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场处理对油葵幼苗抗旱能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廿[1](2020)在《螯合剂对植物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农田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的土地资源中,已有2000万hm2以上面积的土地遭受到了Cd、As、Hg和Zn等重金属的侵害。尤其是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因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过程长期、隐蔽且不可逆转,从而影响整个土地生态以及地下自然水体系,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农作物在吸收被污染的土壤中的重金属之后累积在自身的可食用部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体内,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针对在实际中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应用的问题,本文将所有试验立足于实际田间,通过施加螯合剂提高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提取效率,研究不同螯合剂(EDTA、EGTA、EDDS和NTA)对4种植物(油葵、鬼针草、苍耳、商陆)修复Cd、A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螯合剂EDTA、EGTA、EDDS和NTA处理对油葵植株整体与各器官生物量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对鬼针草、苍耳、商陆亩产量影响也不显着。其中鬼针草因种植密度大的原因亩产量最高。(2)不同螯合剂对鬼针草、苍耳、商陆及油葵各器官内Cd、As含量和积累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鬼针草地上部分施用不同螯合剂均导致其Cd含量与CK处理相比显着提高,提高幅度为167.2%~219.1%;对于苍耳地上部来说,施加EDTA与EDDS影响幅度较大,与CK分别提高了242.8%和235.3%,其次是NTA与EDDS,分别提高134.5%和100.6%;施用不同螯合剂对商陆茎、叶部产生显着效果;鬼针草、苍耳、商陆植株内As均富集于地下部,EDTA与EDDS的施加导致鬼针草地下部As含量相比CK显着提高49.4%和100.0%;与CK处理相比,施加4种螯合剂导致油葵花盘Cd含量提高30.2%~55.1%,根系As含量提高15.4%~23.6%,对油葵籽粒和茎部Cd含量影响并不显着。(3)通过计算三种植物在处理后的Cd的每亩积累量与CK相比均有提升,增长幅度分别为:鬼针草246.8%、苍耳200.9%、商陆68.4%,其中鬼针草亩积累量高达0.03kg。施用4种螯合剂处理使油葵植株总Cd积累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32.8%~45.3%,而对油葵As积累量没有显着影响。(4)鬼针草中施加EDTA相较于CK处理根际土壤Cd含量下降幅度为26.4%。苍耳中除施加EGTA相比CK处理根际土壤Cd含量显着下降47.2%。商陆中施加EDDS和NTA相比CK处理其根际土壤Cd含量有显着下降,幅度分别为36.4%和57.8%,鬼针草试验中施用不同螯合剂对根际土壤As含量产生显着效果,4种螯合剂处理与CK相比显着下降13.6%~21.4%。施用EDTA处理使根际土壤Cd含量比CK处理降低25.0%,施用NTA和EDTA处理使根际土壤As含量分别降低18.1%和14.3%。
张强[2](2019)在《新型液态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匮乏、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水分利用效率低及不少地区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河北低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油葵具有耐盐抗旱性,是重要的节水作物之一,因此,2017年课题组对11个品种油葵进行了区域适应性研究,筛选出了产量高、耗水量少、适应性强的优势品种。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油葵在盐渍土壤中生长困难的同时,进一步节约农业用水,增加油葵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课题组选用了一种具有保水抗盐作用的有机酸性液态土壤调理剂,针对S675油葵进行了不同盐碱环境下的盆栽对照试验,以初步探索油葵对水盐胁迫的响应规律及土壤调理剂对水盐胁迫下油葵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针对S667、S675和S998三个油葵品种进行了大田对照实验,旨在研究土壤调理剂对不同品种油葵的适用性。通过对油葵生长指标、产量和耗水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大田试验中,施加新型液态土壤调理剂后三个品种油葵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均有所增加,耗水量减少。其中,对S675品种在生长特性方面的适应性相对较好,对S667和S998品种在增产和减少耗水方面的适应性较好。因此,S667、S998品种油葵结合土壤调理剂进行推广种植更能达到丰产、低耗水、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2)盆栽试验中,油葵现蕾期对水分需求最为敏感,各生育期耗水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耗水量与水分亏缺程度有关,水分亏缺程度越大油葵全生育时期耗水越少。中度含盐土壤(NaCl含量0.3%)各水分处理在施加新型液态土壤调理剂后全生育期耗水量下降、产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油葵种子出苗时间、出苗率、生长指标、产量与盐分含量呈负相关,即盐分含量越高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盐分含量为0.5%时油葵会出现生长不良现象,低于0.3%时油葵各项生长指标基本表现正常。
赵颖雷[3](2019)在《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洋葱(Allium cepa)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蔬菜。但我国所种植的洋葱品种及所使用的种子主要来源于进口。一个批次的进口洋葱种子在国内要经历多个季节的销售,通常需要储藏4-5年。然而,洋葱种子的寿命相对较短,即使在理想的储藏条件下其也会较其他蔬菜种子更快地失去活力,导致种子出芽缓慢,成苗率降低。技术上可以通过种子引发的方式恢复洋葱种子丢失的活力。在众多的引发形式中,水(湿热)引发因其无任何化学试剂的清洁引发流程与较长的有效期而被广泛应用。但传统水引发通常需要5天以上的引发舱湿度、温度及通气量的精确控制,工艺流程的控制难度较大。高压静电场照射可瞬间提升种子活力,加快萌发并提高出芽率,但有效期较短,一般在20天左右即出现明显消退。本研究将水引发与纯电场引发相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Hydro-Electro Hybrid Priming)技术,并使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上出现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达到进一步提高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技术操作难度的目的。同时对这种效果叠加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过程与结果如下:1电场引发剂量与洋葱种子活力恢复的模型构建。通过前期预实验获得了能使洋葱种子活力出现最大正向提升效果的高压静电场引发参数(10 kv/cm照射40 s),以此为零点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形成了14个处理。对所有处理的2 d芽势、4 d芽势、6 d芽率、胚根长、全株鲜重、平均出芽时间、种子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进行了记录,并通过PCA将这8个萌发指标降维形成1个萌发综合指标,从而构建了电场剂量参数(电场电压与照射时间)与萌发综合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此模型对纯电场引发的最佳处理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经过验证,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8.7 kv/cm照射43 s)使洋葱种子的4 d芽势提升14.0%、6 d芽率提升10.4%、胚根长增加8.9 mm、胚根鲜重增加0.123 mg、平均出芽时间缩短0.7 d、萌发指数升高4.76,活力指数升高184.06,综合萌发指标显着提升,但引发效果在最佳条件下贮藏21天后即完全消散。2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采用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对洋葱种子进行水-电场混合引发。引发时长设置为24 h、48 h与96 h,引发过程采取对环境温度、通气量及种子含水量的粗放管理,比较了不同引发形式及参数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效果,并使用人工老化的方式检验了不同形式的效果有效期。结果显示,混合引发24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接近水引发96小时;混合引发48与96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与种子抗老化能力超过了水引发96小时,达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前提下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流程操作难度的技术目的。3引发形式对改变几种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作用机理。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以及酶纯化后圆二色光谱的测定发现,8.7kv/cm、43s这一剂量的电场照射减少了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中SOD二级结构中的无规则卷曲,增加了β-折叠,从而使其单位活力得到迅速、显着的提升导致单位活性的提升,但并没有改变CAT及α-淀粉酶的活性。在该剂量的电场效果的辅助下,混合引发24小时即使SOD活性提升到与水引发96小时相同的水平。该剂量电场照射没有引起SOD合成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导致的酶数量的增加。SDS-PAGE同工酶类别的鉴定结果显示,洋葱种子SOD为Cu/Zn-SOD。4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胞膜修复进程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EPR信号、浸提液EC及播种后MDA增量的测定发现,由于混合引发较相同时间的水引发拥有更高的SOD活力,因此在引发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充分地清除种胚细胞内的超氧自由基,从而进一步降低细胞内的环境氧化性,促进胚细胞组织更快更完整的修复进程。生理指标上表现为使用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具有更低的EPR信号值、种子浸提液EC值及播种后MDA增量。混合引发48小时即可使上述参数达到与水引发96小时无显着差异的水平。对引发后种胚萌发过程的电镜观察更直观的反映出混合引发能够进一步减少种胚表面的损伤,提高种胚细胞组织修复的速度与程度,使更多比例的种胚细胞修复到能够萌发的状态,从而提高发芽势与发芽率,而纯电场引发在其引发过程中则未产生任何实质性自由基清除或种胚细胞组织的修复。5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对三种形式引发后的洋葱种子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8.7 kv/cm、43 s的电场照射剂量直接使洋葱种子143个RNA在数量上出现显着差异,但其中没有涉及GA、SOD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物质。水引发过程激活了GA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基因,使他们以正常的速度表达,从而提高了GA含量并降低了ABA含量。混合引发在水引发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一种GA20氧化酶与两种ABA-8’-羟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GA含量,进一步降低了ABA含量,但这种基因上调表达不是由电场改变相关DNA或RNA的结构或数量造成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洋葱种子的萌发与活力指数与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ABA/GA含量的比值呈极显着负相关。水引发与混合引发均使SOD的合成基因出现显着下调表达。因此进一步证实了混合引发使SOD单位活性进一步提升的原因仅为酶二级结构的改变。6引发形式的作用机理的解释与对比。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混合引发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及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的作用机理做如下解释,解释的逻辑与证据链包括两个方面:(1)、SOD活性的改变强化组织修复进程。种子在播种吸涨后即进入“预萌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种与萌发相关的酶被激活,其中SOD等抗氧化酶开始清除能够破坏种胚细胞膜的各种自由基,从而使细胞膜组织开始修复,最终实现萌发;水引发为种子在播种前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预萌发”过程,使种子预先完成一部分的自由基清除与细胞膜修复工作;混合引发通过电场照射提升了SOD酶活性,从而加速了引发的过程,提升了引发的效果。与水引发、混合引发不同的是,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自由基清除或胞膜的修复;(2)、激素水平调控。水引发过程激活了种子GA合成与ABA代谢的生理活动;混合引发依靠电场的生物学效应,进一步将这两种激素向促进萌发的水平调控,使混合引发后的种子拥有更高的GA含量、更低的ABA含量及ABA/GA比例,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激素水平调控。本文首创地将水引发与电场引发两种形式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在洋葱种子上实现了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经过混合引发的种子具有更高的细胞膜与组织完整性,及更优的激素水平。混合引发技术最终实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了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控制难度的技术目的。文章构建了从电场导致SOD酶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SOD活性、胞内环境氧化性、细胞膜修复速度与关键激素水平的改变的逻辑解释链,从两个角度科学合理的解释了混合引发的作用机理。
王文星[4](2016)在《高压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幼苗生长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理》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对发芽率有显着提高的电场条件Ea(电场强度为E= 2kv/cm,电场频率为f= 15kHz,处理时间T= 5min)和显着抑制的电场条件Eb(电场强度为E=4kv/cm,电场频率为f= 13kHz,处理时间T15min)处理柠条种子,通过测定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柠条种子的萌发指标,以及幼苗幼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叶绿素的含量,实验研究不同电场条件处理对柠条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电场条件处理柠条种子在干旱胁迫下对其幼苗幼叶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叶绿素的含量影响不相同。与对照组相比,Ea电场处理的柠条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10.1%,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2.7%,脯氨酸提高1.1%,叶绿素a增加34.3%,叶绿素b减少了9.2%;Eb电场处理的柠条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12.3%,可溶性糖含量降低32.6%,脯氨酸减少7.4%,叶绿素a减少10.4%,叶绿素b增加了8.6%。实验说明,电场条件Ea处理柠条种子具有增强种子萌发期和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耐受性的作用,电场条件Eb处理柠条种子则降低柠条种子的抗旱能力。表明恰当的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可以提高柠条种子的抗旱能力,这在柠条种植生产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也对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资料。
王淑妍,郭九峰,刘晓婷,苑号坤,李亚娇,那日[5](2015)在《静电场的植物生物效应研究概述》文中指出为研究静电场促进植物的生长的意义,文章系统阐述了静电场对植物的生物效应,主要包括高压静电场对植物种子发芽特性、幼苗生长特性及其时效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基因表达和果疏品质保鲜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静电场对植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结果为高压静电在农业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今后的研究方向应为各学科如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等相互结合而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胡建芳[6](2015)在《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高压电场处理种子,具有操作简单、低耗高效、投资小、无污染等特点,适宜的高压电场处理可有效提高种子活力。本项研究中,高粱种子的萌发试验在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培试验室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在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生理生化试验室进行,大田试验在棉花研究所农场进行。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利用高压静电发生装置处理高粱种子(晋杂122),通过主成分分析把种子7项发芽指标简化为综合指标Z,建立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的二因素综合指标的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筛选出高压电场的优化处理区间;利用完全随机设计,在优化区间内处理高粱种子,测定其萌发期间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及机制,选取最佳优化条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最佳优化条件下处理高粱种子,进行大田试验,通过对比分析苗期高粱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光合特性,揭示高压电场处理高粱种子对苗期生长生理效应的影响,结论如下:1、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电场强度100-800kV/m、处理时间5-60min范围内处理高粱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其中,除T4、T6的发芽率和T5鲜重略低于对照外,其余均高于对照。利用主成分分析把7项发芽指标简化成发芽综合指标Z,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发芽综合指标Z的数学模型:Y=2.36600+0.64096X1+0.56077X2-2.61613X12-0.76112X22-1.08750X1X2。对模型的主因素效应解析表明,试验中的二因素对高粱种子发芽综合指标的影响效应顺序为电场强度>处理时间,且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其影响都有临界效应;对模型的二因素耦合效应解析表明,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高粱种子发芽综合指标的影响有阈值效应,造成阈值效应的原因是不同的高压电场剂量下,生物体会表现出促进、抑制或无应答的响应机制,同时,二因素耦合效应还表明二因素对高粱种子发芽综合指标影响呈现显着(P<0.05)的负交互效应,二者具有互相替代和互相消减的作用。经模型解析,能够满足高粱种子发芽综合指标≥-0.1723的优化方案为:电场强度400-600 kV/m,处理时间20-55min。2、种子萌发期研究结果表明,高压电场处理能减轻膜系统的损伤程度,提高保护酶系活性和α-淀粉酶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内源GA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除CAT外,其它生理指标间均有显着相关性,且电导率、内源ABA与其它指标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主成分分析中,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07%,基本反映了所有指标的相关信息;对第一、第二主成分分析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生理指标对高粱种子萌发的得分排序为:CK<T9<T8<T7<T1<T6<T3<T2<T4<T5,各处理的得分都高于对照,其中T5各项生理指标对萌发活力贡献最大,其次为T4、T2。3、苗期生理生化及光合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T1(,500kV/m×40min)、T2(500kV/m×30min)、T3(400 kV/m×40min)处理条件下,苗期叶片的叶绿素和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的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性均高于对照,T1效果明显,其影响顺序依次为T1>T2>T3。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其区组间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不显着;而各生理生化指标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对高粱苗期叶片光合特性进行分析,发现高压电场处理后的高粱苗期叶片在各时段内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高于对照,而胞间C02浓度(Ci)均低于对照。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数值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与胞间CO2浓度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经高压电场处理后气孔导度的增加可能是提高净光合速率的重要原因。
马静[7](2015)在《电处理对南方4种针叶树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种子电处理是利用低频电流或高压静电场激化种子活力,提高种子内部酶活性,从而催动种子萌发。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电处理对多种作物和草本植物种子具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电处理后均能提高种子产量或抗性。但有关电处理对乔木树种种子的研究较少。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amassonian)、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inus taeda)是我国南方人工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的特点,目前有关这些树种种子特性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缺乏有关电处理对这些树种种子特性影响方面的研究,有关低频电流或高压静电场对木本植物种子是否具有同样的功效还不很清楚,因此很有必要开展电处理对这些树种种子特性方面的影响研究。有鉴于此,本论文以南方4种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的种子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设计的低频电流发生装置和匀强电场发生装置,设计不同电流强度和处理时间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处理试验,在人工气候培养箱中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分别测定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并分析发芽种子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比较不同低频电流强度和处理时间下4种树种种子萌发情况,探讨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下4种树种种子萌发差异,并结合种子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电场对4种树种种子萌发机理的影响,为筛选不同树种种子发芽的最佳处理条件和降低育苗成本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低频电流强度和处理时间对4种树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有显着影响。种子发芽势的影响尤为明显,与对照相比,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 A=60μA、T=5min;A=300μA、T=1min;A=240μA、T=1min;A=240μA、T=1min。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发芽率比对照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A=60μA、T=1min;A=120μA、T=1min;A=120μA,T=5min;A=240μA,T=1min。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发芽指数比对照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A=120μA、T=5min;A=300μA、T=1min;A=240μA、T=1min;A=240μA、T=5min。(2)对4种树种种子施加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后的种子萌发表现为:4种树种种子均存在电场阈值,过高的电场强度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当施加适宜的电场强度后,在.定的时间范围内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发芽势比对照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 E=5kV/cm、T=5min;E=4kV/cm、T=10min;E=4kV/cm、T=10min,E=5kV/cm、T=10min;E=5kV/cm、T=10min。对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发芽率比对照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E=2kV/cm、T=15min;E=4kV/cm、T=10min;E=4kV/cm、T=15min,E=5kV/cm、T=1min;E=5kV/cm、T=5min。对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发芽指数比对照提高最大的处理条件分别为E=3kV/cm、T=1min;E=3kV/cm、T=5min;E=4kV/cm、T=5min;E=5kV/cm、T=10min。(3)对4种树种种子施加适宜低频电流强度处理后,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的SOD、POD、CAT活性比对照均有提高,但湿地松种子酶活性与对照差异未达显着水平。而处理后杉木、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MDA含量均比对照低,而马尾松种子MDA含量比对照略高。(4)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施加适宜电场强度处理后,杉木、马尾松和湿地松种子SOD、POD、CAT活性均高于对照,而火炬松种子SOD、POD活性比对照提高,CAT活性比对照低。电场处理后杉木、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MDA含量均比对照提高,而马尾松种子MDA含量显着增加。
刘翔宇,杨体强,朱海英,胡燕飞,王郑,王文星[8](2014)在《高压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萌发与幼苗抗旱性影响的有效时间》文中研究表明从120个不同高压电场处理条件(电场强度为E=(1+n)kV/cm,n=1,2,3,4,电场频率为f=(8+n)kHz,n=1,2,…9,处理时间为t=5 n min,n=1,2,3)中挑选出了能够显着提高柠条种子萌发抗旱性的处理条件(E=2.0 kV/cm,f=16 kHz和t=5 min)。降低柠条种子萌发抗旱性的处理条件:E=4.0 kV/cm,f=13 kHz和t=15 min。用所挑选的电场条件处理种子,通过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幼苗生长变化的测定,确定高压电场对柠条种子影响的有效时间。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后,如果不在短时间内启动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的贮存过程会影响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所产生的作用。电场处理对柠条种子发芽率显着影响的有效时间为7 d。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幼苗生长影响的作用有效时间为14 d。应用电场处理种子技术,需要注意电场生物效应的有效时间。
郝廷杰[9](2011)在《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抗旱性影响的显着性条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及其在全球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严重缺水干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利用各种物理方法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已成为世界农业生产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用电场处理油葵种子,研究对其抗旱性的影响,这对于提高油葵种子抗旱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用不同频率和场强的电场处理油葵种子5min和10min,测定在20%的PEG-6000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期和水分胁迫下幼苗期的生理生化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处理提高了油葵种子的发芽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降低了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电场处理提高了幼苗相对含水量,降低幼苗根冠比,对油葵苗期的根长和株高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得到了电场处理提高油葵种子抗旱性的最佳条件:频率为11kHz场强为4kV/cm处理时间为10min,该电场处理组与CK2相比,发芽率增加22.2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16.05%和18.68%,MDA含量和根冠比降低了13.17%、12.63%,相对含水量提高5.44%。
王征宏,杨体强,侯建华[10](2006)在《电场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油葵叶细胞膜脂反应的影响》文中认为用不同强度的电场处理3个油葵(HelianthusannuusL.)品种的种子,研究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幼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并分析了电场影响抗旱性的机理。结果表明:电场处理能提高幼苗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为膜所束缚的酸性磷酸酯酶(ACP)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干旱胁迫下活性氧对膜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说明电场处理可使膜结构与功能在水分亏缺下得到保护,促进幼苗的代谢水平,从而提高了油葵的抗(耐)旱性。
二、电场处理对油葵幼苗抗旱能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场处理对油葵幼苗抗旱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螯合剂对植物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农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方法 |
1.2.2 螯合剂对重金属的活化作用及对植物修复技术的影响 |
1.2.3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与累积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螯合剂对油葵修复Cd、As复合污染农田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布置 |
2.1.3 实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螯合剂处理对油葵生物量的影响 |
2.2.2 不同螯合剂处理对油葵吸收积累和转运Cd的影响 |
2.2.3 不同螯合处理剂对油葵吸收积累和转运As的影响 |
2.2.4 不同螯合剂施用后对根际土壤总Cd、总As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螯合剂对鬼针草修复Cd、As复合污染农田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置 |
3.1.3 实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螯合剂处理下鬼针草的产量 |
3.2.2 不同螯合剂处理对鬼针草吸收积累和转运Cd的影响 |
3.2.3 不同螯合剂处理对鬼针草吸收积累和转运As的影响 |
3.2.4 螯合剂施用后对鬼针草根际土壤Cd、As含量及有效态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螯合剂对苍耳修复Cd、As复合污染农田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置 |
4.1.3 实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螯合剂处理下苍耳的产量 |
4.2.2 不同螯合剂处理对苍耳吸收积累和转运Cd的影响 |
4.2.3 不同螯合剂处理对苍耳吸收积累和转运As的影响 |
4.2.4 螯合剂施用后对根际土壤Cd、As含量及有效态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螯合剂对商陆修复Cd、As复合污染农田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设置 |
5.1.3 实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螯合剂处理下商陆的产量 |
5.2.2 不同螯合剂处理对商陆吸收积累和转运Cd的影响 |
5.2.3 不同螯合剂处理对商陆吸收积累和转运As的影响 |
5.2.4 螯合剂施用后对根际土壤Cd、As含量及有效态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螯合剂处理下鬼针草、苍耳、商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设置 |
6.1.3 实验方法 |
6.1.4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
6.1.5 上机实验方法 |
6.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门水平上的物种相对丰度 |
6.2.2 属水平上的物种相对丰度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新型液态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油葵研究进展 |
1.2.2 水盐胁迫对作物的影响 |
1.2.3 土壤调理剂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田间试验 |
2.1.1 试验地区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
2.1.5 主要计算指标 |
2.2 盆栽实验 |
2.2.1 试验地区概况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
2.2.5 主要计算指标 |
2.3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土壤调理剂对田间油葵生长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生长特性的影响 |
3.1.1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株高的影响 |
3.1.2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茎粗的影响 |
3.1.3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叶片数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1.4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地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分析 |
3.2.1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盘径的影响 |
3.2.2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百粒重的影响 |
3.2.3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产量的影响 |
3.2.4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耗水量的影响 |
3.2.5 油葵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土壤调理剂对盆栽水盐胁迫下油葵生长的影响 |
4.1 土壤调理剂对水盐胁迫下油葵生长特性的差异分析 |
4.1.1 不同盐含量对油葵出苗率的影响 |
4.1.2 土壤调理剂对水盐胁迫下油葵株高的影响 |
4.1.3 土壤调理剂对水盐胁迫下油葵茎粗的影响 |
4.1.4 土壤调理剂对水盐胁迫下油葵叶面积的影响 |
4.2 土壤调理剂及水盐胁迫对油葵耗水与产量的影响 |
4.2.1 土壤调理剂及水盐胁迫对油葵耗水规律的影响 |
4.2.2 土壤调理剂及水盐胁迫对油葵产量的影响 |
4.2.3 土壤调理剂及水盐胁迫对油葵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 |
1.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
1.1.2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
1.2 种子的失活与老化 |
1.3 失活与老化导致的种胚胞内氧化环境及膜完整性的变化 |
1.3.1 种子内源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
1.3.2 种子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1.3.3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变化 |
1.4 失活与老化对萌发关键物质的影响 |
1.4.1 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1.4.2 对α-淀粉酶的影响 |
1.4.3 对内源GA与 ABA含量的影响 |
1.5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
1.5.1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与原理 |
1.5.2 种子引发的技术类型 |
1.6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
1.6.1 物理农业与农业物理学的概念 |
1.6.2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
1.6.3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特点及研究现状 |
1.7 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
1.7.1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组成 |
1.7.2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研究方法 |
1.7.3 CD光谱在植物蛋白质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 |
1.8 种子萌发过程中GA与 ABA的合成与代谢 |
1.8.1 GA合成途径及关键酶 |
1.8.2 GA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
1.8.3 ABA分解代谢途径及关键酶 |
1.8.4 ABA氧化分解关键酶的基因表达 |
1.8.5 内源ABA与 GA互作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
1.9 转录组测序 |
1.9.1 转录组测序的类型 |
1.9.2 主流转录组测序技术与平台 |
1.9.3 转录组功能注释分析 |
1.9.4 转录组测序在高等植物中的应用 |
1.10 我国的洋葱产业及市场概况 |
1.10.1 洋葱及我国的洋葱产业 |
1.10.2 我国洋葱品种及种业市场概况 |
1.11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11.1 研究目的 |
1.11.2 研究内容 |
1.1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压静电场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电场处理设备的组建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萌发测定 |
2.1.5 纯电场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启动的影响 |
2.2.2 电场引发对种苗发育的影响 |
2.2.3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效果的综合评价 |
2.2.4 电场引发效果模型与处理参数的优化 |
2.2.5 纯电场引发效果的消散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准备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萌发测定 |
3.1.4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三种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2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酶活性的测定 |
4.1.2 SOD的提取与纯化 |
4.1.3 CD光谱测定蛋白质机构 |
4.1.4 SOD同工酶种类的鉴定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4.2.2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4.2.3 洋葱种子SOD同工酶的类型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组织与细胞膜的修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准备 |
5.1.2 自由基含量的测定 |
5.1.3 MDA含量的测定 |
5.1.4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测定 |
5.1.5 SEM与 TEM的镜检 |
5.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引发形式对种胚胞内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
5.2.2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胚胞内MDA含量的影响 |
5.2.3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子电导率的变化 |
5.2.4 引发形式对胚组织的修复效果与细胞膜的完整性的电镜观察结果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与处理 |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引发后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
6.2.2 测序数据质控统计结果 |
6.2.3 转录组de novo组装结果 |
6.2.4 基因功能注释与功能分类 |
6.2.5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与富集分析 |
6.2.6 G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2.7 AB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2.8 SOD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3 讨论 |
6.3.1 空间电场对DNA与 RNA序列、结构与数量的改变 |
6.3.2 引发形式导致的GA合成、ABA降解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3.3 引发形式导致的SOD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及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中各章补充材料 |
第一章 |
第四章 |
第六章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读博期间申请的专利 |
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获奖 |
项目资助 |
英文缩写与中英文对照表 |
混合引发相对于水引发进一步差异表达的基因序列 |
致谢 |
(4)高压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幼苗生长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电场作用于植物的研究进展 |
1.1.1 电场对植物种子和幼苗的影响 |
1.1.2 电场对植物作用的机理研究与分析 |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电场作用对柠条幼苗生长抗旱性研究的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2.1 电场装置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试剂和药品 |
2.3.1 实验药品 |
2.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柠条种子最适干旱胁迫条件筛选 |
2.4.2 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干旱胁迫条件下萌发指标的测定 |
2.4.3 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幼苗培育及部分生长指标测定 |
2.4.4 柠条幼叶可溶性蛋白质的提取与测定 |
2.4.5 柠条幼叶可溶性糖的提取与测定 |
2.4.6 柠条幼叶脯氨酸的提取与测定 |
2.4.7 柠条幼叶叶绿素的提取与测定 |
2.4.8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2.5.1 生长指标的分析 |
2.5.2 生理指标结果计算方法 |
2.5.3 幼苗指标的分析 |
第三章 电场作用对柠条幼苗生长抗旱性影响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干旱胁迫PEG浓度最适条件结果 |
3.2 电场作用对干旱胁迫下柠条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 对幼苗形态指标影响的结果分析 |
3.4 电场对幼苗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结果分析 |
3.5 幼苗各指标描述统计 |
3.6 幼苗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结果 |
4.2 结论 |
4.3 讨论 |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静电场的植物生物效应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静电场对植物种子特性的生物学效应 |
1.1静电场对种子萌发期表观特性的影响 |
1.2静电处理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时效性 |
1.3静电场对植物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形成和生长的影响 |
2静电场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
3静电场对果疏品质保鲜的影响 |
4讨论和展望 |
(6)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 高粱生物学特性及地理分布 |
1.1 高粱生物学特性 |
1.2 高粱地理分布 |
2 我国高粱的起源和栽培历史 |
2.1 高粱的起源 |
2.2 高粱的栽培历史 |
3 国内外高粱生产现状 |
3.1 国外高粱生产现状 |
3.2 国内高粱生产现状 |
3.3 国内高粱的种植分布 |
4 山西省高粱的生产现状 |
4.1 山西高粱的分布情况 |
4.2 山西高粱的产量与播种概况 |
5 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现状 |
5.1 电场生物效应特点 |
5.2 影响电场处理的因素 |
5.3 电场对动物的影响 |
5.4 电场对微生物的影响 |
5.5 电场对植物的影响 |
5.6 电场对植物生物学效应的机理研究 |
6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6.1 研究意义 |
6.2 研究主要内容 |
6.3 研究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压电场处理条件优化筛选 |
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高粱种子萌发指标的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
3.2 高压电场处理条件的优化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处理高粱种子优化条件筛选 |
5 小结 |
5.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
5.2 高压电场处理高粱种子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的生物学效应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高粱种子萌发期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3.2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3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4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5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6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3.7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SP)的影响 |
3.8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9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生理生化效应综合分析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3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4.4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5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6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4.7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各项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5 小结 |
5.1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
5.2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5.3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5.4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脯氨酸含量的的影响 |
5.5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6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5.7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时各生理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的生物学效应 |
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设计 |
1.4 高粱种子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叶绿素、N含量的影响 |
3.2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影响 |
3.4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3.5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6 高压电场对高粱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叶绿素、N含量的影响 |
4.2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4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5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6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结论与创新点 |
1.1 高压电场处理高粱种子萌发条件优化筛选 |
1.2 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效应的影响 |
1.3 高压电场对高粱苗期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1.4 创新之处 |
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2.1 存在问题 |
2.2 研究展望 |
ABSTRACT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
(7)电处理对南方4种针叶树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种子电处理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
1.1.1 电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1.2 电处理对种子抗性的影响 |
1.2 电处理对种子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1 电处理对种子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1.2.2 电处理对种子细胞膜电位和细胞分裂的影响 |
1.2.3 电处理促进种子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吸收 |
1.2.4 电处理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低频电流装置 |
2.2.2 高压静电场装置 |
2.3 测定方法 |
2.3.1 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测定方法 |
2.3.2 4种针叶树种种子酶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2.1 超氧化氢歧化茧SOD活性 |
2.3.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2.3.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2.3.2.4 丙二醛MDA含量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电处理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 |
3.1.1 低频电流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1.1 低频电流对杉木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1.2 低频电流对马尾松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1.3 低频电流对湿地松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1.4 低频电流对火炬松种子发芽势影响 |
3.1.2 低频电流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2.1 低频电流对杉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2.2 低频电流对马尾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2.3 低频电流对湿地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2.4 低频电流对火炬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3 低频电流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3.1 低频电流对杉木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3.2 低频电流对马尾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3.3 低频电流对湿地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3.4 低频电流对火炬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4 高压静电场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1.4.1 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杉木种子发芽势的比较 |
3.1.4.2 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马尾松种子发芽势的比较 |
3.1.4.3 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湿地松种子发芽势的比较 |
3.1.4.4 不同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火炬松种子发芽势的比较 |
3.1.5 高压静电场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5.1 高压静电场对杉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5.2 高压静电场对马尾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5.3 高压静电场对湿地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5.4 高压静电场对火炬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6 高压静电场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6.1 高压静电场对杉木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6.2 高压静电场对马尾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6.3 高压静电场对湿地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1.6.4 高压静电场对火炬松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2 电处理对4种针叶树种种子几种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3.2.1 电处理对不同树种种子超氧化氢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2.1.1 低频电流对不同树种种子SOD活性的影响 |
3.2.1.2 高压静电场对不同树种种子SOD活性的影响 |
3.2.2 电处理对不同树种种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2.2.1 低频电流对不同树种种子POD活性的影响 |
3.2.2.2 高压静电场对不同树种种子POD活性的的影响 |
3.2.3 电处理对不同树种种子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2.3.1 低频电流对不同树种种子CAT活性的影响 |
3.2.3.2 高压静电场对不同树种种子CAT活性的影响 |
3.2.4 电处理对不同树种种子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2.4.1 低频电流对不同树种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
3.2.4.2 高压静电场对不同树种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电流强度和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4.2 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压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萌发与幼苗抗旱性影响的有效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种子萌发的测定 |
1.2.2 种子生化指标的测定 |
1.2.3 幼苗培育与干旱胁迫处理 |
1.2.4 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电场处理对柠条种子萌发影响的时效性 |
2.2 电场处理对柠条种子酶活性影响的时效性 |
2.3 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幼苗生长影响的时效性 |
3 结果与分析 |
(9)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抗旱性影响的显着性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现状 |
1.1.1 电场宏观生物效应 |
1.1.2 电场生物学效应的机理研究 |
1.1.2.1 电场对酶活性的影响 |
1.1.2.2 电场对生物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1.1.2.3 电场对遗传基因的影响 |
1.2 植物干旱胁迫方面的研究 |
1.2.1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
1.2.2 植物抗旱性指标的研究 |
1.2.2.1 干旱胁迫对作物的水分状况影响 |
1.2.2.2 干旱胁迫对细胞膜的影响 |
1.2.2.3 干旱胁迫对植物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
1.2.3 聚乙二醇(PEG)被用作模拟干旱胁迫调节剂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种子材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设计 |
2.2.1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的设计 |
2.2.2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PEG干旱胁迫萌发实验设计 |
2.2.3 油葵种子苗期干旱实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发芽率测定 |
2.3.2 组织匀浆的制备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3 愈创木酚比色法测定POD活性 |
2.3.4 羟胺法测定SOD活性的 |
2.3.5 TBA法测定MDA含量 |
2.3.6 株高、根长及根冠比的测定 |
2.3.7 植株相对含水量(RWC) |
2.3.8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结果 |
3.1.1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在干旱胁迫下对种子萌发期指标的影响 |
3.1.1.1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在干旱胁迫下对发芽率的影响 |
3.1.1.2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种子萌发期POD活性的影响 |
3.1.1.3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种子萌发期SOD活性的影响 |
3.1.1.4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种子萌发期MDA含量的影响 |
3.1.2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在干旱胁迫下对幼苗期抗旱指标的影响 |
3.1.2.1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幼苗期株高的影响 |
3.1.2.2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幼苗期根长的影响 |
3.1.2.3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幼苗期根冠比的影响 |
3.1.2.4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幼苗期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1.3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抗旱性相关性分析 |
3.2 讨论 |
3.2.1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在干旱胁迫下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2.2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在干旱胁迫下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2.3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在干旱胁迫下对膜保护酶的影响 |
3.2.4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在干旱胁迫下对幼苗抗旱指标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电场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油葵叶细胞膜脂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和种子处理 |
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电场对干旱胁迫下油葵苗期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的影响 |
2.2 电场对干旱胁迫下油葵苗期丙二醛 (MDA) 含量的影响 |
2.3 电场对干旱胁迫下油葵苗期酸性磷酸酯酶 (ACP) 活性的影响 |
2.4 电场对干旱胁迫下油葵苗期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电场处理对膜保护酶的影响 |
3.2 电场处理对膜结构及组分的影响 |
四、电场处理对油葵幼苗抗旱能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螯合剂对植物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农田的影响[D]. 韩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2]新型液态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张强.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3]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D]. 赵颖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高压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幼苗生长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理[D]. 王文星.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5]静电场的植物生物效应研究概述[J]. 王淑妍,郭九峰,刘晓婷,苑号坤,李亚娇,那日.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5)
- [6]高压电场对高粱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 胡建芳.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7)
- [7]电处理对南方4种针叶树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D]. 马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8]高压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萌发与幼苗抗旱性影响的有效时间[J]. 刘翔宇,杨体强,朱海英,胡燕飞,王郑,王文星. 种子, 2014(08)
- [9]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抗旱性影响的显着性条件[D]. 郝廷杰. 内蒙古大学, 2011(10)
- [10]电场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油葵叶细胞膜脂反应的影响[J]. 王征宏,杨体强,侯建华. 河南农业科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