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土制水法”在慢性肾炎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进[1](2020)在《黄芪多糖对硫酸吲哚酚诱导的受损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黄芪多糖对尿毒症毒素硫酸吲哚酚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损伤的抗凋亡分子机制,观察其对线粒体凋亡通路上Caspase-3、Caspase-9等主要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为黄芪多糖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所致心血管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H9c2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硫酸吲哚酚组、硫酸吲哚酚+黄芪多糖不同浓度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力,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细胞ROS水平,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利用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的上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上Bax、Bcl-2、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硫酸吲哚酚组能够显着降低H9c2的细胞活力,同时增加细胞中ROS的含量(P<0.01)。与硫酸吲哚酚组比较,硫酸吲哚酚+不同浓度黄芪多糖组,随着黄芪多糖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逐渐上升,ROS含量逐渐下降(P<0.01)。此外,与硫酸吲哚酚组相比,硫酸吲哚酚+不同浓度黄芪多糖组能够明显下调Bax、Caspase-3、Caspase-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1),上调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硫酸吲哚酚可能通过引起氧化应激从而诱导H9c2细胞损伤,而黄芪多糖可能通过降低ROS水平,以及调控细胞中Bax、Bcl-2、Caspase-3、Caspase-9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减少细胞凋亡,从而改善硫酸吲哚酚对H9c2细胞的损伤。这提示黄芪多糖对尿毒症毒素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是基于线粒体凋亡通路,通过抗凋亡作用促进受损心肌细胞存活,从而减轻慢性肾脏病所致心血管损伤。
冯元洁[2](2018)在《基于从脾论治冠心病临床文献研究探讨“脾主五脏之气”理论内涵》文中指出目的:基于从脾论治冠心病的临床文献研究,挖掘从脾论治冠心病的核心,探索从脾论治五脏疾病的共性,探讨“脾主五脏之气”的理论内涵。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从脾论治冠心病的临床文献作为研究资料,通过多元统计分析进行文献信息处理,从研究类型、病机种类、治疗法则、方剂和药物五个方面归纳分析从脾论治冠心病的证治规律,探讨冠心病与五脏的关联性。结果:1.文献中对冠心病的中医病机认识,总属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血虚、阳虚和阴虚,以气虚为主;标实包括血瘀、痰浊、寒凝和气滞,以血瘀和痰浊为主。2.从脾论治冠心病以益气健脾法为核心,主要兼以活血化瘀和化湿祛痰之法标本同治。3.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归脾汤和二陈汤。4.文献中共出现药物135种,各种药物出现的频次总计875次,其中出现频次大于等于5次的药物有46种,出现的频次总计740次。出现频次超过40次的药物种类有茯苓、白术和黄芪,超过30次的有党参、炙甘草、丹参和半夏。从脾论治冠心病的核心用药为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常用药物为半夏、陈皮、瓜蒌、川芎、水蛭、三七、丹参、桃仁、红花、赤芍、郁金、当归、酸枣仁、人参、泽泻、山楂、决明子、枳壳、石菖蒲和竹茹。结论:1.冠心病的中医病机与五脏均有关联,尤其与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2.益气健脾药根据其性味归经的不同,分达于五脏之气所,调畅五脏气机的升降平衡,广泛应用于五脏疾病的治疗。3.脾的功能状态主导了心肝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脾主五脏之气”理论内涵的核心。
王新慧[3](2018)在《益气养阴利咽方结合咽部啄治法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IgAN是以肾小球系膜区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病理表现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以肉眼或镜下血尿为主,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在我国,IgAN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5.26%,是临床难治性疾病。KDIGO指南主要推荐RAS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但临床疗效并不满意,如何有效控制IgAN病情进展、提高临床疗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IgAN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晰,众多学者认为与黏膜免疫相关,黏膜免疫系统失调时,对常见的病原体或饮食成分出现免疫耐受性缺陷,可能是触发IgAN的关键因素,呼吸道、胃肠道等黏膜感染也可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加剧IgAN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出现阵发性肉眼血尿等,黏膜损伤已成为肾脏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扁桃体炎、咽炎与IgAN的发作明显相关,是诱发IgAN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疗效提高的关键因素。有临床报道,IgAN患者中64%存在慢性咽炎及扁桃体炎,且IgAN患者的扁桃体与不伴有IgAN的人群相比,细胞构成比及组织学特征等方面差异显着。众多证据表明扁桃体与IgAN关系密切,咽部的黏膜损伤,对IgAN有着持续的致病作用,但是扁桃体摘除术后,是否可以改善IgAN预后尚有争议,目前以正面支持的研究为多。我们观察到,部分患者扁桃体切除后,慢性咽部炎症仍十分突出,这可能是扁桃体切除术未能取得满意效果的原因。有效缓解咽部的慢性炎症,减少咽部黏膜损伤导致的免疫系统失调,可能是控制IgAN病情进展、提高疗效的关键。对于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的IgAN患者,有试验研究显示,益气滋肾颗粒在减少蛋白尿、血尿,改善患者症状等方面具有良好作用。啄治疗法是中医治疗慢性咽炎和扁桃体炎的传统疗法,使用啄治法针对扁桃体进行操作,在保留扁桃体组织同时减少隐窝内容物存积,比手术摘除扁桃体更有优势。经过我们的初步临床观察,益气养阴利咽方联合咽部啄治法对IgAN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优势。国内外大量研究报道IgAN患者中存在免疫失调,主要表现为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糖皮质激素对肾脏疾病的治疗作用,是通过抑制APC、上调Th2、下调Th1细胞因子,抑制Th1细胞免疫轴并介导其向Th2偏移实现的。国内研究发现IgAN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失调现象,主要表现为Treg的下降,而中药治疗对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余仁欢等对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不同的肾小球疾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不同,对激素或中药有效的病例,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调得到明显改善。陈小娟等通过分析中药治疗前后IgAN患者Thl、Th2、CD4+CD25+Treg水平的变化,发现经中医药治疗后,Thl表达明显下调。因此,我们推测,中医药对IgAN患者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理。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化的临床试验,评价益气养阴利咽方与咽部啄治相结合的新治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对TB细胞亚群的影响,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IgAN提供临床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本临床试验拟采用益气养阴利咽方与咽部啄治相结合的中医治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益气养阴利咽方口服治疗与咽部啄治法结合治疗组(治疗组)45例,厄贝沙坦治疗组(对照组)45例。所有入组病人予化验血常规、尿液分析、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脂、TB淋巴细胞亚群,评估咽部症状积分。其中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TB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随访24周后各化验一次,尿液分析、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每4周化验一次,咽部症状积分每4周评价一次。治疗时间为12周,随访时间为24周,试验结束后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共纳入患者90名,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脱落5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两组IgAN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病理分级、24小时尿蛋白定量、伴有高血压情况及伴有血尿情况等,无明显差异P均>0.05。(2)治疗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4周时总有效率为72.1%,与入组时相比平均下降46.2%,对照组总有效率45.2%,与入组时相比平均下降16.2%。(3)咽部症状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3%,对照组有效率21.4%,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4)尿红细胞计数两组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平均下降67.9%,对照组平均下降56.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第20周、24周时下降明显P<0.05。(5)治疗组24周后CD4+、CD4+/CD8+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P<0.05。(6)两组患者未出现肝功能异常、血肌酐恶化等不良事件,治疗前及随访24周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良好,无药物副作用回报。结论:(1)益气养阴利咽方结合咽部啄治法可以减少IgAN患者血尿、蛋白尿,缓解慢性咽炎及扁桃体炎。(2)对肾功能正常、24尿蛋白定量在3g以内的IgAN患者,益气养阴利咽方结合咽部啄治法相比于厄贝沙坦的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3)益气养阴利咽方结合咽部啄治法对IgAN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具有调节作用。(4)益气养阴利咽方结合啄治法对IgAN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较高。(5)益气养阴清咽方结合啄治法,发挥治疗作用的机理可能与控制咽部炎症、减少抗原刺激,恢复患者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有关。
杨曙东[4](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经验》文中认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由于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知晓率低、防治率低,已成为全球范围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成年人群CKD的患病率为10.8%,总患病人数为1.195亿。CKD呈潜在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发展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2000年以来,我国ESRD的肾脏替代治疗病人以每年11%以上的速率增长,因此,对CKD进行早期防治,延缓其进入ESRD的时间,至关重要。目前,CKD的治疗主要是在控制原发病、避免和纠正可逆因素、延缓其进展、防止并发症、透析准备和实施透析的指导原则下进行,但单纯西医治疗,疗效不满意。李顺民教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通过数据挖掘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用药经验,对总结、继承与发扬李顺民脾肾相关学术思想,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大的意义。目的:本课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探讨其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使其更具有可重复性、可学习性,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方法:1.医案收集:选取深圳市中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信息中心备案的李教授门诊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综)、尿路结石、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病例。其中慢性肾炎202例,肾综49例,尿路结石47例、慢性肾衰269例。2.数据整合:将收集的数据整合到一个平面文件里面,以ANSI编码格式保存。然后,利用专有的文本提取工具,对下载的非结构化的TXT文本数据进行信息提取,保存成格式化的、便于数据库(Access)和大型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简称SQL)处理的格式。提取出来的信息,主要是慢性肾炎、肾综、尿路结石、慢性肾衰相关的数据。提取出来的数据,首先存入Access数据库,作为我们下一步数据处理的材料,然后导入SQL中进行下一步的挖掘分析。据此构建算法进行数据清洗工作,噪音的产生,主要是自然语言的二义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产生的。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只能逐个分析,建立规则,然后根据规则,进行数据的二次清洗。3.数据可视化:清洗完毕后的数据,依据情况,可以分别得到一维频次和二维频次的结果,每个医案中重复出现的中药,经过计算后,得到挖掘对象的一维频次,依据共同出现的频次,也可以得到挖掘对象的二维关系。抽出不同频次的药对,用Cytoscape3.1软件进行处理,形成直观的可视化的网络图,然后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初步的解析,若出现不合理的数据结果,即通过回溯原文献,进行降噪,按算法进行噪音清洗。最终的结果再次进行可视化成图、解析。4.结果分析:文本挖掘可以分别得到挖掘对象的一维和二维频次,即相关挖掘对象在数据集中出现的总的频次、以及两两之间的频次关系,以三线表和网络图的形式表示;一维结果中,频次越高,说明该要素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该对象的研究越多;而二维结果,表示挖掘对象在文献中共同出现的次数,即两两出现,可视化形成挖掘对象两两之间的关系网络,而挖掘对象的网络图更能反映出整体情况。图形内为要素名称,连线代表要素两两之间的关联。而图形越处于核心的位置代表该要素与其它要素关联的越多,通过这种优化的文本挖掘组合,能够比较客观的总结各方面的的规律。同时对于挖掘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并进行分析整理,构建其可检测指标完全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关联规则计算方法如下:(1)规则A→B的支持度(Support): Support(A→B)=NA→B/N(2)规则A→B的置信度(Confidence): Confindence(A→B)=NA→B/NA(3)规则A→B的提升(Lift): Lift(A→B)=Confindence(A→B)/Support(B)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各项指标关联程度,并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表达;对所得的文本挖掘综合疾病指标信息网络进行组合对比分析,网络合并及网络重叠部分筛选,以得到李教授辨治四种疾病用药规律的共同点与差异。结果:1.通过对269例慢性肾衰患者用药的数据挖掘可以发现,使用的中药共125种。在用药的频次上,大于100次的有13种,分别是黄芪、山药、酒苁蓉、紫苏叶、炙甘草、芡实、大黄、生地黄、肉豆蔻、丹参、益智、桃仁、薏苡仁。这13味中药即是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核心药物,亦是健脾益肾方(李顺民教授经验方)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功效上看,这13为最常用中药中,益气健脾药(黄芪、山药、炙甘草)、滋肾温阳药(肉苁蓉、肉豆蔻、生地黄)、活血化瘀药(大黄、丹参、桃仁)均为3味,各占23%;收敛固涩药(益智仁、芡实)、渗湿消肿药(紫苏叶、薏苡仁)均为2味,各占15%。2.在202例慢性肾炎病例中,使用的中药159种,其中,频次大于60次的有15种,使用频率大于40%的中药共13种,频率在10%以上的中药共29种,通过可视化二维网络图可以看出,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核心药物为黄芪、山药、芡实、山萸肉、炙甘草、生地黄、茯苓、白茅根、金樱子、莲须、小蓟炭、薏苡仁、三七。从功效上看,在使用频次最大的前13种中药中,益气健脾药(黄芪、山药、炙甘草)、利水渗湿药(茯苓、莲须、薏苡仁)、活血凉血止血药(白茅根、小蓟炭、三七)各3味,占23%;滋阴补肾药(山萸肉、生地黄)、收敛固涩药(芡实、金樱子肉)2味,占15%。3.在49例肾综病例中,使用的中药共76种。其中,使用频次大于20次的中药13种,使用频率大于50%的有12种,频率在10%以上的中药共20种,通过可视化二维网络图可以看出,李顺民教授治疗肾综的核心药物为黄芪、山药、山萸肉、炙甘草、芡实、丹参、白术、茯苓、莲须、生地黄、薏苡仁、白茅根、金樱子肉。从功效上看,在使用频次最大的前21种中药中,补虚药所占比例最高,共9味,占43%,其中,补气药(黄芪、山药、炙甘草、白术、甘草)5味,滋阴药(山萸肉、生地黄、熟地黄、墨早莲)4味;利湿药(茯苓、薏苡仁、冬瓜皮、茯苓皮、莲须)5味,占24%,收敛固涩药(芡实、金樱子肉)2味,占10%,活血化瘀药(丹参、牡丹皮)2味,占10%。4.在收集整理的47例尿路结石病例中,使用的中药共78种。其中,使用频率大于50%的有12种,使用频率在10%以上的中药共21种,通过可视化二维网络图可以看出,李顺民教授治疗尿路结石的核心药物为薏苡仁、甘草、白茅根、鸡内金、广金钱草、红花、泽泻、川牛膝、海金沙、盐车前子、炒莱菔子、苘麻子、黄芪。从功效上看,这13味中药中,清热利尿通淋药所占比例最高,共6味,占46%,分别是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苘麻子、川牛膝;利水渗湿药(薏苡仁、泽泻)、健脾益气药(甘草、黄芪)、理血药(白茅根、红花)均为2味,占15%,理气药(莱菔子)占8%。结论:1.从方药分析上可知,李顺民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的病机以脾肾虚衰为本,瘀血、浊毒、湿邪互见,相互交织为标,治疗上以健脾益肾、化浊泄毒为主。其核心用药为黄芪、山药、酒苁蓉、紫苏叶、炙甘草、芡实、大黄、生地黄、肉豆蔻、丹参、益智、桃仁、薏苡仁。2.慢性肾炎病机上以脾肾两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上以补脾益肾为主,辅以利水渗湿、活血止血、收敛固涩。治疗时核心用药为黄芪、山药、芡实、山萸肉、炙甘草、生地黄、茯苓、白茅根、金樱子、莲须、小蓟炭、慧苡仁、三七。3.肾综病机上以脾肾虚衰为本,日久可化生瘀血、水湿等病理产物,治疗上以健脾益肾为主,辅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收敛固涩。治疗的核心药物为黄芪、山药、山萸肉、炙甘草、芡实、丹参、白术、茯苓、莲须、生地黄、薏苡仁、白茅根、金樱子肉。4.尿路结石乃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血瘀、气滞为标。治疗上,根据脾肾相关理论,以补益脾肾、通淋化石为法,辅以活血行气。治疗的核心药物为薏苡仁、甘草、白茅根、鸡内金、广金钱草、红花、泽泻、川牛膝、海金沙、盐车前子、炒莱菔子、苘麻子、黄芪。
谢席胜,汪明[5](2015)在《冯志荣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冯志荣主任医师系四川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年,一生学验俱丰,已八十多高龄仍坚持每周四天门诊。冯师熟读经典,不拒西学,能融百家之长而参合己见,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在慢性肾脏病治疗方面也颇有建树。现将冯老论治慢性肾炎的诊疗经验总结介绍如下。1概述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临床表现相似,而病理改变不一,预后不尽相同的免疫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为不同
林炜濠[6](2014)在《防葵,当为防癸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防葵,当为防癸也"寻找相应的证据。[方法]查阅分析古今相关文献,并结合中医及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对"防葵,当为防癸也"的理由,从历史考据、植物外观、产地和临床功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结果]世人对古典文献"防葵"的释名研究甚少而多有误解。《唐本草》等古典文献中防葵名字由来的解释存有偏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三"防"即防葵、防风、防己;防葵功效与"癸水"具有极大相关性,此为笔者"防葵,当为防癸也"的观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结论]防葵,真名应为防癸。而此一证明,虽只一字之差,且不过名称尔。然从中药及历史研究等角度看,为"防葵"正名,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林菁[7](2013)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的五脏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结合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24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探讨五脏相关关系。方法本课题采用流行病学临床调查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收集248例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历,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变量进行整理。运用SPSS17.0软件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一般资料和中医证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SAS9.1软件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五脏证候进行非线性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索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的五脏相关关系。结果-般资料分析,本研究病例共248例,男女比例相当,平均年龄(41.72±13.61)岁。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血压病、贫血、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慢性肾小球肾炎五脏证候的频数分析结果,本病以四肢乏力、精神疲倦、纳差、尿血、下肢凹陷性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五脏相生肝对心、心对脾、脾对肺、肺对肾、’肾对肝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1264、0.1709、-0.0767、-0.0282、-0.0965;五脏相克肝对脾、脾对肾、肾对心、心对肺、肺对肝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0948、-0.1099、-0.0213、0.00446、-0.0709。心-脾、肝-心、脾-肾、肾-肝、肝-脾、脾-肺、肺-肝的通径系数较大。其中脾与肺、肺与肾、肾与肝、脾与肾、肾与心、肺与肝之间的关系与五行生克关系相悖。模型修正后,肝-心、心-脾、肾-脾的通径系数有统计学意义,与五行生克关系相符。结论本课题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分析24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探讨其五脏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肝-心、心-脾、肾-脾与五行生克关系相符。肾脏与脾脏相关在本次慢性肾小球肾炎研究中可表现为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心脏与脾脏相关可表现为心脾气虚证;心脏与肝脏相关可表现为心肝血虚证。与五行生克关系相比更加体现了五脏相关学说的实践性和整体观。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五脏中各个脏之间紧密联系,互为影响。本研究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出发,探讨五脏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为本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屈欢欢[8](2012)在《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研究与验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调理脾胃法长期以来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重要方法,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现代许多肾病名家亦十分强调从调理脾胃着手进行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脾肾亏虚和湿热证是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基本病机尤其是脾虚兼夹湿热者临床十分常见。导师余仁欢教授秉承《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之旨,同时长期潜心研习李东垣的脾胃学说,重视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脏病,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调理脾胃治法,临床疗效较好。本文从文献综述、临床研究与验案分析三个方面对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治疗中的运用进行阐述,并对导师余仁欢教授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经验进行总结。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脾胃学说的源流、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现代医学关于蛋白尿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通过对以运用调理脾胃法为主要治疗方案的78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的临床观察,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进而对余仁欢教授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经验进行总结。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0年12月-2012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内科余仁欢教授门诊患者。78例患者均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符合慢性肾脏病(CKD1-2期),且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克。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于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肾炎组(尿蛋白定量0.5g-3.5g/d)和肾病综合征组(尿蛋白定量≥3.5g/d)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其中肾炎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下降52.6%;肾病综合征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下降65.1%;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有显着差异。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组患者血浆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78例患者临床完全缓解率26.92%,基本缓解率19.23%,总有效率为83.33%,其中肾炎组和肾病综合征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53.5%和42.9%。研究结论:中医调理脾胃法对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少量、中量和大量蛋白尿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最后通过15份临床验案,展示余仁欢教授治疗肾病的临床经验和辨证用药特点。余仁欢教授运用李东垣的阴火学说对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脾虚湿热证进行诠释,认为脾虚兼风、湿、热、毒皆可从李东垣脾胃内伤兼有阴火进行论治。所谓“阴火”,为脾胃内伤,阳气不足所产生的虚火。脾胃之气越下陷,下焦之湿越重,致蛋白尿迁延难愈。在调理脾胃的具体方剂上,通常选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张仲景的防己黄芪汤,及参苓白术散、三仁汤等方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健脾祛湿和络方
张秋[9](2012)在《祛风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简称慢性肾炎,系指多种原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慢性肾炎,起病隐匿,病程冗长,病情复杂,发展缓慢,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上常见蛋白尿、水肿、血尿、高血压伴或不伴肾功能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蛋白尿不仅是慢性肾脏病(CKD)临床重要指征之一,也是加重肾脏疾患的关键因素之一。蛋白尿作为影响慢性肾炎的治疗以及判定其预后的重要依据,这已成共识。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新品种不断问世,但是其明显的副作用和昂贵的价格仍限制其使用,终末期肾病仍是很大一部分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转归。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人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蛋白尿,阻断或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上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中医药对慢性肾炎的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从文献综述、理论探讨、经验传承、实验研究方面对慢性肾炎蛋白尿作进一步研究。1.文献综述:中医学对慢性肾炎和蛋白尿的认识及现状。2.理论探讨:祛风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理论探讨回顾和总结前人对慢性肾炎及蛋白尿的认识,并分析和探究从古至今中医学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诊治情况。本文从“风邪伤肾”为突破点,探讨风邪和肾脏及慢性肾炎的关系。认识到风邪是慢性肾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外风、伏风、肾风等共同侵扰肾脏。无论是外风还是内风,祛风活血是治疗慢性肾炎的基本大法。祛风勿拘早晚,有风就应尽早祛除。同时,明辨治风和活血的关系,祛风同时当活血。3.经验传承:导师运用祛风活血法治疗蛋白尿的经验分析通过分析总结,更加明确肾风的病因病机,风邪是肾风的主要致病因素;治疗原则,祛风活血是基本,如遇变证,随证变之,不可拘泥于一法;方药选用,导师把治疗肾风药分为,祛风活血药、祛风清热药、祛风化湿药、祛风益气药、祛风涩精药、祛风解毒药等,按法遣方组药。体现了合理、分层、有序,选用方药,循序渐进地治疗肾风,祛除风邪,减少蛋白尿。4.实验研究:祛风活血法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目的:观察祛风活血法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作阿霉素肾病模型,从第二天起给药干预直至6周末,祛风活血法中药组和美卡素灌胃,于6周末收集24h尿液,测24h尿蛋白定量,于实验第6周末留尿完毕后取血液标本,血清ALB、NO、ET-1. ANGⅡ及PGE2的测定。结果:祛风活血法中药组与同期模型组相比,6周末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5),6周末血清ALB显着升高(P<0.01):血清ET-1显着降低(P<0.01),血清NO显着升高(P<0.01);血清ANG Ⅱ降低(P<0.01),血清PGE2升高(P<0.01);美卡素组与同期模型组比,实验第6周末24h尿蛋白定量降低(P<0.05),6周末大鼠血清ALB升高(P<0.05);血清ET-1显着降低(P<0.01),血清NO升高(P<0.05);血清A NGⅡ降低(P<0.01),血清PGE2升高(P<0.05)结论:祛风活血法中药组能够明显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提高其血清ALB;同时,可调节并改善血清ANGI1、N0、ET-1及PGE2的含量,保护肾小球,延缓肾小球硬化有积极作用。
严志林[10](2011)在《王少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文中认为本研究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总结工少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简称慢性肾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王少华主任医师临床用药特色及规律。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古代及现代文献,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现状,总结工少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临床用药特色及规律,发掘经验方。研究方法:本研究分理论与临床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以收集整理古代及现代文献为主;临床研究:通过对在兴化市中医院工少华主任医师门诊就诊的较为完整的56例慢性肾炎患者临床医案资料整理,对入组患者进行症候分析。通过对王少华主任医师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处方的收集和整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再通过数据筛选功能处理相关资料,将方药进行对比研究,并运用归纳法将获得的研究结果进行辨证的分析和总结。按照统计学要求对各方剂中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所收载的原始方剂中的描述性信息分解、转化为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单元,使之规范、准确、有序,从而实现数据的证确表达和合理组织。在Windows XP、平台上,应用MS Excel建立工老治疗慢性肾炎的数据集,数据集主要以药物为研究对象,包括药名、性味、功效、归经等。对工老治疗慢性肾炎的方药进行对比研究,并应用归纳法将获得的研究结果进行辨证的分析和总结。慢肾炎处方中药物的使用分析采用频次的统计,以发现其核心用药,对核心药物的四性、五味、归经、功效等进行频率分析,以从药性理论角度分析治疗用药的特点。研究结果:总结出上少华主任医师对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并通过对工老治疗的56例慢性肾炎患者首诊处方共71种药物的频次分析,总结出工老治疗慢性肾炎常用药的性味、功效、归经特点。常用的药物为: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山萸肉、熟地黄、茯苓、泽泻、桂枝、附片、麻黄、桑白皮等。体现上老慢性肾脏病治脾、治肾、治肺的思想。主要功效为健脾益肾,通阳利水,主要针对慢性肾脏病伴有水肿的患者。王老常用方剂为: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四维汤、四君子汤、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真武汤、实脾饮等。上老首方药物归经以肺脾肾三经为主。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山萸肉、熟地黄、茯苓、泽泻、桂枝、附片、麻黄、桑白皮等主要核心药物的归经为:心、肝、脾、肺、肾、胃、膀胱。可见王老治疗慢性肾病从五脏整体着眼,扶正祛邪。上老常用药性味分布以甘性药物多见、其次为辛、、平、苦之剂。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山萸肉、熟地黄、茯苓、泽泻、桂枝、附片、麻黄、桑白皮等主要核心药物的主要性味为:甘、温、苦、淡、、平、辛、热。慢性肾病为一慢性过程,需长期用药治疗,因此,药物不宜过度苦寒以免败胃。研究结论:研究显示王老在治疗慢性肾病的过程中多使用味甘、辛、平,入肾、心、脾、胃、肝、肺、胃、膀胱经的药物。临床上慢性肾病是一迁延长期的过程,虽然初期多为脾肾阳气不足,水湿泛溢,但日久多有水湿化热之象,用药宜寒热平调,尤其是肾病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时。王老组方遣药,补益药多入归脾、肾经,使药物直达病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王老遵从古训,治疗中焦用药多选微寒、微热及平性之品,少用大寒、大热之类。王老治疗肾病善选甘辛平味药,盖甘味药能和、能缓、能补,具有补脾益胃作用,取辛通润补,于病则攻,于体则补,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具有助阳化气、助运水湿之效。总之,王少华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以肺脾肾为主,标实以水湿为主,日久水湿易化生湿热瘀血。因此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以健脾益气、补益肾气为主,祛邪以通阳化气、淡渗利湿为主,用药以甘、辛、平、苦为主。
二、“培土制水法”在慢性肾炎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土制水法”在慢性肾炎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多糖对硫酸吲哚酚诱导的受损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硫酸吲哚酚诱导的体外大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建立以及黄芪多糖的抗氧化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黄芪多糖对硫酸吲哚酚诱导的受损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基于从脾论治冠心病临床文献研究探讨“脾主五脏之气”理论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益气养阴利咽方结合咽部啄治法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医学对IgA肾病的认识 |
1.1.1 中医病名 |
1.1.2 病因病机 |
1.1.3 证型研究 |
1.1.4 辨治思路及遣方用药 |
1.1.5 从咽论治IgA肾病 |
1.2 现代医学对IgA肾病的认识 |
1.2.1 流行病学 |
1.2.2 发病机制研究 |
1.2.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2.4 扁桃体与IgA肾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益气养阴利咽方结合啄治法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剔除、脱落及中止实验标准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统计学方法 |
2.2.6 疗效评价 |
2.3 研究结果分析 |
2.3.1 一般资料 |
2.3.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2.3.3 疗效性指标分析 |
2.3.4 有效性分析 |
2.4 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
第四节 尿路结石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数据挖掘研究步骤 |
1.1 构建词库 |
1.2 数据的收集 |
1.3 数据的整理、计算 |
1.4 数据的可视化 |
1.5 结果的分析 |
2、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
2.1 慢性肾功能衰竭 |
2.2 慢性肾炎 |
2.3 肾病综合征 |
2.4 肾衰、肾炎、肾综用药比对 |
2.5 尿路结石 |
第三章 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常用药对撷菁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师承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详细摘要 |
(5)冯志荣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3对本病辨证及治疗原则的认识 |
4具体治法及方药 |
5食疗 |
6验案举例 |
(6)防葵,当为防癸也(论文提纲范文)
1 防葵功效及名字由来文献考据 |
2 《唐本草》、《图经》解释有误之处 |
3 防葵,当名防癸的原因 |
4 小结 |
(7)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的五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1 科学定义 |
1.1.2 流行病学调查 |
1.1.3 免疫机制 |
1.1.4 遗传因素 |
1.1.5 临床表现 |
1.1.6 临床分型 |
1.1.7 诊断标准 |
1.1.8 常用治疗方法 |
1.2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
1.2.1 中医病因病机 |
1.2.2 中医辨证 |
1.2.3 中医药治疗方法 |
1.3 五脏相关理论学说概述 |
1.3.1 学说提出 |
1.3.2 学科定位 |
1.3.3 内涵研究 |
1.3.4 应用研究 |
1.3.5 实验研究 |
1.4 现代多元统计方法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
1.4.1 回归分析 |
1.4.2 聚类分析 |
1.4.3 主成分分析 |
1.4.4 判别分析 |
1.4.5 因子分析 |
1.4.6 数据挖掘 |
1.4.7 隐结构模型 |
第2章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的五脏相关性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2.1 确定五脏症状 |
2.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3.1 数据库建立 |
2.3.2 数据整理 |
2.3.3 数据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一般资料分析 |
2.4.2 五脏各自症状的描述性分析(只收录频数≥5次的症状) |
2.4.3 非线性主成分分析 |
2.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3章 讨论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3.2 五脏各自症状的描述性结果分析 |
3.3 五脏非线性主成分结果分析 |
3.4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
3.5 五脏相关分析 |
3.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慢性肾小球肾炎统计分析SAS程序 |
1 非线性主成分分析程序 |
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程序 |
3 模型修正程序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研究与验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中医古代文献关于脾胃学说之论述 |
1 先秦、两汉时期 |
1.1 《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
1.2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 |
2 隋唐宋时期 |
2.1 《诸病源候论》首次从病源学角度对脾胃专门论述 |
2.2 孙思邈重视饮食疗法,记载脾胃病证方剂120多首 |
2.3 《小儿药证直诀》创制出调治脾胃的系列方剂 |
3 金元时期 |
3.1 张子和善用攻下,发展仲景降胃之治 |
3.2 李东垣独树一帜,系统建立脾胃学说 |
3.3 朱丹溪临证用药突出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 |
4 明清时期 |
4.1 薛立斋“脾统血”论 |
4.2 龚廷贤临证以调理气血、顾护脾胃为特征 |
4.3 陈实功“诸疮全赖脾土”论 |
4.4 李中梓倡“脾为后天之本论” |
4.5 叶天士重养胃阴论 |
4.6 吴澄重养脾阴论 |
二 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运用 |
1 古代医家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水肿的概述 |
2 健脾补肾治疗慢性肾脏病 |
3 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从脾论治 |
4 调理脾胃法对改善慢性肾脏病突出症状的作用 |
5 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
三 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形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
1 蛋白尿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
1.1 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异常 |
1.2 肾小管结构和功能异常 |
1.3 蛋白质大量溢出 |
1.4 组织大量破坏 |
1.5 尿路及肾排泌增加 |
2 蛋白尿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2.1 饮食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结果 |
五 讨论及经验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验案分析 |
病案1 肾病综合征 脾虚水停,兼有血瘀证 |
病案2 膜性肾病Ⅰ期 肝郁脾虚,瘀血内阻证 |
病案3 IgM肾病 脾气亏虚,中焦湿热证 |
病案4 IgA肾病 脾虚郁热证 |
病案5 膜性肾病Ⅲ-Ⅳ期 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 |
病案6 肾病综合征 脾虚湿热证 |
病案7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IgA肾病 脾虚,兼有血瘀水停证 |
病案8 肾病综合征 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证 |
病案9 膜性肾病Ⅰ期 脾虚,兼有血瘀水停证 |
病案10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气虚湿阻,热毒内蕴证 |
病案11 不典型膜性肾病 脾气虚弱证 |
病案12 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脾虚兼有阴火 |
病案13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脾气亏虚,风湿蕴阻证 |
病案14 肾病综合征 脾胃不和证 |
病案15 微小病变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祛风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认识及现状 |
1.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学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
4. 单方、验方 |
5. 实验研究 |
6.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祛风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理论探讨 |
1. 中医学对风的认识 |
2. 肾风的由来 |
3. 风邪与肾病的关系 |
4. 肾风的致病机理 |
5. 肾风的治疗原则及方药 |
6. 中医名家对肾风的认识 |
7. 祛风活血法治疗蛋白尿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导师运用祛风活血法治疗肾炎蛋白尿的经验分析 |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治法方药的应用 |
3. 常用药对 |
4. 病案举隅 |
第四部分 祛风活血法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王少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王少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 |
1.健运脾胃,培土固本 |
2.补益肾气,填精益髓 |
3.调理肺气,和畅气机 |
4.补泻相辅,开合相济 |
第二章 王少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病用药规律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临床资料收集整理 |
6.研究指标 |
7.统计方法 |
结果 |
1.症候分析 |
2.常用药频率分析 |
3.常用药归经分析 |
4.常用药性味分析 |
5.药证分析 |
讨论 |
1.常用药分析 |
2.特色用药经验 |
3.常用药性分析 |
临床医案介绍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 王少华主任中医师简介 |
致谢 |
四、“培土制水法”在慢性肾炎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多糖对硫酸吲哚酚诱导的受损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 吴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基于从脾论治冠心病临床文献研究探讨“脾主五脏之气”理论内涵[D]. 冯元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3]益气养阴利咽方结合咽部啄治法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D]. 王新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经验[D]. 杨曙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2)
- [5]冯志荣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J]. 谢席胜,汪明. 四川中医, 2015(09)
- [6]防葵,当为防癸也[J]. 林炜濠.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2)
- [7]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的五脏相关性研究[D]. 林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8]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临床研究与验案分析[D]. 屈欢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9]祛风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张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王少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D]. 严志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