂活动性,对杭州湾地区的北西向断裂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详细研究。通过断裂遥感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断层泥定年分析(热释光、电子自旋共振)和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研究,认为孝丰—三门湾断裂早期为张性断裂,后期转换为左旋走滑断裂,并兼具压性。该断裂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中期有强烈的活动,后期活动有所减弱,在晚更新世仍有活动。沿孝丰—三门湾断裂开挖的4个探槽显示,紧邻孝丰—三门湾断裂的北东走向、东西走向的次级断裂在晚更新世晚期仍有活动,可能受到了孝丰—三门湾断裂晚更新世活动的影响。断层断错地层及断层上覆地层的光释光定年研究显示,这些次级断裂活动时间集中在距今1.65~1.97万年,及4.2~5.12万年间,表明孝丰—三门湾断裂在这两个时间段有所活动。在综合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桐乡凹陷和长河凹陷的人工地震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对长兴—奉化断裂垂向上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自侏罗纪至古近纪,长兴—奉化断裂有强烈的活动,控制了中新生代沉积。杭州湾地区的野外地质勘探及浅层人工地震勘探证实,长兴—奉化断裂在晚更新世可能仍有所活动,但断裂活动有北强南弱的趋势。以孝丰—三门湾断裂和北东走向的萧山—球川断裂为例,研究了北西走向断裂与先存断裂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地形地貌分析、定年分析、地球物理勘探分析,认为北西走向的孝丰—三门湾断裂控制了北东走向的萧山—球川断裂活动性分段。结合中国东部其它地区北西向断裂的新构造活动特征,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几何展布、断裂活动性及其与先存断裂的相互作用,总结了中国东部地区北西向断裂的活动特征,提出中国东部的北西向断裂新构造活动具有新生性和成带性,与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结构面力学性质复杂。

二、福州盆地活动断裂的探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州盆地活动断裂的探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漳州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动力学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漳州盆地对于区域地质演化的意义
        1.1.2 漳州盆地构造演化的大陆动力学意义
        1.1.3 漳州盆地对于区域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意义
        1.1.4 漳州盆地对于地热开发的资源效应及意义
    1.2 选题相关方面的研究现状
        1.2.1 中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1.2.2 中国东部新生代北西向构造研究现状
        1.2.3 西太平洋边缘带的构造格局与演化
        1.2.4 漳州盆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漳州盆地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基底岩系的形成演化
    2.3 盖层岩系的组成与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漳州盆地构造特征
    3.1 盆地范围与构造格局
        3.1.1 盆地范围与边界的厘定
        3.1.2 盆地周缘构造的空间组合型式
    3.2 断裂构造
        3.2.1 主要断裂的构造特征
        3.2.2 断裂的地球物理特征
    3.3 节理构造
    3.4 褶皱构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漳州盆地构造运动学特征
    4.1 晚中生代挤压构造变形作用
    4.2 早新生代基性岩脉代表的伸展作用
        4.2.1 基性岩脉的分布和几何特征
        4.2.2 伸展作用形成的各种正断层
    4.3 晚新生代走滑构造变形作用
        4.3.1 基性岩脉叠加后期走滑变形
        4.3.2 走滑断层作用及其伴生构造
    4.4 新生代构造的年代学约束及变形序列
        4.4.1 基性岩脉的年代学特征
        4.4.2 构造变形序列与典型断层的活动时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漳州盆地构造应力场分析
    5.1 古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
    5.2 现代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漳州盆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6.1 成盆前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6.1.1 晚中生代北东向构造格局的继承作用
        6.1.2 早新生代北东向构造体系向北西向转变
    6.2 成盆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6.2.1 早新生代陆缘带的弧形伸展作用
        6.2.2 晚新生代北西向断裂的左行走滑伸展作用
    6.3 盆地成因机制的地质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漳州盆地构造动力学数值模拟
    7.1 有限元数值模拟概述
    7.2 漳州盆地动力学机制的简化模型
        7.2.1 陆缘带的弧型构造与弯曲变形机制
        7.2.2 汇聚背景下的陆缘洋壳侧向挤出
    7.3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设置
        7.3.1 数值模拟算法与控制方程
        7.3.2 模型设置与物质参数和边界条件
    7.4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7.4.1 汇聚背景下的陆缘带弯曲
        7.4.2 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片回撤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复杂因素影响下的福州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数据和方法
    1.1 研究区及数据源
    1.2 数据处理方法
    1.3 监测点精度分析
        1.3.1 快速沉降点分布与沉降事件位置对比
        1.3.2 监测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对比
        1.3.2. 1 鸿裕温泉花园小区监测结果与实地考察结果对比
        1.3.2. 2 温泉苑小区监测结果与实地考察结果对比
2 结果与讨论
    2.1 福州市地面沉降空间分布特征
    2.2 福州市地面沉降区时空演变总体特征
    2.3 典型区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分析
        2.3.1 温泉开采保护区
        2.3.2 地铁施工建设影响区
        2.3.3 高密度建筑区
3 结论

(3)用逐一布线法获取探槽地层缩短量——以博—阿断裂中东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构造背景概述
2 逐一布线法
3 案例分析
    3.1 断层描述
    3.2 地层分层
    3.3 测量缩短量特征地层的选取及缩短量获取
4 结果对比及分析与讨论
    4.1 采用模型计算方法的缩短量分析
    4.2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4)闽江下游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与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闽侯盆地的全新世沉积相及年代
    4.2 植被变化与史前人类活动
5 结论

(5)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孕震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现状
        1.2.2 地震定位研究现状
        1.2.3 临汾盆地地震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基础及主要工作量
        1.4.1 论文研究基础
        1.4.2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临汾盆地第四纪活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构造
        2.1.2 区域地层
    2.2 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演化
        2.2.1 山西断陷带总体结构
        2.2.2 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发展
    2.3 临汾盆地总体结构和演化历史
        2.3.1 临汾盆地总体结构
        2.3.2 临汾盆地演化历史
    2.4 临汾盆地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2.4.1 NNE-NE向断裂
        2.4.2 近EW向或NW向断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3.1 深地震反射剖面测线选取
    3.2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集方法
        3.2.1 地球物理模型参数
        3.2.2 采集参数计算
        3.2.3 现场试验
        3.2.4 观测系统与参数
    3.3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处理技术
        3.3.1 基本数据处理流程
        3.3.2 主要数据处理方法
    3.4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3.4.1 地震波速度结构基本特征
        3.4.2 临汾盆地地壳反射结构特征
        3.4.3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裂构造
    3.5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主要研究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汾盆地第四系精细构造研究
    4.1 浅层地震数据采集
        4.1.1 激发震源的选择
        4.1.2 接收方式和接收条件的选择
        4.1.3 观测系统参数的选择
    4.2 数据处理方法
        4.2.1 干扰类型和特点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3 近地表精细速度结构
    4.4 临汾盆地第四系精细构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汾盆地小震精定位分析
    5.1 双差地震定位法
    5.2 地壳速度模型
        5.2.1 数据资料
        5.2.2 地壳速度模型
    5.3 小震精定位
        5.3.1 资料选取
        5.3.2 小震精定位
        5.3.3 定位精度分析
    5.4 重定位后地震分布特征
        5.4.1 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5.4.2 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5.4.3 地震分布和地震构造的关系
    5.5 地震选取对活动构造认识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临汾盆地深部构造特征与孕震构造环境分析
    6.1 临汾盆地深部构造特征
        6.1.1 临汾盆地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特征
        6.1.2 临汾盆地的形成机制
    6.2 临汾盆地孕震构造环境分析
    6.3 临汾盆地深浅构造关系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6)第四纪盆地隐伏断层活动性的D-T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钻孔深度-时间 (D-T) 分析方法
    1.1 深度-时间 (D-T) 曲线模型的构建
    1.2 D-T沉积曲线的性质和含义
    1.3 D-T沉积曲线在断层活动性探测中的应用
2 福州盆地隐伏断裂的钻探D-T分析
3 泉州盆地隐伏断裂的钻探D-T分析
4 D-T分析方法的评价
    4.1 准确鉴定断层的活动性
    4.2 D-T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沉积环境
        (2) 地形

(8)深圳市断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城市活断层探测的总体研究现状
        1.2.2 城市活断层探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深圳市断层活动性研究现状
        1.2.5 断层活动对工程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活断层探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1.3.2 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研究
        1.4.2 区域地壳现代运动与地震效应
        1.4.3 目标断层探测及活动性鉴定
        1.4.4 目标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范围与目标断层确定
    2.1 深圳市地震危险性研究区的确定
    2.2 目标区域的确定
    2.3 目标断层的确定
3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环境
    3.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3.1.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3.1.2 地层及侵入岩
        3.1.3 研究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分区
        3.1.4 主干断裂构造特征
    3.2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3.2.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3.2.2 航磁异常特征
        3.2.3 地壳结构与莫霍面形态
        3.2.4 区域地球物理场总体特征
    3.3 区域地球动力背景
        3.3.1 区域板块构造运动学特征
        3.3.2 菲律宾板块西缘构造作用的影响
        3.3.3 区域地球动力背景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区域现代地壳运动与场地效应分析
    4.1 区域地壳现代形变特征
        4.1.1 区域垂直形变特征
        4.1.2 区域水平形变特征
        4.1.3 深圳地区地形变特征
        4.1.4 地形变与区域构造活动性分析
    4.2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
        4.2.1 震源机制解
        4.2.2 小震综合节面解
        4.2.3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4.3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4.3.1 深圳在区域地震环境中的位置
        4.3.2 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4.3.3 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4.3.4 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
    4.4 场地地震效应与工程防灾
        4.4.1 场地地震效应
        4.4.2 工程防灾与抗震设计原则
    4.5 本章小结
5 目标断层活动性研究
    5.1 横岗—罗湖断裂活动性鉴定
        5.1.1 野外地震地质调查
        5.1.2 浅层人工地震法探测
        5.1.3 钻孔联合剖面及电磁波CT探测
        5.1.4 横岗—罗湖断裂活动性综合评价
    5.2 莲塘断裂活动性鉴定
        5.2.1 野外地震地质调查
        5.2.2 浅层人工地震法探测
        5.2.3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5.2.4 莲塘断裂活动性综合评价
    5.3 温塘—观澜断裂探测与活动性鉴定
        5.3.1 野外地震地质调查
        5.3.2 浅层人工地震法探测
        5.3.3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及电磁波CT探测
        5.3.4 温塘—观澜断裂活动性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目标断层地震危险性分析
    6.1 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方法
    6.2 区域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
        6.2.1 区域强震与中强震的构造条件分析
        6.2.2 区域地壳运动与动力背景
        6.2.3 区域历史地震活动性分析
    6.3 目标区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福建东南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区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资料来源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1.4 研究基础与工作量
        1.4.1 研究基础
        1.4.2 论文相关工作
第二章 福建东南沿海区域构造格局
    2.1 华南地区大地构造
        2.1.1 传统构造学说
        2.1.2 现代构造学说
    2.2 福建区域地质概况
    2.3 福建东南沿海区域地质、地震活动和第四纪盆地
        2.3.1 前第四纪区域地质
        2.3.2 第四纪区域地质
        2.3.3 区域地震活动性
        2.3.4 区域沉积盆地
    2.4 现代地壳结构和地壳运动
        2.4.1 地壳结构
        2.4.2 应力场
        2.4.3 地壳运动
    2.5 小结
第三章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盆地构造
    3.1 资料来源
    3.2 福州盆地构造
        3.2.1 概述
        3.2.2 断裂构造
        3.2.3 第四纪沉积
        3.2.4 第四纪沉积环境
    3.3 泉州盆地构造
        3.3.1 概述
        3.3.2 断裂构造
        3.3.3 第四纪沉积
        3.3.4 第四纪沉积环境
        3.3.5 第四系三维构造格架
    3.4 漳州盆地构造
        3.4.1 概述
        3.4.2 断裂构造
        3.4.3 第四纪沉积
        3.4.4 第四纪沉积环境
        3.4.5 第四系三维构造格架
    3.5 厦门地区构造
        3.5.1 概述
        3.5.2 断裂构造
        3.5.3 第四纪沉积
        3.5.4 第四纪沉积环境
    3.6 小结
第四章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盆地第四纪构造沉降
    4.1 伸展盆地
        4.1.1 盆地分类
        4.1.2 伸展盆地形成机制
        4.1.3 伸展盆地构造演化
    4.2 福建东南沿海的断裂活动与地表形变
        4.2.1 断层活动性的认知
        4.2.2 福建东南沿海的断裂
        4.2.3 断裂的地震活动性
        4.2.4 断层活动引发的地表形变
    4.3 福建东南沿海盆地沉积、构造运动与盆地属性
        4.3.1 地貌
        4.3.2 海平面变化与盆地沉降
        4.3.3 区域地壳运动及盆地演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福建沿海第四纪盆地沉积构造的深度─时间(D-T)分析
    5.1 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分析方法综述
    5.2 盆地沉积构造的深度─时间(D-T)分析方法
        5.2.1 盆地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D-T沉积─构造分析
        5.2.3 影响因素分析
    5.3 盆地的D-T沉积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盆地沉积深度─时间(D-T)曲线模型的构建
        5.3.3 D-T沉积曲线的性质和含义
        5.3.4 D-T沉积曲线的应用
    5.4 福州盆地沉积D-T分析
        5.4.1 断层活动性识别
        5.4.2 盆地沉积变迁规律
    5.5 泉州盆地沉积D-T分析
        5.5.1 D-T沉积曲线
        5.5.2 断层活动性识别
        5.5.3 盆地沉降分析
    5.6 漳州盆地沉积D-T分析
        5.6.1 D-T沉积曲线
        5.6.2 断层活动性识别
        5.6.3 盆地沉降分析
    5.7 厦门岛沉积D-T分析
        5.7.1 D-T沉积曲线
        5.7.2 断层活动性分析
        5.7.3 厦门岛沉降分析
    5.8 盆地D-T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5.8.1 可进一步鉴定断层的活动性
        5.8.2 钻孔场地河漫滩和阶地的估计
        5.8.3 可提供沉积迁移的信息
        5.8.4 可判断盆地沉降和沉积速率的分布规律
        5.8.5 D-T方法的不足
    5.9 小结
第六章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壳构造及运动模型
    6.1 盆地特征和序列沉积事件
        6.1.1 北西向盆地共同特征
        6.1.2 盆地沉积事件序列
    6.2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壳结构
        6.2.1 深部探测剖面
        6.2.2 区域地壳结构模型
    6.3 构造运动模型的建立
    6.4 小结
第七章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成因
    7.1 西太平洋板块及其边缘海的演化
        7.1.1 西太平洋板块的演化
        7.1.2 西太平洋的边缘海
    7.2 福建东南沿海构造格局的成因探讨
        7.2.1 两种大地构造体制及转化
        7.2.2 福建东南沿海的晚中生代岩浆岩带及变形带的形成
        7.2.3 南海北缘和南海盆地伸展
    7.3 福建东南沿海及滨海的第四纪地壳运动
        7.3.1 菲律宾板块的作用
        7.3.2 巴士构造系
        7.3.3 福建东南沿海及滨海的第四纪地壳运动
    7.4 第四纪地壳运动模型的岩石圈多层构造动力学分析
        7.4.1 第四纪地壳运动模型的认识和理解
        7.4.2 第四纪区域动力学及其演化初探
        7.4.3 岩石圈多层构造和塑性流动模型
        7.4.5 福建东南沿海第四纪地壳运动的解释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杭州湾地区北西向断裂新构造运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区域地质概况
        1.2.1 研究区位置
        1.2.2 地层发育特征
        1.2.3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1.2.4 地壳垂直形变
        1.2.5 现今构造应力场
    1.3 杭州湾地区及其邻区断裂的分布概况
    1.4 研究现状
        1.4.1 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
        1.4.2 活断层研究现状
        1.4.3 中国东部地区北西向断裂研究现状
        1.4.4 杭州湾地区北西向断裂研究现状
    1.5 杭州湾地区北西向断裂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北西向断裂的深部构造特征
    2.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2 北西向断裂地球物理场特征
    2.3 人工地震勘探显示
第三章 孝丰—三门湾断裂新构造期活动特征
    3.1 断裂概况
    3.2 断裂空间发育特征
        3.2.1 断裂地形地貌特征
        3.2.2 断裂野外表现
    3.3 断裂活动性分析
        3.3.1 槽探
        1) 龙坞镇青山采石场探槽
        2) 龙坞镇茶园探槽
        3) 荆山岭采石场探槽
        4) 临浦黄洞岭探槽
        5) 断层活动机制及活动年代讨论
        3.3.2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3.3.3 断层泥定年研究
        3.3.4 相关震例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长兴—奉化断裂新构造期活动特征
    4.1 断裂概况
    4.2 断裂空间发育特征
    4.3 断裂活动性分析
        4.3.1 断裂野外表现
        4.3.2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
    4.4 小结
第五章 杭州湾地区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相互作用
    5.1 萧山—球川断裂概况
    5.2 萧山—球川断裂活动性研究的年代学分析
    5.3 萧山—球川断裂分段的野外验证
        5.3.1 地形地貌证据
        5.3.2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证据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东部地区北西向断裂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6.1 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概况
    6.2 北西向断裂的特征
    6.3 北西向断裂的成因
主要成果和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福州盆地活动断裂的探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漳州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动力学数值模拟[D]. 陈维.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2]复杂因素影响下的福州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化分析[J]. 兰恒星,孟云闪,仉义星. 工程地质学报, 2019(06)
  • [3]用逐一布线法获取探槽地层缩短量——以博—阿断裂中东段为例[J]. 耿昭,李军,吴国栋. 西部探矿工程, 2016(09)
  • [4]闽江下游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与环境变化[J]. 乐远福,郑卓,Barry V ROLETT,黄博津,黄康有,Rachid CHEDDADI. 热带地理, 2016(03)
  • [5]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孕震构造研究[D]. 李自红.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6]第四纪盆地隐伏断层活动性的D-T法研究及应用[J]. 张路,曲国胜,朱金芳. 西北地震学报, 2012(02)
  • [7]福建永安-晋江断裂带东南段探槽剖面研究[J]. 陈伟,黄宗林,陈为伟. 华南地震, 2010(04)
  • [8]深圳市断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研究[D]. 余成华. 浙江大学, 2010(09)
  • [9]福建东南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成因[D]. 张路.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8(11)
  • [10]杭州湾地区北西向断裂新构造运动特征[D]. 姚琪. 浙江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福州盆地活动断裂槽型勘探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