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VFP编程实现INTERNET上数据库的动态查询(论文文献综述)
吴东宇[1](2020)在《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生产制造业的规模逐年加大,对工业物联网(IIo T)技术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工业物联网为所有生产线设备或产品的联网提供了可能,PLM系统在管理这些设备或产品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生产环节的关联性。然而目前的工业物联网技术和PLM系统发展仍然不太成熟,缺少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PLM系统,实现了集监控生产、销售、售后为一体的管理系统。本文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一套软硬件解决方案。硬件系统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生产线设备物联网和产品物联网。软件系统分为物联网平台、后端服务器和前端服务器三部分。后端服务器基于Spring Boot框架和Spring Cloud Alibaba框架实现了分层设计和微服务架构设计,提高了后端服务器的可用性、扩展性和鲁棒性。前端服务器基于Vue.js框架实现,实现了动态侧边栏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2)设计并实现了关联产品推荐功能。针对I_Apriori算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Apriori算法。该算法采用改进的键值对结构,将事务中的项目信息保存在数据的每一位上,从而实现了算法效率的提升,经测试本文改进的Apriori算法比Apriori和I_Apriori算法有更好的表现。(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生产车间任务智能调度功能。针对现有任务调度算法中存在的问题,使用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该算法在使用“多条染色体编码”的同时,使用了自适应函数来动态改变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从而提高了收敛速度,也避免了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经测试本文改进的遗传算法具有较好的表现。
孙慧平[2](2020)在《基于B/S模式的新能源车辆后台监控管理系统研究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联网的概念源于物联网,作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得益于国家政策和汽车发展趋势,近几年发展突飞猛进。车联网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人、车、路的融合互联。随着大数据计算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隐私安全技术、绿色节能技术也相继加入车联网发展大军中。在车联网系统里,信息全方位流通,通过对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来实现信息的融合处理及全面有效利用。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车联网相关产品对基于用户娱乐、定位导航、故障预警等,但车联网当前趋势已经向辅助驾驶迁移。当前以及未来,车辆网在交通安全、企业管理、智能物流以及UBI业务上发挥作用,这也使得互联网更加实用。车联网在交通安全领域的深入研究集中在对大数据分析算法上,无论是宏观上的交通调度研究等、还是微观上的驾驶行为研究等都在充分利用算法为交通安全做出贡献,其行为主体为服务于交通各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员。目前,在车辆后台监控管理系统的实现方面,大都将重点放在了监控方面,对数据的处理处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值得开心的是,车辆后台管理系统在试验研究方面开始面向大数据处理,并致力于将研究结果呈现在平台上、运用于实际车辆开发中、企业管理中为相关用户提供服务。本文在阐述课题背景、意义、现状基础上对新能源车辆后台管理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设计系统功能及需求、车载终端数据传输及相关数据库搭建、数据通信等,与以往类似监控系统将重心放在车辆与后台的数据等的交互上不同的是,本课题的重点在系统功能的实现上,即是减弱了系统对车辆采集信息的直接显示,而是加强通过算法对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的显示。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算法以及将其耦合进系统程序是本课题的核心,主要包括对车辆行驶工况、驾驶行为分析、对驾驶人风格分类等。承载上述数据结果显示的为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在此模式上,通过计算机网络语言技术完成系统实现。
李喆[3](2019)在《基于SDN的IoT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传感网技术和半导体元器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从智慧农业、智慧工业到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将物联网推到了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上。也随之带来了异构海量终端设备的管理问题,当前设备管理系统往往针对特殊应用,管理意图的变更需要对边缘设备、海量终端设备等进行重新配置,耗时耗力,难以快速灵活地进行新应用的部署。本论文借鉴了SDN中控制与转发分离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基于SDN的设备管理系统架构,并从基于SDN的IoT网关和IoT控制器这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基于SDN的IoT网关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参照原有网关功能模型的基础上,新增了流表处理模块和资源虚拟化模块,并对其进行功能设计与实现。资源虚拟化模块主要负责协议适配与设备资源抽象,前者解决了感知层终端异构性的问题,后者则通过资源虚拟化将硬件资源抽象成软件实体,该模块解决了网关对终端节点的近端管控问题,为后续的匹配处理奠定基础。流表处理模块依据流表项匹配实现对相关设备的管理操作,但OpenFlow协议并不直接适用于物联网的设备管理,本文对其索引表结构和流表项结构进行适应性改良。通过实验,验证了网关功能的可行性,可以提供管理各终端设备的方法,并依据流表执行管理操作。然后,对基于SDN的IoT控制器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控制器是设备管理系统架构中新引入的元器件,主要用于完成对多网关的集中化管控、进行任务下发等工作。本文依据设备管理需求对其功能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提出了一种面向用户的意图式北向接口模型,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实现了用户管理意图的表达。随后,围绕着设备管理业务的实现与切换设计了业务管理模块,对其包含的语义解析、任务管理、消息收发三大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通过实验,验证了控制器可以实现业务下发、业务切换、异常消息流处理、业务监测等功能。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SDN的设备管理系统原型,验证了将SDN运用于物联网设备管理的可行性,可以实现设备的可信接入、数据监测、反向控制、业务下发/切换、业务状态监测等功能,基本解决了异构海量终端的管理问题,能够实现灵活的业务切换。
兰丽娜[4](2019)在《物联网资源管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联网将物理世界网络化、信息化,对传统的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实现互连和整合,目标是达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代表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目前,大量多源异构的物联网感知设备大多采用专用的接入方式和专门的应用系统进行互通,形成竖井式应用模式。这种竖井式应用模式造成大量的感知资源和数据难以共享和重用,物联网应用服务之间互联互通困难,难以实时动态协同,难以支持大规模的更智能化的物联网应用服务。本文针对物联网资源管理、物联网服务提供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针对物联网服务提供面临的感知信息按需分发及异构服务系统间的服务协同执行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事件驱动的面向服务的物联网服务体系架构(EDSOA)。该架构融合事件驱动架构(EDA)和面向服务架构(SOA),基于消息总线实现感知信息的按需分发,基于事件驱动实现服务动态协同执行。该架构中消息总线采用易扩展的分布式基于主题的发布订阅消息系统,消息的发布和接收都采用Push方式,保证消息传送的实时性和保序性。该架构基于隐式的事件链驱动服务执行,相比传统SOA基于预先编排的请求响应服务流程执行更灵活,能较好地适应动态变化的物联网环境。最后通过一个物联网应用系统一智慧城市道路井盖监控系统验证了该架构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在并发服务执行上EDSOA架构比传统SOA架构执行速度更快,具有性能上的优势。2.针对物联网竖井式应用模式带来的资源共享困难,以及异构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异构感知设备统一接入平台。该接入平台部署在临近感知设备的网络边缘,以支持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响应,并为敏感数据提供有效的隐私保护。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基于本体的物联网资源描述模型,为云计算中的物联网应用提供异构感知设备的一致视图。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异构感知设备自适应接入方法,为智能化程度不同的感知设备提供统一的接入、控制和管理。该接入平台将物联网的竖井式应用模式转变为水平式应用模式,支持物联网应用对感知设备和资源的共享和重用。最后通过一个智慧城市道路井盖监控系统应用案例验证了资源描述模型和自适应接入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接入平台具有良好的性能以及采用边缘计算的性能优势。3.针对物联网实时监控应用大数据处理中的事件可重构和实时处理性能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复杂事件处理(CEP)机制。首先提出了一种包括原始事件、简单事件和复杂事件的形式化的分级复杂事件模型,降低了复杂事件建模的复杂度。该模型支持复杂的时间和空间语义,支持以编程的方式灵活定义复杂事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CEP系统架构。该系统部署在终端感知设备与云端应用之间的网络边缘,为局域数据处理提供更快的响应。该系统将复杂事件定义映射到CEP规则逻辑脚本,可及时检测出潜在的异常事件。该CEP机制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种异构感知设备和CEP引擎。通过两个物联网监控应用实例验证了复杂事件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机制可显着提升CEP系统整体性能。4.针对物联网时间序列数据实时处理要求,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嵌入式时序内存数据库(TSMMDB)。首先,基于业务模型提出了一种树形的物联网感知数据模型,叶子节点采用基于时间、资源、度量的三维表结构,索引采用多层嵌套的红黑树。数据存储按照时间进行分割,同一个文件中包含数据和相应的索引信息,并采用灵活的数据局部性内存分配机制,获得更好的实时处理性能。然后,提出了定制的虚拟堆和虚拟堆内存分配器,基于共享内存,将物理内存页面在进程间共享,使得应用程序可以在自己的进程空间中访问整个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数据库进程间通信方式。内存数据库的数据对象,基于内存映射机制自动实现对象持久化。进一步,提供基于大粒度锁的数据访问并发控制机制。该内存数据库数据存取算法具有较好的时间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该内存数据库相比传统的内存数据库和基于磁盘的关系数据库具有更好的性能。
尹洁娜[5](2014)在《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造成数据规模急剧增长以及搜索空间逐渐扩大,这对数据挖掘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向大规模数据的数据挖掘需求日趋强烈。为解决传统数据挖掘技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和高维数据时有效性及运行效率差的问题,需要改进现有数据挖掘算法以适应大规模数据和高维数据的实际,提高算法在大规模数据下的执行效率、针对性以及挖掘结果的质量。在充分了解垂直频繁模式挖掘的原理及其在大规模数据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方法,方法包括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算法及为进一步提高算法性能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负载均衡策略。其中,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算法包含以下三个部分:首先通过抽样算法抽取少量数据样本,对样本生成规则完成属性关联度计算;然后按照属性关联度进行数据分块,将数据分成若干独立的数据块;最后按照数据分块建立垂直频繁模式树,对垂直频繁模式树进行挖掘。由于采用垂直频繁模式存储结构可以保证挖掘出的结果即为全局结果,因此生成规则无需进行合并。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负载均衡策略首先按照各局部站点的处理能力及网络处理能力进行站点状态的划分,然后根据站点的不同状态完成任务的分配。最后,对本文提出的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算法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算法的时间效率在大规模数据集下优于传统关联规则挖掘算法。采用的负载均衡策略在时间效率及负载均衡度上也优于传统负载均衡策略。综上,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分析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然后提出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方法,并为进一步提高算法性能给出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负载均衡策略;最后对提出方法进行实验分析及性能评价,并进行总结及展望。
刘振名[6](2013)在《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一所现代化高校里,有关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并且近年来随着各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面对迅速增长学生数量,以及海量的学生信息,如何高效地管理好这些信息成了摆在教学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继续沿袭旧的工作方式,如此大的工作量,各种纷繁复杂的数据,会增加很多人力和物力开支,并且因手工操作也免不了产生疏漏和错误。而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普及,诸如学生信息管理这样的工作完全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鉴于我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成型的学生信息管理软件,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本系统,它基本满足各类不同用户对数据的操作需求,并为学校以后的扩大规模分校区联网办公预留了一定升级空间。系统实现部分功能有,面向教师的成绩录入,成绩评定,修改功能,面向学生的个人信息查询,成绩查询,打印个人成绩单功能,面向教务管理人员的学生基本信息录入,修改,学生补考成绩查询,汇总,打印等功能。本系统采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9.0和sql server2005作为开发工具,利用其完备的功能组件,设计出的软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其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大大促进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沈鑫[7](2011)在《基于ASP的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己进入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和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如几年下来,各学期的学习成绩、所学的课程、家庭情况、个人资料等信息量都非常大,实现它们的查询、添加、修改等很不容易。因此本人开发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提高工作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系统是学校计算机应用、管理中比较典型的应用实例。而目前基于B/S架构的学生管理系统是方便学校管理,实行电子化办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对学生的录入、修改、查询、删除等基本操作都采用了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比起以前使用VFP数据库管理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主要是通过ASP工作平台和简易方便的Access数据库,设计开发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以学生管理功能为基础,实现学生信息的查询、每学期的成绩查询、家庭状况查询及用户管理员的一些操作功能,对学校的学籍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应用。本论文是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从经济角度来说,是学校教学管理和完善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学籍管理的各个方面。使管理人员从日常锁碎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人员办公效率,使管理人员能力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从技术角度来说,通过学籍管理实现了学生信息的浏览、查看、修改、添加等功能;通过网络化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的动态管理、基本信息管理更为科学化、系统化;通过学籍管理,为学校个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完善的工作平台。本系统开发主要包括前端应用程序、动态网页的开发以及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几个方面。对于前部分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模块完备,输入查询方便,易于使用等特点,而后部分则重点要求建立资料一致性和完整性、资料安全性好的数据库,由管理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新班级的注册等工作。完成本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也是为学校提供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学籍管理系统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查询方便、提高效率,这些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学生的学籍管理系统也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
杨军庆[8](2010)在《部队兵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部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兵员的数质量情况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是部队作战能力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目前,部队在兵员管理工作中所采用的方式主要还是保存纸质档案和简单地运用数字表格。这必然导致管理人员的精力投入大、工作效率低,管理工作时效性差、重复率高,从而容易导致相关工作陷入被动。这种局面与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相去甚远。因此,设计和开发出一套数字化的兵员管理系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从小型的单项事务处理到大型的信息系统都采用数据库技术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因此在兵员管理系统的设计中,数据库的搭建显得非常重要。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选择Visual Foxpro 9.0作为开发工具,利用它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功能,尤其是数据库设计器这个方便而简洁的管理数据库的智能化对象,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数据库设计遵循了软件的生命周期理论,分为6个阶段进行,即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数据库的运行与维护。其中,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独立于任何的DBMS系统,而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则与具体的DBMS有关。论文中,兵员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主要对需求分析、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阶段进行了论述。论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对数据库进行了设计;根据模块化原理,将系统分成了几个功能模块,并分别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分析;采用结构化设计的思想,提出了系统尤其是数据维护子系统和数据查询子系统的设计思路;对系统的测试和安装进行了分析;采用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将VFP的数据升迁到SQL SERVER中,建立了ODBC数据源,将VFP数据库连接到SQL SERVER,这样,既利用了原有数据库的数据,又解决了访问速度和数据共享的问题。
孙大春[9](2010)在《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办学形式的发展,继续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继续教育学年制和学分制并存的管理体系,办学形式、层次、专业和学制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方式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大为增加,传统的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办学规范和形势要求。为此,针对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特点及当前的管理规范和要求,开发和应用从招生到毕业的各个环节既前后照应,又互相关联的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需求,针对云南民族大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业务流程和特点,研究、设计和开发“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重点研究基于C/S架构的继续教育内部教学管理系统。论文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过程。该系统在Visual FoxPro环境下进行设计和开发,采用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构架,后台数据库为SQL server2000。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招生管理、学生学籍管理、考试管理、财务管理、系统管理、数据管理、公共查询,以及其他一些辅助和相关功能。该系统已应用于云南民族大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中。系统界面美观、性能稳定,显着地改善云南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效率。
肖丕强[10](2010)在《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机房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为了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目前,各大专院校均购置了大量的电子计算机,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机机房,然而,众多高校在对所建机房的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如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工作尚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式,在诸如教学软件与开放软件、教学与对外开放、大量的盗版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冲突,这些问题和冲突的存在,不仅制约了计算机机房正常作用的发挥,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因此,在对学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上,以上所提到的问题急待解决!本人在江西大宇学院从事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工作,本论文以江西大宇学院计算机机房的管理模式为出发点,吸取其它院校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优点和经验,经过认真研究和比较,提出并实现了一套新的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该系统可选择运行于四种工作模式,即刷卡帐号模式、单刷卡模式、帐号模式及预约模式,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多项管理功能,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优越性,做到了计算机机房无需人员看管,实现了交费上机者下机时的自动结账管理、学生上课用机时可按课表免费上机、机房对外开放时上机者刷卡自费上机等功能,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人员可以实现对机房计算机的远程操作和管理,如开机、关机、断网、开网、屏幕监控录像等等。本文中的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采用Delphi7.0作开发工具,系统的后台数据库采用了SQL Server 2000,机房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型运用C/S多层结构模型实现,在管理系统的网络和数据传输上运用了UDP协议和TCP/IP协议。
二、使用VFP编程实现INTERNET上数据库的动态查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VFP编程实现INTERNET上数据库的动态查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工业物联网 |
1.1.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文章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方案与实现技术 |
2.1 场景分析 |
2.2 业务需求分析 |
2.2.1 用户/角色/权限信息管理需求 |
2.2.2 基础信息管理需求 |
2.2.3 业务流程管理需求 |
2.2.4 生产进度跟踪需求 |
2.2.5 物流跟踪需求 |
2.2.6 产品售后跟踪需求 |
2.2.7 业务统计需求 |
2.2.8 多用户的权限分配需求 |
2.2.9 关联产品推荐需求 |
2.2.10 生产车间任务智能调度需求 |
2.3 系统整体架构 |
2.4 硬件系统架构 |
2.4.1 生产线设备物联网 |
2.4.2 产品物联网 |
2.5 软件系统架构 |
2.5.1 物联网平台设计方案 |
2.5.2 后端服务器设计方案 |
2.5.3 前端服务器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生产线设备物联网 |
3.2 产品物联网 |
3.3 本章小结 |
4 物联网平台实现 |
4.1 物联网平台关键技术 |
4.2 物联网平台实现 |
4.2.1 物联网设备与物联网平台连接 |
4.2.2 后端服务器与物联网平台连接 |
4.3 本章小结 |
5 后端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5.1 后端服务器关键技术 |
5.1.1 Apache Maven |
5.1.2 Spring Boot |
5.1.3 Spring Data JPA |
5.1.4 MySQL |
5.1.5 Redis |
5.1.6 fastjson |
5.1.7 Spring Security |
5.1.8 Spring Cloud Alibaba |
5.1.9 Spring Cloud Open Feign |
5.1.10 Seata |
5.2 后端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5.2.1 后端服务器的分层设计与实现 |
5.2.2 MySQL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5.2.3 持久化实体类设计与实现 |
5.2.4 Dao层设计与实现 |
5.2.5 Service层设计与实现 |
5.2.6 Controller层设计与实现 |
5.2.7 RESTful风格API设计与实现 |
5.2.8 RBAC模型设计与实现 |
5.2.9 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设计与实现 |
5.2.10 Sentinel设计与实现 |
5.3 后端服务器的微服务设计与实现 |
5.3.1 Nacos的设计与实现 |
5.3.2 Spring Cloud Open Feign的设计与实现 |
5.3.3 Seata的设计与实现 |
5.4 关联产品推荐设计与实现 |
5.4.1 关联算法现状现状 |
5.4.2 改进的Apriori算法 |
5.4.3 实例测试 |
5.5 基于遗传算法的生产车间任务智能调度 |
5.5.1 研究现状 |
5.5.2 问题描述 |
5.5.3 改进的遗传算法 |
5.6 本章小结 |
6 前端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6.1 前端服务器关键技术 |
6.1.1 Html5 |
6.1.2 CSS |
6.1.3 Java Script |
6.1.4 Vue.js |
6.1.5 npm |
6.1.6 Vuex |
6.1.7 Vue Router |
6.1.8 Element-UI |
6.1.9 Axios |
6.1.10 Nginx |
6.2 前端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6.2.1 前端视图架构设计与实现 |
6.2.2 前端各页面设计与实现 |
6.2.3 路由表设计与实现 |
6.2.4 Vuex相关内容设计与实现 |
6.2.5 动态侧边栏设计与实现 |
6.2.6 用户登录设计与实现 |
6.2.7 API调用方案设计与实现 |
6.2.8 UI设计与实现 |
6.2.9 跨域资源共享方案设计与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7 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 |
7.1 硬件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 |
7.1.1 生产线设备物联网测试 |
7.1.2 产品物联网测试 |
7.2 后端服务器测试与数据分析 |
7.2.1 压力测试的关键技术——性能测试PTS |
7.2.2 后端服务器压力测试设计与实现 |
7.2.3 压力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
7.2.4 数据比较 |
7.3 前端服务器测试与数据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基于B/S模式的新能源车辆后台监控管理系统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能源车辆后台管理相关技术 |
2.1 B/S模式 |
2.2 socket网络套接字的非阻塞通信 |
2.3 SSH框架 |
2.3.1 表示层框架Struts |
2.3.2 业务逻辑层框架Spring |
2.3.3 数据持久层框架Hibernate |
2.4 MySQL数据库 |
2.4.1 My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 |
2.4.2 MySQL表级约束 |
2.5 Highcharts图表库 |
2.6 java-Quartz定时执行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后台管理系统设计 |
3.1 新能源汽车后台管理监控系统总方案 |
3.2 系统通信结构设计 |
3.2.1 数据传输服务器接收程序 |
3.3 新能源汽车后台管理监控系统功能 |
3.4 系统开发框架搭建 |
3.4.1 SSH框架搭建 |
3.5 功能设计说明及逻辑关系 |
3.5.1 车主和车辆信息 |
3.5.2 实时信息和历史行车信息 |
3.5.3 功能页面间的逻辑关系 |
3.5.4 综合挖掘分析模块 |
3.6 创建数据表 |
3.6.1 全部数据表图 |
3.6.2 数据表间的制约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数据挖掘分析功能模块实现 |
4.1 数据挖掘 |
4.2 K-Means聚类算法 |
4.3 数据清洗 |
4.4 驾驶工况识别 |
4.4.1 驾驶工况识别子系统及其算法实现 |
4.5 不良驾驶行为 |
4.5.1 急转弯 |
4.5.2 急减速 |
4.5.3 急加速 |
4.5.4 高速时长占比 |
4.6 驾驶人风格分类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系统应用 |
5.1 登录页面 |
5.2 车辆实时信息 |
5.3 车辆历史信息页面 |
5.4 车辆综合分析页面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
(3)基于SDN的IoT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系统设计 |
2.1 物联网设备管理协议与标准化工作 |
2.2 设备管理与中间件技术 |
2.3 软件定义网络与物联网 |
2.3.1 软件定义网络定义与架构 |
2.3.2 软件定义网络关键技术 |
2.3.3 软件定义网络开放接口 |
2.3.4 软件定义网络的应用 |
2.4 基于SDN的 IoT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
2.4.1 系统设计功能要求 |
2.4.2 系统架构与软硬件总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DN的 IoT网关设计与实现 |
3.1 SD-IoT网关功能模块设计 |
3.2 资源虚拟化模块 |
3.2.1 设备资源虚拟化 |
3.2.2 协议适配机制设计 |
3.3 流表处理模块 |
3.3.1 索引表结构改良 |
3.3.2 流表项适配 |
3.4 软硬件实现与子功能测试 |
3.4.1 软硬件实现 |
3.4.2 子功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DN的 IoT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
4.1 IoT控制器的功能结构和接口定义 |
4.1.1 控制器的功能结构与模块说明 |
4.1.2 控制器的内部接口 |
4.2 意图式北向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北向接口的两种设计思路 |
4.2.2 意图式北向接口模型 |
4.2.3 接口模型的实现 |
4.3 业务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语义解析模块 |
4.3.2 任务处理模块 |
4.3.3 消息收发模块 |
4.4 控制器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DN的设备管理系统原型实现与功能测试 |
5.1 系统软硬件整体架构 |
5.2 Web端与数据库 |
5.2.1 Web端设计 |
5.2.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程序清单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物联网资源管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本章引言 |
2.2 边缘计算 |
2.2.1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比较 |
2.2.2 主要研究项目 |
2.2.3 边缘计算在物联网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2.3 服务系统架构 |
2.3.1 EDSOA架构 |
2.3.2 物联网服务组合方式 |
2.3.3 发布订阅消息系统 |
2.4 复杂事件处理 |
2.4.1 通用参考架构 |
2.4.2 复杂事件模式匹配 |
2.4.3 相关工作与挑战 |
2.5 物联网异构感知设备的统一接入 |
2.5.1 物联网资源描述方法 |
2.5.2 物联网资源模型相关工作 |
2.5.3 物联网统一接入相关工作 |
2.6 内存数据库 |
2.6.1 内存数据库研究现状 |
2.6.2 内存数据库面临的挑战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联网服务系统体系架构研究 |
3.1 引言 |
3.2 物联网服务新特征 |
3.3 物联网服务系统面临的技术挑战 |
3.4 物联网服务系统架构 |
3.4.1 基于隐式的事件链驱动的EDSOA服务执行模式 |
3.4.2 基于EDSOA的物联网服务系统架构 |
3.5 发布订阅消息系统 |
3.5.1 消息系统架构 |
3.5.2 类Push方式接收消息 |
3.5.3 消息系统性能实验 |
3.6 应用案例 |
3.6.1 系统架构 |
3.6.2 定义服务和发布订阅事件 |
3.6.3 性能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异构感知设备统一接入平台 |
4.1 引言 |
4.2 基于边缘计算的三层计算模型 |
4.3 物联网感知设备接入平台 |
4.3.1 接入平台总体结构 |
4.3.2 基于本体的资源描述模型 |
4.3.3 感知设备自适应接入方法 |
4.4 应用案例和性能评估 |
4.4.1 应用案例 |
4.4.2 性能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物联网实时监控的通用复杂事件处理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物联网事件模型 |
5.2.1 原始事件 |
5.2.2 简单事件 |
5.2.3 复杂事件 |
5.2.4 复杂事件定义实例 |
5.3 复杂事件处理系统 |
5.3.1 系统架构 |
5.3.2 原始事件处理模块 |
5.3.3 复杂事件处理模块 |
5.3.4 系统特点分析 |
5.4 性能评估 |
5.4.1 时间相关复杂事件与时间无关复杂事件处理性能比较 |
5.4.2 时间相关复杂事件处理参数的性能分析 |
5.4.3 包含简单事件处理的复杂事件处理系统性能提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物联网时间序列数据的内存数据库研究 |
6.1 引言 |
6.2 物联网感知数据模型 |
6.3 数据存储策略 |
6.4 TSMMDB系统总体结构 |
6.5 TSMMDB系统设计 |
6.5.1 虚拟堆与虚拟堆内存分配器 |
6.5.2 数据库对象的持久化设计 |
6.5.3 基于共享内存的进程间通信机制 |
6.5.4 数据局部性内存分配机制 |
6.5.5 基于大粒度锁的并发控制机制 |
6.5.6 应用程序的内存地址空间规划 |
6.5.7 数据存取算法复杂度分析 |
6.6 性能评估 |
6.6.1 实验设置 |
6.6.2 TSMMDB与传统数据库的性能比较 |
6.6.3 TSMMDB系统资源占用率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和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5)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元数据研究现状 |
1.2.2 垂直频繁模式挖掘研究现状 |
1.2.3 负载均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关于分布式关联规则挖掘 |
2.1.1 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定义 |
2.1.2 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算法 |
2.2 关于元数据 |
2.2.1 元数据定义 |
2.2.2 元数据的应用 |
2.2.3 数据集成与元数据 |
2.3 关于负载均衡 |
2.3.1 负载均衡定义 |
2.3.2 负载均衡算法 |
2.4 已有研究成果的贡献与不足 |
2.4.1 主要贡献 |
2.4.2 不足之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算法 |
3.1 算法概述 |
3.2 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算法框架 |
3.3 基于元数据集成的数据分块 |
3.3.1 元数据的抽取与集成 |
3.3.2 属性关联度计算 |
3.3.3 数据分块 |
3.4 局部垂直频繁模式树的构建 |
3.4.1 初始垂直频繁模式树的生成 |
3.4.2 局部垂直频繁模式树的合并 |
3.4.3 局部垂直频繁模式树的序列化 |
3.5 全局垂直频繁模式树的构建及规则生成 |
3.5.1 全局垂直频繁模式树的构建 |
3.5.2 规则生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负载均衡策略 |
4.1 策略概述 |
4.2 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负载均衡策略框架 |
4.3 任务分配 |
4.3.1 处理能力计算 |
4.3.2 任务分配策略 |
4.3.3 任务分配示例 |
4.4 决策表的生成与动态维护 |
4.4.1 决策表的生成 |
4.4.2 决策表的分发 |
4.4.3 决策表的动态维护 |
4.4.4 基于决策表的全局频繁模式树的构建 |
4.5 带有负载均衡的算法流程图 |
4.6 算法示例 |
4.7 算法描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分析与性能评价 |
5.1 实验环境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1 负载均衡分析 |
5.2.2 算法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系统开发目标 |
1.2 系统开发背景及意义 |
1.3 开发工具简介 |
1.3.1 vfp 9.0 简介 |
1.3.2 SQL Server 2005 简介 |
1.4 系统开发模式 |
1.5 开发过程 |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 |
2.1 需求获取 |
2.2 分析需求 |
2.3 系统功能分解 |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3.1 系统层次图 |
3.2 建立学生信息管理项目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建立数据库 |
3.3.2 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
3.3.3 建立数据库表 |
3.3.4 设置数据完整性 |
3.4 设计求精 |
第四章 界面设计 |
4.1 欢迎界面表单设计 |
4.2 用户登录界面设计 |
4.3 用户自定义类的准备 |
4.3.1 定义表单集类 |
4.3.2 定义命令按钮类 |
4.3.3 其他控件类的处理 |
4.3.4 创建自定义工具栏子类并为表单集创建工具栏对象 |
4.4 部分典型表单及代码设计 |
4.4.1 数据输入表单 |
4.4.2 数据查询表单设计 |
第五章 系统菜单设计 |
5.1 菜单系统的构成 |
5.2 建立系统下拉式菜单 |
5.3 将菜单添加到表单中运行 |
5.4 快捷菜单在系统中的应用 |
第六章 报表输出设计 |
6.1 如何创建报表 |
6.2 学生基本情况报表设计 |
6.3 set filter 命令在学生成绩单报表中的应用 |
第七章 应用程序的连编与发布 |
7.1 连编前的准备工作 |
7.2 连编 |
7.3 发布 |
第八章 系统升级到 c/s 模式的设计 |
8.1 建立 ODBC 数据源 |
8.2 原系统数据从 vfp 到 SQL Server 的升迁 |
8.3 建立远程视图实现数据操作 |
8.4 用 SPT 技术访问远程数据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ASP的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
1.3 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达到的技术要求 |
1.4 使用范围 |
第2章 系统概述 |
2.1 系统设计背景 |
2.2 系统功能简介 |
2.3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
2.4 系统数据库选择的原则 |
2.5 开发工具介绍 |
2.5.1 Microsoft Access 数据库 |
2.5.2 数据库访问技术 |
2.5.3 ASP 简介 |
2.5.4 IIS 简介 |
第3章 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 |
3.1.2 运行需求 |
3.1.3 性能需求 |
3.2 规划与设计 |
3.2.1 系统开发步骤 |
3.2.2 可行性分析 |
3.2.3 功能分析 |
3.2.4 数据流图分析 |
3.2.5 数据表设计分析 |
3.2.6 网页表单设计分析 |
第4章 详细设计 |
4.1 数据库设计 |
4.1.1 数据表需求分析 |
4.1.2 数据表结构分析 |
4.1.3 数据表逻辑结构分析 |
4.1.4 连接数据库 |
4.2 系统模块设计 |
4.2.1 登陆模块设计 |
4.2.2 学生查询模块设计 |
4.2.3 管理员模块设计 |
4.2.4 掌握 Dreamweaver 服务器行为为页面设计提供的几种方法 |
4.2.5 数据表的导入和导出 |
第5章 系统设计开发中的要素分析 |
5.1 系统开发过程中问题分析 |
5.1.1 数据库连接 |
5.1.2 数据表设计 |
5.1.3 查询语句的正确使用 |
5.2 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经验谈 |
5.2.1 方案考虑要全面 |
5.2.2 做好阶段调试 |
5.2.3 利用网络资源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原则 |
6.2.1 整体网页效果 |
6.2.2 数据输入输出 |
6.3 测试内容 |
6.4 测试结果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部队兵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背景 |
1.1.2 论文意义 |
1.2 相关文献介绍 |
1.2.1 数据库相关概念简介 |
1.2.2 SQL语言的主要特点 |
1.2.3 Visual FoxPro的主要特点 |
1.3 开发目标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分析 |
2.1 系统初步调查 |
2.2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2.3 系统具体功能 |
2.4 系统设计思想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代码设计 |
3.2 数据库设计 |
3.3 模块功能设计 |
3.3.1 数据维护子模块功能设计 |
3.3.2 数据查询子模块功能设计 |
3.3.3 报表公文打印子模块功能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
4.1 开始界面 |
4.2 主菜单 |
4.2.1 设计思想 |
4.2.2 主菜单的设计步骤 |
4.2.3 子菜单的设计步骤 |
4.2.3.1 数据维护子菜单 |
4.2.3.2 数据查询子菜单 |
4.2.3.3 打印子菜单 |
4.3 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
4.3.1 系统的编译 |
4.3.2 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
4.3.3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4.4 软件的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操作简介 |
5.1 系统程序构成 |
5.2 主要功能模块使用界面介绍 |
5.2.1 登录模块 |
5.2.2 数据维护模块 |
5.2.3 数据查询模块 |
5.2.4 文件打印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改进与提高 |
6.1 系统的改进需求 |
6.2 改进思路 |
6.3 将VFP的数据升迁到SQL SERVER中 |
6.4 共享数据库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方法研究 |
2.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
2.1.1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
2.1.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
2.1.3 C/S 模式 |
2.1.4 B/S 模式 |
2.2 面向对象技术 |
2.2.1 基本概念 |
2.2.2 面向对象的特征 |
2.2.3 面向对象开发的优点 |
2.3 Visual FoxPro |
2.3.1 Visual FoxPro 的产生和发展 |
2.3.2 Visual FoxPro 6.0 特点 |
2.3.3 Visual FoxPro 的功能 |
2.4 数据库技术 |
2.5 用例模型和动态行为模型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目标 |
3.2 系统总体需求 |
3.3 用例模型分析 |
3.3.1 参与者及其描述 |
3.3.2 系统用例描述 |
3.4 动态行为模型 |
3.4.1 教学计划汇编操作 |
3.4.2 成绩管理操作 |
3.4.3 学籍管理操作 |
3.4.4 课程排考管理操作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拓扑设计 |
4.2 系统的功能设计 |
4.2.1 教学管理 |
4.2.2 学生成绩管理 |
4.2.3 招生管理 |
4.2.4 学生学籍管理 |
4.2.5 财务管理 |
4.2.6 考试管理 |
4.2.7 系统管理 |
4.2.8 数据管理 |
4.2.9 公共查询 |
4.3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4.4 系统的数据流设计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说明 |
5.2 用户注册、登录 |
5.3 教学管理模块 |
5.4 成绩管理模块 |
5.5 招生管理模块 |
5.6 学籍管理模块 |
5.7 财务管理模块 |
5.8 考试管理模块 |
5.9 系统管理模块 |
5.10 数据管理模块 |
5.11 公共查询模块 |
5.12 系统部署 |
5.12.1 部署所需条件 |
5.12.2 部署方法和步骤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机房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机房管理系统现状 |
1.2.1 传统机房管理方式的弊端 |
1.2.2 目前机房管理系统的优缺点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C/S 体系结构 |
2.1.1 C/S 的特点和基本结构 |
2.1.2 C/S 结构模型 |
2.1.3 二层C/S 结构 |
2.1.4 三层C/S 结构 |
2.2 网络技术环境及技术 |
2.3 Delphi 编程语言介绍 |
2.3.1 Delphi 简介 |
2.3.2 Delphi 特点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机房现状 |
3.1.2 解决方案 |
3.2 系统总体框架分析与模块划分 |
3.3 系统数据库方案分析 |
第四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库设计方法 |
4.2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施 |
4.2.1 合理设计数据库 |
4.2.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3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4.3 数据库访问的实现 |
4.3.1 Delphi7.0 中的数据库访问方法 |
4.3.2 系统数据库访问的实现 |
第五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网络通讯 |
5.1.1 基于SOCKET 的网络通信 |
5.1.2 机房管理系统中的网络通信 |
5.2 计算机控制 |
5.2.1 系统控制技术介绍 |
5.2.2 屏幕锁定/解锁 |
5.2.3 控制启动、注销和关机 |
5.3 机器管理 |
5.3.1 文件传输 |
5.3.2 屏幕监视 |
5.3.3 信息系统广播 |
5.3.4 终止进程 |
5.4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4.1 机房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器的实现 |
5.4.2 机房管理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5.4.3 系统部分功能实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继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使用VFP编程实现INTERNET上数据库的动态查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D]. 吴东宇. 浙江大学, 2020(02)
- [2]基于B/S模式的新能源车辆后台监控管理系统研究及实现[D]. 孙慧平.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SDN的IoT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D]. 李喆.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4]物联网资源管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兰丽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5]基于元数据集成的分布式垂直频繁模式挖掘方法研究[D]. 尹洁娜. 辽宁大学, 2014(01)
- [6]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振名.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6)
- [7]基于ASP的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D]. 沈鑫. 吉林大学, 2011(09)
- [8]部队兵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军庆.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1)
- [9]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 孙大春. 云南大学, 2010(05)
- [10]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机房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肖丕强. 云南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