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云漂泊复可依——基督精神与张爱玲(论文文献综述)
常洪欢[1](2016)在《论张爱玲小说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文中提出在影响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各种文化资源中,西方基督教文化一直没有得到现代文学研究界应有的重视,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的研究中也很少有人提及张爱玲。本文试图从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角度,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特色,展现更加立体全面的张爱玲形象与张爱玲小说研究。张爱玲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即在西方教会学校接受西式教育,系统接触和学习了基督教的《圣经》以及相关教义。张爱玲从小生活和学习的城市——上海、香港,都是有众多外国人聚居的殖民城市,充溢着浓厚的殖民地文化气息,上层社会更是骄奢淫逸,这让张爱玲对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在日后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张爱玲在其小说主题的揭示、小说人物的刻画、小说意象的建构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基督教文化色彩,让我们看到她所受到的基督教文化影响和她对基督教文化及教会人物的态度。张爱玲的小说不仅不涉政治,甚至也不涉宗教,即使我们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看到基督教及教会人物的影子,这并不是她对宗教的褒贬和抑扬,她是从人性共通的角度表达自己对人性、对人类文化的思考和态度。
徐菡[2](2015)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诗词歌赋的大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一直都有诗歌之声悠扬回荡。语文本身是培养文化习惯的主要方式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凭借物,而诗歌更是培育人格、塑造灵魂的有力手段。但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课堂却是以功利化的教学目的、教条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有着明显的人文素养缺陷:首先是价值观的缺失和人文气质的匮乏;其次是生存技能、课堂学习技能和自我内在需要不相匹配,最后是个体与社会的脱节,公众意识缺乏。在这种严峻的现实状况下,我们不得不对人文性浓郁的语文教育,尤其是涵养人气的古诗词教学重新审视,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古诗词的教学策略说简单则非常朴实——诵读品味,说复杂则难以掌握,只能意会。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遗憾是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立足点,我们的教学呈现出教师教学程式化、学生学习效益低和其他如教材编选、家庭教育等等,存在问题则体现在美、人本和幸福的缺失。这之中的原因则包括教学的“物化”和学生的“异化”、教学人文性的消褪和学生主体性的消解和应试工具下被创造的“需要”和评价制度下“单面人”。而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是关于阅读层次的探究,本论文借用青原惟信禅师谈认知有境界的三个递进过程,将意境层次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看山是山”,强调学生对文本无任何辅助知识或背景下的初步感知教学;二是“看山不是山”——否定性阅读,即否定标准答案和先见、偏执;三是“看山还是山”,最终回归到文本和自我,阅读感受和古诗词的意境浑然一体,圆融共通。其次是音乐和画面对古诗词意境建构的教学策略,分别从古诗词的绘画性和音乐性鉴赏古诗词在这种视觉和听觉的交互作用下感受诗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至。最后是从新时代环境下如何“穿越”,营造古诗词原初的意境教学策略,最终能够在现世中既能了解到诗歌本来的意蕴,又可以引起贴近实际的生活情感,从而获得一种感动、贴近生命的呼吸,能够在尘世中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也就是结语提到的幸福教育与诗意人生。
王雪缙[3](2013)在《张爱玲与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及她的终极信仰》文中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从晚晴的崩溃走进了民国时代的飘摇,内忧外困之下,现代都市也在萌生。彼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亚洲的经济中心,其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的速度令人惊叹。与此同时,封建体制下的贵族家族之余音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市井之音亦共存,张爱玲就是这共鸣的产儿。她出生在衰败义腐朽的贵族家庭,一边接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熏染;一边又通过母亲和上海,接受到了西方以及现代化的空气。笔者在补充和更正前辈评论家关于张爱玲的写作观与政治立场的几个肓点的基础之上,将重点书写张爱玲的终极信仰及其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与信仰状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探讨:一、被忽视的写作观与被误读的政治立场。这一部分将从张爱玲写作的时代背景入手,还原她对“真”的追求,对国家看似无爱实则深爱的态度,以及对“古老的中国”这一历史意象及写作策略的运用。二、张爱玲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这一部分将力求全面地呈现出在混乱时代,张爱玲笔下形形色色的各类新旧人物,是如何在时代的断裂与变化之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维系自己的生存,抵抗外界的冲击。三、中国人的信仰状况。通过对张爱玲笔下人物信仰状况的提炼,书写出中国人的信仰状况。既:对“人”的依赖,对命运的确定,对生命意义止于追问的态度。四、张爱玲的生命观。了解作家的终极信仰,就必须先了解她的生命观。这一部分,剖析出了张爱玲立足于生命的循环、与死亡相伴,以及回归现实生活的生命观。五、张爱玲的终极信仰。这一部分,将总结出张爱玲对“爱”,以及对“地母精神”的期待与信仰,并呈现出这背后所蕴含的跨越时代的永恒性。
王巧凤[4](2003)在《孤云漂泊复可依——基督精神与张爱玲》文中研究说明教会学校让张爱玲领悟和懂得了基督与基督精神。对基督教义的吸收、批判、扬弃 ,是张爱玲人生成长及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这种内在的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铸成了她小说创作中西文化精神的有机融汇的独特风格。
二、孤云漂泊复可依——基督精神与张爱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孤云漂泊复可依——基督精神与张爱玲(论文提纲范文)
(1)论张爱玲小说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研究历史及现状分析 |
(三) 研究意义及主要思路 |
一 张爱玲与基督教文化 |
(一) 人际关系中基督教文化的接入 |
(二) 圣玛利亚女中的教会学校教育 |
(三) “犯冲的、不调和的”香港殖民地文化 |
二 小说主题与基督教教义 |
(一) 女性原罪意识的呈现 |
(二) 人性的救赎与失败 |
(三) 基督博爱观念的蕴藉 |
三 小说人物的基督教色彩 |
(一) 女性的神:象征拯救的“地母娘娘” |
(二) 虚伪势利的天主教僧尼 |
(三) “天真得可耻”的教会学校女学生 |
四 小说意象与基督教故事 |
(一) 祖父祖母的“伊甸园” |
(二) “诱人堕落”的香港之花 |
(三) 基督教词语及语言意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意境的界定与古诗词教学指瑕 |
第一节 意境的界定 |
第二节 教学问题 |
一、教师教学程式化 |
二、学生学习效益低 |
三、其他 |
第三节 教学缺失 |
一、关于“美”的缺失 |
二、关于“人本”的缺失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成因 |
第一节 现代工业文明“指引”下的语文古诗词教学 |
一、教学的“物化” |
二、学生的“异化” |
三、教育的“社会大生产化” |
第二节 意识形态“覆翼”下的语文古诗词教学 |
一、教学人文性的消褪 |
二、学生主体性的消解 |
第三节 应试制度下的语文古诗词教学 |
一、被创造的“需要”——应试工具 |
二、“单面人”——评价制度 |
第三章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层次阅读策略——递进与回环 |
第一节 层次阅读教学策略概述 |
第二节 “看山是山”——古诗词阅读体验教学策略 |
一、感知教学策略--身历目见 |
二、共融教学策略--缘情而发 |
三、孤立阅读策略--抛弃的时空 |
第三节 “看山不是山”——古诗词否定性阅读策略 |
一、否定“标准”意义 |
二、否定语言的意义 |
三、生发“自我”意义 |
第四节 “看山还是山”——阅读教学的超越与复归 |
一、如其所现,回归文本 |
二、明心见性,回归自我 |
第四章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建构策略--音画镜像 |
第一节 建构图画意境策略——如所存而显之 |
一、策略概述 |
二、构图策略--平远、高远、深远 |
三、造形策略--虚实与留白 |
四、造景策略--铺大调子 |
五、意境建构策略--写意 |
第二节 建构音乐策略——尽真尽善尽美 |
一、策略概述 |
二、消逝的“乐” |
三、韵与境谐 |
四、乐感语感 |
五、音乐镜像的生成:涵泳、召唤 |
第三节 建构音画镜像策略--诗意之境 |
一、培养学生“赤子之心” |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第五章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转化策略--与古为新 |
第一节 导入策略--古风新作 |
一、导入策略一:新诗古风化 |
二、导入策略二:歌词古风化 |
第二节 训练策略--仿作古诗词 |
一、集句联训练策略 |
二、联句训练策略 |
第三节 拓展策略--其它文体与古诗词教学的互文 |
一、现代文教学与意境教学策略的互文 |
二、古文教学与意境教学策略的互文 |
三、意境教学策略与高中生的情意发展 |
结语 意境教学与诗意人生 |
一、诗意之境 |
二、意境教学策略之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张爱玲与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及她的终极信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原因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一章 张爱玲被忽视的写作观与被误读的政治立场 |
第一节 书写背景:乱世之伤 |
第二节 被忽视的写作观:“真实”与“真人” |
第三节 被误读的政治立场:国,不爱与爱 |
第四节 张爱玲的古老中国 |
第二章 张爱玲笔下人物的乱世生存哲学 |
第一节 遗老、遗少、世家第三代子弟的生存哲学 |
第二节 都市青年、都市女结婚员、都市太太的生存哲学 |
第三节 老妈子的生存哲学 |
第三章 中国人的信仰状况 |
第一节 对“人”的依赖 |
第二节 对命运的确定感 |
第三节 老子的后人:止于追问 |
第四章 张爱玲的生命观 |
第一节 生命的轨迹: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回环 |
第二节 生命的态度:向死而生 |
第三节 生命的归旨:回归生活 |
第五章 张爱玲的终极信仰 |
第一节 爱情 |
第二节 地母及地母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孤云漂泊复可依——基督精神与张爱玲(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张爱玲小说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D]. 常洪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2]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研究[D]. 徐菡.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3]张爱玲与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及她的终极信仰[D]. 王雪缙. 西南大学, 2013(01)
- [4]孤云漂泊复可依——基督精神与张爱玲[J]. 王巧凤.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