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根廷资金不断向外流(论文文献综述)
牛宁宁[1](2021)在《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关联性研究 ——基于TVP-VAR-SV模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宏观经济因素和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下,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Exchange Market Pressure,EMP)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2008年1月至2015年“8.11”汇改之前的时期,人民币对美元总体保持升值态势,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占据主导。2015年“8.11”汇改后至2017年5月,伴随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市场化改革后,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引起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出,外汇储备大幅下降,这一时期以人民币贬值压力为主导。2017年5月底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有效对冲了外汇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成功扭转了强烈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此后,受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事件的影响,在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这一期间里,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与贬值压力交替呈现。升值压力与贬值压力均反映了外汇市场的失衡程度,在我国当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为避免汇率失衡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货币当局一般会通过外汇储备的调节来缓解外汇市场压力,但在货币乘数的间接作用下,动用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又会加剧国内货币市场的不均衡,使得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制约。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波动成为常态,这使得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愈加紧密。因此,有必要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0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EMP)进行测算和走势分析,鉴于其表现出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运用能更好捕捉变量结构性变化的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SV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以中国GDP增长率、国内信贷变动率、通货膨胀率、中美利差变动率四个变量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关键指标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在不同经济背景与汇率制度改革进程下,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EMP)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显着差异,表现出明显的时变性。针对这种关系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本文进一步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转型、增加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建立外汇市场压力监测机制、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对深化汇率制度改革、缓解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李子浩[2](2020)在《美联储加息对G20国家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历史上看,美国加息周期一般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并对随后的经济增长形成了扰动。本文通过将二十国集团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考察与研究美联储加息周期对全球造成的一般宏观经济效应,其次通过建立时变参数VAR模型,考察与研究美联储加息周期对每一个单独经济体造成的个体宏观经济效应,并对比分析了其异质性及时变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美联储加息显着导致全球利率跟进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造成全球流动性短缺,不得不扩大货币供给,导致货币供给过剩,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极强的扰动;第二,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未表现出直接溢出效应,经济增长未受到抑制,也未见严重的通缩风险;第三,美联储加息显着导致全部18个经济体利率跟进上涨,且在研究样本期间未出现转向;第四,所有经济体汇率波动剧烈,加息造成流动性短缺,对个体货币政策独立性空间均形成了挤压;第五,实体经济方面,美联储加息显着抑制了7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3个新兴经济体存在陷入通缩的风险;第六,中国方面,实体经济方面未受到美联储加息的直接影响,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更明显,总体上表现为利率同步上涨,人民币升值,国内借贷活动减少,杠杆率下滑,货币供给过剩;第七,美联储加息造成人民币阶段性贬值,可推断存在外汇市场干预政策的介入,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空间形成了一定挤压,美联储加息同样造成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下滑和通货膨胀阶段性持续下跌的风险。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样本研究期间涵盖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是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第二,同时纳入实体经济变量和金融市场变量,把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之间进行衔接的处理更全面的检验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对不同经济领域溢出的交互传递,与现实状况更吻合,增强了模型模拟的解释效度;第三,通过扩大研究对象样本数量,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
陈玉婷[3](2020)在《经济类文本名词化结构的英汉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基于《新兴市场大趋势》的翻译实践报告,该书属于经济类型文本,正式程度较高,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动词名词化结构,而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学者们对名词化结构的分类不能完全解释笔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实践中名词化结构所在的语境以及其与其它词汇的搭配,对名词化结构进行重新分类,并且探讨不同的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未来二十年,新兴市场的消费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应密切注意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亚洲﹑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许多地区的新兴市场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例如贫困﹑不平等﹑社会治理薄弱和基础设施不足。《新兴市场大趋势》一书介绍了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该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状况以及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该翻译项目的简要介绍,包括源文本和作者的介绍等。第二部分介绍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工作、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第三部分是这篇报告的主要部分,作者讨论了不同名词化结构的翻译,并举例以佐证其观点。第四部分是针对本次翻译实践得出的结论。通常,动词名词化结构可以译为动词或者名词,本报告的目的在于探究在何种情况下动词名词化结构应该译为动词、何种情况下该译为名词。分析发现,当动词名词化结构用作术语或与实义动词搭配时,通常译成名词或名词短语;当动词名词化结构被用在“动词名词化+介词+名词/名词短语”结构中或者与乏词义动词搭配时,动词名词化结构通常被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的动词。“动词名词化+介词+名词/名词短语”结构通常可译为主谓结构或者动宾结构,具体取决于动词名词化词语与名词/名词短语之间的关系。
任非凡[4](2020)在《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研究》文中认为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拥有的可兑换外币和其他可变现金融资产。货币当局可以随时使用它来平衡国际收支,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一国的外汇储备量必须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否则将面临经济与金融风险。当然,持有外汇储备也意味着放弃了将这些资产投资于国内生产的收益,产生机会成本,因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储备资产的收益性以冲销持汇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经历了波动变化的过程,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6月的3.99万亿美元,此时学者们纷纷表示规模过大,我们的外汇储备管理策略需要更加积极;受美元走强、外资回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又降到2019年初的3.07万亿美元,基本与2011年的规模持平,这又引发了对外汇储备不足的担忧。那么,我国是否面临外汇储备不足带来的经济和金融风险?本文从供需角度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外汇储备供求的因素,并采用比例分析法和平滑跨期消费模型计算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基本需求(包括交易性和安全性需求)和收益性需求。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外汇储备于2004年进入适度区间且充足性不断改善,2015年后,外汇储备供给量与基本需求量差额持续减少,供需矛盾再次加大;安全性需求已成为最主要的的需求。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以IMF为代表的外部经济救援机制作用有限,意味着我国将长期依赖外汇储备来防范经济风险。收窄的经常项目顺差、较高的短期外债水平等因素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供需压力,我国未来可能面临储备不足的风险;最后,本文从宏观策略、流量供应和存量管理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我国应坚持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对存量外汇储备进行稳健管理;要弥补外贸短板,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对外部资本的审慎监管工作;创设外汇平准基金,压降短期外债比重,注重对接国家战略,建立补充性外汇储备库。
徐征[5](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本账户开放作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终止后同步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经济改革内容,其对世界经济最终的贡献始终存在争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不同于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参与持续降低关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始终以渐进推行为第一原则,当前的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既需要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国际社会也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产生新要求。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表文章建议加速资本账户开放,计划在2020年基本实现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但针对这一提法,大量专家学者关心中国在国内一系列改革尚未完成情况下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产生何种程度的成本,引起了学界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普遍讨论,并延续至今。在国内外改革要求和学界争论的背景下,理清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情况,提出帮助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建议尤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和相关理论的思考,赞同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双向效应”,即资本账户开放可以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因资本账户开放造成的资本流动体量与方向的改变产生抑制经济平稳发展的成本,一个国家的制度与经济环境是否超过阈值决定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最终净效用,不赞同一些研究对资本账户开放作用做单向判断的做法。在分析资本流动变化后发现高收入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结果整体优于非高收入国家后,表明各国异质性是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借助美国、德国、日本、拉美三国和泰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经验,证明了国内经济与制度等“拉动因素”与外部经济环境与压力等“推动因素”都会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为构建均衡分析框架,文章还分析了经济与金融周期和美元周期的判定与划分方式,并总结了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情况和中国的外部压力情况,为实证分析和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分析提供研究基础。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通过基础回归证明了样本期内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其他低收入国家作用并不显着,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改变资本账户开放指数衡量方式做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结论。用实际资本账户开放指数替换法定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回归结果还表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方面的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对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作用更明显。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在金融部门比较优势、外汇储备和制度环境方面均存在门槛效应,其中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最为显着。实证分析的第三部门利用分组回归方式探究外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结果证明在美元处于弱势期时,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无论世界经济周期处于繁荣或衰退阶段,资本账户开放均有利于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但在经济衰退期不利于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各国资本账户开放既受国内诸多“拉动因素”影响,也受到外部“推动因素”影响,同时证明了高收入发达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期望收益大于其他非高收入国家。本文最终将研究标的锁定在中国后,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资本流动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行,资本流动体量显着增加,但资本外逃和资本流动净收益率长期较低等问题开始显性化。在分析中国制度与金融改革尚需进行,外部经济环境尚未到窗口期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中、短期内应保持资本账户开放的渐进原则,让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滞后于中国内部的制度优化与金融改革,“三元悖论”也要求中国继续进行汇率改革,同时建议应充分考虑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与中国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对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并提出可以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有限的资本账户内容互补性合作,如资本账户开放内容的试点试验,在效果理想的情况下扩大到面对全世界的资本账户开放。
李博瑞[6](2020)在《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是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金融开放战略的背景下,近年来,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呼声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学者集中于探究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影响的问题,但是相关研究有共识同时也存在分歧。在不同研究中,许多学者的共识是,一方面,资本账户管制成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金融经济体系的短板,人民币的不可兑换带来的显性和隐性扭曲成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障碍。另一方面,多次金融危机提醒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账户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均具有两面性,它能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风险。事实上,最近20年间,中国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方向上不断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但改革方向的确定并不意味着相关讨论的停滞,由于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对于是否“加快”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如何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等问题依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因此,本文针对研究中的重点问题,结合实际测算数据,实证分析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体系的影响。有鉴于此,基于现实宏观经济背景,本文重新探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问题,按照“提出问题——理论逻辑推导——理论拓展——实证分析——总结”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主要得出的结论有:第一章绪论,首先系统地定义了资本账户开放概念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概念,明确本文研究内容,设计本文研究框架,给出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系统梳理资本账户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通过阐述金融抑制理论、金融自由化理论,加强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理论基础的理解。然后,通过传统利率汇率决定论、国际资本流动模型以及IS-LM-BP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理论基础表明:第一,虽然自由化是开放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但是各国具体政策的实施是不同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配合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因此,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基于自身经济情况,设计合适的开放路线。第二,由于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因素会导致资本流动影响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需要结合影响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特别要针对理论上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具体冲击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第三章,归纳和整理典型化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并对一些国家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是在高通胀的背景下实施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自由化措施的,但由于这些国家同时实施固定汇率政策,在面对美元升值、本币贬值时,国内陷入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但是相对地,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备性最终影响了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结果,越是金融体系相对完整,金融监管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债务和货币危机的影响越小。另外,许多国家都存在激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但现实情况证明,这样的资本账户开放方式并不适合。而从各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效果对比来看,成功和失败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在面对危机时采取强硬的管控措施。管控越强硬越及时,危机带来的冲击影响越低。而管控措施不强,冲击影响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外汇储备是各国面对流动性危机时的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本章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以及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为相对较低的水平,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出现规模扩张的情况。在进行国际比较和指标测算后,全文研究进入核心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集中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面临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其中,第四章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以及汇率选择,本章通过构建包含混合创新结构的TVP-SV-VAR模型,探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影响以及金融改革的次序安排,结果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先于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部分金融改革之间存在明显时间界限,即汇率市场化不必等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再展开,而是可以与利率市场化存在交叉部分。同样资本账户开放也是如此,虽然位置处于最后,但部分政策可以在利率和汇率改革中统筹进行。因此,在逐渐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应当逐渐开放资本项目,这也有利于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五章则从宏观角度探究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研究表明:其一,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由于现阶段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较低,增长效应受到限制;其二,促进金融深化有益于缓解增长效应受限的情况,通过不断的金融体系改革,提升金融深化程度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其三,完全资本账户自由化并不可取,适当的资本管制能够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应该提升资本账户开放度,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体系效率,进而提高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集中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第六章,针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结果表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冲击表现出非对称性,对即期汇率的正向作用更强,对远期汇率的负向作用更强。而即期汇率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则存在滞后性,但最终会回归均衡。远期汇率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会随着套汇空间缩窄而减弱。从中美利率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互动关系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显着增强,但由于中国与美国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上的差异,美国在冲击的平抑时间上明显更快,中国则相对缓慢。最后,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资产价格互动的关系来看,在股票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股票市场成为吸引短期跨境资本流入的主要市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效应抑制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因此同样需要关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第七章,探究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从拟合的中国金融稳定指数走势中,研究发现:自2008年以后,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过程中,虽然在2015年金融稳定性有所波动,但目前中国金融稳定性水平仍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内。而从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伴随中国金融稳定性提升,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影响减弱,金融体系防范风险、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第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现阶段更多是积极作用,这表明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具有初步成效,经济结构合理性提升;第三,跨境资本流动对物价水平的冲击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于0,这证明跨境资本流动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需要密切关注。
陈鹿[7](2020)在《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8-2018)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在扩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开放逐步深入,现今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而历史上频频出现的银行危机使得人们愈加关注银行的系统性风险,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便指出要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业开放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便成为意义重大且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银行业开放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首先,本文阅读了大量银行业开放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文献,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可能关系;其次,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开放历程回顾、现状研究等了解我国银行业的开放特征;再次,本文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开放政策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典型案例,探讨这些案例对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启示;而后,根据已有研究和相关案例梳理出银行业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机理;最后,基于我国银行业2008年至2018年的数据,测度了我国银行业开放水平和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并构建基准模型和交互项模型检验了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我国银行业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稳步扩张,发展态势总体较好;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水平偏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2)美国、日本和英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政策比较完善,美国和日本对外资银行的限制比较多,英国银行业开放程度相对更高;阿根廷、墨西哥和泰国在银行业开放过程中忽略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引进外资,对外资入侵采取放任态度,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银行业对外开放会通过竞争机制、风险溢出机制、监管缺失机制和金融安全机制影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对内开放会通过固有风险机制和资产分散机制影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4)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会增加我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对内开放水平的提升会降低我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对外开放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会依赖于资本充足率等银行微观特征。文章最后从政府角度、监管机构角度、银行业内部角度三个层面为我国银行业开放和银行体系稳定提供政策建议。
王效云[8](2020)在《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文中认为本文试图用演化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解读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困境。在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曾是最有希望实现对发达国家赶超的发展中国家,然而,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似乎证明曾经的辉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危机扭转了之前良好的赶超势头,并促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转型。人们因危机爆发而否定之前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寄希望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然而,新自由主义没能将拉美国家重新拉回到赶超轨道上,反而使拉美经济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而且危机和动荡不断,拉美国家随之落入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之中。与此同时,社会方面出现了倒退,贫困和两级分化加剧,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不满于新自由主义的失败,21世纪以来拉美一些国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其中以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最为突出。这一新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将矛头指向积怨已深的社会矛盾,试图通过再分配领域的改革缓和社会矛盾,减少贫困,在经济领域则实行国有化,将重要部门的私有产权变为国有产权,以便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然而,这一发展模式在21世纪最初十年展现出颇具希望的势头之后,很快归于沉寂了,这些国家陷入了更深的混乱中。拉美国家的人民从来没有放弃改变命运的努力,他们对有可能改变落后现状的理论和模式抱有极大地热情,拉美国家因此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试验田。然而,拉美国家至今仍没有找到那条真正能使其实现赶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自进口替代工业化以来的所有发展模式,在拉美国家都失败了?如何看待拉美国家面临的发展困境?摆脱发展困境的突破口和出路在哪里?本文以演化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采用较长时期的历史视角,针对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以来的发展模式,抽取演化发展经济学市场、技术与制度的三个关键考察角度,进行经济发展的长历史纵向分析和对比东亚经济发展的横向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生产结构是拉美国家陷入发展困境的根源。经济发展是生产结构特定的,只有报酬递增的高质量生产活动才能带来发展,而拉美国家生产结构却专业化于低端的、远离技术中心的、报酬不变或递减的生产活动。正是因为这样的生产结构,使得拉美国家缺乏对知识、技术和创新的内在需求,无法启动技术和创新这一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报酬不变或报酬递减的特质,意味着产品市场基本都是完全竞争的,难以为国民福利的增加提供基础;低端的生产活动生产环节少、产业链条短,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也难以形成产业间的协同效应。造成这种生产结构的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使拉美国家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就放弃对高端产业的保护和扶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失败,不是因为政府对经济的选择和干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所,政府干预是实现赶超和发展的前提,而是因为政府干预的方式和方向出现偏差,没有遵循工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其营造有序运转的大规模市场和建立相应的内生技术能力。对于拉美国家来说,要突破经济发展困境,就要在生产领域谋求大变革,综合借助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利于生产和创新的工具,建立和发展高质量的生产活动,改变当前的生产结构。
李刘阳[9](2020)在《大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采取非常规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非核心国家的利率、汇率和流动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溢出效应。随着危机后各国经济和杠杆周期的分化,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开始退出非常规政策。美国于2013年启动QE削减计划,至2014年底正式结束QE。2015年12月,美联储自危机后启动首次加息,2016年12月第二次加息。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了美国以外,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欧洲、日本和中国都处于较宽松的周期,其中欧洲和日本分别在去年底和今年初采取了负利率,而中国与2014年末启动降息周期后,目前基准利率处于历史低位,资金市场流动性充裕。在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国与国之间货币政策溢出以及金融市场的关联程度成为了当下的热点。Rey提出了着名的“两难选择”论,她认为大型经济体可以通过资本流动、信用扩张、跨国银行信贷等多种渠道影响边缘国家,从而让汇率制度的选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变得不那么显着。“不可能三角”于是被简化为资本项目开放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的“两难选择”。在美国收紧货币政策的当口,一系列关于核心国家汇率利率溢出的问题油然而生: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动的溢出效应在大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的环境下是否有所减弱?无论采取何种汇率体制,一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市场是否难免受到核心经济体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对外溢出效应是否正在增加?除了汇率制度,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帮助外围国家抵御核心国家货币政策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国际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尚有那些合作和协调的空间?为了找寻以上问题的答案,本文着重研究了核心国家(美、欧、日、中)的关键货币政策变量(短期政策利率、汇率)的变动对非核心国家的金融条件的影响。本文的实证检验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笔者构建了一组面板VAR模型估计了以美国、美欧日和美欧日中为核心国家样本的货币政策利率(影子利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对外围国家的相关货币政策变量的影响。通过实证,笔者发现美联储政策利率(影子利率)在2009-2013年这5年中对外围国家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存在显着的溢出效应,但在2014-2018年这5年中,美联储政策利率(影子利率)对外围国家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溢出效应变得不显着。在2014年美国加息周期启动之后,核心国家的货币政策分化削弱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于外围国家的溢出效应。美国实际有效汇率在09-13和14-18这两段时间内都对外围国家的实际有效汇率产生显着的溢出效应。在三个子样本中,发展中国家的样本受到的溢出最为显着。显示不同国家在面对核心国家货币政策溢出时的反应有所分化。在第二部分实证中,笔者研究了外围国家在面对核心国家货币政策变量溢出时表现有所分化的原因。笔者测算了每个国家的基本面情况和汇率及股市变动差异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投资者会根据各个新兴国家不同的基本面做出差异化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在笔者利用综合所有基本面变量的综合基本面指数进行估计时,相关关系在统计上显着。从结果上看,只要新兴国家能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增强他们的经济基本面,那么面对冲击蔓延之时,这类国家汇率就能更少受到冲击。笔者还进一步考察了新兴市场的汇率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不同表现。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基本面差别所带来的汇率表现差异在2008年之后变得越来越显着。接下来,我们探讨了国际货币政策在G20框架下加强沟通和协调的必要性,并就现有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协调提出建议。
杨宗华[10](2018)在《金融危机视角下的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联储曾启动过五轮加息周期,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了深远影响,甚至触发金融危机。系统研究美联储加息如何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有助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应对外部货币政策冲击。2015年12月,美联储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议息会议上宣布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上调25个基点,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紧随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而开启的本轮加息存在明显的特殊性,把握历史规律有助于认清当前周期下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视角,研究美联储加息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传导路径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爆发金融危机的内因。本文首先回顾了美联储加息周期和相关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历史,研究最近三轮加息周期的背景和市场反应,比如墨西哥比索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结构性变化。其次,本文总结了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影响的传导路径,研究套息交易的盈利模式,通过分析该交易收益的波动揭示这种交易长期的风险性。再者,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的形成内因,发现长期经常账户逆差、货币政策独立性低以及外汇储备相对短期外债余额不足等原因是这些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最后,本文研究了本轮加息周期的特殊性以及其对美元币值的影响,通过构造即期净结汇指标分析当前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出压力,综合研究美联储此轮加息周期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阿根廷资金不断向外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根廷资金不断向外流(论文提纲范文)
(1)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关联性研究 ——基于TVP-VAR-SV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
2.1 模型依赖的 EMP与非模型依赖的 EMP |
2.2 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理论分析 |
2.2.1 汇率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
2.2.2 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
2.3 人民币EMP与货币政策理论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 |
3.1 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及走势分析 |
3.1.1 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 |
3.1.2 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走势分析 |
3.2 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变动分析 |
3.3 我国近期货币政策梳理 |
3.4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转型特点分析 |
3.4.1 货币政策目标 |
3.4.2 货币政策工具 |
3.4.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关联性实证研究 |
4.1 TVP-VAR-SV模型构建 |
4.1.1 结构性VAR模型 |
4.1.2 TVP-VAR-SV模型 |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4.3 模型检验与估计 |
4.3.1 平稳性检验 |
4.3.2 最优滞后阶数的选取 |
4.3.3 MCMC模拟有效性判断 |
4.3.4 时变随机波动率分析 |
4.4 时变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4.4.1 不同滞后期脉冲响应分析 |
4.4.2 时点脉冲响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
5.2.2 推动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转型 |
5.2.3 增加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 |
5.2.4 建立外汇市场压力监测机制 |
5.2.5 优化外汇储备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美联储加息对G20国家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文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美联储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 |
2.2. 宏观时序分析时变性的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3. 美联储加息对G20国家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3.1. 模型构建 |
3.2. 面板单位根检验 |
3.3. 面板协整检验 |
3.4. 面板VAR最优滞后阶数选择 |
3.5. 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3.6. 面板VAR模型的广义矩估计结果分析 |
3.7. 面板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美联储加息对G20国家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异质性及时变性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构建 |
4.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4.3. 模型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
4.4. 宏观经济效应的时变性及异质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经济类文本名词化结构的英汉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1.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writer |
1.3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source text |
2.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Schedule |
2.1.2 Parallel texts |
2.1.3 Translation Principle |
2.2 While-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3.CASE ANALYSIS |
3.1 An Overview of Nominalization |
3.1.1 Definition and Functions of Nominalization |
3.1.2 Classification of VN structure |
3.2 Translation of VN Structure |
3.2.1 Terminology |
3.2.2 Non-terminology |
4.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Appendix C |
Appendix D |
(4)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外汇储备需求测算方法的研究 |
1.2.2 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需求因素的研究 |
1.2.3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我国的外汇储备供给 |
2.1 影响我国外汇储备供给的因素 |
2.1.1 进出口贸易 |
2.1.2 净资本流动 |
2.1.3 特殊的外汇管理体制 |
2.2 我国外汇储备头寸的发展历程 |
第3章 我国的外汇储备需求 |
3.1 外汇储备的职能 |
3.1.1 调节国际收支 |
3.1.2 偿还外债 |
3.1.3 维护汇率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
3.1.4 维持国家和货币信誉 |
3.1.5 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 |
3.2 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因素 |
3.2.1 交易性需求 |
3.2.2 安全性需求 |
3.2.3 收益性需求 |
3.2.4 补充性需求 |
第4章 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实证研究 |
4.1 对交易性需求的测算 |
4.1.1 进口支付需求 |
4.1.2 偿还外债需求 |
4.1.3 FDI利润回流需求 |
4.2 对安全性需求的测算 |
4.2.1 危机预防需求 |
4.2.2 危机管理需求 |
4.2.3 保证性需求 |
4.3 对收益性需求的测算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外汇储备供需对比分析 |
4.4.2 外汇储备需求分析 |
4.4.3 小结 |
第5章 加大我国外汇储备供需压力的因素 |
5.1 收窄的经常项目顺差 |
5.2 较高的短期外债水平 |
5.3 较低的汇率弹性 |
5.4 加大的资本可逆性与经济风险 |
5.5 道阻且长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
5.6 乏力的外部经济安全网 |
第6章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管理的政策建议 |
6.1 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
6.1.1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
6.1.2 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 |
6.1.3 坚持以稳健管理为主导 |
6.2 供给端的政策建议 |
6.2.1 弥补对外贸易短板 |
6.2.2 优化国内投资环境 |
6.2.3 落实审慎监管工作 |
6.3 需求端的政策建议 |
6.3.1 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
6.3.2 调整外债结构 |
6.3.3 注重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 |
6.3.4 建立补充性外汇储备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指数 |
1.2.2 资本账户开放学术观点的动态变化 |
1.2.3 有条件肯定观点的内容展开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探究 |
2.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
2.1.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 |
2.1.2 国际投资理论与资本账户开放 |
2.1.3 资本账户开放的正向效应 |
2.2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 |
2.2.1 金融风险的构成 |
2.2.2 资本账户开放的负向效应 |
2.3 小结: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 |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国际经验 |
3.1 全球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
3.1.1 两种结局的原因 |
3.1.2 不同路径的原因 |
3.2 资本账户开放的典型案例 |
3.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倡导者与受益者:美国 |
3.2.2 发达国家的渐进资本账户开放:德国 |
3.2.3 外部压力下放弃渐进开放的后果:日本 |
3.2.4 “拉动因素”缺失与长期资本依赖的教训:拉美三国 |
3.2.5 对抗“三元悖论”的失败教训:泰国 |
3.2.6 典型案例的启示 |
3.3 资本账户开放与全球资本流向情况 |
3.3.1 资本账户开放子项目的资本流动方向 |
3.3.2 赶超成功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流向 |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合意外部条件 |
4.1 美元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4.1.1 美元霸权的世界影响 |
4.1.2 美元“含金量”变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时机 |
4.2 全球经济周期下的资本账户开放 |
4.2.1 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 |
4.2.2 全球经济、金融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4.3 逆全球化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外部压力 |
4.3.1 逆全球化环境的形成 |
4.3.2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外部压力 |
第5章 资本账户开放要求的验证 |
5.1 经济增长与资本账户开放 |
5.1.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2 实证结果分析 |
5.2 稳健性检验 |
5.2.1 计量方法的改变 |
5.2.2 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改变 |
5.3 拓展研究 |
5.3.1 “拉动因素”的门槛效应考量 |
5.3.2 外部“推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章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选择 |
6.1 中国积极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逻辑 |
6.1.1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
6.1.2 中国资本账户结构与变化 |
6.1.3 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
6.2 中国实际情况与资本账户内、外部要求的对比 |
6.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条件与现实的对比 |
6.2.2 资本账户合意的外部环境与现实的对比 |
6.3 “三元悖论”的中国思考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1 保持资本账户开放整体渐进 |
7.1.2 时机和环境的合意是适当加速的动力 |
7.1.3 资本账户开放国际合作方式的思考 |
7.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6)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资本账户开放及跨境资本流动相关概念 |
1.2.1 资本账户开放相关概念 |
1.2.2 跨境资本流动相关概念 |
1.3 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 |
2.1 资本账户开放的理论基础 |
2.1.1 金融抑制理论 |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 |
2.2 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 |
2.2.1 传统利率和汇率决定理论 |
2.2.2 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与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 |
2.3 本章结语 |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国际比较和指标测算 |
3.1 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经验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
3.1.1 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经验 |
3.1.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
3.2 资本账户开放度测算 |
3.2.1 资本账户开放度测算研究综述 |
3.2.2 中国实际资本账户开放度测量 |
3.2.3 数据选取与趋势分析 |
3.3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国际经验和效果评估 |
3.3.1 部分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实例 |
3.3.2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评估 |
3.4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 |
3.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的文献述评 |
3.4.2 跨境资本流动实际测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和汇率选择 |
4.1 中国汇率制度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 |
4.1.1 中国汇率制度变化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4.1.2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 |
4.2 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与汇率选择的文献进展 |
4.2.1 “三元困境”与“二元困境”的争论 |
4.2.2 资本账户开放次序的讨论 |
4.2.3 基于IS-LM模型的理论推演 |
4.3 MI-TVP-SV-VAR模型、数据选取和参数估计结果 |
4.3.1 MI-TVP-SV-VAR模型简述 |
4.3.2 MCMC算法及脉冲响应函数 |
4.3.3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4.4 基于MI-TVP-SV-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4.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4.4.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汇率的影响 |
4.4.3 货币政策与汇率选择的联动效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分析 |
5.1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研究进展 |
5.1.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5.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5.1.3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 |
5.2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 |
5.2.1 直接投资开放的影响 |
5.2.2 非直接投资开放的影响 |
5.3 LT-TVPVAR模型构建、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5.3.1 LT-TVPVAR模型基本结构 |
5.3.2 模型估计和抽样过程 |
5.3.3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5.4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
5.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 |
5.4.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 |
6.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 |
6.2 短期资本流动多因素冲击的理论推演 |
6.3 TVP-SV-VAR模型、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6.3.1 TVP-SV-VAR模型建模机理 |
6.3.2 TVP-SV-VAR模型参数估计过程 |
6.3.3 数据选取与处理 |
6.4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 |
6.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汇率冲击 |
6.4.2 短期资本流动的利率冲击 |
6.4.3 短期资本流动的资产价格冲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 |
7.1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研究脉络 |
7.1.1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的研究进展 |
7.1.2 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波动的研究进展 |
7.2 金融稳定状态指数测算的文献述评 |
7.3 TVP-FAVAR模型、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
7.3.1 TVP-FAVAR模型简述 |
7.3.2 TVP-FAVAR模型估计 |
7.3.3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中国金融稳定指数态势 |
7.4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动态分析 |
7.4.1 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动态 |
7.4.2 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动态 |
7.4.3 跨境资本流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动态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8-2018)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银行业开放的相关研究 |
1.2.3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我国银行业开放历程和现状 |
2.1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历程和现状 |
2.1.1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历程 |
2.1.2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现状 |
2.2 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历程和现状 |
2.2.1 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历程 |
2.2.2 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现状 |
3 银行业开放的国际案例与经验教训 |
3.1 发达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国际案例 |
3.1.1 美国 |
3.1.2 日本 |
3.1.3 英国 |
3.2 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国际案例 |
3.2.1 墨西哥 |
3.2.2 泰国 |
3.2.3 阿根廷 |
3.3 银行业开放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
4 银行业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
4.1 银行业对外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
4.1.1 竞争机制 |
4.1.2 风险溢出机制 |
4.1.3 监管缺失机制 |
4.1.4 金融安全机制 |
4.2 银行业对内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
4.2.1 固有风险机制 |
4.2.2 资产分散机制 |
5 银行业开放水平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 |
5.1 银行业开放水平的测度 |
5.1.1 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测度 |
5.1.2 银行业对内开放水平的测度 |
5.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 |
5.2.1 CoVaR相关理论概述 |
5.2.2 CoVaR的估计方法 |
5.2.3 银行系统性风险CoVaR指标测度结果 |
6 银行业开放影响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
6.1 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6.1.1 样本与数据收集 |
6.1.2 变量选取与度量 |
6.2 模型设计和方法选择 |
6.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3.1 银行业开放水平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回归结果分析 |
6.3.2 考虑银行特征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政府部门:坚持国家金融安全至上,遵循对等开放原则 |
7.2.2 监管机构:加强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有序推动银行业开放 |
7.2.3 银行业内部:提升金融创新力和竞争力,积极进行国际化探索 |
参考文献 |
(8)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理论述评 |
第一节 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二节 新熊彼特学派技术创新理论 |
第三节 市场发育和创造理论 |
第四节 理论述评 |
第三章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机制和逻辑 |
第二节 市场的创造、培育和保护——发展的起点和动力 |
第三节 知识、创新与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第四节 制度与政策——发展的保障 |
第五节 总结 |
第四章 市场角度的考察 |
第一节 拉美国家的市场特征 |
第二节 制约市场扩张的背后因素——土改的延误与失败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技术角度的考察 |
第一节 拉美地区科技发展状况综述 |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考察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制度与政策角度的考察 |
第一节 简要的分析框架 |
第二节 需求侧的考察 |
第三节 供给侧的考察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对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困境的总结 |
第二节 启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9)大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后危机时代的大国货币政策由同步转向分化 |
1.1.2 浮动汇率的中小经济体同样不能幸免大国货币政策溢出的冲击 |
1.1.3 中国货币政策对全球的溢出效应提高 |
1.1.4 基本面对于新兴国家抵御危机蔓延的重要性凸显 |
1.2 拟解决的问题和结构安排 |
1.3 本文的名词和短语解释 |
第二章 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货币政策溢出理论基础 |
2.1.1 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解释 |
2.1.2 大国货币政策溢出条件的相关理论—修正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2.1.3 货币政策利率和长期市场利率溢出的相关理论—利率平价理论 |
2.1.4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OEM) |
2.2 货币政策溢出的相关实证研究 |
2.2.1 关于利率平价理论的实证 |
2.2.2 关于美、欧、日货币政策溢出的实证 |
2.2.3 中国货币政策对外围经济体溢出的实证 |
2.2.4 基本面对新兴市场抵御危机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危机后美、欧、日、中的货币政策演进 |
3.1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退出路径 |
3.2 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负利率 |
3.3 日本央行的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及负利率政策 |
3.4 危机后人民银行稳健+微调的货币政策 |
第四章 美、欧、日、中对外围经济体货币政策溢出的实证研究 |
4.1 样本和变量的选取 |
4.2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
4.2.1 模型简介 |
4.2.2 估计方法 |
4.3 估计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
4.3.1 实证研究的设计 |
4.3.2 VAR分析 |
4.4 进一步的讨论 |
4.4.1 加入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影响 |
4.4.2 2009 年到2013 年的利率下行阶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围经济体面对大国货币政策溢出表现分化的研究 |
5.1 2018 年新兴国家在面对美联储加息溢出时的表现分化 |
5.2 实证模型的设计与结果 |
5.2.1 样本的选取 |
5.2.2 2018 年样本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5.2.3 综合基本面指数在过去几轮危机中的回归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兴国家货币危机与大国货币政策溢出的关系 |
6.1 新兴市场危机与大国货币政策溢出的关系 |
6.1.1 拉美债务危机-(资本项目开放+固定汇率) |
6.1.2 韩国、中国台湾的泡沫破灭(汇率半浮动+资本项目半开放) |
6.1.3 墨西哥比索危机(固定汇率制度+逐步开放资本项目) |
6.1.4 阿根廷危机(固定汇率制+资本项目开放) |
6.1.5 亚洲金融危机(固定汇率+资本项目开放) |
6.2 新兴国家面对核心国家货币政策溢出的应对方法 |
6.2.1 哪些新兴国家发生风险的概率更高? |
6.2.2 新兴国家应对大国货币政策溢出的方案 |
6.2.3 国际货币政策合作的前景 |
6.2.4 区域货币和金融合作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金融危机视角下的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分析 |
2.1.1 非套补的利率平价理论 |
2.1.2 不可能三角理论 |
2.2 美联储加息历史及外溢效应研究现状 |
2.3 新兴市场经济体定义及相关金融危机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美联储加息周期及相关金融危机历史研究 |
3.1 近年加息周期历史回顾 |
3.1.1 1994-1995年加息周期 |
3.1.2 1999-2000年加息周期 |
3.1.3 2004-2006年加息周期 |
3.1.4 本节小结 |
3.2 相关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危机研究 |
3.2.1 墨西哥比索危机 |
3.2.2 东南亚金融危机 |
3.2.3 本节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联储加息外溢影响的传导路径和金融危机内因分析 |
4.1 美联储加息外溢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 |
4.1.1 资本外流 |
4.1.2 货币被动走强抑制出口 |
4.1.3 外债成本走高引发信用危机 |
4.2 金融危机内因分析 |
4.2.1 经常账户资本持续净流出 |
4.2.2 货币政策独立性低 |
4.2.3 外汇储备相较外债余额不足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本轮加息周期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
5.1 本轮美联储加息对阿根廷等国的影响分析 |
5.2 本轮加息周期的特殊性 |
5.3 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
5.4 政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阿根廷资金不断向外流(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关联性研究 ——基于TVP-VAR-SV模型的分析[D]. 牛宁宁.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美联储加息对G20国家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李子浩. 暨南大学, 2020(04)
- [3]经济类文本名词化结构的英汉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陈玉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4]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研究[D]. 任非凡. 外交学院, 2020(07)
- [5]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D]. 徐征.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D]. 李博瑞. 吉林大学, 2020(08)
- [7]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8-2018)的实证研究[D]. 陈鹿. 浙江大学, 2020(02)
- [8]拉美国家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视角[D]. 王效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大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D]. 李刘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10]金融危机视角下的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影响研究[D]. 杨宗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