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壳及电源采购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丛炜峰[1](2020)在《基于用户研究的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焊接行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焊接机器人的发展应用,使生产焊接的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并充满更多可能。焊接机器人属于高科技产品,具有一流的工业设计水平。电焊机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场合与工业机器人配套使用,配套机器人焊机市场的持续增长和激烈竞争促使市场对焊机产品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之前,焊机产品的工业设计并没有被足够重视。产品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性能、工艺及可靠性方面,企业重视技术而不重视设计。一些无法在技术上占据优势的企业选择将外观设计外包给设计公司,但是因为只关注产品本身,而没有认真的对市场和用户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了很多看似吸引眼球,但是不能给用户带来实际价值的新产品,非但不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反而因为额外的投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在家电行业,用户研究已经被广泛重视,并用于指导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本次设计过程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搜集和听取了用户和专家组的建议,最终形成了以用户需求为依据的产品定义。在用户需求获取方面,分别根据不同类型的对象匹配了对应的调研方法:采用了观察和访谈法获取了直接用户的需求;采用了焦点小组和竞争性分析法对产品和企业内部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提取和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销售人员积累的客户反馈,然后将用户需求提取和转化为产品属性,使产品概念能够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提高了开发过程的效率,减少了后续工作中的矛盾与变更。在产品概念形成之前,对产品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用户调研的依据和企业的现状提出了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的设计原则,使接下来的概念设计有了非常明确的指标和良好的起点。最终以奥太Pulse MIG-500数字化焊机外观升级项目为依托,完成了产品的外观升级并通过了各项测试,产品开始销往全球各地。本文将用户研究的方法应用于产品概念设计的前期,并保证之后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与最初明确的需求清单相吻合。用户的需求和建议为产品设计提供了灵感,并使概念设计有了更好的依据,把用户纳入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避免了个人喜好和偏见造成的矛盾和影响,为概念设计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评价办法,使企业的每一分投入都能为用户带来价值,对以后的焊机产品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卿银珠[2](2020)在《供应商参与FN公司ODM新产品开发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用最短时间完成客户新产品设计开发的需求并顺利进入批量生产是当前ODM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点。随着上下游企业供应链的不断发展,新产品开发不能由一个企业独立完成,必须与多家供应商协力合作。供应商参与是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顺利完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以FN公司为实际研究对象,以供应商管理、协同开发理论、新产品开发管理等基础理论为依托,论述供应商参与FN公司ODM新产品开发的现状,运用访谈法结合数据统计详细分析供应商参与FN公司新产品开发在概念设计阶段、生产设计阶段、量产爬坡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总结问题的根本原因。为了有效改善FN公司供应商参与ODM新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用的管理方法提出对参与ODM新产品开发供应商管理的优化对策。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主要有改进现有的供应商开发流程,综合选择供应商的指标,提前对供应商进行参与意愿调查,对供应商进行分类以统筹参与时机,注重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建立对供应商保护机制与订单合理分配机制等。本文研究发现对供应商参与制造企业ODM新产品开发的管理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且供应商管理贯穿于新产品开发全部阶段。在新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对供应商有效管理,与供应商有效合作直接影响着新产品的成功开发。
张锦辉[3](2020)在《场车用变频驱动一体机温升研究与防爆结构设计》文中指出为了实现场车的结构简单化、体积小型化、整机轻量化,满足在爆炸性危险环境中使用的特殊要求,本文针对场车变频驱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展开研究。通过对变频驱动一体机的冷却系统和防爆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能有效控制整机温升,提高设备安全等级。变频驱动一体机由于机械结构紧凑,存在通风散热效果差的缺点。对变频器输出的PWM波形进行频谱分析,发现其谐波含量大。应用焦耳定律和相关经验公式计算电机和变频器的功率损耗。对使用强制风冷散热方案的电机和变频器的温度场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其热量分布。提出一套水冷散热技术方案以提升整机的散热效果,并在COMSOL中开展模拟研究。依据IEC国际标准的要求对变频驱动一体机的机械结构进行防爆设计,样机隔爆外壳等效模型通过型式试验验证,设计强度符合标准要求。按照图纸加工了一台防爆水冷式变频驱动一体机试验样机,对试验样机开展不同工况下的温升试验,验证变频驱动一体机的温升控制效果。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强制水冷散热方案相比常规的强制风冷散热方案分别使得电机温升由67.81K下降为39.65K,降低41.53%;变频器IGBT模块温升由43.67K下降为10.04K,降低77.01%。水冷变频电机定子绕组温升试验值比仿真计算值小1.36K。样机温控效果满足设计要求,防爆结构符合标准规范,实现了变频驱动一体机的工程应用。
胡猛[4](2020)在《雅特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是中国的5G通信元年,中国大陆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获得了5G商用牌照。这意味着全国范围的大规模5G商用将快速展开。通信市场将迎来又一次规模庞大的升级换代。对于通信电源厂家来讲,新一轮的市场机遇又开始来临。5G通信电源对技术、成本和交期要求的提升,也意味着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对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雅特公司作为老牌的电源企业,在电源界享有盛誉,但是,自中国改革开发以来,随着本土电源企业的快速崛起,雅特公司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家专业的电源公司,如何适应新的市场要求,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也是雅特公司首要任务。设计部门作为公司的核心部门,必须与时俱进,提升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雅特公司现有的开发流程进行分析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现有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中急需优化改善的地方,针对所发现的这些薄弱项,运用集成开发理论、价值链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参考学习同行业的先进经验,结合雅特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应的优化建议和保障措施。期望此研究能够对雅特公司通信电源的开发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提升公司的产品竞争力。雅特公司现有开发流程中的问题在集团公司其他设计中心都类似存在,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对集团其他设计中心提供借鉴参考,同时也对国内电源企业新产品开发流程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李一粟[5](2020)在《中压变换器对拖测试平台的研究》文中提出在近几十年来,中压变换器在多种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大功率场合下,中压变换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较低的线缆成本等优势。中压变换器的测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电网功率往往不能满足变换器需求,另一方面大型电机的装配与试验会带来较高的成本。本文对中压变换器的测试平台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工业界常使用功率循环拓扑以应对网侧功率不足的问题。本文在第二章分别对直流和交流耦合拓扑在设备复杂度,控制复杂度,效率,网侧性能等各个方面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拓扑的选择。针对电机带来的成本问题,本文采用了陪测变换器与滤波器模拟电机外特性,以对变换器进行低成本的测试。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滤波器硬件方案的优缺点。以电感作为滤波器的测试平台共模通路阻抗较小,容易形成很大的共模电流,因而无法测试变换器采用空间矢量调制(SVM)或注入零序分量PWM调制的运行工况。为此,本文在第三章提出了一种提升共模回路阻抗的陪测变换器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谐振控制抑制共模电流的低频分量,通过注入稳态分量抑制共模电流的高频分量,从而有效提高了共模通路的阻抗,使被测变换器可注入共模分量,测试工况更接近实际工况。本文还对注入共模后的测试范围进行了定量计算,测试范围在不同电感值下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扩展。被测变换器与陪测变换器通过三相电感连接时,两变换器的纹波情况与真实工况不同,这可能会在热损耗上和电流采样上带来问题。本文分析了测试工况下与实际工况下纹波的异同,并说明了载波相位对纹波幅值的影响。同时,本文建立了对拖平台两侧变换器的热损耗模型,评估了不同纹波对变换器运行时的损耗影响。载波的不同步会影响两侧变换器的采样,从而对电流环控制造成一定的影响,第四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边采样的控制方法,通过载波相位调整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最后,本文还对中压测试平台的搭建进行了说明,具体包含硬件设计,控制器设计,故障保护设计等各方面内容。
胡永[6](2019)在《吸油烟机中静电油烟净化模块的设计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的家庭厨房的油烟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对空气的直接污染和雾霾加剧,危害人类的健康。常规的家用吸油烟机油脂分离方式按照分离方式主要以机械物理分离为主,按照工作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在风机前端利用金属滤网与油烟的碰撞、冷却,起到过滤分离的作用;另一种为风机带动通过其流道的混合气体高速旋转,利用离心作用达到油烟分离的目的。这两种分离方式去除油烟效果差,仍会有大部分油烟直接外排到大气中,同时因为油烟直接进入到排风系统中,加重了对吸油烟机本身的污染,导致排烟效果下降,影响人类健康。本文将高压静电分离技术应用于家用吸油烟机内部,在机器前端完成油烟的分离、收集,减少了对吸油烟机的污染和对外的油烟排放。本文根据家用烟机安装空间尺寸设计了适合的高压静电分离模块。首先,建立了简单的物理模型模拟油滴在电场中的运动状态,经过理论分析,得出通过适当调整极板间距,增大极板两级电压以及适当增加极板长度等可以有效提高油烟分离效率;第二:模块整体结构需要考虑安全安规要求、整机结构安装尺寸以及模块制造的难易程度等,在电极结构上尝试设计了多种收集极和放电极的放电形式,通过对不同电极形式的实际吸附效果测试,确定优化方案;第三:自主设计研发基于脉冲频率调节的直流高压电源电路,其效率高于市场产品,平均效率提高了约30%。第四:通过建立测试平台,对静电油烟净化模块对油烟的吸附效果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比吸油烟机油烟收集的程度,对比油烟及PM2.5排放到大气中的减少量。实验结果表明高压静电模块具有良好的油烟分离效果,且模块可靠性高,油烟去除率达到80%,高压静电模块前端和后端PM2.5减少80%,相比未带有静电模块样机排放到大气中PM2.5减少60%,减少了油烟外排。采用静电油烟净化模块的吸油烟机对比普通吸油烟机在减少排放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小油脂在风机系统的长期积累,降低吸油烟机空气性能损失以及促进吸油烟机噪声的下降,提高了吸油烟机的使用寿命。
鲍鲁杰[7](2019)在《地铁工程车EMC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轨道车辆电磁兼容技术是影响车辆安全运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国使用的地铁工程车主要以柴油发电作为动力的内燃工程车为主,是保障地铁正常运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工程车车载设备相对较少,但是电磁环境非常复杂,当前对地铁工程车EMC技术的研究较欠缺,针对以上现状,本论文对地铁工程车的电磁兼容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理论、设计、仿真、测试等,本文重点在于通过仿真和测试手段来验证地铁工程车电磁兼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首先,从电磁干扰三要素出发,介绍了干扰耦合机理以及地铁工程车电磁兼容设计中的车载设备接地理论、屏蔽理论、搭接理论,紧接着介绍了地铁工程车车辆编组、主要干扰源设备和敏感设备以及工程车EMC设计要求。其次,依据整车工作时的电气原理,分析可能会对地铁工程车安全运行产生威胁的主要干扰源和敏感设备,研究设备之间的干扰原理和干扰耦合路径,从电磁兼容设计的接地、设备布局、线缆布线、钢管搭接、控制柜布局布线等角度,结合电磁兼容标准,对地铁工程车关键位置进行电磁兼容设计。然后,通过使用Ansys Maxwell软件对20号线管的屏蔽性能、搭接等进行建模仿真。20号线管是地铁工程车安全运行、正常通信的关键位置,通过仿真,分析20号线管的磁场分布情况,检验线管屏蔽内外辐射磁场的能力,并对地铁工程车车下布线部分提出合理建议。最后,对地铁工程车整车进行电磁兼容相关测试,EMC测试主要包括辐射发射测试、磁场发射测试、辐射抗扰度测试、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首先介绍测试所需要的设备、轨道车辆EMC测试要求,结合制订的地铁工程车测试方案,对整车进行电磁兼容测试,得到整车测试参数,再分析测试结果,验证得到地铁工程车辐射发射限值满足标准要求,验证了地铁工程车EMC设计的合理和可靠。
储灿[8](2019)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流控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是一种应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细胞检测分析仪器,其原理是通过对人体血液中的稀有循环肿瘤细胞进行筛选富集并完成计数,最终根据分析结果实现对癌症的诊断和辅助治疗。微流控技术细胞分选仪目前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但是其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市场需求量同样可观。然而通过分析调研,可以发现目前全球高端医疗仪器的市场仍被欧美日等国的产品牢牢占据。究其原因,除了技术层面的差距,仪器造型设计以及交互设计上的不足也是国产医疗仪器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医疗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医疗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同样需要得到重视与发展。本文针对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的外观造型以及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学习研究细胞分选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功能结构。并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相关设计理论和现有的标准人体尺寸数据,完成仪器的人机尺寸分析。主要包括仪器整体造型以及各功能部件的参考设计尺寸计算以及各功能部件在仪器上的布局位置分析;(2)根据产品设计中色彩和材质的相关设计理论,并结合医疗仪器的自身特点,进行仪器的色彩和材质分析研究。最终确定细胞分选仪的色彩以及材质设计方案;(3)根据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分析结果完成仪器的外观造型设计,包括仪器整体外壳的造型设计以及各功能部件的机械结构设计。并运用色彩及材质分析的结果完成渲染工作,得到仪器的效果图。最后运用JACK人机仿真软件针对所设计的细胞分选仪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其在人机工程上的合理性;(4)根据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相关原理进行仪器交互界面的分析研究,完成细胞分选仪的交互界面设计。并针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相应的评价分析,验证设计的可行性。最终完成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的造型和交互界面设计,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医疗仪器设计流程。
曾探[9](2019)在《一种车辆驱动永磁同步磁阻电机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力发展高效的清洁能源和发展电动汽车已是大势所驱。电动汽车中的驱动电机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其要求驱动电机能够频繁启动、停止和加减速同时也要求驱动电机的运行范围大和有较强的过载能力。永磁同步磁阻电机将永磁同步电机和磁阻电机结合起来,具有功率密度大、调速范围宽和过载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比较好的符合驱动电机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其在驱动电机上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设计出一款额定功率为115kW,额定转速转速3000r/min且最大转速为10000r/min的永磁同步磁阻电机,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电机进行分析。首先,研究不同磁极结构、气隙长度以及永磁体含量和剩磁等因素对电机电磁参数和转矩的影响。通过计算确定永磁同步磁阻电机的基本电磁参数,包括电磁负荷、定转子尺寸和永磁体结构等参数。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计算,验证电机是否达到性能指标。其次,研究电机在不同条件的起动过程和非正常工况下所产生的退磁特性,分析研究不同负载转矩、负载转动惯量倍数和导条材料在起动过程中对永磁体性能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电机转速和永磁体平均磁密的影响,着重分析了电机在单相断路和三相短路等非正常工况下对永磁体的影响。最后,研究电机定子的模态理论,分析电机不同机壳材料和不同机壳厚度对电机定子固有频率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电机在正弦电流和变频器作用下的气隙磁密和径向电磁力,有限元仿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王可[10](2019)在《R铝合金部件公司差异化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精密铝合金部件制造业属于精密轻金属部件制造领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精密铝合金部件行业,并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铝合金部件行业却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等条件约束趋紧,受上下游产业周期性调整、中美贸易战、各地区无序竞争带来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铝合金部件制造企业同质化竞争越演越烈,使铝合金部件行业发展很不均衡。本文以R铝合金部件公司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PEST分析,当前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趋势都对铝合金部件行业发展有利,但同时行业也需要不断更新技术来满足下游应用市场的需要。应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出因下游应用行业的产品迭代,低端加工型企业将面临市场淘汰,R公司需要将生产重心转移到高附加值的定制化深加工精密铝合金部件。基于SWOT理论并结合R铝合金部件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出下游应用行业存在新兴市场机会,同时也存在技术挑战、供应商认证以及严格的环保安监要求。R公司虽然有技术优势、质量管理优势、进入市场的前沿优势,但企业也受制于产能有限、国际销售渠道较弱、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劣势。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提出R公司应采用差异化战略来取得竞争优势,并从全面柔性化生产、自主技术研发、中高端市场营销、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这四个方面来制定,在市场开拓、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三方面重点实施。最后在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体系、整合信息管理系统、重塑企业安全文化四个方面提出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机壳及电源采购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壳及电源采购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用户研究的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电焊机行业的发展背景 |
1.1.2 气保焊机在焊机行业的地位和作用 |
1.1.3 气保焊机电源存在的问题 |
1.1.4 项目来源 |
1.2 逆变式焊机电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业焊机产品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用户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用户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用户需求的获取及分析 |
2.1 用户需求的获取 |
2.1.1 观察法 |
2.1.2 用户访谈 |
2.2 用户角色的创建 |
2.2.1 确定用户角色 |
2.2.2 创建用户使用场景 |
2.3 企业内部需求的获取 |
2.3.1 焦点小组 |
2.3.2 竞争性分析 |
2.4 销售人员需求的获取 |
2.4.1 问卷设计 |
2.4.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2.5 气保焊机用户需求提取与转化 |
2.5.1 产品属性列表 |
2.5.2 产品需求优先级划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计要素分析 |
3.1 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环境要素分析 |
3.1.1 手工气保焊机 |
3.1.2 焊接机器人配套专用焊机 |
3.2 结构要素分析 |
3.2.1 成本要素分析 |
3.2.2 质量要素分析 |
3.2.3 标准化设计要素分析 |
3.3 造型要素分析 |
3.3.1 产品形象识别要素分析 |
3.3.2 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的形态特征 |
3.4 CMF要素分析 |
3.4.1 色彩要素分析 |
3.4.2 材料要素分析 |
3.4.3 表面处理要素分析 |
3.5 人机交互要素分析 |
3.6 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的设计原则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设计实践 |
4.1 方案构思 |
4.1.1 草图发散设计及筛选 |
4.1.2 3D模型和初步效果图 |
4.1.3 人机界面设计 |
4.1.4 最终效果图展示及分析 |
4.2 样机的测试与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1 用户访谈提纲 |
附录2 市场销售人员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供应商参与FN公司ODM新产品开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概述及相关理论 |
2.1 文献概述 |
2.1.1 新产品开发研究 |
2.1.2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 |
2.2 相关理论 |
2.2.1 供应商协同开发理论 |
2.2.2 供应商管理理论 |
第三章 供应商参与FN公司ODM新产品开发现状 |
3.1 FN公司交换机新产品开发基本情况 |
3.1.1 FN公司规模与业务概况 |
3.1.2 FN公司交新产品研发框架 |
3.2 FN公司交换机新产品开发流程和特点 |
3.2.1 FN公司交换机新产品开发流程 |
3.2.2 交换机新产品开发的基本特点 |
3.3 FN公司交换机新产品开发合作现状 |
3.3.1 供应商基本情况 |
3.3.2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合作模式 |
第四章 供应商参与在FN公司ODM新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
4.1 新产品开发概念设计阶段供应商的管理问题 |
4.1.1 开发供应商的流程模糊 |
4.1.2 选择供应商的指标单一 |
4.1.3 供应商参与意愿和参与时机问题 |
4.2 新产品开发生产设计阶段与供应商配合的问题 |
4.2.1 供应商的研发能力问题 |
4.2.2 供应商的进度管理问题 |
4.2.3 供应商的交付管理问题 |
4.3 新产品开发量产爬坡阶段供应商的管理问题 |
4.3.1 供应商的评价和稽核管理缺乏 |
4.3.2 售后服务问题 |
4.3.3 缺乏对供应商权利的保护机制 |
第五章 供应商参与FN公司ODM新产品开发优化管理对策 |
5.1 新产品开发前建立供应商选择的机制 |
5.1.1 改进现有供应商开发流程 |
5.1.2 综合选择供应商的指标 |
5.1.3 提前进行意愿调查与差异化管理 |
5.2 加强与供应商在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阶段的合作 |
5.2.1 加强研发技术的沟通和信息共享 |
5.2.2 提升供应商的项目管理能力 |
5.2.3 设定样品进度与规范样品制造 |
5.3 新产品开发后期建立供应商稽核与保护机制 |
5.3.1 制定供应商的稽核计划 |
5.3.2 建立售后服务管理机制 |
5.3.3 合理分配订单与建立供应商保护机制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3)场车用变频驱动一体机温升研究与防爆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变频驱动一体机温度场研究 |
2.1 PWM波形对变频驱动一体机温升的影响 |
2.2 风冷式变频驱动一体机电机温升研究 |
2.2.1 风冷式电机损耗计算 |
2.2.2 风冷式电机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2.3 风冷式变频驱动一体机变频器温升研究 |
2.3.1 风冷式变频器损耗计算 |
2.3.2 风冷式变频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频驱动一体机冷却系统设计 |
3.1 变频驱动一体机冷却方案分析研究 |
3.2 变频驱动一体机水冷方案设计 |
3.2.1 变频驱动一体机的装配方案 |
3.2.2 变频驱动一体机电机水道设计 |
3.2.3 变频驱动一体机变频器水道设计 |
3.3 变频驱动一体机水冷散热仿真研究 |
3.3.1 变频驱动一体机水冷电机温度场研究 |
3.3.2 变频驱动一体机水冷变频器温度场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频驱动一体机防爆结构设计 |
4.1 变频驱动一体机电机防爆结构设计 |
4.2 变频驱动一体机变频器防爆结构设计 |
4.3 隔爆型变频驱动一体机主要型式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频驱动一体机温升试验 |
5.1 温升试验方案与测试平台 |
5.2 温升试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雅特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5G时代对通信电源的开发周期明显短于4G时代 |
1.1.2 5G时代对通信电源的成本要求明显高于4G时代 |
1.1.3 5G时代对通信电源的技术要求明显高于4G时代 |
1.1.4 5G时代对通信电源的市场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基本理论 |
2.1.1 集成开发理论 |
2.1.2 流程再造理论 |
2.1.3 价值链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雅特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公司及产品介绍 |
3.2 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现状 |
3.3 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问题的调查 |
3.3.1 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
3.3.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3.4 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4.1 缺少和本土客户的战略性前期互动环节 |
3.4.2 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没有分离 |
3.4.3 综合成本管控缺失 |
3.4.4 开发流程中缺少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 |
3.4.5 外部风险预警和管理缺失 |
第四章 雅特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的优化方案 |
4.1 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目标 |
4.2 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优化方案 |
4.2.1 建立和客户的战略性前期互动环节 |
4.2.2 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相分离 |
4.2.3 建立全局化的成本效益管理环节 |
4.2.4 开发流程中增加人才培养环节 |
4.2.5 风控管理环节纳入外部因素 |
第五章 雅特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优化方案的配套措施 |
5.1 项目团队组织架构保障 |
5.2 绩效考核机制改进 |
5.3 IT系统保障 |
5.4 后勤服务保障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中压变换器对拖测试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中压变换器技术背景概述 |
1.1.2 中压变换器的主要技术内容 |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拓扑选择与系统分析 |
2.1 功率循环拓扑 |
2.1.1 功率循环拓扑的简述 |
2.1.2 各个拓扑的对比与优缺点分析 |
2.2 虚拟电机的硬件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拖测试平台的共模电压注入技术 |
3.1 对拖系统的共模回路分析 |
3.2 低频共模电流的抑制方法 |
3.3 对拖系统共模注入后的工作范围分析 |
3.4 仿真与试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拖测试平台的纹波分析和影响 |
4.1 对拖测试平台的纹波分析 |
4.2 纹波对损耗的影响 |
4.3 纹波对采样的影响及控制解决方案 |
4.3.1 中点采样原理 |
4.3.2 对拖平台的电感电流及其采样情况 |
4.3.3 纹波对采样影响的解决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拖测试平台的工程实现 |
5.1 系统分析 |
5.1.1 测试需求说明 |
5.1.2 平台结构与测试方案 |
5.2 硬件设计 |
5.2.1 电感设计 |
5.2.2 接地方案 |
5.2.3 安全互锁设计 |
5.3 控制器设计 |
5.3.1 系统资源分析 |
5.3.2 系统方案设计 |
5.3.3 硬件设计 |
5.3.4 软件设计 |
5.4 保护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吸油烟机中静电油烟净化模块的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油烟的形成机理及成份分析 |
1.1.1 油烟形成 |
1.1.2 油烟成分 |
1.2 油烟危害 |
1.3 常见油烟净化技术 |
1.4 国内外油烟净化技术最新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6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静电场中油滴运动分析 |
2.1 相关理论 |
2.1.1 高压放电原理 |
2.1.2 静电吸附原理 |
2.2 油滴运动模型 |
2.3 油滴运动算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静电油烟净化模块方案设计 |
3.1 油烟机及其工作原理 |
3.2 静电模块安装 |
3.3 结构方案设计 |
3.3.1 几种静电电极排布 |
3.3.2 模块方案简述 |
3.3.3 放电电极结构 |
3.3.4 放电电极仿真 |
3.3.5 收集电极结构 |
3.3.6 收集电极仿真 |
3.4 电源设计 |
3.4.1 电路原理分析 |
3.4.2 开关电源仿真 |
3.4.3 电路开发 |
3.4.4 电路调试 |
3.4.5 不同电源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样机测试及结果分析 |
4.1 测试内容 |
4.1.1 测试内容 |
4.1.2 测试注意事项 |
4.2 放电电极测试 |
4.3 电极组合测试 |
4.4 整机测试 |
4.4.1 烟机组装 |
4.4.2 测试平台 |
4.4.3 测试现象分析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静电模块吸附油烟效果 |
4.5.2 静电模块对PM2.5 排放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构方案优化设计 |
5.1 主要问题分析 |
5.2 双层针尖方案 |
5.3 蜂窝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地铁工程车EMC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电磁兼容发展历程 |
1.3 地铁工程车电磁兼容技术发展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文章组织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铁工程车电磁兼容理论 |
2.1 电磁干扰原理 |
2.2 干扰耦合机理 |
2.2.1 传导耦合 |
2.2.2 辐射耦合 |
2.3 地铁工程车电磁兼容设计理论 |
2.3.1 地铁工程车车载设备接地理论 |
2.3.2 地铁工程车屏蔽理论 |
2.3.3 地铁工程车搭接理论 |
2.4 地铁工程车系统构成和EMC设计要求 |
2.4.1 地铁工程车系统构成 |
2.4.2 地铁工程车EMC设计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铁工程车整车电磁兼容设计 |
3.1 接地设计 |
3.1.1 地铁工程车上的车载设备接地设计 |
3.1.2 地铁工程车上的关键信号线屏蔽层接地设计 |
3.2 布局布线设计 |
3.2.1 地铁工程车整车布局设计 |
3.2.2 地铁工程车整车布线设计 |
3.3 地铁工程车钢管电磁兼容设计 |
3.3.1 20号钢管接地设计 |
3.3.2 钢管布线设计 |
3.4 地铁工程车控制柜布局布线设计 |
3.4.1 控制柜设计 |
3.4.2 RHW车控制配电柜设计 |
3.4.3 FPW车控制配电柜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工程车车下20号线管EMC仿真 |
4.1 Maxwell仿真软件介绍 |
4.2 线管设计EMC仿真架构 |
4.3 仿真理论 |
4.3.1 三维涡流场理论 |
4.3.2 三维静磁场理论 |
4.3.3 三维静电场理论 |
4.4 20号钢管仿真 |
4.4.1 20号钢管模型构建 |
4.4.2 仿真搭建 |
4.4.3 线管EMC仿真分析与设计 |
4.4.4 线槽与线管仿真对比 |
4.4.5 20号线管搭接仿真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铁工程车整车级电磁兼容测试 |
5.1 轨道列车电磁兼容测试要求 |
5.2 轨道车辆整车级电磁兼容测试场地和测试设备 |
5.2.1 测试场地 |
5.2.2 测试仪器 |
5.3 整车级电磁兼容测试 |
5.3.1 辐射发射测试 |
5.3.2 磁场发射测试 |
5.3.3 辐射抗扰度测试 |
5.3.4 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 |
5.4 整车级电磁兼容测试结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磁兼容试验性能判据 |
致谢 |
(8)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细胞分选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医疗仪器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课题创新点 |
1.5 课题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细胞分选仪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
2.1 细胞分选仪的设计调研 |
2.1.1 细胞分选仪现有产品调研分析 |
2.1.2 细胞分选仪的用户调研分析 |
2.2 细胞分选仪的基本结构与工作流程分析 |
2.2.1 细胞分选仪的基本结构分析 |
2.2.2 细胞分选仪的工作流程分析 |
2.3 细胞分选仪的外形尺寸分析 |
2.4 细胞分选仪各功能部件的尺寸及布局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细胞分选仪的色彩与材质研究分析 |
3.1 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 |
3.1.1 色彩的情感体验 |
3.1.2 医疗仪器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 |
3.2 细胞分选仪的色彩设计研究 |
3.2.1 医疗仪器常用色彩方案研究分析 |
3.2.2 细胞分选仪的色彩方案设计 |
3.3 材质选用的基本原则 |
3.3.1 材质的情感体验 |
3.3.2 医疗仪器材质选用的基本原则 |
3.4 细胞分选仪的材质设计 |
3.4.1 医疗仪器常用材质研究分析 |
3.4.2 触控屏常用材质分析 |
3.4.3 细胞分选仪材质选用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细胞分选仪的造型设计实践 |
4.1 设计目标与要求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要求 |
4.2 细胞分选仪的概念草图设计 |
4.3 细胞分选仪的建模设计及说明 |
4.3.1 细胞分选仪卯榫式装配结构设计 |
4.3.2 仪器的样品管与产品管拿取机构的设计 |
4.3.3 仪器的废液罐与鞘液罐更换机构的设计 |
4.3.4 仪器的芯片插拔机构设计 |
4.3.5 仪器的细节设计 |
4.4 基于JACK的人机仿真分析 |
4.4.1 计算机辅助人机仿真技术 |
4.4.2 基于JACK的细胞分选仪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细胞分选仪的交互界面设计 |
5.1 细胞分选仪交互界面的设计分析 |
5.1.1 医疗仪器交互界面的设计原则 |
5.1.2 扁平化设计风格 |
5.2 细胞分选仪的交互界面分析 |
5.3 细胞分选仪的交互界面设计实践 |
5.4 细胞分选仪交互界面的图标评价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第七章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细胞分选仪前期设计调研问卷 |
附录 B 细胞分选仪交互界面图标示意相符度评测问卷 |
附录 C 图标易识易记程度测试 |
(9)一种车辆驱动永磁同步磁阻电机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车辆驱动电机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永磁同步磁阻电机转子结构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
2.1 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 不同转子结构对电磁参数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永磁同步磁阻电机的电磁设计 |
3.1 电机的电磁设计 |
3.2 永磁同步磁阻电机的有限元仿真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4 永磁同步磁阻电机的起动过程及其退磁分析 |
4.1 永磁同步磁阻电机的起动过程分析 |
4.2 起动过程中的退磁分析 |
4.3 非正常工况下的退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电机定子的模态分析 |
5.1 电机模态理论分析 |
5.2 定子模态的有限元分析计算 |
5.3 电机整机对定子固有频率的影响 |
5.4 机壳厚度对定子固有频率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永磁同步磁阻电机的振动分析 |
6.1 正弦电流驱动下的振动分析 |
6.2 变频器作用下的振动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7.1 全文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2 径向电磁力表达式 |
(10)R铝合金部件公司差异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
2.2 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2.3 SWOT分析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R铝合金部件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结构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及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
3.2.2 潜在进入者与替代品的分析 |
3.2.3 行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3.3 机会与挑战分析 |
3.3.1 机会分析 |
3.3.2 挑战分析 |
第四章 R铝合金部件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R铝合金部件公司概况 |
4.2 R铝合金部件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4.2.1 产品介绍 |
4.2.2 生产工序及质量管理流程 |
4.2.3 产能分析 |
4.2.4 人力资源分析 |
4.2.5 财务分析 |
4.2.6 无形资产分析 |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第五章 R铝合金部件公司差异化战略制定与实施重点 |
5.1 R铝合金部件公司差异化战略选择的依据 |
5.2 差异化战略目标和思想 |
5.3 R铝合金部件公司差异化战略的制定 |
5.3.1 全面柔性化生产 |
5.3.2 自主技术研发 |
5.3.3 中高端市场营销 |
5.3.4 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
5.4 差异化战略实施重点 |
5.4.1 市场开拓 |
5.4.2 产品开发 |
5.4.3 技术创新 |
第六章 R铝合金部件公司差异化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优化企业管理制度 |
6.2 完善人力资源体系 |
6.3 整合信息管理系统 |
6.4 塑造企业安全文化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机壳及电源采购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用户研究的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设计[D]. 丛炜峰. 山东大学, 2020(04)
- [2]供应商参与FN公司ODM新产品开发管理研究[D]. 卿银珠. 广西大学, 2020(07)
- [3]场车用变频驱动一体机温升研究与防爆结构设计[D]. 张锦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雅特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研究[D]. 胡猛. 兰州大学, 2020(01)
- [5]中压变换器对拖测试平台的研究[D]. 李一粟. 浙江大学, 2020(12)
- [6]吸油烟机中静电油烟净化模块的设计开发[D]. 胡永.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7]地铁工程车EMC技术研究[D]. 鲍鲁杰.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8]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设计研究[D]. 储灿. 东南大学, 2019(06)
- [9]一种车辆驱动永磁同步磁阻电机的设计研究[D]. 曾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R铝合金部件公司差异化战略研究[D]. 王可.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