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前患者恐惧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1)在《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研发基于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并评估该系统在缓解鼻咽喉手术患者围术期间手术相关不良情绪、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1.现况调查。通过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的情绪和人格倾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良情绪的相关因素。2.采用德尔菲法制定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选取20位临床护理专家和10位心理学专家分别进行3轮专家咨询形成最终方案。在软件研发人员的帮助下,提供素材和需求,研发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3.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在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患者中的干预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进行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分别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进行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喉癌手术患者(干预组n=40,对照组n=4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6天(T5)分别采集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生存质量等)。FESS患者(干预组n=60,对照组n=6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分别采集主观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客观指标(血压、心率、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近红外光谱等),出院前完成一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在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差异。4.对FESS患者采集了干预前、干预完成后患者前额叶及颞叶皮层的近红外光谱(fNIRS),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激活及激活程度上的差异。结果:1.对耳鼻喉科入院患者的现况调查发现:在2019年8月~2020年11月之间入院患者参与调查的2294人中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206入,占总调查人数的8.89%,其中轻度不良情绪93人4.05%),中度不良情绪27人(1.18%),重度不良情绪86人(3.75%),有自杀风险的患者55人(2.40%)。存在高风险人格倾向的患者252人(10.99%)。鼻咽喉手术患者中出现不良情绪的人数占比较大。相关分析发现:不良情绪与年龄、性别、是否手术显着相关,比起其他患者,中青年的女性患者在手术期间面临更高的焦虑情绪。2.cCBT在喉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且干预组的状态焦虑(SAI)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和雅典失眠量表(AIS)得分在T3~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专用头颈量表(FACT-H&N)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3.cCBT在FESS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SAI得分、AIS得分、VAS得分中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干预组的SAI得分在T2~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AIS得分在T3、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在T3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PHQ-9得分时间*组别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6)。状态焦虑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失眠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和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3和P=0.048)。状态焦虑和失眠缓解率(T1-T2/T3增分率<40%)比较,干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和P=0.0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指标中,干预组均在T2时间点显着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稳定。在术前1小时,对照组的皮质醇含量显着高于基线水平(P<0.01)和干预组(P=0.02)。干预完成后,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除疾病护理项目外(P=0.12),其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4.功能性鼻内镜患者近红外光谱(fNIRS)分析显示:(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和血红蛋白(Oxy-Hb)52个通道(CH)激活程度的比较发现,两组干预后的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低于干预前,干预组激活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后激活程度(Δoxy-Hb)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是CH14、CH18、CH25、CH46、CH47、CH48、CH49。(3)基线水平各通道与症状量表的相关分析显示:与特质焦虑(TAI)相关的通道有CH14、CH25;与状态焦虑(SAI)相关的通道有 CH18、CH26、CH38、CH39、CH46、CH47、CH48、CH49;与失眠(AIS)相关的通道有 CH25、CH26、CH27、CH36、CH37。CCBT干预组中,与SAI减分差(T2-T4)相关的通道有CH46、CH47、CH48、CH49,与AIS减分差(T3-T4)相关的通道有CH25、CH48。(4)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CBT干预后T2至T4的SAI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49(眶额皮质)相对激活变化37%的差异;治疗后T3至T4的AIS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25(背外侧皮质)相对激活变化40%的差异。结论:1.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和自杀风险,以及高风险人格障碍倾向,其中青壮年中手术的女性患者应给予重点关注,老年人的人格障碍倾向比例较高,应注意沟通方式,避免医患冲突。2.喉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容易受到焦虑、抑郁、失眠等困扰,生活质量较差,cCBT可以在术后缓解手术患者焦虑、抑郁、失眠、改善生活质量。3.FESS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失眠问题显着,cCBT不仅能改善患者在术前等待间的焦虑情绪以及缓解术后失眠、疼痛,也可以降低术前等待区血清皮质醇的含量以及稳定术前血流动力学水平,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cCBT可以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焦虑和失眠的改善与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激活程度有显着相关。但是临床症状的改善是由局部皮质激活引起还是由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导致局部皮质脑血流的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
胡洁蔓[2](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刘莉花[3](2021)在《通过自制乳腺教学模具优化医患沟通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设计乳腺教学模具,将其应用于乳腺肿瘤术前医患沟通,探索通过自制乳腺教学模具优化术前医患沟通。[方法]1.自制乳腺教学模具:根据乳腺疾病和乳腺肿瘤术式的不同,设计多款乳腺教学模具。2.术前医患沟通: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首次入院确诊为乳腺肿瘤的患者20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00)和模具组(n=100)。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操作术前谈话模式,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治疗经过;模具组采用传统手术操作术前谈话模式+自制乳腺教学模具,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治疗经过。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前医患沟通后谈话内容掌握程度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索通过自制乳腺教学模具优化医患沟通。[结 果]1.本研究成功设计了五款乳腺教学模具,分别是乳腺疾病透明模具、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演示模具、组合式乳腺肿瘤术式演示模具、可视化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引流模具、可视化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演示模具。以上五款乳腺教学模具囊括了乳腺常见疾病和乳腺肿瘤治疗相关术式和操作,外观精巧,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五款乳腺教学模具全部申请国家专利,其中一种乳腺疾病透明模具、一种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演示模具、一种组合式乳腺肿瘤术式演示模具、一种可视化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引流模具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视化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演示模具正在专利审查中,一种组合式乳腺肿瘤术式演示模具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在实质性审查阶段。2.将自制乳腺教学模具用于乳腺肿瘤患者术前医患沟通中,研究结果显示:在谈话内容掌握程度的评分结果中,模具组平均得分(80.23±11.46)明显高于对照组(64.01±1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分析,四个手术组的模具组平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前医患沟通满意度评估方面,四个手术组中模具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自制的五款新型乳腺教学模具,申请了国家专利,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2.对比传统沟通模式,自制的乳腺教学模具直观简洁,用于术前医患沟通,优化了沟通流程,提高了沟通质量和效率,有助于患方对术前谈话内容的掌握,有利于医患双方为手术可能导致的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3.自制乳腺教学模具用于术前医患沟通可显着提高患方满意度,增加患者依从性,从而利于患者乳腺疾病的诊治。
唐佳惠[4](2021)在《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比不同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的差异性,从疾病感知、希望水平、医院焦虑抑郁、一般自我效能、疼痛方面分析其对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水平的相关作用。为医护人员从多方面制定降低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在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共计184例。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量表(Tampa Scale of Kinesioph obia,TSK-17)、希望指数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疾病感知量表(Br 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BIPQ)、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 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一般自我效能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 le,GSES)、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数据由双人录入Excel,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S pearman分析及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得分为(35.20±7.12)分。TKA患者(35.98±6.58)分,THA患者(33.82±7.85)分,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疾病感知总分为(36.65±7.92)、认知维度(21.28±5.20)分、情绪维度(11.01±3.55)分、理解维度(4.36±2.48)分。希望水平总分为(31.16±6.83)分、其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与他人关系(I)为(12.17±2.21)分、对现实与未来维度(T)为(9.65±2.63)分、采取积极行动(P)为(9.34±2.77)分。术后存在中重度焦虑的患者仅4.89%,存在中重度抑郁仅5.98%。一般自我效能得分(23.20±5.88)分。疼痛得分(5.71±1.86)分。2.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手术方式在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恐动症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恐动症与疾病感知及各维度、焦虑抑郁、疼痛呈正相关。恐动症与一般自我效能、希望水平及各维度呈负相关。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受教育程度、疾病认知、一般自我效能、离异是影响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的主要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37.40%(P<0.01)。结论1.TKA患者的恐动症总分显着高于THA患者。疾病感知、希望水平、疼痛、一般自我效能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存在术后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较少。2.疾病感知、疼痛和焦虑抑郁会使患者进一步加重恐惧回避情绪,而一般自我效能和希望水平可以使患者积极面对当下症状,减轻恐动症水平。3.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恐动症主要受疼痛、受教育程度、疾病认知、一般自我效能和离异影响。临床医护人员可以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方案,来降低患者恐动症水平,促进关节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郭心诚[5](2020)在《基于疗愈环境理念的儿童医疗空间游戏元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儿童在就医时因病痛产生的不适感,对严肃、压抑的医疗环境和陌生的诊疗过程会普遍产生更加强烈的焦虑、恐惧和抵触情绪,使疼痛感加倍。为了缓解上述问题并提升儿童就医体验,论文依据乌尔里希疗愈环境理论下的积极分心概念,从积极分心的角度选取游戏作为儿童医疗空间中积极分心元素进行研究。首先,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到游戏应用于儿童医疗空间的方式主要分为常规游戏与医疗游戏两种方式;通过实地调研上海市2家三甲儿童医院,发现门诊采血区儿童的焦虑情况普遍较高且无有效措施缓解儿童焦虑情绪;通过分析国外儿童医疗空间中游戏元素设计案例,发现医疗游戏元素与常规游戏元素的应用有区域差别且两者针对采血区儿童的积极分心效果需进一步研究。然后,论文以河南省儿童医院门诊采血处作为实验场所,使用参考改良版耶鲁术前焦虑量表而生成的儿童静脉采血前焦虑评估量表工具,进行了游戏元素空白组、常规游戏元素组、医疗游戏元素组3组分心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医疗类游戏与常规类游戏都可以很好地降低儿童在静脉采血前后恐惧、焦虑的负面情绪,且两者之间常规游戏元素更具明显的积极分心效果。最后,本文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提出儿童医疗空间中游戏元素设计的2大策略,分别是以整体性、互动性和延伸性为基础的儿童医疗空间中积极分心的游戏设计策略,以无边界原则、无干扰原则和安全性原则为指导的游戏元素介入医疗空间的设计策略,并落实了基于疗愈环境理念的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分院检验科的医疗空间游戏元素设计实践。
王博[6](2020)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家庭关怀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恐动症发生现状;了解恐动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心理韧性、家庭关怀与恐动症三者间的相关性,探讨心理韧性、家庭关怀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心理韧性在家庭关怀与恐动症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临床制定实施有效降低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便利选取2019年3月-2019年9月在某两所综合性三甲医院骨科病房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03例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面部表情分级评分表、恐动症Tampa评分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10条目心理韧性量表。采用SPSS21.0和AMO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变量得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人口学因素对恐动症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韧性、家庭关怀对恐动症的影响,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心理韧性在恐动症与家庭关怀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总分平均得分(39.81±5.74)分,67.98%的患者患有恐动症(TSK>37分),平均得分(42.54±4.50)分。一般资料对恐动症的影响显示,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患有慢性病种类数对老年TKA患者的恐动症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老年TKA患者术后心理韧性总分平均得分(23.04±6.16)分。一般资料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显示,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长期使用镇痛药对老年TKA患者的心理韧性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老年TKA患者术后家庭关怀总分平均得分(6.42±2.12)分。一般资料对家庭关怀的影响显示,教育程度、目前工作状况、主要照顾者、BMI指数、患有慢性病种类数对老年TKA患者的家庭关怀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恐动症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呈负相关(r=-0.456,P<0.01),恐动症总分与家庭关怀总分呈负相关(r=-0.469,P<0.01),家庭关怀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呈正相关(r=0.589,P<0.01)。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韧性总分、家庭关怀总分是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均P<0.01)。5.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为:?2值(CMIN)=22.117,CMIN/DF=1.701,GFI=0.972,AGFI=0.939,RMSEA=0.059。Bootstrap得出的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253,-0.040),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648,-0.213)。家庭关怀以老年TKA患者的心理韧性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恐动症,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7×(-0.19)=-0.13,家庭关怀对恐动症的总效应为(-0.41)+(-0.13)=-0.54,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4.1%。【结论】1.本研究中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率较高,亟需得到关注。家庭关怀度、心理韧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欠缺。且不同人口学特征与疾病特征的患者存在差异性。2.本研究中心理韧性、家庭关怀、教育程度、婚姻状态、主要照顾者以及患有慢性病的种类数均是老年TKA患者恐动症水平的影响因素。3.本研究中老年TKA患者术后的恐动症、心理韧性与家庭关怀之间存在相关性。心理韧性、家庭关怀分别与恐动症呈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家庭关怀之间呈显着正相关。4.本研究中老年TKA患者的心理韧性在家庭关怀与恐动症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关怀既直接影响老年TKA患者的恐动症水平,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恐动症水平。
李雅方[7](2020)在《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究中医之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跨文化研究揭示传统中医学关于“恐”情志理论的合理性和现代价值,揭示中西医知识的通约性。“恐”作为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中可以检索到67个有关“恐”的词项。我们拟通过现象学还原分析,揭示中医将“恐”这一情志概念归属到“五志”属概念之下说明中医已认识到情绪情感具有意向性这一本质特征。2.基于现代眼动技术和脉诊仪技术,探究中医之恐的眼动指标的识别模式,为中医临床情志测量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灵枢·大惑论》中说:“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证明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等指标可以作为反映中医恐之情志意向性的外观探针,以及根据中医“心藏脉,脉舍神”、“适其脉,观其志意”的理论,探寻将脉象变化作为反映恐之情志的生理指标。本研究最终试图结合中西医情志理论,利用眼动、脉象变化、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等生理和行为指标,建构一个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为恐之情志研判提供一种具有中西医结合优势的恐惧情志的识别工具。方法:本研究包括理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1.在理论文献研究部分,采用对《黄帝内经》、《难经》、《景岳全书》等传统中医经典的文献分析、文献词频统计,现象学还原分析方法对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相关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明确中医关于恐情志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梳理出中医关于恐之情志辨析的基本思路和识别指标。其次,以“情绪”、“情绪诱发”、“情绪识别”和“恐惧”等为主题词,以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了解目前关于恐惧情志诱发和识别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考虑到人类有关恐惧情志还涉及到民族、社会、文化、医学等多种因素,因此本文还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关于恐惧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我们对恐惧的全面认识。2.在实验研究部分,本研究采用了眼动仪、中医脉象仪、面部表情分析系统等设备,观察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恐惧情志的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到首个注视点的时间、首个注视点时间,眼动时头部运动朝向;脉象的主波(h1)、重搏前波(h3)、降中峡波(h4)和重搏波(h5)等振幅值和相应的时值(t1、t4、t5、t)、面积指标(As和Ad)等脉图参数等指标变化的情况;面部动作单元活动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活动强度等综合考量下面部动作单元组合模式以及头部朝向变化趋势,完成具有中西医情绪理论的恐之情志识别模式。结果:1.恐惧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情志,不仅有基因遗传和脑神经等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自然科学内涵,也涉及人的存在、社会文化、人的心理过程等人文科学的意义,以及与临床医学中的许多病患状况有关。本文认为有关恐惧之本质和识别模式的探究理应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心理学界关于恐惧识别模式的研究仍以还原论为主流,主要从心率、心率变异性、皮肤电阻等生理维度,面部表情、声音等行为维度和主观报告维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识别,西方有关恐惧识别的研究还存在着观察维度单一性等不足,本研究通过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对人类恐惧多重属性的跨学科研究,发现恐惧是一种关乎自我存在状况,具有主体意指性,以及与语言文化相关的重要情志,恐惧的识别不应只考虑面部表情的、肌肉反应和其他生理维度,还应包括有关恐惧的意指性、与生命存在和社会文化意义相关的人文科学维度。有关恐惧情志的多学科研究为恐惧的识别模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2.“在志为恐”是传统中医情志理论中的重要命题,恐之情志与其他情志一样都具有明显的意向性特征,所谓意向性(intentionality),或意指性是指意识对某物的关系。《灵枢·本神》说:“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本文认为中医所说之“神”即是指在主体觉醒状况下,先于感知、变化不居、言语难以表达的、主动发出的一种意向性活动,中医认为,只有当“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心身韧性虚弱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恐”才会持续不止。中医还发现了“目为心之使”的现象,认为眼动可反映心神的意指性,因此,恐之情志随意向而转移的特点可以经由眼动记录得以被揭示,为恐之情志的眼动识别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眼动实验结果显示:①对中性刺激图片不分区处理情况下,三种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上差异显着[F=3.277,P=0.042],首个注视点时间差异显着[F=6.256,P=0.003],总注视次数差异显着[F=15.965,P=0.000]。②对中性刺激图片分四区域处理后:三种不同的主体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在左下区域具有显着性差异[F=6.021,P=0.003],恐惧情绪的首次注视时间在右下区域与中性情绪存在显着性差异[F=11.108,P=0.004],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与中性情绪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F=13.636,P=0.001],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较中性情绪差异显着[F=30.197,P=0.000]。4.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脉象变化结果是:恐惧情绪脉象以虚脉为主,脉律多见不齐,脉力以无力最常见,脉势以低平虚为主。①在波幅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h1辐值显着下降[F=17.702,P=0.000],h3波幅显着下降[F=9.248,P=0.000],h4 显着下降[F=8.863,P=0.000],h5 显着显着[F=6.050,P=0.003]。②在时值指标方面: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脉动周期t显着缩短[F=6.447,P=0.040];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收缩期时间呈延长趋势,舒张期时间差值呈缩短趋势;③在面积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的收缩期面积显着减小[F=14.006,P=0.000],舒张期面积显着减小[F=9.528,P=0.000]。5.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综合考虑活动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等指标,认为恐之面部动作单元结果:高唤醒恐惧情绪主要引起AU17、AU24、AU43等动作单元活动,即下巴提起、紧压嘴唇和眼睛闭合;低唤醒水平恐惧情绪下被试的面部运动单元主要在于AU7、AU43,即眼睑收紧、眼睛闭合;中性情绪则综合表现在AU7,即眼睑收紧的表现。在头部朝向上,恐之时,头部朝向主要表现为向后、向左、向下的变化趋势,与眼动表现出的左侧注视视野相似。结论:1.通过对恐之情志的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可以发现人类的恐之情志的发生既具有与心、肝、肾、小肠等多个脏腑功能状况具有复杂的生理基础,也同时广泛涉及人的认知评价、意义赋予、民族文化、社会属性,以及人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状况等诸多因素,人类的恐之情态发端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恐的理解、评价和识别需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角度来进行重新整合。2.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许多原创性观点是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恐惧之情志具有意向性特征,恐惧的发生与“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身韧性虚弱密切相关,研究证明眼动和脉象是能够反映恐之情志变化的外在观察指标,为临床恐之情志的识别、调控及相关心身疾病的诊疗拓宽了新的思路。3.本实验研究证实,高低唤醒水平的恐惧情绪下被试的眼动变化、脉象变化等指标能够呈现出特征性变化趋势,包括:①在眼动指标和头部朝向变化方面,恐之时被试对诱发刺激的眼动反应出现反应延迟,即眼动首个注视点时间缩短,总注视时间延长,总注视次数增多;恐之时的注视视野主要偏向左侧;恐之时被试的头部朝向呈向后左下的趋势。②在脉图参数方面,恐之情志会导致心排出量减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大动脉顺应性变差和动脉血管外周阻力增大。对心脏和动脉血管功能以及人体微循环产生明显的影响,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中医有关心气虚、肝气虚和肾精不足导致恐之情志,以及“血不足则恐”的观点与现代研究的认识相比,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进一步挖掘研究的现代价值。③在面部表情方面,综合考虑面部动作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提示不同唤醒水平恐之情志可引起不同的面部动作单元,且揭示了中医情志相胜理论在面部表情情绪识别中具有潜在的价值。本研究提出的建立具有中西医知识融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完全可能。
陈玉倩[8](2020)在《长沙市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患者恐动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帮助临床医护人员有效识别运动恐惧心理,增强其术后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改善临床康复结局。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从长沙市综合类三级甲等医院中随机抽取3所医院。选取2019年6月~12月拟行THA术的363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数字评分表、疼痛信念与感知量表、疼痛应对策略问卷、恐动Tamp评分表。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方法主要为统计描述、K-S正态性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相关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THA术后患者恐动Tamp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38.00(6.00)分。恐动组共计197名患者,占54.27%,恐动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41.00(3.00)分,不恐动组共计166名患者,占45.73%,恐动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35.00(3.00)分。(2)THA术后患者疼痛信念与感知总分为(4.67±7.65)分。“感到疼痛很神秘”、“认为疼痛会持续”、“认为疼痛不可解除”、“自责感”四个维度得分分别为(3.18±3.00)、(2.07±3.63)、(0.07±2.91)、(-0.61±3.07)分。(3)THA术后患者疼痛应对策略总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66.00(11.00)分。“分散注意力”、“勇敢面对”、“灾难化”、“忽视”、“再解释”五个维度得分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1.00(9.00)、17.00(3.00)、11.00(5.00)、12.00(6.00)、6.00(6.00)分。(4)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学历、医保类型、手术入路、合并慢性病情况、疼痛年限、疼痛程度、BMI、术后Harris髋关节活动度、疼痛信念与感知得分及疼痛应对策略得分在恐动Tamp评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疼痛信念与感知总分与恐动Tamp评分呈正向相关关系(r=0.459,P<0.01),疼痛应对策略总分与恐动Tamp评分呈负向相关关系(r=-0.322,P<0.01)。(6)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历、疼痛年限、疼痛程度、BMI及Harris评分是THA术后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高学历、较长疼痛年限及良好的Harris评分是保护因素(OR<1)。高BMI与高的疼痛程度是危险因素(OR>1)。结论:本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存在恐动现象,其影响因素包括不同学历、疼痛程度、术前疼痛年限、Harris髋关节活动度、BMI。
张雨娜[9](2019)在《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构建适合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聚焦解决干预模式;2.评价聚焦解决模式对改善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提高疾病应对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分别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两家三甲医院住院选择手术治疗的喉癌、下咽癌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护理,包括术前宣教、情绪疏导和健康指导。试验组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干预策略,包括描述问题、建构具体可行的目标、探查例外、给予反馈、评价进步五个步骤。研究工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医学应对量表、手术室焦虑度简化量表及生理指标、护理满意度问卷,比较两组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等,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实施干预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①医院焦虑抑郁情绪:干预后试验组患者两次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抑郁评分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医学应对能力:患者的主要应对方式是面对,其次是回避,屈服较少。两组患者经术前1天干预,入手术室时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有明显改善,在面对和回避两个因子上,试验组面对得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屈服因子上,试验组得分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手术室焦虑度简化量表: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试验组2.35±1.84,对照组4.68±3.48)均低于干预前(试验组4.77±2.78,对照组5.16±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手术室干预后全麻诱导前患者焦虑度比较显示,试验组焦虑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压、心率: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在四个不同时间点(术前1天、入手术室、全麻诱导前、术后3天)测量,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对在手术室等候期间干预前后两个时间点进行分析,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率变化值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⑤手术室护理满意度:干预后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术式导致的功能损伤度与患者的负性情绪成正比。3.患者围手术期印象最深刻、最焦虑无助的时段为手术室等候期。结论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较常规心理护理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尤其是手术室等候期)负性情绪,稳定术前血压,提高疾病应对能力及手术室护理满意度,但是在干预时机、干预时长和干预的延续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王旭华[10](2019)在《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确立影响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过程中护理安全的各级因素,构建出一套相对完善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在医学学科亚专业细分下,特殊类别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的内容和要素,为建立急诊断指再植手术患者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管理工具,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建立其它类别手术患者的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为手术室管理者有效落实手术室环境下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提供具体的内容依据,体现手术室“安全文化”、确保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安全,为断指的成活提供必要的保障。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全面总结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并在后续的研究中对文献进行更新和补充。2.通过对急诊断指再植患者近两年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手术室护士和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认知质性访谈的结果,并借鉴国内外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经验,课题小组初步拟定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框架。3.采用德尔菲法,对16名三级骨科专科医院医疗、麻醉、护理专家进行函询论证,确立具有专科特色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结果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在内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程度系数为0.88。2轮函询后,16名专家一致认同一级指标的合理性,二、三级指标重要程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11和0.00-0.15,二、三级指标权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1 1和0.00-0.22,均小于0.25。结论构建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突显出了急诊再植手术的专科特色,针对性较强,将安全管理融入急诊再植手术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断指再植患者安全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确保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期安全,为临床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工具。
二、术前患者恐惧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前患者恐惧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横断面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研究过程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
2.2 信效度检验 |
2.3 不良情绪及人格倾向现况分析 |
2.4 人口统计学差异比较 |
2.5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
2.6 多重线性回归 |
3 讨论 |
3.1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情绪体验和人格倾向评估情况 |
3.2 不同人口学资料与不良情绪和人格倾向的相关因素分析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部分 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的制定 |
1 理论背景 |
1.1 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
1.2 心理学理论-认知治疗理论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过程 |
4.1 围绕研究主题建立干预的概念框架及初步方案 |
4.2 最终方案确定过程 |
5 结果 |
5.1 围术期心身调节系统干预方案的内容简介 |
5.2 基于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 |
第三部分 cCBT对喉肿瘤切除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研究方法 |
1.4 干预措施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围术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2.3 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失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2.4 两组不同时间点SAI、PHQ-9、AIS和FACT-H&N得分的趋势比较图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cCBT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工具 |
1.4 干预措施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 |
2.2 干预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症状的影响 |
2.3 干预对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
2.4 两组患者测评指标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比较 |
2.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状态焦虑和失眠阳性率比较 |
2.6 两组患者缓解焦虑、失眠的有效率比较 |
2.7 两组之间Cor和ACTH含量比较 |
2.8 术前皮质醇与状态焦虑变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
2.9 两组干预后满意度调查比较 |
3 讨论 |
第五部分 cCBT对FESS患者大脑皮质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fNIRS检查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比较 |
2.2 干预前后52个通道中是否激活比较 |
2.3 两组激活程度的比较 |
2.4 临床变量与通道激活的相关性 |
2.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局限性 |
4 研究成果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在躯体疾病患者心身干预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相关理论 |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患者需求 |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4.1 研究目的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 |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5.1 研究目的 |
3.5.2 研究方法 |
3.5.3 研究结果 |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
3.6.1 研究目的 |
3.6.2 研究方法 |
3.6.3 研究结果 |
3.7 讨论 |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2.3 评价指标 |
5.2.4 资料收集 |
5.2.5 质量控制 |
5.2.6 伦理许可 |
5.2.7 统计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失访情况 |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通过自制乳腺教学模具优化医患沟通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对乳臃恶性肿瘤患者医患沟通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流行病学现状 |
2 研究背景 |
3 研究现状 |
4 理论依据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
5 伦理原则 |
6 技术路线 |
7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疾病感知、希望水平、医院焦虑抑郁、一般自我效能、疼痛现状 |
3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单因素分析 |
4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恐动症与疾病感知、希望水平、一般自我效能、医院焦虑抑郁、疼痛的相关性分析 |
5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讨论 |
1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疾病感知、希望水平、医院焦虑抑郁、一般自我效能现状、疼痛现状分析 |
3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人口学差异分析 |
4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与疾病感知、希望水平、医院焦虑抑郁、一般自我效能、疼痛的相关性分析 |
5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基于疗愈环境理念的儿童医疗空间游戏元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社会背景 |
1.2.2 政策背景 |
1.2.3 儿童医疗空间 |
1.2.4 小结 |
1.3 儿童游戏在儿童医院内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理论意义 |
1.4.3 实用价值 |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儿童医疗空间游戏元素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 疗愈环境理论之积极分心 |
2.1.1 疗愈环境的概念及作用 |
2.1.2 疗愈环境的发展历程概述 |
2.1.3 疗愈环境之积极分心理论 |
2.1.4 积极分心理论在儿童医疗空间中的应用综述 |
2.2 儿童与游戏的关系 |
2.2.1 儿童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 |
2.2.2 儿童游戏的定义与特点 |
2.2.3 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作用 |
2.2.4 游戏对儿童的减压作用 |
2.2.5 游戏对儿童在医疗空间内的积极分心作用 |
2.2.6 游戏元素在儿童医院应用的分类总结 |
第3章 儿童医疗空间游戏设计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 |
3.1 国外儿童医疗空间游戏设计案例分析 |
3.1.1 常规类游戏案例分析 |
3.1.2 医疗类游戏案例分析 |
3.1.3 国外儿童医院游戏元素设计现状总结 |
3.2 上海市儿童医疗空间实地调研 |
3.2.1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3.2.2 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分院 |
3.2.3 观察总结 |
3.3 国外案例与国内调研总结 |
3.4 实验研究思路分析 |
第4章 常规游戏与医疗游戏在儿童静脉采血过程中的分心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设计思路 |
4.1.2 实验对象 |
4.1.3 实验场地 |
4.2 实验目标 |
4.3 实验材料 |
4.3.1 实验材料筛选 |
4.3.2 医疗游戏组玩具详情介绍 |
4.3.3 常规游戏组玩具详情介绍 |
4.3.4 医疗组与常规组实验工具分析 |
4.4 实验评估量表 |
4.4.1 实验评估量表筛选 |
4.4.2 改良版耶鲁术前焦虑量表 |
4.4.3 儿童静脉采血前焦虑评估量表设计 |
4.5 实验方法 |
4.5.1 观察法 |
4.5.2 对照实验法 |
4.5.3 实验方法设计 |
4.6 实验数据分析与总结 |
4.6.1 实验样本的年龄及性别分析 |
4.6.2 三组实验中儿童静脉采血焦虑情况分析 |
4.6.3 三组实验中儿童静脉采血后情绪恢复时间分析 |
4.6.4 常规组和医疗组中儿童静脉采血后对玩具的态度分析 |
4.6.5 三组实验中医护人员的反馈信息分析 |
4.6.6 实验数据分析小结 |
第5章 基于疗愈环境理念的儿童医疗空间游戏元素设计策略 |
5.1 儿童医疗空间中积极分心的游戏设计策略 |
5.1.1 游戏设计的整体性 |
5.1.2 游戏设计的精细互动性 |
5.1.3 游戏设计的延伸性 |
5.2 游戏元素介入医疗空间的设计策略 |
5.2.1 无边界原则 |
5.2.2 无干扰原则 |
5.2.3 安全性原则 |
第6章 基于疗愈环境理念的儿童医疗空间游戏元素设计实践 |
6.1 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分院检验科场地分析 |
6.1.1 场地区位分析 |
6.1.2 场地功能区域分析 |
6.1.3 患者动线及人群聚集分析 |
6.1.4 检验科空间现状分析 |
6.2 儿童医疗空间游戏元素设计分析 |
6.2.1 游戏元素融入可用场地分析 |
6.2.2 游戏元素设计主题 |
6.2.3 设计分析 |
6.3 尺寸及材料设计分析 |
6.3.1 采血台尺寸设计 |
6.3.2 材料设计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附录二 儿童静脉采血焦虑评估实验方案 |
附录三 儿童静脉采血焦虑评估量表 |
附件 |
(6)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家庭关怀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文献综述 |
1 TKA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
2 恐动症 |
2.1 恐动症的概述 |
2.2 恐动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TKA患者术后恐动症管理的重要性 |
2.4 恐动症的测评工具 |
3 心理韧性 |
3.1 心理韧性的来源与概念 |
3.2 心理韧性的测评工具 |
3.3 心理韧性干预的作用 |
4 家庭关怀 |
4.1 家庭关怀的来源与概念 |
4.2 家庭关怀的测评工具 |
4.3 家庭关怀的研究进展 |
5 心理韧性、家庭关怀和恐动症的关系 |
调查研究 |
1 研究框架及假设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资料收集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考量 |
研究结果 |
1 老年TKA患者基本情况 |
1.1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
1.2 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2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现状与差异分析 |
2.1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总分及各条目得分现状 |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TKA患者恐动症的差异分析 |
2.3 不同疾病相关特征老年TKA患者恐动症的差异分析 |
3 老年TKA患者术后心理韧性现状与差异分析 |
3.1 老年TKA患者术后心理韧性总分及各条目得分现状 |
3.2 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TKA患者心理韧性的差异分析 |
3.3 不同疾病相关特征老年TKA患者心理韧性的差异分析 |
4 老年TKA患者术后家庭关怀现状与差异分析 |
4.1 老年TKA患者术后家庭关怀总分及各条目得分现状 |
4.2 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TKA患者家庭关怀的差异分析 |
4.3 不同疾病相关特征老年TKA患者家庭关怀的差异分析 |
5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心理韧性和家庭关怀的相关性分析 |
5.1 恐动症总分、心理韧性总分和家庭关怀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
5.2 恐动症与家庭关怀的相关性分析 |
5.3 心理韧性与家庭关怀的相关性分析 |
6 老年TKA患者心理韧性、家庭关怀与术后恐动症的回归分析 |
7 心理韧性在家庭关怀度和术后恐动症之间的中介效应 |
7.1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 |
7.2 中介效应检验 |
讨论 |
1 老年TKA患者的一般资料 |
1.1 人口学特征 |
1.2 疾病相关特征 |
2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心理韧性、家庭关怀的发生现状与特点 |
2.1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的现状及特点 |
2.2 老年TKA患者心理韧性的现状及特点 |
2.3 老年TKA患者家庭关怀的现状及特点 |
3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心理韧性和家庭关怀的关系 |
3.1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心理韧性和家庭关怀的相关性 |
3.2 家庭关怀影响恐动症的内在机制: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
4 对改善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水平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恐动症早期筛查,注重针对个体差异的干预 |
4.2 呼吁家庭的积极参与,加强健康教育 |
4.3 关注心理健康,加强对心理韧性的评估和干预 |
4.4 采取多种针对减少恐动症发生的干预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验研究方法 |
1.3.3 统计分析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关于恐惧的多学科研究 |
2.1 中国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
2.1.1 儒家: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2.1.2 道家: 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
2.1.3 禅学: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
2.1.4 小结 |
2.2 西方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
2.2.1 亚里士多德: 恐惧源自异已的而又不受控制的危害 |
2.2.2 霍布斯: 恐惧是对潜在伤害退避的自觉意识 |
2.2.3 克尔凯郭尔: 恐惧是对世界上的存在的恐惧 |
2.2.4 海德格尔: 恐惧显示了人这个此在的本真状况 |
2.2.5 维特根斯坦: 恐惧状况具有语言文化的意义 |
2.2.6 小结 |
2.3 人类学对恐惧的研究 |
2.3.1 达尔文: 恐惧是动物的本能 |
2.3.2 泰勒: 恐惧源自原始文化的信仰 |
2.3.3 弗雷泽: 恐惧源自对禁忌的触犯 |
2.3.4 博厄斯: 恐惧是具有文化相对性的一种情感 |
2.3.5 小结 |
2.4 社会学对恐惧的研究 |
2.4.1 班杜拉: 恐惧的社会学习 |
2.4.2 弗洛姆: 对自由的恐惧 |
2.4.3 人类独有的社交恐惧 |
2.4.4 社会恐惧现象种种 |
2.4.5 小结 |
2.5 心理学对恐惧的研究 |
2.5.1 恐惧的生理机制 |
2.5.2 恐惧的认知评价理论 |
2.5.3 恐惧的情绪动机 |
2.5.4 小结 |
2.6 临床医学对恐惧的研究 |
2.6.1 分娩恐惧 |
2.6.2 癌症恐惧 |
2.6.3 外科围手术期恐惧 |
2.6.4 儿童对医疗恐惧 |
2.7 小结 |
第三章 中医恐之情志理论的研究 |
3.1 “恐”的含义 |
3.1.1 “恐”的本义 |
3.1.2 “恐”在中医里的含义 |
3.1.3 恐与惊之概念的比较 |
3.2 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
3.2.1 恐与肾藏精功能的关系 |
3.2.2 恐与肝藏血功能的关系 |
3.2.3 恐与心主藏神功能的关系 |
3.3 中西医对恐认识的跨文化比较 |
3.3.1 中西医“恐”的跨文化比较 |
3.3.2 跨文化比较对“恐”情绪识别的启发 |
3.4 基于中西医情志理论整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指标 |
3.4.1 个体的情绪主观体验 |
3.4.2 眼动轨迹 |
3.4.3 脉象 |
3.4.4 面部表情和头部运动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4.1 恐惧情绪诱发的实验范式选择 |
4.1.1 选择原则与材料分类 |
4.1.2 恐之情绪诱发的综合考量 |
4.2 实验设计 |
4.2.1 实验假设与指标选择 |
4.2.2 实验仪器设备 |
4.2.3 被试的遴选 |
4.2.4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基本情况 |
4.3.2 恐之情志下的眼动变化 |
4.3.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信息 |
4.3.4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表情 |
4.3.5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
第五章 讨论分析 |
5.1 眼动指标的讨论 |
5.1.1 关于中性刺激图片的选择及呈现时间设定 |
5.1.2 恐之情志下不分区眼动数据差异性 |
5.1.3 恐之情志下分区的眼动比较差异性 |
5.2 关于脉象的讨论 |
5.2.1 中医对恐之情志与“脉”关系的认识 |
5.2.2 基于中医恒动观探讨恐之情志下的脉图特征 |
5.2.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参数差异分析 |
5.3 关于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的讨论 |
5.3.1 恐之情志下被试的面部分类表情 |
5.3.2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动作单元 |
5.3.3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
5.4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与路径整合 |
5.4.1 恐之情志与眼动、头部朝向相关性的机制 |
5.4.2 恐之情志与脉象相关性的机制 |
5.4.3 恐之情志与面部表情的相关理论 |
5.4.4 恐之情志意向性指标体系 |
5.5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的应用转化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 |
6.3 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情绪自评量表 |
附录2: 观看视频情况 |
附录3: 缩略词表 |
附录4: 实验所用中性情绪图片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长沙市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框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收集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2.6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长沙市THA术后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
3.2 长沙市THA术后患者恐动症、疼痛信念、应对策略得分情况 |
3.3 长沙市THA术后患者恐动症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长沙市THA术后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4.2 长沙市THA术后患者恐动症、疼痛信念、应对策略现状 |
4.3 长沙市THA术后患者恐动症影响因素讨论 |
4.4 对策与建议 |
4.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理论依据与操作性定义 |
(一) 理论依据-聚焦解决模式 |
(二) 操作性定义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3. 样本量计算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方案设计与干预措施 |
1. 成立研究小组 |
2. 预试验 |
3. 干预措施 |
4. 干预形式与时间 |
5. 问卷量表评估时机 |
(三) 评价指标 |
(四) 质量控制 |
(五) 统计方法 |
(六) 技术路线 |
(七) 科研伦理 |
三、结果 |
(一) 两组喉癌、下咽癌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二)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应对能力、血压比较 |
1. 医院焦虑抑郁筛查结果 |
2. 手术室焦虑度简化量表结果 |
3. 医学应对方式结果 |
4. 血压、心率测量结果 |
(三) 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满意度比较 |
(四) 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感受调查结果(附表G)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喉癌、下咽癌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二) 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 不同术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 |
(四) 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 |
(五) 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应对能力影响效果分析 |
(六) 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血压影响分析 |
(七) 聚焦解决模式可提高喉癌、下咽癌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 |
(八) 喉癌、下咽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调查分析 |
(九)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急诊手术 |
(二) 断指与断指再植 |
(三) 手术室护理 |
(四) 护理安全评估 |
(五) 指标体系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目的及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初步构建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 |
一、研究过程和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 |
(三) 质性研究 |
1. 访谈对象 |
2. 资料收集 |
3. 资料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问题 |
二、研究结果 |
(一) 文献分析结果 |
(二) 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结果 |
1. 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伤害程度 |
2. 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 |
(三) 质性研究结果 |
1. 手术室护士访谈结果 |
2. 手术患者访谈结果 |
三、初步拟定急诊断指再植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三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一) 客观性原则 |
(二) 完整性原则 |
(三) 专科性原则 |
(四) 实用性原则 |
(五) 可操作性原则 |
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的实施 |
(一)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概述 |
(二) 遴选函询专家 |
(三)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概述 |
(四) 调查实施 |
(五)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
(六) 质量控制 |
三、咨询专家的基本信息及结果分析 |
(一) 咨询专家的基本信息 |
(二) 专家的积极性系数 |
(三) 专家的权威程度 |
1. 专家判断依据的自我评价 |
2. 专家对问题熟悉程度的自我评价 |
四、指标条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一) 第一轮一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 |
(二) 第一轮二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 |
(三) 第一轮三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 |
(四)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五、指标权重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一) 第一轮一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
(二) 第一轮二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
(三) 第一轮三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
(四) 第二轮二三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
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终稿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
(一) 指标体系涵盖内容较全面 |
(二) 专科相关指标重要性分析 |
1. 一级指标 |
2. 二三级指标 |
三、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
五、今后工作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术前患者恐惧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D]. 杨洋.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3]通过自制乳腺教学模具优化医患沟通的探索性研究[D]. 刘莉花.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唐佳惠.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于疗愈环境理念的儿童医疗空间游戏元素设计研究[D]. 郭心诚.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6]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家庭关怀的关系研究[D]. 王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D]. 李雅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长沙市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陈玉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D]. 张雨娜.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D]. 王旭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