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来源的精子显微受精治疗男性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尉翔栋[1](2019)在《精子不同处理方式和精子尾对牛ICSI胚胎发育和移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技术可以充分发挥良种母牛的繁育潜力,缩短种公牛选育时间,加快牛群质量的改良。用于移植的胚胎按来源可以分为体外受精胚胎、体内受精胚胎和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 to 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胚胎。目前,ICSI技术己经发展较成熟,在诸多物种上获得成功,至今牛卵显微受精后的受精率、卵裂率以及囊胚率仍然偏低。1CSI的成功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精子的状态、精子的处理、卵母细胞的状态和操作方式等。本研究首先采用不同精子处理方法、通过注射不同形态的精子和精子尾对牛卵母细胞进行ICSI,通过差异染色和胚胎移植验证胚胎质量,探索不同精子形态及部位对牛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从而为提高牛ICSI胚胎的发育率和优化ICSI操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碱(NaOH)和超声波分别预处理精子,得到精了头,进行ICSI操作。NaOH处理组的ICSI胚胎卵裂率、囊胚率(41.0%vs29.4%,31.7%vs14.5%)均显着地高于超声波处理组。2、显微注射机械制动精子和NaOH处理后的精子头,制动精子处理组的卵裂率显着地高于精子头处理组(51.2%vs38.0%),但囊胚率(20.9%vs27.6%)差异不显着。3、对卵母细胞显微注射精子尾和空注,精子尾处理组的卵裂率显着地低于空注组和孤雌组(12.0%vs49.7%vs55.]%),但囊胚率却显着地高于空注组和孤雌组(66.7%vs51.2%vs55.5%)。空注组和孤雌激活组的卵裂率(49.7%vs55.1%)、囊胚率.(51.2%vs55.5)之间没有显着差异。4、通过差异染色统计囊胚细胞数,利用制动精子、经NaOH处理后的精子头得到的ICSI囊胚相比,其总细胞数(87.16vs89.43)和ICM/T值(0.21vs0.22)之间差异不显着。5、分别移植利用制动精子得到的ICSI囊胚和利用NaOH处理后的精子头得到的ICSI囊胚,妊娠率分别为33.33%、35.71%,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使用NaOH处理精子可以提高牛ICSI效率,利川制动精子进行显微注射可以获得较高的ICSI胚胎发育率,但是与利用NaOH处理精子进行显微注射相比,已发育囊胚的质量和移植妊娠率没有显着差异。精子尾部对ICSI卵的发育没有有利影响,在ICSI操作的过程,机械损伤对卵的发育没有显着影响。
孙松[2](2018)在《左归丸治疗肾阴不足型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以少弱精子症居多。西医治疗本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疗效欠佳,中医药在男性不育的防治方面经验丰富。前期研究发现,左归丸可明显抑制生精细胞凋亡、促进生精细胞增殖。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价左归丸治疗肾阴不足型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疗效并深入探讨其抗凋亡、促增殖分化的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采用无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肾阴不足型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治疗史及合并疾病等情况,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并记录。44例患者均予以左归丸配方颗粒口服,治疗周期为90天,治疗30天后、治疗60天后以及治疗90天后,分别记录每个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详细记录患者在用药期间的各种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90天后分别检测精子质量(一周内连续检测2次,选择精子总数较多的结果进行记录)。观察左归丸治疗肾阴不足型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总活力的影响和对中医证候总评分、肾阴不足相关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实验研究: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0只,造模组40只。空白对照组采用去离子水干预4周,造模组采用40mg/(Kg·d)的雷公藤多苷(GTW)干预4周,每组随机抽取4只大鼠进行模型验证。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大鼠中随机选取12只,做为空白对照组,GTW造模组中随机选取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TW模型组和左归丸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和GTW模型组采用去离子水灌胃,左归丸组采用6g/(Kg·d)的左归丸进行灌胃干预,干预4周;2.观察左归丸对生精障碍大鼠模型的精子质量、性激素水平、睾丸病理形态学、睾丸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3.采用Western blot以及Real-Time PCR技术,对大鼠睾丸组织进行c-kit、Oct4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结果:临床研究:经左归丸治疗后,44例患者的精液量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精子总活动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提高(P<0.01);中医证候总评分、肾阴不足相关症状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3.18%。所有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实验研究:1.左归丸组与GTW模型组比较,大鼠一般状态明显好转,睾丸组织脏器系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归丸组附睾组织脏器系数与GTW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左归丸组精子浓度、总活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均高于GTW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归丸组病理组织损伤情况较GTW模型组有所改善,管腔明显扩大,内含精子增多,部分生精管恢复正常。左归丸组睾丸生精上皮超微结构损伤明显恢复,与空白对照组近似,生精细胞形态、结构完整,可见少量变性的细胞器,线粒体增多,可见精子及高尔基体。2.左归丸组FSH、E2、LH含量显着高于GTW模型组,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左归丸组PRL水平明显高于其余两组,且均有显着差异,P<0.01。左归丸组T含量较GTW模型组有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Westernblot检测中,各组大鼠睾丸组织c-kit、Oct4蛋白表达结果相互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均呈左归丸组>空白对照组>GTW模型组的表达强弱趋势。4.Real-TimePCR检测中,左归丸组、GTW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kit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左归丸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GTW模型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GTW模型组Oct4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左归丸组与GTW模型组相比,Oct4 mRNA的表达量显着提高(P<0.01),但与空白对照组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1.左归丸能安全有效的提高肾阴不足型不育少精子症患者的精子质量,改善中医证候评分。2.左归丸可显着改善模型大鼠一般状态,显着提高睾丸、附睾脏器系数,提高精子质量,改善性激素水平及睾丸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损伤情况。3.左归丸具有抑制生精障碍模型大鼠生精细胞凋亡,并促进其增殖的作用,具体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生精细胞上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蛋白及mRNA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增加Oct4蛋白及mRNA的表达有关。综上所述,左归丸治疗肾阴不足型不育少弱精子症临床疗效确切,其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c-kit、Oct4蛋白及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凋亡,促进增殖。
付红勇[3](2018)在《PAK1对人类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精原干细胞)既可分化为成熟精子细胞,也可自我更新保持干细胞数量的稳定,对男性生育力维持有重要的作用。精原干细胞是人体内唯一可以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的成体干细胞,在生殖医学和再生医学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由于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感染、遗传因素等交互影响,不育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殖与人口健康的重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不孕不育约占育龄夫妇的15%,其中,由男性因素引起的不育症约占一半。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不清楚。据报道,人精原干细胞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患者比梗阻性无精子症(OA)人群数目显着减少,且体外培养过程中NOA患者的精原干细胞增殖减慢,表明人精原干细胞增殖、凋亡的异常参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致病机制。由于人类精原干细胞的来源有限,原代精原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困难,人类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调控的分子机制未见报道。因此,我们首次发现了人精原干细胞中PAK1在生长因子刺激下表达升高,并研究了PAK1在人精原干细胞的表达及其对人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凋亡的作用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并且,我们比较了NOA和OA人群中的表达水平。本学位论文将为人类精原干细胞的命运决定提供新的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方法:通过RT-PCR、Western blots、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对人精原干细胞系进行鉴定和纯度检测。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AK1在人精原干细胞系和人类生精小管的表达。生长因子处理后,我们运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s检测了PAK1的表达;为了确定调控PAK1表达变化的生长因子,我们培养基中添加了生长因子浓度为10 ng/ml GDNF、10 ng/ml FGF2或者10 ng/ml EGF、以及联合三种生长因子,并进行PAK1表达水平的检测。PAK1-si RNAs转染后,在RNA和蛋白水平确认敲低效果后,进行CCK8、PCNA水平、Brd U摄入、流式细胞凋亡等实验,检测PAK1对人精原干细胞系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裸鼠腹腔注射白消安,去除其睾丸组织内的生殖细胞后,进行人精原干细胞系的移植实验。移植一个月后,裸鼠睾丸组织切片,并进行PLZF、PCNA、Ki67、UCHL1等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在动物体内和整体水平研究PAK1对精原干细胞系的影响。Western blots检测PAK1调控人类精原干细胞的ERK1/2和AKT信号通路的改变和细胞周期蛋白的变化。免疫共沉淀检测PAK1和PDK1的相互作用。RNA-seq寻找PAK1的下游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real-time PCR验证,选取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下游基因。通过CCK8和流式细胞技术等检测PAK1的靶基因调控人精原干细胞系的生物学功能。mi RNA芯片检测PAK1敲低后非编码小RNA(mi RNA)的变化,研究PAK1调控人精原干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此外,real-time PCR、Western blots和组织芯片对NOA和OA人群中PAK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比较。本学位论文采用Graph Pad prism5.0进行数据分析,两组之间的分析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之间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显着。结果:RT-PCR、Western blots、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人精原干细胞系表达原代人精原干细胞的多种分子标记。生长因子EGF作用下,PAK1的表达水平升高,而GDNF或FGF2不改变PAK1的表达水平。PAK1敲低后,CCK8、PCNA检测、Brd U摄入和流式细胞等实验表明,PAK1可以促进人类精原干细胞系DNA合成和增殖,抑制其凋亡。人精原干细胞系移植实验显示,在体内和整体水平,PAK1可以促进精原干细胞系增殖,抑制其凋亡发生率。RNA测序表明,PAK1敲低后,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PDK1、ZNF367和KDR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PAK1可以与PDK1相互作用;ZNF367敲低后,PDK1和KDR m RNA表达水平发生降低。PDK1-,KDR-和ZNF367-si RNAs转染后,人精原干细胞系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发生率增加;另外,PAK1敲低后,我们发现phos-ERK1/2,phos-AKT和cyclin A的蛋白水平降低。芯片检测,PAK1敲低后,人精原干细胞系mi RNA表达的变化,发现mi R-31-5p显着升高,生物信息学预测其靶标,并经过mi R-31-5p mimics和inhibitor结合q PCR验证,结果表明JAZF是其主要靶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s和组织芯片结果表明,与梗阻性无精子在症人群相比,PAK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非梗阻性无精子在症人群中表达降低。结论:人精原干细胞系表达原代人精原干细胞多个分子标记,该细胞系纯度好,可以用于人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凋亡的分子调控研究。我们发现,PAK1主要受EGF调控,而不受GDNF或FGF2的影响。PAK1可以体外促进人精原干细胞系DNA合成和增殖,抑制其凋亡。PAK1可体内促进人精原干细胞系在白消安处理后的小鼠的生精子小管内定居、增殖,并抑制其发生凋亡。PAK1主要通过ERK1/2和AKT通路影响PDK1/KDR/ZNF367等下游基因而发挥功能,PAK1调控人精原干细胞系mi R-31-5p的表达。本学位论文揭示了PAK1在人精原干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作用与分子机制,及其在NOA患者中的异常表达,为男性不育的发生机制和人精原干细胞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新的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孔彭成[4](2016)在《小鼠圆形精子细胞显微受精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单倍体圆形精子细胞注射入卵母细细胞中(round spermatid microinjection,ROSI)作为治疗男性不育的一种新手段,为那些严重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提供了生育自己遗传学子女的机会。临床上,圆形精子细胞可以从无精子症患者的精液或睾丸活检标本中获得。虽然已有ROSI试管婴儿出生,但目前仍然存在ROSI胚胎发育能力较差、成功率低等问题。因此,探索研究这些问题,找到提高ROSI效率的方法,将推动这项辅助技术在人类临床上更广泛的应用。由于近年来较多的研究认为辅助生殖技术(ART)增加了印记缺陷相关疾病的风险,ART技术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因此,在提高ROSI效率的同时,通过对ROSI早期发育胚胎印记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检测,能够对初步评估ROSI技术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首先,我们利用小鼠生发泡(GV)期卵细胞卵胞质裂解产物孵育圆形精子细胞,通过ROSI技术,单独注射孵育后的圆形精子细胞或者与GV期卵细胞的核仁一起注射入成熟的MⅡ期卵母细胞中,比较其对ROSI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之后,结合免疫荧光技术,通过囊胚形态特征及内细胞团中Oct4的表达来评估ROSI胚胎的质量,并且通过免疫荧光强度分析比对了ROSI胚胎组蛋白H3K9me3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四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2-细胞、4-细胞胚胎的发育率都没有显着差异。而通过单独注射GV期卵细胞裂解产物孵育的圆形精子组或与核仁共注射组分别获得63.63%和70.83%的优质囊胚(Grade A),并且高于单独注射裂解缓冲液处理的圆形精子组(44.44%)和共注射裂解缓冲液处理的圆形精子与核仁组(50.00%)。更重要的是,单独注射GV期卵胞质裂解产物孵育的圆形精子组或与核仁共注射组的胎儿出生率也显着高于单独注射裂解缓冲液孵育的圆形精子组(55.07%,50.82%vs.36.73%,P<0.05),并与ICSI组无显着差异。同时,荧光强度分析结果表明GV期卵细胞卵胞质处理使ROSI胚胎中组蛋白H3K9me3水平显着降低,使其更接近ICSI胚胎。以上结果说明,小鼠GV期卵母细胞卵胞质中的某些因子能够提高圆形精子细胞的重编程,进而显着提高获得ROSI小鼠的能力;而注射额外的核仁不能明显提高其重编程,但是其潜在的贡献不能完全排除。(二)我们用不同浓度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对小鼠ROSI胚胎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分析其对ROSI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250nM Scriptaid处理10h可显着提高ROSI胚胎的囊胚率(59.14%vs.39.53%,P<0.05)和出生率(40.00%vs.20.59%,P<0.05)。此外,Scriptaid处理还上调了ROSI囊胚胚胎中多能性基因(Oct4,Nanog和Sox2)的表达,使其表达水平更接近于ICSI胚胎。同时,我们还发现ROSI囊胚中印记基因H19和Snrpn印记控制区呈现异常的去甲基化和“马赛克”式甲基化模式,而Scriptaid处理过的ROSI囊胚能更好的维持印记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其与ICSI胚胎相似。这部分研究说明合适的Scriptaid处理可以提高小鼠ROSI早期胚胎的发育潜能,进而提高ROSI的效率。而且,Scriptaid处理的ROSI胚胎上调了一些多能性基因的表达和修复了印记基因ICR异常的甲基化修饰,使其更接近说明ICSI胚胎中的状态,这些结果表明Scriptaid处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ROSI胚胎的表观遗传重编程。虽然Scriptaid处理能显着提高小鼠ROSI的效率,但是我们还发现ROSI技术可能会有潜在的表观遗传风险。为了更全面的评价其安全性,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系统研究。综上所述,我们首次发现GV卵胞质处理和Scriptaid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小鼠圆形精子细胞显微受精的效率,期望其能够为临床人类ROSI效率与安全性的提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唐永梅,韦继红[5](2015)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受精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已经成为治疗男性因素不育的首选方法,且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的受精失败发生率仍有1%-3%。目的:简要综述有关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受精失败的相关因素及其对策。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Pub Med1994年1月至2015年6月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相关研究的文献。阅读文题和摘要,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的60篇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与结论:目前,研究发现卵母细胞激活失败与卵子异常、精子缺陷、患者年龄、显微操作技术及实验室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辅助卵母细胞激活是解决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后激活失败的关键技术。了解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受精失败的相关因素后对其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提高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受精率及改善胚胎发育潜能。
全守能[6](2015)在《水牛—猪异种显微受精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是常用的辅助生殖技术,属于显微受精技术的一种,常用于治疗雄性不育和精卵互作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ICSI对水牛-猪异种显微受精原核形成和早期胚胎发育情况进行初步探讨,以便为水牛-猪精卵互作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试验一探讨了水牛精子和猪卵母细胞的显微受精情况,结果发现将水牛精子注射到猪卵母细胞中可以形成双原核,但双原核形成率显着低于注射猪精子的同种注射卵组(20.75%VS 38.60%,p<0.05)。分裂率上注射水牛精子组与假注射组、注射猪精子组相比差异不显着(78.20%VS 75.00%和86.15%,p>0.05),但假注射组显着低于注射猪精子组(75.00%VS 86.15%,p<0.05)。假定囊胚率上假注射组与注射水牛精子组、注射猪精子组相比差异不显着(28.79%VS 22.56%和34.62%,p>0.05),而注射水牛精子组显着低于注射猪精子组(22.56%VS 34.62%,p<0.05)。而假定囊胚细胞数上,假注射组、猪精子组和水牛精子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53.80±10.60 VS 54.90±9.89 VS 54.75±10.98,p>0.05)。试验二是探讨不同的培养体系对水牛-猪异种注射卵发育的影响。假定囊胚率上,无论是注射水牛精子还是猪精子,注射卵在PZM-3、SOF和先培养在PZM-3中2 d再换到SOF(P-SOF)培养的组中,都是PZM-3组假定囊胚率显着高于SOF和P-SOF组(18.63%VS 2.94%和1.00%,28.30%VS6.73%和1.98%,p<0.05)。试验三探讨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C)对水牛-猪异种注射卵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μM的5-AzaC处理水牛精子12 h后,培养在PZM-3组的双原核形成率和培养在添加10μM 5-AzaC的PZM-3组(5A-PZM)相比差异不显着(15.69%VS 9.09%,p>0.05);类似的,注射未经处理的水牛精培养在PZM-3组的双原核形成率与5A-PZM组相比差异不显着(11.11%VS8.77%,p>0.05)。在分裂率和假定囊胚率方面,培养在PZM-3中,经处理的水牛精子组分裂率显着高于未经处理的水牛精子组(91.53%VS 82.44%,p<0.05),假定囊胚率差异不显着(33.9%VS 31.30%,p>0.05)。此外,假定囊胚细胞数上,培养在PZM-3和5A-PZM中,经5-AzaC处理的水牛精子组与未经处理的水牛精子组差异不显着(分别为52.35±10.40 VS 49.15±11.96和51.70±9.75 VS 44.40±7.39,p>0.05)。以上结果说明:(1)水牛精子注射到猪卵母细胞中可以形成雄原核。(2)水牛-猪异种显微受精可以为精子质量评估提供理论参考。(3)猪卵母细胞可用于与水牛精子进行异种受精的研究。
朱复希[7](2013)在《圆头精子症受精失败机理、对策及其基因诊断平台的建立》文中认为圆头精子症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畸形精子症,在男性不育症患者中的发病率小于0.1%,其主要临床特征是顶体缺失,精子头部呈圆形。由于顶体完全缺失,精子无法穿透卵子透明带完成受精过程,因此圆头精子症患者临床表现为男性不育。传统方法认为,借助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可实现对圆头精子症患者的治疗,然而大多数报道称圆头精子症患者行ICSI术后仍存在完全受精失败或受精率低的现象。最新研究表明圆头精子症患者受精失败可能与一种精子来源的特殊磷脂酶C(PLCζ)相关,该蛋白参与了钙离子振荡诱导的卵子激活过程。PLCζ定位于精子头部顶体内膜和核膜之间的核周鞘上,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精子顶体区、赤道板和顶体后区。圆头精子由于缺失顶体引起PLCζ的丢失从而丧失激活卵子的能力,出现ICSI术后受精失败。在1例精子形态正常但ICSI受精失败的男性不育患者中发现有PLCζ基因突变也证实了PLCζ在钙离子振荡诱导的卵子激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多例ICSI联合辅助卵子激活(AOA)治疗方案提高圆头精子症患者ICSI受精率及妊娠率的报道,这些圆头精子症患者出生的小孩,至今未发现有出生缺陷。圆头精子症依据圆头精子占精液中总精子数的比例分为Ⅰ型(100%)和Ⅱ型(<100%)。临床上对这两类圆头精子症的治疗方案:Ⅰ型圆头精子症主要采取ICSI联合辅助卵子激活(AOA)进行治疗,而对Ⅱ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可通过在精液中挑取形态正常的精子进行ICSI治疗。最新的研究通过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方法观察Ⅰ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的精子形态,发现精液中占非常小比例的精子具有不同形式的异常顶体形态(萎缩顶体,异位顶体和小顶体囊泡),并且这种小顶体囊泡的精子进行ICSI治疗无需联合辅助卵子激活(AOA)就可以使卵子受精并使患者夫妇成功生出小孩。虽然AOA方案能提高圆头精子症患者的ICSI受精率,但潜在的安全性问题还是令人担忧。因此,为Ⅰ型圆头精子症患者提供成功率更高和安全性更好的治疗方案,有必要在更多的圆头精子症患者精液标本中寻找这些异常顶体形态的“圆头精子”进行ICSI治疗,并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或前瞻性实验测试这些特殊圆头精子的受精率、妊娠率、抱婴率及出生缺陷率,以检测该治疗方法的近远期临床疗效。自1971年Schirren C等第一个报道缺失顶体的圆头精子症,全世界范围内陆续有个案报道,主要是研究圆头精子症的形态学和病因学。但其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多个患有圆头精子症同胞兄弟的报道表明圆头精子症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疾病,随后报道多个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有类似人类圆头精子症的表型,从而使圆头精子症是遗传病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圆头精子症是一种罕见的畸形精子症,表型特征非常单一,即顶体完全缺失,这提示圆头精子症是一种单基因病,使得克隆和鉴定人类圆头精子症致病基因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热点。由于圆头精子症疾病的罕见性,且大部分为散发病例,因此克隆人类圆头精子症致病基因进展缓慢。借助新的遗传学技术如芯片分析和基因组测序的方法成功克隆和鉴定了2个人类圆头精子症致病疾病,加上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研究,使得对圆头精子症患者进行基因诊断成为可能,并可以对其进行生育遗传咨询,预防后代再患此病。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圆头精子症患者ICSI受精失败机理、对策和建立圆头精子症基因诊断平台。第一部分圆头精子症受精失败机理和对策首先调查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9月就诊的28例圆头精子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对这些圆头精子症患者进行普通ICSI术、ICSI联合辅助卵子激活(AOA)和供精人工受精或供精体外受精等治疗方案的受精率、妊娠率和抱婴率进行统计,其中1例圆头精子症患者行普通ICSI受精成功并出生一男孩、1例圆头精子症患者行ICSI联合辅助卵子激活(AOA)受精成功并出生一女孩。另外收集2例小顶体精子男性不育患者(包括1例IVF反复受精失败的男性患者)和1例精子形态正常但ICSI反复受精失败的男性不育患者的外周血液标本和精液标本。其次拟对上述2例出生小孩的圆头精子症、1例小顶体精子和1例精子形态正常但ICSI受精失败男性不育患者的精子通过巴氏染色、电镜观察和免疫荧光等方法进行全面检查,探讨受精失败的原因以期对这些患者提供高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圆头精子症基因诊断平台的建立虽然目前报道的圆头精子症相关基因很多,但至今在圆头精子症患者中很少发现基因突变,因此圆头精子症的遗传学病因不明确。一些研究表明DPY19L2基因缺陷是导致圆头精子症的主要致病原因。DPY19L2的分子致病模式主要是非等位基因同源重组(NAHR)导致的DPY19L2整个基因的纯合缺失,DPY19L2的点突变也是圆头精子症致病的原因。由于DPY19L2基因存在几个假基因,基因诊断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引物的特异性、PCR实验条件的稳定性和测序图的分析都需非常谨慎。本研究利用我院收集的17例圆头精子症患者(两同胞兄弟病例和15个散发病例)进行DPY19L2的基因诊断,发现62.5%的中国圆头精子症患者存在DPY19L2的基因突变,其中4例患者为DPY19L2基因的纯合缺失,1例患者为DPY19L2杂合性缺失但未发现点突变,6例DPY19L2纯合点突变为2例患者为c.1532delA、1例患者为c.16811682delAC (c.[1679delT;16811682delAC])、1例患者为c.869G>A、1例患者为c.989T>C、1例为c.1533G>T。其余5例未检测到DPY19L2缺失和点突变。总之,共有62.5%的圆头精子症患者在两个等位基因上携带有DPY19L2基因突变。本研究也证实了DPY19L2基因突变是圆头精子症的主要致病原因,本研究发现的4个新的点突变扩大了DPY19L2基因的突变谱。通过建立圆头精子症患者的DPY19L2基因诊断平台,大多数患者得到遗传学确诊,有利于对这些确诊患者进行生育遗传咨询。图24幅,表9个,参考文献105篇
景涛[8](2013)在《聚精枸橘颗粒对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学及DNA完整性影响的临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徐福松教授多年来不唯“肾无实证”之说,应用“补肾导浊”法首创聚精枸橘颗粒治疗畸形精子症,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初步分析了聚精枸橘颗粒对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学及DNA完整性影响的临床机理,为进一步优化该领域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本课题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及生殖医学科门诊就诊的男性少、弱、畸形精子症患者237人,根据纳入标准,排除和剔除初诊病例共计84例,最终纳入样本153例。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153例样本进行计算机完全随机编号选择,分为实验组90例(A.聚精枸橘颗粒组)和对照组63例(B.聚精丸组),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2个月。临床重点观察了精液理化及免疫、血清性激素、精子活力、精子运动能力、形态学与精子DNA碎片指数等指标,并观察了治疗前后两组样本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中医症候学变化。研究中数据全部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对于A组与B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组间比较采用F分析(One-Way ANOVA),同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并分析数据的正态或偏态分布,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具体分析探讨实验组与对照组精液各重要指标变量的相关性,并分析多元回归模型中的有效变量。非参数检验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x2检验)。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复杂分析的计算结果,实验组在精浆a-Glu、ACP、Zn,精子密度、前向运动精子(%)、不动精子(%)、平均直线速度VSL、正常率(%)、异常率(%)、头部异常率(%)、正常顶体完整率(%)及血清睾酮T的改善方面优于聚精丸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前后DFI精子头部DNA碎片指数差异显着(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67.7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41.26%比较,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据此,我们认为聚精枸橘颗粒参与并改善了畸形精子症患者体内精子发生发育的内分泌及睾丸自身旁分泌的调控过程。根据流行病学与中医症候学临床调查的统计数据,两组患者的易感生活习惯中饮酒占72.54%、吸烟占59.47%、碳酸饮料占53.59%、久坐缺乏体育锻炼占88.88%、电磁辐射占75.16%、熬夜占53.59%。两组患者治疗前最常见的体质是阴虚火旺、湿热下注、抑郁痰湿及气滞血虚证型。文献综述中对历代记载男子不育症的方论卷章及医案专篇进行了系统地考证。
王荣祥[9](2009)在《马卵母细胞ICSI后体外发育能力及妊娠后期卵巢黄体组织超微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胚胎移植及卵母细胞胞质内精子注射技术在国外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为养马大国,肉马、乳马和赛马业市场虽然广阔,但良种马数量缺口很大,利用新繁殖技术如胚胎移植、体外受精是解决马繁殖率低和加速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本试验从屠宰场采集马卵巢,系统研究妊娠和空怀卵巢,以及不同卵巢状态对卵巢重量、形态和卵泡分布的影响。用采集到的卵母细胞为材料,评估卵丘形态(松散型或致密型)、成熟培养体系(TCM199或NCSU23)、体外成熟时间(34h或38h)以及离子霉素结合6-DMAP激活对马卵母细胞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后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本试验还对妊娠后期(7月~9月)马卵巢黄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非繁殖季节马卵巢形态及卵泡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1)妊娠和空怀马卵巢的重量和形态,以及大、中、小卵泡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2)卵巢状态对马卵巢重量无显着影响(P>0.05);(3)有1个大卵泡的马卵巢的中卵泡数显着高于无大卵泡卵巢(P<0.05)。大卵泡数与小卵泡数呈负线性相关(r=-0.255,P=0.000);(4)马非繁殖季节有20mm以上大卵泡的卵巢占所有卵巢数的19.02%,平均每个卵巢共有4.65个卵泡,大、中、小卵泡分别占卵巢总卵泡数的9.00%、24.18%和66.82%。马妊娠后期黄体组织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体细胞呈群状或索状分布,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小黄体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体积小;(2)细胞间质存在丰富的胶原纤维。可观察到部分分泌颗粒,脂滴较多,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较少;(3)黄体细胞质内多数细胞器崩解,黄体细胞呈现明显的退化,孕激素水平的维持不再依靠黄体;(4)在3000×的五个视野内,LLC占黄体细胞的26.06%,SLC占黄体细胞的73.94%;(5)LLC的细胞长径平均为6.45μm,短径平均为3.29μm,SLC的细胞长径平均为3.67μm,短径平均为1.67μm;(6)LLC的核长径平均为5.06μm,核短径平均为2.64μm,SLC的核长径平均为3.51μm,核短径平均为1.59μm。马卵母细胞ICSI后体外发育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1)马松散型卵母细胞成熟率显着高于致密型卵母细胞(P<0.05,分别为61.09%和41.24%),但ICSI后36h分裂率无显着差异(P>0.05,分别为47.34%和44.92%);(2)两种培养体系对马松散型或致密型卵母细胞成熟率以及ICSI后36h分裂率无显着影响(P>0.05),但相同成熟体系培养松散型卵母细胞成熟率均显着高于致密型卵母细胞(P<0.05),然而ICSI后36h分裂率差异不显着(P>0.05);(3)卵母细胞38h成熟率显着高于34h成熟率(P<0.05),分别为44.43%~68.87%和34.52%~58.90%),松散型卵母细胞在TCM199体系中成熟34h进行ICSI后36h分裂率显着高于松散型或致密型卵母细胞在NCSU23体系中成熟38h后进行ICSI的分裂率(P<0.05);(4)ICSI后用离子霉素结合6-DMAP激活对马卵母细胞ICSI后36h分裂无显着影响(P>0.05)。
谭巧[10](2009)在《不同精子来源及参数对ICSI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源性精子、不同参数精子对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CSI治疗的433个周期。根据行ICSI的精子来源,分为射出精子组(A组)336个周期,附睾来源精子组(B组)97个周期。根据精子参数,又将射出精子组分为三个亚组,即正常组(A1组)95个周期,单参数异常组(A2组)119个周期,多参数异常组(A3组)122个周期。比较4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结果:1.4组的女方年龄、不育年限、正常女性比例、HCG日雌二醇(estradio,E2)水平、HCG日内膜厚度、HCG日A型内膜比例、移植胚胎数目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组的受精率分别为:A1组82.1 1%,A2组80.10%,A3组80.29%,B组80.44%。各组的受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组的正常受精率分别为:A1组72.28%,A2组76.14%,A3组73.96%,B组75.96%。各组的正常受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组的卵裂率分别为:A1组87.29%,A2组87.82%,A3组87.63%,B组85.25%。各组的卵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组的优胚率分别为:A1组65.36%,A2组68.00%,A3组63.33%,B组63.80%。各组的优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A1组21.98%,A2组21.95%,A3组22.69%,B组22.38%。各组的胚胎种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4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A1组33.68%,A2组36.97%,A3组34.43%,B组35.05%。各组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4组的早期流产率分别为:A1组9.47%,A2组9.24%,A3组9.84%,B组9.28%。各组的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精子无论是来自附睾还是射出精液,对其ICSI结局无影响。2.ICSI可以治疗各种因素的男性不育,单一或多种参数异常精子不影响ICSI结局。3.经皮附睾抽吸精子行ICSI是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所致的男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二、不同来源的精子显微受精治疗男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来源的精子显微受精治疗男性不育(论文提纲范文)
(1)精子不同处理方式和精子尾对牛ICSI胚胎发育和移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语表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胚胎移植 |
1.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2 牛胚胎移植国内外应用现状 |
1.1.3 牛ICSI冻融胚胎移植流程图 |
1.2 ICSI研究现状 |
1.2.1 ICSI简介 |
1.2.2 ICSI技术的国外研究进展 |
1.2.3 ICSI技术的国内研究进展 |
1.2.4 牛ICSI研究现状 |
1.3 ICSI的操作流程 |
1.3.1 卵母细胞的收集和处理 |
1.3.2 精子的准备 |
1.3.3 精子显微注射 |
1.3.4 注射卵的激活 |
1.3.5 ICSI受精卵的培养 |
1.4 影响ICSI效率的主要因素 |
1.4.1 精子因素 |
1.4.2 卵母细胞因素 |
1.4.3 显微操作过程对结果的影响 |
1.5 ICSI技术存在的问题 |
1.6 ICSI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
1.6.1 转基因动物的制备 |
1.6.2 受精机理的研究 |
1.6.3 辅助生殖 |
1.6.4 濒危动物的保护 |
2 引言 |
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1 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1.3 主要溶液 |
3.2 试验方法 |
3.2.1 显微操作针的准备 |
3.2.2 卵母细胞的准备 |
3.2.3 精子的准备 |
3.2.4 胚胎的冷冻与解冻 |
3.2.5 受体牛的同期发情 |
3.2.6 胚胎移植 |
3.2.7 妊娠检查 |
3.2.8 试验设计 |
3.2.9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精子不同预处理方式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4.2 不同形态的精子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4.3 精子尾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4.4 注射不同形态精子得到的ICSJ囊胚的质量比较 |
4.5 注射小同形态精子得到的ICSI囊胚胚胎移植妊娠率比较 |
5 讨论和结论 |
5.1 讨论 |
5.1.1 精子不同预处理方式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5.1.2 不同形态的精子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5.1.3 精子尾部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5.1.4 注射不同形态精子得到的ICSI囊胚的质量比较 |
5.1.5 注射不同形态精子得到的ICSI囊胚胚胎移植妊娠率比较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2)左归丸治疗肾阴不足型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男性不育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男性不育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左归丸治疗肾阴不足型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左归丸对生精障碍型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左归丸对生精障碍大鼠模型促增殖分化蛋白c-kit、Oct4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PAK1对人类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二. 材料与方法 |
2.1.实验材料 |
2.1.1 人精原干细胞系 |
2.1.2 人睾丸组织 |
2.2. 主要试剂 |
2.2.1 细胞培养及转染、测试等相关试剂 |
2.2.2 Western blots相关试剂 |
2.2.3 PCR相关试剂 |
2.2.4 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相关试剂 |
2.3 主要试剂配制 |
2.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5 实验方法 |
2.5.1 人精原干细胞系的培养、传代及其冻存、复苏 |
2.5.2 两步酶消化差异贴壁分选原代Sertoli细胞和人原代生殖细胞 |
2.5.3 小干扰RNA的转染 |
2.5.4 mi RNA315p Mimics和Inhibitor的转染 |
2.5.5 总蛋白的提取、蛋白浓度的测定 |
2.5.6 免疫共沉淀(Co-IP) |
2.5.7 蛋白印记法 (Western blots) |
2.5.8 细胞总RNA提取 |
2.5.9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 |
2.5.10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 PCR) |
2.5.11 mi R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mi RNA q PCR) |
2.5.12 CCK8实验 |
2.5.13 Bru U摄入实验 |
2.5.14 EDU (5-Ethynyl-2’-deoxyuridine) 摄入实验 |
2.5.15 Annexin V-FITC /碘化丙啶 (PI) 染色和流式细胞凋亡分析 |
2.5.16 免疫细胞化学 |
2.5.1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5.18 人精原干细胞系异体移植 |
2.5.19 TUNEL (Td T 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beling)凋亡检测法 |
2.5.20 RNA测序(RNA-seq) |
2.5.21 mi RNA芯片 |
2.5.22 人睾丸组织芯片 |
2.5.23 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3.1 人精原干细胞系表达原代人精原干细胞的多种分子标记 |
3.2 EGF增高人精原干细胞系PAK1的表达水平,GDNF或FGF2不显着影响PAK1的表达水平 |
3.3 PAK1敲低抑制人精原干细胞系增殖和DNA合成,增加其凋亡百分率 |
3.4 PDK1、KDR和ZNF367是PAK1调控人精原干细胞系的下游基因 |
3.5 PDK1敲低减少人精原干细胞系的增殖和DNA合成,增高其早期和晚期凋亡百分率;PAK1调控和作用于PDK1 |
3.6 KDR敲低减少精原干细胞系的增殖,增高其早期凋亡百分率 |
3.7 PAK1敲低导致人精原干细胞系PHOS-ERK1/2 和PHOS-AKT水平下降、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表达水平减少 |
3.8 转录因子ZNF367敲低抑制人精原干细胞系增殖并增高早期与晚期凋亡 |
3.9 MIRNA315P参与PAK1调控人精原干细胞系 |
3.10 PAK1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人群的生殖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录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SCI论文 |
附录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项 |
八. 致谢 |
(4)小鼠圆形精子细胞显微受精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单位说明 |
前言 |
1.1 圆形精子细胞显微受精在辅助生殖中的作用 |
1.2 圆形精子细胞显微受精的研究进展 |
1.3 卵母细胞的激活 |
1.4 配子的发生 |
1.4.1 卵子的发生 |
1.4.2 精子的发生 |
1.5 表观遗传修饰 |
1.5.1 DNA甲基化修饰 |
1.5.2 组蛋白修饰 |
1.6 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表观遗传重编程 |
1.6.1 父源基因组的主动去甲基化 |
1.6.2 母源基因组的被动去甲基化 |
1.6.3 组蛋白修饰和早期胚胎发育 |
1.7 基因组印记和印记相关疾病 |
第一部分 小鼠GV期卵胞质对圆形精子细胞的重编程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耗材 |
2.4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小鼠MⅡ期卵母细胞的收集 |
3.2 小鼠附睾精子的收集 |
3.3 小鼠圆形精子细胞的准备 |
3.4 GV期卵母细胞的获取 |
3.5 小鼠圆形精子的孵育 |
3.6 显微注射针、固定针和拣卵针的制作 |
3.7 胞质内显微注射操作 |
3.8 小鼠圆形精子融合胚胎的激活 |
3.9 胚胎体外发育的观察和记录 |
3.10 雄鼠输卵管结扎和假孕雌鼠的准备 |
3.11 子宫内胚胎移植 |
3.12 胚胎免疫荧光染色 |
3.13 免疫荧光强度分析 |
3.14 囊胚细胞计数方法 |
3.15 数据分析 |
3.16 实验设计 |
4 实验结果 |
4.1 不同实验组胚胎质量的比较 |
4.2 不同实验组胚胎组蛋白H3K9me3的量化分析 |
4.3 不同实验组胚胎发育潜能的比较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对小鼠RO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小鼠MⅡ期卵母细胞的收集 |
3.2 小鼠圆形精子细胞的准备 |
3.3 显微注射 |
3.4 Scriptaid处理方法 |
3.5 ROSI胚胎的体外培养 |
3.6 实时定量RT-PCR |
3.7 单囊胚印记基因的DNA甲基化分析 |
3.8 实验设计 |
3.9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小鼠圆形精子细胞的筛选 |
4.2 ROSI胚胎的体外发育情况 |
4.3 不同浓度Scriptaid处理对ROSI胚胎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 |
4.4 不同Scriptaid处理时间对ROSI胚胎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 |
4.5 Scriptaid处理ROSI胚胎10h对胚胎体内发育的影响 |
4.6 各组囊胚多能性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 |
4.7 Scriptaid处理对印记基因的ICR甲基化状态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受精失败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0 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检索人相关内容 |
检索时间范围 |
检索词 |
检索数据库 |
1.2 检索方法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质量评估 |
2 结果Results |
2.1 受精失败的原因分析 |
2.1.1精子状态与受精失败 |
2.1.2卵子状态与受精失败 |
2.1.3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因素与受精失败 |
2.1.4 其他相关因素 |
年龄因素 |
实验室环境 |
2.2受精失败的对策 |
3 讨论Discussion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伦理问题 |
文章查重 |
文章外审 |
学术术语 |
作者声明 |
文章版权 |
(6)水牛—猪异种显微受精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ICSI技术研究进展 |
1.3 ICSI的基本操作程序 |
1.3.1 卵母细胞的收集和处理 |
1.3.2 精子的准备 |
1.3.3 精子注射 |
1.3.4 卵母细胞的激活 |
1.3.5 ICSI受精卵的培养 |
1.4 影响ICSI效率的关键因素 |
1.4.1 卵母细胞相关因素 |
1.4.2 精子相关因素 |
1.4.3 做ICSI的时间 |
1.4.4 注射卵的激活 |
1.4.5 显微操作系统 |
1.4.6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浓度 |
1.5 ICSI技术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
1.6 ICSI技术的应用前景 |
1.6.1 ICSI技术生产转基因动物 |
1.6.2 提高体外成熟和玻璃化冷冻的卵母细胞受精率 |
1.6.3 提高珍贵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利用率 |
1.6.4 治疗人类和其它动物雄性不育 |
1.6.5 结合XY精子分离技术应用于性别控制动物的生产 |
1.6.6 ICSI与生殖生物学 |
1.7 哺乳动物异种精卵受精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水牛-猪异种显微受精的初步研究(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药品和主要仪器 |
2.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3 猪卵母细胞的收集和体外成熟 |
2.2.4 猪卵泡液的制备 |
2.2.5 卵母细胞的准备 |
2.2.6 精子的准备 |
2.2.7 ICSI的过程 |
2.2.8 注射卵的激活和体外培养 |
2.2.9 囊胚细胞数染色 |
2.2.10 原核染色 |
2.3 试验设计 |
2.3.1 试验一 |
2.3.2 试验二 |
2.3.3 试验三 |
2.3.4 统计分析 |
2.4 试验结果 |
2.4.1 水牛精子注射到猪卵母细胞中的发育情况 |
2.4.2 不同培养液对水牛-猪注射卵发育的影响 |
2.4.3 5-AzaC对水牛-猪异种注射卵发育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水牛精子注射到猪卵母细胞中的发育情况 |
2.5.2 不同培养液对水牛-猪注射卵发育的影响 |
2.5.3 5-Azacytidine对水牛-猪异种注射卵发育的影响 |
2.6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图片及说明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7)圆头精子症受精失败机理、对策及其基因诊断平台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业名词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
男性不育患者精液标本检査途径技术线路图 |
圆头精子症基因诊断流程技术路线图 |
前言 |
第一章 圆头精子症受精失败机理和对策 |
1.1 本院就诊的圆头精子症和非圆头精子症男性不育患者临床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材料和方法 |
1.1.3 结果 |
1.1.4 结论 |
1.2 对本研究收集的一部分患者的精子标本运用巴氏染色形态学检查、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和免疫荧光定位的方法分析 |
1.2.1 研究对象和材料 |
1.2.2 方法和结果 |
1.2.3 结论 |
1.3 讨论 |
第二章 圆头精子症的基因诊断 |
2.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材料 |
2.2 方法 |
2.2.1 外周血抽提gDNA |
2.2.2 PCR扩增 |
2.3 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8)聚精枸橘颗粒对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学及DNA完整性影响的临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前言 |
1. 选题的背景 |
2. 问题的提出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聚精枸橘颗粒治疗畸形精子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
1. 临床资料 |
1.1 对象的来源 |
1.2 畸形精子症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纳入统计与伦理委员会审批 |
2.2 分组方案 |
2.3 各组病例样本量最低要求统计计算 |
2.4 治疗方法 |
2.5 临床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3. 临床观察研究流程图 |
4. 检测方法 |
4.1 染色体及性激素检测 |
4.2 精液质量与精子形态学检测 |
5. 临床疗效标准 |
6. 病例一般情况、相关鉴别诊断、病史及相关情况分析 |
7. 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精子形态与动力学对比的T检验的执行操作 |
7.1 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精子形态与动力学对比的T检验 |
7.2 实验组治疗前后对比的T检验→执行操作如下 |
7.3 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的T检验→执行操作如下 |
8. 治疗前两组精浆Zn、a糖苷酶、睾酮T与精子质量与形态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执行操作 |
9. 实验组治疗后a糖苷酶、精浆Zn、睾酮T指标与其它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执行操作 |
10.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构成分析对比的皮尔逊卡方检验的执行操作 |
11. 研究结果 |
11.1 治疗前后精浆生化及精子质量及功能参数指标比较 |
11.2 治疗前后精子运动能力参数指标比较 |
11.3 治疗前后精子形态学分析-基本与混合分类参数指标比较 |
11.4 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5项指标比较 |
11.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禁欲时间比较 |
11.6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精浆理化指标变量差异的显着性对比 |
11.7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精子质量指标变量差异的显着性对比 |
11.8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精子运动能力指标变量差异的显着性对比 |
11.9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精子形态学指标变量差异的显着性对比 |
11.10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性激素5项指标变量差异的显着性对比 |
11.11 两组患者禁欲时间对比 |
11.12 治疗前两组精浆Zn、a糖苷酶、睾酮T与精子质量与形态学重要指标相关性分析 |
11.13 实验组治疗后以a糖苷酶a-Glu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11.14 实验组治疗后以精浆Zn含量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11.15 实验组治疗后以睾酮T(ng.dL-1)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11.16 聚精枸橘颗粒干预畸形精子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二部分 畸形精子症患者干预前后中医症候学及生存相关状态变化的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对象的来源 |
1.2 畸形精子症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纳入统计 |
2.2 分组方案 |
2.3 临床观察方案 |
2.4 统计分析 |
2.5 临床观察研究流程图 |
3. 研究结果 |
3.1 相关病史、流行病学与患者生存不良习惯基线分析 |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学变化分析 |
3.3 两组治疗前后勃起功能变化方差分析与Explore探索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聚精枸橘颗粒干预畸形精子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
1.1 本研究中样本抽样的随机性分析与样本含量的估计 |
1.2 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精子质量与形态学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 |
1.3 实验组治疗前后自身精子质量与形态学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 |
1.4 治疗前两组精浆Zn、a糖苷酶、睾酮T与精子质量与形态学重要指标相关性分析 |
1.5 实验组治疗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选择 |
1.6 实验组治疗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残差的独立性检验 |
1.7 实验组治疗后精液各重要指标的相互影响程度的多元线型回归模型分析 |
1.8 精子发生发育的调控 |
1.9 精子DNA的构成与损伤机制 |
1.10 导师论“肾无实证”之说与畸形精子症的辨证论治 |
1.11 聚精枸橘颗粒的中药药理学考证与组方特点探讨 |
1.12 从治疗后实验组精浆锌含量的提高,分析精子形态学指标的改善及DNA碎片指数的降低与抗氧化应激的关系 |
1.13 聚精枸橘颗粒干预畸形精子症的临床作用机理总结 |
1.14 导师对畸形精子症的临证心得 |
2. 流行病与中医症候学调查结果的分析 |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相关病史、流行病学与患者生存不良习惯基线分析 |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症候学变化分析 |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勃起功能变化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学对男子不育症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男性不育症与畸形精子症的研究进展 |
三、历史各时期男子不育症的方论卷章及医案专篇记载用方用药考证 |
统计专业用语中英文名称 |
临床调查用表 |
SPSS16.0 程序计算(Processing)后→输出Output原始结果 |
WHO2010版精子生理与病理形态标本与CASA自动检测系统参考样本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9)马卵母细胞ICSI后体外发育能力及妊娠后期卵巢黄体组织超微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动物卵巢黄体组织超微结构研究进展 |
1.1 卵巢卵泡解剖组织学特点 |
1.2 卵巢卵泡发生波 |
1.3 卵巢的机能 |
1.4 黄体的形态学 |
1.5 黄体的功能 |
1.6 LLC 和SLC 的起源 |
1.7 黄体细胞的分类 |
1.8 黄体退化时超微结构变化与特征 |
1.9 LLC 和SLC 超微结构的差异 |
1.10 LLC 和SLC 功能上的差异 |
1.11 展望 |
第二章 马卵母细胞胞质内精子注射的研究进展 |
2.1 前言 |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3 影响胞质内单精注射受精率的相关因素 |
2.4 前景展望 |
第三章 非繁殖季节马卵巢形态及卵泡分布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马妊娠后期黄体组织超微结构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马卵母细胞胞质内精子注射后发育能力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m SOF 成份 |
附图1:马卵巢形态图 |
附图2:马妊娠后期卵巢黄体超微结构图 |
附图3:马卵母细胞及ICSI 胚胎图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不同精子来源及参数对ICSI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分组方法 |
2.3 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法(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 |
2.4 精子准备 |
2.5 ICSI方法 |
2.6 受精、卵裂观察、胚胎移植和ICSI结局判断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一般情况的比较 |
3.3 ICSI胚胎形成情况的比较 |
3.4 妊娠结局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精子来源与ICSI结局的关系 |
4.2 精子参数与ICSI结局的关系 |
4.3 附睾精子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OA所致的男性不育的有效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四、不同来源的精子显微受精治疗男性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子不同处理方式和精子尾对牛ICSI胚胎发育和移植的影响[D]. 尉翔栋.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2]左归丸治疗肾阴不足型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孙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PAK1对人类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付红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4]小鼠圆形精子细胞显微受精的相关研究[D]. 孔彭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5]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受精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 唐永梅,韦继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51)
- [6]水牛—猪异种显微受精的初步研究[D]. 全守能. 广西大学, 2015(03)
- [7]圆头精子症受精失败机理、对策及其基因诊断平台的建立[D]. 朱复希. 中南大学, 2013(03)
- [8]聚精枸橘颗粒对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学及DNA完整性影响的临床机理研究[D]. 景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9]马卵母细胞ICSI后体外发育能力及妊娠后期卵巢黄体组织超微结构的研究[D]. 王荣祥.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 [10]不同精子来源及参数对ICSI结局的影响[D]. 谭巧. 中南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