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枣采后处理与贮藏

鲜枣采后处理与贮藏

一、鲜枣采后处理及贮藏(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丽[1](2021)在《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冬枣货架期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冬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深受大众喜爱,但是冬枣不耐贮藏,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保鲜方法延长货架期、保持果品品质尤为重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与果实口感有密切关系,是衡量水果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高光谱成像技术因其快速、无损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果品质检测方面。本文以冬枣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冬枣货架期判别模型及不同货架期冬枣品质预测模型,并将冬枣的内部品质随货架期变化情况进行可视化表达,为冬枣采后贮藏和品质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成熟度对冬枣货架期的影响。为了探究货架期对冬枣SSC的影响,使用竞争性自适应权重取样法(CARS)和连续投影算法(SPA)选择特征波长,建立SSC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预测模型,七成熟和九成熟冬枣的模型中都是SPA-SVR建模效果最好,其中,七成熟冬枣样本中SPA-SVR模型的Rc2和Rp2分别为0.838和0.843;九成熟冬枣样本中SPA-SVR模型的Rc2和Rp2分别为0.818和0.812。然后对冬枣SSC随货架期的变化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建立LIBSVM货架期分类模型,七成熟和九成熟冬枣的货架期分类模型准确率均在91%以上,证明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对冬枣的货架期和品质实现快速、无损检测。(2)贮藏温度对冬枣货架期的影响。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4℃和18±0.5℃下冬枣样本的光谱数据,基于SPA特征波长建立LIBSVM货架期判别模型,结果表明,4℃贮藏条件下分类准确率为87%,18±0.5℃时分类准确率为91%。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发现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冬枣品质逐渐下降,当冬枣贮藏相同时间时,4℃贮藏条件下的冬枣品质最好。进一步分析冬枣SSC,建立主成分回归(PCR)预测模型,4℃和18±0.5℃条件下均是SPA-PCR模型效果好。4℃贮藏条件下,Rc2=0.874,Rp2=0.873;18±0.5℃贮藏条件下,Rc2=0.764,Rp2=0.739。该研究证明使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可以动态监测不同贮藏温度下冬枣品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实现对冬枣货架期的判断。(3)不同贮藏温度、不同浓度壳聚糖涂膜对冬枣货架期的影响。为了预测冬枣SSC值,建立基于特征波长的PLSR预测模型,由模型可知,4℃贮藏条件下CARS-PLSR模型最好,0%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827和0.728,0.5%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849和0.770,1%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749和0.734;18±0.5℃贮藏条件下SPA-PLSR模型预测效果最好,0%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860和0.789,0.5%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774和0.802,1%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734和0.718。通过对冬枣切片图像主成分分析可以发现,同一贮藏温度下,1%浓度壳聚糖涂膜冬枣的贮藏品质最好;同一浓度壳聚糖涂膜处理后,4℃贮藏温度下冬枣品质最好。综上可知,1%壳聚糖涂膜可以延长冬枣货架期,而且在4℃条件下贮藏更有利于保持冬枣品质。

刘孟军,王玖瑞[2](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是我国原产特色优势果树和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五果"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枣科研取得长足进步,推动了枣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枣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对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在简要回顾我国枣生产科研历史基础上,分析了70年来我国枣科研的发展演变,并将其分为恢复发展期(1949—1978年)、加速发展期(1979—1999年)和全面发展期(2000—2019年)三个阶段;综述了70年来我国枣科研在10个方面(组学应用、种质资源、遗传育种、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病虫防控、采后处理、营养加工、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重要进展;进而分析了枣科研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今后枣科研的12项重点任务,可为今后枣业同行和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唐艳[3](2019)在《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yphus Mill.)落叶小乔木,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鲜食枣种质资源丰富,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冬枣、灵武长枣等鲜食枣的贮藏保鲜方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亚热带气候下生产的鲜食枣品种如’中秋酥脆枣’的保鲜方式却未见报道。由于枣的品种、大小、含糖量、果皮厚度等不一样,保鲜方式各异。因此,针对’中秋酥脆枣’的贮藏保鲜方式落后的问题,以’中秋酥脆枣’鲜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包括无浸泡组(CK),清水、3%、4%和5%CaCl2溶液、27℃、45℃、50℃、55℃和60℃蒸馏水、1%Vitamin C、50mg/LABA、1%Fe3+、3%Ca(N03)2浸泡20min和放置KMnO4的方法进行保鲜,每隔固定时间采样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手持式折光仪、硬度计、气相色谱仪等设备,采用统计法、2,6-二氯酚靛酚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色谱法、蒽酮法及荧光定量PCR法等对枣果的糖含量、Vc含量、硬度、果实口感综合评价、MDA含量、乙烯释放速率及与乙烯合成相关的部分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方式采后处理对枣果外观品质的影响差异显着。光照会增加枣果的裂果率、腐烂率及转红指数。(2)不同方式采后处理对枣果食用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光照会促使枣果失水,减少贮藏时间;光照对枣果中TSS影响不大但会影响枣果的果果实硬度,放置KMnO4的枣果贮藏前期口感显着优于其他采后处理;热处理影响贮藏前期枣果的果实硬度,CaCl2主要影响贮藏后期的果实硬度。(3)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对枣果的营养品质的影响存在极显着差异。’中秋酥脆枣’热处理最适温度为55℃,CaCl2最适浓度为3%,松针提取液+2%CaCl2处理的枣果保鲜效果最好,低浓度松针提取液与2%CaCl2处理保鲜效果相似(4)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对乙烯释放速率及部分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影响。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贮藏时间等条件对枣果ACO、ACS、ER、ERS、ET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黑暗条件贮藏的枣果的乙烯释放速率慢于光照条件下枣果的乙烯释放速率,且黑暗环境下ABA处理的枣果乙烯释放速率最快;放置KMn04的处理组的枣果在贮藏过程中并未检测到乙烯含量。(5)不同处理的果实品质与乙烯及其部分相关基因的关系复杂。失重率与裂果率、腐烂率、乙烯释放速率均有显着相关性;光照、贮藏时间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关系数较小;E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其他指标不存在相关性,ERS基因与失重率、裂果率、乙烯释放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AC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枣果的失重率和果实口感综合评价呈显着正相关,ETR1基因与枣果的失重率、裂果率、腐烂率、转红指数、果实口感综合评价、乙烯释放速率均呈显着负相关。

贺宇龙[4](2019)在《不同采后处理对冬枣贮藏品质及红变现象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白熟期冬枣为研究材料,采用氯化钙、硝普钠(SNP)及复合涂膜三种方法进行采后处理,探究不同采后处理方式对冬枣贮藏品质、营养成分、抗氧化性、抗氧化酶活性、色素含量以及黄酮类代谢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构建TOPSIS数学模型综合评价冬枣果实品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果皮红变调控因素,揭示冬枣红变内部机理和调控网络,阐明不同采后保鲜方式的作用机制。贮藏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采后贮藏过程中,冬枣果实硬度及失水率持续下降,多种营养物质不断流失,采后品质逐渐降低。三种采后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抑制冬枣果实失水软化,延缓多种营养物质流失速度,从而维持较高的采后品质。TOPSIS结果显示,复合涂膜保鲜效果最优。抗氧化性研究结果显示,冬枣采后贮藏过程中,多种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导致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升高,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细胞结构被破坏。同时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促进冬枣酶促氧化褐变发生,加剧果皮褐变程度。三种采后处理可以有效维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PPO酶活性上升,降低活性氧自由基浓度,延缓细胞衰老,维持冬枣果实抗性。色素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冬枣红变过程是多种色素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青素含量上升是冬枣果皮红变的主要因素。冬枣果实成熟期间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花青素合成酶(ANS)等多种代谢酶活性上升,显着提升花青素物质含量积累,促进冬枣果实转红进程。多种物质含量变化也与花青素的呈色密切相关,其中叶绿素,儿茶素的代谢降解降低多种色素的颜色干扰作用,槲皮素等多种黄酮类色素的积累显着提升花青素的吸光系数,有机酸及糖类峰值的到来也促进花青素稳定性的提升,从而加深花青素红色色调呈现。采后处理可以有效调节相关色素物质浓度,延缓了冬枣红变进程。三种采后处理有效抑制了冬枣果皮中DFR、ANS酶活性上升,促进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对无色花青素的催化转化作用,延缓叶绿素等多种色素的下降趋势,降低花青素物质的积累,抑制冬枣转红进程。同时三种采后处理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等多种上游代谢酶活性也起到一定激活和维持的作用,诱导酚类及黄酮类活性物质的合成,提升果实的抗氧化能力,延长冬枣的贮藏期。

何士俊,陈虹,顾立群,沈威,高凯娜[5](2019)在《不同采后处理对果蔬功能成分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综述了不同采后处理对果蔬功能成分和品质的影响,具体包括冷藏贮藏、气调贮藏、热处理、辐照处理等主要果蔬保鲜方法的保鲜条件及保鲜效果。通过综述发现,冷藏贮藏温度保持在0~10℃时对果蔬保鲜效果最好,操作简便,应用较广。为果蔬保鲜贮藏技术提供了参考。

李秀中[6](2016)在《鲜枣复合浓浆产品的研制》文中认为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药食同源的果品和我国特有的功能性食品之一。鲜枣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随着消费者对天然、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大,以鲜枣为主要原料的产品顺应了这个趋势,可以较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对功能营养食品的需求。目前市场上的枣复合浓浆的产品一般以干枣汁为主要原料,这相对鲜枣汁制品营养物质保留较少。开发以鲜枣浓缩汁为主要原料的复合浓浆产品,可以提高鲜枣产业的综合效益,加快枣的深加工利用。为此,本研究以对女大学生对枣产品的消费偏好调查为基础,以鲜枣浓缩汁为主要原料,添加姜汁、黑糖及魔芋胶,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一种鲜枣姜黑糖复合浓浆的配方,研究了常温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并对研制的鲜枣姜黑糖复合浓浆、干枣姜黑糖复合浓浆和市售产品的品质进行了比较,得到以下结果:(1)女大学生枣产品消费偏好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收回的302份有效问卷中,女大学生对枣类食品的营养功能性认知较高,对枣的初级加工产品(干枣、鲜枣)购买频率比枣的深加工产品(枣类糕点、枣类饮品等)高。有半数以上的女大学生喜欢酸甜适中、甜味较凸显及口感偏粘稠的枣类饮品。选择与枣搭配构成饮品最多的是红糖/黑糖,有半数左右的调查对象选择液态和罐装作为枣类饮品的状态和包装形式。总体来看,女大学生喜欢具有一定营养功效、符合传统饮食搭配且价格适中的枣类饮品。(2)同上以枣、姜、黑糖为原料,采用模糊数学与响应面结合设计制作鲜枣姜黑糖复合浓浆饮品,其最佳配方为:枣浓缩汁与姜汁的质量比例为2.6:1,150 g混合浆汁中黑糖添加量为29 g,魔芋胶的添加量为0.4 g。此饮品颜色红棕色,冲泡后透亮、无杂质,枣和姜的气味协调,酸甜适口,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枣复合浓浆饮品。(3)该枣姜黑糖复合浓浆总酚和黄酮含量分别为17.95 mg/g和118.66 mg/100g,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分别为14.90 Trolox/100 g FW、9.76 Trolox/100 g FW和11.59 mg/g。说明该饮品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4)鲜枣复合浓浆产品在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总糖、Vc和透光率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滴定酸逐渐升高,总酚及黄酮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贮藏过程中产品品质的变化是影响其货架期的关键因素,鲜枣复合浓浆产品在贮藏期间,营养指标含量变化较小,整体变化趋势平缓,性质稳定。所以鲜枣复合浓浆类产品可以在常温条件下贮藏,不影响其食用及功能品质。(5)不同枣复合浓浆的理化性质比较中,鲜枣复合浓浆产品较市销产品和干枣复合浓浆,其理化指标整体处于中间值,含量适中。抗氧化研究中,总酚含量与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中的比较中,三种枣复合浓浆存在显着差异(P<0.05),鲜枣姜复合浓浆最高。说明鲜枣姜复合浓浆其抗氧化能力和抗坏血酸含量都优于干枣姜复合浓浆和市销产品,且糖、酸含量适中,总体品质高于市销产品。

刘孟军,王玖瑞,刘平,赵锦,赵智慧,代丽,李宪松,刘志国[7](2015)在《中国枣生产与科研成就及前沿进展》文中认为中国历史上枣生产经验积累丰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并在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从驯化栽培、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收利用与贮藏加工等方面简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枣生产实践的主要成就;从基因组与生物技术、起源演化与分类、种质资源研究与品种登录、育种技术与主要成果、育苗方法与建园模式、栽培理论与技术、病虫防控理论与技术、采后处理与贮藏加工等方面简述了1949年以来枣生产与科研的主要进展。在深入分析枣生产科研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技对策。

刘聪[8](2013)在《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鲜枣品质检测及其安全判别研究》文中认为枣鲜食营养丰富,口味极佳,颇受人们喜爱。然而在贮藏过程中,鲜枣因受外界环境及自身因素影响,极易腐烂变质,影响其食用价值及经济价值,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评价其品质变化,预测鲜枣的保鲜期,保证其食用安全。本研究以鲜枣为研究对象,运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对不同品种的鲜枣(冬枣和梨枣)及完好果和裂果进行鉴别,并建立不同温度下鲜枣的可溶性固形物、水分、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及酵母菌和霉菌污染指标的近红外模型及动力学模型,实现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鲜枣的无损检测。通过建立的化学计量学模型,预测鲜枣的保鲜期,从而实现鲜枣品质安全的实时监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多层感知器人工神经网路,根据多元散射校正处理后的鲜枣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了冬枣和梨枣两个品种的定性鉴别模型,并获得了较高的鉴别正确率,其中校正集和预测集的鉴别正确率均在100%,因此可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冬枣和梨枣两个品种进行鉴别;(2)运用多层感知器人工神经网路,根据一阶微分处理后的鲜枣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了鲜枣完好果和裂果的定性鉴别模型,获得了较高的鉴别正确率,校正集和预测集的鉴别正确率均在100%,因此可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鲜枣贮运过程中的完整程度进行鉴别;(3)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室温和冷藏温度贮藏下鲜枣可溶性固形物、水分和氨基酸总量三个品质指标,分别建立了对应的定量检测模型并对其优选,最终得到较高的决定系数和预测准确度。因此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检测鲜枣其品质指标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4)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室温贮藏下鲜枣维生素C含量、酵母菌和霉菌污染的定量检测模型,并通过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零级反应下其三项指标与贮藏时间之间的动力学模型,获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根据建立的动力学模型,预测出室温贮藏下鲜枣的保鲜期,实现了鲜枣品质的实时监测。因此,可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鲜枣进行无损检测并预测其保鲜期。本研究应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鲜枣品质指标进行检测。通过建立鲜枣的近红外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研究鲜枣品质变化规律和损伤程度,预测鲜枣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推断其在该贮藏条件下的保鲜期,从而确保鲜枣运输及贮藏过程中质量安全,实现鲜枣的无损检测,以保证其最大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吴小华[9](2010)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纳米SiOx涂膜对灵武长枣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灵武长枣是中国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中的一个优良鲜食品种,因果实外观艳丽,酸甜适口,肉质酥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逐步成为国产高档鲜食水果之一,但鲜果货架期短、贮藏保鲜难已成为宁夏特色果品灵武长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八成熟灵武长枣果实为试材,用纳米SiOx涂膜保鲜剂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纳米SiOx涂膜对灵武长枣贮藏品质、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活性氧代谢、细胞膜脂过氧化水平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以期探明纳米SiOx涂膜对灵武长枣的保鲜作用及其机理,为生产实践中灵武长枣的贮藏保鲜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及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纳米SiOx涂膜处理可以显着提高不同贮藏温度环境中灵武长枣的保鲜效果。经纳米SiOx涂膜处理的果实常温贮藏42d,其商品果率较对照提高53.48%,转红果率较对照降低83.57%;低温贮藏70d,涂膜处理的商品果率较对照提高772.81%,转红果率较对照降低28.73%。2.纳米SiOx涂膜处理可以显着提高不同贮藏温度环境中灵武长枣的贮藏品质。纳米SiOx涂膜处理有效延缓了贮藏后期果实硬度的下降和Vc的氧化分解,减缓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有效抑制了贮藏期枣果糖分的消耗和淀粉含量的转化。常温贮藏42d,涂膜处理的梗部、果腰部硬度分别较对照提高43.66%和30.69%,Vc含量分别提高83.44%和18.72%,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别提高72.16%、30.53%和58.72%;低温贮藏70d,涂膜处理的梗部、果腰部硬度分别较对照提高27.59%和31.15%,Vc含量分别提高18.46%、18.72%,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别提高29.10%、30.73%和58.03%。3.八成熟灵武长枣在常温贮藏过程中有明显的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出现,灵武长枣可能为呼吸跃变型果实;纳米SiOx涂膜处理能够显着降低不同贮藏温度环境中灵武长枣果实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常温贮藏42d,涂膜处理的呼吸速率峰值较对照降低49.05%,乙烯释放第一个高峰推迟7d出现,且较对照降低64.31%;低温贮藏70d,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分别较对照降低33.66%和49.31%。4.纳米SiOx涂膜处理能维持不同贮藏温度下灵武长枣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抑制可溶性蛋白(Pr)含量的下降和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常温贮藏42d,对照果梗部的SOD活性已降为0,而涂膜果的仍保持在93.94U/mgPr,且其它部位的SOD含量较对照提高54.57%;Pr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74.00%、61.86%,MDA含量分别降低37.35%、39.09%;低温贮藏70d,对照果梗部SOD活性已接近0,且涂膜果其它部位的SOD活性较对照提高588.63%,Pr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1.58%、53.79%,MDA含量分别降低34.96%、53.79%。5.纳米SiOx涂膜处理能够延缓不同贮藏温度下灵武长枣生长素(IAA)水平和赤霉素(GA)含量的下降,抑制脱落酸(ABA)的积累。常温贮藏42d,涂膜果梗部、其他部位的IAA含量高峰较对照提高13.61%和11.36%,GA含量分别提高12.78%和27.67%,ABA含量高峰较对照推迟7d出现;低温贮藏70d,涂膜果梗部、其它部位IAA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0.04%和35.47%,GA含量分别提高33.14%、25.13%,ABA含量分别降低23.36%和12.18%。

王岩[10](2007)在《不同产地冬枣贮藏特性与采后生理变化研究》文中指出冬枣皮薄而脆、果肉细嫩多汁,甘甜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极高的鲜食品种。随着人们对鲜食枣果营养价值的认同,鲜枣作为一种新型水果已逐渐开始被消费者所接受,冬枣的消费量逐渐增加,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各地纷纷引种种植。但冬枣采后在自然状态下极易失水皱缩、酒软或霉烂,并伴有大量的Vc损失,营养价值降低,鲜食品质逐渐丧失。目前冬枣的贮藏保鲜问题研究多集中在枣采后因素对贮藏品质的影响,关于采前因素与枣贮藏品质的相关研究很少。本研究以藁城、黄骅、沾化三地冬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产地冬枣采后的贮藏生理特性、品质变化,确定了不同产地土壤情况、气候条件以及田间管理对冬枣贮藏效果影响相关性。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冬枣产地土壤的基本情况:藁城、黄骅两地的土壤氮含量高于沾化的土壤,三个产地磷含量相当,以沾化土壤钾含量最多,其中沾化土壤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2.藁城、黄骅、沾化三地的气候均能满足冬枣生长所必须条件,但各地又有差异,果实成熟期黄骅、沾化两地气温相对较高,昼夜温差大,枣的品质好,耐贮藏。藁城出现了强降温和大雾天气,对冬枣的着色和糖类物质积累不利,从而影响枣果的品质和贮藏效果。3.不同产地冬枣在整个贮藏期间均无明显的呼吸高峰出现,藁城冬枣在0℃和室温下呼吸强度最大。4.不同产地冬枣采后常温下失重迅速,下降速度大小依次为:藁城>沾化>黄骅,0℃低温能显着降低失重率。5.不同产地冬枣果实硬度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而降低,降低速度大小依次为:藁城>沾化>黄骅。6.不同产地冬枣在贮藏过程中均表现为Vc、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还原糖含量逐渐升高,总糖含量前期升高,后期逐渐下降,乙醇和MDA含量前期缓慢上升,后期上升加快,PG酶活性逐渐降低,淀粉酶活性时高时低,无一定规律性,不同产地之间变化不同。7.不同产地冬枣的冰点不同,藁城冬枣为-3.5℃,黄骅为-4.2℃,沾化为-3.9℃。根据具体产地冬枣冰点选择适当的贮藏温度,并且在贮藏过程中根据冰点的变化调节藏温度,实现动态保鲜。

二、鲜枣采后处理及贮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枣采后处理及贮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冬枣货架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枣的内外部品质检测方面研究
        1.2.2 水果成熟度检测方面的研究
        1.2.3 水果货架期方面的研究
        1.2.4 壳聚糖涂膜在水果保鲜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备
    2.2 数据分析方法
        2.2.1 样本划分
        2.2.2 特征波长选择算法
        2.2.3 模型建立方法
    2.3 模型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不同成熟度冬枣货架期预测研究
    3.1 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3.2 理化数据分析
    3.3 冬枣光谱特征分析
    3.4 SSC预测模型的建立
        3.4.1 样本划分
        3.4.2 特征波长提取
        3.4.3 PLSR和 SVR预测模型的建立
        3.4.4 SSC可视化分析
    3.5 不同成熟度冬枣货架期分类
        3.5.1 样本主成分分析
        3.5.2 货架期分类模型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不同贮藏温度冬枣货架期预测研究
    4.1 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4.2 光谱特征分析
    4.3 不同贮藏温度下冬枣SSC预测模型的建立
        4.3.1 样本划分
        4.3.2 RF和SPA特征波长提取
        4.3.3 PCR预测模型的建立
    4.4 不同贮藏温度下冬枣货架期分类
        4.4.1 聚类分析
        4.4.2 建立LIBSVM分类模型
        4.4.3 冬枣切片图像主成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壳聚糖涂膜冬枣品质无损检测
    5.1 样本及壳聚糖溶液制备
    5.2 涂膜冬枣SSC分析和光谱特征分析
        5.2.1 SSC分析
        5.2.2 光谱特征分析
    5.3 涂膜冬枣SSC预测模型的建立
        5.3.1 样本划分
        5.3.2 特征波长提取
        5.3.3 PLSR预测模型的建立
    5.4 坏果率分析
    5.5 切片样本图像主成分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枣(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枣科研的发展演变
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枣科研的主要成就
    2.1 组学分析开拓新局
        2.1.1基因组大小
        2.1.2 基因组测序和结构特征
        2.1.3 基于多组学的性状解析
    2.2 种质研究不断深入
        2.2.1 枣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
        2.2.2 枣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
        2.2.3 枣的起源与演化
        2.2.4 枣的分类地位与学名
        2.2.5 枣种质资源代表性着作和信息平台
    2.3 育种技术实现突破
        2.3.1 倍性育种
        2.3.2 杂交育种
        2.3.3 育种成果
    2.4 良繁技术日益成熟
        2.4.1 分株和扦插
        2.4.2 嫁接
        2.4.3 组培
    2.5 栽培研究成果丰硕
        2.5.1 栽培生物学
        2.5.2 栽培技术
    2.6 植保研究成效显着
        2.6.1 病虫种类调查和演替
        2.6.2 主要病虫害防控
    2.7 采后研究进步明显
        2.7.1 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
        2.7.2 采后处理技术
    2.8 加工研究走向精深
    2.9 设施栽培成效显着
    2.1 0 标准研究渐成体系
3 枣科研前景展望
    3.1 新时代枣科研面临的新挑战
    3.2 新时代枣科研应采取的新对策

(3)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鲜食枣种质资源及保鲜研究现状
    1.2 果蔬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1.2.1 物理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1.2.2 化学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1.2.3 生物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1.2.4 复合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外观品质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果皮颜色
        2.2.2 腐烂率
        2.2.3 裂果率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采后处理对鲜枣果皮颜色的影响
        2.3.2 采后处理对鲜枣腐烂率的影响
        2.3.3 采后处理对鲜枣裂果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食用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失重率
        3.2.2 硬度
        3.2.3 可溶性固形物
        3.2.4 果实口感综合评价
        3.2.5 MDA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采后处理对鲜枣失重率的影响
        3.3.2 采后处理对鲜枣硬度的影响
        3.3.3 采后处理对鲜枣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3.3.4 采后处理对鲜枣果实口感综合评价的影响
        3.3.5 采后处理对鲜枣MDA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营养品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Vc含量
        4.2.2 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4.2.3 糖酸含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采后处理对鲜枣Vc含量的影响
        4.3.2 采后处理对鲜枣糖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乙烯释放速率与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乙烯释放速率
        5.2.2 乙烯部分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采后处理对ACO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5.3.2 采后处理对AC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5.3.3 采后处理对E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5.3.4 采后处理对ER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5.3.5 采后处理对ETR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5.3.6 采后处理对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5.3.7 相关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第七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1 附表
附录A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不同采后处理对冬枣贮藏品质及红变现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冬枣概述
    1.2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生理变化研究进展
        1.2.1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乙烯释放和呼吸强度变化
        1.2.2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果实质地变化
        1.2.3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色泽变化
        1.2.4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营养成分变化
        1.2.5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抗氧化活性变化
    1.3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3.1 黄酮类化合物简介及功能研究
        1.3.2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途径
        1.3.3 黄酮醇及黄酮醇合成途径
        1.3.4 黄烷醇及黄烷醇合成途径
        1.3.5 花青素及花青素合成途径
        1.3.6 原花青素及原花青素合成途径
    1.4 冬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4.1 氯化钙保鲜
        1.4.2 硝普钠保鲜
        1.4.3 壳聚糖涂膜保鲜
        1.4.4 纳米SiOx涂膜保鲜
        1.4.5 复合涂膜保鲜
    1.5 研究内容
        1.5.1 冬枣果实红变机制研究
        1.5.2 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冬枣果实红变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处理方法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好果率的测定
        2.2.2 软果率的测定
        2.2.3 转红指数的测定
        2.2.4 硬度的测定
        2.2.5 失水率的测定
        2.2.6 呼吸强度的测定
        2.2.7 乙烯释放量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表型的影响
        2.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好果率的影响
        2.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软果率的影响
        2.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转红指数的影响
        2.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硬度的影响
        2.4.6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失水率的影响
        2.4.7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2.4.8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营养成分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3.2.2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3.2.3 多糖含量的测定
        3.2.4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3.2.5 总酚含量的测定
        3.2.6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2.7 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多糖含量的影响
        3.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3.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总酚含量的影响
        3.4.6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4.7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原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3.4.8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TOPSIS综合得分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抗氧化性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DPPH·清除率的测定
        4.2.2 ABTS·清除率的测定
        4.2.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4.2.4 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4.2.5 铁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
        4.2.6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4.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羟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4.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变化的影响
        4.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FRAP值变化的影响
        4.4.6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丙二醛含量变化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5.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2.3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测定
        5.2.4 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测定
        5.2.5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测定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P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5.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S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5.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CAT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5.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PPO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5.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APX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色差及色素含量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1.1 植物材料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冬枣果皮色差的测定
        6.2.2 冬枣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6.2.3 冬枣果皮总醌含量的测定
        6.2.4 冬枣果皮查尔酮含量的测定
        6.2.5 冬枣果皮黄酮类色素含量的测定
        6.2.6 冬枣果皮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6.3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L值,a值,b值,c值,H值变化的影响
        6.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6.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6.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类醌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6.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查尔酮含量变化的影响
        6.4.6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柚皮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6.4.7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槲皮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6.4.8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儿茶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6.4.9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花青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6.4.10 主成分分析法对冬枣色素含量提取主成分及模型构建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类黄酮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
        7.1.1 植物材料
        7.1.2 主要试剂
        7.1.3 主要仪器
    7.2 试验方法
        7.2.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7.2.2 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的测定
        7.2.3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CHS)活性的测定
        7.2.4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F3H)活性的测定
        7.2.5 类黄酮3’-羟化酶(F3'H)活性的测定
        7.2.6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活性的测定
        7.2.7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FLS)活性的测定
        7.2.8 花青素合成酶(ANS)活性的测定
        7.2.9 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活性的测定
    7.3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分析
        7.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PAL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7.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CHI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7.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CHS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7.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F3H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7.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F3’H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7.4.6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DFR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7.4.7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FLS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7.4.8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ANS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7.4.9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LAR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5)不同采后处理对果蔬功能成分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加工方式对药用植物有效成积累的影响
    1.1 冷藏贮藏
    1.2 气调贮藏
    1.3 热处理
    1.4 辐照处理
2 总结与展望

(6)鲜枣复合浓浆产品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枣简介
        1.1.1 枣的品种与分布
        1.1.2 枣的营养成分
        1.1.3 枣中的化学性成分
        1.1.4 枣的药用价值
        1.1.5 红枣加工利用现状
    1.2 生姜简介
    1.3 果蔬汁饮料的加工利用现状
        1.3.1 果蔬汁饮品的加工利用现状
        1.3.2 红枣汁饮品的加工利用现状
    1.4 市场调查
        1.4.1 市场调查的方法
        1.4.2 问卷调查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女大学生枣产品消费偏好调查分析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2.1.2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消费者基本特征分析
        2.2.2 饮品及枣产品的认知和消费偏好
        2.2.3 对枣饮品的消费偏好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鲜枣姜黑糖复合浓浆产品的研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
        3.2.2 单因素实验设计
        3.2.3 响应面实验设计
        3.2.4 模糊数学模型的建立
        3.2.5 评定人员的选择及评定标准
        3.2.6 抗氧化性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3.2.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3.3.3 复配对功能性物质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鲜枣复合浓浆常温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可滴定酸测定
        4.2.2 总糖和还原糖测定
        4.2.3 透光率测定
        4.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4.2.5 总Vc含量测定
        4.2.6 总酚的测定
        4.2.7 总黄酮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鲜枣复合浓浆产品在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
        4.3.2 鲜枣复合浓浆产品在贮藏期间可滴定酸含量变化
        4.3.3 鲜枣复合浓浆产品在贮藏期间总糖含量变化
        4.3.4 鲜枣复合浓浆产品在贮藏期间透光率的变化
        4.3.5 鲜枣复合浓浆产品在贮藏期间Vc的变化
        4.3.6 鲜枣复合浓浆产品在贮藏期间总酚含量的变化
        4.3.7 鲜枣复合浓浆产品在贮藏期间黄酮含量的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枣姜黑糖复合浓浆品质的对比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可滴定酸测定
        5.2.2 总糖测定
        5.2.3 透光率测定
        5.2.4 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5.2.5 粘度测定
        5.2.6 总Vc含量测定
        5.2.7 抗氧化性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枣姜黑糖复合浓浆理化性质的比较
        5.3.2 不同枣姜黑糖复合浓浆Vc含量的比较
        5.3.3 不同枣姜黑糖复合浓浆总酚含量的比较
        5.3.4 不同枣姜黑糖复合浓浆总黄酮的比较
        5.3.5 不同枣姜黑糖复合浓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5.3.6 不同枣姜黑糖复合浓浆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5.3.7 不同枣姜黑糖复合浓浆总还原力的比较
        5.3.8 不同枣姜黑糖复合浓浆总品质的比较
    5.4 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枣生产与科研成就及前沿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1949年以前枣生产与科研的历史经验和成就
    1.1驯化栽培
    1.2品种选育
    1.3栽培技术
    1.4采收利用与贮藏加工
2 1949年以来枣生产与科研的主要进展
    2.1产业发展
    2.2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
        2.2.1基因组
        2.2.2分子标记应用
        2.2.3组织培养
    2.3枣树的起源演化与分类研究
        2.3.1枣的地理学和植物学起源
        2.3.2枣属及枣和酸枣的分类地位
        2.3.3枣属及枣和酸枣的拉丁文学名与英文名
    2.4种质资源及其数据库
        2.4.1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与评价
        2.4.2种质资源信息平台
    2.5育种技术研究与育种成果
        2.5.1育种理论与技术
        2.5.2主要育种成果
    2.6育苗方法与建园模式
        2.6.1育苗方法
        2.6.2栽植密度和建园模式
    2.7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2.8病虫防控理论与技术
    2.9采后处理与贮藏加工
        2.9.1采后处理
        2.9.2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
        2.9.3枣果营养与加工利用
3枣产业与科研面临的新形势与前沿问题
    3.1新形势和新挑战
    3.2枣产业的前沿科技问题
4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技对策
    4.1深入开展基于组学的基础研究,为技术升级提供基础支撑
    4.2建立快速育种技术体系,推动品种结构优化升级
    4.3建立省力安全优质高效新一代栽培技术体系,推动栽培管理模式换代升级
    4.4建立病虫草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体系,保障丰产丰收和品质安全
    4.5建立鲜食枣亚周年供应技术体系,支撑鲜枣产业健康发展
    4.6建立新一代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体系,推动产业和市场结构优化升级

(8)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鲜枣品质检测及其安全判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鲜枣品质指标检测方法
        1.2.1 可溶性固形物检测
        1.2.2 水分检测
        1.2.3 氨基酸总量检测
        1.2.4 维生素 C 检测
        1.2.5 霉菌和酵母菌检测
    1.3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1.3.1 近红外光谱技术理论依据
        1.3.2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特点
    1.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检测领域的应用
        1.4.1 可溶性固形物的检测中的应用
        1.4.2 水分检测中的应用
        1.4.3 维生素 C 检测的应用
        1.4.4 氨基酸检测的应用
        1.4.5 病虫害检测的应用
        1.4.6 动力学模型在贮藏品质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鲜枣品种及完整果、裂果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设备及分析软件
        2.2.2 样品
        2.2.3 光谱数据采集
        2.2.4 光谱数据分析
        2.2.5 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定性判别模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近红外光谱分析
        2.3.2 鲜枣品种的鉴别
        2.3.3 完整果和裂果的鉴别
    2.4 小结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鲜枣可溶性固形物、水分和氨基酸总量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设备及分析软件
        3.2.2 样品
        3.2.3 光谱数据采集
        3.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量
        3.2.5 水分含量测量
        3.2.6 氨基酸总量测量
        3.2.7 光谱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近红外光谱图分析
        3.3.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
        3.3.3 水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
        3.3.4 氨基酸总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检测鲜枣维生素 C 含量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设备及分析软件
        4.2.2 样品
        4.2.3 光谱数据采集
        4.2.4 维生素 C 测定
        4.2.5 光谱数据分析
        4.2.6 动力学模型建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
        4.3.2 动力学模型建立
    4.4 小结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检测鲜枣霉菌及其安全判别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设备及分析软件
        5.2.2 样品
        5.2.3 光谱数据采集
        5.2.4 霉菌菌落总数计数
        5.2.5 光谱数据分析
        5.2.6 动力学模型建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
        5.3.2 动力学模型建立
    5.4 小结
第六章 近红外光谱检测鲜枣酵母菌及其安全判别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仪器设备及分析软件
        6.2.2 样品
        6.2.3 光谱数据采集
        6.2.4 酵母菌菌落总数计数
        6.2.5 光谱数据分析
        6.2.6 动力学模型建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
        6.3.2 动力学模型建立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不同贮藏温度下纳米SiOx涂膜对灵武长枣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果蜡的研究与应用
        1.1 果蜡研究的历史
        1.2 果蜡的防腐保鲜原理及应用
        1.3 纳米硅基氧化物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2 鲜枣的采后生理特性的研究
        2.1 外观及形态变化的研究
        2.2 呼吸类型的研究
        2.3 乙烯释放的研究
        2.4 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2.5 维生素C含量变化的研究
        2.6 其它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2.7 保护酶系统变化的研究
        2.8 其它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3 鲜枣的保鲜技术研究
        3.1 选择耐藏品种
        3.2 确定适宜的采收成熟度
        3.3 物理保鲜
        3.3.1 低温贮藏
        3.3.2 气调贮藏
        3.4 化学保鲜
        3.4.1 钙处理
        3.4.2 保鲜剂处理
        3.4.3 臭氧处理
        3.4.4 涂膜处理
        3.5 包装保鲜
        3.6 适宜的贮藏条件
        3.6.1 温度
        3.6.2 湿度
        3.6.3 气体成分
第二章 纳米SiOx涂膜处理对不同贮藏温度下灵武长枣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处理方法
        2.1.3 取样
    2.2 品质指标的测定
        2.2.1 保鲜效果统计
        2.2.2 果实硬度的测定
        2.2.3 Vc含量的测定
        2.2.4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2.2.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2.6 淀粉含量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影响
        2.4.2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果实硬度的影响
        2.4.3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Vc含量的影响
        2.4.4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2.4.5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6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淀粉含量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章 纳米SiOx涂膜处理对不同贮藏温度下灵武长枣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处理
    3.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1 呼吸速率
        3.2.2 乙烯释放率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灵武长枣呼吸速率的影响
        3.4.2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灵武长枣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纳米SiOx涂膜处理对不同温度贮藏灵武长枣膜脂过氧化物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1 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4.2.2 细胞保护性酶活性的测定
        4.2.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4.4.2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膜脂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4.4.3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纳米SiOx涂膜处理对不同温度贮藏灵武长枣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处理
    5.2 测定指标与方法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IAA含量的影响
        5.4.2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GA含量的影响
        5.4.3 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八成熟灵武长枣ABA含量的影响
    5.5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不同产地冬枣贮藏特性与采后生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鲜枣的采后生理研究
        1.1.2 影响枣果贮藏寿命因素的研究
        1.1.3 采前因子对冬枣品质的影响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2.1 生态因素的调研
        2.2.2 冬枣采后生理研究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产地生态因素分析
        3.1.1 土壤
        3.1.2 气候
        3.1.3 田间管理
    3.2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的差异
    3.3 不同产地冬枣采后生理及品质变化比较
        3.3.1 不同产地冬枣采后呼吸强度的变化比较
        3.3.2 不同产地冬枣采后失重率变化
        3.3.3 不同产地冬枣贮藏过程中硬度的变化
        3.3.4 不同产地冬枣贮藏过程中Vc含量的变化
        3.3.5 不同产地冬枣贮藏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3.3.6 不同产地冬枣贮藏过程中总糖含量的变化
        3.3.7 不同产地冬枣贮藏过程中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3.3.8 不同产地冬枣贮藏过程中乙醇含量的变化
        3.3.9 不同产地冬枣贮藏过程中MDA含量的变化
        3.3.10 不同产地冬枣贮藏过程中PG酶活性的变化
        3.3.11 不同产地冬枣贮藏过程中淀粉酶酶活性的变化
        3.3.12 不同产地冬枣的冰点
        3.3.13 不同产地冬枣的贮藏效果
4 讨论
    4.1 采前因子对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4.1.1 土壤与果实贮藏品质的关系
        4.1.2 气候与果实贮藏品质的关系
        4.1.3 管理与果实贮藏品质的关系
    4.2 不同产地冬枣呼吸动态
    4.3 不同产地冬枣采后生理变化
    4.4 PG酶和淀粉酶及其与冬枣果实硬度变化的关系
    4.5 不同产地冬枣冰点的差异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稿件录用证明

四、鲜枣采后处理及贮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冬枣货架期预测研究[D]. 王凯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枣[J]. 刘孟军,王玖瑞. 果树学报, 2019(10)
  • [3]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D]. 唐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不同采后处理对冬枣贮藏品质及红变现象的影响[D]. 贺宇龙. 天津大学, 2019(06)
  • [5]不同采后处理对果蔬功能成分和品质的影响[J]. 何士俊,陈虹,顾立群,沈威,高凯娜. 现代园艺, 2019(05)
  • [6]鲜枣复合浓浆产品的研制[D]. 李秀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7]中国枣生产与科研成就及前沿进展[J]. 刘孟军,王玖瑞,刘平,赵锦,赵智慧,代丽,李宪松,刘志国. 园艺学报, 2015(09)
  • [8]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鲜枣品质检测及其安全判别研究[D]. 刘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不同贮藏温度下纳米SiOx涂膜对灵武长枣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D]. 吴小华.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 [10]不同产地冬枣贮藏特性与采后生理变化研究[D]. 王岩.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鲜枣采后处理与贮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