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PON中一种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学意[1](2020)在《TWDM-PON中动态资源调度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逐渐深入人心,基于传统时分复用的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用户对于各种带宽业务的需求。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ime and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TWDM-PON)由于能够提供更高的带宽,更为丰富的业务支持,并且可以与现有架构共存,传输距离和范围更远,被选为下一代无源光接入技术第二阶段(Next-Generati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Stage 2,NG-PON2)的主要发展方向。而资源管理技术是TWDM-PON网络的一项关键技术,因此设计高效的资源分配算法对于其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针对TWDM-PON中的资源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效自适应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Efficient and Adaptive-Dynamic Wavelength Bandwidth Allocation algorithm,EA-DWBA)。本算法根据服务等级协议确定光网络单元的优先级,同时为了保证用户服务质量对业务进行了区分。针对空闲时隙填充、带宽分配和波长分配分别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到TWDM-PON网络由于信息交互产生周期间空闲时隙的问题,本算法设计了自适应混合填充策略来保证网络带宽利用率最大化,同时采用高优先级业务先填充的原则保证其时延要求;在此基础上针对网络流量动态变化的情况,本算法设计了自适应带宽分配策略来保证带宽分配的高效性;同时考虑到ONU前后两次传输可能经历迁移而导致数据传输时延较大的问题,本算法设定了迁移条件,减少迁移次数,并且以最早空闲波长为原则进行数据业务传输,保证高效的数据传输。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降低网络总时延,在保证较高带宽利用率的同时,还能满足用户对于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
颜雨奇[2](2019)在《多波长光接入网中异类ONU共存场景下DBA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的平滑演进是以按需升级(pay-as-you-grow)的方式进行的。在过去几十年中,TDM-PON占据了接入网市场的主导地位;TDM-PON,如EPON和GPON,均为单波长系统,TDM-PON中ONU也有着固定的上下行波长,OLT和ONU之间以点到多点(P2MP)的方式连接与通信。为了满足用户和业务激增的带宽需求,WDM技术被引入接入网中;WDM-PON的波长数即等于ONU数,且ONU均采用波长可调谐收发器,以实现OLT和ONU之间的点到点(P2P)通信连接。从TDM-PON平滑演进到WDM-PON的过程中,由于按需升级,已升级和待升级的网络设备将不可避免地共存在同一个PON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混合WDM/TDM-PON。混合WDM/TDM-PON为多波长系统,其波长数介于TDM-PON和WDM-PON之间;WDM/TDM-PON中部分ONU被率先升级,升级方式包括采用可调谐收发器、扩大ONU波长调谐范围、增加ONU收发器数量等等,我们将传输性能不同的ONU称为异类ONU,也就是说,随着PON平滑演进的推进,混合WDM/TDM-PON中将产生多种类型的异类ONU共存。异类ONU共存是PON平滑演进的必经之路,因此能够实现在异类ONU之间充分且公平地分配带宽的动态带宽算法(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DBA)是支持PON平滑演进顺利进行的关键。我们对异类ONU共存网络场景进行了分类和定义:第一种,可调谐性型异类ONU共存,即具有/不具有波长可调谐性ONU的共存;第二种,多调谐范围型异类ONU共存,指的是固定单波长调谐ONU、多波长可调谐ONU和全波长可调谐ONU的共存;第三种,多收发型异类ONU共存,则为具有不同收发器数量ONU的共存。针对不同的异类ONU共存场景的DBA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混合WDM/TDM-PON中可调谐性型异类ONU共存的网络场景,建立了相对应的带宽分配数学模型。面向异类ONU不同的网络带宽需求,提出差异化带宽分配算法,不仅保证了调谐性型异类ONU之间还保证了过载和欠载ONU之间的带宽利用公平性。综合考虑到异类ONU在波长时隙分配方面的灵活性差异,提出一种面向波长间负载均衡的波长时隙分配算法,大幅缩短调度周期时长和传输延时水平;2)针对由多收发型异类ONU构成的NG-EPON中多类型用户和多类型业务共存的网络场景,提出了多用户多业务二维优先队列来实现缓存区分管理。提出了新型带宽分配算法,以同时满足多类型用户的差异化SLA需求以及多类型业务的差异化Qo S需求。提出时序填充、波序填充两种波长时隙分配算法,综合两者进行协同调度以满足多用户多业务差异化需求以及实现波长间负载均衡;3)针对WDM/TDM-PON中多调谐范围型异类ONU共存场景建立了带宽分配数学模型。提出将该模型下的ONU聚合问题映射到带背包限制的多背包问题上进行求解。提出了新型ONU聚合算法,该算法以分支定界子算法为框架,分别采用松弛算法和贪婪算法作为上/下界逼近子算法。当网络低负载时,该算法能大幅减少时占用波长数,且保持ONU带宽请求满足率在较高水平;当网络高负载时,该算法通过提高每根波长上带宽利用率而为ONU提供更高的网络吞吐量。
王蔚[3](2018)在《NG-EPON高效用户接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4K/8K高清视频等新兴产业的崛起,用户对于网络接入速率的要求与日俱增。作为网络接入的“最后一公里”主流解决方案之一,无源光网络(PON)能够提供强大的宽带接入能力。目前的PON技术如EPON、GPON、10G-EPON、XG(S)-PON等能够为用户提供高速的宽带接入速率。但是,随着网络带宽需求以每年50%的速率不断增长,现有的PON技术在几年后将无法满足未来业务巨大的带宽需求,研究面向未来海量带宽需求的具有更高宽带接入速率的PON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IEEE成立802.3ca标准组来研究能够提供高达100Gb/s接入速率的下一代以太无源光网络(NG-EPON)。在时分复用的基础上,NG-EPON采用多个波长叠加的结构来提升总体带宽容量,同时引入信道绑定提升单个ONU的带宽能力。在NG-EPON中,ONU配备多套收发机,能够通过信道绑定在多个波长同时工作。NG-EPON的多波长及信道绑定的全新特性带来了大幅的容量提升,同时也给用户接入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论文主要针对NG-EPON中用户接入控制,基于多波长及信道绑定的新特性,从用户注册、资源调度和用户汇聚管理三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通道ONU注册协议、资源调度算法以及ONU汇聚管理方案,实现了NG-EPON的用户快速接入以及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利用。具体而言,本论文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NG-EPON用户注册技术研究NG-EPON由于采用了信道绑定技术,ONU可以在多个波长进行数据传输。为了保证传输可靠性,在注册时需要对ONU在每个波长上都进行验证。传统的EPON注册协议由于为单波长的场景设计无法直接应用到NG-EPON中。如果简单地将单波长EPON注册协议扩展到多波长,则会由于各个波长都要等待竞争窗口的结束,存在注册时间过长的问题,无法快速地提供用户接入服务。为了同时兼顾传输可靠性和注册效率,本论文提出了基于波长终端协作的协同注册协议。通过修改协议流程,协同注册协议只需要ONU在任何一个波长注册成功,便可以通过波长终端的协作利用其它的波长终端对剩余波长进行传输可靠性的辅助验证,从而实现ONU在所有波长的注册与验证。此外,本论文对传统的注册信息单元和状态机进行了扩展,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协同注册协议,同时又能保持对传统10G-EPON甚至1G-EPON的后向兼容性。为了评估直接扩展版本和协同注册协议的性能,本论文对两种协议的注册流程进行建模分析,推导理论注册时延,同时进行仿真实验进行对比。理论和仿真结果都表明,协同注册协议能够有效地降低注册时延,能够大幅加快用户的接入速度。(2)NG-EPON资源调度技术研究NG-EPON ONU叠加的波长信道数量不同导致了NG-EPON多种类型ONU的存在,不同类型的ONU具备不同的工作波长能力。在资源调度即动态波长带宽分配时,必须要考虑不同的ONU工作波长能力、对应的带宽容量限制以及ONU波长能力不同导致的带宽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为了保证带宽资源在不同类型的ONU之间高效、公平地分配,本论文解耦了带宽分配和波长分配,提出了基于多阈值线的权值最大最小公平的带宽分配算法,然后对不同类型的波长分配顺序进行了研究,实现了NG-EPON中多类型ONU共存时的高效、公平、灵活的资源调度。此外,大小变化的以太网数据包在多个波长并行传输将导致乱序问题,重排序则需要一定的缓存和处理时延。针对此情况,本论文提出了抑制乱序情况的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尽可能地将ONU带宽授权分配在单个波长上,并且基于分配结果进行带宽授权重整形优化,能够极大地降低出现乱序情况的ONU数量,理论和仿真都证明了本算法导致的乱序ONU数量小于波长数,与ONU数量无关。最后,在轻便的在线调度模式中,OLT需要对单个ONU进行快速的资源调度决策,针对波长分配模式,研究了不同的波长分配模式对于网络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自适应的波长分配模式,综合考虑单个ONU负载以及总体负载进行动态波长分配,能够实现更低的时延和更大的吞吐量。(3)NG-EPON用户汇聚管理技术研究出于节能和服务保护的目的,根据用户数量和数据流量的涨落规律,OLT会选择性地关闭部分波长并把ONU汇聚到剩余波长上。在NG-EPON中,多种工作波长能力ONU的存在使得OLT在用户汇聚管理时选择汇聚波长时必须谨慎考虑用户的波长能力不均衡性,即使负载轻到只需要一个波长来承载,也不能随意地选取汇聚波长,必须根据ONU工作波长能力情况选取ONU都能工作的波长作为汇聚波长才能保证汇聚所有的ONU。进一步考虑负载情况则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不同的工作波长能力和对应的负载情况组合将会导致不同的最简汇聚波长的选择。针对复杂的工作波长能力情况下的汇聚管理问题,本论文运用图论知识,对NGEPON中的波长汇聚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将问题转化为带容量限制的集合覆盖问题,提出相应的启发式算法求解。提出的二步求解法的复杂度低,性能优良,能够快速求出最简汇聚波长,同时给出每个ONU详细的迁移路径,方便运营商智能地运维管理。综上,本论文研究了NG-EPON高效用户接入控制技术,参考了IEEE 802.3ca标准组相关提案文稿,问题来源于对用户接入控制受NG-EPON新特性影响的思考,对用户接入控制的几个重要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为NG-EPON用户接入控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推动和促进IEEE 802.3ca NG-EPON用户接入控制技术的最终标准形成。
李娜[4](2018)在《下一代无源光网络中动态资源调度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传统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PON)相比,下一代无源光网络(Next Generati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NG-PON)可为更多用户提供更高速率、更低成本的宽带接入服务,已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用户带宽需求的日益增长,NG-PON所承载数据业务量呈爆炸式增长。而高效的动态资源调度算法正是保障网络性能的关键,也成为目前NG-PON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论文首先阐述了 NG-PON的产生背景及其涉及的长距离无源光网络(Long Reach Passive Optical Network,LR-PON)和波长灵活无源光网络(Wavelength-Agi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WA-PON)的典型结构和研究现状,分析了 EPON、LR-PON和WA-PON中典型的动态资源调度算法;其次,针对LR-PON中传播时延增大、网络流量具有突发性和负载分布不均等问题,提出一种混合调度的自适应多线程轮询算法。该算法结合了在线调度和离线调度方式的优点,根据各ONU带宽请求情况,采用授权驱动的方式自适应调整线程数目,可以减少网络上行数据包平均时延,提高上行信道利用率。再次,考虑LR-PON中不同ONU到OLT传播时延的差异性,提出一种基于空闲填充的部分多线程轮询算法。该算法对长距离ONU采用在线调度和离线调度相结合的调度方式,并根据信道空闲情况动态调整其授权次数,而对短距离ONU则采用在线调度的单线程轮询算法,能够有效降低全网上行数据包平均时延,提高上行信道利用率。然后,考虑到WA-PON中用户流量需求不均、网络流量具有突发性,而且波长资源有限,对已有注水(Water-Filling,WF)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时延公平感知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可以根据ONU的带宽请求,并综合考虑给当前ONU分配波长时对其他ONU时延的影响,来动态改变分配给ONU的波长数,可在改善全网上行数据包平均时延性能的同时,提高上行信道利用率,并增强ONU之间的时延公平性。另外,论文还利用OPNET网络仿真平台搭建LR-PON和WA-PON网络模型,对所提出算法的上行数据包平均时延、上行信道利用率等指标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文献中已有的几种算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余一刻[5](2018)在《单波长和多波长EPON系统休眠节能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光纤接入网络的广泛部署以及业务多元化的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业务与传统业务通过单一的光纤接入网进行承载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而形成多业务融合的光纤接入系统。在多业务融合光纤接入系统中,其ONU承载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当前单一的节能策略不能较好地适应多业务融合光接入系统的节能需求。论文以EPON为例,提出了根据ONU承载业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新型分类休眠节能策略。通过仿真分析,在该节能策略下,针对承载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低负载业务的ONU能够降低其75%的能耗,时延在允许范围之内;而针对承载传统业务的ONU其节能比例在低负载时能够达到40%,并且随着负载量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但其时延相对较低。仿真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分类休眠节能策略在多业务融合的EPON系统中可以实现在系统QoS和能耗上的平衡。其次,论文在前期1G/10G-EPON节能方案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将其应用到IEEE标准组织正在探讨的NG-EPON系统中。在NG-EPON中,ONU根据速率的不同,拥有单个或多个收发器,论文提出了根据ONU收发器的工作状态设计分类节能策略,从而能够根据负载量的变化动态调节其节能效果。通过仿真分析,我们得到在系统链路低负载时能够降低60%的能耗,而在其时延上与不节能的情况近似。
赵金洲[6](2017)在《EPON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接入网的速率要求越来越高。EPON作为最受欢迎的接入网解决方案,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部署。由于EPON在上行链路上采取时分复用的方式避免冲突,因此其带宽分配算法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设计信道利用率高,数据时延低,节能效果好的带宽分配算法对于促进EPON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在众多的网络运营商中应用广泛,其中IPACT门限服务和有限服务凭借其简单的调度规则,较高的信道利用率获得了众多的关注。尽管已经有众多理论对门限服务进行分析,但IPACT有限服务至今没有完善的数学模型,其建模难点在于数据包可能因传输阈值限制和到达时缓存过多,被延后不定个周期处理。对此,本文考虑从ONU的角度,将有限服务的上行链路看作带有空闲期的M/G/1队列,其应用Gated和Limited服务规则。通过选取空闲期结束点(工作期开始点)和工作期结束点为嵌入点,建立马尔科夫链,研究了嵌入点之间的跳转关系,建立了系统稳态方程,求解出工作期开始点队列缓存情况,解决了数据包被延后不定个周期的问题。并顺利通过排队论相关知识求得稳态时数据包平均时延。同时本文也仿真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除了数据包时延和信道利用率,带宽分配算法的能耗效率也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是IPACT带宽分配算法要求ONU在低负载或空闲期仍保持高功率运作。无论是为了节能减排还是降低运营商成本,设计节能高效的带宽分配算法意义都非常重大。本文拓展并应用节能以太网的思想,提出了上行链路中的节能算法。若在上传结束时缓存为空,则让ONU进入休眠,通过设置唤醒数据量阈值或者时间阈值,让ONU主动苏醒,进行信令交互恢复正常,此休眠策略避免了ONU将能耗浪费在频繁的模式转换上,实现了节能效果的最大化。我们对此策略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此策略能在满足系统时延要求的情况下,获得极好的节能效果。
张清玲[7](2016)在《长距离无源光网络中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文中提出长距离无源光网络(Long Reach Passive Optical Network,LR-PON)简化了网络结构,能够以较低成本为更多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是下一代无源光网络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LR-PON中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与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ONU)之间的传输距离扩展到100kmm甚至更远,导致传播时延增加。为了充分利用上行信道带宽,减少上行数据包传输时延,如何设计有效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DBA)已成为LR-PON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LR-PON网络的发展由来、网络结构和研究现状,随后对LR-PON中几种主要DBA算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了已有算法的优点和不足,然后针对LR-PON中ONU与OLT之间的传播时延差异性较大的特点,在多线程轮询调度算法(Multi-thread Polling,MTP)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减少传播时延差导致的上行信道空闲时间,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线程轮询调度算法(Improved Multi-thread Polling,IMTP).该算法依据ONU与OLT的传输距离将ONU分为长距离ONU和短距离ONU,针对从短距离ONU上传数据结束到OLT收到长距离ONU的第一个数据包之间的空闲时间,在短距离ONU之间依据其带宽请求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可以减少上行信道空闲时间,提高上行带宽利用率,降低上行数据包时延。其次,针对MTP算法采用固定的线程数目,无法依据网络负载的变化动态调整以提高信道利用率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上行数据包时延的自适应多线程轮询算法(Adaptive Multi-Thread Polling,AMTP)。在AMTP算法中,OLT根据上行数据包时延情况动态调整使用的线程数目,在低负载条件下如果上行数据包时延过大,则增加轮询周期的线程数目,否则减少线程数目:在高负载条件下,若上行数据包时延过大,则减少轮询周期的线程数目。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上行信道利用率,降低上行数据包时延。最后,通过OPNET仿真软件搭建LR-PON仿真平台,对IMTP和AMTP算法进行仿真研究,并与文献中已有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小的平均上行数据包时延和数据包时延抖动以及较高的上行信道利用率,优于已有算法。
拜娟娟[8](2012)在《EPON中基于预测—修正的上行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作为IP的最佳载体以其带宽资源丰富、成本低、易于扩展和维护等优点,已成为解决接入网“最后一公里”的最佳方案。EPON系统中上行方向采用TDM方式使多个ONU共享上行带宽,采用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对上行带宽进行仲裁,不仅可以保障上行数据传输不产生冲突,而且能公平、有序、高效的利用上行信道。本文在对EPON系统结构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EPON系统中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进行研究。首先,深入分析EPON系统中的上/下行数据传输机制、多点控制协议(MPCP)和EPON中的关键技术,并重点研究了基于多业务的DBA算法和基于预测的DBA算法。然后在充分分析了预测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预测-修正机制,该机制引入修正因子对预测进行修正,使其更加逼近真实值。其次,针对现有DBA算法中的不足,结合多业务机制和预测-修正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业务预测-修正机制的带宽分配算法(CMP-DBA)。该算法首先将ONU的业务量按优先级高低为EF、AF和BE三类,接着对不同优先级业务的流量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误差的高斯分布特性对其进行修正,使预分配的带宽更加逼近真实流量,从而提高带宽分配的实时性。最后,在OPNET仿真平台上搭建EPON系统的三层通信仿真模型,依次为网络建模、节点建模和进程建模。在同参条件下将CMP-DBA算法与基于多业务的算法进行了比较,此外还将该算法采用修正机制前后的性能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CMP-DBA算法不仅能够满足高优先级业务的时延要求,而且可以有效控制低优先级业务时延异常的发生。另外,修正后算法的带宽利用率也有明显提高,同时保证了不同业务的QoS、较小的延时抖动等特性。
汪学舜[9](2011)在《光纤接入网带宽分配和拥塞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纤接入是下一代网络中的主要组成,能提供高速大容量传输,而流媒体是将来IP网络的主要应用,由于流媒体数据的传输有着特别的需求,需要对现有基于IP流的网络,实施适当的QoS保证。流媒体在网络中传输时,通过网络接入层交换设备进入网络,然后在网络中传输,因此需要在接入层交换设备和传输网络中,根据其传输特点,分别实施有效的QoS控制。光纤接入网中针对流媒体的QoS保证一直是业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围绕光纤接入网络中拥塞控制和波长带宽分配的关键技术取得了如下成果:(1)提出了一种基于E-Model传输级别的动态门限控制算法(EDTA),实现光纤接入交换设备实施有效地缓存管理策略和拥塞控制策略,将交换设备的缓存管理分为全局门限控制和队列门限控制两部分。全局门限控制通过判断不同的传输场景,进行门限控制,保证不同传输场景下的传输性能。队列门限控制则基于E-Model传输级别参数,进行门限的划分和调整,保证流媒体的传输质量。另外,该算法在流媒体数据流传输过程中检测和跟踪其时延,在转发分组数据前,根据容忍时延阀值,丢弃超时数据包,减少不必要的带宽浪费,并且对所到达的数据流按照累积时延进行优先级分类。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改善流媒体的传输性能,对交换设备的缓存资源进行有效控制,并提高网络流媒体传输质量。本文基于E-Model传输级别的动态门限控制算法已在交换容量为384Gbps/768Gbps的机架式汇聚交换机平台(支持IPv4/IPv6双栈)上实现并得到验证,并在2011年1月第1期的《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在2010年7月第7期的《计算机科学》和国际会议SPIE 2009发表相关论文。(2)提出了基于门限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实现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中共享上行带宽的公平和有效分配,该算法根据一个轮循周期中接收光网络单元(ONU)数据的速率,判断当前状态处于高负载状态还是低负载状态,进而自适应地调整光线路终端(OLT)接收ONU发送数据的门限值。高负载时,该算法能延长轮循周期并减少空闲信道周期,从而提高网络吞吐量;低负载时,该算法能减短轮循周期而加快数据的转发。对ONU授权带宽时,根据ONU的带宽请求和门限值进行分配。另外文中实现了三种基于反馈控制理论的白适应调整门限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在10G EPON系统中实验表明相比其他算法,该算法能减少平均包时延,提高网络吞吐量。在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开放基金资助项目“下一代光接入关键技术和系统研究”项目中的10G EPON的OLT系统上验证了基于门限的EPON动态带宽分配。该算法即将发表在《软件学报》上,另在2011年1月第1期的《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发表相关论文。(3)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的高效用ONU带宽分配算法,实现波分多路无源光网络技术(WDM PON)中ONU授权调度,该算法采用调度理论的方法来解决授权调度问题。将授权调度和波长分配进行结合,并将其形式化为矩形Packing问题,采用拟人的策略,为WDM EPON中ONU授权调度问题的快速求解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启发式算法。进一步模拟实验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减少平均包时延,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表明算法对授权调度的有效性。该算法即将发表在《通信学报》上。(4)提出了一种新的光纤接入网络中组播聚合的双邻域查找算法,该算法用于解决光纤接入网中聚合组播问题。使得生成的聚合树数量满足波长约束的前提下,带宽浪费比率尽可能的小。定义了一种新的优先聚合规则以生成初始解;定义了两种新的邻域结构,使邻域查找具有更高效率;提出了跳跃策略以跳出局部最优解并且将查找引向有希望的方向。模拟实验表明,该算法可有效进行组播组的聚合,有效地减少网络中的组播树数量,而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都能获得较好的性能。已在国际会议WiCOM 2009、CiSE 2009等上发表相关论文。本文申请了《适用于多媒体数据传输门限缓存管理方法》和《一种新型以太无源光网络动态带宽分配方法》两项发明专利,共发表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篇。EDTA算法在吉林、茂名等多个工程应用中,有效的解决了由于各种攻击造成的网络流媒体传输不稳定问题,基于门限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在10G EPONOLT产品An5516-01B中高效地实现了动态带宽分配。另外,与其相关的科研项目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获得好评。
张宏伟[10](2010)在《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中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文中认为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以其维护简单、成本低廉以及与现有以太网良好的兼容性等特点,成为光纤接入的最佳候选解决方案。动态带宽分配(DBA)作为EPON中的关键技术,对于提高EPON系统的性能和效率至关重要。一种好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应该能够保证所有用户公平地共享上行带宽、系统的上下行信道均具有较高的吞吐量。此外,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还应当支持业务分类和服务质量(QoS)保证。现有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很少有能够同时满足上述这些要求的。本文在分析总结大量现有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优缺点后,提出了一种新的DBA算法,它采用纵坐标加斜率的方式来表示服务包络函数,从而实现了与IEEE802.3ah标准中所定义的REPORT帧结构相兼容,有利于实现EPON系统的互通性,同时还能够保证全局用户间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它采用固定轮询周期长度的双子周期轮询机制,彻底消除了集中授权DBA方案带来的周期间信道空闲损失问题,保证了上行信道具有较高的吞吐量,同时也减少了GATE消息对下行信道带宽的占用量,有利于提高下行信道的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算法,虽然在数据包的平均时延以及延时严重的EF业务包所占的比例方面比IPACT算法的表现要略差一些,但在公平性,上/下行信道吞吐量以及EF业务的时延抖动方面的表现要显着好于现有的IPACT算法。
二、EPON中一种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PON中一种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TWDM-PON中动态资源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 |
1.3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 |
1.4 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无源光网络资源分配技术研究 |
2.1 TDM-PON中资源分配算法分析 |
2.1.1 EPON中资源分配算法分析 |
2.1.2 GPON中资源分配算法分析 |
2.2 WDM-PON中资源分配算法分析 |
2.3 TWDM-PON中资源分配算法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效自适应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 |
3.1 前言 |
3.2 算法概述 |
3.3 问题描述 |
3.4 算法描述 |
3.4.1 基于周期间空闲时隙的自适应混合授权机制 |
3.4.2 自适应带宽分配机制 |
3.4.3 基于ONU可调谐的波长分配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算法仿真实现 |
4.1 仿真模型 |
4.1.1 仿真环境 |
4.1.2 评价指标 |
4.2 算法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多波长光接入网中异类ONU共存场景下DBA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无源光接入网原理及关键技术 |
2.1 光接入网关键技术 |
2.1.1 TDM-POM |
2.1.2 WDM-PON |
2.1.3 WDM/TDM-PON |
2.2 带宽分配关键技术 |
2.2.1 多点控制协议 |
2.2.2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2.3 异类ONU共存 |
2.3.1 PON的平滑演进 |
2.3.2 异类ONU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调谐性型异类ONU共存场景下差异化多粒度DBA算法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问题描述 |
3.2.1 Type-II PON架构 |
3.2.2 问题分析 |
3.3 差异化多粒度DBA算法 |
3.3.1 可用带宽统计 |
3.3.2 保证带宽分配 |
3.3.3 剩余带宽分配 |
3.3.4 波长和时隙分配 |
3.4 算法仿真和比较分析 |
3.4.1 仿真模型 |
3.4.2 平均调度周期分析 |
3.4.3 带宽利用率分析 |
3.4.4 公平性分析 |
3.4.5 平均包延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收发型异类ONU共存场景下基于二维优先队列的DBA算法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1.1 问题描述 |
4.1.2 研究现状 |
4.2 多用户多业务二维优先队列 |
4.3 多用户多业务DBA算法 |
4.3.1 数学模型 |
4.3.2 带宽分配子算法 |
4.3.3 时序填充子算法 |
4.3.4 波序填充子算法 |
4.3.5 算法整体框架 |
4.4 算法仿真和比较分析 |
4.4.1 仿真模型 |
4.4.2 带宽利用率分析 |
4.4.3 丢包率分析 |
4.4.4 横向延时比较分析 |
4.4.5 纵向延时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调谐范围型异类ONU共存场景下ONU聚合算法研究 |
5.1 ONU迁移和ONU聚合 |
5.2 数学模型和算法比较 |
5.2.1 数学模型 |
5.2.2 多背包问题 |
5.2.3 算法比较 |
5.3 ONU聚合算法 |
5.3.1 分支定界子算法 |
5.3.2 上界逼近子算法 |
5.3.3 下界逼近子算法 |
5.3.4 算法整体流程 |
5.4 算法仿真比较 |
5.4.1 仿真模型 |
5.4.2 占用波长数 |
5.4.3 平均波长带宽利用率 |
5.4.4 带宽请求满足率 |
5.4.5 OLT端算法延时 |
5.4.6 整体平均延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缩写词检索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所获奖励 |
致谢 |
(3)NG-EPON高效用户接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NG-EPON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与日俱增的带宽需求 |
1.1.2 NG-EPON的研究意义 |
1.2 NG-EPON的研究现状 |
1.2.1 PON的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 |
1.2.2 NG-EPON的标准化进程与研究现状 |
1.3 NG-EPON用户接入控制面临的技术挑战 |
1.3.1 NG-EPON用户注册的技术挑战 |
1.3.2 NG-EPON资源调度的技术挑战 |
1.3.3 NG-EPON用户汇聚管理的技术挑战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NG-EPON用户注册技术研究 |
2.1 NG-EPON用户注册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2.1.1 传统EPON注册协议研究 |
2.1.2 NG-EPON注册要求与挑战 |
2.2 NG-EPON用户注册协议 |
2.2.1 NG-EPON独立注册协议 |
2.2.2 NG-EPON协同注册协议 |
2.3 NG-EPON用户注册协议性能分析 |
2.3.1 NG-EPON独立注册协议的理论注册时延 |
2.3.2 NG-EPON协同注册协议的理论注册时延 |
2.3.3 NG-EPON注册协议理论注册时延对比分析 |
2.4 NG-EPON用户注册协议仿真实验 |
2.4.1 仿真环境与参数配置 |
2.4.2 NG-EPON注册协议性能比较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NG-EPON资源调度技术研究 |
3.1 NG-EPON资源调度技术相关研究 |
3.1.1 传统PON资源调度技术 |
3.1.2 NG-EPON资源调度研究现状 |
3.1.3 NG-EPON资源调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3.2 NG-EPON高效公平的离线资源调度技术 |
3.2.1 NG-EPON资源调度问题建模 |
3.2.2 高效公平的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 |
3.2.3 抑制乱序的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 |
3.3 NG-EPON轻便快速的在线资源调度技术 |
3.3.1 NG-EPON在线资源调度的研究问题 |
3.3.2 NG-EPON在线资源调度的波长分配模式 |
3.3.3 NG-EPON在线资源调度的自适应波长分配模式 |
3.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1 NG-EPON离线资源调度算法性能评估 |
3.4.2 NG-EPON在线资源调度算法性能评估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NG-EPON用户汇聚管理技术研究 |
4.1 用户汇聚管理技术研究问题与研究现状 |
4.2 NG-EPON ONU用户汇聚管理问题 |
4.3 NG-EPON ONU用户汇聚策略 |
4.3.1 无容量约束的情况下的ONU波长汇聚策略 |
4.3.2 有容量约束的情况下的ONU波长汇聚策略 |
4.4 NG-EPON ONU波长汇聚性能分析 |
4.4.1 无容量约束的情况下的汇聚性能 |
4.4.2 有容量约束的情况下的汇聚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4.6 工作总结 |
4.7 工作展望 |
附录A 中英文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4)下一代无源光网络中动态资源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下一代无源光网络概述 |
1.1.1 下一代无源光网络的产生背景 |
1.1.2 NG-PON的发展现状 |
1.2 长距离无源光网络 |
1.2.1 LR-PON的网络架构 |
1.2.2 LR-PON的研究现状 |
1.3 波长灵活的无源光网络 |
1.3.1 WA-PON的结构 |
1.3.2 WA-PON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PON的动态资源调度算法研究 |
2.1 LR-PON的DBA算法 |
2.1.1 传输协议 |
2.1.2 动态资源调度问题 |
2.1.3 分组时延 |
2.1.4 典型DBA算法 |
2.2 WA-PON的DWBA算法 |
2.2.1 TWDM-PON的DWBA算法 |
2.2.2 WA-PON的DWBA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LR-PON中一种混合调度自适应多线程轮询算法 |
3.1 已有算法分析 |
3.2 混合调度自适应多线程轮询算法 |
3.2.1 算法描述 |
3.2.2 通信流程 |
3.3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3.3.1 仿真场景搭建 |
3.3.2 仿真参数与性能指标 |
3.3.3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LR-PON中一种基于空隙填充的部分多线程轮询算法 |
4.1 已有算法分析 |
4.2 基于空闲填充的部分多线程轮询算法 |
4.2.1 算法描述 |
4.2.2 通信流程 |
4.3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4.3.1 仿真场景搭建 |
4.3.2 仿真参数与性能指标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WA-PON中一种时延公平感知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 |
5.1 已有算法分析 |
5.2 时延公平感知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 |
5.2.1 算法描述 |
5.2.2 通信流程 |
5.3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1 仿真场景搭建 |
5.3.2 仿真参数与性能指标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单波长和多波长EPON系统休眠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EPON节能技术及应用流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1G/10G-EPON的节能策略研究现状 |
1.3.2 NG-EPON的节能策略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多业务融合EPON系统简介 |
2.1 拓扑结构及特点 |
2.2 现有节能策略分析 |
2.3 系统控制帧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业务融合EPON系统休眠节能策略 |
3.1 节能策略的主要思想 |
3.2 节能策略的MAC层具体实施流程 |
3.3 系统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G-EPON中的节能策略 |
4.1 NG-EPON系统的特点 |
4.2 NG-EPON系统节能分析 |
4.3 NG-EPON系统MAC层节能策略控制流程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内容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6)EPON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带宽分配算法简介 |
1.1.2 节能技术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限服务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现状 |
1.2.2 节能带宽分配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简介 |
2.1 拓扑结构及组件功能 |
2.2 控制帧结构和上下行数据传输原理 |
2.3 RTT对数据时延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服务带宽分配算法 |
3.1 有限服务分析 |
3.2 有限服务建模 |
3.2.1 选取嵌入点 |
3.2.2 状态跳转 |
3.2.3 建立稳态方程 |
3.2.4 求解平均时延 |
3.3 有限服务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节能带宽分配算法 |
4.1 节能技术 |
4.2 休眠策略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能耗仿真 |
4.3.2 时延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内容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7)长距离无源光网络中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长距离无源光网络概述 |
1.1.1 长距离无源光网络产生背景 |
1.1.2 LR-PON的优势 |
1.1.3 LR-PON的网络结构 |
1.2 LR-PON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2章 LR-PON中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 |
2.1 LR-PON的传输协议 |
2.2 EPON中的DBA算法 |
2.2.1 DBA简介 |
2.2.2 EPON中经典DBA算法在LR-PON中的适用性 |
2.3 LR-PON中的DBA算法 |
2.3.1 LR-PON中不考虑QoS的DBA算法 |
2.3.2 LR-PON中基于QoS的DBA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R-PON中考虑传播时延差异性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3.1 考虑传播时延差异性的DBA算法研究现状 |
3.2 改进的考虑传播时延差异性的多线程DBA算法 |
3.2.1 多线程轮询算法的不足 |
3.2.2 IMTP算法中的动态带宽分配过程 |
3.2.3 通信流程 |
3.3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3.3.1 仿真模型 |
3.3.2 仿真参数设置 |
3.3.3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LR-PON中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多线程轮询算法 |
4.1 LR-PON中自适应算法研究现状 |
4.1.1 固定线程轮询算法的局限性 |
4.1.2 LR-PON中自适应DBA算法概述 |
4.2 基于包时延的自适应多线程轮询算法 |
4.2.1 算法主要思想 |
4.2.2 算法描述 |
4.3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4.3.1 仿真模型 |
4.3.2 仿真参数设置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EPON中基于预测—修正的上行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无源光网络(PON) |
2.1 PON 技术简介 |
2.2 PON 网络拓扑结构 |
2.3 PON 技术分类 |
2.3.1 TDM-PON |
2.3.2 WDM PON |
2.3.3 XPON 技术的对比 |
2.4 PON 市场分析 |
2.4.1 全国各地的 PON 部署情况 |
2.4.2 PON 技术发推广的难点及应对方案 |
3 以太无源光网络 |
3.1 系统组成 |
3.1.1 光线路终端(OLT) |
3.1.2 光网络单元(ONU/ONT) |
3.1.3 光分配网络(ODN) |
3.2 EPON 中的参考模型 |
3.2.1 EPON 协议三层参考模型 |
3.2.2 互通性参考模型 |
3.3 EPON 工作原理 |
3.3.1 上行时 TDMA 分复用传输机制 |
3.3.2 下行 TDM 广播传输机制 |
3.3.3 数据帧格式 |
3.4 多点控制协议(MPCP) |
3.4.1 控制帧格式 |
3.4.2 自动发现和注册过程 |
3.4.3 数据传输过程 |
3.5 EPON 中的关键技术 |
3.5.1 系统同步以及测距技术 |
3.5.2 动态带宽分 |
3.5.3 OAM 功能 |
3.5.4 系统加密技术 |
3.5.5 QoS 支持 |
4 EPON 体系中的带宽动态分配算法研究 |
4.1 基于交织轮询的经典 BDA 算法 |
4.2 提供多业务服务的带宽分配算法 |
4.2.1 带宽保证轮询算法 |
4.2.2 固定比特率算法 |
4.2.3 DBAM 算法 |
4.3 经典预测算法 |
4.3.1 LSTP 算法 |
4.3.2 E-DBA 算法 |
4.4 动态带宽分配中的重要因素 |
4.4.1 以太网帧结构 |
4.4.2 带宽的授权周期 |
4.4.3 带宽分配算法的评价指标 |
5 EPON 中基于多业务预测-修正的 DBA 算法 |
5.1 MAP-DBA 算法的提出 |
5.1.1 MAP-DBA 算法要解决的问题 |
5.1.2 算法设计的理论思路 |
5.1.3 算法设计流程图 |
5.2 多业务预测 |
5.3 预测误差修正机制 |
5.4 带宽分配方法 |
6 基于 OPNET 的 EPON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建模仿真 |
6.1 OPNET MODELER简介 |
6.1.1 建模机制 |
6.1.2 通信仿真机制 |
6.1.3 仿真流程 |
6.2 基于 OPNET 的 EPON 系统仿真建模 |
6.2.1 EPON 仿真拓扑结构 |
6.2.2 OLT 节点模型规划 |
6.2.3 ONU 节点模型规划 |
6.2.4 ODN 节点模型规划 |
6.3 仿真结果分析 |
6.3.1 仿真参数设置 |
6.3.2 基于多业务的 DBA 算法 |
6.3.3 CMP-DBA 算法性能的整体分析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件 |
(9)光纤接入网带宽分配和拥塞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流媒体业务传输面临的问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流媒体传输拥塞控制 |
2.1 原因及研究现状 |
2.2 基本思想 |
2.3 EDTA机制 |
2.4 EDTA算法描述 |
2.5 EDTA传输分析 |
2.6 实验与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EPON系统中动态带宽分配 |
3.1 EPON系统带宽分配 |
3.2 相关研究 |
3.3 ADBEA算法机制 |
3.4 ADBEA算法描述 |
3.5 门限调整分析 |
3.6 实验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WDM EPON系统中动态带宽分配 |
4.1 WDM EPON带宽分配 |
4.2 相关研究 |
4.3 带宽分配策略 |
4.4 多波长高效用带宽分配算法 |
4.5 算法分析 |
4.6 实验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流媒体传输的波长和带宽分配 |
5.1 波长和带宽分配介绍 |
5.2 相关研究 |
5.3 波长和带宽分配模型 |
5.4 双邻域查找算法 |
5.5 实验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贡献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和获奖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和在研的主要科研项目 |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制产品的情况 |
附录5 创新成果实际工程应用 |
附录6 缩写词表 |
(10)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中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互联网发展概况 |
1.2 接入网 |
1.3 光接入网 |
1.3.1 无源光网络(PON)技术 |
1.3.2 三种PON 技术的特点 |
1.3.3 EPON 的优势 |
1.4 EPON 的最新发展 |
1.4.1 10G EPON 的出现 |
1.4.2 EPON 的新应用 |
1.5 EPON 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二章 EPON 系统 |
2.1 EPON 系统功能结构 |
2.2 EPON 系统中的数据传输 |
2.3 EPON 的分层结构 |
2.3.1 EPON 的分层结构参考模型 |
2.3.2 EPON 协议对传统以太网协议所作的扩展 |
2.4 逻辑拓扑仿真 |
2.4.1 点到点仿真 |
2.4.2 EPON 中的前导码格式 |
2.5 多点控制协议(MPCP) |
2.5.1 MPCP 简介 |
2.5.2 MPCP 协议的帧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PON 中上行带宽动态分配(DBA)简介 |
3.1 上行带宽分配的实现原理和方式 |
3.1.1 GATE/REPORT 帧 |
3.1.2 带宽分配的实现 |
3.2 静态带宽分配与动态带宽分配 |
3.3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DBA) |
3.3.1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目标 |
3.3.2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分类 |
3.4 集中授权与分散授权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3.4.1 分散授权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3.4.2 集中授权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3.5 动态带宽分配中的调度机制 |
3.5.1 业务分类与服务质量保证 |
3.5.2 EPON 调度算法的目标和调度系统的特点 |
3.5.3 公平性调度系统的定义 |
3.5.4 EPON 系统中的集中调度器和分层调度器 |
3.5.5 分层调度器中的局部公平性与全局公平性问题 |
3.5.6 EPON 中保证全局公平性的分层调度算法 |
3.6 轮询周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3.6.1 轮询周期对信道利用率的影响 |
3.6.2 轮询周期对时延及时延抖动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种与EPON 标准兼容的全局公平性DBA 算法 |
4.1 与EPON 标准兼容的FQSE 算法实现方式 |
4.1.1 一种新的SE 函数近似方案 |
4.1.2 请求/授权过程 |
4.2 固定周期长度的双子周期轮询机制 |
4.3 新算法的带宽利用率与QoS 保证分析 |
4.4 仿真实验及算法性能分析评价 |
4.4.1 系统模型及仿真参数选择 |
4.4.2 算法公平性比较分析 |
4.4.3 吞吐量比较分析 |
4.4.4 QoS 保证比较分析 |
4.4.5 算法性能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EPON中一种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TWDM-PON中动态资源调度算法研究[D]. 陈学意.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2]多波长光接入网中异类ONU共存场景下DBA算法研究[D]. 颜雨奇. 上海大学, 2019(03)
- [3]NG-EPON高效用户接入控制技术研究[D]. 王蔚.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下一代无源光网络中动态资源调度算法研究[D]. 李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5]单波长和多波长EPON系统休眠节能策略研究[D]. 余一刻.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EPON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D]. 赵金洲.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7]长距离无源光网络中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D]. 张清玲.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7)
- [8]EPON中基于预测—修正的上行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D]. 拜娟娟. 河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光纤接入网带宽分配和拥塞控制算法研究[D]. 汪学舜.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10]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中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D]. 张宏伟. 天津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