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相关因素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相关因素研究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丽佳[1](2021)在《健脾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调经汤”治疗脾虚血瘀型SLE月经不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月经不调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更好发挥中医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治疗上的优势。方法:收集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5月-2020年12月在中医科门诊就诊确诊的脾虚血瘀型SLE缓解期月经不调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记录相关评分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入组患者均维持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原有用药方案,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西医疗法随症处理,试验组加用健脾调经方(基础方:红芪10g,牡丹皮15g,郁金10g,桂枝6g,川芎10g,赤白芍各10g,柴胡10g,党参10g,吴茱萸6g,当归10g,炒六神曲10g,焦术10g,随证加减)中药汤剂由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房配制及煎药,日三服,每次200毫升,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分别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月经症候积分、SLEDAI评分、汉密顿HAMA焦虑评分、C3、C4、ESR、CRP指标及判断用药安全性的生化指标。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60例患者治疗结束无脱落病例。患者维持原有西医治疗方案上,加用健脾调经汤的治疗组与加用西药的对照组相比,在疾病治疗方面:治疗组30例,其中有效者26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有效者19例,无效者11例,有效率为6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更明显。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各组治疗后积分均较前有降低,治疗组、对照组试验前后均有显着差异。组间比较试验前无统计学差异,试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体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SLEDAI评分上: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差异显着。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减低SLEDAI评分,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汉密顿HAMA焦虑评分方面:两组内比较,HAMA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差异显着。说明两组均能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且治疗组疗效更好。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上:C3、ESR、CRP指标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C4指标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说明两组均能增强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指标方面:所有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健脾调经汤可降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评分、SLEDAI评分、HAMA焦虑评分、ESR、CRP指标,可升高补体C3,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未有过敏和胃肠道刺激反应,安全良好。健脾调经汤可有效改善脾虚血瘀型SLE月经不调症状、稳定SLE病情、并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免疫力。

欧林燕[2](2021)在《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清热凉血祛瘀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西医符合SLE诊断,病情处于轻、中度活动且中医证型辨为热毒血瘀证的患者5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27例,对照组予醋酸泼尼松片(每日0.5mg/kg维持4周,此后每1~2周减原来剂量的10%)及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10mg每周一次和硫酸羟氯喹0.2g每日两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祛瘀方治疗,每4周为1个疗程,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共8周,观察并详细记录相关指标。主要包括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补体C4、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肝功能、肾功能、SLED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的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4.07%,治疗组88.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中医症候方面比较,烦躁、口疮、口干、面部红斑、双手红斑症候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关节疼痛较前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SLEDAI评分比较,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的ESR、CRP炎症指标均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ESR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5)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比较,两组补体C3、抗ds-DNA抗体、Ig G均较前改善(P<0.01),且治疗后两组比较中,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C4、Ig A、Ig M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激素、羟氯喹及甲氨蝶呤治疗热毒血瘀证活动期SLE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改善SLE不适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杨婷[3](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分析影响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3.探讨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生活事件、创伤后成长及生命意义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1.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狼疮生活质量量表(Lupus QOL-Chin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对在2019年10月~2021年2月目的抽取的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及肾内科门诊与住院SLE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2.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的SLE患者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生命意义感和创伤后成长得分以及生活事件经历是否有统计学差异。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SLE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生活事件、创伤后成长以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以生活质量得分为因变量,以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分层回归分析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Lupus QOL-China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7,各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范围为0.803~0.951。2.本研究共纳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38例,男女比例为1:8.92,平均年龄为(34.28±9.77)岁,疾病活动度得分为无活动者占57.1%,轻、中、重度疾病活动分别为19.7%、10.5%、12.6%。3.SLE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为(96.12±27.50)分,各维度条目均分得分进行维度间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身体形象、亲密关系、情绪健康、疼痛、躯体健康、疲劳、社交规划、对他人的负担。SLE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为(38.70±7.01)分,家庭支持得分为(8.00±1.83)分,生命意义感得分为(45.62±9.29)分,创伤后成长总分为(45.91±24.45)分。4.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患病前的职业、目前职业状态、患者来源、本次就诊原因、睡眠质量和疾病活动度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分层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就诊原因、睡眠质量、生活事件总分、家庭支持总分是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共解释变异量的36.4%。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LE患者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生命意义感与生活质量呈弱正相关(r=0.145,r=0.109,r=0.247,P<0.05),生活事件与生活质量呈弱负相关(r=-0.206,P<0.01),创伤后成长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结论:1.Lupus QOL-China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可在SLE人群中推广应用。2.SLE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就诊原因、睡眠质量、生活事件总分、家庭支持总分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3.SLE患者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生命意义感与生活质量呈弱正相关,生活事件与生活质量呈弱负相关,从增强患者对社会、家庭支持的感知与利用,积极应对生活事件以减少负面影响,提高生命意义感水平等方面为临床医护人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张媛媛[4](2020)在《CD4+T细胞计数与狼疮肾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疾病活动度的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以及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的LN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探讨CD4+T细胞计数与LN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169例L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LEDAI-2K评分将169例LN患者分为病情稳定组(SLEDAI<10)和病情活动组(SLEDAI≥10)。选取的对照组为同期门诊接受正规治疗,符合尿蛋白阴性、病情稳定6个月以上且未使用免疫抑制及免疫增强剂等条件的64例非LN的SLE患者。收集上述研究对象在检测出CD4+T细胞计数降低时同期的临床数据资料。对三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进行对比分析;将CD4+T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将病情活动组与病情稳定组CD4+T细胞计数与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CRP等实验室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LN病情稳定组与病情活动组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CRP等实验室数据之间的差异;比较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研究对象临床用药之间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N病情活动组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227.46±104.34 cells/?l)明显低于病情稳定组(348.91±98.22cells/?l,P<0.01)及对照组(378.88±169.61 cells/?l,P<0.01)。病情稳定组CD4+T细胞计数与对照组CD4+T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病情稳定组、病情活动组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445,P=0.038;r=-0.419,P=0.022;r=-0.67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病情稳定组与病情活动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与24小时蛋白尿定量负相关(r=-0.544,P=0.041;r=-0.629,P=0.032),与CRP呈负相关(r=-0.546,P=0.047;r=-0.639,P=0.000);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324,P=0.041;r=0.491,P=0.033),与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454,P=0.001;r=0.671,P=0.000),与补体C3呈正相关(r=0.412,P=0.048;r=0.536,P=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情稳定组与病情活动组CD4+T细胞计数与肌酐水平负相关(r=-0.288,P=0.267;r=-0.259,P=0.419)、与白细胞计数正相关(r=0.273,P=0.084;r=0.190,P=0.337)、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正相关(r=0.892,P=0.227;r=0.190,P=0.782)、与红细胞计数负相关(r=-0.312,P=0.354;r=-0.102,P=0.668)、与血红蛋白水平正相关(r=0.215,P=0.159;r=0.142,P=0.376)、与血沉(ESR)负相关(r=-0.112,P=0.785;r=-0.357,P=0.168)、与补体C4正相关(r=0.412,P=0.048;r=0.536,P=0.02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收集病情稳定组及病情活动组CD4+T细胞计数降低前1周、1月内的临床用药情况。按照每天每千克体重的标准,对强的松(PDN)(按照激素换算标准,统一转换为强的松剂量)、吗替麦考酚酯(MMF)、环磷酰胺(CTX)、硫酸羟氯喹(HQ)、环孢素(CsA)、他克莫司(TAC)的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上述药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D4+T细胞计数与SLE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2.CD4+T细胞计数与LN相关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3.在临床工作中监测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LN病情活动,CD4+T细胞计数可能成为检测LN疾病活动的新指标。

赵倩倩[5](2020)在《SLE-DAS与SLEDAI-2000评价儿童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SLE-DAS与SLEDAI-2000两种评分系统评价儿童系统性红斑狼患者的疾病活动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SLE-DAS与SLEDAI-2000两种评分系统对组内所有患者初发及每次疾病活动的状况均进行评价,共采集130例次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M)表示,以Spearman系数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SLE-DAS、PGA、SLEDAI-2000的总体评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组内患者PGA≥0.3并行皮质类固醇、抗疟疾药或细胞毒性治疗等药物增加被用作SLE疾病活动的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两种评分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80例患者,其中女性65例(82.5%),男性15例(17.5%),年龄6~14岁,中位年龄10.5岁,43例(53.75%)患者有入院1次初诊评分,25例(31.25%)患者2次评分,11例(13.75%)患者3次评分,1例(1.25%)患者共计4次评分。SLE-DAS评分与PGA呈正相关(r=0.882,p<0.0005),SLEDAI-2000也与PGA呈正相关(r=0.828,p<0.0005),SLE-DAS评分与SLEDAI-2000具有明显相关性(r=0.938,p<0.0005)。SLE-DAS的AUC=0.936,95%CI=0.892~0.981,临界值为1.72,此时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97.0%,为SLEDAI-2000的AUC=0.798,95%CI=0.722~0.874,临界值为4,此时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85.1%。结论:SLE-DAS与SLEDAI-2000两种评分系统均可用于评价儿童SLE患者的疾病活动状况,但前者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后者,可为儿童SLE患者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改善提供依据。

陶桢珍[6](2020)在《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皮质醇(Cortisol,CS)、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 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介素-17等实验室指标,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焦虑抑郁积分及生活质量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探讨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各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其对SLE治疗中激素减撤的作用机制。2方法2.1理论探析结合临床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探析SLE患者ACTH、CS、MIF、IL-17等指标与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之间的相关性,在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LE的病因病机与脾肾两脏的关系,并探讨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联系,阐述从脾肾两脏出发治疗SLE患者并助激素减撤的理论基础。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血清ACTH、CS、MIF、IL-17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从安徽省中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中选取20例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与SLE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两组血清ACTH、CS、MIF、IL-17等指标进行检测,两组的血常规(WBC、RBC、HGB、PLT)、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A、Ig G、Ig M)、尿蛋白(尿MA、β2-MG、24h Pro)以及补体C3、C4、抗C1q抗体等各项指标的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21.0。2.2.2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及激素减撤的影响:从安徽省中医院选取门诊及住院的SLE患者,共60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的SLE分类标准或2009年SLICC修订的SLE分类标准且SLE-DAI评分在014分之间的范围,中医证型均为脾肾两虚型。随机将60例SLE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激素及羟氯喹)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并予健脾滋肾方口服,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治疗前存在可比性(P>0.05)。观察比较两组SLE患者ACTH及CS、MIF及IL-17、疾病活动度、SF-36各项积分、焦虑抑郁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3结果3.1理论探析3.1.1ACTH、CS及MIF、IL-17与SLE发生发展、疾病活动及激素减撤关系密切;3.1.2中医学脾肾亏虚是SLE极为关键的病因病机;3.1.3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SLE密切相关;3.1.4健脾滋肾法是SLE主要的中医治疗大法之一;3.1.5健脾滋肾法治疗SLE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有利于激素的减撤。3.2临床疗效3.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ACTH、CS、MIF、IL-17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组血清ACTH、CS水平明显降低(P<0.01),MIF、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3.2.2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组血常规WBC、RBC、HGB、PLT各项指标均明显偏低(P<0.01)。3.2.3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抗C1q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4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24h Pro、尿MA、尿β2-MG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尿MA、β2-MG及24h Pro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5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ESR、CRP及Ig G、Ig A、Ig M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3.2.6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SAS和SDS评分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在SF-36调查表7个维度积分均明显降低,SLE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7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水平与补体、尿蛋白及炎症免疫学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1)SLE患者ACTH、CS水平均与C3、C4水平呈正相关(P<0.01),ACTH与抗C1q抗体呈负相关关系(P<0.05)。另外,SLE患者MIF、IL-17水平均与C3、C4水平呈负相关(P<0.01或P<0.05),IL-17与抗C1q抗体有正相关关系(P<0.05)。(2)SLE患者ACTH、CS水平与24h Pro、尿MA呈负相关(P<0.01或P<0.05)。另外,SLE患者IL-17水平与24h Pro、尿MA呈正相关(P<0.01),MIF水平与尿β2-MG呈正相关(P<0.05)。(3)SLE患者血清中ACTH、CS水平与患者ESR、CRP、Ig G和Ig M水平呈负相关(P<0.05或P<0.01);ACTH、CS与Ig A均无明显相关性。SLE患者血清中MIF、IL-17水平与患者ESR、CRP和Ig G、Ig M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Ig A无明显相关性。3.2.8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及激素减撤的影响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组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CS、WBC、RBC、HGB、PLT、补体C3、C4等指标以及SF-36各维度积分,同时降低MIF、IL-17、ESR、CRP、Ig G、Ig A、Ig M、抗C1q抗体、尿MA、β2-MG、24h Pro等指标以及SLE-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焦虑抑郁积分等;而且相比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组在降低SLE患者MIF、IL-17、ESR、CRP、Ig G、Ig M、抗C1q抗体、尿MA、β2-MG、24h Pro等指标,提高ACTH、CS、WBC、HGB、PLT、补体C3、C4等指标,同时在改善临床疗效、绝大多数中医症状、焦虑抑郁情况、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明显有利于激素减撤,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结果示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疗效更胜,从长远来看更有助于激素的减撤。4结论4.1狼疮的病因病机以及激素撤减后相关症状都可以用“脾肾亏虚”来解释,为健脾滋肾法作为关键治法提供理论依据;4.2狼疮患者血清ACTH、CS及MIF、IL-17指标,与SLE发病、疾病活动以及HPA轴功能、GC抵抗密不可分,SLE激素撤减与ACTH、CS及MIF、IL-17水平相关。4.3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4.4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能使SLE患者CS水平明显升高并使MIF、IL-17水平等指标明显下降,且在提高WBC、HGB、PLT、C3、C4并降低ESR、Ig G、Ig M、CRP、抗C1q抗体、尿MA、β2-MG及24h Pro的程度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表明健脾滋肾法有利于改善SLE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改善MIF、IL-17升高并可能导致的GC抵抗情况,可助激素减撤;4.5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能减轻激素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减少激素减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等气阴两虚的症状积分,优于单纯西药组,有利于激素减撤。4.6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可以明显降低SLE-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焦虑抑郁评分,提高患者SF-36各维度积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控制疾病发展,有利于激素减撤。

王子枫[7](2020)在《HBV DNA诱导CD8highT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不同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我国高发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在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近十几年里,乙肝病毒感染率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仍是高度流行的地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的特征是病变组织中存在具有自身反应性的淋巴细胞和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对自身抗原的过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量的研究都致力于寻找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环境因素。越来越多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示感染尤其是乙肝病毒的感染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和病情的发展。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青年女性的可累及皮肤黏膜、骨骼肌肉、心脏肾脏、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多系统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对多种抗核自身抗体过度产生的免疫反应,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感染因素已经被广泛接受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严重的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常侵袭手、足小关节,对称性为主要特征,同时可伴有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受累等关节外表现,微生物感染已经被认可是导致其发病的关键诱因。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HBV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流行情况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但说法不一,有研究表示HBV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感染率较低,而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接受了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后,仍未出现HBV重新激活的现象,不仅如此,还有研究表示HBV感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发展中甚至发挥着保护作用。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HBV感染率较高,接受生物制剂免疫调节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了HBV感染再次激活的现象。但也有文献表示与健康人群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着较低的乙肝流行率。HBV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诸多证据表示HBV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原因,HBV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的角色仍是开展相关性研究的首要问题。HBV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一方面,HBV感染可能会促进单核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干扰免疫细胞功能、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触发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但机制的明确尚处于研究阶段;另一方面,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感染的风险较高,这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的免疫失调或免疫抑制类药物等因素有关,其免疫机制仍不明晰。HBV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尚无定论,而HBV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之间的相关性也亟待明确。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间的流行率,研究HBV与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探讨T细胞亚群等免疫细胞与两种疾病病情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HBV核酸对两种疾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并统计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例信息,获取患者乙肝血清学的检查结果,统计乙肝病毒的流行率;采集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将两类患者按病情分为非活动期患者与活动期患者,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FN-α的表达情况,比较IFN-α在两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且分别分析两类患者中非活动期与活动期患者IFN-α水平的差异。每例患者分出400 ul全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在单核细胞中的比例及其信号分子CD86的表达和T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及抑制分子PD-1的表达;剩余全血使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HBV DNA和IFN-α联合的方式刺激患者PBMC 48h,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凋亡情况。采用t检验的方法对乙肝感染率、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和T细胞亚群的比例进行分析,定性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HBV感染率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统计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乙肝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SLE和活动期的RA中将SLE和RA患者分成非活动期和活动期两组,统计分析发现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而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来说,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则主要集中在活动期患者中。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FN-α表达显着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且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的IFN-α表达显着高于非活动期ELISA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IFN-α水平,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FN-α呈现较高表达;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也表达较高水平的IFN-α,且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将患者分成非活动期和活动期两组后,我们发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IFN-α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3+T、CD8+T和CD8high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显着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CD3+T、CD8+T细胞和CD8high 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比例。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low T亚群中PD-1的表达明显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PD-1比例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low T亚群中PD-1的表达明显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表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其中CD8high T细胞也呈现出活动期患者比例明显升高的现象。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其中CD8high 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8.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D8high T细胞和DP T亚群中,非活动期患者的PD-1比例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非活动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D8high T细胞的PD-1比例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DP T亚群中PD-1比例也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9.在健康人群中,HBV DNA能够增加CD8high T细胞的凋亡,同时减少CD8low T和DN T细胞的凋亡。健康人群外周血PBMC在HBV DNA刺激48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凋亡结果显示,CD8high T细胞凋亡增加,CD8low T细胞和DN T亚群凋亡减少。10.HBV DNA联合IFN-α能够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high T细胞的凋亡。HBV DNA联合IFN-α分别对两类患者外周血PBMC刺激48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类患者T细胞亚群凋亡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3+T、CD4+T、CD8high T细胞凋亡显着增加,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结论: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SLE和活动期的RA患者中;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活动期IFN-α的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high 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而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CD8high 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5.HBV DNA联合IFN-α能够显着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high T细胞的凋亡。

张宇[8](2020)在《快照式紧凑型光谱成像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快照光谱成像技术在一个或数个采样周期内获取用于重建目标光谱立方体的图像数据,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获取的速度。快照式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仪是一种计算型的快照光谱成像仪,具有结构紧凑,抗震性好等特性。快照光谱成像技术获取光谱立方体数据的方式是将图像不同频谱的相关分量同时映射在一个探测器的不同像素区间,因此必然会造成单一分量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降低。同时,计算型的快照光谱成像技术普遍面临光谱重建算法复杂,计算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开展了快照式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关键技术研究,并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快照式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实现了样机的结构设计。针对双沃拉斯顿棱镜结构参数对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性能影响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应用需求对光机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完成了快照式紧凑型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仪样机的研制。2.针对快照式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仪面临的图像空间分辨率低的问题,研究了利用样机干涉子图阵列间的空间冗余信息进行图像超分辨方法。为获得高空间分辨率图像,现有方案均引入额外光路单独成像,增加了系统体积。本课题利用子图阵列间存在的微小偏移,采用深度学习的方式直接重建高质量全色图像,从而降低了样机结构的复杂度,保持系统紧凑性。在训练阶段,通过同轴分光路的方式同时采集同轴全色图像和快照光谱图像,将全色图像与光谱图像中的部分子图构成训练对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移除普通全色图像光路,即可利用训练后的网络进行高质量全色图像重建。经过特殊设计的深度卷积网络能够同时实现对阵列子图的对比度增强及图像超分辨。在放大倍率约3.5倍情况下,该方法可获得一幅PSNR普遍高于33d B,SSIM普遍高于0.95的全色图像,从而为光谱立方体数据的融合提供质量保障。3.针对快照式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仪光谱重建算法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分析了该仪器的数据特性及算法的并发性,并对光谱复原算法进行了并行化设计。针对其中难以并行的子图像配准过程,通过光学设计保证系统子图阵列之间相对位置固定不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的阵列化图像并行配准方法。该方法利用棋盘格模板进行预配准的方式,将配准参数以坐标形式进行存储,利用GPU纹理内存的硬件插值特性,直接利用存储的坐标参数,对所有目标子图进行高效并行重采样达到子图对齐的效果。配准过程中的变换模型采用分区线性变换来将子图的微小形变进行分段处理,整体配准效果优于直接进行仿射变换。经过优化过后的样机光谱重建时间缩减到了约90ms,小于探测器的图像传输速率。检测结果表明,样机单谱分辨率优于300cm-1,具有良好的光谱成像效果。4.开展了快照光谱成像技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跃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本文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特异性皮肤表现症状作为切入点,利用快照式紧凑型光谱成像系统的便携、实时光谱成像能力,进行临床患者皮肤损伤光谱数据的采集,建立起基于光谱数据的病情活跃度模型,得到患者病情活跃指数与患者疾病状态之间的对应联系。对比发现,利用光谱仪所分析得到的患者病情活跃指数与医生对患者皮损活跃状态的人工评级相一致,病情活跃指数在对应人工评级上呈现正态分布。通过对比患者病情活跃指数的变化与表征患者疾病状态的补体C3/C4水平、ds DNA水平以及SLEDAI评级的变化发现,病情活跃指数变化与患者病情活跃性变化保持一致。因此,利用快照式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能够实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跃度的辅助监测。

王璐[9](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针药结合的治疗模式将脏腑辨证论治与经络学说相结合,通过观察导师自拟协定方通补降浊方结合针灸疗法在脾肾不足、湿瘀交阻型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以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可行性,并最终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疑难杂症提供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间就诊于导师顾军花主任医师门诊及住院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针药组(口服通补降浊方加针灸治疗)和中药组(口服通补降浊方治疗),经过3个月的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以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加以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通过对两组病人12周的观察,从病情活动控制情况(SLEDAI积分)来看,针药组改善优于中药组(P<0.05);从血清实验室检验改变来看,针药组在改善血沉、尿蛋白、补体C3方面比中药组疗效更好(P<0.05);从安全性指标来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实验室指标经检验提示组内与组间的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具有安全性;从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来看,针药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达85.29%,高于中药组的64.71%(P<0.01),提示针药组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的疗效优于中药组,尤其是在腰膝酸软、关节疼痛、耳鸣、浮肿、夜尿频多、小便泡沫、脘闷腹胀、大便黏腻8项症状上针药组更具优势且安全稳定;而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在治疗后均较前下降(P<0.01),组间比较显示二者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治疗均有益于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撤减,但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以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控制病情活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辅助激素撤减方面具有优势及安全性,可长期应用于临床,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安全高效治疗的新选择。

蔡可可[10](2019)在《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为伴有抑郁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提供更有效中医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发挥中医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优势。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标准的50名患者。入组患者维持其原有西医治疗方案,中药内服方案均为自拟柴胡六味汤:柴胡10g,党参15g,法半夏10g,黄芩10g,大枣10g,熟地20g,山药20g,山萸肉15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5g,生姜5g,甘草5g。(煎服方法:每方加入500ml清水,文火煎煮45分钟至150ml,饭后两次温服。)每天一剂,连续服用8周,分别观察和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SLEDAI评分和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患者服用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前后的疗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观察,采用SPSS25.0将数据作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患者在维持原有西医用药方案上,通过服用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8周后,其SLEDAI评分、HAMD-24项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有所下降,且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方面,治疗8周后,最终完成试验的48例患者中有效者为28例,无效者为20例,总体效率为58.3%。治疗8周后根据HAMD减分率得出患者抑郁症状得到临床缓解的有l例,显效的有9例,有效的有17例,无效21例,总体效率为56.25%。治疗后可升高患者的补体C3、C4(P<0.05),可降低患者的抗ds-DNA滴度(P<0.05),可降低炎症指标ESR、CRP(P<0.05)。安全性指标方面,治疗8周后,患者血分析中WBC、HB、PLT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肝功能(ALT、AST)值与0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REA和TG值治疗后的均数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合并抑郁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可降低患者的SLEDAI评分、HAMD-24项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可升高补体C3、C4,降低抗ds-DNA的滴度,降低肌酐值、甘油三酯值,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对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肝功能(AST、ALT)无明显影响,未有患者出现明显的胃肠道不适和过敏反应,安全性良好。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3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比较
        3.4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表
        3.5 实验室指标补体C3、C4、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变化
        3.6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理论概述
        1.1 现代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认识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治疗
        2.1 现代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治疗
        2.2 传统医学对SLE月经不调的治疗
    3 自拟健脾调经汤成方思路及主要药物药理研究进展
    4 本研究方案结果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分型及与实验室指标关系
        参考文献
    2 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3.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疾病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SLEDAI评分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3.6 不良反应的比较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SLE的认识
    4.2 中医对SLE的认识
    4.3 导师对SLE的诊疗经验
    4.4 清热凉血祛瘀方药探析
    4.5 研究结果分析
5 小结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可操作性定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LE患者生活质量测评工具
        1.2.2 SLE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1.2.3 SLE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1.5 伦理原则
    1.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1.1 SLE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资料
    1.2 SLE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1.3 SLE患者生活事件发生现状
    1.4 SLE患者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现状
    1.5 SLE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
    1.6 SLE患者生命意义感现状
    1.7 不同特征的SLE患者生活质量及维度的差异比较
        1.7.1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SLE患者生活质量及维度的差异比较
        1.7.2 不同疾病特征的SLE患者生活质量及维度的差异比较
    1.8 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1.8.1 SLE患者生活事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1.8.2 SLE患者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8.3 SLE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8.4 SLE患者创伤后成长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8.5 SLE患者生命意义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8.6 SLE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分层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1 SLE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与疾病资料
    1.2 SLE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1.3 SLE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1.3.1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3.2 疾病特征对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3.3 SLE患者生活事件现状及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3.4 SLE患者家庭支持现状及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3.5 SLE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及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3.6 SLE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及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3.7 SLE患者生命意义感水平及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1 结论
    1.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4)CD4+T细胞计数与狼疮肾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的收集
        2.2 疾病活动度评分
        2.3 研究对象分组
        2.4 实验室方法
        2.4.1 主要的实验室仪器与试剂
        2.4.2 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具体操作步骤
        2.5 临床资料分析
        2.6 作图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2 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研究对象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 三组研究对象CD4~+T细胞计数的比较
    4 三组研究对象CD4~+T 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相关性分析
    5 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CD4~+T细胞计数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 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研究对象临床用药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5)SLE-DAS与SLEDAI-2000评价儿童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
        1.2.1 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
        1.2.2 实验室检查
        1.2.3 影像学检查
        1.2.4 随访
    1.3 评价指标
        1.3.1 症状、体征
        1.3.2 检查、化验结果
        1.3.3 SLEDAI-2000 评分
        1.3.4 SLE-DA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基本情况
    2.2 SLEDAI-2000 指数的一致度
    2.3 SLE-DAS与 SLEDAI-2000与PGA相关性
    2.4 SLE-DAS与 SLEDAI-2000 评价疾病活动的差异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性相关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析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西医治疗
    2 SLE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减撤的影响因素
    3 中医脾肾亏虚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4 中医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SLE的关系
    5 运用健脾滋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伦理学要求
        1.4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5 相关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ACTH、CS、MIF、IL-17的比较(表1、图1)
        2.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
        2.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表3、图3)
        2.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4小时Pro、尿MA、尿β2-MG的比较(表4、图4)
        2.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比较
        2.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的比较(表6、图6)
        2.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焦虑抑郁积分的比较(表7、图7)
        2.8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相关性分析
        2.9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24 小时Pro、尿MA、尿β2-MG的相关性分析
        2.10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炎症、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研究二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及治疗中激素减撤相关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案
        1.4 安全性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活动积分(SLEDAI)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皮质激素用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TH、CS、MIF、IL-17 的变化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补体C3、C4、抗C1q抗体的变化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MA、尿β2-MG、24 小时Pro的变化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变化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变化
        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及 SF-36 评分比较
        2.11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认识
    2 健脾滋肾法的遣方用药及现代药理研究
    3 本次研究相关指标选用的依据及意义
    4 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影响
    5 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助激素减撤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 SLE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HBV DNA诱导CD8highT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不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血标本
    2.2 标本的收集与分类
    2.3 细胞和抗体
    2.5 试剂耗材
    2.6 实验仪器
    2.7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3.实验方法
    3.1 ELISA检测外周血IFN-α 水平
    3.2 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型
        3.2.1 Hep G2.2.15细胞培养
        3.2.2 浓缩Hep G2.2.15细胞上清
    3.3 试剂盒提取HBV DNA
    3.4 PBMC的分离与培养
    3.5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
    3.6 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
        4.1.1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显着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4.1.2 乙肝的感染和既往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SLE和活动期的RA患者
    4.2 RA和SLE患者外周IFN-α 表达水平增加且IFN-α 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
    4.3 SLE和RA患者CD3~+ T细胞、CD8~+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有差异
        4.3.1 SLE和RA患者DC细胞的数量和活化情况尚未发现明显差异
        4.3.2 SLE患者CD3~+ T、CD8~+ T和CD8~(high)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高于RA患者
        4.3.3 SLE患者CD8low T亚群的PD-1 比例明显高于RA患者
    4.4 在SLE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 T和CD8~(high)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
        4.4.1 在SLE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 T和CD8~(high)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
        4.4.2 在SLE患者中,非活动期、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T细胞亚群的PD-1 表达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
    4.5 在RA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high) T细胞比例和PD-1 比例均显着低于非活动期患者
        4.5.1 在RA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high)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
        4.5.2 在RA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 T细胞、CD8~(high) T细胞、DP T亚群的PD-1比例均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
    4.6 在健康人群中,HBV DNA增加CD8~(high) T细胞凋亡、减少CD8low T细胞、DN T亚群凋亡
    4.7 HBV DNA和IFN-α的共同作用明显增加了SLE患者CD8~(high)T细胞凋亡
    4.8 HBV DNA和IFN-α的联合使用对RA患者T细胞的凋亡作用无显着影响
5.讨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考文献

(8)快照式紧凑型光谱成像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光谱成像技术的意义
        1.1.2 快照光谱成像技术
    1.2 快照光谱成像技术发展现状
        1.2.1 直接型快照光谱成像技术
        1.2.2 计算型快照光谱成像技术
        1.2.3 快照光谱成像技术发展趋向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现状
    1.4 本领域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快照式紧凑型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仪原理及样机搭建
    2.1 引言
    2.2 快照式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基本原理
        2.2.1 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理论基础
        2.2.2 偏振干涉光谱成像理论基础
        2.2.3 快照式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技术基本原理
    2.3 快照式紧凑型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仪光机结构设计
        2.3.1 前置光学系统设计
        2.3.2 双沃拉斯顿棱镜结构设计
        2.3.3 样机集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比度增强超分辨全色图像重建方法
    3.1 引言
    3.2 多图像超分辨重建
        3.2.1 快照式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干涉子图特性
        3.2.2 基于最大后验概率的图像超分辨
    3.3 图像对比度增强
    3.4 对比度增强超分辨卷积神经网络
        3.4.1 网络结构设计
        3.4.2 网络的训练
        3.4.3 超分辨图像重建质量评价标准
    3.5 全色图像重建实验
        3.5.1 参与训练的子图数量的影响
        3.5.2 参与训练的图像数量的影响
        3.5.3 图像的放大倍率的影响
        3.5.4 不同照明光源的影响
        3.5.5 本文方法与现有技术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并行化处理的光谱重建方案
    4.1 引言
    4.2 光谱重建算法及其并行处理方案设计
    4.3 并行化配准方法设计
        4.3.1 基于模板的并行化配准方法
        4.3.2 配准点自动提取
        4.3.3 变换模型设计
        4.3.4 并行化快速配准结果
    4.4 并行化光谱重建
    4.5 仪器标定及性能测试
        4.5.1 标定过程
        4.5.2 样机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快照式紧凑型光谱成像的SLE病情非侵入监测
    5.1 引言
    5.2 快照式紧凑型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监测的优势
    5.3 基于皮肤光谱特性的SLE疾病活跃性非侵入监测方法
        5.3.1 皮肤的光学特性
        5.3.2 SLE疾病活跃程度非侵入监测方法
    5.4 皮损光谱数据收集及皮损严重程度评级
        5.4.1 数据收集
        5.4.2 皮损严重程度人工评级
    5.5 实验结果
        5.5.1 目视评级与病情活跃指数
        5.5.2 主要指标与光谱数据联系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针药结合治疗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病例资料
        1.1 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研究设计
        2.4 具体方法
        2.5 疗效指标
        2.6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病例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的比较
        3.3 两组中医主症症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中医次症症候积分的比较
        3.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3.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理论探讨
        1.1 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3 针灸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1.4 通补降浊方的确立及药物配伍分析
        1.5 针灸协定方的确立及现代研究
        1.6 西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
    2.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2.1 病例分布情况
        2.2 实验室指标检测情况
        2.3 临床SLEDAI活动积分结果分析
        2.4 治疗前后激素撤减
        2.5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2.6 疗效评价
    3.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10)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阴阳毒的认识
        一、病名及临床表现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郁证的认识
        一、定义及病因
        二、郁证的辨证分型治疗
    第三节 阴阳毒伴有郁证的中医学认识
    第四节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概况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
    第五节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研究概况
        一、抑郁症的表现与病因
        二、抑郁症的诊断
        三、抑郁症的治疗
    第六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症的研究现状
        一、原因分析
        二、生物学假说
        三、治疗概况
    第七节 自拟柴胡六味汤的相关分析
        一、小柴胡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分析
        二、小柴胡汤治疗抑郁症的相关分析
        三、六味地黄丸(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分析
        四、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SLE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原因分析及方解
第二章 研究内容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实验方案
    第二节 疗效评价与研究结果
        一、评价标准
        二、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自拟柴胡六味汤的临床疗效
        一、研究结果
        二、一般情况
        三、自拟柴胡六味汤的疗效
    第二节 自拟柴胡六味汤的安全性
    第三节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D]. 唐丽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清热凉血祛瘀方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D]. 欧林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婷.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4]CD4+T细胞计数与狼疮肾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D]. 张媛媛. 青岛大学, 2020(01)
  • [5]SLE-DAS与SLEDAI-2000评价儿童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的临床研究[D]. 赵倩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D]. 陶桢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HBV DNA诱导CD8highT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不同作用[D]. 王子枫.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快照式紧凑型光谱成像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D]. 张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针药结合治疗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D]. 王璐.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D]. 蔡可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相关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